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乐安县关于如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管理的调研报告
乐安县关于如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管理的调研报告
[摘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说法,文件中也首次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与此相伴而生的其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县团委在上级团委指示下开展调研活动,对我县20几所中小学留守儿童展开调查,并对学校进行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乐安县情的,能有效保护县农民工子女的新模式。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和谐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第二代农民工。随着新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主体。由此而引发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县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受教育现状分析
(一)行为失范、成绩欠佳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到位,加上父母由于情感亏欠而在物质、金钱等方面的无限补偿,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摆阔攀比、贪图享乐及好逸恶劳等行为,少数留守儿童甚至时常偷盗、打架及斗殴等。调研显示,31%的农村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习惯,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经历,15%的人有过偷盗、破坏公物及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亲情的缺失加上平时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兴趣下降、成绩滑坡,厌学逃学、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等行为频发。
(二)亲情缺失、心理失衡
笔者从部分留守儿童的询问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回来一次的为6278人,占总数的63.72%;2年回来一次的为1896人,占总数的19.24%,2年以上回来一次的为1678人,占总数的17.03%。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比率已经超过80%。由此可知,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已使农村留守儿童失去了情感和精神的依托,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他们会担心被父母遗弃,父母不再爱自己等,他们承受着本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由此导致了自卑、冷漠、孤僻乃至偏激等不良心理情感状态。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留守子女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有效监护与合理引导,在道德素养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偏离甚至于扭曲。一是放任自流,我行我素。部分留守儿
童缺乏自控、不服管教、约束力差,不遵守校纪校规,有的甚至养成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
(四)教育单
一、安全状况差
调研显示: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主动和老师联系。正是由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就常常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另发现留守儿童中经常受邻居、同学以及社会上青年欺负的占61%,偶尔或多次遭遇危险的占33%,留守儿童溺水身亡、打斗致残等意外伤亡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留守女童被拐卖、被侵害的恶性案件也发生多起,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二、为此各中学团组织已采取的解决对策有
(一)在团委组织牵头下,学校、关工委等相关部分配合开展为留守学生和留守家庭服务的协调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建立家庭档案,对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的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掌握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经济收入、留守成员的状况等。与外出务工者签定监护和赡养责任书。
(二)开展咨询,受理帮助请求。对留守学生的求助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生活困难的留守学生要将其纳入救济,提供生活困难补助。
(三)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如:在节日期间外出务工者返家时开展讲座、情况通报;在儿童节开展慰问;暑期儿童活动等。
(四)学校互动。及时沟通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情况,配合与学校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管理。
三、今后校团组织工作重点
尝试建立稳定的“学校教育中心”即按照代管和帮教的模式,形成以学校向班级、个人辐射的教育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实行“导师制”、“帮扶制”,让每位教师都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关注。目前,不少中小学校都建立了“代管家长”队伍、“师生一助一帮扶”队伍,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每周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谈心、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和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担负起“留守儿童”家长的管理职责,使教师成了“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知情人、学习上的引路人、成长中的保护人。还有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了“校园监护人”,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家长进行两次书信或电话联络,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弥补家长务工期间对孩子教育的“盲区”。
2、组织开展以“走进学生心灵”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走进学生心灵”主题教育系统活动,主要包括:开展心灵对话、心灵日记、心灵书信,面对面谈心、谈理想等活动,让教师与学生通过“笔谈”交流、话谈交流、心灵沟通、家庭访谈等方式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心中烦恼,消除心理障碍,引导
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茁壮成长。同时,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设兴趣特长班,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发展个性特长。
3、建立健全学生团队组织,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各学校通过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同学间的“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动交流活动,增进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建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友爱亲密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扬“留守儿童”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了互动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
4、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学校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提高自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看一部红军长征的电影”、“唱一首歌颂红军长征的歌”、“读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矫正不良习惯;加强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定期为“留守儿童”推荐读书目录,指导他们读书。还通过组织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笔记比赛、读后感比赛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养成爱读书读好书习惯,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科技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设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橱窗、文化长廊等,“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营造育人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5、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近几年,县教育局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了对中小学校的食堂和学生宿舍的改造。目前全县部分学校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建成寄宿制学校。在校期间,学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每天组织“留守儿童”观看新闻节目和其它节目,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乐安县团委)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
体育中心地区新生代农民工
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体育中心街约有总人口59000人,流动人口2260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1500余人。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外出打工者,年龄基本上在18岁----25岁之间。
我街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小区或商业广场的物业、大小餐饮业、和施工工地,基本上都是最基层工作者,如保安、服务员、建筑工人等;受教育程度初、高中者居多;月工资800元—1200元占大多数。由于工资较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以看电视、到网吧上网等比较廉价的方式来满足需求。近几年,一些企业单位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员工开展贯穿企业文化的拓展训练、文艺活动等,以振奋员工精神,提升企业形象。
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如我区共青团组织每年都要开展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免费发放电影票,组织农民工看最新的时尚影片;到影楼免费拍全家福照片,展现新时代农民工的形象;节日到来时的联欢、慰问等;尤其是去年开展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使农民工又多了一个提出诉求的平台。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他们 的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党团的一份关怀和温暖。我街及各社区也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力量,在节假日开展系列活动,组织新生代农民工与居民们一起联欢;送书送报送慰问品;法制、交通、禁毒宣传等。我街还与企业联合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消防演练、节日文艺联欢、生日祝福等,既服务了企业又提高了员工的技能。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不同部门都在不断进行着努力,但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着问题。
1、在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密集的非公企业中,企业主还不能认识到企业文化、员工的精神生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相关部门提供的文化生活覆盖面小,只有具有一定便利条件的如较大型企业、小区物业中工作的员工才更多机会参加活动。
3、提供的服务门类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如: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法律帮助,心理情感咨询等还不能形成长效服务机制。
4、能够提供精神适用的公益性或低偿性文化生活的资源较少,活动场地、资金、人力、物力等还很匮乏。
几点建议:
1、对企业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予适当的扶持,如提供专业培训老师、提供文化生活的活动策划等。
2、在街道社区设有固定地点、固定电话的活动场所,内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门类,如不能做到全天开放,也应定时定点开放,使公益性精神文化生活的提供变成一种常态。
3、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街道社区很难掌握情况的现状,不妨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报备案制度,在办理暂住证的同时,到街道社区来备案。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共青团员可以携团员证到街团工委、社区团支部报到,以获得更多的同城待遇,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体育中心街团工委
2011-09-16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调研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群体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主体,他们的社会融入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深入了解大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工作状况、生活状况以及利益
诉求等方面情况,不断探索共青团工作服务青年、发展青年新方向,大庆团市委利用近1个月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全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一)基本情况
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具体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16周岁以上的从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初步统计,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我市农民工比例的一半以上。从文化教育水平看,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受过高中教育的约占78%,占新生代农民工主体,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12%,另有10%农民工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从待遇收入水平看,传统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其中收入高于1800元以上的占60.72%,而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1800元左右,收入高于1500元的占35.7%。从从业产业分布看,从事制造业的约占21%、从事建筑业的约占26%,从事第三产业的约占53%。作为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就业现状、生活环境还是权益维护上都与传统农民工有着很大区别。
1、收入消费水平下降。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我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跨省流动少,省内流动、就近流动增加。从市内多家企业、各个行业的用工情况中发现,由于工作资历和技能等原因,新一代农民工收入平均低于传统农民工,传统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其中收入高于1800元以上的占60.72%,而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1800元左右,收入高于1500元的占35.7%,如果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涉及的安家、养育子女等费用考虑在内,这一群体的理想月收入应在3000元左右,这与他们的实际收入相差甚远。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差距,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支出上普遍低于传统一代,但却体现出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传统农民工月平均消费在1210元左右,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消费在1012元左右,其中用于吃饭、房租水电、医疗费用等日常生活开支占生活总开支的79%,调查中发现有52.1%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储蓄习惯,并将部分储蓄定期寄回家中,以减轻家庭负担。
2、劳动就业观念灵活。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观念与就业态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就业意识上来看,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更强调个人的尊重与认同,调查显示,有72.4%的新生代农民工把自己的人格看得比工作更重,不仅如此,新生代农民工更加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工种选择上来看,传统农民多集中于建筑行业,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将目光投向第三产业、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并且大多倾向于选择一些有技术含量和基层管理层面的工作;从工作稳定性上来看,一方面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见识也更广,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就业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与传统农民工长期稳定从事于建筑等体力性行业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愿忍受艰苦而又无发展前景的工作,他们希望通过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增长从业知识,提高从业本领,改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频繁工作岗位的调换,又使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流动资本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工种选择上表现出了浮躁性与不稳定性。
3、合法权益维护意识增强。在国家法制进程加快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与维权意识在慢慢提高,在针对用工合同签订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84.1%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肯定劳动权益对等性之后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这些未签劳动合同的人中,我们发现有87.9%的人表示由于用人单位所制定的劳动合同不合法,侵害了自身权益而不愿签订劳动合同。不仅如此,在从业中如遇拖欠工资、工资过低、无偿加班等问题时,50.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与单位协商解决,32.4%的人选择劳动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14.1%的人选择其它的法律维权手段解决,而采取暴力手段或置之不理态度的则仅占2.7%。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传统农民工在维权意识上有了很大提高,开始用更加合理合法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基本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
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具体讲主要是:
1、与其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土地的眷恋、依赖程度大大下降,在城市打工若干年后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生活预期很低,反之,对城市的认同,对城市生活的预期很高。
2、虽然文化程度依然较低,尽管他们在城市从事的职业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但就业结构有所改变,更多的人进入第三产业,在相对好的环境中工作。
3、更重尊严、健康与发展。尽管挣多的工资仍是他们到城市务工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他们在挑选工作时,往往追求人格平等。对那些具有浓厚排外色彩的企业,即使工资较高,待遇较好,不少农民工也会选择跳槽或离开。这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鲜明特色,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4、融入城市生活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强烈。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更多的是为自己寻找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分享现代城市文明成果。
5、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更强烈,表现出比其父辈明显得多的文化气息。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并希望有关机构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低层次的活,希望能够在工作之余,享受丰富多彩、贴近实际、健康进步的精神食粮。
6、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堪忍受被城市排挤、被城市人轻视,在自身人格和切身利益长期被忽略甚至损害的情况下,他们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7、面临“技术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尽管文化程度较父辈高,但随着城市对高技术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强,他们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难以摆脱低层次的打工状态,于是就有了职业期望值较高与素质较低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亟须改进乃至创新,立足点和落脚点,就是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实际。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一)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导致的歧视。是阻碍其在城市中建立归属感的关键性问题。农村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农村有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当城市产业改革迈开脚步时,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农民进入城市大多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挣钱最少的工作,在填补了城市职业的许多空白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涌入城市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他们产生一种排斥意识。
(二)教育程度与技能水平远落后于现代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紧迫性问题。在由简单劳作转向技能密集型劳动市场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远远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调查显示,仅不到两成的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三)户籍制度制约着基本公共需求的实现,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问题。受户籍制度的影响,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徘徊在城市户籍体系外,实际上难以享受到城市社会保障福利。因此,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他们企盼在务工地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诉求之间,距离还相当悬殊。
(四)低收入高房价,是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问题。调查显示,有75%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2000元/平方米以内,2000—3000元的有25%,无人愿意承担3000元以上。结合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来看,可以推断如果以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能力购房,最终能够实现在城市定居购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将不会超过6%。
(五)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70%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六)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据调查,2010年上半年,新生代农民工遭遇企业欠薪的比例为5%。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条件极为简陋占40%,从事职业病高危行业的占35%,在工伤事故领域工作的占30%。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加大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
(二)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中。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推广免费接受一次职业教育,当地政府要为心系新生代农民工,全力举办各类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实现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的覆盖。
(三)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促进其建立归属感。积极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相关政策,对于那些已实现城镇稳定就业创业的且失去农村土地的新生代农民工,应降低其城镇户口准入门槛。
(四)相应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收入的期望很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增加农民工工资的迫切性。因此有必要适当地相应提高工资水平,具体的工资提高过程可以依照两个指标进行,一是农村以及小城镇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二是经济的发展速度,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所增加。
(五)发展和完善正规就业渠道,规范非正规就业渠道。应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实现用工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遏制打击企业在招工用人方面的“暗箱操作”。
(六)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调查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最主要的行业就是建筑业。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个人和企业,并纳入法制程序。
(七)深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形成常态工作格局。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以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城乡接合部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开展打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加强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搞好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严格执行高危行业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卫生和生产安全。
(八)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相关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体制,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借鉴其他地区解决类似“农民工”和移民问题的先进经验,为创新全区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提供参考。
第四篇: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4.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3.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4.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5.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5.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6.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据安徽阜阳市统计,该市无地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
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双重性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边缘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然而,据调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及以下城镇,在农民工集中流入的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小城镇的房价也远远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例如,东莞市当前的房价已经接近6000元/平方米,即使房价相对较低的沙田镇和常平镇,房价也在3500元/平方米以上,大多数建制镇的均价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对比农民工所能承受的房价与现在农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价,可以推断,如果按照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们的工资增速能够赶上房价的涨速(目前来看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价购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在务工地城市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也不会超过10%。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三成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在转学3次及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突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地稳定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是农民实现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要想实现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目标,必须至少享有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其一为解决年老和疾病时后顾之忧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二为解决失业后暂时生活困难的失业保险;其三为防范沦入贫困境地的最后一张保障网——最低生活保障。然而,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中,享有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1.3%、34.8%和8.5%,且不说企业的缴费标准大多以各地的缴费下线为准,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为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享受该项保障的权利。显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他们企盼在务工地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诉求之间,距离还相当悬殊。
(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同时,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据调查,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是,由于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导致他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在上述因素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五)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在北京建筑业接受调查的农民工,超过七成将“感情孤独”作为困难的首选。在实地调研中,透过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略带羞涩的话语,常让我们感到其内心闪烁的隐痛和不安。
(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样的农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资本状况,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境况相似,仍旧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职业卫生健康保障不够等方面。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12.四、对策与建议
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我国进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城镇化的过程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得农民工问题十分复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涉及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群体特殊性。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门槛、学历门槛、技能门槛、人力资本积累门槛、社会保险缴纳门槛和稳定居住门槛等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口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一)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重点,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 要以贯彻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以常住人口为基础,把农民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明确发展目标、细化阶段任务、保障资源和措施、落实领导和机构分工、完善人员配备。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应重点就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并督促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专项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目前已有及新增的“两后生”(指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中专院校,又不愿意复读的学生)80%以上能免费接受一次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80%以上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各地9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公办学校和政府委托的普通民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力争农民工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达到60%以上,养老保险达到50%以上。解决至少20%的外来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力争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所有城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所有城镇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维权-传染病预防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中心。
建立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土地、公共设施、预算等公共资源的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并逐渐加大对农民工公共预算的存量和增量投入。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应将涉及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计划生育、权益维护、治安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有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确保用于农民工的预算在存量和增量上逐年科学、合理地增长。将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使之享受与城镇职工同城化待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民工公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置夫妻房,探索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落实以输入地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加快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的落实。开展做文明新市民活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各地应积极、稳妥地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创业而又放弃农村责任地的农民工,取消准入门槛;在稳定就业前提下,农民工有条件进行投资或有不低于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的住房,或单位提供相应面积廉租公寓的,准许转入城镇户口;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积极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采取积分制落户办法,将教育、技术资格、工龄、社保缴纳年限等作为积分内容,优先考虑将农民工劳模、农民工高级技能人才、农民工人大代表等农民工优秀分子转变为市民。可考虑通过稳定居住、社会保险交纳、学历和职业技术、突出贡献、人力资本积累等标准,力争每年解决3%的外来农民工——即300万人进城落户问题,以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转入当地城市户口,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当前的过渡措施是:一是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引导人口有序迁徙流动和就业。二是普遍推广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清理取消歧视性规定。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县城和中心镇的就业创业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民工及其家属向小城镇聚集。通过不懈地努力,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三)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政策,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创造法制环境和制度保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职业技能的不足,研究建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制度、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培训制度,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针对性上岗技术培训;针对恶意欠薪行为,修改《刑法》,设立“恶意欠薪罪”;针对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教育困境,研究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方案;针对公共服务享有和传染病预防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指导意见等。
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规范企业经济性裁员。以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城乡接合部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开展打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推动农民工与企业其他职工同工同酬。督促企业改善管理,强化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以贯彻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为契机,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加强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搞好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严格执行高危行业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卫生和生产安全。
(四)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加大对农民工的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贯彻落实修改后的《选举法》有关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的规定,制定相关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逐步提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和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逐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模范、高级技工技师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者中的比例。
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相关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体制,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探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按照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建立农民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把农民工就业培训、收入增长、居住、就医、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各地根据实情、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尝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教育、住房改善、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教育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加强农民工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农民工工作在相关机构和地方的常规化和规范化。完善农民工信息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和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民工就业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程度,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地区之间农民工工作机构的协作机制,使之在劳务对接、权益维护、信息沟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借鉴国外解决类似“农民工”和移民问题的有益经验,为创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提供参考。
(六)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对象,创新农民工组织形式和入会方式,通过源头入会、劳务市场入会、先入会再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加强劳务派遣工入会等措施,推进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加强农民工会籍管理,推广完善农民工“一次入会、持证接转、全国通用、进出登记”的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制度,健全城乡一体的农民工流动会员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建设,聘用社会化、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充分发挥基层工会联合会在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对农民工的覆盖率。进一步推行和探索会员优惠办法,拓宽优惠渠道,体现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工自愿入会的积极性。
加强源头参与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劳务派遣规定》、《企业工资条例》、《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积极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提出政策主张,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法》等相关劳动法律和制度的贯彻落实,督促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开展覆盖农民工的职代会、工资集体协商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保障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民主权利、工资分配和获取劳动报酬的权益。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依靠工会组织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推广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积极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小额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农民工就业服务。继续推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家政工程”、法律援助等活动的实施,发挥工会“职工就业培训基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有工会特点、符合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要求的培训,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支持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推动落实企业组织农民工培训的资金补贴政策。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工会的信息交流和劳务对接。积极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而那些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以及那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由于受到家庭、社会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入学很困难,所受教育水平很低。本文就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展开了调研,正确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字: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随之增加。他们不仅是缺少父母看管的孩子,也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导致心理缺陷,又由于老人的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使孩子们缺少正确的引导。还有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可能由于受到不一样的待遇而引发的种种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等等。这些都真正的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一、调研方法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带来的影响,我在村里展开了全面的调查。调研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电话调查,对于那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采取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调研方法,而对那些随父母迁到城里的子女采取了电话跟踪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孩子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以及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谈话里,我了解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分析了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到了留守儿童的身上,不能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而直线下降。再加上临时监护人对孩子们的学习督促不够,甚至方法不当,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另
外,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致使很多留守儿童都没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导致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2、存在这种教育状况的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进,然而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是他们受到的待遇却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城里的高消费让他们无法支付自己孩子在城里读书的费用,以至于要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给老人或亲友看管。此外,乡村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观念传统,常忽视引导孩子主动认知外部世界,而课本里的知识永远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致使他们没有兴趣主动学习新知识和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才会产生以上的教育状况。
3、解决的措施
(1)家庭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进城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然而赚钱养家固然重要,但父母也应主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多关注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困惑,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父母不应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孤儿,可以开办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可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用来增强老师与留守儿童的交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便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可以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与父母定时交流的方便。此外,还要开展各种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唤起他们的信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3)政府方面:政府应制定并及时实行一些政策,如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游戏厅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地方,因为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而且那些地方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此外,政府应尽可能的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尽量减少因为父母进城务工而导
致对孩子的长远影响。
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读书的孩子,我从村委那里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家庭状况,他们一般都是相对于其它的家庭富有一些的人家,能够支付得起孩子在城里读书的费用,或者就是找不到人托付而必须把孩子带在身边的人。我通过用电话联系了一些监护人,了解到了他们在城里的生活状况以及其随迁子女的读书状况。
1、教育状况
农村与城市的教学差距,让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无法适应城市的教学,以至于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感觉自己被城里的孩子看不起,他们的内心是无比脆弱和敏感的,而这种无法适从使他们无法安心去学习,尽管他们知道父母拼了命也要给他们最好的教育,但这种双重压力只会使他们更加喘不过气,学到的东西还不如在农村学到的多。
2、存在这种教育状况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场所居住,这就造成了孩子上学的不方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本地或城里孩子那么优越,孩子就容易产生被歧视的心理。再加上进城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关注很少,使他们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而在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期,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解决的措施
(1)定时举行家长座谈会,提高农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监护人的素质。学校必须要从家长的实际出发,向家长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并强调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所需要配合学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引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还要帮助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订阅一些
健康有益的报刊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借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师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都应该是一视同仁,而不是厚此薄彼。所以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定时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专题交流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如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专题交流会,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那些内心封闭的学生,应及时引导他们走向正途,以免误入歧途。如果学校能给予这些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更多关注,为他们洒下更多的爱,相信能让那些随迁子女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有很大的鼓励。学校有义务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和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自强、自立,让他们能和城里的那些孩子一样安心的学习。
四、结束语
经过此次调查,我发现有很多家长尽管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生活的所迫让他们没有那份心思去正确的指引孩子培养那种努力上进的心。而那些孩子本该是处在被父母疼爱关怀的童年时代,他们却不得不独自留在家中,成了留守儿童,独自忍受着孤独寂寞与苦难生活,还有那些随父母到城里读书的孩子,却不得不忍受同龄人的歧视。因此,我们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必须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政府在引导广大农民工增加收入的同时,必须要出台一些政策来培养他们的教育意识,必须要让他们清楚的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接受的教育好坏关乎着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