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1:0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策略

施正明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弥太柏小学***

5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1.5亿人,这些人员的子女,大约有600万人被带到了城市,还有2200万人留在了家乡,总数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笔者所执教的石屏县弥太柏小学是一所山区小学,有5个班级共85名学生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近50人,占58.82%,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这对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带来了许多困难。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学习较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总体不容乐观。由于父母外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留守儿童一旦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有的甚至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使学校教育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农村本来就存在读书无用论,读书不如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再加上我国近几年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当然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弥太柏村委会的调查情况来看,有89.7%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 1

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10.3%。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和留守儿童年龄相隔近50岁,与其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原本教育条件就不尽人意的农村孩子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督促更是难逃厄运。

(二)心理障碍

1.感情淡漠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调查显示,有8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一年回家一次,有16%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和孩子联系一次,有16.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往往亲情意识淡漠,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有的则自闭、不合群、敏感多疑、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2.性格极端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形成“隔代教育”,上代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也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行为偏差

儿童的行为发展自律能力很弱,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留守儿童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由老人照顾留守儿童,因为隔代的自然缘故,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不管是意识得到,还是意识不到,老人都不可能象孩子的父母那样严格要求他们,不少孩子受到溺爱和放任。老人通常对孙

辈过分溺爱,过分纵容,不管对错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极其错误的要求都想方设法去满足,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是非感。

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等行为,成为了“问题儿童”;有的甚至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沾染上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二、学校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因此,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学校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教育人才资源,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健康成长标准。

(一)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要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1.积极建立家校联系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使家长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更清楚地认识留守学生,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学校要充

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及时进行家访,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学校还要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引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指导家长和孩子沟通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的方式,引导家长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作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教育与沟通方式,让他们在外出务工和孩子成长之间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沟通,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还要全面了解孩子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从心理上加以疏通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真正把自己的父母当作倾诉的对象。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还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3.培训“第二家长”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开设“四老”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开办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改变“四老” 陈旧的家教观念,改变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第二家长”学习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三)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班主任应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1.指导学生和家长沟通

一是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二是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跟父母进行通话和通信,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让孩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及时化解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怨恨。不至于像在电影《留守孩子》中,主人公王小福说:“爸妈,我恨你们,我恨你们寄回来的钱。”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

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与学生交心谈心,并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班主任要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赛、集体生日晚会等,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与人和睦相处。

3.开展“结对子”活动

一是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二是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教师应指导留守儿童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内外学习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各班要安排班干部、团员、队员与问题较突出的留守学生“结对子”,在学习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没有寄宿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成立校外辅导站。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

童的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论文字数4315个字。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喜洲镇第二中学 李如金

内容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为了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难题,也是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农民利用自身的优势,外出务工,迫不得已将其未成年子女寄居于父母或亲戚朋友农村家中,走入城市谋生,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及保护孩子的人生安全就是监护人所有的职责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和学习等方面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长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需要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导致他们遇到问题和烦恼时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他们觉得自己缺失了父母的爱,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脾气暴躁、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易冲动等心理障碍。

2、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亲戚朋友来照看,基本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无意识地对留守儿童溺爱、放任自流,再加之儿童本身自控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挑食挑穿、不服管理、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打架斗殴、早恋、迷恋上网、乱花钱等现象时有发生。

3、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是家庭抚养人或监护人有的忙于家里的繁重农活,有的年龄过大、观念陈旧、行动不便。有的偏重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学习情况加以关注和了解。

(2)是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3)是有的长辈们由于教育意识的缺乏,他们认为:只要吃饱穿暖,不饿着不冻着,也算尽力了,至于教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与我无关。有的甚至认为:孩子的父母当年没读多少书,现在不是照样挣钱?觉得学习好坏无关紧要,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不想学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4、留守儿童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失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和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即使受到侵害,往往也不易被发现。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会受到人身的侵害。

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不仅危及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关爱留守儿童,责任更是不可推卸。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1、家庭方面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担任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不要认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鞭长莫及,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身体状况、品行、学习等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学业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在外打过的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生活、思想和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要及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开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此外,教师要在深切关爱留守儿童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对留守儿童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心,让他们在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统一认识、积极配合、齐抓共管。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群体—留守儿童。我县毗邻珠三角,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留守儿童现象更普遍。根据容县教育局基教股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县留守儿童已达18761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在留守状态下生活和学习,普遍存在着学业失败、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生长,甚至危害到家庭和社会。据搜狐新闻网报道,武汉大学在调查中发现,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2009年12月,浙江永嘉市高中,有两名留守女生结伴烧炭自杀。可见,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校教师韩妙就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县教育局教研员覃广娟主持开展了《留守儿童德育策略研究》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索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日常行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还很多,特别是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让我们的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的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孙炳海认为: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人是有心理弹性的,人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2、留守儿童完全可以在逆境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留守儿童虽然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只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断锻炼,就能健康成长。在逆境中成长的留守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要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

(二)创新之处

1、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是外部因素起作用的“输血”型的教育模式。本课题是从留守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诱发留守儿童的潜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是内部因素起作用的“造血”型的教育模式。

2、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成果有限。本课题成员来自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和县里的四所中学,研究的视野更宽,研究的对象更广,得出的成果将更具普遍性。

3、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平台,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迅速推广研究成果。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心智健康的合格人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1月29日至30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心理要正常、人格要健全、思想要向上、生活要独立的人才,让留守儿童成长为祖国坚强的一代。

五、研究的理论支持

留守儿童研究是一项及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持。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的研究始终要以人为本,以留守儿童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心育人、以己育己,培养懂得自我健康成长的人。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

1、动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2、中学生心理特点理论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发展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我教育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指导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教育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2、通过研究,研究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一座桥梁,为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出校园,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六、研究内容

1、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走出心理缺失的阴影。

2、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3、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以陈桂森为总负责人;以梁焕春、覃广娟为理论总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其他课题组成员即分工又合作,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以容州一中、县底中学、十里中学、江口中学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的面;以个别案例作为研究的点。点面结合,辐射全县。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个案研究法

每个课题组成员选取2—3个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现代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搜集国内外研究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查了解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调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形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探索试验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6月)

针对调查研究中总结出的问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就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总结和纠正,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模式。

4、总结和推广成果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对课题组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起草并完成研究总报告,申请有关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头陀镇中学孔建萍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失与对策

多一份责任 多一份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失与对策

目前,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中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在高度关注这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全国范围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希望工程。地处中国西部的重庆,在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和教育问题凸显正是由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状决定的。满橙大礼包一直秉承着一份荣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关注调查和研究,揭示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种种缺失。

一、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市。

(一)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通过对重庆市除渝中区、大渡口区以外的38个区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专题调研。初步掌握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庆市留守儿童数量大、增长快。“据重庆市妇联完成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显示,至2007年8月底,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13万,其中留守儿童23512万人,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141%。比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推算的146147万人增加了88153万人,增长60%”。

2.农村留守儿童分布不均。在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中,一小时经济圈占18%,两翼占82%,渝东北占46%,渝东南占36%。有9个区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10万人以上;城口、垫江、梁平、武隆和涪陵5个区县的留守儿童占本区县0—16岁未成年人的80%以上,最高达89%。

3.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居多。调查显示,全市留守儿童中,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有较大比例。据六个区县调查问卷统计,0—6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8%;6—12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5%,12—16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由此看出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居多。

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多样化。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5%;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与爷爷婆婆(外公外婆)(即隔代家庭)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2%;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多样化,父母单方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

5.学前留守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较少。虽然学前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属于国家的义务教育,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行为习惯形成、智力开发等方面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应引起高度重视。调查显示,0—6岁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多数散居在家,未接受任何规范的学前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巫山、巫溪等地区3岁以下留守儿童入园率为0,3—6岁学前留守儿童入园率仅为30%。6.农村留守儿童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渴望学习,积极向上,希望今后有大学以上的文化,成为白领或公务员。表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均积极向上,希望有一个美好未来。

(二)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的儿童,整体状况很不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只能生活在一个缺少父母的爱、没有充满温暖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过程。

2.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乐观。处在贫困中的留守儿童,面临失学、辍学的危机。据六个区县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仅占12%、良好的占19%,一般的占58%,很差的占11%。留守儿童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和学习自觉性也很弱,还有厌学倾向。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只要不犯大错误,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都采取放任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和行为存在偏差不能得到及时校正,逐渐形成纪律散漫、厌学、沉迷于电视、录像和游戏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据涪陵区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月至8月,该区发生留守儿童“下暴”案件6起,抓获违法犯罪留守儿童46人。

4.留守儿童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是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没有应变和自救能力,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二是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侵害。经调查得知,某区公安局2007年处理留守女童性侵害案件8例。

二、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不同程度的缺失相关,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的缺失是重要的因素。重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较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1.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要性认识的缺失。重庆农村学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是一个急需教师重点关心和帮助的特殊群体。

2.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一方面侧重于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侧重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更多的是关心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生活关心就难以顾及,较少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没有耐心,经教育无效时,基本放任不管。另一方面是教师较关注学习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对成绩相对较差的“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缺失。“重庆市普通中小学主要办学条件达标率均低于75%”③。重庆农村经济普遍较落后,农村中小学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各项指标的达标率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因条件限制还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农村学前教育的情况更差。客观条件决定了重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接受到较好的教育。

4.农村师资力量的缺失。一是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二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三是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全市68,575名初中专任教师中,专科及其以下学历占46133%④。重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则远低于以上比例。以上因素决定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留守儿童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加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对策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农村中小学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多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的最好弥补。

1.学校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学校倡导教师承担起家长的部分责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与管理。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共同教育的局面,增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2.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搭建关怀平台。一是学校开通亲情电话,为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家长搭建交流平台。二是建立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家长定期联系机制,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等情况,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平台;三是搭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矫正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四是为留守儿童成长搭建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以先进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针对重庆农村现有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政策优惠和物质奖励上,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学校去工作,给这些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奉献精神、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老师的整体素质。三是可以利用重庆高校的人才资源,大力推行优秀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4.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实施“寄宿制”是目前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最有效措施。学校实行寄宿制度能够克服监护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对孩子们实施有效管理。用寄宿制的办法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从宏观上讲,节省了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了效率⑤。留守儿童“寄宿制”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目前的重庆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特别是一些交通不方便、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初中都不能实行寄宿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增加师资的配备,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教育。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加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外,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失与对策探析

    目前,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已经落......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于是就出现了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现状与对策 恩施市盛家坝乡大集场小学覃艳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他们普遍处于亲情......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作者:由甲坤 作者单位:北票市娄家店乡中心小学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社会性话题,他们的生存和教育一直不被人关注。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