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之词语定义
导语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别的孩子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而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这群孩子有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现状,探究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关爱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筹谋划策,保驾护航。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他们。留守儿童定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7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
第二篇:社会实践之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借今次放暑假的机会,本人抽了一些时间,对本村〔即广东省罗定市素龙镇龙税村委新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主要是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现状和思考他们今后的发展问题!
在今次调查中,由于种种原因,限于人力、物力,只能对本村的十户留守儿童人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而且当中的留守儿童的年龄都在0~15岁之间,其中最小的是七岁,最大的是十三岁。通过这次调查,本人发现我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且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家长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正所谓“一叶知秋”,上升到社会上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应该是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
在对我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之后,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所调查的留守儿童中都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人倾诉,有亲人安慰。但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回一次家,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借此维系的亲情确实很难倾听子女的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譬如,我所调查之中有一个十岁大的张姓留守儿童,男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据他亲口告诉我,他已经有一年半没有见过爸爸妈妈,差不多记不起父母的样子了。他爷爷告诉我,他爸妈平常也很少打电话回来,打回来也是问一下家里情况就挂机,孩子每到过节时候,就会吵嚷着要爸妈回来的。听着他们的叙述,真是令人心酸不已。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调查问答中发现,这些儿童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厌学的,他们也同样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问起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些儿童中只有一个黄姓女孩子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在班里担任班长。其他的都是成绩不理想,更有甚者还是老师眼中的捣蛋学生!归根究底,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调查的十户人家中,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叔伯亲戚,他们基本都没有时间,甚至没有多少文化对留守儿童进行指导,监督。可以想象,放任这些儿童自由发展,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没有人教导,监督,一旦他们踏入歧途,就很难回头。而且,这些儿童的自控能力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值得注意
我调查的留守儿童虽然都有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都是长辈家属、亲戚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据我了解,我村就发生过多起儿童溺亡的事故。这个问题,绝对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四、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很严重
通过与所调查的留守儿童的谈话和沟通,发现很多儿童普遍存在自闭,离群,消极等不良情绪。很多时候会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抵触,不愿回答。可以肯定,留守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明显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和发展的总结报告 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我所接触的这群儿童,就有几个脾气是比较暴躁的。听他们的监护人叙述,还会经常和别人打架,斗殴等等。可以看出,没有父母的关爱,这些儿童的心理确实是很不健康,这样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啊!
对于以上的几个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我觉得,也许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加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使他们可以向有利的方向更好的发展:
一、从家庭方面加以改善。由于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认为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和子女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普遍认为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他们个人的素质决定的。我认为,这些家长一定要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他们应该加强与“留守监护人”的联系及子女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可以相信,如果家长按照以上的这些做好,留守儿童的各个方面一定会有所改善的。
二、学校方面应该及时向留守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汇报学生的成长情况。这样可以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教师也应该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用多一点时间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的引导。
三、社会方面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通过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通过这次对本村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我对社会上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很明显,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
第三篇:留守儿童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西河口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区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关会议讲话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特制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我区教育民生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为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发挥学校、社会、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活动宗旨
加强对我校留守儿童和潜能生的关爱、教育、管理,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感到学校就象家一样温暖,让留守学生和潜能生与其它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工作目标
1、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2、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5、拓展家教,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再提高培训工作。
四、成立组织 明确职责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主要措施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四篇: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
班级:工商管理学号:姓名:齐丁瑶
201016011125
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1日——2012年7月20日
调查地点:贵州省从江县
调查人员:齐丁瑶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式:走访、现场询问与记录、抽查
调查目的: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
我有一个贵州省从江县的同学,他告诉我这里被誉为“人类疲倦心灵的最后家园”,这里有最原生态的苗乡侗寨,这里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侗家人,这里有天籁之音的侗家大歌,这里有质朴善良的侗家人,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唐朝的发型,宋代服饰,魏晋遗风,这里有着灿烂的、古老的民族文化。然而在这些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背后却面临着一个农耕时代在逐步地转变,农村的大量劳动力纷纷外出(8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去谋求一条改善生计之路。古老传统的村寨在渐渐萧条,留守儿童的成长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这里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沙石是他们的玩具,小狗是他们的伙伴。他们也是快乐的,他们是那么的富有创造力,他们自制侗族芦笙笛、弹弓、陀螺….他们也渴望学习,得到知识,看到那残旧的教室,我留下了心酸的泪水。
在从江县,平均每两户人家中就有一个留守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都过早地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钟旺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钟旺,今年8岁,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从5岁起便一人操持家务,照顾年迈重度残疾的爷爷和年幼的弟弟。钟旺在从江县的一个小村上小学二年级,钟旺学习很好,每当提到自己的父母时她格外的高兴。钟旺告诉我,有时候爸爸妈妈很久不打电话回来的时候,她就会哭。并且给父母打过电话去,可见钟旺多么渴望父爱与母爱!
吴波是班级里最贫困的学生,家里仅仅靠养几只羊来维持生计,就连买校服的钱都拿不出来。他身上穿的校服是学校免费他的,吴波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一些大姐姐、大哥哥穿不了的衣服。在二郎乡中心小学,吴波的家是离学校最远的,住在半山腰的森林里,每天他要不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天就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到学校以后,全身都是泥,冻得直发抖,老师看到后都感觉很心疼。因为吴波从小没有父母,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在学校遇到什么委屈烦心的事,吴波只能和爷爷诉苦。爷爷告诉我,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最担心的是以后吴波由谁来照顾,虽然二叔现在可以帮一些忙,但是二叔家也是很穷的,爷爷最大的心愿就是无波可以继续上学,有了知识,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吴波渴望学习,渴望父爱与母爱,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导致他性格内向,很孤僻,不喜欢讲话,有强烈的自卑感。
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她们就会感到欢乐,我们身处手来给他们一些爱,给他们一丝温暖,给他们一缕阳光她们就可以健康地成长。
第五篇:留守儿童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2300万。
这是目前我国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数量。据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个数字已经占到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7省0—5周岁留守幼儿均超过百万人。面对如此大量幼儿的亲情缺失,该部门呼吁父母外出打工时将子女带在身边。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留守人群的数量逐渐增加,留守儿童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留守,带着无奈,透着心酸。每次看到那些眼巴巴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听到那一声声渴望亲情的呼喊,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似乎总会被触碰到。
谁不希望这些离散的家庭能够团聚,谁不希望这些各自守望的亲人能够共享天伦,但是,带在身边就是解决之道吗?带在身边,抑或留在家乡,这是简单的选择吗?
把孩子留在家乡的问题显而易见。安全问题缺乏保障——某地发生一场校车事故,受伤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心理伤痕难以抚慰——由爷爷奶奶监护日常生活,吃饱穿暖已是最重要的目标,情感空巢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是少数。行为习惯缺乏监管——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虽然问题不少,但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仍做如此选择,因为他们向往着用短暂分离换取家庭的未来。
相比留下来的无奈,带在身边似乎更不容易。不少农民工在城市常常处于漂泊状态,工作、住所、收入都不稳定。当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有时候连自己的生活都在勉强维持,即便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很难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吧,在农贸市场菜摊边玩耍的幼儿,坐在三轮车上跟父母一起收废品的孩子……面对城市的繁华,很难说这样不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事实上,很多农民工也尝试过带着孩子进城打工,但后来,一些人还是无可奈何地将孩子送回了老家。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都不是容易的选择。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如此多的孩子,如此多的家庭,如果想要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太现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尽力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开始做着各种有益的尝试,试图找到一条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希望这条路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