第一篇:关于市中高级知识女性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高级知识女性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不仅在参与国家经济的建设、推动妇女运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她们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取向,对女性整体素质、地位和作用的提升起着导向作用,对新时期妇女观的形成和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迁徙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中高级知识女性的生活、学习、工作、参政议政现状已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期,___市
妇联针对我市中高级知识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其家庭生活、成长经历、教育情况、思想动态、现实需求等方面,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发放问卷、组织召开高层次知识女性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日常了解等形式,对我市中高级知识女性队伍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这为今后更好地把握我市妇女工作方向,提供了有效依据。
一、___市中高级知识女性现状
被调查者均是市级科研机构、中高等学校、司法、卫生系统、大型企业及政府机关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中高级职称以上的女性,共计351人。她们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7岁,平均年龄41岁。32人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或编写过学术专著。
——受教育状况。在被调查人员中,64的中高级知识女性经过九年普及义务教育后考入高等院校学习,取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其中23的人幼儿时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23的人靠自学或函授完成大学课程,通过严格的考试获得学历证书;9的人参加工作后,由单位选派脱产学习,取得专业学历证书;有2人因学习优异被公派出国深造,获得较高学位。她们的共同特点是: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受到过正规而系统的院校教育。
——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调查显示,29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较高的目标要求,由于明显感到知识更新加快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她们从不间断对本专业知识和各种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尽量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38的人渴望获得专业深造、培训机会。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出:20的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上,学习兴趣、欲望已逐渐淡薄;29的人因工作、家庭生活较安逸,所以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考核;有4人表示“根本不想学习”。
在被调查的中高级知识女性中,78的人对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表示基本满意,72的人对自己的才华能在本职岗位上得以展示表示出了足够的信心。对自己选择的职业非常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14和8。在如何处理家庭与事业关系问题上,66的人认为应以事业为重,兼顾家庭;79的人承认家庭与工作会经常发生冲突,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解决。在选择职业时,49的人把工作的稳定性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47的人看中的是工作环境是否舒适,有无适合个人发展的空间和个人自主支配的时间,仅有5的人以收入高低为择业首选条件。
当问及“在实际工作中,您的工作态度如何”时,39的人“对每项工作力求尽善尽美,在工作时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和自身潜能,力争出成果”;52的人表示能够认真对待,尽量做得更好,但缺乏创造力;8的人承认只是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很少花精力去研究工作上的问题。在预测未来事业和生活有何变化时,62的人认为基本上保持现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28的人对将来的工作、生活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将会呈不断上升趋势。
——经济地位状况。问卷统计显示,被调查者中年薪在2-4万、4-6万之间的分别占67和38,6-10万元的9人,10万元以上4人。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以上的人有28,占1/3左右的约为62,8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在家庭中占很小份额。对“收入有无体现劳动所值”的看法,有15的人对自己的收入表示非常满意,真正体现了劳动价值,50的人认为收入基本接近自己的劳动价值,可以接受;而34的人认为得到的报酬大大低于自己付出的劳动,因此,有挫败感。被调查者对男女退休年龄不一致普遍表示异议,要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工作权利和退休待遇。
——婚姻家庭、卫生保健状况。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我们了解到有68的中高级知识女性对自己的婚姻生活表示满意;认为感情基础还在,只是时间久了婚姻生活趋于平淡,可以继续维持的占35;处于婚姻破裂边缘,勉强维持的有3人,9人已离婚,另有3人丧偶多年一直未婚。
在日常生活中,有86的高级知识女性在家庭中需要扮演家庭主妇形象,承担大量的家务事。仅有23人表明由保姆或钟点工完成家务事。当问及“最让你烦恼的事是什么”时,68的人把“子女教育、就业问题”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承担繁重的家务琐事”、“病痛折磨”、“精力不济”、“住房拥挤、生活不便”等。
调查获悉,92的人享有定期检查身体的机会或待遇,30人表示单位很少组织体检。认为自己几乎不生病,身体状况一直保持良好的有
第二篇:女性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女性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女性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当前,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加快,妇女群体的流动性加大,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需求都越来越多元化,如何加强工作方式手段创新,更好地发挥女性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市通过“社会化推进、专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大力探索建设妇女儿童和家庭社会服务的支持体系,取得了初步的实践成果。
一、**市推进女性社会组织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1.着力探索“妇女工作社会化推进”工作格局
改变“妇女工作妇联做”的工作格局,在用好妇联自身资源以外,充分发挥“联”字效应,链接、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妇女工作力量的社会化。密切关注市政府关于政社互动和购买服务的政策动向和趋势,2012年年初,在**市首届公益创投活动正式启动之时,实施了女性社会组织“倍增计划”,加快孵化培育具有妇女儿童和家庭服务经验的女性公益组织。按照“将自身条件成熟的工作实体规范提升一批、根据工作需要注册一批、将有需求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一批”的思路,培育孵化女性社会组织14家,其中行业协会类、兴趣类组织4家,公益服务类10家。其中,包括和深圳社会组织合作组建全市第一家面向家庭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培育以“一助一”为主要形式的纯公益服务机构——“**爱心帮困服务中心”、孵化以绘本阅读、亲子教育、儿童成长服务为特色的专业机构——“**社区儿童事务中心”。2013年,实施“女性社会组织成长计划”,按照“谁为妇女儿童服务,我们就服务谁”的理念,率先成立运作县级女性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通过在妇联机关增加业务科室职能、配备专人负责以及和专业的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建设集孵化培育、资源链接、协调指导、能力建设和项目合作开发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女性社会组织支持平台。中心设立以来,较好履行了对女性社会组织的代管模式,健全完善了工作沟通、项目督导、培训交流和服务监管等工作机制,促进了女性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强化了妇联的枢纽服务功能,推动妇联组织从“妇女群众的娘家”向“女性组织的娘家”拓展。
2.着力推动妇女工作专业化发展
学习借鉴社工服务之长,以嵌入式专业服务补充妇女工作、激活妇女工作,带动妇女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是加强社工知识学习培训,引导妇联干部转变工作理念。先后邀请深圳市妇女社会工作专家来**为全体镇、村基层妇联干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培训;邀请**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老师指导进行项目>策划专题培训;发动基层妇联干部参加社工专业进修和职业水平考试;鼓励吸纳专业社工人才成为基层妇联组织的兼职人员,要求每个区、镇妇联要和一个以上专业社工团队开展紧密型合作。二是探索开展“微创投”项目。组织举办了全市妇女儿童家庭公益服务项目创意大赛,以“微创投”的形式鼓励全市女性社会组织围绕新形势下的妇女儿童、家庭需求开展调研和项目创意,成功征集项目48个,最后有12个项目成为优胜项目并获得了实施的资金支持。
3.着力规范妇女工作项目化运作
依托社区、立足家庭,重点围绕外来人口社区融入、女性素质提升、情绪疏导、亲子关系、青少年成才服务等相对集中的需求,借鉴社工服务模式先后>策划开展了“晒晒我家的幸福生活”、“新**女性幸福礼包”、“和谐心灵企业行”、“七彩夏日”、“关爱小候鸟”、“单亲母子增能计划”、“鹿城亲子阅读计划”等一批重点工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连续三年>策划开展 “关爱小候鸟”项目,在全社会激起很大反响。此外,还把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延伸到区镇、街道社区妇女工作,将“基层妇联每年培育实施不少于4个由女性社会组织实施的妇女儿童公益服务项目”的要求列为妇女工作考核内容,鼓励基层妇联创造条件培育发展女性社会组织,并帮助她们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妇女儿童发展的作用,基层女性社会组织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可喜局面,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基层妇联和女性社会组织普遍感觉到工作的价值感得到增强。
二、当前女性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市妇联于2014年6月对全市女性社会组织建设情况开展的调研显示,目前**市女性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女性公众参与意识相对不强。我国长期实行的“大政府、小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使得妇女群众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理解上存在偏差,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发展趋势以及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妇女群众的公众参与意识虽然在逐渐强化,但相对而言仍旧不强,其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大多停留在兴趣爱好层面,真正有意识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很少。
2.女性社会组织自主性不足。**市的各级各类女性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基于妇联、街道、社区等主管单位的推动,82.2%的被调研妇女组织是由主管单位牵头成立;57.7%的被调研妇女组织主要负责人是主管单位工作人员;73.2%的被调研妇女组织开展活动的场所,是由主管单位无偿提供;60.1%被调研妇女组织的活动经费,由主管单位提供,并且有47.1%被调研组织的表示,主管单位提供的经费占组织全年工作经费比例80%以上。
3.女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能力不足。一方面,面对社会和组织转型给妇联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各级妇联干部、尤其是基层妇联干部知识和能力储备滞后,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对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无法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女性社会组织大量的都是以兴趣爱好为结合点的社区组织,真正能承接政府让渡职能的女性社会组织数量极少,而且有77%的被调研组织认为,自己的组织目前还没有承担政府让渡职能的能力。
三、推动女性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建议对策
为进一步促进形成女性社会组织建设在全市蓬勃发展的态势,结合调研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1.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民政部门对女性社团组织放开业务主管单位登记条件,争取建立合作孵化、共同培育女性社会组织的工作机制,在全市上下争取实现女性社会组织登记后抄送妇联备案,公益创投项目中涉及妇女儿童服务的项目抄送妇儿办备案的信息互动机制。积极争取民政部门在政策支持、人才建设、项目运作等方面向女性社会组织倾斜,为女性社会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建立新型服务机构。鼓励市、区镇成立女性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依托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建设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资源,为创办初期的妇女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提供各类资源支持;充分发挥培育、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作用,加强对女性社团的管理和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慈善类女性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让渡公共服务的竞争。
3.培育专业工作队伍。一方面,对组织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开展培训,提升社会组织成员的社会化工作专业素养,使组织成员掌握基本的组织技能,不断积累,不断发展,通过组织人员的专业化,提升组织服务和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妇女群体需求的提高;另一方面鼓励妇联干部、社区干部报考社工师,学习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提升基层妇联干部联系、指导各类社会组织,并积极投身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
4.规范组织运作机制。一方面要使女性社会组织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自立和自治的能力,建立规范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另一方面要使女性社会组织加强和规范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信息公开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及诚信制度的建设,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公信度。
5.打造组织工作品牌。一方面,积极鼓励女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服务社会、服务妇女儿童工作,参与公益服务项目创投活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申报承接的方式,确保社会组织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热心公益的“草根”妇女社团在参与中学习、成长,从而逐渐发展成为正式的女性社会组织。
6.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通过网络专栏、qq群等平台加强女性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各级妇联整理汇总各类女性社会组织信息,建立女性社会组织信息库;组织开展各类妇女文体、才艺团队展示比赛活动、评选表彰优秀组织和项目等活动,展示女性社会组织风采和项目运作成果,培育典型,塑造品牌,强化示范。
第三篇:中国女性热水使用现状调查报告(定稿)
中国女性热水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在我国至少有86%的女性患有关节病、妇女病,而罪魁祸首就是--冷水
近十年来,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30%,住房投资增加16倍,家用电器更新了四代,私家车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持续增长,XX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实现了小康,其中一些家庭已达到甚至超过欧美中上等家庭的生活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这个时期,国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温饱型向品质型转变,汽车、住房、保险等消费会急剧增长。在热水消费方面,中国的家庭热水使用也将面临着一场革命,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冷、热水使用比例--欧美国家是1:9,中国是9:1;
冷、热水使用范围--欧美国家冷水只做饮用、冲厕所用,其他方面都用热水,而中国热水只做饮用、洗澡用;
洗浴用水标准--欧美日等国家约为150升/人次,中国是40升/人次。
另外,据调查,欧美发达国家普通的家庭,在热水系统方面的投资甚至超出彩电、冰箱、洗衣机消费的总和,占建筑投资的4-5%,是我国的5倍左右,热水使用量是国内的十几倍,我们用冷水的地方他们通常使用热水。
有人说女人除去珠玉和荆钗,华服和布裙,只要一只盆、一些水,就可以像天使一样唱起歌来,并且如莲花一般在水中盛开。但是在近日,由全国妇联等权威部门发起的一次联合调查的结果表明,操劳在家务一线的家庭主妇,至少有86%患有关节病或妇女病,而长年累月地使用冷水,正是造成她们病痛的罪魁祸首。
中国妇女热水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热水用途方面我国80%以上的家庭热水使用仅限于洗澡、洗漱,13%的人冬季洗衣物时会用热水。有80%以上的家庭在除洗澡外全部用冷水。在热水使用量方面:22%的家庭认为热水勉强够用,只有18%的家庭认为热水够用。在热水观念方面,还有30%的人认为用冷水和健康关系不是很大。
科学研究表明,从洗洁和除菌效果来看,1倍的热水相当于5倍的冷水。冷水中病菌的含量高,对妇女健康极其不利。而热水却能有效地清除细菌,预防关节炎及某些妇女病的发生。热水还具有缓解头痛、偏头痛、风湿性腰部寒痛、降血压、消除疲劳、舒筋活血、改善睡眠的功效。
卫生防疫专家呼吁:从有效抑制病菌,增强人体免疫力角度考虑,家庭生活中应该多用热水。
但我国绝大多数勤俭朴实的家庭妇女,就是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姐妹们,过去是因为炉烧不方便,现在是因为热水提供需要多花钱,用起来不合算,舍不得为热水投入,而且在她们印象中认为那是一种只有贵族和富翁才有的奢侈生活,所以长期以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只好用冷水洗菜、洗衣服、拖地。特别是在春秋冬季水温低,久而久之,就容易患上关节炎、风湿病等多种疾病,致使很大一部分家庭妇女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国家庭热水使用现状令人担忧。中国广大女性的健康令人担忧。
是国人漠视自己的健康吗?并非完全如此。那么--
什么原因困扰着国人的热水使用?
无论是去年春夏之交的“非典型性肺炎”,还是时下正在“盛行”的“禽流感”,都说明了国人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或者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了。从此次的中国家庭(女性)热水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也从某些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调查结果显示,在能提供大量热水的情况下,有60%的家庭热水需求将增加3倍以上,30%的家庭认为需增加1-2倍。热水需求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的家庭认为除了在传统热水使用(饮用、洗澡)上增加外,还应该增加洗衣物时的热水使用,60%的家庭认为在洗米、洗菜、擦地方面需要增加,另外洗车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困扰着国人的热水使用?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观念滞后是问题:一直秉承“勤俭”的中国人从观念上一直认为,除饮用和洗浴外的热水使用是一种奢靡浪费的生活(16%的家庭除过洗澡和洗漱用热水外,其它地方无所谓),因为人类XX年的热水文化发展史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热水生活是宫庭、贵族以及富翁的生活,普通人用不着过多的热水。
2、热水提供不方便:调查显示,10%的家庭认为热水生产不方便,中国至少有40%的家庭还在靠炉烧热水提供洗浴,她们绝大多数分布在乡、镇、县以及一些城乡结合处,洗澡仅仅是为了清洁甚至是应付。而在西方,楼房建筑设计时就会专门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作设备间,在设备间内有一套标准家庭热水系统,其容量一般在300-1000升之间;但是我国的居民建筑从设计时几乎就没有考虑设备间的问题,所以在本来就很狭窄的浴室的一个角落里,一般安装的是电热水器仅为40-80升,所以大量生产和使用热水对于节俭的中国人来讲确实有点困难。
3、成本是问题,安全还有顾虑:调查显示:70%的家庭认为热水提供的成本过高,并且燃气、电热水器还存在安全隐患(漏气漏电)问题。由于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都需要耗费能源,生产热水的成本很高,这是国人舍不得多使用热水的一项很重要的原因。
4、视角狭窄也是问题:在国内人们一提起热水,首先联想到的是电或燃气热水器,很少有人能想到太阳能热水器国外发达国家在热水使用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国外用的是电或燃气热水器,生活向国外发达国家看齐,那么自然中国的热水生产工具也就是电、燃气热水器。孰不知这也是一种错误认识。
那么,国外的热水生产方式中国能否借用?答案是否定的。电、燃气热水器根本无法担此重任,只有靠--
太阳能扛起热水革命的旌旗!让绿色热水走进中国!
前面已经讲到国外发达国家专门设有设备间,其家庭热水系统容量较大,热水较为富足,人均使用量是国内地十几倍,国内用冷水地地方他们几乎都用热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欧美国家人均收入相对较高,能源费用较低,热水被广泛地应用;而我国能源费用偏高,限制了热水使用的普及。以电费为例,欧美国家约为3-6美分/度,人均费用只占收入的%左右;中国约为元/度,人均费用占收入的1-5%以上。为了节省费用,拥有勤劳淳朴传统美德的中国女性,我们节俭的母亲或妻子舍不得多用热水,她们怕多花钱,宁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
其实造成中国能源价格高昂和中国家庭热水使用局限的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能源的枯竭和严重匮乏,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数字,根据目前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的需求现状,有关专家预测:世界煤炭还能用230年,我国还能用70多年;世界天然气还能用50多年,我国还用不了30年;世界石油还能用40多年,我国现有石油还用不了20年。而我国经济又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能源问题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非常突出。XX年全国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多少家庭、多少企业受影响?能源的紧缺注定了能源价格只能上涨,高昂的能源成本,注定了中国的热水文明的实现在传统能源的背景下可望不可及,也注定了在中国推广了近20年的电、燃气热水器,无法跳出“热水是用来洗澡”的局限,担当和完成热水文明的重任(更谈不上“绿色”)。广大的中国女性,在冷水使用和生命健康的短兵相接中,在热水梦想和残酷的现实无情碰撞中,痛苦地忍受着。
第四篇:市中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市中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政府逐年加大对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投资力度,2004年全市为发展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财政支出为1110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发展中学教育的。在学校的兴建方面,建国后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到2004年止,全市已建成普通中学270多所,其中完全中学27所,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220多所,九年一贯制中学21所。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人民接受中学教育的需求。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05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2004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 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79.5%,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
第五篇: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马振麒
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市失地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现状,按照吴忠市委要求,城调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抽取了吴忠市失地较多的某县两个乡及有代表性的户失地农民家庭。调查年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失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某县两个乡共有失地农民户,人数人,失地面积亩,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失地农民大部分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工业园区。其中,失地超过千亩的某乡,达亩。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推进加快了建设用地,如街道、交通等建设用地。二是房地产开发用地。三是公益性基础建设用地,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四是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高速公路征地。五是市区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六是工业园区用地。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⒈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据对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元左右,失地后为元左右,比失地前减少元左右,下降。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失地后为左右,比失地前增加元,增长。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现在基本上靠从市场购入,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而那些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农民,主要是就业形势不好、收入预期不乐观抑制了生活消费的增长。
⒉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农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补偿费,有的农民只拿到了部分补偿费。在就业安置上,农民全部以自谋职业为生。在调查的家庭中,原来在外打工的继续打工,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年龄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响,在劳动年限内谋到职业仅占失地农民的左右。在有收入的就业人口中,在建筑工地打工,做生意,从事养殖业,从事其他职业。
⒊政府高度重视房屋建设,使失地后的农民能及时搬迁到新建的房屋内,现失地农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⒋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约有的人参加了商业保险。大部分失地农民还在等待政府出台政策、希望政府从政策、财力上支持他们参加社会保障即养老、医疗保险。另外,纳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过去,在农村孤寡老弱病残靠土里刨食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进城后失去土地,可以这样说,这些人首先变为低保对象。因受政府财力有限的制约,约有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⒌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失地农民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四、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势必需要占用农民土地,部分地区农民耕地逐年减少。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认为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乡村截留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担心将来生活遇到困难没法解决。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担心将来生病住院没有钱,子孙后代没有生活来源。如:一些年龄稍大的失地农民说,农村五六十岁的人还能干点农活,而没了土地他们还能干些什么呢?上班没人要,打工没力气。现在生活勉强维持,如果遇到生病,生活就更艰难了。今明两年村民靠吃补偿费过日子,过两年这些费吃完后,“坐吃山空”生活就麻烦了。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开小卖部、从事饮食业等方式就业的农民担心就业不稳定,怕再一次“失业”,将来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
六、只给失地农民发一点补偿费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去土地后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座谈,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一是希望生活困难问题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二是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处于弱势,就业困难,仅靠土地补偿费维持全家的生活,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助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如有组织赴外地打工。三是一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懂技术,不知道搞什么致富项目,希望政府部门能无偿提供再就业培训的机会,掌握一技之长取得谋生之道。四是一些失地农民想发展养殖业、经营第三产业,缺少场地、资金、技术,希望给予扶持帮助。如发放优惠贷款,政府部门给一些优惠政策,免费技术指导等等。五是针对目前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今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只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应以土地换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以土地换取就业机会等各种形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