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神病患者康复期护理
现在患有精神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除了及时采取手术治疗精神病外,我们要做好精神病的护理工作。那么,精神病的护理方法是什么?
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精神病患者日常应加强康复治疗,在病人出院时,病人及家属应弄清病患所得疾病的性质和复发的可能性,应了解该病复发的早期症状和防止复发的一些具体措施。
定期检查也是很重要的。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病人应定期到医院、门诊部复查,还需要及时的了解病况,适时调整服药剂量,并指导病人的生活,使用的剂量应由医生根据病情来调整好,家属切不可自作主张擅自增减药物,更不可随意停用或加用某种药物。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来说,要安排好病人的日常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患者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又要参加户外活动。尤其要融入到社会中去,与人相处,结识朋友。
人们应该以平等的方式,关怀鼓励病人,切不能讨厌、嫌弃病人,更不能对病人讽刺、挖苦和歧视。努力病人自己学会自我解脱,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争取患者主动服药及接受其他各种治疗。
郑州解放军153医院专家温馨提醒: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应对他们多加关爱,让他们接受治疗。如果不积极加以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如果您还有其它的疑问,欢迎点击在线咨询我院专家。
第二篇:浅析精神病患者社会化康复对策
精神病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见一些精神病人衣衫不整游荡在大街小巷或者蜷缩在垃圾堆旁,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贫困的边缘,虽然人数不多,但危害不小,在社会上行凶、伤害他人的案件时有发生,同时也受到歧视、虐待,甚至被人追打,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与和谐社会的环境格格不入。要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如何加
强对精神残疾人的管护工作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精神病人管理现状分析 经广陈镇残联统计数据表明,辖区内共有精神病患者145名,其中有残疾证的83名,贫困精神病患者65名。2007年,共发生精神病患者实施危害社会行为6起,造成 2名群众受伤,毁坏公私财物3万多元,其中威胁他人人身和公共安全2起,上路拦截车辆10余次。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问题,不但威胁着辖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影响了安全文明的对外形象,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严重隐患之一。
二、精神病患者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
1、法定监护人监管责任未尽。按道理、按法律精神病人都应由其直接亲属监护,但事实上,他们的监护人不懂法,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在有多个亲属的情况下,职责也不明确,造成互相推诿,同时有时候家庭成员往往由于长期无法根治而感到绝望,有的干脆将其看作是社会上多余的人,对他们缺乏最起码的人性关怀,以至于精神病患者到处漂泊,在无法自控的精神世界越陷越深,最后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而一旦给他人造成伤害或财产损害,因经济困难又不能及时让受害者得到补偿,由此给社会增添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这就带来了精神病患者往往无人管理,造成社会潜在威胁的存在,给周围人群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同时也给和谐社会的创造带来了隐患。
2、法律规定不完善,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应当说,法律对处理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问题是有法可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3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别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刑法》第18条也作了明确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别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但是在实践中,执法和管理部门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复杂和棘手的,如精神病有轻重程度,由什么机构来认定?认定经费由谁来承担?现有的相关规定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操作性不强。
3、社会救助机构机制不健全。对于间歇性精神病人,要减少其社会危害性,唯一的办法就是治疗。他们有时是正常的,有时又突然发病,对他们又不能限制其人身自由,谁也说不清他们何时犯病,因此只能对其治疗。那么,谁为精神病人的治疗费买单就成为一个大的问题?虽然法律规定必要时由政府强制对精神病人进行医治,在现实当中,政府民政部门因为缺乏经费,而不能将精神病人及时送到医院强行医治,使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上得以继续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管理失控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农村的精神病人,沉重的治疗费用往往使得精神病患者家属失去治疗的信心。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应引起大家的思考,特别还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和立法机关的思考。
4、对精神病人违法行为和后果的认识偏差。没有发病但有发病可能的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社会上为数不少,并且随着社会各种压力的增大,像这样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数量有增长的趋势,可以想象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数人以为精神病人属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对这些人平时的反常行为不予制止,以致其行为危害程度不断扩大和蔓延,但在发生了严重危害社会后果时,往往只责备政府和执法部门管理失职。鉴于此,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统计和管理这些精神病人很有必要。
三、精神病人管理办法探究
(一)齐抓共管,建立并形成社会化的精神病防治康复体系 1精神病治疗费用社会化。精神病人不仅自身痛苦,而且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国家正通过各种渠道来解决精神病治疗费用问题。如:《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湖市特困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医疗补助实施办法的通知》的通知,正是鉴于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支付渠道狭窄,但财力毕竟有限,只能针对特困群众,因此,在政府统筹精神病患者医疗费的时候,可以借助慈善捐助、建立精神病防治基金会等形式,扩大精神病支付渠道,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治疗,并由管理精神病人的专门机构监督治疗费用的使用。2精神病人管理社会化。为了提高精神病人的社会生存功能,精神病人走出医院后,进行社会化生活,应得到社会大众化的合理接纳,社会成员应对其容纳、包容、理解、热诚、合理接纳,给予具有人性化的待遇,病人参加的社会职业应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复杂、紧张、嘈杂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少从事繁重的脑力工作,使病人的精神状态和神经状态得以适当的休养和缓冲,以适应病人因长期住院治疗而导致的暂时落伍
于社会大众环境的实际状况。3精神病预防社会化。精神病预防工作宣传是重点,是重要手段。为了精神病预防社会化,必须强化社会宣传。一是创办深受基层精防工作者欢迎的纸质媒介。二是利用电台媒体也专门开设心理卫生专栏,使宣传覆盖面扩大化。三是结合精神文明城市的活动,把心理卫生纳入了创建工作的宣传范围,使广大群众提高精防意识。四是各乡镇要充分
利用墙报、黑板报、横幅、挂图等形式,使宣传活动深入社区、村落,为社区康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五是利用各种宣传册子下发到基层,提高群众精神病预防知识。总之,深入持久的宣传活动为各项精防康复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社会舆论支持和社会心态支持。
(二)部门联合,探索并实行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 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体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使开放式防治康复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1、摸清底数,区分病况。要解决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问题,首先必须准确掌握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的具体分布、数量和危险程度等基本情况,否则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乡镇残联、卫生院、派出所各部门联合行动,对辖区内精神病患者信息,尤其是对动态信息,重点掌握。采取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方式,通过村(社区)分片摸排,摸清了该所辖区精神病患者分布及病况,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类,并将重点人群登记造册,根据病情轻重实行了分类分级管理。
2、建章立制,落实家庭康复。对精神病人的管理,必须由政府主导,督促综治、司法部门和村两委干部认真做好精神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帮助建立针对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使特定监护人真正承担起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尽可能避免这类违法犯罪的发生。对精神病患实施规范化管理,达到开放式防治康复的目的。对已治愈的和病情轻微并已得到稳定控制的病人,在积极为其创造条件回归社会,参与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同时,乡镇卫生院精防医生或社区医生,应该定期对其进行随访,继续给予必要的治疗和康复指导。
3、兴办社区康复站,实施长效管理。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可以针对精神病患者的不同,开展精神心理康复,力所能及的帮助患者通过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改善病情和获得一定的收入。同时由于采取了集中医疗监护,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为实施长效管理创造了条件,广陈镇现有残疾人康复中心一个、康复站三个,依托现有社区服务中心,争取每个村建立康复中心,对精神病患者和弱智患者的开放式防治康复创造条件。
4、健全制度,联合行动。必须建立公安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快速联动制度。公安机关接到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的事件报警后,应迅速赶赴现场,予以制止,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违法者带离现场,主动协助其家属将违法者强行送至指定医院治疗。在病人家属不配合或无法定监护人的情况下应及时向政府汇报,并协助政府通过司法程序做好后续工作。
第三篇:精神病患者出院康复指导与护理事项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康复指导与家属护理
精神病患者家庭是社会关怀中的主力军之一,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生活坏境和更多的关心,使他们降低了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潜在危害,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是精神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患者家属最为期盼的.然而,事实上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后,并非都随着住院病情的控制而同步恢复,他们出院后往往变得懒散,退缩,对社会交往缺乏信心.因此,家属如能给予全面、细致的家庭护理,帮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回归社会显得极为重要。家庭支持系统是患者获得的支持系统中最直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干预,可以减轻精神病理过程带来的创伤,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家庭康复技能训练
洗脸,洗脚,刷牙,整理床铺 2次/天
扫地,拖地,轻微家庭劳动 1次/天
剪指(趾)甲,洗澡 1次/周理发 1次/周散步,看电视,听音乐 1次/天
文体活动,如象棋、扑克、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精神病复发的原因 1次/天
停药或减药,最多见;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等。
精神病复发的先兆
自知力动摇;睡眠障碍;生活能力减退;工作或学习效果
下降;情绪不稳定;躯体不适;精神症状再现。
如何预防复发
坚持服药;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识别复发早期的“预警症状”;有效、便利的求助策略;保持良好的社会
角色;避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毒品。预防复发的训练
复发标记防复发训练
首先出现的征象
1担心人际关系1与社区医生联系
2感到嫉妒2用思想日记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合理
3变得多疑3花时间放松自己
4没有正规服药4.避免承担太多事务
5试图做很多事情来转移烦恼
中间出现的征象
1.感到恐惧和焦虑1.拜访朋友和社区医生
2.感到人们都和自己作对 2.增加药物
3.离不开房子
4.变得重负荷健忘
晚期出现的征兆
1.感到日益恐惧1.立即与社区医生联系
2.自我孤立2.增加药物
3.睡眠困难
4.感到困倦
5.听到声音
6.有怪异的想法
7.日常工作中有问题
降低自杀风险
自杀的高危因素:严重精神疾患;有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有抑郁、绝望情绪;病前工作能力强,智商高;男性;自
尊心过强;酒、药物滥用史;自杀家族史。自杀行为的核心问题
缺乏自信绝望感家庭成员和与患者关系密切的应
现实而乐观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护理。患者发生意外时的对策
自缢: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外伤出血:包扎止血→送医院。服毒:催吐→送医院。噎食:抠出食物,拍击背部。暴力行为:想方设法,齐心协力制服。
有专家指出,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与最佳链条是由医
院—家庭—社会三部分组成。
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
活是精神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家属最为期盼的。
给予精神病患者良好的社会关怀,不仅是社会公平之要义,也是保障公共安全免遭其害的根本。
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单靠亲情远远不够,但精神病患者家庭的作用仍是举足轻重。
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助,是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及社会适应上实现的、全面整体的康复,重返社会。
精神病护理的误区
1、精神病和其他病一样,只是一种疾病。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大多表现孤 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等等。当家中有人出现上 述现象时,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以及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 备,常常否认病人这一系列的言行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状。而总是往好的方面想,简单或错误地认爲是“个性问题”或“思想问题”,耽误了冶疗精神病的时机。
2、当病人的言行已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时,家属才意识到他(她)患了精神病。但是,他们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之际,又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担 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所以,常常忌讳带病人到医院诊治。更有甚者抱 侥幸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
3、病人症状加重后,家属已不可能顾及面子,开始懊悔自己的无知延误了 治疗,于是迫切请求治疗,以减轻内
心的自我责备。但过份的懊悔以及对治疗过 于性急,无助于病人的康复。
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技巧
1、讲话的态度要专注而亲切,即使他看来注意力分散,也不要忽视他。讲 话要缓慢、平和,内容要简明。如果要向他提问题,或吩咐他做事,每次只能说 一件事。一下子说好几件事,就会使他无所适从。
2、经常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有时谈谈对童年生活的 回忆,或许可以创造一个比较愉快的气氛。
3、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进步,都应加以鼓励,借此重 建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
4、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 嘲笑他,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招致麻烦。
5、培养患者更多的兴趣爱好,适当地为患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并鼓励他表 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精神病的治疗必须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否则会使症状恶化,增加治疗 难度,增加复发机会,增加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自杀危险性,社会功能减退,造成精神残疾。
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家属所应该具备的职责主要包括:
1、听从医生的指导,妥善看管和照顾患者,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防止 病人自行减药或加药,若发现病情复发症状时要及时与医生联系,以进行更好地 改善治疗方案;
2、要合理安排病人日常生活,使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病人搞好 个人卫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3、要注意提高病人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病人病情,安排病人适 当做家务劳动,创造条件增加病人接触社会的机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病 人适度的参与娱乐活动;
4、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和隐私,平等对待他们,既不过分迁就,也不过分指责,鼓励病人尽量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加强对他们生 活技能的训练,鼓励和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社会康复服务。
5、要科学地养成饮食健康习惯,多吃蔬菜和蛋白质高的食物
6、患者家属要督促和监督病人不要喝酒、少喝咖啡、少抽烟,以防止诱发 病情的情况出现
精神科
2013年2月10日
第四篇:精神病患者日常护理方法
精神病患者因患病时思维不受控制,因此自治力非常差,通常不承认自己有病,且不愿意接受治疗。对于这类患者应耐心劝说使其服药,切忌责怪、打骂患者,给患者心理造成阴影。劝说时注意与语气要友好,对于仍旧不肯服药的患者,可将药装在胶囊中给其服用。有些病人不听劝说,拒服一切药物,可把药物搅拌在饭菜里或饮料、牛奶中。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方法不宜用于被害妄想的病人,因为这样做一旦被病人发现,则会使其更加怀疑有人在饭菜里放毒而不肯进食。
除了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护理外,我们还应注意对精神病的其他各个方面的护理。下面我们请郑州精神病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杨俊国主任为我们做详细介绍
1、生活技能训练
康复期病人少动,家人应鼓励病人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节,饮食如常,睡眠良好,注意仪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年轻力壮者可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切忌整日卧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的生活。
2、预防复发
家属应该督促病人坚持服药,巩固疗效,忌烟酒,忌浓茶,生活起居有规律,同时细心观察病人的睡眠、情感、行为、药物反应等变化,遇有心理、社会或其他应急事件时应及时防范。(郑州精神病医院)
3、人际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精神病人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行为退缩、依赖性强等不利于人际关系恢复的因素,周围人群也以新的目光看待病人,其中不乏偏见和误解。家人应帮助病
人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家属、同事、邻居给以关心、帮助和热情。
上述就是对于精神病的护理方法的介绍,相信通过上述的介绍后大家对于精神病的护理方法已经有了详细了解,希望患者家属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对于长期接受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的精神病患者来说,可以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治疗精神病取得了重大突破,微创手术治疗精神病直接从病因出修复受损神经,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效果良好,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一致推荐。
郑州解放军一五三医院神经外科是郑州地区唯一一家具有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病资质的医院,治疗精神病所采用的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疗法是斥巨资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在国外具有很高的普遍率,治疗效果良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目前郑州解放军一五三医院神经外科已利用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疗法成功治愈了全国各地一万多例精神病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受到了广大患者朋友的一致好评。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病通过立体定向仪对颅内病灶精确定位,在定向仪引导下与显微镜结合,在直视下对颅内病灶进行微创修复。通过立体定向开颅术用于功能区病灶及脑深部病灶定位神经调控,可以减少手术创伤范围,避开重要功能区、使手术并发症大大减少。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病具有不需开颅,不需全麻、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更容易为病人所接受,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
专家提醒:患上精神病后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给患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切勿听信一些江湖游医或不法医院的说辞耽误病情治疗。
如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我们将由专家为您做出专业详细的解答。
第五篇: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作用
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作用
社102 刘婧仪 09
摘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小组工作方法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性康复进行了介入研究。小组工作在巩固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心理和社会支持,对其社会性功能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路程大大缩短,为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性康复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小组工作;社会性康复
引言
精神病是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导致患者在感觉、记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疾病。这类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传统的住院治疗将病患同社会完全割裂隔绝,这避免了患者治疗期间被外界环境所干扰,也造成了患者社会性功能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功能的衰退。使得患者无法重新回到社会只能栖身医院,并且形成恶性循环,即住院越久的病人越无法离开医院,成为习惯性住院病患。
如何有效的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提供社会支持,有条件的建立病患同社会接触的渠道,促使病患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对病患认知、行为、心理方面的矫治和其生理能力、心理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工作与精神病患者社会性康复
1.传统治疗无法实现患者的社会性康复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导致患者在感觉、记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疾病。这类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患病类型的不同和患病程度的轻重而有很大的差别,严重的患者往往采取封闭式的入院治疗。相对于国外技巧训练、同辈支持、职业服务、社区资源发展四位一体的精神病康复模式来说,在我国,精神病患的康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医疗单位或其他专业机构来进行,方法也局限于传统的集中住院、封闭管理、药物治疗。这样是为了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保证治疗效果。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的治愈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却往往无法实现患者社会性的康复。所谓社会性康复是指患者社会性功能: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方面的康复。这种康复,无法在封闭住院的治疗方式下得到。
首先,住院治疗的封闭环境割裂了患者同社会的联系,使患者失去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无法与社会进行沟通与交流,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能力,自我感觉迷茫、焦虑和受到歧视,产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其次,住院治疗的命令式管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交流的自主性,使其在封闭环境内部的人际交往明显受到抑制,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日常行为被动、不愿与他人接触、自闭与独处、逐渐丧失社会交往能力等,不利于病情的治疗,甚至造成病情的波动与反复。
2.开放管理模式与医院工作模式评述
目前,学界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开放式管理模式”、医院为主体提供社会支持的“医院工作模式”以及小组工作模式等。
开放式管理模式目前在理论界较为流行,其目的是试图使病患同社会进行更多的接触,这无疑能更好的解决患者与外界封闭隔绝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其管理成本和人员成本过高,对经费本就紧张的此类医院来说,不适宜广泛的采用。同时开放式的管理,对病患接触外界的可控性不高,这意味着患者所接触的不一定全是积极的、有利于病情治愈的方面,其也可能会因接触外界而引起病情反复。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不具有普适性。
医院工作模式是指医院为主体向患者提供社会支持,例如孙淑敏(2007)的研究。这种模式也存在着问题。其一,患者与医护人员长期以来地位不对等,前者对后者表现出了相当的惧怕。其二,医护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在患者眼中,医护人员不能代表院外社会。通过与医护的交流不能达到患者与外界社会沟通的目的。其三,患者交流沟通是基于的是一种“自主性”,医院的管理目标是追求“有序性”,两者在根本上存在相悖,院方不可能保证向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的长期性。因此,这种模式同样不具备广泛推广的意义。
鉴于此,具有康复、能力建立、矫正、社会化、预防、问题解决和社会价值等功能,既能作为联系社会的纽带又能平等有效的促进患者间沟通交流的小组工作模式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学界对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的干预与帮扶的研究不少,但大部分集中在“一头一尾两个阶段,即病人患病较轻的初始阶段和病患治愈后的恢复修养阶段。例如,方亚明等(集体心理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患者干预二年的随访研究,2009)提出了“最少一次系统住院治疗,出院后病情稳定,并排除目前仍在住院治疗者”的研究对象选择标准,显而易见主要针对的是出院后的患者进行研究。
相对于前两者,正在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其小组工作的相关研究却显得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有:
童敏提出西方精神病患非院舍化和社区照顾运动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社会工作应当也有能力承担精神病康复工作的重任,并强调了这种模式的推广需要注重手段和方法的本土化
1。
孙淑敏等通过对研究组进行:医护主动询问、针对家人的健康教育、组织病患参与娱乐活动、鼓励病患相互支持、组织社会团体慰问演出等方法,得出了社会支持能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病人应对危机的能力,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的结论
2。
晋长华从病患家属对专业陪护者的需求,以及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了精神病患陪护小组工作的本土化思考,提出了社会需要精神病陪护的小组工作
3。
吕书杰等提出了传统药物治疗并不理想,而小组工作能针对患者认知、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发挥作用,并通过对某医院展开精神病康复活动小组活动,得出了小组工作的介入能够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缩短患者回归社会的路程
4。
通过对上述学者研究的梳理不难看出,虽然是针对小组工作在精神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童敏的研究更偏重非入院的患者通过小组工作模式得到社会支持,而非针对住院治疗的患者;孙淑敏提出了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但其采用的方法是以院方为主体向患者提供社会支持,而非是通过小组工作提供,这可能会在具体操作的有效性上存在问题;晋长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精神病患者康复中小组工作的必要性,却没有对小组工作对患者康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吕书杰从理论和实际案例入手论证了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康复工作的积极意义,不过,其没有对“为什么小组工作会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小组工作模式与患者的社会性康复
1.什么是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它是在小组成员的互动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在小组工作中,组员在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与其他组员的互动,得到支持,改变其情绪、态度、行为,从而增强其应付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其更加的适应社会。
2.小组工作对患者的社会性康复作用
由于小组工作更注重实务的操作,因此其对心理障碍甚至是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封闭环境下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通过小组工作模式的互动与参与、交流与沟通、协作与竞争、游戏与训练等手段和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病患的兴趣、激发病患的潜能、释放病患的压力、消除病患的紧张与不安,最终实现患者社会性功能的恢复。
除此之外,小组工作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来说,还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其一,工作者来自院外。外界社会同患者之间,通过社会工作者作为媒介进行了连接。患者可以根据通过对工作者的观察来达到对外界社会的了解。第二,工作者与患者间身份平等。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工作者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而非医护人员式的询问;工作者偕同患者参与小组活动,而非管理者式的命令或组织。这种身份地位上的无差别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安与紧张,有利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恢复。
因此,我们说,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小组工作模式,既能够实现患者与社会的初步沟通,又可以过滤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了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并能够借助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帮扶,在患者治疗和恢复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以上这些,正是其他模式所欠缺和不足的。
小组工作对于精神疾病的设计方案
结语
目前,小组工作由于其具有康复、能力建立、矫正、社会化、预防、问题解决和社会价值等功能,已被成功的运用到精神病患者康复活动中去。但是,针对于在封闭环境下的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的小组工作还极为罕见。而处于封闭环境下的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生活在孤立、隔绝的世界里,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惧怕外界环境,再加上患者之间交流很少,导致其社会交往能力衰退,无法适应外界的社会生活,往往更需要小组工作为其提供社会支持。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小组工作的解决模式:通过作为“来自院外”且“身份平等”的小组工作者的介入,患者加入小组,参与游戏、体验互动、进行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分享情感体验;打破患者与外界绝对封闭隔绝的状态,改变患者自闭、孤独、不愿与他人接触的状况,逐渐恢复患者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消除病患对院外社会的恐惧与不安,解决封闭住院患者社会性功能退化的问题;有效的调动病患的兴趣、激发病患的潜能、释放病患的压力、消除病患的紧张与不安,实现患者社会性功能的恢复。
若能在医院推广实行传统治疗模式(药物模式)和小组工作模式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无疑将更好的实现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性功能健康等方面的康复,促进患者早日出院,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童敏.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和方法探索
李秀珍等.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郑春霞.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探讨
胡凤娟等.技能训练在住院精神病病人康复中的应用
孙淑敏等.社会支持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
晋长华.精神病患陪护小组工作的本土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