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案例
反思邢丹事件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
反思邢丹事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教和辍学
小组成员:
李必清
黄志涛
李侨玲
何锦川
罗冬梅
章丽日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1
前 言
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其中尤其指那些已经到达入学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见,农村留守基本上是由处于在学校读书阶段的未成年人组成。因为缺乏第一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而其在身体上、思想上又未成熟,故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山区,教育和各种资源都比较缺乏,在加上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隔代人的代沟是这些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一些行为都扭曲了,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在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呵护,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表现。他们的父母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发人深思。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今社会的焦点和热点,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也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2案例简介
刑丹事件
农村学生辍学失学,一直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近日,惠州三辍学失学青少年在高速公路路边投石取乐,而他这是世人难以承受之痛。他们的极端行为夺走了一位好人邢丹的生命。丛飞和邢丹生前致力帮助辍学失学孩子,而邢丹死于辍学失学青少年之手,三位青少年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名犯罪嫌疑人没有案底,并自称是第一次做出这种行为,在高速路边扔石头砸车不以抢劫为目的,而仅是为了取乐。砸中致使邢丹所乘坐的车辆停下后,三犯罪嫌疑人并未上前,随后自行离开。经排查,案发现场附近的铁丝网被人割开一个大洞,三人即通过该处到达案发现场,站在高速公路边扔掷石块。当记者到其中一人家中采访,石头岭村村民介绍,黄某泉家里条件是村里最差的,有5兄妹,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林某健和蔡某成家,经济条件也一般。林某健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父亲在家务农。蔡某成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当被问道有关孩子的行为的时,他们的父母都是无奈的回答:“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们也有心无力的。”
根据警方披露的案情,击中邢丹所乘坐的车辆的石块,为林某健扔出。如果仅是“以取乐为目的”,该犯罪嫌疑人应无剥夺他人生命的动机,属于疏忽大意致人死亡,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而因为林某健为1996年7月出生,年仅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根据法律规定,量刑时可以从轻处臵。至于该案的另外两人,因为是一起前往事发地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3点,都有投掷石块的行为,有共同犯意,涉嫌构成共同犯罪。
案例分析:
青少年犯罪,很频繁,大多是一些没有得到很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本案例中也不例外。教育逐渐成为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而这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凸显,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于价值观有所偏离,其导致行为没有跟社会接轨,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做事很少考虑后果更不要说周全。
一个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做事相对会比较有经过思考的,至少会在扔石头前考虑到扔到人有何后果,这样很大程度上就会杜绝悲剧的发生了,虽然说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但是也不至于什么都不懂的。所以这就涉及到教育问题了,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留守儿童一大部分都辍学,有些人辍学后就无所事事,有些人就打工,有些人当混混,各种情况都有。毕竟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很容易学坏,行为举止也比较不规矩,没有纪律性。
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4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 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5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远超过2000万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在今年“两会”精神的指导下,湖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都推出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例如招募志愿者当“代理家长”的做法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响应。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我们组的期待:
希望成千成万的留守儿童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希望父母亲不要因为养家糊口而忽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你们的后代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你们日后的骄傲,请广大人民回眸看看自己的孩子,多份关心,多点希望,祖国将会更富强!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6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通过这些,消除了隔代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家人虽并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五、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1、在思想道德方面:
前面已经说道,郭菲同学在教育之前,除了存在较重的焦虑感和孤僻感之外,并无道德上的较大缺陷。通过学校、家庭两结合的教育,现在的郭菲已经变得非常的开朗,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喜欢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与外人分享或分担,特别尊重老师和长辈,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
2、在学业能力方面:
刚入四年级的郭菲,各个学科均落下很多,在学习上不能找到任何自信,而且非常推崇她在学习上的方法和干劲儿,英语也进步不小,可以说,郭菲同学的学习精神已感染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她在学习上的进步真有些令我吃惊。
六、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爱”的力量有多大? 从郭菲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爱可以带来不可以的可以。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
新密市来集镇郭岗小学
冯洁萌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苏湾小学:甘 盛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 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 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 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 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 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而 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 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 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 姜达志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这样也易于滋长 姜达志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 姜达志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姜达志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姜达志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 姜达志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况且现在 姜达志还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在农村,尤其是近几年,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怀疑。当人们看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就能外出打工赚钱时,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谁在外地挣钱挣得多,谁就是英雄,谁家孩子挣钱挣得多,谁家就有面子,在乡里乡亲面前就会抬起头来说话。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居然认为:现在的小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等将来初中时,好好加把劲,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们的教育影响是负面的。
3、学校里的德育有待加强
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老师们都会尽心尽力去引导,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平台。然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时就少了一些,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易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准则。对策:
1、针对 姜达志同学内向的性格特点,我采取了蹲下身去,与他交流谈心的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最终融入班集体、为其他同学所接纳之目的。当正月开学时,姜达志随其爸爸来到学校报名时,还是很腼腆地躲在他爸爸的身后,看到老师也不敢打招呼,但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开学之后,他的父母就去外地打工了,姜达志就感到十分的失落,上课无精打采的。我及时对他进行家访,与其爷爷沟通,希望他除了照顾陈凯的日常用生活以外,每天都要抽一些时间同 姜达志谈心,了解 姜达志的思想动态,并将其结果及时反馈到学校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姜达志同学能够做到上学不在路上贪玩了,放学也及时回家。在学校里,我们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让 姜达志与他爸爸、妈妈经常联系;定时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在“留守之家”让 姜达志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看电视、读书、交流以、游戏等。在课堂上,我也专门找一些他能够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外,引导其他同学多和 姜达志交流。慢慢的,姜达志同学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其他同学交往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恢复了儿童的天性。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姜达志同学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表扬激励的方法,在不写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姜达志同学不写作业并不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自己管制不了自己,有时玩过时了,就耽误了写作业,最后干脆不写了。因此,当他作业没有完成时,我第一时间和他的爷爷取得联系,希望他在家里多督促 姜达志写完作业后再去玩,帮他养成认真写作业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我会根据 姜达志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易适度的作业,鼓励他及时完成。当他偶尔“偷懒”不写作业时,我便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予以表扬,让 姜达志感到因“懒惰”不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冷落”,这样,他也会为了得到表扬去认真写作业了。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是 姜达志值得表扬的事,并且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 姜达志同学的确进步了,以此来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现在,姜达志同学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了,其文化课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案例反思: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趋加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虽然,国家对未成人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迫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强行灌输,需要的是耐心、方法以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责任尤显艰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
清河区司法局精心部署暑期“农村
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活动
为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清河区司法局积极行动,专题研究部署开展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下发通知,要求各村委会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及其在家监护人员参加暑期法制教育课,由法制副校长重点宣讲《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常识。二是组织各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全面摸排辖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统一向县局汇总备案,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全。三是开展送法律书籍下乡下村活动,在各村委会设立“留守儿童法律书屋”,为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四是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暑假期间至少开展四次以上以案说法专题教育活动,以案例教育等形式,增强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意识。五是开通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提供既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清河区司法局
2010年7月30日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根据官方媒体保守的估计:在中国农村,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2000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托养、寄养状态。监管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般都缺乏监管能力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等问题。如何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成了家长和教师头痛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让学生融入集体,获得安全感。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主要构成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特殊时期,往往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己面对的问题也是独一无二的,是他人不能理解也不能解决的。辅导时要让每个儿童了解到自己处境与他人的相似之处,认识到身边的人都面临相似的困扰,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获得安全感。
2.家校团结,让学生获得社会支持
父母的支持对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但是由于留守的现实,还有一些农村父母对亲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留守儿童从父母处能得到的情感支持很少。比如有些父母一年半载没有音讯,有些一个月才一次电话,也就是交代要好好学习等简单几句,跟孩子几乎没有有效的沟通。这些孩子跟父母感情生疏,甚至对父母不理解或心生怨恨,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的出现。家校团结帮助留守儿童获得代替父母的社会支持,如教师、同伴、亲戚、邻居等,并学习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获得情感支持。
3.提高求助技能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普遍缺少求助意识和求助技巧,当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一般都自己解决,或者向同伴求助,通常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更加严重,如学业困难、家庭压力等。儿童生活中最有效的求助源应该是教师,但是由于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一般学生都不愿意或害怕向教师求助。辅导时应改变儿童对求助的认知,认识正确的求助源,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练习氛围,学习不同问题向不同的人求助的技巧,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4.增强人际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辅导时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处理与同伴、教师、父母、托养人等的关系,增强人际适应能力,达到与生活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