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txt(5篇可选)

时间:2019-05-14 11:0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txt》,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txt》。

第一篇:关于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txt

关于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此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能够增进对农村人文生态及精神文化建设的了解,了解自己身边的人的生活状态,从精神、心理角度分析,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书面材料,为深入研究文化添砖加瓦。

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为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一个小村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调查时间:2010年7月30日——2010年8月10日

地点;*****

一、调查内容;

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个案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对本村进行了对各种情况的抽样调查、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同时对统计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关于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1、村落民俗风情状况;(婚丧嫁娶,节日,民间文艺现状)我乡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风土人情”,继承着世代留下的传统,吼秦腔,进行秦腔比赛,搭台巡回表演,群众对此都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只要有闲暇时间,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秦腔味。婚丧嫁娶都有传统的严格的礼数和风俗。逢节日都有舞龙耍狮、杂技文艺表演,扭秧歌、唱民歌、吼秦腔是必有的娱乐活动。村人在农闲时节就可以参加临时表演团,在各地参加演出,有对慈善机构的助兴表演,也有对企事业单位的有尝表演。既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也能达到娱乐的效果。

2、对文物、文化保护意识,村民如何保护的调查:

在我们这里大大小小的名胜古迹很多很多,我们最近有城惶庙、慈禧故居周家大房等等。在陕西省内有炎黄子孙跟系在黄帝陵,还有秦始皇陵。在临潼区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咸阳市有许名胜古迹有汉武大帝、武则天、唐太宗等的陵墓,如,昭陵、乾陵、茂陵……身边如此多文物古迹,这里人早已养成爱护和保护文物古迹的优良传统。陕西西安以及咸阳等都是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化古城,对保护文物古迹从大人到小孩都有强烈的意识,不仅对自身严格要求,全力的爱护文物更大程度上全力的保护文物不受损害,自觉的制止不良行为,同时,当地人会相互监查文物,或群防文物被损伤甚至是被盗,群众无数双眼睛时刻给予警察有效的信息,群众的力量时时刻的监视着每一丝动态,使不法分子无机可趁,在保护文物古迹上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从调查中得知的村民信仰: 有90%的农民无特别信仰或是信仰共产党,仍有10%的家庭信仰西方宗教。

这其中也存在隐患,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4、80后群众受教育状况如何,各层次人数占比例。

对此,以本村80后为代表,来说明当地80后受教育情况,以下图表中显示了80后受教育的各层次程度的状况:

520人数15

0小中高大

受教育层次

村中有80后共63人,其中小学水平的有10人,占80后总人数的确15.8%;初中毕业的有28人,占80后总人数的44.4%;高中受教育水平有12人,只占80后总人数的19%;大学文化水平的仅有13人,占80后总人数的20.3%。总体来说,80后人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教育文化还很不发达,初中水平占一大部分人数,高中与大学水平的人数相当但远低于中学水平人数,对经济文化的建设来说缺乏人才,对科技创新发展不利;同时小学水平的人数仍占有15.8%的比例,低水平文化教育仍大量存在,农村文化教育应更进一步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

5、对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人员状况的凋查:

下面是对其中的一个小村的调查,对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状况的数字统计,总体上是从人口总数、外出务工人员人数、留守儿童人数、留守老人人数等方面进行数字统计。同时对中青年外出务工人数、其中的男姓、女性人数、为人父母人数和跟随父母外出儿童人数,以及各种类型状况所占比例进行了详细统计。

我村外出人和留守人状况

总体来说;本村外出务工人数有88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0.5%,其中中青年外出人数为73人,是全村人口总数的33.6%,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2.9%;大量青壮年外出给全村经济发展、农科技术的发展、基层组织的建设、精神文化的发展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外出人员分类各占比例

跟随外出儿童数,34, 39%

39, 44%

村总人口数为217人,外出务工人有88人,占小组总人口数的40.6%。外出人口中为人父母的有39人,占外出总人数的44%,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7.9%,青年务工人数为34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8.6%,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5.6%.从数据统计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人数程逐年缓慢上升趋势。

外出务工人员男女比例

跟随外出儿童

男性外出数,42, 48%

31, 35%

其中外出男性者有42人,占外出总人数的48%,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9.3%;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有31人,占外出总人数的35%,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6.1%;跟随外出儿童占外出总人数的17%。全村共有48户,因外出务工共有11户42人全家性外出务工,占全村户数的22.9%。

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口给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影响,论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来看。(在性格,心理,健康,行为,学习方面)

关注留守儿童不仅是关注他们的吃穿住用行,而更迫切需要关爱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施予他们所缺失的爱。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很大,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较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

本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共有66人,占本村人口总数的30.4%。留守儿童占留守总人口

数的15.7%,跟随父母外出的儿童有15人,占外出总人口数的17%。跟随外出儿童,远离家乡跟随父母在外漂波

在性格上:一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关怀,得不到细心的呵护,没有温暧的家庭环境,也缺失了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父母在外把家务和许多家里事情留给了老人和孩子,尝试着去承担,无形中就增加了他们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多因家境不宽裕而成为留守儿童,上学资费不足,只能上一般或教学资源很差的学校,得不到应该比正常孩子更多的老师的关照和关爱。没有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加之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更不易融入学习、融入同学当中。此外,中青年父母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之间隔代,具有很大代沟,更不易沟通。综合各方面因素,使得留守儿童性格较为孤僻,不易沟通,心理较为偏坡。

健康上:生活缺乏细心照料,缺乏必要的营养补充,不利于儿童身体发育的健康成长。他们不会健康的饮食,老人也不能给予及时到位的关照。

在行为上:父母外出,留守儿童缺乏管教,有相当一部分儿童贪于玩乐,浪费时间,思想也开始放荡,甚至一部分行为放荡不羁,走上未成年人犯罪的道路。

学习方面:大部分学习成绩程下滑趋势,无人铺助和监督学习,给予留守儿童过分宽裕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也使他们不能全心的投入学习。

(2)、从外出丈夫对留守妇女的影响来讲。(角色意识,关系,观念差异)

留守妇女要承担家中所有大小事务,既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而且还要料理家务,忙于农事,急于挣钱,留守妇女将承担里里外外重重压力。既主外又主内,担当丈夫和妻子的双重角色,全面考虑,多方面操心劳作。在与丈夫关系上长时间不见,相隔异岸,彼此思念、牵挂,但又不能一起承担,影响夫妻关系。在观念上,多在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在外打拼,妻子主持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使得丈夫思家不能归,同时他们认为在家务农不能挣得足够的钱来供给家人和子女上学,也不能制富,必须去外打拼,这种观念促使这种状况的形成。

(3)、儿子或夫妻共同外出对老人的影响。(感情,心理,身体,)

留守老人也是应该关注的对象,他们年迈已老,本该是安享晚年之时。儿子或夫妻共同外出,给予老人的不仅是生活、家庭责任的重担,更是加重了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压力。例如;本村村共48户人,其中32户有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村总户数的66.6%,而儿子或夫妻共同外出的就有21户,占外出务工人总户数的65.6%,占全村的43.7%,这样的儿子或夫妻共同外出留下的老人共有38人,占留守人数的54.2%,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7.5%。老人留守的既要料理家中事务,操心在外子女,而且要照顾留守儿童。从感情上;老人更加孤苦,长期见不到子女,得不到子女的关爱,没有了儿孙满堂的喜悦,晚年没有亲人在身边,他们思念更痛心。身心上来讲:老人多行动不便,身体弱多病痛,行动饮食无人照料对老人身心健康不利。

(4)、从经常性外出对亲属关系的影响来讲。

长年在外,自然很少与亲属联系,关系变的疏远了,也或只是逢年过节偶尔来往,据了解;大多数外出务工人过年期间很少回家,多是在外过年,或是把家接去外地过年,回家探亲也是很少;甚或是长年没有时间回家,拉远了与亲人的距离。

(5)、对邻里关系影响,同样对于邻里关系,由于长年不回,长期不见,邻里之间也彼此生疏,关系一般。

(6)、从对农对基层村织建设影响来说。

大量中青年劳力外出务工,村中留下老人和儿童,村中建设缺乏青壮年劳力的建设,就没有的强大的力量支持,动力支撑。中青年外出,使得有才华、有能力的大量人才外流,不利于村子经济以及精神文化的建设,更不利于基层村织的建设。出谋划策的人少了,需要照顾的人多了,也有阻于基层村织的建设。

6、对本村文体设施建设的调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中对文体设施的建设仍在不断改进中,棋牌社、老年活动中心、基础的活动小广场等;虽村的基础文体设施并不完备,乡政府广场,成为群众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大型体育场和完备的健身器材、图书馆的建成为爱好读书的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大型影院正在筹备建设中,还有村民自行组织的文化艺术团,自行组织的表演既能取得一定的收入,还能投身自身喜好娱乐的同时也在锻炼身体。在文化宣传方面,镇中组织广播播报农民关心的时政信息,宣传最新政策和发展的最新动态。这对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起了重大的宣传作用。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文化站(中心)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限制,同时也受干部专业素质、观念的局限,文化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应注意抓住地方特色打文化品牌,形成文化市场,以此带动农村文化的蓬勃发展。

7、遇纠纷时,解决方式有哪些:

关于村民纠纷方式的调查,通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本村50个人进行对不同程度的纠纷做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86%的人选择在轻度至中度的纠纷下自行商量调解,有11%的人会请村干部和其它第三人从中进行调和解决,严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用法律手段解决,但很少情况下用法律来和解,在部分农民法律知识贫乏的情况下,仍有3%的人会在容易冲动的情绪下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导致问题的恶化。在此种形势下,村民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材产生命安全以及解决纠纷的意识不强,对此,应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强化农民用合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8、村民娱乐休闲方式的调查; 从20世纪末开始,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23%左右的家庭购买了电脑,农闲时间在家上网已经开始普遍,农民开始接触和学习科技,了解最新市场信息。一部分村民去参加文艺团,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或组团应邀表演,扭秧歌,跳民俗舞蹈等。热爱秦腔的人去打擂台赛等。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9、在消费观念上是否有绿色消费观念;

在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三农政策惠及广大农村,科技下乡的种植技术指导下农民种出了大量不含农药、化肥、高产量的果实,农民取得了高效生产,高效率收获的科技手段。农民懂得种植绿色生产,无毒、无公害的产品,同时也学会了绿色消费具有了绿色消费的观念。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经过西部大开发以及三农政策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促使经济发展软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新一轮创业的要求、与广大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与投资者的呼声、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差距,要体现在:

①、政策环境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缺乏比较优势。优势地区和劣势地政优惠不平等;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农村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的现行体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有些乡、村干部随意曲解政策,使政策优势大打折扣。有的更是搬“条条”上的具体规定多,执行党委、政府的政策,出现了政策截流、拨款截流、政策梗阻现象。

②、政府的职能服务不够到位。有的部门工作中急功近利,将国家的一些“刚性规定”变成“柔性操作”的问题,办事程序与审批手续裁而不减;有些干部作风飘浮,工作中敷衍塞责、欺上瞒下、从中作梗。

③、人文环境亟待改善。我乡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风土人情”,本应是软环境中的比较优势,由于没有很好从根本上做好“人”的工作,以致人们观念上的“劣势”掩盖了人文环境整体上的“优势”。

④、舆论氛围仍不够浓厚。表现在:社会舆论的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软环境功能没有进行强有力的整合,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还不明显。投资者的舆论效应没有得到积极重视。

⑤、文化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主要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人群则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大部分文化馆为了自身生存,忙于创收或为了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很少下乡辅导。文化馆站的功能在逐渐萎缩和降低。基层文化网点缺少经常性的文化活动项目,许多成为老年人打麻将的场所。

⑥、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建意: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应做更多努力:

⑴、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⑵、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⑶、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努力探索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种办法和措施,着力拓展新思路,借鉴新方法,实现新突破,打造##投资兴业的乐土。广泛发动,形成全民参与优化经济环境的强大合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同时,对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种行为,敢于抵制,敢于举报。

⑷、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发展农民文化的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只有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农村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⑸、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品牌,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摸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新路子。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我们吃苦耐劳,还学会了奉献,顾全大局的意识,而且也是我们认识、了解社会的好机会,我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奉献,在实践中成长,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第二篇:关于和谐社会下新农村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和谐社会下新农村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今年是改革开放第三十个年头,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三农”问题,我国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

调查原因:了解“三农”问题在改革三十年之际的解决情况,特别是农村生态建设情况,从而了解农村实际,更好地实践大学生与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道路 便于大学生联系实际!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生态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进方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方式:网络调查、实地走访

调查人员:杜军、金其才、赵波、朱曙丰

调查时间:09年五月上旬

一、调查概述

1.调查对象及其简介

2.调查方式与手段

3.调查小结

二、调查内容

1.调查结果

2.可借鉴经验

3.成功原因

三、调查分析

1.对比分析

2.典型分析

3.推广分析

四、调查展望

1.生态建设模式探讨

2.生态建设方式探讨

3.生态建设建议

五、调查感受

一、调查概述

1.调查对象及其简介

1)调查对象:常熟蒋巷村、江阴华西村

2)简介:

1蒋巷村—— ○蒋巷村,江南水乡一颗璀璨明珠,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东南,紧邻沙家浜红色旅游风景区,处于苏嘉杭、沿江、苏州绕城等高速公路的环抱之中,3分钟可上高速公路,204国道、锡太一级公路交叉经过镇区,旅游交通条件十分便捷。蒋巷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单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2004年、2006年,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主席和贾庆林主席先后来村视察,都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现已推出“新农村考察游”、“学生教育游”、“农家乐趣味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等五大旅游产品。

○2华西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 “天下第一村”!华西金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七级十七层,高98米。

2.调查方式与手段

此次调查分为两个部分:对于蒋巷村与华西村的基本情况以网上调查为主,辅之以实地走访!

手段:网络文献资料调查、实地旅游见闻感受分析

4.调查小结

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成功范例的蒋巷村与华西村的生态建设情况以及其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我们得出了自己对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方案

二、调查内容

1.调查结果

一、蒋巷村:蒋巷村位于常熟市东南隅的常、昆、太三市交界,先后获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卫生村和生态建设示范村、百佳生态村等荣誉称号。经过30多年艰苦曲折的奋斗,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并且初步建成了具有

蒋巷特点的符合发展潮流的现代化新农村,向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迈开了有力的步伐。

蒋巷村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建成日处理能力200吨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站、秸秆气化站,村民家家使用太阳能、液化气和秸秆气等清洁能源。全村实现100%林网化,绿化覆盖面达50%以上。建成了600多亩种植、养殖与饲养巧妙嫁接、立体种养的生态园,建成3000头生猪养殖场、5万羽封闭式养禽场,成立了常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成江苏省第一家三星级村级旅游宾馆,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蒋巷村被首批确认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其主要经验为:

(1)与时俱进的理念

蒋巷村走以生态环境整治为生存立足之本的道路,即以农业原始的资本积累启动乡村工业,工业发展壮大后反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包括一、二、三产业,蒋巷村将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农业生态建设方面。

(2)务实创新的规划

围绕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村民生命质量的总体目标,对全村进行综合规划建设。从2000年开始着手打造“蒋巷工业园”、“生态种养园”和“村民新家园”为蒋巷特色的“新三园”,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在全村范围内,生态农业圈生产的农副产品支持村级工业千余人的放心食品,低污染工业经济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村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一个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3)行动的实践

蒋巷村首先作好全面规划,集中人力、财力、精力优先发展工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在规划区建造学校、幼儿园、卫生医务室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工业企业不断延伸发展,一个为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农村的发展之势已经形成。

二、华西村:目标具体化为“五容”、“五子”:叫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再上新台阶,建设美丽的华西村;让村民多拿“票子”、住好房子、坐好车子、培养好孩子、更有“面子”,建设幸福的华西村。华西人说,经济发展永无止境,人民幸福永无止境。

40多年来,华西村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村实际出发,大胆创新,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发展之路,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华西精神已经从一个村域创业实践经验的凝结,升华为引领和推动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财富。其经验有以下两点

(一):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华西人高举旗帜、开拓进取、扎实苦干、永不自满的精神状态,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华西村能长盛不衰,始终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

(二)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

2.可借鉴经验

(1)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农村实际,走出一条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新农村生态建设道路

(2)与时俱进,着眼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变化,不断改善农村生态建设方案,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3)走群众路线,发动极大多数农民参与到农村生态建设中来,全民参与,群策群力

(4)抓住机遇,高瞻远瞩,把农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人文建设、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达到共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

(5)领导者的决策,在农村作为带头人的村支书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的生态发展状况与发展前途!

3成功原因

第一,他们是勤劳致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第二,他们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从一开始就没有提出过“牺牲”若干人、淘汰若干人的主张。这是非常难得的。

第三,提倡“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这尤其难得。

第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与时俱进,第五,村领导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六,坚持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始终树立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

三、调查分析

1.对比分析

蒋巷村与华西村都是生态建设的成功的案例但是两者存在着不同点:

蒋巷村先改善村容村貌,然后发展其工业,尤其是常盛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带动蒋巷村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

华西村则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工业发展,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同步进行,对农业进行机械化得生产管理

2.典型对比

蒋巷村建设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旅游品牌,而华西村则以工业旅游和村容旅游为主,两者生态建设的侧重点不同

3.推广对比

(1)蒋巷村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到那些基础条件差的村镇,基于自身的艰苦奋斗,艰苦创业!

(2)华西村成功经验则适合于原有基础好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村镇,利用自身的生态和地理优势进行经济建设来反哺生态建设

四:调查展望

1.模式探讨:

1)基于农村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生态建设模式

2)借鉴成功典型,复制典型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善

2.方式探讨

1)组织人员去先进典型考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2)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建立意见箱

3)摸索中探索,在探索中摸索

3.建设建议

一要着力美化村容村貌。要科学规划,突出规划的整体性、配套性、多样性,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城郊、水乡、海岛的特色;要全面整理,所有村庄都要尽快

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当前重点是要全力抓好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和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环境整治,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整体推进,努力取得村庄环境整治的整体效应;要强化基础,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和“生态环保网”,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努力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二要抓好资源开发保护。水资源开发与保护,要在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要加大用地计划管理力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围垦造地;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既要加强对陆域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又要加强近海、海岛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山林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要强化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严格开山采石管理,加快沿海、沿河、沿路、水源地、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要加强农村污染治理。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在治标上,要全面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强化法治、严格执法;在治本上,要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四要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强化理念、强化创新、强化特色、强化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票否决制,推动村镇生态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五、调查感受

1.启迪:

启迪之一:民生为本,是突破桎梏的最强动力

启迪之二: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启迪之三:上下互动,“两个巴掌才能拍得响”

启迪之四:分散决策,允许多种探索和不同发展模式

启迪之五:破解“三农”难题需跳出“三农”框框

启迪之六:适时推动农村基层政治改革

2.感受

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作为典型的两个村的生态建设情况,也明确了调查的目的,获得了结论,也得出了自己对农村生态建设的建议

第三篇:山西生态建设调查报告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在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通过网络看了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作者从多个污染源寻求雾霾出现的根源。引起广大网友对环境的重视。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为了深入了解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先后深入吕梁市兴县2,晋中市灵石县,朔州市应县三地的国土,林业等部门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后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三晋大水网”的决策部署,把山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形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农业、手工业、重工业均有较大发展。近年来,省委在贯彻党中央及水利部的战略决策,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省委、省政府计划在5——10年中建成“两纵十横,大河联通”的十大骨干供水系统,覆盖全省十一个中心城市,供水面积7.6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从此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到2015年引黄入晋地表水达61亿立方米,地下水总体得到保护,由目前地下供水35亿立方米减少至25亿立方米,全省总体供水达85亿立方米。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去年九月,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全省开展了包括优化规划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流域治理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矿山整治工程、能力建设工程在内的十大工程。这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黄河支流的环保效果,规定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的节能减排活动。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全省有29处全市性公园,27处区域性公园,125处社区公园,全市综合公园面积10公顷至160公顷,服务半径2000米,区域综合公园面积5公顷至10公顷,服务半径1000米。森林覆盖率68.2%,万元地区总产值下降3.8%,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8.8%。如今三晋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地生活环境已成为我省的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的矛盾:

在可肯定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发现当下存在的环境治理矛盾也不少。

1、可持续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抢抓机遇发展不顾当地生态状况的观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例如吕梁市兴县晋中市灵石县的许多矿山仍是先开发,后办证客观程序混乱。况且有很多企业只开发,不恢复。给生态带来极大地污染。化工原料不加以处理直接向河道倾泻,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利用,也还是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

2、集约化发展与粗放经营间存在的矛盾。在经吕梁晋中两市的考察得知:许多煤矿,铝矾矿的开采仍处在初级采掘变卖原矿的阶段,在经过煤矿资源整合的大潮过后,铝矿的开采显得越发难以治理。在旅欧资源产品开发中,晋中市的旅游已成规模化,集成化模式,而应县木塔景区的一些开发者中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产品开发中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产业链不完整,长期停滞在观光旅游的阶段,难聚人气、财气,不能大限度的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矛盾。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矿山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和成效。林业方面重造轻管问题严重,出现“年种树不见树”现象。

三、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示,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1、规范矿业秩序。严禁非法开采,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开采区内集聚的要求”缔在风景旅游区内的采矿点,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谁开发谁复垦,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而受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补救措施,履行赔偿责任。加快科技进度。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开发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要引导企业进园发展,实行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管理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全面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储备,统一出让。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明确用地导向,新增用地计划要向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园区倾斜。通过依法回收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耕地要占补平衡。

4、加大宣教力度,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生态文明观。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强化政府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省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健全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高效利用,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最大化配置市场化。、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团体肩头的责任,完善相关制度,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促进三晋大地的碧水蓝天有进一步的改善。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太原)造价13312班 2015年3月9日

第四篇:得荣县生态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得荣县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罗 霞

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思想,保障甘孜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生态经济第一州”的基石。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全省生态现状、维护全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而言,加强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泥沙含量、抑制长江水患,对三峡工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起到屏障作用。甘孜州也是维护全国生态平衡的组成部分,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示范效应,对于高海拔、高寒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重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实施《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甘孜州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和必由之路。

一、得荣县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健全机构,广泛宣传。得荣县提出了深入实施“稳农固本、水电强工、旅游富民、扩容活城、生态宜人”五大战略,努力建设跨越、高效、阳光、和谐得荣的奋斗目标,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奋力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得荣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与国家、四川省、甘孜 州和得荣县的“十二五”相关发展规划衔接,以生态省、生态州建设规划为依据,紧密结合得荣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全面评估得荣县生态环境现状、预测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订了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阐述了生态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明确了生态产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五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确立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规划》在得荣县贯彻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超前谋划,储备项目。一是今年五月,由县发改局牵头,积极配合州级相关部门认真开展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县域项目设置申报工作,经过环保、林业、农牧、水务、交通、国土、住建、文旅广、教育、卫生十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梳理得荣县生态保护与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等六大类中长期项目310个(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62个,涉及资金121075万元),已分别上报州发改局和州环境保护局。二是紧紧抓住得荣县编制“8.28”、“8.31”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重大机遇,经实地调研,在地震受灾的子庚、古学、奔都、八日、松麦、曲雅贡等5乡2镇规划上报生态环境修复和农村环境治理项目24个,涉及资金9522.4万元。

(四)强化支撑,落实项目。几年来,我们围绕《规划》 确立的八大支撑体系,着力抓好生态农牧业、生态能源业、文化旅游业、生态移民与异地致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农牧业方面,积极争取并全面落实了国家2007年、2008年、2009三批退牧还草项目,项目总投资267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963.5万元,地方配套712.5万元。建设规模:围栏安装95万亩(其中禁牧39万亩,休牧56万亩),草种补播28.5万亩。整体推进147万亩草原的草畜平衡建设,完成超载减畜5.17万羊单位;实施畜牧品种良种补贴肉牛8000头(冻精16000支),牦牛种公牛75头;实施牧草良种补贴3.9万亩,落实2144户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各项补助资金合计1840.1万元,涉及12个乡、127村、3574户。全县一镇十一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700口,发展酿酒葡萄基地6500亩,得荣树椒1200亩。通过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等项目的实施,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草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建立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还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高草地产草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草畜平衡,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有利于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全县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的方向调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科技兴牧兴草、科技富民 3 和科技兴国政策的全面落实。

林业三大工程方面,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通过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累计新增森林面积327214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14.9%,增加到2012年的22.6%,增加7.7个百分点,公益林建设使森林质量得到了提高,林种、树种结构趋于合理。同时,该县大力开展点播造林,组织全县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干部群众在林缘线附近大力开展高山松点播造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林缘线正在由山上向河谷地带移动,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森林生态体系逐渐完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止2013年底,累计到位退耕还林工程资金11216万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2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0.77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涉及全县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3601户,涉及农牧民21229人,对得荣县干部群众脱贫越温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特色核桃产业建设工作,据初步统计,到2013年底得荣县核桃折合总面积达到1933.3公顷,大小核桃树达120万株(自2008年至今新发展成片核桃333.3公顷,新建成农户核桃庭园500余个,200余公顷。以点、线、面相结合零星栽植核桃33万株,折合面积533.3公顷)。2013年核桃产量达到700吨,实现销售产值1300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核桃销售收入达600元,较2006年增加4倍,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一个以核桃为主其它小杂水果为辅 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以下拥风景名胜区、嘎金雪山、金沙江第一湾、莫木大峡谷、翁甲圣地、茨巫、白松田园风光七大景区为依托,编制完成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下拥旅游景区开发控制性详规》。完成“学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车模技艺”、九步锅庄、觉央弹唱等13个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完成12个乡镇文化站、129个农家书屋和4个乡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新建农村体育健身项目25个,建设旅游民居接待21家。

生态能源业方面,在定曲河规划建设扎杂、门扎、得荣、奔都、古学五级电站,总装机22.7万千瓦。截止目前,古学电站正在开展主体建设,预计2014年10月竣工投产,其余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在许(硕)曲河规划建设去学电站一座,24.6万千瓦。截止目前,去学电站正在开展导流洞、引水隧洞施工支洞、交通支洞建设,大坝、厂房等工程将近期开工,预计2016年11月投产运行。在玛依河规划建设且勇、指岛、通仁三级电站,总装机7.69万千瓦。目前,装机0.64万千瓦的通仁电站已建成投产,其余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取得核准进入主体施工。

生态移民和易地致富工程方面,省以工代赈办批复得荣县2007-2013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规模为搬迁安置农 5 村贫困人口550户3100人,中央资金补助5095万元。目前已经完成因都坝、卡色坝和扎郎坝易地扶贫搬迁及插花生态移民住房423栋,建筑面积65988平方米,安置区修建和道路硬化23.3公里,铺设管道和“三面光”水渠47.4公里,修建“蓄水池”10700立方米,输电线路21.3公里,整治土地4228亩。集中安置区建设有学校、村级活动室,医疗卫生室,便民服务店,垃圾场、绿化、亮化、排污等相关设施。因都坝和俄堆坝127户700人搬迁项目正在实施。与此同时,得荣县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12个(其中,“8.28”、“8.31”地震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73个),实施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项目12个,300万元。完成地质灾害治理项目3个,881万元,正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6个,3259万元。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386户,正在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50户。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一是狠抓规划项目实施,编制完成得荣县白松片区饮用水保护项目、格绒勇水源地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施工设计报告,正在进行项目财评,即将全面启动实施。编制完成《得荣县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开展了得荣县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选址认证工作,即将进入项目招投标。认真开展2011-2013年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自查工作。继续委托并配合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环境工程中心对我县定曲河上游、下游水环境质量指标和县城区大气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并做好每月监测数据 的收集填报工作。狠抓生态项目申报,及时开展了《得荣县金沙江流域酿酒葡萄基地土壤环境保护项目》、得荣县子庚乡5村连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得荣县曲雅贡乡三村连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项目申报前期工作。二是严把入口关,狠抓项目环评。由发改、农牧、林业、水务、住建、交通、国土、旅游、民宗、环保等十部门各推荐1名专业技术骨干,经县环保局审查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得荣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任命了县环评中心主任,开展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集中评审工作。我们深入宣传、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分类审批办法》等相关法律,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坚持“四个不批”,行使好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检查20家次,督促项目单位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截至6月底,县环保局除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县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得荣县土地整治规划、得荣县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白松、子庚、茨巫城镇建设规划、下拥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评审外,认真组织评审了州局委托审批的得荣县中央CBD商务综合楼项目环评文件,同时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25个,项目审批率达100%。涉及项目资金1.5亿元。启动重点建设项目环保监理制。古学、去学两个水电站建设项目实施了项目环保 监理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同时与发改、交通、水务、林业、旅游等部门衔接,争取在公路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水源地保护等项目建设中实施项目环保监理制。积极向省、州汇报,及时启动了白松茨巫水利工程茨巫片区环保验收工作。三是强化监察执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环境监察的现场检查执法力度。今年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150人次、车辆45台次,其中对建设项目现场监督检查共25次,限期治理项目现场监察5次;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现场巡查6次,未发现有环保违法行为;受理群众来访及12369热线投诉噪声污染案件12件,已处理22件,结案12件,查处率达100%,及时解决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加大沿江沿河水电开发监察力度。大力开展对辖区内的沿江沿河水电开发企业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的日常环境监察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环境保护违法行为。累计进行动态巡查21次,下发整改通知书7份,对涉及的各类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处理,重点整治了施工过程中生产废水不达标排放、扬尘污染较大、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和未按要求设置环保标识标牌等问题。督促5家企业和单位制定完善了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预案,加强了环境应急能力装备建设,并加强与安监部门的协调,建立联动机制。目前,无生重大态破坏事故及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强化法制宣传,营造全民环保氛围。重点选编《习近平在中央 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噪音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七部法律,汇集成《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手册》200余本,印发给各相关部门和建设施工单位,要求组织每个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同时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10”安全月宣传日为契机,以得荣县太阳谷广场为主要宣传阵地,并深入各乡镇、学校、开发企业、寺庙全方位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指导相关企业开展世界环境日相关活动。

(五)健全机制,强化保障。一是健全调研决策机制。组建了以县四大家办公室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通力配合的调研体系,结合重点工作开展,形成了《浅谈加强得荣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切实控制和减少山羊养殖规模,加快发展得荣生态农业的报告》、《对得荣县发展酿酒葡萄基地的调查与思考》、《得荣县关于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统计报告》、《我们为什么要发展酿酒葡萄?》等一系列重要的调研报告,县委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二是重点支持生态产业项目。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开展以生态产业为龙头的重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由县委政府目标督查室和县发改局牵头,对我县建设项 目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县上每年确定十大重点项目,作为推进重点,由县委常委负责主抓,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

二、得荣县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得荣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北端,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高山占96%,极高山占3%,平坝和水域不足1%。地势陡峭、切割深、坡度大,峡谷深邃,断裂带多,相对高差达3609米。这种高山峡谷山川结构形式,构成了局部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是著名的西南干旱中心。据气象资料统计,我县年均气温14.6度,日照时数1967小时,年均总辐射量123.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雨量仅330.6毫米,而蒸发量达2431毫米。有一半以上的年份1月、2月、12月降雨量接近于0。由于降雨主要集中在6、7、8、9四月,占年均降雨量的80%以上,其余月份总降雨量不足60毫米。受地理气候影响,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成本高,难度大,见效慢。

(二)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自然灾害主要为地质灾害,其中泥石流178处,滑坡58处,崩塌(危岩)30处。按规模划分,以中、小型居多。地质灾害分布密度为9.15处/100km2。定曲河流域地质 灾害最为发育,共有110处,金沙江46处,玛曲河14处,许曲河8处,岗曲河4处。特别是今年“8.28”、“8.31”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烈度大(子庚乡烈度达八级),破坏性强,涉及我县2镇6乡,导致我县本身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重创,不少地方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大批民房倒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73个,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99.32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4.56%。年土壤侵蚀量7740吨/km2•年,相当于冲走厚50厘米的土地59486亩,损失有机质168.61万吨、全氮3.97万吨、全磷1.98万吨、全钾19.84万吨。土壤流失的重点区域主要在河谷地带坡耕地区。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起步晚,力量弱

得荣县环境保护局于2010年底单设,目前局机关4人,环境监察大队4人,环境监测站1人。由于县环保局成立不到三年时间,目前开展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局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尚无自己的办公场所,目前借原粮食局办公室办公。由于县城区内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环境监察监测业务用房项目落地难,无法按照省州统一部署,完成在2014年县级环境监察规范化达标验收任务;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目前环保专业技术人员仅1人。三是由于县财政十分紧张,很多 省州硬性要求、需要县上出钱支持的环保工作如县乡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县乡村生态创建等工作无力开展,个别地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对于加强得荣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得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的县情。目前,得荣县工业正待起步,污染较少,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环境污染问题暂未凸显;但由于得荣县地处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经济基础薄弱,随着水能、矿产以及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生态环境压力将增大;因此,生态保护、农牧民增收、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划分和要求,得荣位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这意味着得荣人民必然要放弃许多能在短期“立杆见影”的发展机遇。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谋发展,这对欠发达的得荣来说,仅靠自身是难以支撑的。因此,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快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生态保护区的项目、资金、技术的扶持力度等有效措施,推动欠发达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群众 增收致富奔小康同步推进、平衡发展。

(二)大力扶持“以电代燃”等公益性项目

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的高度出发,我县一是要求农牧民多用电,少烧柴,但对于长期使用免费柴火能源,且又极为贫困的农牧民而言,电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地方财政财力有限,难以有效分担;二是现今农村电网输电质量不高且存在相当范围的盲点,亟待升级改造。因此建议上级加大对“以电代燃”项目的扶持力度,拨付专款对农牧民进行电价补贴,减轻农牧民的生活负担,同时进一步加快农网改造工程的推进。此外,请求上级在今后推广类似“以电代燃”等生态公益项目时,切实考虑到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的困难,不要求地方配套。

(三)进一步加快推动生态移民

改革开放以来,得荣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受地理、历史、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得荣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尚有60%的群众居住在环境恶劣的高山、半高山,其生存条件恶劣、居住分散,交通、通讯、水利水电等政府投资项目难以惠及,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为了生存,他们伐薪烧柴、刀耕火种,对生态的破坏也极大。因此,对这部分生存环境恶劣的农牧民实施生态移民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结合我县瓦卡生态移民、因都坝生态移民及易地创业致富工程的经验,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具有极佳的生态效益,长期来看将极大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建议上级继续大力支持我县开展生态移民。

(四)大力支持白松新区开发

目前,我县县城—得荣松麦城区,位于县境中部定曲河峡谷,海拔2349米,城区两岸高山林立、冲沟密布,灾害数量多,灾种齐全。据2010年《得荣县城市总体规划区地质评估报告》,评估区内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共计73处;据2012年3月《得荣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松麦镇(含县城),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9个,其中泥石流隐患点18处,滑坡隐患点8处,崩塌隐患点3处。不仅地质隐患严重,而且松麦城区扩展空间已接近枯竭,难以为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及生态移民提供必备的空间载体。通观整体县域,唯有白松乡才拥有宽裕且安全性较高的城市建设用地,具备新型城镇化进程及生态移民的优良自然和人文条件,建议上级大力支持我县白松新区开发,在规划中体现得荣县白松新区生态移民工程,重点支持白松新区建设的开发,将白松茨巫配套渠系、白松茨巫产 业发展等项目纳入规划。

(五)大力支持我县发展酿酒葡萄、树椒、核桃等生态产业

就得荣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质结构来看,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州农科所、轩尼诗集团、太阳魂集团等业内中外专家多年考察、试验和论证,认为得荣地区光热充足、气候干燥、无零下15℃极端低温冻害,具备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自然条件,是中国乃至世界难得的酿酒葡萄适宜种植区之一,相关参数可与法国同类产区媲美。而酿酒葡萄植株生长喜光照、根系发达、耐干旱和土壤瘠薄、栽培管理简单、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长,又具有极佳的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生态作用,是最适宜于得荣高原干旱河谷地带的经济及生态作物之一。同时树椒、核桃等作物也相应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因此得荣葡萄酒、树椒、核桃等产业的发展既能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又能使农民增收致富、企业盈利、地方财税增加。建议上级支持我县从中央及省州三个层次申请不同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允许突破性地将生态建设资金使用于荒山荒坡的葡萄、树椒、核桃等的种植上,从而促进得荣生态农业及生态文明建设双发展。

(六)加大对得荣荒漠化治理项目的支持力度 得荣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干燥,年均降水342毫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2420毫米加之山高谷深,地势 陡峭,沟壑密度大,地表组成物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是甘孜州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最严重的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四川省仅有的三个土地荒漠化地区之一,植被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难度极大。由于历史原因,天然林资源曾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至今仍在加大投入补救。通过多年的治理经验,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手段仍是荒漠化治理的有效措施,建议上级继续加大对我县工程和生物治理荒漠化相关项目的支持。

(七)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虽然得荣是著名的西南干旱中心,县域并不缺水,相反县境内拥有一江(金沙江)四河(定曲河、许曲河、玛曲河、岗曲河),水系发达,根本问题在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谷底水量极其丰富,但占县域主体的高山、半高山地带极其缺水,由于水利基础设施的缺失,无法引水上山,导致得荣林业“三大工程”的实施一直存在因缺水而难以较好实施的困难,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具有极佳生态价值的经济林果产业。建议上级加大对得荣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财力及技术的支持,以便得荣县能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进行引水上山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恢复得荣县天然林业资源,并带动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八)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得荣县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极 大威胁了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加强州县联动,抓住“8.28”、“8.3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契机,在规划中加大对得荣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支持,2013-2020年重点放在人口集中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支持得荣县城周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乡镇政府所在地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重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力争用8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得荣县地质灾害严重的突出问题,使易灾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九)强力推进环保能力建设

重点在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落地、环境监察规范化建设、环境监测技术力量和设备配套加快建设,大力实施与农村环境整治密切相关的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学校、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同时保障执法工作经费,逐步推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项目的落实,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五篇:人文调查报告

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报告

地理科学一班第八人文调查小组

组长:

组员:

一、调查背景

在第一次实地调查中,我们第八小组成员在洹河南岸的石阶旁,交流感受后选定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个课题。

二、调查目的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并描述讨论安阳市中轴线上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找出其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优缺点,提出合理性建议,为安阳的美好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调查对象

安阳中轴线两侧土地的利用情况,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主要调查相州路上土地的使用情况。

四、调查方法

实地观察、深入采访、查找资料、分析对比。

五、调查思路

1.组员商量后选定一天时间,早上10点集合北门出发骑自行车从洪河到洹河把中轴线上的大体概况记录下来,并通过询问部分居民了解当地发展历史。

2.小组成员自行整理思路后在周五早上八点资环楼下集合,经过两个小时的交流讨论提出更加具体的方案以及各自的调查感想,并指定会制图的组员结合调查路线简单绘制地图。

3.各组员通过网络、图书馆、询问老人(本组组员有住德隆街附近)等方式收集资料,组长整理汇总组员的资料并开始初步构建实习报告框架。

4.整理书写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数据有针对性的组织组员再次深入细致调查(拍照,采集数据)。

5.整理深入调查的结果以及各组员的心得进一步完善实习报告,并着手制作ppt。

六、具体调查情况

第一次实地调查概况

①洪河到德隆街。周围的建筑以居民区为主,农村居民点较多,大多为二层小楼式住宅。本该为农田的地段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变为楼房。周围用地难免出现了很多闲置和浪费等不合理现象,沿途不少小型制衣厂、幼儿园等,凸显出该处产业升级转型的趋势。但道路规划十分不合理,部分路段崎岖不平,行车极不方便,路旁的排水系统不完善,一有下雨天,道路泥泞,积水不断。附近油库、铁路与住宅区相隔太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②德隆街到文明大道。随着城市居民点的增多,出现了很多的流动商铺,以服务于当地居民,基本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但是流动商铺沿路分布,给当地交通造成一定拥堵,环境也受到影响。

③南北大街路段。由于政府政策倾向于北大街,使得南大街相比北大街显得脏乱旧,道路拥挤,人流量大,周围服饰、鞋帽、餐馆等都有分布,服务不仅限于当地,可覆盖全市,且保留有安阳老城的气息。南大街规划总用地面积21.9公顷,其中开发地块面积13.5公顷,总建筑面积12.7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17万平方米,商业4.26万平方米,拆迁房屋面积16.65万平方米,预计投资回收期四年。但是规划只重视了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忽视了一般的传统建筑保护。北大街街道位于安阳城区西北部,有仁义巷、北门西、西营 街、西营街北段、大院街5个社区,有北大西街、大院街、裴家巷等街巷。北大街主营服饰类,整齐划一,服务范围广泛,道路宽敞,环境干净,吸引大量人流前来消费,属于规划较好的步行街。第二次深入调查情况

人文地理有其独特的人文性质及地区性、综合性、复杂性。学习人文地理是我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最佳途径。在确定了深入调查地段后,由小组成员沿相州路从文明大道出发,途径德隆街、铁路线、到文昌大道进行详细调查。

以上可以看出:

1.文明大道到德隆街这一段店面分布主要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以服饰和食品居多,均分布在相州路两侧;

2.相州路土地的利用从住宅区向小作坊转变,在靠近铁路线处,土地利用为:经济适用房、闲置土地、商品房并存,看起来就像城市中的农村,道路不平,扯过飞尘。

本次调查过程,我们除对相州路两侧景观(居民楼、房屋住宅、商铺门面、流动摊贩)进行了调查,同时从人地关系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总结。

相州路由南向北看商业点逐渐减少,该部分原为安阳老城外,是安阳城最开始在南边的郊区,现文明大道北部连接安阳市繁荣的经济区南大街和北大街,使得其经济被带动,商店较多,服务于当地并有服务于更多人的发展趋势。但在土地利用上也有不少问题:

1、商户分布不均衡,局部环境脏乱差,因此政府机构应该在保护老城的基础上加大规划整治的力度,同时运用“推拉理论”中与迁入地和迁出地有关的吸引和排反因素,在商贩尤其是流动商贩多的地方进行管理规划,产生排反因素。同时在商贩尤其是生活聚集区的鼓励转

型为固定店面,形成吸引因素,使土地利用在空间上更合理。

2、在德隆街附近的火神庙,奶奶庙,老戏楼等文化设施保护力度不大,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涉及方方面面,当然少不了文化的保护,安阳今后的发展前景就在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这方面,旅游业在经济增长中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将此地变为旅游景点,不仅可以保护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当地的发展,是土地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

3、在铁路线附近的出现了很多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因素,房屋紧挨铁路线,居民楼跟油库距离太近,而且大片耕地被圈占却未开发利用,还有建成的商品房无人入住等。经过对当地居民的采访,我们得知这条铁路线是运油到东边的油库,有时一天一两次,有时几天一次。在如今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工业与周边环境的相容性,这个地方明显对周边居民影响很大,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对于这样一个不和谐的因素,周边的居民居然几乎没有危机意识,而把这看成理所应当,这让我们很是佩服于人们的生存忍耐力。但是我们还是要建议相关负责人可以挑起应付的责任,为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城市的美好面貌做出表率。

4、在相州路西边有一条臭水沟,没有被规划。此沟在以前曾为居民饮水灌溉农田的水渠,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到该处,造成此处生活污水垃圾堆积于此,环境污染严重,建议可以整治改造使其美化环境,而不是危害环境。

总体来看,相州路这一段处在一个转型的地带,应该吸取其他地区发展的优点,摒弃其缺点,合理的规划其土地利用。如完善道路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好方便居民的场所,为以后服务于居民的商业发展留出余地。

七、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知道: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中心城市化阶段:随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区域要素及人口向城市聚集,第二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城市核心区成为人口建筑、经济的高密度地域,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特点,城市功能分区体系逐渐形成,后期往往带来城市核心区人口过于稠密、用地紧张、地价昂贵、交通堵塞、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投资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原有城市核心区的经济发展由聚集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城市核心区空间地域扩散成为客观必然。

2、郊区城市化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城市核心区过于稠密的生产要素、人口、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为了改变规模不经济的状态,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客观上要求城市核心区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城市职能部门向外围地域扩散。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

善,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及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部门,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居住业的竞租能力难以适应城市土地竞租机制,必然向地价相对较低的城市外围地域转移。

3、逆城市化阶段:是指人口和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许多大企业分别在中小城镇开设子公司和分厂,形成新的企业布局空间。

而安阳中轴线正是城市发展的演变,从相州路到南北大街,充分体现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我们知道城市化与工业化、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于相州路上各商业点布局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第二三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八、调查实习感受

1、

下载关于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txt(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txt(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5篇材料]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科学运用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倡导弘扬生态文明,保护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发展之......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推荐)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中共外沙乡委员会 外沙乡人民政府 (2012年4月13日)近几年来,外沙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汝城”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

    林场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XXXXXX林场生态建设与未来发展的调研报告前言经过一个月的实习研究,我们充分了解了我场管理机制,掌握了我们场的资源的具体分布,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各种苗木的生长态势。经......

    新农村调查报告

    让新农村不再熟悉而陌生 ——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新农村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

    新农村调查报告

    关于马山村如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2011年9月5日至11月3日,我分别到荣成成山镇的马山村考察调研。调研期间,分别召开村长、村民座谈会,深入多户村民访问,发放调查问卷等......

    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3年 8月 21 日 调查地点: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红旗乡牟家村 调查对象:牟文坤 牟文浩 赵志龙 王艳 牟红果 调查主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新农村调查报告

    新农村调查报告调查地点:重庆市,酉阳县,铜古乡,水坝村。酉阳县坐落在重庆东南隅。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市级贫困县。全县有39个乡镇。其中,水坝村由8个组组成,全村共265户人家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