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有感
消毒监测管理所马玥
没有华丽的语言,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一、《狂人日记》
本篇鲁迅先生假借精神失常者的恐惧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冷漠。在“狂人”看来,四周都是些随时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自已的人,赵家的狗、狗的主人---赵富贵、还有一些未经人事的小孩仿佛都是吃人者,最为伤心的是自已的哥哥也成了其中的一员。在这儿,我将“吃人的人”理解为万恶的旧社会。
“狂人”近于“疯癫”,不停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生疑,都想控制别人,却又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为“疯狂”了,却又在“疯”的状态中说出一堆真话。
文中第六节写道: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一个黑暗的社会鲜活地呈现出来,“狮子似的凶心”当指社会统冶者的狠毒,“兔子的怯弱”指的应是软弱无知的群众,“狐狸的狡猾”我想如果猜得无误的应指圆滑世顾,当属“墙头芦苇两边倒”的商人们。于是
这天便不是知“日”和“夜”了。
文章最后一句:“救救孩子......“ 这呼声凄厉,甚而有绝望在内!绵绵不绝震憾世人的内心。这正是鲁迅先生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麻木民众的大声呐喊。
在今天,我们恰恰缺少这种疾呼,环境的污染、地球的沙漠化、水资源的缺乏,这一切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凸显出来,谁都无法欺骗自已的眼睛,汶川、玉树频发的地震、青海的干旱都足以彰显出惩罚的可怕。一只只孩童无望的手伸向天空,他们在临去的那一刻向世人呼救,而某些世人却沉溺在”狂人”的梦中,不愿醒来。
当年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如果认真阅读,你会发现,在“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这长长的“省略号”一直延续到现在,所幸先生走后,现在已有一些热血沸腾的勇士站出来,他们以笔为旌、呐喊呼吁--“绿化世界,造福明天”、“让蓝天白云永驻愿绿水青山长留”!让令我们又在这孱弱的声音中听到了一种希望!
二、《孔乙己》
鲁迅先生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将孔乙己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形象,立体饱满地呈现读者眼前,读着那些句子,便仿佛看着那位“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洗”的孔先生走过来,“唯一穿着长衫”显示孔乙己与穿短衫的特别之处,而“又脏又破”这四个字却又凸显出一个鲜明的讽刺,鲁迅这一笔何其“残酷”,虽然他只是客观描写了真实,没有“瞒”和“骗”,读者的心也就于格外一疼之中,从而深味到儒学的末世的悲凉。
全文有四处对比
一、鲁迅先生以反笔将孔乙己的善良呈现出来:人们一直将他当作笑料:“孔乙己,你今天又偷东西?”这句问话贯穿全文,接着反笔倒戈,尽管他偷了东西,遭受了毒打,却比那些嘲笑的人更为慷慨,从他教孩子写字、给孩子们吃茴香豆中我们又不难发现一位善良的孔乙己。
二、“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副凶面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又是一处明显的对比,也更加让这个“小人物”的形象饱满。寥寥几笔将一个乐观的孔乙己又呈现读者面前,在毫无生气的众人面前,唯有他才是挑开沉闷的人。
三、虽然他有个可笑的、也不好的名声,即受雇给人家抄书时,最后往往“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似乎太随便,也太不可信,“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比别人都好”,欠了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这矛盾的对比凸显他可贵的道德观,孔乙己认为,因为急要钱用,而卷走有钱人家那点书籍纸张笔砚,算不得大事,可视为小节而不拘,但小酒店的钱却不能拖欠,要放在心上。这一品行,他保持到他那最后的悲惨的一天。所以,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也是两样,雇他抄书的穿长衫的人,会把他打个半死,而那些穿短衣的人们却并不看他是贼,最多只是拿他取笑一番。
四、孔乙己虽然那样贫穷,但没有降低自己的人格,他那件坚持穿在身上的破长衫,他一直坚持的是高人一等的读书人的身份,并且,他没有因为贫穷而另谋生活出路,宁可就这样一直走到人生的末路。如何评价这一表现,是一个多面性的问题。当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体现的是一种优秀的政治品格。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却以一袭破夹袄、盘着两腿在众人的嘲笑下离去。这样一来,孔乙己就由原来“站着喝酒而穿长
衫的唯一的人”变成一个“坐着喝酒而穿短袄的唯一的人”了。而且言语之间再也没有了“者乎之类”。至此,孔乙己已完全丧失了一个读书人所特有的标志,从内容到形式纯乎变成了一个“短衣帮”。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孔乙己也许就是深受其害,才落魄至此。尽管这只是一种猜测,我仍不禁将它与现今的高考制度联系一起,莘莘学子们每年六月都要接受一场严格的考试,考取者喜逐颜开,落榜者灰心丧气,能否进入大学的殿堂似乎成了每个学生和家长对幸福的一种标志。只是别忘了“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这句话,生活没有固定的模式,幸福没有肯定的句式,我们不能将幸福系在高考上,考取者并不意味进入了天堂,失败者也不意味落入了地狱!
三、呐喊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病态的灵魂,如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已,愚昧麻木无助可怜的单四嫂子,愚昧残忍的华老栓及其他看客们,然而正如鲁迅先生自述的那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不管他是如何地“住在树上”,如何痛心疾首地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他所做的一切确实都是在“以巨大的爱,为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叫喊和战斗”着。所以他的作品才有着这样的穿越时间的力量。
鲁迅先生在《呐喊》一书中,采用了大量的讽刺来揭露封建社会的现实,人物个性鲜明,然而我却在这一篇篇小说中读出一种难以抑制的寂寞,有无尽的悲哀显现文字中,正如先生在《自序》中写道“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到是不暇顾及的”,最后他又采用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
平添上的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留给世人一个想像的希望。
读完这四篇,不知缘何,有一种寂寞突然来袭,究竟是室内的寂寞来临,还是为文影响,我不得而知,一抬头,仿佛看到鲁迅先生矍铄的眼神正立于前方,猛然间,又似乎有了一股力量,使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我不禁思索,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鲁迅已经走了许多年,“人吃人”的社会没有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那颗“贪心”,俗语说:绳由细处断,祸自贪念生",当一个的内心被贪念覆盖时,也就意味着他往死亡前多跨了一步,城市点据农村,高楼吞噬田地,这何尝不是由贪念所生呢?于是我听见内心开始呐喊,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的生活,别因一时的贪念摧毁手中的幸福!
第二篇: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鲁迅小说集《呐喊》由十三篇相互独立的小说故事组成,其中就有为我们熟知的《社戏》《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等,这些小说以独篇为单位,描写了各式各样的主角以及他们的经历,通过不同的叙事角度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独有特色,深藏在字里行间的,则是作者对身处的昏暗时代的强烈控诉与不满。
《呐喊》以一种梦幻化的文字,摹写了市井百态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通过这种近似于意识流与抽象化的语言描绘,作者向我们传达了自己对当时时代的理解与深入剖析的结果,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悲哀,当然,作者也不是极度悲观的,特别是在《故乡》一文最后,作者以这样一段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极为隐晦的传达了自己对未来持有的希望与向往。时代的思潮更迭对人们的价值观所引起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促使人们产生对所处世界的反思,由此促生出一大批针砭时弊的思想领航者,他们的文章就以革命者的姿态,打破旧社会对人们思想上上的枷锁,以开拓者的姿态,启迪人们的思想为新时代的到来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对时代的变迁是重要的,它处于新旧事物交替的过度阶段,是新思潮,新社会与人们的先期接洽。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就是产生于这个过渡阶段的优秀作品。
这篇小说集中的《孔乙己》《白光》,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文人造成的迫害,并引发的种种悲剧,《故乡》则批判了封建旧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之深,最值得称道的是《阿q正传》《**》则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当时的革命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影响。
《阿q正传》讲述的是一个乡下智力低下的流浪汉阿q的故事,在故事中,阿Q处处受到以地主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最后被污蔑为革命党糊里糊涂的处以死刑。这篇小说中作者虽为立传,但却将视角完全放在阿Q的身上,通过阿Q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这个光怪陆离、莫名其妙而又人心惶惶的世界。小说《**》则围绕故事主角七斤的辫子有无问题展开的一场闹剧,其大的背景就是张勋复辟。这篇小说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了九斤老太,六斤等特色鲜明的人物。
时代要变了,新事物要来了,对于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来说,只有革命才能彻底解放人民,有革命就得有代价,那么革命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命运不为自己掌握的“草民”来说,送引起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思想上的觉悟,没有彻底革命的热情,面对起起伏伏的历史潮流,他们只能持被动的态度接受,因此中国的社会变迁在他们身上的反应是最真实的。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这两篇小说,就以极为真实的描写生动的刻画了革命的余波在底层人民的生活里引起的波澜。
第三篇:《呐喊》读后感
~-2-24
——自然的身影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