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时间:2019-05-12 18:1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

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作好市级重点级课题《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制定本课题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结合我乡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从学生日常行为入手,探索出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新策略、新路子。

二、目标和任务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农村中小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2、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乡中小学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进一步丰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农村中小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

5、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6、促进本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念、书刊,提高理论素质。

一是使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提供丰厚的理论底蕴。让老师通过培训学习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促使其理论水平与实践研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能够从容应对并解决课题研究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促使学生在阶段内的行为上养成习惯。

2、开展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3、召开课题研究会。让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深入学校每名师生心中,并更清晰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步骤以及阶段性任务。

4、继续贯彻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探索创新养成教育评价方法。

本阶段,继续贯彻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具体有效的激励体制,评选“美德少年”、“卫生标兵”、“三好学生”等,规范学生社会行为,并且通过“寻找身边的美”活动,将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内化,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相结合。在各班开展特色评价活动,探索创新养成教育评价方法,促进各班社会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

6、规范具体各项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每周校会讲话,及时进行各主题活动的宣传教育,有效利用各班制订的《班级公约》,进行全员学习,认真执行。尤其是社会行为习惯公约,要落实到位,将社会公德评比融入“寻找身边的美”谊活动之中。在具体的活动之中,将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到校园各时各处!

7、家校结合教育,融入社会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部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走入社会,不能局限于学校,所以我们首先要家校结合,通过召开家长会,丰富家长网站资源,家校联系等活动,丰富家长行为习惯知识,改善家长行为习惯,提升家长文明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行为习惯的养成真正落实到孩子生活的每一处。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2009-12-05 13:44:08)

转载标签:结题报告教育

结题材料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缘由

在农村近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打工热潮掀起后,农村留守学生特别多。失去家庭温暖和正确的批评引导,受外界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主动性、自学性就会特别差。部分老师也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惩罚,但收效甚微。我想到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应该积极正面引导,潜移默化影响,让学生在大环境中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目的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社会思想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文件下发后,养成教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所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年级教育的均衡发展。

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础必然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作用。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其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再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我们首先在总结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确立新的研究内容,明白要深化养成教育从什么地方抓起,我们逐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存在哪些不良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在重新分析文献资料和总结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调查,找出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现状问题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内容,发掘构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系列措施,形成农村中小学生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针对我校规模大、班级多的情况,我们采取这样的方案:①、确立不同研究对象,制定总的研究方案,划分研究任务。②、在部分重点班开展深化实验,然后提取成功经验,推而广之。③、深入研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④、建立坚持与深化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开展学校的自我督导,提高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自觉性。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我们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使我校师生及家长达成了高度共识,为开展课题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共识后,召开全校教工大会,使全校教职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核心组。核心组成员包括德育处主任、教科研主任、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及部分家长代表。聘请资深专家为课题组常年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和理论保证。课题组成立,就发动大家广泛查阅搜集有关资料,组织深入学习总课题组提供的课题实施手册,尽快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为进入实质性研究作好相应理论储备。这一阶段,我们安排了前测。给学生、家长发放问卷,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的第一手资料,制订研究干预措施。

我们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要求,拟定阶段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指导性方案,老师们有选择地有所侧重地创造性地加以补充和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我校优势,强调全员育人,部门间教育环节间的相互衔接,高度协同,特别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响亮地提出“教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培养良好习惯”的口号,要求教师和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课题研究的中期工作

在对前阶段实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课题组针对前一阶段培养训练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进行了战略调整,努力为学生营造培养习惯的平台,提供训练的载体,设计组织了若干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习惯,让他们在生活的沃土中内化习惯。

在对学生具体进行训练培养习惯的操作中,充分利用各类杂志,组织学生学习培养108个好习惯。精心设计学生良好习惯训练达标评比卡,引导学生拟定学期良好习惯培养训练计划,定期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也定期对学生达标良好习惯培养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让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可持续性。

①、引导学生做自我的主人,培养对自己的责任心,课题组设计组织进行了“整理书包大赛”、“自查作业大赛”、“自我服务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②、引导学生做家庭的主人,培养对家庭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今天我当家”、“假期

好孩子评比”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进入家庭“子女”角色,培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家务劳动的习惯。

③、引导学生做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爱校如家人人有责”系列活动,人人承包小岗位,天天进行保洁工作,在活动中体验做主人的责任与快乐。

④、引导学生做社会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设计组织进行了“雏鹏书城情系茶山”等“手拉手”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关心帮助同龄人的过程中,在赴粤北山区开展社会考察的实践里,获得触动与感悟。

⑤、引导学生做国家的小主人,培养其做国家公民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为祖国航天科技成就喝采”等系列活动,发动学生给发射神舟试验飞船的航天专家写贺信,鼓励孩子们上互联网下载有关资料,举行主题队会,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航天夏令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引导他们从小立志成才将来报效祖国。

⑥、学习榜样,熏陶培养。我们把学校里表现良好,有激励作用的学生在全校进行宣传鼓励。这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原则,一边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努力探讨习惯养成与人格形成之间的规律,一边摸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我们在强调严格训练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地活动中将良好习惯内化,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了吸引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我们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达标与“三好生”、“文明标兵”、“文明班级”的评选有机结合起来。

(3)、课题研究的后期工作

根据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对后一阶段研究规划的调整,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学生逐渐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专业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出一批较高质量的关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的论文,我校的研究方案也在全镇进行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经过一年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我们对一个班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同学们反响良好,一致认为,他们做人、做事、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

我们认为,这些成效的取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使研究实践与教师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使干预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并且研究过程根据研究进程可以适时调整研究方案,做到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调控。这使研究有了较好的可操作性。

2、培训先行;全员参与,全面实施。这使研究工作不致于盲目,参与研究的人员研究行为规范,全校能形成良好的培养好习惯的氛围。

3、培养学生好习惯做到了层层推进,注重养成教育。在研究设计中明确规划了各阶段研究的重点和目标,各个阶段环环相扣、有机联系,由外到内,逐步实现教育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好习惯的培养不停留在口头上,不浮在面上,而是渗透在学生每时每刻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以养成为主。这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条件。

4、榜样示范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看到好习惯的楷模就在身边,对大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教育。

5、以培养好习惯为核心,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情境,一方面丰富了教育手段,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生活。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的好习惯内化为他们的素质。

六、课题的分析与思考

然而,我们也看到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们的教师是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素质不容乐观。有效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而这种有效性的保障则有赖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有赖于教师从事研究所必备的“研究素质”、教师投入研究的时间与精力等因素;对于学生做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得很多,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习惯培养研究得还很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家长参与还主要停留在态度上,对于学生家庭生活、家庭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还不得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集体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如何引导学生互相教育、互相激励,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成就孩子一生的88个习惯》瑜苑著

《养成教育经验交流材料汇集》

《养成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第三篇: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更是学校高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而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一、以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抓好“四种习惯”的养成,即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课前要预习,上课有准备,课堂专心听讲、勇于提问、积极回答、勤于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这样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2、“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生活有序,早起床,不睡懒觉;起床、穿衣、洗涮、整理内务行动要快; 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到校、及时回家,天天洗脚,经常洗澡,常剪指甲,穿戴整洁;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闹;不乱扔瓜皮、果壳、纸屑、杂物,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爱护公物、保护花草树木;节约水电、爱惜粮食,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等等;这样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生活有序、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

3、“安全行为习惯”教育,加强安全法制意识,不偷窃、不敲诈、不勒索别人的财物;养成防火、防电、防溺水的良好习惯;在马路上不打闹,不骑车带人,不闯红灯;不打架滋事,更不随意叫家长或亲友到学校无理取闹,更不同校外人员勾结寻衅滋事;不攀越栏杆、校门及围墙;注意饮食安全。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4、“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1、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2、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3、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4、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5、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6、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7、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8、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9、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10、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五、专项治理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校在日常学生德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专项治理活动,以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治理。

二、目标任务

重基础,强训练,创特色,上台阶。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

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社会交际的能力,拓展自我生存空间。

三、活动基本原则:

我们的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课内课外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校行政值日、政工处、各处室、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原则。

四、实施内容: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合力。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专项治理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校在日常学生德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专项治理活动,以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治理。

二、目标任务

重基础,强训练,创特色,上台阶。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主要内容

(一)抓好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

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坚持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劳动。要爱惜身体,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第四篇:加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具体任务: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初步形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交流、热情诚信、热爱生活、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品行习惯。养成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生活自理、热爱体育、积极锻炼、健康生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我市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内容

(一)抓好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坚持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劳动。要爱惜身体,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四、指导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来进行开展。

(二)具体化原则。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本着“小、细、实”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种行为习惯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践行。

(三)序列化原则。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认知、心理特点,研究制定出相应学段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段和年级的层次性,保持教育的连续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四)因材施教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力求做到“行为上严,思维上宽”,鼓励学生的独创精神。

(五)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行为训练,引导广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整体性原则

行为是外显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情意”是前程,“行”是结果。因此,我们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文明行为的训练,又要重视对其文明行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情上接受文明行为,在反复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不能把文明行为的培养看成单纯的技能训练,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文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

(七)、一致性原则

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必须统一,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文明行为的养成,全社会所有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家长和所有成年人,要与孩子们一同来养成文明行为,共同进步,要求孩子做的,大人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大人自觉不做,身教重于言传。

(八)、层次性原则

文明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也就形成了习惯,对学生来说,某些文明行为的培养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再从主动转化为自动。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文明行为的要求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区别对待,注意衔接,既保持层次性又保持连续性。

五、总体安排

(一)2017年上半年工作安排:在德育处协调下,各年级组、各科组安排某方面(品行、生活、学习)两三个具体习惯进行矫正养成。

(二)今后每学期都根据本校本年级组实际情况,各方面都安排两三个具体习惯进行矫正养成。

六、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步骤 我们总结了养成教育的七个步骤,并严格按步骤进行。实践证明,“七步骤”是科学合理的,是富有成效的。

1、认识习惯的重要

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明行为习惯对社会发展、对人生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达到此目的,要由近及远地用具体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一方面从学生的身边着手,从学生看得见的事例说起;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人生进步的更高要求来挑选事例教育引导学生。

2、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涉及到某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时,要与学生讨论制定适当的,可行的行为规范,这个讨论的过程其实既是教育过程,又是认识过程;“适当”指社会要求与集体已有行为程度相结合,循序渐进,切忌追求完善,要求过高。

3、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帮助个体制定可行性计划

必须通过观察和调查充分了解所有个体的行为程度,结合各个体的性格差异,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各个体制定可行的计划。

4、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榜样教育要形象感人,要由近及远。

5、生动活泼持之以恒的练习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进步,切忌把养成教育当成技能的培训。

6、以激励和评价为助推器

此过程要注意综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进步,切忌教师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7、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不懈 此过程要充分运用反复性原则。

七、实施途径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渠道。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科教育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广大团员和少先队员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探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旨在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

(二)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要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各种家庭背景下的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基础,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协调开展社会教育。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结合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矫正、检验和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社会公民。

七、保障措施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成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史晓华

副组长:李培新 刘长恩 宋传宁

领导小组成员:德育、体卫艺、教务、教研、后勤、团队各负责人;各年级组长、科组长、班主任。

德育处为我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设管理部门,负责本项工作的实施、检查、评价、总结。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积极宣传发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1、李副校长在全体教工会上作动员报告。

2、年级组长面对家长和学生作两个动员报告。

3、各年级组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本方案,认识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了解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渠道。确定本年级组、各班的养成教育内容、方法和步骤,进行实施。

4、各科组长组织科组教师认真学习本方案,了解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渠道,确定本科组的学习习惯内容、方法和步骤。

5、后勤处组织后勤人员学习,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服务育人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创建良好育人环境。

(三)优化环境,全面育人。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影响,同时,形成全方位、全员性、多渠道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1、年级组长利用教室旁大厅白板出版本年级组习惯养成教育板报;各班要把习惯养成教育的宣传作为教室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各科组长组织实施本科组习惯养成计划,各教师与班主任相商确定本学科、本班的学习习惯内容和工作计划,进行实施。

3、各班主任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班规中,德育处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班级管理制度中,团队也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检查制度中,以制度保障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

(四)突出重点,注重课堂。长期以来,我市各校在培养学生的品行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比较重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所忽视,而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实施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教务处依据学校工作方案将学习习惯养成工作布置到科组,科组长负责抓落实。

(五)整体推进,形成特色。我校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确定实施细则,并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边摸索、边完善、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养成教育模式。

八、习惯内容

(一)品行习惯

1、卫生习惯 ⑴不乱丢乱扔。⑵衣装干净、整洁。

⑶常洗澡、常剪指甲、早晚刷牙。⑷在家、在校定时搞卫生习惯。

2、礼仪习惯

⑴、尊重长辈,听从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⑵、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⑶、上学或外出回家见父母、长辈要礼貌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⑷、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坐,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⑸、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茶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⑹、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⑺、见到老师、同学要主动问好,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先让行;

⑻、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⑼、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3、文明习惯。

⑴着装整齐,不穿奇装怪服。⑵男生不留长发,不剪怪异发型; 女生不披发,不烫发,头发不遮眼、脸。⑶不留长指甲,公开场所不穿拖鞋。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⑸使用文明用语。⑹尊重他人。

⑺热爱集体,热爱社会。⑻遵守公共场所规则。

(二)、生活习惯

1、安全习惯

⑴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⑵课间不做危险游戏,追逐打闹。⑶不私自到池塘、河边玩水。⑷不听从、不跟随不认识的人去玩。⑸不私自玩火、玩电、放鞭炮。

2、日常起居习惯 ⑴早睡早起。

⑵不挑食、不吃零食。⑶按时到校,按时归家。

⑷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学习、休息、娱乐有安排。

3、节约习惯 ⑴节约水电。

⑵爱护书本、用具、一草一木。⑶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⑷爱惜粮食。

⑸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食。⑹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4、做事习惯 ⑴整理学习用具。⑵整理自己房间。⑶做家务。⑷参加集体劳动。

⑸学会统筹办法,讲究做事效率。⑹动作轻快,做事利落。

(三)学习习惯。

1、读书、写字姿势习惯

2、听课,作业习惯

3、预习、复习习惯

4、课外阅读习惯

5、主动学习习惯。

第五篇: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也要面对许多困难。

首先,从课题组成员本身来看

我校学生多,教师少。课题组成员90%以上都肩负每周近20节课的教学任务,有几位同志还承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如此繁重的工作负担,如何还有精力,还有热情投身课题研究?利用什么时间搞课题研究?怎样处理好教学、管理及课题研究的关系?以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机开展课题研究,又利用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这些都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是我校第一次独立申报的滁州市级课题。虽然在这以前,我参加过教研室组织的省级课题研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但涉入的层面不是很深。本学期,我校和女山湖小学联合申报的一个《农村小学推广和普及小手球运动的研究》的课题,也是刚开题不久,还没有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参加的人员也只有两三个。可以说,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都还很陌生,都还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更谈不上经验。而课题研究工作本身要求课题组成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一定的研究能力。从这点来说,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存在一定难度。其次,从研究对象的家庭因素来看

绝大多数留守学生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的,有的是由其他亲戚代管的。这些监护人因为年龄大,没文化或其他因素,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完成任务了,哪儿还能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他们对学校教师的一些教育做法理解不够,有时会产生漠视消极的情绪,往往会削减我们教师的工作热情。如我们的一位教师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班上的一名学生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安心听课.多次教育不见成效,就带信给家长,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但家长总以各种理由不露面。一个偶然机会,遇见了这位家长,就把以上情况向他反应.结果家长十分不悦地抛出这样几句话:“孩子表现不好我也管不了,反正现在我们打工供他上学,将来他再打工给我们养老。小孩送到学校就是你们教师的事了……”这么一位还算有一定文化的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这样一种态度,更何况老一辈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呢?而我们开展“《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要有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发现和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怎样协调学校家庭的关系,做好家长的工作,增强他们的教育能力,让他们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留守学生教育的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

再次,从研究对象本身来看

开题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平均占在校学生的34.5%,在学校所谓的“差生”中,留守学生占70%还多。即使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身上的不良表现多样,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成份,而其形成更是一个较为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想探寻这些不良表现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使其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矫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在一二年内探索出一套留守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模式,大面积地获得养成教育的成效更是难上加难。

以上几点,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耗费我们的精力,阻碍工作的进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困难即挑战,问题即价值。正因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理由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提两点建议:

首先,我们真诚地希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教研室专家的指导。有了专家的引领,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盲目性,才可能少走弯路。我们也希望教研室和学校多为我们教师创设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与其他课题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同伴互助的过

程中,专业得到成长,技能得到提高。

其次,希望我校课题组成员不畏困难,不辞辛苦。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长。及时捕捉留守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勤于交流,善于总结。在反思与实践中提升科研素质,增长教育智慧。

最后,在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和我校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两年后,我校《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圆满结题!

2009.1.8.《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苏巷小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88 更新时间:2009-2-22 19:03:07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在明光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已被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今天举行开题仪式,我受课题组委托,在此作开题报告,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给予审议斧正。

一、课题的选择。

留守学生是近十几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新型群体。其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教育家、少年儿童工作者、教师都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品行教育。虽然留守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养成教育有诸多共性,但由于留守学生的特殊性,对其关注点是理论多于实践,城市多于农村,对目前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指导价值偏弱。因此,我们选择《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换自己的处境,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改变自己的身份,毅然背井离乡,奔向了拥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南方及沿海城市。但由于受到体制、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一大批正处于成长阶段,又十分需要父爱母爱的孩子被留在了原籍老家--农村。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亟待监护,却缺乏监护;他们渴望关怀,但又远离关怀。据全国妇联08年2月份公布的数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即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多面广,已经成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切实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不仅是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之一。像我们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留守儿童更多,问题更为严重,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意义更深远广大。所以,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有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论和经验支持,显得非常必要。

2、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已经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相关调查显示,从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看,大龄(15-17岁)约占17.3%,学龄前(0-5岁)约占27%,小学学龄(6-11岁)约占35%,初中学龄(12-14岁)约占20.7%。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非学前教育中占七成以上,有56%的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说,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落实学校身上。从在校生的数量看,农村小学约有三成半

以上为留守学生。我们曾对明光市10所农村中心小学开展调查,这10所小学在明光市农村极具代表性,有学生数最多的,也有学生数较少的,有地处偏远或山区的,也有明光市区近郊的,有办学水平、学校管理一流的,也有学校管理处于中等的,它可以涵盖整个明光农村小学教育的全貌。调研的情况为,一是留守学生平均占在校生34.5%,即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名留守儿童,个别学校更为突出。二是在学校的所谓“差生”中(包括学习和品行两方面),留守学生占70%还多。其不良行为表现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课,不准时回家,恶意的打架骂人,不敬重老人师长,甚至抽烟、喝酒、进入游戏厅,还有偷盗行为……这种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表现的越来越严重。因此,从教育的本质说,留守儿童是学校必须关注的教育对象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虽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设计、制度保障、教育管理等多方协作,发挥合力,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学校的责任最大,任务最重。

3、留守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难点。

留守儿童教育之所以引起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形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值得关爱的情况”(《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在需要中产生动力,在满足或基本满足需要时产生稳定的情绪,在和谐的情绪中才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和要求。而留守儿童几乎生活中正常需要的缺失之中,心情极易烦燥,学校的要求很难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这里被阻隔。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几种状况最为明显。一是亲情缺失。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享受不到应有的父母慈爱,缺少人情温暖感。亲情的缺失是祖辈及教师都无法弥补的。二是性格内向。由于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不解或自认为无父母在身边便低人一等的想法作祟,留守儿童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家庭生活缺少欢歌笑语,不利用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阳光性格。三是行为容易失控。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矫正,有些留守儿童常常自行其事,轻则行为不良,重则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学习兴趣不浓。据调查,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倾向,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倾向演变为逃学行为。所以,学校必须把养成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把纠正留守学生的不良习惯,作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三点,并非选择该课题的全部理由,我们认为,从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和教育对象的全面性这两个方面来说,从事该课题研究都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内在的长远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内含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是“农村留守学生”,专指县城以下小学(不含县城)的在校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而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在原籍农村生活的孩子。留守儿童是动态的,因此留守学生也是动态的。但从总体来看,留守学生也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研究对象更多的倾向于稳定的那部分留守学生。其二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通过学校一系列教育影响作用,帮助留守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方式。由于能够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原由很多,本课题不涉及国家制度、社会大环境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主要研究在校园、家庭范围内能够对留守儿童起作用的因素。用一句话说,本课题就是想通过家、校联合,寻找一些让留守学生“品行不滑坡、行为不失控、学习不下降”的方法策略。主要内容为:

1、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家庭因素的研究。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校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文化气息、文明程度、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的一面,也有对孩子娇惯、溺爱、控制的不利一面。所以当父母远离孩子,怎样继续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削除家庭教育的劣势,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比如通过什么的方式方法来

有效减少留守学生的情感空虚,用怎样的途径来营造家庭的氛围,如何帮助(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提高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及教育能力等。从某种角度讲,对留守学生而言,家庭的环境已经超过了学校环境的影响,好多案例也证明了这种观点,不得不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通过学校富有成效的努力,也能适当地增强家庭教育效果。因此,本课题把家庭教育因素作为内容研究,是有实在意义的。

2、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外)的研究。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留守学生也是如此。留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学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显得无力。因而,社会环境(校外)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学校环境的研究。

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如何为留守学生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显然是教育者通过努力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把学校环境理解为这样几个板块。

(1)硬件环境,包括校舍、道路、绿化等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宽敞的教室、洁净的通道、绿色的校园、舒心的活动场所等,会让学生产生“学校真好”的感觉,萌发“要爱护学校”的意识,为留守学生提供师生共鸣的源泉。

(2)文化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师文化品位及个人修养、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学生,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3)心理环境,主要指留守学生的自我心理感受。即师生的态度和学校关注程度在留守学生心中所产生的感觉。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各类活动中同伴是否乐于主动接纳留守学生,各项评比中是否将指标对留守学生有所倾斜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校环境中,留守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

做好留守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虽然千差万别,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在工作实践中,也一定会产生一些有效的模式供参考。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大同小异,我们想通过个案研究、共性探究等方式方法,探索总结一些有价值的做法。如果这些做法能够推广应用,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明确规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因此加强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课题组成员应当按课题要求自觉主动完成指定的研究任务。

2、教、心学依据。(1)遗传决定了人的物质基础,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这说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环境来影响甚至改变他的成长轨迹,留守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做好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可行的。(2)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人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超过别人。事实上,有很多留守学生各方面表现相当突出,有些行为有点偏差的留守学生,只要通过适时调节和满足其需要,完全可以纠正其不良行为的。(3)强化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强化等到加强,弱强化使其减弱,这是学校教育最常用的手段。这也是帮助留守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是应用性课题,重在实践中寻找方法途径,总结规律策略,靠闭门造车,凭空假想是无法完成的,这就决定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为实践性和操作性。

1、调查法:根据课题要求,采取家庭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归纳,掌握留守学生最基本资料。本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及开始阶段。

2、访谈法:主要指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确切掌握留守学生的动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本方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起始阶段。

3、观察法:主要指日常注重对留守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包括言行举止诸方面,为了方便研究,也可有意设置一些场景,进行考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此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留守学生的行为分析和习惯培养方面。

4、个案研究法:主要指对个别留守学生的成长分析。注意积累其优、缺点的变化过程,归纳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此方法主要运用课题研究的中期。

5、经验法: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经验交流和积累,并将具体做法提升为有价值的经验。此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后期及结题阶段。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预设目标。

1、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2月)。主要任务是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以及举行开题仪式。

(1)成立课题组,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为课题申报和开展研究工作作好理论准备。

(2)组织开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

(3)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实施课题研究作好准备。

2、实施阶段(2009年元月-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1)按课题内容,确立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外)的研究;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学校环境的研究;学校环境中,留守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等。

(2)按课题及子课题的总体要求,成立子课题小组。孔令平、邱良杰、张以祝、江克尧等四位同志分别任子课题小组组长。各研究小组按课题研究要求,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活动,并以分析性、经验性和总结性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0年元月-2010年6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1)收集、整理资料。如养成教育案例、各类经验总结和其它相关研究活动资料等。

(2)结题报告。(3)邀请专家鉴定、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1、组织保障。本课题从申报之初至申报过程,始终得到了市教研室叶超主任的指点和帮助。教研室其他领导对开展课题研究也一直十分关注。相信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得到教研室的大力支持,这是做好本课题的最有力保障。

同时课题组成员也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组长黄善平同志,现任中心小学校长,教育管理方面研究生结业,在20多年学校管理中,非常热心教科研工作。撰写的论文、经验多次获省二等奖、滁州市、明光市一等奖。副组长邱良杰、张以祝均是明光市特约教研员,分别为明光市、滁州市先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学生经验和较强的教研实践能力,均有论文在县、市级获奖或交流。课题组成员还有孔令平、倪永海、林务昌、桑和绪、王珍、贾宝飞、缪长宏、江克尧等8位教师,其中有副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技术工作人员。课题组成员全部专科以上学历,都是任教多年的班主任,大多数是滁州市和明光市优秀班主任(中队辅导员)等。本校其他教师也都纷纷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这是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人力保障。

2、工作保障。关注留守儿童一直是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开展对留守儿童的登记、帮教工作。2005年5月,省教育

厅领导来我校监查教育教学质量,对我校在该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滁州市、明光市留守儿童登记表就出自于我校。近些年,我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从未放松,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学生行为习惯自测活动”、“留守学生亲情热线活动”、留守学生“定时家访、定人帮扶、定期交流”工作制度等。留守学生戴玲玲被评为“安徽省百佳留守儿童”,这是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成果。当然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像隔代教育问题、情感缺失问题、孩子任性问题等(准备就此些问题另作分析报告)。但学校有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有运转流畅的工作制度,有相对浓厚的工作氛围,这是做好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保证。

3、制度保障。为了切实做好本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督促课题组成员严格执行。

(1)学习、研究制度。

主要内容为,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研究,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每学期开学初应针对性制定研究计划,做到可操作、有实效性;定期召开研究会,开展交流、研讨、讲座等系列活动;聘请教研室专家定期指导;定期检查学习记录和交流材料。

(2)课题档案制度。

主要内容为,注重资料积累和整理,建立研究档案。计划性材料,包括申报表、上级来文批文、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实施计划;基础性材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课题组研究教师的基本情况;过程性材料,包括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教师研究的随笔、课题研究大事记以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反应等;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效果性资料,师生获奖论文、证书,学生行为比照等;总结性资料,包括学年、学期专题研究总结、论文、报告、札记、结题(研究)报告等课题资料。

(3)成果汇报制度。主要内容为,子课题定期报告;校际协作交流;课题实施情况公示。

4、经费保障。主要有两个渠道,首先是立足自身,所需费用由学校承担;其次也想争取外援,希望得到市教研室的费用支持。整个课题研究费用预计在15000元,包括研究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资料耗材费及其他费用。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会因经费不足而影响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

2008年12月20日

下载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性报告(共5则)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研究阶段性小结 开始时间: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 主要研究内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完成的研究工作 1、 通过网络、档......

    美术课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美术课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生个人行为习惯和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地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为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一个好的......

    浅谈农村中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刘颂勇)

    浅谈农村中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姚李中心学校 王厚应 2012年未,河南11.14光山校园惨案和江西11.24贵溪校车侧翻事件,又一次用铭心刻骨的痛刺激着学校安全这根紧绷着的神经,无......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五篇模版)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评审意见 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实施的“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于2007年7月(武教规办〔2007〕3号)申报......

    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 究 报 告2008-10-10 14:03“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 报 告“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枣阳市新市镇钱岗小学杨兴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教育就是对人的社会改造”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定义,让学生获得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也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则终生受益。“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逐成丈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