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

时间:2019-05-14 11:0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

第一篇: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

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将子女留在家乡,由此在农村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被留在农村就学的少年儿童(这里主要指处于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如果说“自我”是我们人格的必要组成,是行为的最终指令官,那么“自我意识”就是“自我”的观察、评价与监督者,是对自我的一切认识、体验及调控。

“自我意识”从结构上分析一般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层意义,也像意识一样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自我认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是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是否悦纳的问题,“满意”则自我肯定,信心十足,反之就自我否定,垂头丧气。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它包括了两层含义,其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即“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其二是自己对自己的指导,即“我可以怎样做”。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就是指自我控制的能力。总之,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着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三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1]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体现为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两个方面的发展。青春期生理成熟的标志显而易见,而心理逐渐成熟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个性倾向和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与童年期截然不同的心理特点,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应该说是青春期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据调查,由于生活、成长环境的不健全,导致种种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除了学业成绩不佳、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外,他们在自我意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学习中存在某些情绪或行为问题以及社会适应不良,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或自暴自弃等不良倾向。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知难而退,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1.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孙小军、刘亚、周东明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较小的孩子表现较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2]

2.意志薄弱,容易迷失

留守儿童受父母的教育很少,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就成为了“问

题儿童”。有研究对某镇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有346人,占总数的40.8%。有违法现象(打架、旷课、小偷小摸和撒谎欺骗行为)的28人中,23人是留守儿童。[3]一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乏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认知偏激

自我认知是个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包括个人如何从不同角度看自己、评价自己,即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缺点和我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等等。自我认识和学业成就、身体意象、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有密切关系。而个人自我认识是经由与他人互动发展而形成的。[4]因此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兄长、友伴团体、师长等对个人的接纳与否,对个人的自我认识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的内容很受社会称许性的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感到家庭气氛变得更加冷清了,由于得到的关爱减少,他们大都感到特别孤独,尤其是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时,心理上容易产生压力和不安全感。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等因与父母缺乏交流而发生不良变化。据最新统计,留守儿童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很少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长期不在孩子身边,42.9%的父母感觉孩子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与自己产生了隔阂;28.6%感觉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21.4%发现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惹事;7.5%感觉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43%的父母认为外出务工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5]另外,因为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因父母外出而失去了学习上很好的监督,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有些甚至出现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现象,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其自尊、自信受到严重影响,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没有人疼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是个孤独的人。他们往往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认识问题过于偏激。

(二)自我体验消极

自我体验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指一个人关于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它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态度,如自爱、自尊、羞愧、委屈、自责、自怜等都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自我体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消极的体验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自大狂妄、自暴自弃均与不良自我体验有关,以致于难以合群和适应现实。美国心理学家帕奇(Parkey,1970)曾收集了很多资料,分析学生自我意识与学习成绩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较自尊和自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佳;反之,自卑自弃者学习成绩较差。[6]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并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在与同学的关系上,因为儿童能否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主要在于儿童的内在因素,即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7]社会交往能力强的儿童易受同伴的欢迎。留守儿童因为自卑情绪,绝大多数内向、抑郁、敏感,他们不愿也不敢和同学交往,交往能力不强,所以在班里朋友很少,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当他们对自己作出消极的、负面的体验和评

价时,则产生自卑感,往往因为自卑而感到孤独与苦恼。他们会自我排斥、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由于缺乏自信心而回避有竞争评比成分的活动;无论在家或是在学校,只要别人话语稍重了点,就会引起他们的极端、过激行为,对别人的批评十分敏感。长此以往,留守儿童除了学习成绩不佳之外,个性发展也渐渐出现扭曲,导致心理障碍。

(三)自我控制失调

自制力是对自己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控制。也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制约作用。学会控制自我,虽然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却有难度。

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留守儿童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教育,他们很容易从其他渠道接受并养成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导致行为偏差。久而久之,对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无法控制。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如果教师忽视了对他们的管教,加上没有父母的监督,结果他们只能是放任自流。

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除了给予物质上生活上的照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培养他们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入手,学校和家庭应重视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师长尤其要尽量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防止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意识。

三、留守儿童自我意识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外部条件主要是父母和家庭、教师和学校的温暖及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而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势必把此重任交给了老师。(这里不是说家长们可以不管,把全部重担交给老师,应该强调的是家长的关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给出几点培养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建议。

(一)团体心理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

人类成长离不开团体生活,个体的成长与团体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无时无刻不与周遭的环境发生关系,别人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我们的举动。[8]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改善社交状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同时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9]团体辅导的特点、氛围使参加者易体验到共性,有被人接纳之感,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团体凝聚力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并从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力量。

我们都是生活在团体的世界里,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团体无疑就是班级中的同学了,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留守儿童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组织优良的班集体,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同伴交往中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编在一组或同桌,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小组学习竞赛”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有孤独、压力和不安全感。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自我体验和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挖掘留守儿童的潜在资源,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只有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他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这一学习活动会逐渐延续;如果在学习中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那么他的学习行为可能就会中断。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自我表现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促进儿童自信心的发展。在儿童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儿童产生自我表现的个人行为,使他们在自我表现中获得愉快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逐步使儿童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充分地表现自己,如此反复良性循环,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就可以发现留守儿童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工作,他们可以收集一些打工当地的有关资料,如城市地图、照片、特色介绍、当地风俗的录像等,让留守儿童展示他们父母带回的资料,让孩子们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同时也会让留守儿童因自己的父母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突出留守儿童的主体意识,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实行榜样激励,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通过给留守儿童树立成功榜样,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组织交流、讨论,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留守儿童自觉地自我强化,自主确立学习榜样和发展目标,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还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远足拉练”“行为训练”“学习磨炼”和“体育锻炼”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主旨是训练学生的行为,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品质,提高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和能力,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10]

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平时的交谈中潜移默化地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他们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完美无缺。相反,经受挫折和磨难洗礼后取得的成功,才具有更高、更深远的价值。要明白挫折和磨难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挫折给人以打击,带来痛苦,但正是痛苦之后才造就了坚强的灵魂和崇高的品格,使人更加有韧性、通达、开阔和成熟。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搏击人生的远大理想、勇气和坚韧的意志。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一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但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07年国务院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人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2.研究方法与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⑴主要是通过对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政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介绍如下。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与基本特征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户的方法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本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筛选,根据人口抽样资料提供的儿童的个人记录及其所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逐个进行。

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变化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2.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

各年龄组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从0周岁到15周岁,各年龄组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16周岁组开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适龄儿童较多,如:四

第三篇:留守儿童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西河口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区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关会议讲话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特制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我区教育民生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为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发挥学校、社会、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活动宗旨

加强对我校留守儿童和潜能生的关爱、教育、管理,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感到学校就象家一样温暖,让留守学生和潜能生与其它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工作目标

1、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2、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5、拓展家教,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再提高培训工作。

四、成立组织 明确职责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主要措施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四篇: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

班级:工商管理学号:姓名:齐丁瑶

20101601112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1日——2012年7月20日

调查地点:贵州省从江县

调查人员:齐丁瑶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式:走访、现场询问与记录、抽查

调查目的: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

我有一个贵州省从江县的同学,他告诉我这里被誉为“人类疲倦心灵的最后家园”,这里有最原生态的苗乡侗寨,这里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侗家人,这里有天籁之音的侗家大歌,这里有质朴善良的侗家人,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唐朝的发型,宋代服饰,魏晋遗风,这里有着灿烂的、古老的民族文化。然而在这些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背后却面临着一个农耕时代在逐步地转变,农村的大量劳动力纷纷外出(8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去谋求一条改善生计之路。古老传统的村寨在渐渐萧条,留守儿童的成长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这里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沙石是他们的玩具,小狗是他们的伙伴。他们也是快乐的,他们是那么的富有创造力,他们自制侗族芦笙笛、弹弓、陀螺….他们也渴望学习,得到知识,看到那残旧的教室,我留下了心酸的泪水。

在从江县,平均每两户人家中就有一个留守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都过早地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钟旺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钟旺,今年8岁,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从5岁起便一人操持家务,照顾年迈重度残疾的爷爷和年幼的弟弟。钟旺在从江县的一个小村上小学二年级,钟旺学习很好,每当提到自己的父母时她格外的高兴。钟旺告诉我,有时候爸爸妈妈很久不打电话回来的时候,她就会哭。并且给父母打过电话去,可见钟旺多么渴望父爱与母爱!

吴波是班级里最贫困的学生,家里仅仅靠养几只羊来维持生计,就连买校服的钱都拿不出来。他身上穿的校服是学校免费他的,吴波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一些大姐姐、大哥哥穿不了的衣服。在二郎乡中心小学,吴波的家是离学校最远的,住在半山腰的森林里,每天他要不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天就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到学校以后,全身都是泥,冻得直发抖,老师看到后都感觉很心疼。因为吴波从小没有父母,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在学校遇到什么委屈烦心的事,吴波只能和爷爷诉苦。爷爷告诉我,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最担心的是以后吴波由谁来照顾,虽然二叔现在可以帮一些忙,但是二叔家也是很穷的,爷爷最大的心愿就是无波可以继续上学,有了知识,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吴波渴望学习,渴望父爱与母爱,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导致他性格内向,很孤僻,不喜欢讲话,有强烈的自卑感。

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她们就会感到欢乐,我们身处手来给他们一些爱,给他们一丝温暖,给他们一缕阳光她们就可以健康地成长。

第五篇:留守儿童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2300万。

这是目前我国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数量。据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个数字已经占到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7省0—5周岁留守幼儿均超过百万人。面对如此大量幼儿的亲情缺失,该部门呼吁父母外出打工时将子女带在身边。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留守人群的数量逐渐增加,留守儿童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留守,带着无奈,透着心酸。每次看到那些眼巴巴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听到那一声声渴望亲情的呼喊,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似乎总会被触碰到。

谁不希望这些离散的家庭能够团聚,谁不希望这些各自守望的亲人能够共享天伦,但是,带在身边就是解决之道吗?带在身边,抑或留在家乡,这是简单的选择吗?

把孩子留在家乡的问题显而易见。安全问题缺乏保障——某地发生一场校车事故,受伤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心理伤痕难以抚慰——由爷爷奶奶监护日常生活,吃饱穿暖已是最重要的目标,情感空巢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是少数。行为习惯缺乏监管——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虽然问题不少,但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仍做如此选择,因为他们向往着用短暂分离换取家庭的未来。

相比留下来的无奈,带在身边似乎更不容易。不少农民工在城市常常处于漂泊状态,工作、住所、收入都不稳定。当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有时候连自己的生活都在勉强维持,即便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很难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吧,在农贸市场菜摊边玩耍的幼儿,坐在三轮车上跟父母一起收废品的孩子……面对城市的繁华,很难说这样不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事实上,很多农民工也尝试过带着孩子进城打工,但后来,一些人还是无可奈何地将孩子送回了老家。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都不是容易的选择。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如此多的孩子,如此多的家庭,如果想要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太现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尽力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开始做着各种有益的尝试,试图找到一条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希望这条路能越走越宽。

下载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定稿)

    关于做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建议随着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确保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顺利向市民......

    留守儿童

    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独自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与大地。留守儿童正值身心疯长之阶段,而处在这样一个变态的社会......

    关于留守儿童

    留 守 儿 童 问 题 的 对 策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尽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

    留守儿童

    1、针对“吉林省经济落后县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社会问题,以社会调查所取得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探索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本调研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

    留守儿童

    大家好,我叫小强,我们的团队是dream high.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只为养家糊口,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很......

    留守儿童范文

    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加,农民工留在家乡的子女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情况

    张义镇上泉九年一贯制学校 “留守儿童之家”基本情况简介 凉州区张义镇上泉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由原上泉中学和上泉小学 合并改建的,学校占地面积达18400平方米,现有10个教学班级......

    留守儿童

    巢湖市妇联实施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工作总结 (2011年8月25日) 目前,我市留守儿童约为2.2万人,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为1.2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4.9%人。为切实解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