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理工大学 留守儿童社会调查
慈善机构
在慈善机构方面,旨在建立综合的留守儿童保护机制,通过在社区建立儿童活动中心试点,支持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弱势儿童,增强儿童的自我发展与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性格坚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
1、义工的招募与培训,培养更多的义工,提高他们的慈善素养及专业技能,使得他们在与这些双亲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建立书信或定期看望的往来之时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情感关怀;
2、与相关学校建立互动机制,使慈善活动与当地教育紧密结合,有效地为当地留守儿童服务;
3、邀请青少年心理学专家在相关乡镇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技巧”公益培训活动;
4、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专家咨询热线,及时为当地教师及义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5、面向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开展情感关怀活动——例如爱心信笺活动;
6、定期组织义工、青少年心理专家、记者到相关乡镇进行实地走访与调研工作;
7、充分发挥媒体力量以实际案例为原型,深度剖析情感缺失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引发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导更多的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志愿者活动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是上天赐予他们最好的礼物。但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许多父母无奈出外打工,让孩子和祖辈生活在一起,于是,“留守儿童”就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贫困、孤独、抑郁环绕着他们。志愿者可以聚集社会各界力量,从这些方面做起。
关爱健康保安全
留守儿童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再加上儿童防护能力弱,留守儿童就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加强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志愿者可将生活常识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结合,自制安全知识彩页,为留守儿童上了一堂集交通、消防、用电、涉水、自护自救安全常识为一体的课;邀请当地司法所所长亲临活动现场传授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知识;志愿者可以到周边社区服务站,为社区内放假的小朋友们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志愿者们通过各类“送安全”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他们自护自救的能力。
辅导作业授知识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在家照顾他们的年长者知识文化水平大多又比较低,对于家境贫困的孩子,“请家教”就成了一种奢望。为此,志愿者们选择以“爱心家教”的方式,来解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有过教师经验的志愿者对小学毕业班的孩子进行暑假作业的辅导;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志愿者上门对留守孩子们进行辅导,可以让他们既学习知识,又能体会到母亲般的温暖。
疏导心理排孤独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于是,志愿者们可以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来排解他们心灵的孤独。
援助困难送帮扶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比较艰苦的,尤其是那些身体有残疾或者家庭不圆满的留守儿童,物质方面的匮乏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志愿者们通过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实物等帮助,实现了孩子们小小的愿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留守儿童背后都有不幸的故事,志愿者能够做的,就是用心去呵护,用爱去关怀,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触摸哪怕是点滴的幸福。留守儿童更期待美好的未来,多关注他们,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学校
(一)学校应该加大监护力度,降低辍学率
在留守儿童的学校保护层面,必须强化学校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不能让立法对于义务教育的规定成为具文。学校在帮教留守儿童时,应该多一些监护者的意识,多一些社会责任感。面对留守儿童的辍学,学校应该及时地对辍学留守儿童进行跟踪,并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辍学原因,加大对辍学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说服力度。另外,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农村不少地区又兴起了一股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是否愿意读书持无所谓的态度。留守孩子都属于弱势群体,在心智尚不健全时就过早踏入社会,一方面其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误导,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在受教育权方面对留守儿童实行平等保护,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投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学校应该加大保护范围,从身体到心理素质,争取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权的实现
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现有法律对于学校的义务仅仅在校园安全上着重规定,对于青少年感情和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于法律要求学校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义务的履行也存在不足。学校在心理辅导和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方面,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至少很难得到留守儿童们的信任,以致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们心里存在的真正的问题和症结。学校应该真正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注重
引导式教育
(三)学校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协调性较差,应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实现留守儿童权益的多元保护
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不是先天的,只要学校能够稍微改变一下教育理念,从单纯“确保不出事”的低层次追求,上升到多与家庭、政府等其他社会主体沟通,多和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交流,加强和保护留守儿童的社会其他主体协调,则学校在保护留守儿童方面实现多方位帮教就将有很大的进步。总之,在立法中,我们不能认为确定了各方主体的责任就一劳永逸了,留守儿童的帮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需要社区和政府的积极参与,也要求学校与上述各种社会主体密切配合,只有整合好了各方主体拥有的资源,才能使留守儿童各界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第二篇:关爱留守儿童社会调查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为了提高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而涌向了城市。接下来出现的问题的就是他们的子女的生活和学习问题,由于在城里上学和生活是比不小的开销,所以大多数家长选择把孩子放在农村让孩子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来照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留守儿童就越来越多。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长时间父母不陪在身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问题,他们性格逐渐变得孤僻,不爱学习,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出现逃课沉迷于网络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部门和机构也开始关注留守儿童,今年我和我们的同学们也做了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体验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感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绚丽的舞台,也是一次让大学生能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绝好机会。就从我们这次深入下车乡留守儿童的调研活动来说,了解到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时常想念他们的爸爸妈妈,以致有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中不免一阵心痛。但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努力学习,为了梦想而奋斗,我不禁又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高兴。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而那些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的人,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发展,才能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将来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心理问题的社会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调查
【摘要】 城市化农民工留守儿童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往返流动”,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群体。关于“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关心空巢老人、关心农民工”的“三关工程”早已不是什么新的概念或话题了,但这却是一个亘古恒新的命题。“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失学儿童。”著名导演田纪珍一句话道出了农民进城打工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必然性。他,是千万农民工家庭滞留在乡村的痛;他,幼小的心灵已经装满太多冷漠的伤。言行——怪癖、忧郁、易怒、谎言,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社会事件——溺水、贩毒、打架、盗窃,等等,与他们存在莫名的关联。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家庭与农村社区必须联手形成合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关键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之间本身无直接联系,也没有建立社会组织,却因为相同的生存环境,相同的社会化人生进程,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多达2000多万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 1
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一旦变得内向,他们便很可能讲注意力放在网络,从此便迷恋网络,由于缺乏自主辨别优劣社会价值观念,很有可能让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偏转向与社会正统价值观相悖。以后出了社会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时常思念父母却又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心情更加低落。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通过对所得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了解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没有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而他们一旦走上偏差的人生道路,要纠正是很困难的。
三是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四是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成长问题,特别是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首先,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
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
其次,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家长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这其中老师应该扮演主导作用,与孩子的监护人建立联系机制,去引导孩子的监护人与孩子进行亲情交流,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最后,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可以承担起本地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可以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妇联、教育等部门配合,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是减轻留守家庭负担,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儿童的帮扶关系,加强对儿童的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儿童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社会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整个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
杜常平
政治教育学院
第四篇:重庆师范大学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重庆师范大学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点亮红色八月
重庆8月26日电(通讯员 黎秋宏)8月23日上午,重庆师范大学“红色八月”分队15名队员,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大土村开展“爱与希望,放飞梦想”关爱留守儿童三下乡活动。
一大早,迎着朝阳,志愿者们满怀期待的心情出发了。盘山公路蜿蜒直上,队员们的心情也越发激动。一到活动地点,就发现许多孩子都已经早早地在等候了。
图为志愿者在教孩子们学写毛笔字。中国青年网 朱珂 摄
“我长大要发明一种能让爸爸妈妈长命百岁的药水”
参加活动的大都是小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灵最需要被关爱和陪伴的年纪。活动的第一天,队员们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游戏,作文课,绘画和手工折纸。每一项内容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作文课上,作文老师给出了“爱”、“希望”、“梦想”三个主题,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写一篇作文。小朋友们都认真思考,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注入笔尖,在作文纸上写下了充满着朝气、纯真和爱意的句子。其中一个小朋友写道,“我的梦想是长大以后当一个科学家,特别为爸爸妈妈发明一种神奇的药水,好让他们长命百岁,这样他们就能一直陪着我。”多么真挚的梦想,对父母的爱,希望父母多陪伴自己,一个孩子内心的希望是如此简单纯真,令人动容。还有心思细腻的孩子写道“爸爸总是沉默,却藏着一颗温柔慈爱的心。我明白爸爸不是不爱自己,而是藏得深了,看不出来。”还有的孩子直接将内心的爱意朴实地表达出来“妈妈在外总是很辛苦,回家还要照顾我。妈妈你辛苦了,我爱你。”
一堂简单的作文课,因为孩子们的一个个字,一句句话变得温暖不已。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许对小孩子们而言,他们希望的就只是父母每日的陪伴而已,那就是父母爱自己最好的证明。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中国青年网 朱珂 摄
“家就像我们的手一样重要”
为了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知识,拓展不同的领域,发现自己的兴趣,队员们决定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英语,并教唱一首英文儿歌——Finger family(手指歌)。看着儿歌视频,孩子们表现出格外的兴趣。英语老师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教孩子们认识,发音。小朋友们也都格外积极配合。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手指歌中的每一个手指代表什么吗?”英语老师提问道。“知道,代表一位家庭成员。”大家其声答道。
“老师,那我们的手就代表我们的家咯?家就像我们的双手一样不可缺少。”一位小男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老师微微一笑,“对啊,家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你们知道家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吗?就是family,将各个字母分开就代表一句话,‘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就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的意思’。”
“老师,我想学这个句子,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图为活动结束合影留恋。中国青年网 朱珂 摄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世界都很简单,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只要爸爸妈妈每天有时间陪伴他们,听他们说说话,一起吃饭,一起玩乐,偶尔向父母撒撒娇,这样的生活就能让他们满足。充满爱的童年更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天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充实丰富的时光总是让人难忘的,有了队员们的陪伴,这三天对小朋友们而言也是愉快幸福的。临走时,孩子们扬着笑脸与队员们挥手告别。
第五篇:儿童压岁钱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题目:儿童压岁钱社会调查 专业:工商管理专科 学院:辽油电大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2010年3月
儿童压岁钱社会调查
“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过年啦~孩子们的钱包又成了一个个的“超级小胖”,那么“小胖”们又是如何“减肥”的呢?让我们跟随这些中小学生,做一个关于压岁钱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2010年1月25日~31日
二、调查地点:⒈家中 ⒉街头 ⒊少儿图书馆门口
三、调查对象: 中小学生、学生家长
四、调查目的:
对有关城市中小学生压岁钱的各项数据作一个比较准确地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方法和规律提供给中小学生和家长们,从而使家长和孩子都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压岁钱。
五、调查问题:
Ⅰ.你认为家长们应该给压岁钱吗?如果应该,那么你认为给多少压岁钱最合适?
Ⅱ.你认为钱才是最好的“压岁礼物”吗? Ⅲ.你认为自己应不应该拥有自由支配压岁钱的权力?
Ⅳ.你一般把压岁钱花在哪些地方?
Ⅴ.你认为怎样用压岁钱才最有意义?
Ⅵ.你的父母每年给你多少压岁钱?这与你的家庭背景相符吗?
六、调查方法:
①上网查询 ②电话资询 ③查阅报刊 ④询问路人
七、调查结果:
㈠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压岁钱一般在100~300元左右,而中学生则在300元~600元之间。
㈡大多数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应该拥有自由支配其压岁钱的权利,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只有少数一部分同学认为,压岁钱应该由家长带为保管和处理,其比例达到了8:2。而小学生则普遍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钱多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而家长也不放心把钱放在小学生的身上,大部分交由家长代为保管,所以给压岁钱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要求一定要占有它。
㈢中小学生都普遍认为:钱,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压岁礼物,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们买一些他们平时梦寐以求却又没有能力得到的东西,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又让家长们不必大掏腰包,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㈣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把钱花在了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有一小部分同学拿自己的压岁钱来交学费,还有一些小学生拿压岁钱来买各种学习用品。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如果需要,可以拿出自己的压岁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以帮助他们上学或改善生活。
㈤80%的学生认为,家长给越多的压岁钱越好,18%的学生无所谓压岁钱的多少,认为家长觉得给得适当就可以了,只有2%的学生觉得不要给压岁钱最好,以上这种少数情况的产生其中主要有3种原因:
⑴反正压岁钱要了也是归家长,没劲,还不如不要。
⑵收了别人的压岁钱还得回送别人,别人送了你100元,为了体面,你的父母再没钱也得从钱包里抠出个200元回赠给人家,这样太亏了。
⑶真正觉得父母挣钱也不容易,把自己养大已经很辛苦了,不应该还要拿他们的钱来做零花钱用。
㈥在调查期间,为了调查方便,还额外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1个外乡来的农民在你眼前发生了车祸,周围只有你一个人,而他如果不及时治疗便会有生命危险,但他身上连一分钱也没有,无法支付“打的”的路费和昂贵的医疗费用,这时你身上的压岁钱刚好够他支付医药费,但是这些压岁钱正巧是你准备买梦寐以求的滑板车的,你会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的学生表示不愿意用压岁钱帮农民支付路费和医疗费,少部分的学生略加思考,表示如果别人捐,自己就捐。只有个别的学生表示愿意帮助他,其理由很简单,却也很让人感到心寒:这个人是陌生人,而且还是个农民,我凭什么要用自己心爱的滑板车做代价帮他
看病呢?
八、调查结论:
1、现在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给孩子的零花钱和压岁钱也日益增多,一个城市普通家庭的年总收入约是2~4万元,而家长们每年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就占其中的%1~2,有少数富裕家庭给孩子的压岁钱甚至上万元,虽然让孩子们过了个高兴年,却也严重造成了孩子们乱花钱、买零食、上网吧、甚至抽烟赌博以及很多极其恶劣的坏习惯,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2、中学生喜欢由自己来支配压岁钱,而小学生的压岁钱则更多由家长来保管和支配,就小学生压岁钱的流向也与中学生有明显的区别,中学生一般会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如CD、随身听、漫画书等,而一些小学生则会用来买文具和交学费,听从家长的支配。
3、在压岁钱该如何使用最有意义这一问题上,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捐助希望工程,以帮助灾区生活困难的儿童重返校园,或是去帮助任何一个极其需要帮助的人。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表露出不情愿的态度,认为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压岁钱凭什么拿去帮助别人?我想,这类学生的道德素养实在是需要提高了。
根据这次调查所了解的情况,就压岁钱的问题给家长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压岁钱还是要给,但压岁钱的数量要适当,不宜太多,以免使孩子染上乱花钱的坏习惯。
2、家长们还可以适当地考虑一下,将压岁钱改成孩子们喜欢的“压岁物”,如“压岁书”、“压岁碟”等,还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带孩子外出旅游,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可以给家庭的经济方面带来实惠,还可以得当地避免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3、家长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让孩子们真正的懂得每一分钱、每一粒米的珍贵,并让他们正确的认识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同时,还给学生们提个建议: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在固定的一个存钱箱里,做一个帐目本,把自己用钱的各项数据登记在上面,使自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钱的流向,学会计划用钱,科学理财,把钱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