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洛阳白马寺导游词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第二篇:洛阳白马寺导游词
白 马 寺
白马寺古建区
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我代表白马寺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热烈的欢迎。我是白马寺的讲解员XXX,非常荣幸能够同大家一起参观白马寺。我的服务宗旨是您的满意就是我的快乐!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还经过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韩国和日本。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位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斋堂,客堂,禅堂,念佛堂,六祖殿,玉佛殿,卧玉佛殿,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有莲池、放生池的大广场,是2000年扩建 1 的。南边那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的‚中国第一古刹‛是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据有关史籍和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洛阳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其名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满心欢喜,于是就派大臣蔡愔、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愔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他们越过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过寒风驱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来到大月氏国(即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东汉使者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chi)令在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变成了中国僧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例如有人说,唐僧取经路过白马寺;有人说,唐僧取回的经书放在了白马寺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白马寺创建于东汉,而‚唐僧取经‛发生在唐代。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石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2
其实这两匹石马和白马寺的创建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赵匡胤女婿)墓前之物,(他的墓在白马寺西大约一公里的地方,现已不存在)。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臵于山门前。
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门,叫做‚山门‛,‚山‛是大山的山,因为古代的寺院建筑多是依山傍水,所以称作‚山门‛。‚山门‛又叫‚三门‛,也就是‚三解脱门‛,分别是‚无相解脱‛、‚空解脱‛、‚无愿解脱‛。这三门分别称为‚无相门‛、‚空门‛、‚无愿门‛。也就是要放下自己。这个‚山门‛ 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的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之门。其中中间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米,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如‚左仲‛、‚李部‛等。不少人认为,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佛教讲究‚缘‛,‚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今天我们来到白马寺,也是我们和佛的缘分,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清净、如意。
既然来到寺院就让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上香的一些常识,上香礼佛的真正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一般一处请上三支清香,三支香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三宝。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上香的方法:举香与眉心齐、平举,面对佛像 3
拜三拜。不可用口吹香火,用手扇灭即可。第一支香插在中间,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拜。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可供信众上香的地方,香炉分布在各殿堂前,一般从天王殿开始上香,依次向后即可,不可到处上香。更不可带着点燃的香登阶入殿。因寺院属于古建筑,所以禁止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寺院;禁止在寺内燃高香、长香,金银纸钱等物品。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我们提倡供养鲜花,代替烧香。严禁抽签打卦、算命骗钱等违背正法的行为。
好,我们现在看到位于西侧的半截残碑,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写,然经近代考证,该碑尺寸,与苏碑不符,应是一通无名古碑。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愔、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释源‛和‚祖庭‛,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摄、竺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此篇碑文,应是他住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书法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到了清代,经毕元考证,定此碑为元代书法名家赵孟頫(fu)所书。
我们看一下东西两侧的钟楼和鼓楼。1991年日本的中村包行先生捐资四百万日元修建了钟楼,不久,这位先生又捐巨资修建了鼓楼,并且又添臵了巨大的法钟和法鼓。寺院生活为‚晨钟暮鼓‛。晨钟在凌晨三点开始敲击,敲一百零八下,尘世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下钟断除一种烦恼。‚暮鼓‛在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打击一小时,把吉祥如意播撒给众生。敲钟和击鼓都由专职人员操作,用钟声和鼓声提醒僧众精进修学,不要懈怠,也警醒世间无数的迷梦客。钟楼旁的弘化处有结缘书,鼓楼旁的请香处有清香可供。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相传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朋友!请往后面来,我们主要讲一下沿着中轴线的五重大殿。大家先看一下白马寺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朋友们,先在门口停一下,我们先说一下进门的规矩。站在左边的朋友先迈左脚,站在右边的朋友就要先迈右脚了,但无论如何不能从中间过去或是站在门槛上,反之,则是对佛的不尊敬。好了,各位可以进殿了。
正冲我们开怀大笑的是弥勒佛,他腹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呢也给我们讲授了一种人生智慧,要心胸宽广,万事看开,知足常乐,自然健康长寿。相传在五代以前,弥勒形象是非常清瘦的。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个和尚,法名叫契此,身材短胖,肚子奇大,言语无常,四处坐卧,常用禅杖挑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化缘。他能预测吉凶祸福,因而名噪一时。他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磐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 5
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说罢便去世了。人们这才悟出原来这位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便照他的模样塑像,供奉在天王殿中。这尊造像是明代的‚夹纻干漆‛工艺,只有八斤重。我们再抬头往上看,这是清代的佛龛,用上等香樟木雕刻而成,上面有50多条形态各异的龙,雕工非常精美、光彩夺目。
我们现在看到端坐两侧的就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由此而得名。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所以分别手持宝塔,掌管风,手持琵琶,掌管调(琵琶调弦),手持雨伞,掌管雨,手持龙,掌管顺(龙身鳞片须顺捋)。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背对弥勒佛、目视前方大佛殿的将军,是韦驮天将。他担负维护道场、不许邪魔干扰的责任,是寺院的护法神。他左手执金刚降魔杵。这个杵有个说法。如果杵尖朝上,或是双手合十,杵横放于两腕之间,都表明这个寺院是‚十方丛林‛。如果杵尖拄地,说明这个寺院是某家宗派的直系寺院,属于子孙丛林,寺里的僧人都是师父收徒弟,徒弟再收徒弟(十方丛林和子孙丛林的主要区别在于竞选方丈,十方丛林的方丈全国各地的僧人都有资格竞选,子孙丛林的方丈只有本寺的弟子才有资格)。韦驮天将右手托着须弥山,是大千世界中心的高山。他能托起这座山,说明他力大无比,法力无边。那么韦驮为何要面对大佛殿呢?据说释迦牟尼被火化后,留下八万四千多颗佛骨舍利。有个捷疾鬼偷走了其中两颗,韦驮拼命追赶将舍利夺回,立了大功,于是专门担当保护释迦佛的重任。自宋代以来,韦驮就面向大佛殿而立,维护寺院的秩序。四大天王和韦驮,都是清代泥塑像。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 6
红胜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花是白色的。农历五月,榴花盛开。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据说,在古代的时候,白马寺内种植的石榴和葡萄都与别处不一样,枝叶茂盛,果实硕大。葡萄个大如枣,一个石榴重达七斤。每年到果实成熟的季节,皇帝便派人来寺里摘取,然后分赐给宫人们,宫人们舍不得吃,又转送给亲朋好友。凡是有幸得到的,都当作奇味佳肴,舍不得轻易吃掉。这样往往辗转好多家。故当时在国都洛阳城内,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白马甜榴,一实值牛‛。佛教是从西域传播过来的,石榴也是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的。在新疆地区,许多少女起名为‚阿娜尔罕‛,意思就是‚美丽的石榴花‛。于是人们把石榴与中国最早的佛寺联系在一起,这是很有道理和十分耐人寻味的。
朋友们,请往后边来。请来看一下这个焚香炉。它铸造于公元1935年,是由全国各地的寺院、庵堂和个人集资铸造的,集资的寺院一共有七十多家,我们可以看到这上面都有记载的。这个焚香炉拍照拍出的效果特别好,大家待会儿可以在这儿留个影。香炉腿上面的叫做狻猊(suan ni),龙的的九子之一,喜欢玩火闻烟,所以一般香炉下面都会看到它。
朋友们,咱们先来看一下东边这个驮碑者。它可不是乌龟,它叫赑屃,是龙的儿子。‚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此子呢,就是龙头龟身,天生负重,只有非常重要的碑文才由它背起。俗话说:‚摸摸赑屃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赑屃颈,一辈子不生病;摸摸赑屃背,一辈子不受累;摸摸赑屃尾,一辈子不后悔。‛大家快摸摸,要不然真的会后悔的。大家摸完了,可以看看这块碑,它是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白马寺在东汉初期创立后,在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 7
又曾多次被毁坏和多次被重修。白马寺最繁荣的时期是在唐代。公元685年,武则天下令大修白马寺,大兴土木,广修殿阁,使白马寺规模宏大,殿宇辉煌。据说北抵邙山、南达洛水,因僧舍距山门遥远,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寺内僧众三千余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夜宿白马寺,给后人留下美丽的诗篇:‚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到了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太监黄锦又一次大修白马寺。此次重修至关重要,它大体上奠定了今天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这方《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追述了白马寺的历史,尤其详细记载了此次重修的情况。这方石刻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政府重视文物古迹,尊重信仰自由,也先后多次拨款重修白马寺。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华,决定对白马寺全面修复,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还亲自过问白马寺重修事宜。
我们就往后来,看一下大佛殿。
大佛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地位特殊,是师父们做佛事、做功课的地方。佛坛供佛像七尊,正中主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是其族名,牟尼意为‚能仁‛,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他于公元前565年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地址在今天的尼泊尔。他父亲是净饭王,非常英明仁善,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惠。摩耶夫人在四月初八生下这位太子。太子刚生下,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出现朵朵莲花;他举目四望,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自言自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天上出现九条祥龙,为他吐水沐浴。在他19岁的时候,他出城四游,看到了人间的生、老、病、死及贫富的差距等等诸多的不平等,8
他要造福人类,带人们进入一个理想的世界。于是他冲破家庭的阻力,在29岁时当了苦行僧,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修行成佛。他世寿80岁,讲经45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姿态,是他晚年一次讲经说法的手印。他曾在灵山会上讲经说法,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是右手拿了一朵波罗花,‚拈花示众‛。就因为他什么都没说,这其中的奥妙才难以理解。但他的大弟子迦葉(shè)悟性非常高,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于是发出来会心的的微笑。佛祖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也是很有名的禅宗故事‚拈花微笑‛。我们找一下哪位是迦葉?对,佛左边站着的大弟子就是迦葉。佛右边的叫阿难,他是佛祖的堂弟,被称为多闻第一。佛每次讲经都会把他带在身边,那是为什么呢?因为阿难有非常好的记忆力,过耳不忘。在佛圆寂之后,许多经典都是由他口述记录下来的,所以许多经书开头都写着‚如是我闻‛,意思是说‚正像我所听到的那样‛。这一佛二弟子合称‚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迦葉左侧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的是文殊菩萨,他手执经卷,是大智慧的象征,他的道场在今山西五台山。阿难右侧是普贤菩萨,他手拿如意,是‚大行‛的象征,他的道场在今四川峨眉山。这一佛二菩萨合称‚释迦三尊‛,又叫‚华严三圣‛。我们再往两边看,那两个手提花篮的是供养天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叫天女,她们是护持佛法的,每次在佛讲经时她们便会撒下一些鲜花,来烘托当时的气氛,这就是‚天女散花‛和‚天花乱坠‛的由来。这两尊天女是1973年的时候由甘肃的工匠仿敦煌的造像塑造的。中间五尊都是明代的泥塑像。
请往东边走,看一下这口大钟。这口钟铸造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是明代太监黄锦大修白马寺时铸的,高一米六五,9
重二千五百斤。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击钟,四野传响,经久不绝,远闻数十里。更妙的是只要白马寺大钟一响,远在25里之外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会应声而响。反过来,如果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钟也会立刻鸣响。这就是‚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马寺钟声‛便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在白马寺也称‚夜半钟‛,誉为‚白马寺六景‛之一。这口钟又称‚幽冥钟‛,敲幽冥钟一下,幽冥地府就会一片欢腾,因地狱的众生在受苦时只要听到钟声,痛苦就会减轻,故而心生欢喜。地藏菩萨因此也会十分欢喜。咱们看到这下面供奉的就是地藏王菩萨和他的两位侍者左手边闵公右手边道明父子两个。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因为这是明代的文物,不准打击。
请各位朋友后边来,看一下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妙难酬,清静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化身,这是其中的一个化身,她面向南海,普渡众生,又称‚南海观音‛。这尊观音为什么倒坐在大殿上呢?有话说:‚问观音何以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观音菩萨本已成佛,为了救度众生又以菩萨身化现娑婆世界,故称‚倒驾慈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呐!这其中的奥妙,还要由我们各位来领悟。大家再看一下,观音的右边有一只鹦鹉,嘴里衔着一串佛珠,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佛法无边,连动物也能被感化。观音的道场就在今天的浙江普陀山。如果谁有难的话,就口中不停地念观音圣号,也就是‚南无(nāmó)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菩萨闻声,就会赶来救人,正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尊观音菩萨是明代的塑像。这个大佛殿中的四大菩萨,是佛陀当初派来东方的四大使者,智行悲愿,共度众生。
大佛殿东边是卧玉佛殿,这尊佛是用缅甸玉雕刻而成的。长有五 10
米,重有八吨。大家可以欣赏一下佛睡觉的姿势,非常安详的,他这个睡姿又称为吉祥卧。佛陀80岁时来到娑罗双树之下,头北面西,曲右肘右侧身而卧,从容安详的进入清净无余涅槃境界,彻底解脱得大自在。这尊卧佛是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捐资雕刻而成,于1996年安奉在白马寺并于1997年2月19日举行了开光法会。
大佛殿西边是玉佛殿。供奉白玉佛一尊,该玉佛是云南玉佛寺妙明法师和缅甸华侨杨广佛居士于1988年所赠。佛像高1.56米,属缅甸白玉,细腻光洁,富于光感,镶嵌宝石,雕琢精美,堪称珍宝。各位朋友往后来,来看一下大雄殿。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沅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大家可能要问:在别的寺院都是‚大雄宝殿‛,为什么在白马寺却是‚大雄殿‛呢?‚大‛,包容万有,‚雄‛,慑伏群魔,‚大雄‛是佛祖的别称,表示佛如大勇士一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一切无畏。‚宝‛是三宝,表明该殿是师父们日常做佛事活动的地方,而白马寺日常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是在大佛殿,所以大雄殿的匾额就没有了‚宝‛字。大雄殿内的佛像都是元代的‚夹纻干漆‛造像。其中的三世佛、二天将和十八罗汉是地球上现有的唯一一套,他们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各位朋友,我们进殿看看。正中三尊佛,是横三世佛,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空间的概念。正中主尊释迦牟尼,是现在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他主宰的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人们会有生、老、病、死,有欢乐,也有痛苦,需要人们从自己做起,多奉献,少索取,一起来改善、美化这个世界。东边的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据说那里的人们永远没有病痛,永远健康幸福。西边的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 11
主阿弥陀佛,那个世界金碧辉煌,充满香气和美妙的音乐,生活在那里非常快乐。请大家再仔细看一下,这三尊佛的相貌是一模一样的,但手中所托之物不同。释迦牟尼托的是钵,是传承佛法的意思。药师佛托的是一个宝盒,里边装有药丸。阿弥陀佛托的是莲花宝座。(现药盒和莲花宝座遗失)朋友们,现在来猜一下这样一尊佛像有多重。大家猜的重量,看看是否同我揭开的谜底吻合,其实一尊佛像只有五公斤左右。这种‚夹纻干漆‛佛像是怎样制作的呢?其工艺流程是:先用泥塑造出合格的塑像原胎,然后在原胎上,缠裹棉布、纻麻、丝等,然后刷漆,待漆未干时,再在上面缠裹麻、丝。这样反复数次,达到一定厚度,具备所需强度时,从底部将其原胎掏空。这样就成为夹纻像坯,像坯再经精细加工,先将表面打磨光滑,然后描金涂彩,精工装饰,这样一尊夹纻像就算完成了,这种工艺的造像厚度大概只有一元硬币那么厚,防虫防腐耐酸碱,但是最怕火。刚才咱们参观的第一个大殿的弥勒佛也是这种工艺。这种工艺技术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佛像的两边,站立两位天将,东韦驮,西韦力,他们都是佛教的护法神。我们来这边看一下十八罗汉。其实,在佛教中,罗汉算是佛教徒修行达到的一种果位。打个比方,罗汉相当于大学生,菩萨相当于研究生,而佛就是教授了。我们看一下,每边九尊罗汉,东边第一尊为降龙罗汉,西边第一尊为伏虎罗汉,共十八罗汉。据记载,古印度只有十六罗汉,为什么我们今天见到的是十八罗汉?唐朝的玄奘法师和狮子国(也就是今天斯里兰卡)的庆友和尚,为发展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两位和尚,中国人把他们也加入到了罗汉行列。这组罗汉像与真人大小接近,属于等身塑像,他们虽然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是都在庄严质朴的造型中,流露出修行者应有的清净威仪,这与他们严守戒律最终修得罗汉果的身份是 12
正相匹配的。
我们再抬头看,那是白马寺雕刻最精美的阁楼式佛龛(清代,香樟木)。中间大鸟叫金翅鸟,音译迦楼罗,两边是龙,它们现在是和睦相处的,以前不是这样。金翅鸟以龙为食,龙百般无奈,到释迦牟尼那儿告状,佛祖以慈悲为怀,于是抽出袈裟上的一根金丝,变成千万根金丝,附着在每条龙身上,龙得到庇护之后,金翅鸟就不能吃它了。但佛还不能让金翅鸟饿着,于是从手中的钵盂里面变出许多食物,让金翅鸟吃,从此它们就可以和睦相处了。这里讲的也就是要慈悲为怀,那样将会是一个更美好和谐的景象。大家可以再多看几眼我们的镇寺之宝,别的地方是看不到的,元代以后就逐渐失传了。看完了我们就要往后走了。
大雄殿后门内供奉的是伽蓝菩萨韦力天将,他左手执戟,右手握拳,护持着寺院。这是寺院唯一的一尊元代保存到现在的泥塑像。
我们先看这个寿桃,据说这是东汉时一个塔的塔顶,后来战乱,塔身被毁,只剩这个塔尖了。咱们当地人认为摸一摸会增福添寿的,大家也都可以来摸一摸。
摸完之后,我们来看前边的接引殿,它始建于明代,在清朝同治年间被焚,在清光绪九年又被重建了。由于当时资金比较紧张,所以这个殿是白马寺最小的一个殿。此殿虽小,但据说这个殿许愿最为灵验。曾经有一位居士在这儿许了个大愿,他说愿望若能实现,他会来给佛重塑金身,在1997年,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于是就用一公斤的黄金给三尊佛像重塑了金身。接引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佛‛就是觉悟的人。正中间主尊阿弥陀佛,他右手朝下,做的是一个接引状,就是接引修得一定功果的人,在百年之后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左手指的是西方,手作弹指状,意思是往生 13
西方极乐世界并不遥远,只要真修、顿悟,在弹指之间即可到达。阿弥陀佛左边是观音菩萨,她左手拿的是一个净瓶,瓶里装的是甘露,右手做的是弹水印,‚弹一滴甘露水遍十方‛,意思是说在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之前要先洗净尘世的污秽,清清静静走向西方极乐世界。右边那位是大势至菩萨(道场在江苏南通狼山),他双手托的是莲花宝座。往西方去乘坐莲花宝座,像我们现在乘汽车一样。这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这就是重塑以后的金身佛了。‚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诚心念佛,佛会听见我们的心愿。
我们就往后走了。这就是清凉台——白马寺最高的地方,中国第一座译经道场。因清凉台地势高,上面有木结构建筑的高阁,所以在炎炎夏日,仍然清凉一派。让我们进去感受感受吧!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整个高台是汉唐建筑的遗留。清凉台前这个古朴的券洞,其券石和山门门洞券石型制相同,也多刻有工匠姓名。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祖师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式。
好了,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古老的‚许愿池‛,又称‚福寿池‛。如果各位有硬币,可以拿出一枚,轻轻地放在水面上,如果漂在水面上,说明为我们增福了,如果沉下去了,这是为我们添寿了,正中中间莲花宝座是即增福又添寿的。大家不妨试一下,这都是随心随缘的,不管是漂上来还是沉下去,都会为我们带来好运的。
现在我们进毗卢阁看一下。殿中主尊是‚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即‚大日如来‛。‚毗卢遮那‛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 14
‚遍一切处‛,象征佛智的广大无边。我们看到这尊佛像形象和我们前面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为这是藏传佛教的形象(头戴毗卢帽,手做毗卢印是圆满清净的意思)。按佛教说法,释迦牟尼具有‚法、报、应‛三身。毗卢遮那是佛的‚清净法身‛,卢舍那是佛的‚圆满报身‛,另外一身是‚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各位去过龙门石窟吗?龙门奉先寺的那个大佛就是卢舍那)。毗卢佛两侧胁侍菩萨分别是左胁侍文殊菩萨和右胁侍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表大智,普贤菩萨表大行,此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华严‛是指《华严经》。《华严经》中心内容是阐述整个世界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显现,认为‚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然后我们看到两边的柜子就是以前藏经书用的藏经柜,这是清代的文物。现在有了法宝阁和藏经阁之后,经书和法宝就不在这儿安放了。我们再往后面看,这就是‚千佛壁‛,上面有五千零五十六尊小佛像。我们猜一下这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其实它是用香泥和糯米印模制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佛造像。
毗卢阁的东西两侧分别是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二位高僧来到洛阳后,就禅居白马寺弘法布教,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就由二位高僧在此合译,为纪念他们将佛教传入中国的无量功德,宋代就为二高僧修建殿堂,明代在清凉台建殿塑像。(他们的事迹在南梁《高僧传》中都有记载。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赦封二高僧封号,圣旨下达白马寺,并刻石镶嵌于竺法兰殿外,文曰:‚摩腾赐号‘启道圆通大法师’;法兰赐号‘开教总持大法师’)。
现在我们往前看,就是著名的断文碑,该碑两面,一面为《宗派之首》碑,属于唐代,是白马寺目前发现最早的碑刻,为白马寺六景之一。一面为《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为如琇解读该碑所作。我们 15
现在还可以看见‚释如绣印‛几个字。‚释‛是释迦牟尼的释,是佛家弟子的姓氏,‚如绣‛是清代一位白马寺方丈的法名。如琇诗文兼备,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塔、以及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这是他撰文、书丹的《洛京白马寺释源流碑记》,字如行云流水,非常漂亮。
我们再看一下两边的古柏,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西边那株柏树更加特别,柏树上又爬了一棵藤,那是凌霄藤,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开花,花是橘黄色的,吊下来,像吊着一口一口的小钟,非常美丽。这凌霄缠柏也是白马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了。各位一会儿可以在这里留影纪念。
清凉台东边那座建筑,一层是释源美术馆,里面是一些佛教的书画作品。二层是藏经阁,平时不对外开放。西边日本高僧空海铜像旁边这座建筑,一层是释源陈展馆,里面是有关白马寺历史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和未来的立体规划图。二层是法宝阁,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这两座都是1995年建成的。从山门口往东约200米还有个齐云塔院,那是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院门口有大唐一代名相狄仁杰的墓,那座金代重建的13层的齐云塔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大家看完请往西边走。作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佛寺,白马寺不仅是中华佛教的‚祖庭‛,也承载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它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成为佛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同时,也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拜者膜拜。如今的白马寺,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又增添了美轮美奂的国际佛殿苑区。目前有泰国殿,缅甸塔和印度殿。请注意东南亚佛教建筑是不让攀爬触摸的,否则就是不敬。东南亚佛国为什么争相来到白马寺捐 16
建佛殿呢?因为佛教诞生在印度而发展在中国,佛教在印度曾经灭绝了700多年,虽然后来到19世纪末又反传回去,但直到今天印度国内仍然信众很少,正是有了中国汉传佛教的繁荣兴盛,才奠定了佛教排名世界三大宗教之‚大‛。而白马寺这个释源祖庭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各个佛国才争相前来这里捐建佛殿。最后介绍一下白马寺的十项第一:中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白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那么,我们的讲解也到此结束了。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合作,我非常高兴能带给大家快乐。最后祝愿大家万事如意,旅途愉快!
齐云塔院
从白马寺山门往东走约200米,就是齐云塔院。塔院桥前有大唐一代名相狄仁杰的墓冢。古柏森森,细草凝碧,缅怀着狄梁公的丰功伟绩。1990年,齐云塔院被辟为河南第一比丘尼道场,比丘尼俗称尼姑,是指依佛法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丘尼就是在洛阳出家的。
过了塔院桥,放生池北立有一块佛心石,两面各书 ‚佛‛ ‚心‛二字,寓意心即是佛。大雄宝殿是比丘尼众举行日常佛事活动的道场。殿中佛像与古建区大佛殿内相似,中间释迦牟尼佛,二弟子迦叶、阿难,二菩萨文殊、普贤。
齐云塔院老院占地十五亩,其中心区域有一占地二亩多的塔台,台上皆是青石铺砌。在塔的周围有五十三朵青石雕刻的莲花,代表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用于拜塔礼佛,或者绕塔祈福。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即白马寺建成后的第二年。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当时摄摩腾问道:‚寺院东南是什么馆室?‛汉明帝说:‚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大土丘,有一丈多高,人们把它铲平后,土丘又自动隆起。而且,土丘夜里时常发光,百姓认为很神奇,就把那土丘称为圣冢。自周代以来,百姓经常前往祭祀,而且祈求往往很灵验。还真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摄摩腾听后说:‚如来灭度百多年后,有阿育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有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即其中一处。‛汉明帝大喜,按照两位印度高僧所描述的样式建起了9层佛塔,高500余尺,直插云霄,名曰‚齐云‛。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木塔焚毁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改建砖塔,名释迦舍利塔,即今天我们所见的 18
齐云塔,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建筑之一。这是一座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下部正方形须弥座底边长、宽各7.8米,束腰处长宽各约6.76米。塔身共十三层,通高约25米。每层均用多层小砖叠涩砌出塔檐,饰砌以菱角牙子。自第六层起,逐层内收,塔顶覆以宝瓶式塔刹,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外轮廓略作抛物线状,线条柔和流畅,造型别致,玲珑挺拔,古雅秀丽。齐云塔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至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南天门由塔外向上再三层,可直达塔顶。现在作为国宝文物,不能攀登。齐云塔另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前大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上发出‚哇哇‛的叫声,当地人都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只金蛤蟆。其实是由于齐云塔独特的结构造型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回声‛现象。齐云塔的塔面,不是‚平板‛一块,而是层檐迭出,它的每层塔檐的底面都斜对着地面,但和地面水平面之夹角并不相同。很多层塔檐都会将声波反射回来,又因塔檐底面略作凹曲面状,在反射声波时又会产生‚聚焦‛效果。人们听到的已不是掌声的简单回声,而是塔身底部和各层塔檐所产生的回声叠加延续后的综合回声。塔前有一静心亭,亭上悬有一口大钟。塔台四周有三条路,代表释迦世尊的‚三转四话法轮‛。
在塔的正前方,有一大型放生池,占地二亩多,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横跨池上。其南门内左右两边为佛教碑廊,东边为‚释迎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其中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92年到此参拜时所作的一首诗:‚净扫舍利塔,顶礼比丘尼;护持千万劫,心与白云齐。‛
狄公墓
在白马寺广场的东南处,塔院桥前,有一墓冢,即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之墓。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曾为洛州司马,豫州刺史,是唐代武周时期一位著名宰相,杰出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早年任大理丞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的断案如神、撾奸除恶的大法官。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周弊政多所匡正,武则天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宰相狄仁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功绩有:1.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在保存李唐社稷的斗争中独立首功,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2.为唐朝举荐了一批优秀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狄仁杰始终是居庙堂之上,忧国忧民,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70岁病故,朝野悲恸,皇帝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矣!‛唐睿宗追封他为梁国公。
这里原有狄梁公祠,今已不复存在,仅余古墓,庄重朴素。今已加以修复。墓前立有碑石二方。较大的一方,高约2.5米,宽0.95米。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个大字。此碑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693年)所重立。较小的一方,高1.43米,宽0.7米。上下隔为三栏:第一栏内刻元代安抚使完颜纲‚七绝‛一首,嘉兴金养晦和诗二首,河南知府虞廷玺和诗一首。早在宋代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龙图阁大学士、留守范致虚曾为狄梁公仁杰建祠、刻石、表墓;至元代,安抚使完颜纲曾赋诗咏之。齐云塔旁所立明代嘉靖三年的《修白 20
马寺塔记》说:‚唐忠臣狄梁公墓,其神道碑尚存。意者唐时,即寺为公香火院,公附寺而定,寺因公而著‛。狄梁公后人常来祭祀祖墓,历代文人多于此凭吊歌咏。
第三篇:洛阳白马寺导游词
白马寺
印乐法师(05年被荣封为白马寺方丈)。尹清全
汉传佛教:传入内地的佛教,然后再传入日本朝鲜等。宗派以显宗为多。少林寺,白马寺,灵隐寺((杭州),寒山寺(苏州)。
藏传佛教:传入西藏的佛教,西藏的大昭寺(供奉的文成公主从内地带去的释迦摩尼的佛像),北京雍和宫(雍正当皇帝之前住的府邸)。
小乘佛教:多指云南一带的佛教,菩提寺。八字墙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龟驼碑:有人说这不是龟,是龙的儿子赑屃,天生力大,天帝以其好勇无文,令其驼碑识字。
白马寺始创于东汉永平11年,也就是公元68年。它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中国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因此呢,它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就是佛教的发源地,祖庭就是祖师之庭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的时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传佛教的重点寺院,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到东汉末年被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武则天在位时由薛怀义主持大兴土木修建达到了鼎盛。最近一次重修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的,为了迎接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2012年北京逝世)。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山门前的这两匹白马呢,通高有1.8米,身长2.2米。有朋友会问了,这两匹马跟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是不是有联系呢?是的,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白马驮经”说。据佛经记载啊,东汉永平七年也就是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梦见有一个头顶放光的身高六丈的金人从西方而来,在大殿上飞绕。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呢汉明帝就召集大臣们说了这个梦,这时候有个叫傅毅的人说了,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能到的那样。汉明帝一听啊,就信以为真了,赶紧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几个人出使西域,拜佛求经。他们在大月氏国,也就是现在的阿富汗到中亚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滕、竺法兰,也见到了佛经和释迦摩尼佛像,于是就恳请两位高僧来中国布教传法。公元67年的时候,他们让白马驮着佛像佛经开始返回洛阳,汉明帝见到佛像佛经非常高兴,对二位高僧 1 也极为礼重,亲自接待,并安排他们俩暂住在鸿胪寺,鸿胪寺可是当时的外交事务所啊。公元68年,汉明帝就下令在洛阳的西雍门外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就取名为白马寺了。
说到白马寺呢,不少游人都会把它跟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联系到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呢,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啊。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本来是宋代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是宋代的石雕作品。1935年住持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的时候把它们迁到山门前的。
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是寺院正门的统称,古时候很多寺庙隐居于山林中,因此把第一道大门称为山门。这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据说人有三毒,贪嗔痴,过了这三解脱门,就可以得到心灵上的解脱,称为自由人。
过了山门,我们看到西侧有一个巨大的半截残碑,是白马寺的六景之一,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的碑文,不是由上而下一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的,故称为断文碑。在东侧是元代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这八个字是由华严名僧 仲华文才撰写的,标题八个字是篆书,碑文却是楷书。内容就是说汉明帝刘庄梦见金人,派人西去天竺取经的故事。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这就是实物证据了。关于仲华文才这个人呢,他后来去了五台山,成为五台山的第一代主持。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一般寺院都有钟楼和鼓楼,东边是鼓楼,早晨敲鼓,西边是钟楼,晚上敲钟,就有了晨钟暮鼓之说。
钟楼以东鼓楼以西分别是摄摩滕、竺法兰两位高僧之墓,他俩长期禅居在白马寺译经传教,翻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白马寺,就葬于寺内。藤兰墓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是天王殿,因供奉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大家看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是明朝的造像。在中国汉朝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亲切之感。
大家看佛像上面这座大佛龛呢,共雕刻有五十条形态各异的龙,雕工非常的细腻 2 啊,它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在大殿的两侧塑造的就是四大天王了,又叫四大金刚,也是清代作品。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握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他们手中所持法器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
这尊着武装的站像是韦驼天将,立于弥勒佛像后,正对第二重殿的释迦摩尼,他负责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韦驼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驼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驼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驼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第二重大殿是大佛殿,大佛殿呢是白马寺内的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间的就是释迦摩尼佛,像高2米4.据说这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说话,叫做“不语说法”,他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大佛胸口的符号,武则天规定读作万字,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通”,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释迦摩尼左侧是大弟子摩柯迦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只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所以破颜微笑。右侧是小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识,被称为多闻第一。迦叶左侧是文殊菩萨,右手持《般若经》,她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释迦摩尼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都是明代作品。
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也称散花天女,手持鲜花,体态婀娜,在大佛讲经时,他俩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就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重2500斤,由太监黄锦所铸。西南角是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敲打的乐器。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它是元代建造明清时重修的。在殿中央,是一个双层阁楼式佛龛,我们可以看出来雕刻的非常精细。在上层龛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在它两边还浮雕着三条龙。据佛教传说啊,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就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就从他的袈裟中抽出来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了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金翅 3 鸟的危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变出来很多贡品来满足大鹏金翅鸟,解决了双方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吧。
佛龛中的三尊主佛,都盘着双膝坐在莲花宝座上,中间的是释迦摩尼,尊称为“大雄”,就是说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主佛前面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两位护法神。殿内两侧是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大家可以找一下,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贤淑的女性形象,其余的17尊都是光顶。有人戏称他们为十八罗汉一枝花。大雄宝殿把中间的宝字隐去,是因为他的“宝”在殿内。大雄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非常罕见。而且这些塑像是用当时的一种特殊的元代的夹贮干漆工艺工艺制成,重的只有十几公斤,轻的只有三五公斤。可惜明代末年,这种技艺已经失传了。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是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殿后站的是韦力天将,它是寺内现存唯一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第四重大殿就是接引殿了。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主佛为阿弥陀佛,他的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观音菩萨,左侧大势至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都是清代作品。接引殿在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呢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啊,清凉台原来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两位高僧住在这里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经书《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出来的。整个台上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还有环绕一些配殿、僧房,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殿内主佛是摩柯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思就是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所供奉的最高的神。毗卢佛的左侧是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弟子合称为“华严三圣”,都是清代的泥塑像。好了朋友们,接下来的时间呢大家自由活动。
第四篇:白马寺导游词
白马寺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马寺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马寺导游词范文1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白马寺导游词范文2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白马寺导游词范文3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xx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白马寺导游词范文4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导游词范文5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第五篇:白马寺英文导游词
Hello everyone.Today I will show you around White Horse Temple.White Horse Temple is located 12 km away from Luoyang City.Established by the Han Dynasty in 68 AD when Buddhism started to spread, this temple is believed to be the first Buddhist temple built by the government in China.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Emperor Mi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25She Moteng and Zhu Falan, and a white horse carried the sutra and the figure of Buddha.In order to memorializ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white horse, Emperor Ming has bulit the temple and named it White Horse Temple.White Horse Temple was regarded as the “originating court” and the “cradle of Chinese Buddhism” by the Buddhist disciples.Since its establishment, White Horse Temple has experienced vicissitudes of centuries.It was rebuilt for several times, in which the restoratio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Zetian was especially notable in its large scale.Today's White Horse Temple is a rectangle courtyard facing south.The gate of the White Horse Temple was built in Ming Dynasty(1368-1644)and it is three arches side by side.Covering a total area of 40, 000 square meters, the temple mainly consists of Tianwang Hall, Great Buddha Hall, Daxiong Hall, Jieyin Hall, Qingliang Terrace and Pilu Pavilion, which are all distributing along the north-south central axis.Wish it to be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