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统计调查报告[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1:0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统计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统计调查报告》。

第一篇: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统计调查报告

近年来,“留守儿童”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相互交流沟通少,加之社会、学校管理衔接机制还不十分健全,容易导致“留守儿童”论为犯罪或成为犯罪对象,为弄清“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情况,笔者对我县2006年至今发生的“流守儿童”犯罪与被害案件进行了统计与调查,经分析,发现流守儿童犯罪与被害越来越严重,已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案件的特点

据本院统计部门与公诉科统计:2006年至今,本院办理的“留守儿童为被告或者为被害人”的案件共26件44人。

在起诉的27名被告人中,未成年被告人达21人,占留守儿童48%,其中:14岁到16岁7人占留守儿童16 %,16岁到18岁14人占留守儿童32%;初中留守儿童犯罪11人,占52%,小学及以下被害留守儿童6人,占29%。如郑某某年仅十六岁,才上初一,因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老,监护不力,郑某某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多次偷窃他人,最终因 2006年9月12日盗窃李某某现金200余元及手机一部而被抓获。44名犯罪与被害的留守儿童中,在校学生23人,占52%。如高某某、翟某、雷某、肖某、杜某均为在校学生,且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儿童因缺乏监管,聚结在一起,多次拦截学生,威胁搜身,抢走少量金钱。

被害的留守儿童案件中,性侵害犯罪也占有一定比例,社会影响恶劣。去年至今,该县发生强奸留守女童犯罪5人,占侵害留守儿童犯罪总数的31.3%。这类犯罪比例虽然稍低,但极易得逞,行为人往往利用留守儿童无性防备心理和能力,采取哄骗、恐吓等方式实施强奸,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案件的身心健康。如邹某某强奸案,2006年5月3日,犯罪嫌疑人邹某某窜到本组留守儿童吴某某(7岁)家,见其一人在家,顿生淫念,遂以给水果糖吃为诱引,将吴某某哄骗至家中实施强奸。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对所办案件的调查与走访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孩子经济紧缺,容易误入偷抢的歧途。如留守儿童张某某,年仅16岁,在某中学读书,家里有4口人,其父母迫于生计,在深圳打工,留下其现年72岁的老奶奶照顾他,但其父母没有文化和技能,打工收入不高,每月仅寄回200元给他们过生活,张某某手头紧缺,便养成了顺手牵羊的习惯,2006年6月16日,张某某到某小区玩,见5号楼前停一辆未锁的电动车,便又牵了出来,在街上骑时被被害人发现,一不小心张某将自己牵进了牢房。留守儿童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近年来,农村地区强奸幼女案件不断发生,有的受害者就是留守儿童。如:2005年,彭新镇发生一起留守女童被强奸案件。女孩秦某今年7岁,其父母外出打工,把她寄放在亲戚家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安某被骆某骗进竹林强奸。这就说时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政府及各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仍是空白。如:有些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从存在的的问题中能够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进行“送法进校园、进乡村”工作,提高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观念,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扎实开展农村治安整治行动。结合“平安建设”活动,开展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为重点的农村治安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突出抓好治安巡逻、联户联防、湾院联防,特别要做好学生上学高峰和放学高峰时段及路途、校园地区和网吧等重点部位的巡查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侵害乡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发生。

三、发挥乡村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主导作用。乡村学校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载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及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学校可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号码交给留守儿童、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以便联系和沟通情况。同时,学校要多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习、生活乐趣。

四、加大乡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随着农民工的增多,乡村的生源在减少,有些农村学校该合并的应合并。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鼓励并支持到寄宿学校就读。

第二篇:犯罪被害与犯罪知情情况调查报告

学号:2008100075班级:法学0802姓名:许恒

犯罪被害与犯罪知情情况调查

犯罪黑数,从犯罪学的概念或范畴上看,又称犯罪暗数或刑事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一、犯罪黑数产生的原因

精确统计犯罪黑数及其原因,这对于现在的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除非专门机构系统排查研究,否则很难出台全面、详尽的真实数据。

(一)公安机关立案不实的原因

我国各级公安部门历来对刑事立案不实问题进行过实证研究,发现犯罪黑数成因大致有公安机关不予受理、隐瞒不立、立案不查等表现形式,以及诸如现场未获痕迹物证、作案人姓名身份不清、发案地不详、发案时间不知、案件性质不明、受案损失不准无法查证,或查而无果,于是擅自提高刑事立案标准,或将犯罪案件降格作治安处罚结案,以及受案人、知情人未报案等主客观原因。其中,公安机关在刑事立案问题上的“难言之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囿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怪圈。如地方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主要一把手,长期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静态治安、维稳思想的影响,对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犯罪剧增现象的长期性、复杂性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急于求稳、追求政绩,为实现经济发展、犯罪率下降的既定目标,纳入公安工作目标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验收、县市党政领导人任期责任等考评指标体系,加之社会各界和群体公众对公安机关单一力量控制犯罪增长和公共安全感期望值过高,为迎合上级圈定的硬性指标要求和公众期望心理,于是普遍在立、破案数据上做手脚,搞平衡,以致刑事隐案底数不清,立破比率虚实难辨,造成历年破案率偏高的假象。

二是现行公安机关执法体制的局限。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实质意义上的行政体制改革尚未深入。从中央到地方基层,在地位序列、机构、警力组合上的“倒金字塔”结构,与一线公安干警实质承担的任务,形成鲜明对比。加之各项法定的公安业务职能分工愈来愈细,基层公安机关担负的非刑事侦查如治安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责愈来愈重,处于实战前沿的城市分局、县、市公安局内设机构一般都多达二十来个,基层派出机构则达数十个,因而真正用于侦查破案的警力往往只

占全局总警力的10%左右。况且,由于条块领导关系的某些不顺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导致各侦查警种在受案管辖上的内耗与空档,一些犯罪隐案乘虚而生。三是职务保障困难。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再三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保障公安机关稳定的工作岗位,以确保公安机关依法无顾虑地治理“三乱”,不搞利益驱动,严格公正执法,并由中央财政对地方急需项目给予必要的投入。但不少地方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因经济发展仍未走出低谷,当地政府财政紧张,连保住全体民警的人头“裸体工资”都勉为其难。即使考虑到类似案由罪与非罪的区别因素,但仍不能排除如此众多的仅作治安处罚的众多“黄”、“赌”案由中,警方因利益驱动,以罚代刑,大量漏立刑事案件的“老大难”问题。

四是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相互钳制。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职能上各有侧重,往往产生法律适用和案情定性上的差异使许多案件被退回补充侦查、不起诉或作出无罪判决,很难一致断定。长此以往,使得警方对类似的疑难案由,仅凭惯例、负面经验作出不立案决定,成为隐案。

(二)被害人不报案的原因

在诸多犯罪隐案中,被害单位、群体和个人,因种种原因没有投诉,不愿或不敢报案,大致有下列几种原因:

一是担心名誉受损。很多被害人因碍于情面、维护隐私、或为保住名声、害怕家人亲朋或所在单位指责,忍气吞声,宁愿自食苦果,拒不报案,尤以女性被害人、在校青少年被害人以及知识阶层被害人、公务员被害人最为典型。较多的是诸如骚扰、强奸等案件,直到警方结案取证时才默认事实。青少年被害人,因害怕父母、学校和单位责备而不报警的案件也较多。还有一些国有企事业、金融信贷、行政机关等单位,发生资产资金被骗、被盗或被损案件,为保全单位名声信誉,防止所谓负面影响,而自行私了被害事实或内部消化财物损失,却不投诉报警的案例,也常有发生。

二是害怕遭到报复。因为与犯罪行为人具有同事、业务、亲朋或上下级关系的被害人,害怕打击报复,没有报案,如人身伤害、侵犯公民民主权利和侵犯财产等案件。尤为典型的是那些被某些流氓犯罪集团、带黑社会性质犯罪或恐怖组织控制的区域、行业和单位,以及受制于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如在“三资”企业、金融业、建筑业、娱乐业、出租车业、废旧物品收购业和流动暂住人口密集区、城郊结合部、边远乡镇地段,其直接或间接受害人对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益或

危害公共安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等犯罪行为,隐匿案情、拒不报警的案例,则更为多见。

三是顾及连带责任。有些被害人自身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因为害怕暴露,或者对受侵害事实自己也有一定过错责任,因而不敢报案。特别是那些群体内部成员参差不齐、组织管理松散混乱的行业、单位和群体,因担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一票否决,害怕当地警方依法追究单位连带过错责任,或恐惧主管部门、有关方面追索被害损失与赔偿,对发生在本单位、团体或群体的重大责任事故、玩忽职守、诈骗侵占财物、制贩伪劣产品、非法经营或流氓斗殴、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案件,持搪塞遮掩态度,而不报警报案的,真是不胜枚举。

四是怀疑公安机关无能。有些直接或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单位、群体和个人,对警方能否破案、挽回损失持怀疑猜测心理。认为即使投诉、报案,警察也管不过来,或者因为自身已遭受的人身、财物利益损失并非惨重不堪,类似受害情形曾未得到当地警方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或者受消极舆论的影响,采取隐瞒案情,遇害不报,甚至用非法方式化解被害后果,形成大量刑事隐案。如盗窃非机动车辆、偷窃少量财物、敲诈勒索、轻伤害、拐卖妇女儿童、侵占、诈骗、制贩伪劣产品等隐蔽性较强或查破难度较大的犯罪案件等等。

此外,研究犯罪黑数的成因,还不可忽视犯罪知情人、犯罪行为人两大原因。有些直接感受或间接知晓犯罪案情的犯罪知情人之所以见案不报、知情不举,大都因为害怕打击报复,顾及连带责任,怀疑警方无能,以及因其与犯罪人、被害人无利害冲突关系而持与己无关、消极观望等不作为心态。一些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人,为逃避立案和刑罚制裁,或隐姓埋名,流窜作案,制造现场假象嫁祸于人,或利用科技手段掩饰案情后果,凭借隐匿方法毁灭罪案证据,以对抗警方的发现、打击,抵赖受害人、知情人的检举、控告,由此也萌发了一些刑事隐案。

三、解决犯罪黑数问题的基本对策

无论理论上还是实际中,各国不同程度存在的犯罪隐案是很难消灭的,充其量只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我国现阶段犯罪黑数问题研究和局部控制刑事隐案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和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方针,敢于和善于动真碰硬,勤于和精于排疑解惑,就完全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犯罪黑数问题预防、控制和降低到最小限度。据此,可从下述方面考虑和实施基本对策:

(一)更新观念,配套落实刑事立案反虚治假举措。首先,要解放思想,为公安执法部门真实立案松绑。各级党政领导和公安机关决策层,要从客观把握治安局势、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和提高警察执法声誉的高度,辩证看待解决犯罪隐案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建议公安部借鉴对部分省市组织犯罪黑数课题研究的有益经验,就全国范围内的全部刑事隐案包括绝对隐案的类刑、罪种、数量、分布、成因与控制方略,作出尽可能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的定性定量综合分析测评,为各地公安机关切实解决深层隐案症结问题,提供客观依据和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案。

(二)强化监督,双向推行刑事报警接警公开、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通过刑事受案便民措施,激励公众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为增强人民群众对警方的信任感与积极治安的责任感,刑警队、“110”和派出所等一线警种单位,应普遍明示接警受案管辖范围、受害人权利义务、律师职责义务和警方刑事办案程序规定,实行本辖区刑事处警承诺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除有碍秘密侦察的外,对受害人报案、公众扭送、案犯自首和警方主动发现的案情或线索,立案单位应书面告知查处进度与结果,本着警务公开,先内后外的原则,中央和地方警方还可通过刊法律或案例年鉴、上报刊电视、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定期公布我国及各省、市、自治区刑事立破案件等基本数据,以提高公安刑事接警处警工作量的透明度,并有利于国际间犯罪比率、刑事对策的研究与借鉴。

(三)深化改革,整体增强公安机关对易漏案件的发现能力

以同步优化刑事侦察、派出所工作两项改革,适当增添各级公安机关刑警所占总警力的比重,有利于发挥警方整体刑事作战能力为前提,结合公安部新出台的公安机关有关警种分别管辖受理部分刑事案件的职能分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警方对各类隐性、易漏、和新型犯罪案件的发现、控制和打击能力,将漏立刑事隐案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多方调控,不断优化各地警方真实立案的反馈效应

经过整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上一级公安机关的统筹协调,利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打、防、管、教、建”和两劳人员安置工作的力度,健全社区治安防控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刑事斗争对策,通过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类犯罪诱因的综合治理,达到社会治安标本兼治和长治久安。

第三篇:留守儿童犯罪成因与预防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成因与预防

教育系08级应用心理学1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城乡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打工无暇照顾子女,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重视不够,加之当今网络等色情、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染上了社会的不良风气,部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留守儿童犯罪和受到犯罪侵害的现象

不断增多,已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成因预防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经调查知道在留守儿童犯罪中以下四种特点所占比例很大

一是暴力犯罪与激情犯罪居多,且作案时较少考虑后果。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艰苦,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富起来,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以满足钱财欲望为主,因此,财产型犯罪较多,且暴力化倾向明显。留守儿童缺乏对事物应有的分辨能力,同时又处在盲目模仿、心理因素极不稳定这一特殊的生长发育期,一时兴起,便实施犯罪行为

二是“涉网”犯罪较多。通过对留守儿童犯罪调查,发现占74%的是染上网瘾后无钱上网,从而发展到盗窃、抢劫犯罪的,或是模仿网络视频中的暴力场面而实施暴力犯罪。

三是辍学的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占93%。犯罪的留守儿童多为辍学儿童,多数是因学习成绩较差而受歧视,最后导致厌学直至发展到辍学,且脱离学校的约束后,又无所事事,从而更加肆无忌惮,最终走向违法犯罪。

四是团伙化、组织化特征明显的占69%。养成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往往聚在一起惹是生非,交流作案经验,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帮派组织,并以团伙的形式实施犯罪行为。

二、儿童犯罪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调查分析,发现此类群体违法犯罪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

(1)、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因素。

由于留守未成年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实际监护责任往往落到家里老年人或亲友身上,而他们往往因农活多、精力不够,文化水平低等原因,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代沟”及情感隔阂等因素又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约束偏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较少,并且隔代监护人无论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担负对孙辈监护的重任。他们多对孙辈纵容溺爱,而疏于精神引导和道德管束。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情感上缺乏沟通,极易产生价值上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儿童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2)、是学校教育的片面性是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之一

1、现阶段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观念强,只重视成绩等弊端,导致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关心不够,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出外务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较少,导致老师和监护人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不良心理动向和行为习惯,而一旦出现问题,学校又缺少必要的心理疏导措施和方法,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所以,常常在管教无效后,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甚至推向社会。

3、不注重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少或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大部分留守儿童不懂法,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留守儿童受到不法侵害的机率就要大得多。

(3)、社会功能的弱化是留守儿童犯罪的外因

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电子游戏、书刊、光碟中渗入庸俗、暴力、色情等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相当的腐蚀性和诱惑力,受其影响,实施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而走上犯罪道路。同时,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的留守儿童讲江湖义气、哥们感情,拉帮结派,不讲法律,不守公德,动辄打架滋事,导致留守儿童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1、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心理发展不健全,在信念和人生观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好逸恶劳,经受不住诱感,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往往是犯罪以后还不知道自己行为触犯了国家的法律。

三、预防和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1、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或回乡创业,控制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努力发展县域经济,同时制定合理政策鼓励农民工回流,使农村儿童不必因为远离父母而“留守”;

2、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父母不能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完全缺位。即使因为客观原因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也应该以电话或书信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与“代理家长”和学校老师沟通,多了解子女的现状,尤其是思想状况。在家庭教育中克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3、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学校教育要更加注重素质方面的培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组织,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利用春节等假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回家过年的留守儿童父母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4、强化社会功能,完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跨区域生活救助和社会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同时加强综合治理,重点整治学校周边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场所,避免留守儿童在不良环境中受负面影响。同时,加大普法力度,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其他各种教学中,让学生经常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其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模拟法庭等。最后加强对留守儿童暑、寒假、双休日期间的管理,为他们创造一健康的娱乐活动场所。

总之,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留守儿童给予足够重视,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

成因与预防

教育系08级应用心理一班

苏娜

22101080134

第四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在我们身边,存有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父母己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大中城市,因而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因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其状况令人担忧。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

人,“留守儿童”

人,占总数的%,其中在外住宿生

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 %,这些“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

二、问题与现状 1、“留守儿童”存有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孩子绝大部分下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理解,同时也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充足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一位留守学生在老师布置的作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恨你们,你们抛下我几年不回来,我己经记不起你们的容貌和声音。我过生日时你们在哪里,被别人欺负时你们在哪里。。。”。在长期亲情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饥渴”而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这几年我校违纪学生中有 70%以上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抑郁,经常上网、打台球、吸烟、打架、相互攀比,用外在的厅特行为来补充内心的情感饥渴。

2、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即使有很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不过,“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成绩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只有 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 88%!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而另一方面,90%的留守子女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协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点差异较大,存有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注重孩子的学习。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绝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水平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注重不够。因为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上的“病症”: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调查中发现,有 16%的儿童在学校里的朋友很少,甚至有 4。4%的儿童在学校中没有朋友;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个现象也有规律性,即随着孩

子的年龄增大表现越来越明显。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因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水平,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的水平,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学校与家庭之间存有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水平,所以车祸、溺水、触电、煤气中毒、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很多“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如遇暴风骤雨天气,天黑路滑,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怎么能不让人担忧呢? 三、对策与建议 “ 留守儿童”问题己经不但仅的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经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当前多数农民文化和水准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能够了至于读书是学校老师及孩子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的素质决定的。家长理应改普变这些不准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责任观,蛤确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应尽义务。即使在外地打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增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增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即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实行指导,要求“监扩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增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的方式能够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作书信等实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即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老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升亲密信赖水准,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优质服务,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增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来说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即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但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理解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协助、支持“留守儿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和那一天。

2012.5。24

第五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只是一个“穷”字,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减少“留守儿童”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留守儿童的非正常原因死亡事件,这些年来时有发生,而且都较极端,甚至迅速演变成影响极大的社会事件。比如2015年6月9日,在贵州毕节市田坎乡,4个孩子在家中服农药死亡。而在2012年,当地还曾发生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内死亡的事件。

除了非正常原因死亡,留守儿童还成了犯罪概率较高的一个人群。农村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中既有施暴者也有受害者。2015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对于孩子而言,精神的留守其实更可怕。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云南留守儿童的小宝的负气自杀,更多提及的不是父母亲不在身边,而是父亲常常把气撒在他身上,用暴力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毕节市的4个孩子在哥哥带领下集体自杀,是孩子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内心深处产生绝望与无助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当问到“你捡到东西时如何处理?”“你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办?”“当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有关,你是否会去关?”等这些问题时,结论不容乐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当农村留守儿童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会针锋相对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为43.3%;还有3成多的孩子会找人帮忙助阵;表示能宽容和解、主动消除矛盾的儿童最少,仅有2成左右。

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曾有学者对200名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和300名非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做调查后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但与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大学生相比却独立自强,遇事更能当机立断。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问题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3.的情绪。

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父母们能做到:

1.2.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逢年过节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

减少留守儿童极端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父母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学习成长的职业。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中心的同时,更需要花力气建设“农村父母学校”,通过这样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教育农村的父母们: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爱,需要亲情呵护,需要温暖沟通。社会的关爱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求;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孩子们很难健康成长。有了这些,即使寒门也会出贵子,即使父母远在外,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亲远方汇聚来的爱意;没有这些,就是把孩子留在身边,挣再多的钱,孩子也是孤独无助的,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极端事件还会重演。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拓展种植、养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兴起生态观光农业、兴办“农庄企业”,让一批农民能够在家乡进入现代农业企业就业,那么这些农民的子孙后代就不会成为“孤苦伶仃”的留守儿童,可以与仍然留在家乡就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自然就会减少一些。

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拆除城乡户籍壁垒,并且在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给予农民工在城市购房以特别鼓励、扶持优惠政策,让一批农民工在城里买得起房,其子女能在城里上得起学,那么这些农民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及其爷爷奶奶接到城里居住,从而安居乐业、融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才会更少一些。在产业布局上也应该有所调整。现在大批农民拥向东南沿海城市、一、二线城市打工,是由于我国的工商业产业集群都集中在这些城市,而这些城市的承载量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饱和程度,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的工商业还欠发达,三、四线城市大都尚未形成工商业产业集群,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国家在产业布局上有所调整,将一些工商业项目调整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落户,逐步使产业布局均衡化,这样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又可以使中西部城区,三、四线城市加快发展,也能够减少这些地区的农民远离家乡拥向沿海发达城市和一线城市打工,使他们离孩子近一些,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关照方便一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长期远离留守儿童造成的一些社会问题。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也应该兼顾农村。近些年来随着大批农民进城打工,乡村中小学也出现了大撤并,很多留守儿童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到城镇租房居住,以便于接受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而那些在外挣钱少,父母无力到城镇租房的留守儿童很有可能会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鉴于此,基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乡村学校撤并上必须“手下留情”,别让那些特困家庭的儿童无学可上;对于一些现代高效农业兴旺起来的乡村,原来撤并了的学校应该尽快恢复,让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子孙能够再在家门口就学。

下载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统计调查报告[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统计调查报告[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钦州市大直镇 调查时间:2011年1月27日 调查目的: 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何?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姓名:杨显芹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10级生物2班 学号:2010023215 时间:2012年7月25日 ~ 8月5日 范围:水长乡的13个自然村 第 1 页 共 7 页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摘......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手帕人生上的“小儿” 一. 调查目标:具体系统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并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分析其行程的原因,使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都有一个......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在自己的家乡实地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调研主题:《关注留守儿童,你我同行》 调研时间:2011年调研对象:梅州市平远县长田镇留守儿童 院系:政法学院【摘要】留守儿童问题俨然不是新鲜的话题了,然而随着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尧棒乡位于独山南部70公里处,全乡合并后现辖5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万亩,全乡总人口13800人,全乡在外务工人口约为950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567人,女272人,其中小学留守儿......

    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时间:2008年8月—2009年6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调查方法:教学工作......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13年7月—2013年9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陵川县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