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评审意见
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实施的“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于2007年7月(武教规办〔2007〕3号)申报立项成为县级规划课题,经过为期三年的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经县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初评,2010年12月29日由武隆县教育科学规划办聘请县内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该课题进行了会议结题评审。评审组成员经过听课,看课堂教学录像,查阅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认为该课题在选题上切合学校实际,对留守儿童的实情分析透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显示了该课题组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对该课题定量评价为88.84分,定性评价为“优秀”等级,同意结题。评审意见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成效
1.该课题切入点较好,选题得当,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得当,学校对课题研究管理规范,资料搜集详实,效果凸显。
2.课题组研究态度端正,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均认真,完善,报告内容突出了人本观念;在开展研 1
究过程中抓住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缺位等关键问题进行教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3.研究方法具体、落实,具有可操作性。在研究的几种策略中,其中发放问卷调查、建立亲情联络站、建立代理家长责任制度、开展留守儿童两地书写亲情活动、开展科任教师模拟担当父母角色、组织好留守儿童周末课外活动、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等方式,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具有推广价值。
4.本研究对于学校顺利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主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找出具有可行的有效解决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从而可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留守儿童多的其他类似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5.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课题研究并探索了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些有利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措施,将会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完成义务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其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6.有利于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许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在外辛苦打工,目的就是为了让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然而,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却因为父母外出,心理缺少关爱,学习无人辅导,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状况不良。对许多农民工来说,留在家乡的孩子始终让他们放心不下,因此,研究并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二、后续研究的建议
1.从整个课题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以及其他课题印证资料看,反映接受该课题试验研究的留守儿童整体良好行为习惯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学习成绩,它既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综合体现,宜用留守儿童各科学习成绩统计法、各年级各班留守儿童成绩提高抽样比照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各学年度成绩对比法等分析,让人更有说服力。
2.希望课题研究人员,应进一步摸索实践,有针对性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三缺情况下,怎样试图从思想、行为、习惯的视角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
究”
结题评审组
2010年12月29日
第二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邦卖完小
柴 群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民工如潮水般涌入城市,不少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在家由老人照看,他们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产生悲剧的原因,中山大学一位博士生解释说:一是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二是留守儿童的内心想法强烈,没有沟通好。对于前一个原因,是社会现实,我们个人无法改变,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在校学生中的这个特殊群体教育引导好,以避免再发生悲剧呢?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种做法:
一是动员留守儿童就读全日制寄宿学校
由于父母不在家,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大都是年迈体弱的老人或亲朋好友。他们要么精力有限,思想观念陈旧;要么自身忙于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且隔代管理,容易放纵、溺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动员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设立专职的全日制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管理,另一方面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学校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二是多与家长沟通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
目前,政府还没有制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政策法规和措施。因此,教育还主要得靠学校与家庭两方面。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
多年迈体弱,且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因此,教师要多家访并对监护人给予具体指导。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记录好他们的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外出父母的姓名及联系电话。把他们的表现、学习、思想动向记录在案,原则上每周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并在学校开设亲情电话,让学生和外出的父母能经常保持联系。
三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在家的监护人大多只注重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问题,至于他们的思想、情感、追求梦想却从不过问。因此,很容易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所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1、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理想前途教育。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很多留守儿童厌学、逃学,整日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大海中迷航的轮船。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父母之所以外出务工,就是因为家乡太穷太落后。因此,你们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改变这落后的面貌。
2、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怀,且长期与老人相处,受到老人过分溺爱,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放纵自由的性格。一旦遇到困难挫折,或是老师家长的批评指导,就会经不起打击,自暴自弃,消极自卑,甚至记恨在心。
因此,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他们讲解古今中外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友情、亲情教育。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父母虽没有和你们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更好地生活,你们要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教师要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尽可能多让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接触,让他们多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避免他们因缺少交往而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4、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孩子在6至14岁这个年龄,正是青春发育期。在成长教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不解,而父母此时又不在身边,他们无法得到解答。因此,老师要针对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分别开设生理卫生知识讲座,对他(她)们的疑难作耐心的讲解,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懵懂的年龄,教育他们要自尊自爱。特别是女孩子,不要上当受骗,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除了上课,完成课外作业,留守儿童课余还有很多时间无法打发,如果不加以引导、安排、他们就会沉迷于上网、玩游戏。学校可开展诸如书画兴趣班、音乐特长班、勤工俭学等一些有益的活动,以解决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空虚、无聊,又可培养他们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
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有
爱
心、耐
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我班有个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他经常迟到,上网吧,逃课。一开始我找他谈话他唯唯是喏,转身又我行我素。后来,我给他买早饭;让班干部陪他上下学;组织同学给他过生日„„慢慢的他变了,不再迟到、逃课了。俗话说:精诚所到金石为开。班主任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持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外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 4
会 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图书角、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我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
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邦卖完小 胡荣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工一族已经遍布于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仅靠田地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家庭正常生活需求,于是广大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则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抚养,进而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在成长的历程中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心灵上的抚慰,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譬如偏激、叛逆、自私、自卑等极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对于工作在乡镇中小学的班主任来说,其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的艰巨和重要。
关键词:00后 爱 责任 管理模式
正文:近些年来,“00后”学生这个代表新生力量的群体,通过不同的渠道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与以前的孩子们相比,他们性格叛逆张扬,以自我为中心,不循规蹈矩、不惟命是从,敢于挑战任何人的权威。在处事上,我行我素、不计后果、情义感太强、极易冲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留守学生问题严重,孩子们正好又处在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时期,他们还没有充分的能力来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所以就会
变得更加难以管教,有的甚至草率的做出极端的事情来,给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及时了解这些群体的习性。
那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究竟该如何对待“00后”尤其是“00后”的留守学生,我想结合我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经历来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爱--—教育永恒的真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课堂模式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老师在讲台上扯着嗓子喊,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沉默不言”的情景或许对于“80”、“90后”的学生来说再记忆犹新不过了。但是时代在不停的向前发展,这种纯粹的“传授知识”型教育逐渐地暴露出了它的弊端:“高分低能”可以说是最为简单和精辟的概括。如果把这种教育模式继续贯彻在特殊的“00后”群体上,那么将会造成知识与感情失去平衡的局面。虽然不少学生智育成绩得高分,但学生的感情却处于饥饿状态,他们得不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爱。渐渐地,他们把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朋友”封闭在一个自创的圈内,对学校、老师和父母缺乏感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生活中稍遇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一方面来自家庭的不良教育,譬如过分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情感,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良好的情感熏陶与感染,不良情感得不到纠正。
多年的求学经验和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学生对某学科的喜爱往往来自于对所任学科教师的感情,相反,也会因为与某个教师在情感上的对立,排斥而讨厌其所教的科目。由此可见,教学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情感——爱。
记得从一本教育杂志上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热爱孩子,无私地关怀他们,是教师的天职,师德的核心。具有这种质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教育方法才能得心应手,离开对学生的爱,仅仅把教育视作一种手段,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
果。”所以,无论是前面说到的“00后”群体还是“留守学生”群体,我们都应该从心底、从内心的灵魂深处,给与学生最真挚的爱,才能做到将心比心,获取他们的信任和爱戴。所以说,“爱”是班主任从事一切工作的基础,失去了对学生的爱,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前提。作为老师,谁不喜欢“成绩好、纪律好”的乖学生?但作为一个班的领导者,情感的天平要保持平衡,更要多花时间去关爱“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的“弱势群体”,引导他们树立信心,而不自暴自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常怀一颗爱心去教导他们,即使对他们的一个微笑,一次表扬,一回交谈也许都会触动他们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班有一位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在别的学生眼里,她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傻子”。有时我提问她问题时,无论我怎么引导她,她始终一言不发。别的学生饱含嘲讽之意的对我说:“老师,她啥也不会,提问她等于浪费时间。”我严厉批评了说话的学生,并示意她坐下。课后,我把她叫到我的办公室。对她说:“你在老师的眼里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好样的。你不说话,我想不是你不会,可能是你怯于在众人面前说话,也可能是你有自己的痛楚。能说给老师听吗?”她抿着嘴,摆弄着手指头,思想了片刻,说:“老师,我从小就不好说话,尤其在人多的时候。我爸妈都在威海打工,家里还有一个5岁的弟弟,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年纪都很大了。我怕我说错话让人家笑话。”我对她说:“不要害怕自己犯错误,人生在世,谁都会犯错误,伟人也不例外。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尝试做事的勇气。不要让沉默一直压抑着你内心的情感,你先从最亲的人开始,多和他们聊聊天以提升你对他人说话的信心,老师相信你能做得到!”从此,在我的课堂上,我每节课都让她回答一个问题,我用相信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激发她张口的勇气,渐渐地,她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责任-----教育稳定的保证。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00后的留守学生,本已少了许多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他们身上存在诸多不安全的隐性因素,班主任对他们就要尽力尽责,消除其不安全因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班一位男生非常有“情义”,经常帮他所谓的哥们出气。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对他说:“你能够帮助你的朋友去打别人,说明你是一个重情义的人,是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但是,无目的的、盲目的、逞自己之勇的帮忙是在害你的朋友也是在害你自己。如果你和他是真心朋友,里面的孰是孰非我想你自己最清楚。说服管教你是我的责任,我不愿意看到我的学生成人后因为自己所理解的‘哥们义气’毁了自己一生。”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听说他又和那个学生打架。我曾和他开玩笑地说:“你这‘哥们义气’没了,你的朋友也没了吧。”他笑着对我说:“哪儿有啊,老师,我现在的朋友比以前更多了。我们说好凡事都要忍忍,有句话怎么说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接道。“对对对,就是这句话。”他摸着头对我笑着说„„
那么,对于留守学生占据班级多数席位的班集体应该实行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够适应他们的习性呢?就我个人而言,建立一种有效的奖惩制度和“人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其展现自我和约束自我。当然,不同的班级会根据各自的班情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但是,无论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处罚和侮辱学生而设立的。对于特殊的留守学生群体,我们的爱要始终贯彻于教育的全过程。以说服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适当的处罚只是一种方式,它可以教育学生们,犯了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不能时时、事事按照自己的简单思维去做不该做的事,进而督促他们今后改正。
总之,作为乡镇中小学班主任,教育责任很重大。教育方法万紫千红,但是自己的学生能接受是最为关键的,再华丽完美的管理模式,学生接受不了,一切最终化为泡影。面对“00”后留守学生,知晓他们的习性,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需要我们每一教师辛勤付出。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邦卖完小
俸庭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外出打工时,把孩子托付给在家的一方或其他自己信赖的人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能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教育和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我们可以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四种。
父母两方外出后,把儿童交给祖辈来抚养孩子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人相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他们年龄比较大,身体也不太好,因此他们对留守儿童生活照顾不理想、行为管教少、思想沟通少;另外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因此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也可能不太妥当,不懂得帮助留守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这就会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以及文化学习缺少监督和辅导能力。因此隔代监护人很难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这是第一种----隔代监护。
相对于隔代监护来说,单亲监护要好点。这是父或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一般来说都是父亲外出打工,留下母亲和孩子一起生活,这种监护类型最为普遍。当然了,也有很多是母亲外出打工,留下父亲照看小孩的,这种监护类型就比较少。一般来说,在家庭的另一方外出后单亲监护人面临很重的劳动负荷,另外他们身心的压力和较低的文化素质就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生活照顾、教育的耐心和方式。由于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其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单亲监护就是第二种。
父母外出之后把小孩托给了他们信任的亲戚朋友或邻居,让他们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一方面,对监护人来说,这类监护人一般会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特别是物质需要。因此,可以说,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习惯的养成关注比较少,另外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也较
少,甚至没有。在管束和教导留守儿童时,他们做不到对自己的儿女那样关心他们。另一方面,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自己会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此他们就无法顺畅地和监护人沟通思想感情。因此,亲戚或邻居监护是第三种。
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由哥哥、姐姐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留守儿童自己照看自己的监护类型。哥哥姐姐也是年龄比较小,因此他们做为监护人或他们本身也是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要照顾自己的生活,承担家庭的劳动负担;另一方面他们要兼顾自己的学习。这就会让他们感觉身心疲惫。另外,主要靠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的他们,如果他们的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够好的话,稍有不慎便会便成问题儿童,毁了自己的人生。这是第四种---同辈或自我监护。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
现在很多的农村都是存在这个现象:青年人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独自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与大地。留守儿童正值身心发育的阶段,而留守儿童处在这样的一个恶劣环境中,他们肯定会受到影响,产生很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道德品行、法制安全四个方面上。
首先,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失父母的家庭教育,原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这三方平衡教育关系已经不再平衡,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来更显得重要。所以说,留守儿童文化教育受到影响。
其次,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的经验和环境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由于父母的不在,他们的情绪、情感沟通以及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再次,我们知道,在儿童时期,儿童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果没有父母及时地给以正确地引导,留守儿童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时,他们可能会对社会的认知产生错误,从而有可能走上不归路。所以说,留守儿童道德品行受到环境的影响。
最后,因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增强其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是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就更加重要。所以说,留守儿童法制安全也会受到影响。
二、对造成留守儿童教育上的情况分析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下面从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的成因,希望从这些原因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的目的在于他们能够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让他们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问题就是很多人只想到城里赚钱,根本就没有关心子女。平时和孩子联系也很少,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人生的摇篮,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父母对子女的责任除了仅是生育和养育以外,还应该包括对他们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碰到的主要问题。针对这点,首先留守儿童教育应该要加强亲子教育。小孩处在小学时代需要家庭早期教育,也需要父母的照顾。处在初中年龄段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父母的指导;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果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没在,这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会有影响,可能造成某种障碍,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
其次,“隔代亲”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不加管束,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当行为,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管教。相
反,过严的管教会导致留守子女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味求严,不给留守子女自由,甚至动用暴力,这就留守子女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同时,隔代思想不能得到沟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留守儿童在观念上有很大差距,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另外,隔代文化教育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帮助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不能辅导他们,也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交给他们的祖父辈。他们胜任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再次,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由于父亲或母亲所要承担的家务较多,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管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因而,他们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甚至,有一些孩子放学后要帮助家长做很多家务,难免耽误学业。所以说,单亲教育不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
再次,因为作为代管人的亲戚或朋友和留守儿童不是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缺少爱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亲友的教育不是父母的教育。亲友教育达不到留守儿童所需要的教育。因此,亲戚或朋友在教育、管理留守儿童问题上有着不敢管和不愿管的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花费很多精力在留守儿童身上,同时,他们又担心留守儿童不接受自己的管教,并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说,离家出走、自杀;对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对亲友存在生疏感、畏惧感。和亲友住在一起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压抑、性格扭曲、学业荒废。
最后,留守儿童本身都存在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问题。他们年龄比较小,留守儿童作为自我监护人,那么就可以说,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缺乏监督。
三、多维度去思考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成败归结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的解决,这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由于经济在不断地腾飞,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的合作。
首先,社会支持可以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解决需要社会支持。政府高度重视,不停对教育投资,可以使教育条件改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健康和发展。
第一,年纪小是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因此,他们的辨别力和抵抗力较弱。因此,政府应该加管理学校四周文化环境。公安、文化宣传、工商等部门的配合去对周边的黄色信息、暴力文化等进行扫荡。不定期对学校周围的游戏机房、网吧、书摊等进行例查。
第二,政府应允许一些人创办午托等寄宿机构。可以为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和寄宿条件。解决有些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应该规范寄宿机构运作行为。这就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些的政策可以明确寄宿机构的发展方向。这才能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这同样也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就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照看他们的学习。
第三,政府应鼓励新农村办学模式。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现在的农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那么多的学生。因此,农村新模式可降低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效率。根据因生源减少而撤并,应该鼓励寄宿制学校的开办,尽量提供住宿给农村留守儿童。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各方面管理。对留守儿童来说,寄宿学校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有充裕的学习时间、充沛的学习精力、稳定的学习情绪、浓郁的学习氛围。寄宿到学校可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因为他们从同伴中得到寄宿的团体的亲情。
最后,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也是政府应该鼓励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教育---儿童教育。政府要配合各部门来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学校共青团,乡镇教育办、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应积极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培训。监护人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可以督促其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这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其次,学校的积极支持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家庭功能不健全,因此,学校就成留守儿童学习社交的关键场所。重视发挥学校对其教育管理作用。
第一,教师应该给留守儿童灌输自我教育的思想。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教导留守儿童自我观察分析及评价。经常解剖自己就能较全面、准确认识自身。这可以发现自身优点,也可看到自身缺点,从而促进其自觉性形成。促进其情感的控制能力就要依靠对留守儿童自我激励、克制和自我调节的引导了。同时,引导留守儿童自我监督、自我制约和自我磨炼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志力。良好习性的养成,自立自强的能力的提高就得依靠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养的引导。
第二,教师应该根据个性进行教育。因此,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的档案应该有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等。班主任和课任要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留守儿童思想、情绪和心理都应该得到密切关注。比如说,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对缺乏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应该多加关爱;对行为不端的留守儿童应该严加管柬;这样就可以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困难和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充实校园文化生活。这就可以提供留守儿童很多的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会主动与同学交往,可以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稳定的情感。学校还可以通过校讯通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联系,给监护人提供一些学生的信息,让他们适时掌握他们的动态,以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再次,家庭支持可以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子女个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能够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对孩子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放任不管,可以达到严与爱的结合,这是家长应该选择监护人。因此,在选择监护人上,家长要慎重。作为孩子的家长,选择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与此同时,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倾诉自己思念父母之情,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如果留守儿童不懂,监护人应该教育他去和自己的父母联系。
第二,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与变化就需要经常主动和其班主任联系,对子女实施教育和管理。隔星期或半个月,家长可以利用电话交流。亲自参加家长会,这样有利于全面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应该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的话,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有些家长为了赚钱,一年半载都不回家看自己的小孩,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家长对亲子沟通要加强。
有着家长的合作,家长的支持,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可以说,解决了大半。父母选恰当的监护人的认真教育,家长的常常的联系传递了亲情,同样能提高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培养,让留守儿童明白他们的父母是爱他们的:家长和老师的联系也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自信培养,让老师也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通过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合作,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
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也要面对许多困难。
首先,从课题组成员本身来看
我校学生多,教师少。课题组成员90%以上都肩负每周近20节课的教学任务,有几位同志还承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如此繁重的工作负担,如何还有精力,还有热情投身课题研究?利用什么时间搞课题研究?怎样处理好教学、管理及课题研究的关系?以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机开展课题研究,又利用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这些都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是我校第一次独立申报的滁州市级课题。虽然在这以前,我参加过教研室组织的省级课题研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但涉入的层面不是很深。本学期,我校和女山湖小学联合申报的一个《农村小学推广和普及小手球运动的研究》的课题,也是刚开题不久,还没有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参加的人员也只有两三个。可以说,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都还很陌生,都还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更谈不上经验。而课题研究工作本身要求课题组成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一定的研究能力。从这点来说,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存在一定难度。其次,从研究对象的家庭因素来看
绝大多数留守学生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的,有的是由其他亲戚代管的。这些监护人因为年龄大,没文化或其他因素,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完成任务了,哪儿还能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他们对学校教师的一些教育做法理解不够,有时会产生漠视消极的情绪,往往会削减我们教师的工作热情。如我们的一位教师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班上的一名学生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安心听课.多次教育不见成效,就带信给家长,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但家长总以各种理由不露面。一个偶然机会,遇见了这位家长,就把以上情况向他反应.结果家长十分不悦地抛出这样几句话:“孩子表现不好我也管不了,反正现在我们打工供他上学,将来他再打工给我们养老。小孩送到学校就是你们教师的事了……”这么一位还算有一定文化的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这样一种态度,更何况老一辈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呢?而我们开展“《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要有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发现和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怎样协调学校家庭的关系,做好家长的工作,增强他们的教育能力,让他们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留守学生教育的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
再次,从研究对象本身来看
开题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平均占在校学生的34.5%,在学校所谓的“差生”中,留守学生占70%还多。即使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身上的不良表现多样,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成份,而其形成更是一个较为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想探寻这些不良表现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使其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矫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在一二年内探索出一套留守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模式,大面积地获得养成教育的成效更是难上加难。
以上几点,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耗费我们的精力,阻碍工作的进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困难即挑战,问题即价值。正因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理由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提两点建议:
首先,我们真诚地希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教研室专家的指导。有了专家的引领,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盲目性,才可能少走弯路。我们也希望教研室和学校多为我们教师创设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与其他课题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同伴互助的过
程中,专业得到成长,技能得到提高。
其次,希望我校课题组成员不畏困难,不辞辛苦。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长。及时捕捉留守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勤于交流,善于总结。在反思与实践中提升科研素质,增长教育智慧。
最后,在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和我校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两年后,我校《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圆满结题!
2009.1.8.《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苏巷小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88 更新时间:2009-2-22 19:03:07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在明光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已被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今天举行开题仪式,我受课题组委托,在此作开题报告,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给予审议斧正。
一、课题的选择。
留守学生是近十几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新型群体。其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教育家、少年儿童工作者、教师都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品行教育。虽然留守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养成教育有诸多共性,但由于留守学生的特殊性,对其关注点是理论多于实践,城市多于农村,对目前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指导价值偏弱。因此,我们选择《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换自己的处境,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改变自己的身份,毅然背井离乡,奔向了拥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南方及沿海城市。但由于受到体制、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一大批正处于成长阶段,又十分需要父爱母爱的孩子被留在了原籍老家--农村。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亟待监护,却缺乏监护;他们渴望关怀,但又远离关怀。据全国妇联08年2月份公布的数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即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多面广,已经成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切实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不仅是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之一。像我们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留守儿童更多,问题更为严重,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意义更深远广大。所以,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有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论和经验支持,显得非常必要。
2、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已经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相关调查显示,从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看,大龄(15-17岁)约占17.3%,学龄前(0-5岁)约占27%,小学学龄(6-11岁)约占35%,初中学龄(12-14岁)约占20.7%。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非学前教育中占七成以上,有56%的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说,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落实学校身上。从在校生的数量看,农村小学约有三成半
以上为留守学生。我们曾对明光市10所农村中心小学开展调查,这10所小学在明光市农村极具代表性,有学生数最多的,也有学生数较少的,有地处偏远或山区的,也有明光市区近郊的,有办学水平、学校管理一流的,也有学校管理处于中等的,它可以涵盖整个明光农村小学教育的全貌。调研的情况为,一是留守学生平均占在校生34.5%,即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名留守儿童,个别学校更为突出。二是在学校的所谓“差生”中(包括学习和品行两方面),留守学生占70%还多。其不良行为表现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课,不准时回家,恶意的打架骂人,不敬重老人师长,甚至抽烟、喝酒、进入游戏厅,还有偷盗行为……这种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表现的越来越严重。因此,从教育的本质说,留守儿童是学校必须关注的教育对象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虽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设计、制度保障、教育管理等多方协作,发挥合力,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学校的责任最大,任务最重。
3、留守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难点。
留守儿童教育之所以引起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形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值得关爱的情况”(《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在需要中产生动力,在满足或基本满足需要时产生稳定的情绪,在和谐的情绪中才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和要求。而留守儿童几乎生活中正常需要的缺失之中,心情极易烦燥,学校的要求很难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这里被阻隔。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几种状况最为明显。一是亲情缺失。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享受不到应有的父母慈爱,缺少人情温暖感。亲情的缺失是祖辈及教师都无法弥补的。二是性格内向。由于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不解或自认为无父母在身边便低人一等的想法作祟,留守儿童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家庭生活缺少欢歌笑语,不利用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阳光性格。三是行为容易失控。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矫正,有些留守儿童常常自行其事,轻则行为不良,重则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学习兴趣不浓。据调查,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倾向,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倾向演变为逃学行为。所以,学校必须把养成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把纠正留守学生的不良习惯,作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三点,并非选择该课题的全部理由,我们认为,从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和教育对象的全面性这两个方面来说,从事该课题研究都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内在的长远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内含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是“农村留守学生”,专指县城以下小学(不含县城)的在校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而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在原籍农村生活的孩子。留守儿童是动态的,因此留守学生也是动态的。但从总体来看,留守学生也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研究对象更多的倾向于稳定的那部分留守学生。其二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通过学校一系列教育影响作用,帮助留守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方式。由于能够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原由很多,本课题不涉及国家制度、社会大环境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主要研究在校园、家庭范围内能够对留守儿童起作用的因素。用一句话说,本课题就是想通过家、校联合,寻找一些让留守学生“品行不滑坡、行为不失控、学习不下降”的方法策略。主要内容为:
1、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家庭因素的研究。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校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文化气息、文明程度、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的一面,也有对孩子娇惯、溺爱、控制的不利一面。所以当父母远离孩子,怎样继续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削除家庭教育的劣势,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比如通过什么的方式方法来
有效减少留守学生的情感空虚,用怎样的途径来营造家庭的氛围,如何帮助(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提高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及教育能力等。从某种角度讲,对留守学生而言,家庭的环境已经超过了学校环境的影响,好多案例也证明了这种观点,不得不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通过学校富有成效的努力,也能适当地增强家庭教育效果。因此,本课题把家庭教育因素作为内容研究,是有实在意义的。
2、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外)的研究。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留守学生也是如此。留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学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显得无力。因而,社会环境(校外)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学校环境的研究。
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如何为留守学生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显然是教育者通过努力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把学校环境理解为这样几个板块。
(1)硬件环境,包括校舍、道路、绿化等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宽敞的教室、洁净的通道、绿色的校园、舒心的活动场所等,会让学生产生“学校真好”的感觉,萌发“要爱护学校”的意识,为留守学生提供师生共鸣的源泉。
(2)文化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师文化品位及个人修养、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学生,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3)心理环境,主要指留守学生的自我心理感受。即师生的态度和学校关注程度在留守学生心中所产生的感觉。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各类活动中同伴是否乐于主动接纳留守学生,各项评比中是否将指标对留守学生有所倾斜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校环境中,留守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
做好留守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虽然千差万别,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在工作实践中,也一定会产生一些有效的模式供参考。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大同小异,我们想通过个案研究、共性探究等方式方法,探索总结一些有价值的做法。如果这些做法能够推广应用,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明确规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因此加强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课题组成员应当按课题要求自觉主动完成指定的研究任务。
2、教、心学依据。(1)遗传决定了人的物质基础,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这说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环境来影响甚至改变他的成长轨迹,留守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做好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可行的。(2)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人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超过别人。事实上,有很多留守学生各方面表现相当突出,有些行为有点偏差的留守学生,只要通过适时调节和满足其需要,完全可以纠正其不良行为的。(3)强化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强化等到加强,弱强化使其减弱,这是学校教育最常用的手段。这也是帮助留守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是应用性课题,重在实践中寻找方法途径,总结规律策略,靠闭门造车,凭空假想是无法完成的,这就决定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为实践性和操作性。
1、调查法:根据课题要求,采取家庭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归纳,掌握留守学生最基本资料。本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及开始阶段。
2、访谈法:主要指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确切掌握留守学生的动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本方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起始阶段。
3、观察法:主要指日常注重对留守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包括言行举止诸方面,为了方便研究,也可有意设置一些场景,进行考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此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留守学生的行为分析和习惯培养方面。
4、个案研究法:主要指对个别留守学生的成长分析。注意积累其优、缺点的变化过程,归纳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此方法主要运用课题研究的中期。
5、经验法: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经验交流和积累,并将具体做法提升为有价值的经验。此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后期及结题阶段。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预设目标。
1、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2月)。主要任务是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以及举行开题仪式。
(1)成立课题组,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为课题申报和开展研究工作作好理论准备。
(2)组织开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
(3)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实施课题研究作好准备。
2、实施阶段(2009年元月-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1)按课题内容,确立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外)的研究;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学校环境的研究;学校环境中,留守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等。
(2)按课题及子课题的总体要求,成立子课题小组。孔令平、邱良杰、张以祝、江克尧等四位同志分别任子课题小组组长。各研究小组按课题研究要求,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活动,并以分析性、经验性和总结性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0年元月-2010年6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1)收集、整理资料。如养成教育案例、各类经验总结和其它相关研究活动资料等。
(2)结题报告。(3)邀请专家鉴定、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1、组织保障。本课题从申报之初至申报过程,始终得到了市教研室叶超主任的指点和帮助。教研室其他领导对开展课题研究也一直十分关注。相信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得到教研室的大力支持,这是做好本课题的最有力保障。
同时课题组成员也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组长黄善平同志,现任中心小学校长,教育管理方面研究生结业,在20多年学校管理中,非常热心教科研工作。撰写的论文、经验多次获省二等奖、滁州市、明光市一等奖。副组长邱良杰、张以祝均是明光市特约教研员,分别为明光市、滁州市先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学生经验和较强的教研实践能力,均有论文在县、市级获奖或交流。课题组成员还有孔令平、倪永海、林务昌、桑和绪、王珍、贾宝飞、缪长宏、江克尧等8位教师,其中有副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技术工作人员。课题组成员全部专科以上学历,都是任教多年的班主任,大多数是滁州市和明光市优秀班主任(中队辅导员)等。本校其他教师也都纷纷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这是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人力保障。
2、工作保障。关注留守儿童一直是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开展对留守儿童的登记、帮教工作。2005年5月,省教育
厅领导来我校监查教育教学质量,对我校在该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滁州市、明光市留守儿童登记表就出自于我校。近些年,我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从未放松,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学生行为习惯自测活动”、“留守学生亲情热线活动”、留守学生“定时家访、定人帮扶、定期交流”工作制度等。留守学生戴玲玲被评为“安徽省百佳留守儿童”,这是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成果。当然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像隔代教育问题、情感缺失问题、孩子任性问题等(准备就此些问题另作分析报告)。但学校有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有运转流畅的工作制度,有相对浓厚的工作氛围,这是做好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保证。
3、制度保障。为了切实做好本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督促课题组成员严格执行。
(1)学习、研究制度。
主要内容为,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研究,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每学期开学初应针对性制定研究计划,做到可操作、有实效性;定期召开研究会,开展交流、研讨、讲座等系列活动;聘请教研室专家定期指导;定期检查学习记录和交流材料。
(2)课题档案制度。
主要内容为,注重资料积累和整理,建立研究档案。计划性材料,包括申报表、上级来文批文、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实施计划;基础性材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课题组研究教师的基本情况;过程性材料,包括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教师研究的随笔、课题研究大事记以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反应等;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效果性资料,师生获奖论文、证书,学生行为比照等;总结性资料,包括学年、学期专题研究总结、论文、报告、札记、结题(研究)报告等课题资料。
(3)成果汇报制度。主要内容为,子课题定期报告;校际协作交流;课题实施情况公示。
4、经费保障。主要有两个渠道,首先是立足自身,所需费用由学校承担;其次也想争取外援,希望得到市教研室的费用支持。整个课题研究费用预计在15000元,包括研究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资料耗材费及其他费用。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会因经费不足而影响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
2008年12月20日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报告
息烽县云环小学
况武英
【摘 要】: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天各一方,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不少儿童有害羞、不善于表达的自闭倾向,大部分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庭监管的严重缺位,还导致诸多留守孩子出现行为失范,成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大难”。亲情的缺失还严重地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有的出现攻击型性格趋向,自控力差。我要用爱给他们一个温暖的人生春天。
【关键词】
调查
学习
研究
总结
2011年9月,我校参加了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我虽然不是高级教师,但是我觉得留守儿童可怜,需要“爱”,于是我义不容辞的加入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积极参加学校课题组的一切活动或者会议。认真进行调查和研究,同时不断进行分析总结。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课题的提出。
我班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双方不在家,又是低年级,这个时候正是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俗话说:“好习惯决定好人生嘛”,如果此时不加强行为的管教,孩子的一生真的就给毁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
3、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4、如何在班级中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课题研究方法、查阅国家对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及相关措施,借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方法及措施等
2、行动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谈话、帮扶、辅导等
3、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及身体健康情况
4、经验总结法:进过课题研究,不断总结研究经验,得出新的方法,总结出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课题启动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确定研究对象,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确定研究课题。(2)学习关于留守儿童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撰写研究方案。(3)自读关于留守儿童研究、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做好读书笔记。第二阶段(2012年8月~2013年1月),课题研究阶段
(1)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2)实施行动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进行阶段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包括学生的亮点、教学中的亮点、班级管理中的亮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改进的建议。
第三阶段(2013年3月开始),总结验收阶段。
对课题研究情况工作进行全面仔细的回顾,整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召开总结交流大会,总结疏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2011年9月到2012年7月这段时间,即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和学校签订《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管理协议书。让我明确了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以此来约束指导自己,按照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和学期工作计划进行实验;
2011年11月22日,我校组织学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我大致了解了:
1、贵阳市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贵阳市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内容;
3、留守儿童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资源短缺,制约留守儿童“学有所做”;未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4、解决贵阳市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为:政府要履行职责;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全社会齐抓共管;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了这些内容做铺垫,我初步知道留守儿童研究应该做的工作。为我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我通过问话的方式知道我班有3名留守儿童(张某、孙某、邓某)其中张某同学在3岁时父亲劳改,母亲外出在浙江打工。该孩子就托付给六十多岁的外公外婆。孙某同学在4岁时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父亲。父亲常年在外不定点打工,母亲一年很少来看望他。他就跟着爷爷在家。邓某同学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一年只是春节才回来和家人团聚,可能和孩子团聚的时间为20天。孩子是在爷爷奶奶的关怀下成长。我又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孩子们存在下列问题:乱丢垃圾;喜欢吃零食;说脏话、粗话现象严重;乱涂乱画。根据这样的情况,我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
题为《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调查与研究。
为了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我在学校课题组长夏安会老师领导下学习了《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使我知道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的基本要求。于是我制定了自己的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我制定了本阶段研究的计划,并根据计划落实每一项任务、开展好每一项工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为了能更好在做好对孩子们的教育。我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每次学习都根据需要做好读书笔记。通过学习我知道对留守孩子的教育,要从“心”开始,于是我常常以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孩子,让他在实例中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正确的思想观。记得我班留守儿童小孙,他学习自觉性特别差,从来不预习课文。一次我安排同学们预习课文,自读生字。第二天,我第一个请他起来读,这下他满脸通红,我问他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不会读。”我借此机会引导他明白不预习自己就不会读,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多次的引导,他现在几乎能每天做到预习,主动完成作业。我觉得利用心理辅导方法去教育孩子,能让孩子主动地去接受。而不是被动状态的“逼接”。这样他们比较乐于接受和改正很多做法和想法。
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单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常常利用电话的方式和留守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络,和他们交流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根据情况给他们提出教育的建议。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既能增强孩子和老师的感情,还能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促进学校的教育效果。如:我班留守孩子小张是个腼腆、孤僻的小孩,他妈妈回来他也很少说话,还会躲着妈妈;在学校很少回答问题。于是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叫他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渐渐的他不再对妈妈产生害羞的心理,在班级中也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朗读能力提高了很多。我觉得给孩子开通“亲情热线”是一个架起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沟通桥梁的最好的方式。
在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这个阶段,即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在上一阶段结束后,我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仔细的回顾总结,我发现我班留守儿童回到家不用心完成作业,特别是预习、听写、自读、看课外书等作业完成得不是很好。小孙和小邓特别爱乱扔垃圾,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下列工作:实施行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我常常和留守孩子谈心,挖掘她们内心是怎么回事,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一次,小孙把一张废纸扔在干干净净的教室里,刚好被我看见,我走过去,微笑着说:“宝贝,你看看我们的教室打扫得怎样?”他说很干净。我说很好,现在咱们去一个地方,我把他带到学校旁边的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我说现在请你在这里背书。他说:“老师这里太脏,对身体不好。”我说:“那么你觉得教室里好了”,他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教室里很干净,我们任何人都不能乱扔垃圾。要让他一直都很干净,那样对我们的身体才好。”通过这件事,他就很少有这样的行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错只要我们能留一颗心给他们,相信他们会茁壮成长。
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家校联系这个方法是不能断的,这个阶段我开了两次留守儿童家长会,在会上和家长交流孩子们的学习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分享教育的心得和方法。家长们和老师增进了感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小邓的爸爸总爱在电话中批评孩子,监护人爷爷爱打麻将。对小邓的学学常常是不管不问。经过几次家长会后,他现在很少去打麻将,而且还每天都给小邓检查作业,小邓放学回到家,他总会准备热腾腾的饭菜。小邓爸爸不再随意批评孩子,而是常常看到孩子的优点给予表扬。孩子的学习也越来越好。以前很少能考到九十分,而现在每次语文考试都在九十分以上。今年小邓的妈妈看到孩子的进步这样大,觉得有父母的照顾,孩子的教育会很好,于是他们都回到家乡另找工作,好看管孩子。
“爱”是教育的核心,为了让留守孩子更好的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我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家访活动,2012年8月27日和2013年2月7日,到留守儿童家中看望。两次都给他们带去小礼物,让孩子从中体会老师对他的爱。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更听话,更懂事了。一天小孙的爷爷打电话给我,对我说;“老师谢谢你的关心,我孙子这个假期主动写作业,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认真,他说:“况老师和蔡老师对我那么好,我要认真才对得起他们。”这样的话出自一个8岁孩子的口,我觉得他是真的体会到老师的爱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在学期结束时,回忆整个阶段的工作,撰写了研究论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获得了《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建设研究》阶段成果评选二等奖。
从2013年3月开始,即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在这阶段,我继续做好家校联系工作、给孩子开通亲情热线、和孩子进行谈话交流。读了《金阳新区的留守儿童研究成果》增强我的研究理论知识。让我又有了新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如我读了《为留守儿童的心灵营造一片温馨的天空》这篇文章后,我认识到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考虑恰当的教育方法,要给孩子们营造温馨的集体,找回“家”的感觉。于是在教育中,我开展了题为《我是集体小帮手》、《团结就是力量》、《你有困难我来帮》等班会课,通过这样的班会课,孩子们更懂得要互相关心,一天我班留守孩子小张生病了,他没有来学校,同学们就问我,他怎么没有来,我告诉他们小张生病了。下课后班长小贾对我说:“老师借你的电话用一用可以吗?”我问他你要给谁打电话?他说:“同学们都想问一下张某某同学好些了没,本来想去他家,但是我们爸妈会担心我们的。所以大家觉得打个电话关心一下。”听了孩子的这番话我真的觉得很欣慰,功夫没有白费。
这了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尾声,我们面临着写研究报告的难题,于是在2013年4月16日,我校组织学习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我对研究报告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写了初稿,但是课题组负责人夏安会查阅了老师们的研究报告,觉得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于是在2013年4月28日,他又针对我们在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再一次给我们讲解了修改的意见。我们才知道怎样写好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总结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以来,我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苦有乐,但更多的是乐。因为我给孩子们带去了快乐,带去了幸福,带去了自信。我现在将我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增强监护人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老师要常常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对他们进行教育方法的正确引导:首先,向监护人介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统一思想、统一意见。比如,爷爷要求孙子在写作业时不准看电视,奶奶同样要跟着一起监督;奶奶要求孙子不准吃零食,爷爷不能偷着去卖给他吃。…..第二,告诉监护人教育孩子时多给他讲道理,讲原因。如:对孩子的错误不能总是用武力,应该引导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小孩非要买零食吃时,要告诉他“这种东西吃多了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你可能以后没有别的小朋友聪明,”等等。第三、严格要求他们的言行。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明显的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时,对他提出什么要求,就要求他必须做到,不要只说不做,那就起不到作用,反而让他养成不听教育的坏习惯。第四,监护人做好榜样作用。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记得电视上曾经打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妈妈给奶奶端洗脚水,小孩看见了,就去给妈妈端。”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如果奶奶常常说脏话,乱丢纸屑,随地吐痰等等,可能小孩就会跟着学,跟着做。我班上一个叫赵飞的留守学生,记得他刚入学时,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次脏话,打多少次人。我怎么对他教育总是效果甚微。后来我请来了他的监护人,向他们交代孩子在校的这一情况,希望他们在家不要说脏话,同时也要求孩子不要说。现在这孩子上二年级,就再也没有这种情况发生过。
(二)、老师和监护人形成合力。老师和监护之间要经常联系,齐心协力,统一教育方法,有的放矢,才能成效显著。记得一个老师在教育一个留守儿童时,发现这个孩子作业总是不完成或者是乱写,老师和他谈心:“老师:你为什么不写作业?生:我想去玩。老师:你奶奶没叫你写作业吗?生:奶奶说晚上要早点睡觉,不然早上起不来。我就很快的写,所以没有写好,有时候没有写完就睡了。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打电话给他奶奶:告诉她,每天孩子一到家,弄东西给他吃了就叫他写作业。不管怎样都要写完作业才能让他去玩。”之后,这孩子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只要老师和监护人统一思想,相信一定能教育好孩子。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留守儿童要以爱为核心、以交流为纽带。建起师生间的交流平台,对孩子的对错与否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这样既可以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又和孩子拉近了距离,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只要建立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就会乐于接受他们的错误,不会形成逆反心理。比如说:我班留守儿童——孙成功,上一年级时,他常常不写作业,或者是上课不用心听讲、要么课后总是和同学打闹。但我发现他上课特别喜欢回答问题,而且声音响亮,早读课上他也很喜欢领读课文。面对这一情况,我坐到他身旁,轻言细语地说:“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领读能力超级棒!老师很喜欢你。我相信你写作业也一定又快又好。”他听了这话,腼腆地笑了。在之后他做作业时,我有意识地来到他身边,看到他这次作业真的是完成得又快又好,我又对他说:“你看老师一点都没有说错吧!你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就这样这孩子改掉了不写作业、乱写作业的习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更是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必可不少的因素。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思想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让人下地狱。”我们在研究留守儿童时,特别注重孩子思想上的教育。于是我努力向我校心理健康老师田老师和夏老师学习怎样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如:针对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做事不够认真这一情况,给我班孩子上了《和专心交朋友》一活动课的辅导。在课堂上我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引导,我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特别是小杰同学,非常的内向,在课上他虽然积极参与游戏,但是在语言表达上非常腼腆。我耐心的引导他、鼓励他,让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课后,孩子们做事上课认真了很多,特别是留守孩子小孙,他之前都是很少完成作业,或者是不完成。经过这节课后,他的作业能按时认真的完成。因此,我认为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能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我应该怎么做的道理。从而有效的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段时间的关爱与帮扶,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育是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管理有空缺。留守儿童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管,而回到家里,监护人忙于自己的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去管理孩子。导致很多孩子作业不够认真或者是行为涣散。我班学生小孙,好几次的日记都写着“我今天回到家,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很饿,简直一点力气都没有,我只好饿着肚子边写了作业边煮饭吃,煮好饭了我吃了很多,又差点把我肚子都胀爆了。”因为家人的照顾疏忽,孩子忍受着挨饿的痛苦去完成作业,因此每次作业都写得很马虎。虽然我很多次打电话向他爷爷沟通,但是那毕竟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也力不从心。
社会关注度不够:在社区里,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见识低,自私心重,几乎没有人去管别人家事。在农村流转着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稀饭都吹不醒,还要吹别人的点心。”这大大的体现了他们自私心过重的想法。记得我班留守儿童小孙的姨妈对我说过这样一句
话:“老师我不管他家的事情,因为他奶奶太讨厌了。我妹妹(孙成功的妈妈)就是他逼走的。你看那孩子现在变得更憨。”我说你是他姨妈,有义务教育他的,你就当做你的孩子管管他吧,他姨妈说:“不行啊老师我怕管不好还被他奶奶说闲话。”农村中的人们大多都是这样,管好自己家的事就好。
八、针对问题的反思
留守儿童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危害社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关系着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我认为这些问题要解决单单依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是很难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父母、监护人的思想和文化素养,这就要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如果政府能引进企业,扩大地方的就业机会,控制劳动力的输出。那么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第五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诚如一些批评家指出的那样,除了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效果之差同样是惊人的。譬如,在诚实守信方面、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等,国人的表现和形象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危机。从教育上看,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脱离青少年实际,追求“高、大、全”的德育,不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忽视了基本良好习惯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构筑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全社会道德大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我校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教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1384人,其中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450人。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甘河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德育科研的主要目标:
1.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一些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初步探究小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做到
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为教育教学实际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
(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做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改善学生的道德面貌,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等。
五、研究对象
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
七、课题主要研究阶段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验证和推广阶段本课题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组分工
1、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2、进行问卷设计和分析,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与
分析”子课题,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3、完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子课题。完成“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家校教育配合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子课题。从家庭教育(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4、论文集编辑、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总结撰写。
5、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的设计、科研情报搜集。
九、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2、形成一套《关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预防与矫治》的校本教材,供家长和教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