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肥东县王集学校张道华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我校一大批孩子家长都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去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照料自己的孩子,只好把孩子留在家乡。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我班59人有41人父母外出打工,他们父母临走时大多留下一句话:“孩子就交给你们了,不听话就打。”他们的目的是好的,可想法过于单纯,对于这些孩子靠打是不行的,他们需要的是关爱与说服性的教育.可尽管这样,他们的成绩仍不理想,后20名中有16名均是留守儿童。很少有人监督孩子们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孩子平安没事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交待,其实儿童正处在成长时期,他们会面临很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比如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等等。
正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特殊处境,所以必须给予物质上的资助,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关注,心理上的关爱。把握其思想脉搏,进行独立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让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关心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作为教师,应该拿出真爱来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通过我八年来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管理机制
作为学校生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的表现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他们之中在心理、性格、行为、学业上有问题或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矫治,有利于整体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式的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形成对留守学生的系统管理。首先建立家长联系卡,责任明确到班主任。班主任把本班的留守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生的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内容整理好建立成家长联系卡。班主任经常与父母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思想教育。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
二、建立“爱心手拉手”活动
建立“爱心手拉手”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 不仅捐助资金,也可以捐助衣物等东西,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儿童的都可以。在学习上也以每个课任教师都与他们“结对子”,每个班干部也与之“手拉手”的形式,帮助那些学习上困难的“留守儿童”,使他们跟上全班同学前进的步伐,使他们学得舒心,玩的开心,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坚强信念。
我们班同学多,情况复杂。如小黄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在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上脱了扣,使他成了全校有名的“调皮大王”“捣蛋鬼”。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回家不尊敬长辈,爷爷奶奶只管吃穿,无法顾及其它。由于思想品德教育没跟上,使他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针对问题,我利用课余时间补课,帮他拟定学习计划,耐心开导他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课堂上只要他举手,老师就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后,安排几名比较优秀的同学与他结队﹑交友﹑谈心﹑帮扶,随时关注他的言行,一发现做了好事,及时给予表扬,小变了,他上课认真听讲了,对班集体的事关心了。看到他的进步,我们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三、开展亲情教育实践活动
1、营造亲情文化。用亲情文化熏陶感染留守儿童,提升他们的亲情感。学校德育室牵头,班主任、科任教师、留守儿童广泛参与,收集各种亲情故事、感恩故事,分班举行“亲情故事会”聆听故事,体会亲情的魅力。收集关于亲情的名人名言,以参与、互动的方式让留守儿童感知亲情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2、建立亲情基地。我校把敬老院作为留守儿童亲情教育实践基地,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亲情实践活动。在校留守儿童定期与敬老院的五保老人进行亲情交流和沟通,组织他们开展力所能有的敬老爱老服务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发动留守儿童给老人们送去慰问品,让留守儿童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自编自演的小节目,通过活动提升了留守儿童的亲情感。
3、书信传情活动。学校设立了亲情电话,深入开展书信传情活动。引导那些父母春节期间不能回家的农村留守儿童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向他们送去新年的问候,同时汇报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打算。
4、文体活动炼亲情。每学期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的文体活动,如下棋、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跳绳、看优秀影视片等,来陶冶他们的性情。多彩的文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心胸开阔,提高自立自强能力。
5、心理疏导活动。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了悄悄话小屋,教师经常与结对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交流,谈心,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讲座和法制教育讲座和案例分析会,通过心理教育,使留守儿童的心态逐步走上正轨。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让我们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幸福家庭”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幸福家庭”主题爱心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来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在此,我代表县卫计局向辛勤工作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一线的各位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送温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策划并精心准备这次活动的洋坪镇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大批农村夫妻纷纷外出务工经商,他们的孩子留守在农村老家,由祖辈、同辈或学校代为照顾,出现了“父母在外打工创业揪心,临时监护人教养闹心,社会关注教育问题担心”的社会现象。远安县是农业大县,每年有近4万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在少数,这么大一个群体,如果他们不能健康成长,将直接影响远安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提高对关爱留守儿童的认识,自觉把关爱留儿童的工作融入计划生育发展的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优势作用,为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镇计生协要联系人口计生工作的实际,充分利用计生协会点多面广、网络健全的优势,把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作为全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的最佳切入点,当作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亮点工程来抓,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建立台帐,摸清底子,在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完善机制,加大宣传,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从去年开始,左家坪村在县卫计局、镇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开展“阳光家园”活动有声有色,他们通过健全网络,完善机制,强化责任,以人为本,切入计生,取得了显著成效,会后其他村居可去看看,学习他们的做法,借鉴他们的经验,回去后扎实深入开展好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在这里我就此项工作再提三点要求:一是要摸清本辖区内留守儿童情况和实际需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和信息管理工作台账;二是要明确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关爱活动方案,形成合力,主动关爱。并结合全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一对一”帮扶大行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提供帮工、陪护、捐助等形式的服务;三要拓宽活动形式,确定重点和及时救助对象。希望乡镇能组织、帮助各村打造更多的“阳光家园”。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努力将“阳光家园”打造成和留守儿童的爱心港湾,建起留守儿童活动室。活动室内要有图书报刊、有基本的文娱设施,可以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播放电影或戏曲,有条件的地方还能上网,孩子可以随时去娱乐,还能与外出务工家人网上见面聊天。
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是建设文明远安、和谐远安的切入点,是破解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瓶颈,希望同志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讲究工作方法,注重工作实效,真正做到让留守儿童开心,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切实开展与流出人口的情感互动,有效推进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为远安的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 共建和谐社会”爱心书信卡营销案例
湖北省荆州市邮政局开发“关爱留守儿童 共建和谐社
会”爱心书信卡营销案例
一、营销背景
湖北省荆州市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人员众多。仅所辖松滋一市的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了17.5万。外出务工人员在为地方带来资金积累的同时,也形成了全市13多万名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局面。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正在成为荆州市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三是心理问题,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面临这些问题,市妇联、工会、团委等社会各界通过电话交流、短信沟通和送钱送物等多种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关心和帮助。“爱心妈妈”活动就是荆州市妇联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举措之一。通过发动社会各界热心女性和企业家担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从生活上关爱、学习上关心、心灵上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爱心妈妈”们通过发短信、送钱、送物和到家中、学校看望留守儿童的形式关爱和资助留守儿童。但是,这些物质的给予还没有真正触动留守儿童的心灵,如何创新形式搭建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倡导关爱弱势群体互助精神,共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市妇联领导们正在积极思索的问题。
二、营销分析
(一)优势分析
从宏观环境上来讲,国家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引起的社会问题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值得欣慰的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非常重视和关心,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维权、教育工作。
从邮政发行书信爱心信卡来讲,具有针对性强、影响力持久的优势,比普通明信片多了保密功能,而且比贺卡成本低、价格便宜,学生书写方便,便于寄递收集,可培养学生的书信习惯,倡导书信文化、促进道德教育,鼓励他们成长成才。荆州局积极与市妇联合作,主动切入市场,通过邮政发行书信信卡的方式表达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二)劣势分析
随着书信文化的渐行渐远,发行少儿书信信卡,普遍认为形式过时、功能性不强,且要各级单位购买有摊派的嫌疑。针对形式过时的问题,荆州局建议在信卡上采取新颖的宣传方式来弥补;而针对摊派问题,荆州局通过与各方协商后采取邀请有实力的商家赞助来减轻各级单位的购买压力。
三、营销过程
(一)巧借政府资源,适时切入市场
2007年底,荆州局函件分局的营销人员在开发市妇联贺卡时,无意获得了市妇联会于2008年4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扶贫帮困活动的信息。营销人员回局后立即向相关领导进行汇报,函件分局马上开始将其列入2008年重点开发的营销项目并积极筹备,精心策划了爱心妈妈卡(“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一季度向留守的孩子们寄发一封信)、党员爱心卡(全市党员定期写信给孩子们,撑起一片爱心天空)、学生问候卡(企业赞助,留守儿童向外出务工的父母通过信卡传递思念和牵挂之情,在给父母和孩子带去温暖的同时,体现企业对社会、对客户的人文关怀,达到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家长联系卡(由留守儿童家长定期写信,与小孩沟通,鼓励他们成长、成才)等四种方案。2008年2月,营销人员拿着精心准备的“关爱留守儿童爱心书信卡”活动方案,向市妇联领导推荐,让爱心人士使用爱心书信卡定期给留守儿童写信加强沟通与交流,市妇联初步表示了合作意向。
(二)精心设计方案,确保项目实施 3月初,荆州局领导在市政府的一次会议上与市妇联主席谈到关爱留守儿童问题时,建议让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常年开展以明信片为载体的书信联系。同时,荆州局建议以邮票、信封、信纸三合一的信卡为载体,在设计信卡时将荆州古城和爱心主题相结合,既宣传荆州形象,又表现爱心主题,在信卡寄递过程中,营造出社会大众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市妇联主席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
由于该营销项目属省内首创,没有可以借鉴的样本。荆州局立即成立了营销项目组,围绕爱心妈妈、党员及留守儿童等几个方面,精心策划、设计样稿,拿出了多个版本的设计样稿供市妇联选择。市妇联主席提出样稿中画面的虚拟人物感召力不够,因此,建议用荆州“爱心妈妈”的图片,这样更具说服务力和感召力。荆州局在市妇联的配合下,联系到了荆州市的女领导干部、女企业家“爱心妈妈”,专程前往松滋市街河寺等地进行实地拍摄。通过几天的拍照,选出情感真挚、自然贴切的爱心妈妈、企业关爱儿童的不同场景的画面,并作为信卡的封底面进行设计;对荆州古城画面也进行了精巧构思,将其以加邮票边框的形式放置封底面右上角。经过几易其稿,设计画面以其新颖独特、真挚感人得到了市妇联的认可(见图1-5)。同时,针对信卡的印制数量、发行方式等问题积极与市妇联协商,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妇联的支持。
为扩大发行量,市妇联领导亲自联系活力
28、蓝特集团等几家有实力的企业,请他们在信卡上进行商标冠名,以其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公众形象力。很快,两家企业领导同意赞助。
(三)借力政府支持,力求多方共赢
精心设计的产品方案得到市妇联的认可后,市妇联主席迅速带着发行请示报告和设计样稿向市领导汇报,并得到了市委常委们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并以市委两办的名义下文在全市爱心妈妈、党员中间开展认购爱心书信信卡活动,并将认购计划分解到全市。3月20日,市妇联与市邮政局签订了印制2.4万套(12万枚)爱心信卡合同。4月上旬,市妇联在市委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发行仪式,爱心书信信卡发行工作正式启动。
会后,市妇联与市邮政局组成了发行专班,深入到各单位发行。各单位爱心妈妈、党员纷纷踊跃购买。他们觉得这种形式比历年的送钱、送物等简单的沟通形式要好得多。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城区爱心书信信卡全部发行完毕。此次开发实现了四方共赢,为政府赢得了民心,为失学儿童赢得了关爱,为爱心人士开辟了更有意义的爱心通道,为邮政赢得了效益。
(四)全市上下联动,实现综合开发
荆州局在开发模式上强调多方联动,以取得营销效益最大化。一是专业联动,以多种邮政业务来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在得知市妇联即将主办全市“十佳爱心妈妈”表彰大会这一信息后,由市场经营部牵头组织,联合集邮专业参与项目运作,为表彰大会制作了专用颁奖礼品《荆州市十佳爱心妈妈》个性化邮折260本,形成收入1.82万元;二是县市联动,一点切入、全网复制、全面推广。市局在成功开发爱心书信卡以后,立即组织召开全市项目动员会,将成功经验迅速推广至各县市局,同时要求各县市局抓住契机,迅速主动上门走访沟通,进一步拓展市场。通过积极营销,公安、松滋、江陵等县市局与当地妇联顺利签定爱心书信卡加印制作协议,进一步扩大了项目的整体成果。
四、营销效果
此次营销项目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社会影响方面,“关爱留守儿童”信卡的形式在省内首开先河,得到了市妇联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为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的沟通搭建了桥梁,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关注失学儿童、留守孩子事业的热潮,使政府得到了民心、失学儿童得到关爱。
从经济效益方面,全市共累计发行爱心信卡18.2万枚,创收54.6万元。其中,荆州局制作爱心书信卡12万枚,公安、松滋、江陵三局制作爱心书信卡6.2万枚。“爱心书信卡”可以发展成一项每年可以开发的营销项目,成为封片的木本业务;函件分局还通过提供名址打印服务,收集到了全市党员和爱心妈妈的名址,丰富了精品名址库的品种;同样,此次营销活动也是邮局参与公益事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扩大了邮资封片的品牌知名度,并且拉近了邮政与学校、政府的关系,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案例点评】中国邮政营销研究中心
荆州邮政立足当地留守儿童多的现状,结合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尤其是妇联所做的各种社会工作,在充分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推出了“爱心书信卡”,架起了妇联、有责任感的企业、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桥梁,倡导了社会主旋律,提升了这些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形象,最终实现了所有参与者的多赢。案例中尤其值得借鉴的地方包括:
1.把握主题顺势而上
荆州邮政结合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关爱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留守儿童问题逐渐重视和关心的大形势,创造性的推出“爱心书信卡”,可以说顺应了形势、把握了主题,这也是该项目能够成功做大的基础。
邮政在发展大项目时,应当紧密关注当前倡导和宣传的社会主题、弘扬的主旋律,例如帮扶慰问农民工、孤寡老人、残疾人、婴幼儿等弱势群体,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弘扬志愿者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国庆六十周年等。只有与这些主题结合起来,邮政的各个项目才有策划的可能,做大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参与,为项目开展搭建平台、出台政策;相关企业才能慷慨相助,积极回馈。
2.产品设计精益求精
荆州邮政获知市妇联准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扶贫帮困活动的信息后,精心策划了爱心妈妈卡、党员爱心卡、学生问候卡、家长联系卡等四种方案并设计样稿;针对客户提出的样稿中画面的虚拟人物感召力不够的问题时,又专程进行实地拍摄,选出情感真挚、自然贴切的爱心妈妈、企业关爱儿童的不同场景的画面,提高信卡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对荆州古城画面也进行了精巧构思,将其以加邮票边框的形式放置封底面右上角。最终设计画面以其新颖独特、真挚感人得到了市妇联的认可。
产品是营销的基础,只有适合客户需求的、符合客户审美眼光的产品才是适销对路的产品。邮政在为客户推荐设计产品时,首先要对邮政产品和邮政企业有信心;其次要有不厌其烦、不怕修改的心理准备;再次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以专家的身份为客户修改产品提供建议和参考,最终达成客户的满意。
3.内联外延做大做强
荆州邮政函件分局在开发“爱心书信卡”项目中,集邮专业也积极配合参与项目运作并达成了合作协议,实现了对此项目的综合开发。同时函件分局通过提供名址打印服务,收集到了全市党员和爱心妈妈的名址,丰富了精品名址库的品种;通过这个项目,公安、松滋、江陵三局与当地妇联顺利签定爱心书信卡加印制作协议;石首、监利、洪湖三局也与地方妇联建立了畅通的沟通平台。
邮政企业在运作大项目时应注意充分利用内外部的各种资源。内部资源包括有效调动邮政企业的人财物资源、争取领导的支持、各专业的配合、内部支撑部门的协作、信息资源、人脉资源等。外部资源包括媒体、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竞争对手等。
第四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创和谐社会
【摘要】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留守儿童;价值观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多数人能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然而,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国约有1.2亿农民工,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有2 000多万留在家乡,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这些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是我国存在不和谐与不协调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成绩较差。一方面,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经商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论文网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企盼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
4.行为缺乏约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价值观畸形。由于外出经商、打工,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6.安全无防范。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问题分析
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
3.社会方面。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又尤其以家庭为最。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类似NGO的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论文网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参考文献】
[1]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2]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3]何宇,郭俊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浅析及对策探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2).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健康未来
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健康未来
浅谈班主任怎样做好留守学生工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站在一个班主任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指出应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健康未来。
【关键词】留守儿童
背景
表现
原因
对策
一 背景与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农民放弃传统的耕种生活方式,选择长期离乡进城打工或是经商。农民的经济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但是在另一方面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也即“留守儿童”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并日益演变为一个严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不得不被交由爷爷奶奶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而这些代监护人常常因精力不足或时间上的不充裕而没能给予这些留守儿童足够多的关爱。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叛逆、孤傲、抑郁、厌学等诸多心理问题,同时留守儿童普遍成绩不佳,道德易偏颇。孩子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表现
1、心理问题。
湖南省共青团湖南省委2005年8月的调查也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
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养人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于生活和物质方面,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被忽视。所 以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遭遇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 稳定等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良的人格特点: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冷漠寡言;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心神不定③。
任性、自私、性格孤僻、厌学逃学、辍学、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沉溺网迷,甚至违法犯罪。
2、留守儿童学习监督辅导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随着儿童的父母外出,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而基层政府在社区层面没有对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庭采取任何措施或执行过任何措施,家庭和社区对儿童社会化承载的功能弱化,对儿童的教育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现象。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在学校教育失调、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知识改变命运”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句空话。在留守儿童中“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的现象严重。共青团湖南省委2005年8月对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对学习有十足的信心的儿童只有35.1%,有1/3的留守儿童“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把“提高学习成绩”作为目前最大的愿望的只占33.6%,51.7%的人打算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做生意”。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社会保护,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引发了许多留守儿童溺水、触电、车祸、自杀等意外伤亡事故,以及被人贩子拐走的事情。
在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2005年的“5•31”特大洪灾中,有12名儿童死亡,其中的11个都是“留守儿童”④。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包括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对留守女童进行猥亵、诱骗,企图拐卖留守男童等。2005年9月,江西南昌县新联乡一位15岁的少女由于家里大人常年在外打工,被对门邻居、68岁的胡某骗到房间遭到强奸⑤。这类侵害留守儿童的刑事案件常常见诸各种媒体报端,说明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寻求解决之策迫在眉睫。
4、留守儿童越轨、失足现象也日趋严重。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禁毒局禁吸禁种处处长王刚披露,截至2011年 11月7日零时,经公安机关查获并登记在册的青少年吸毒人数已逾178万,农村留守少年吸毒成为青少年吸毒的一个新动向。⑥“在吸毒网络化、社交化的背景下,毒品常识较少、又相对缺乏监管的留守少年,往往在上网寻求交流、寻找刺激的过程中,染上毒瘾”。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养人的无奈和疏忽,部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和纪律意识滑坡,自控能力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有些留守儿童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教唆下,从事一些偷窃、抢劫活动,甚至采 用暴力手段进行犯罪活动,留守儿童越轨、失足现象也日趋严重。
5、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的照顾模式为“单亲照顾”、“寄养照顾”和“隔代照顾”。在“单亲照顾”模式下的儿童,由于是父母一方给予生活起居的照料,营养和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而处于“寄养照顾”和“隔代照顾”模式下的两类儿童,由于寄养人和代养人受自身的知识教育水平,对小孩的看管照顾经历的影响,加上农村大部分寄养人和代养人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看管照顾多数停留在孩子不出事故,确保孩子生命安全的层面,而在儿童正常发展所需的营养和健康要求方面重视明显不够。
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隔代教育的缺陷。
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教育单方面努力,得不到家庭教育及时有效的支持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学校教育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爱、亲情缺失难于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
四、班主任做好留守学生工作的对策
为了关爱留守学生,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学生教育这一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使这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1、建立健全机制,发挥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学生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学生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2、让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
(1)感情输入。留守学生因为与父母接触相对较少,缺少父爱或母爱。因此,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时,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他们要怀有真诚的感情,倾注更多的爱,关心、体贴他们,经常与他们谈心,极力营造“亲情”氛围,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在班集体中找到“家”的感觉,从而自由、愉快地成长。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树林里那么大,也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作为个体的学生也是一样,各有各的优点,缺点也不尽相同。曾经有些老师对某些学生的评价是:学习不认真,经常违反纪律,真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都有其聪明的一面,只要他发挥其优势的一项,弥补自己的弱项。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这样,他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地表扬他们,使他们扬长避短,找到各自的人生目标。
(3)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开学初期,要非常详细地记录留守学生的个人信息、家长信息以及在家法定监护人的信息,并分栏造册。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每次都要登记好。并登记好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记录,督促家长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免感情年久疏远。
(4)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班主任在搞好日常管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卫生、成绩、违纪状况,要实行量化管理。特别是提高服务意识。对学生要亲切的关怀和细致的关心,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3、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学生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1)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学生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困惑,多走进他们,多接纳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了由于留守而缺失的亲情。
(2)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一起合作,是留守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收获了成就感,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学生成长的乐园。
(3)成立留守学生“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学生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4、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仅凭班主任教育,留守学生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如争取校外教育力量实施教育,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学生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学生。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加倍的呵护,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人间的温暖。作为班主任就要用心呵护,做一名传递温暖的使者。我们呼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①新华网5月26日报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 ②杨诗琪,洪克非:《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29日,第2版。
③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年28卷第4期。
④顾秀莲:《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妇运》,2006年第12期。
⑤谭里和:《中国“留守儿童”民间考察报告》,《时代邮刊》,2006年第7期。
⑥《我国青少年吸毒人数已逾178万,留守少年是新动向》,《 中国青年报 》,2011年11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