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集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郭沫若)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 都 很适宜。
白鹤太大 而嫌生硬,即如 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 大了一些,而且 太 不寻常了。
然而 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 被人 忘却了它的美。
那 雪白的蓑毛,那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hui,那青色的 脚,增之一分 则 嫌长,减之一分 则 嫌短,素之一 忽 则嫌白,黛之一 忽则 嫌黑。在清水田里有 一只两只 站着钓鱼,整个的田 便成了一幅 嵌在琉璃框里的 画面,田的大小 好像 是有心人为 白鹭设计出的 镜匣。
晴天的清晨 每每 看见它 孤独地站立在 小树的绝顶,看来 像不是安稳,而它 却很悠然。这 上别的鸟 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 它是在望哨,可它 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 偶见 白鹭的低飞,更是 乡居生活中的 一种恩蕙。那 是清澄的 形象化,而且 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 有人会 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 本身 不就是一首 很 优美的歌吗?--不,歌 未免 太铿锵 了。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 韵在 骨子里的 散文诗。
朱自清《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 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 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 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 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 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 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 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 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第二篇:《汪曾祺散文集》
放假后读了汪曾祺的散文集。印象很深,汪老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平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平淡、用这种平淡的心境热爱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历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可惜现在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匆,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裹,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第三篇: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但我认为在散文的世界里,到处都是落英缤纷,犹如童话世界般美好。
在众多散文家里,我比较喜欢林清玄,也许是因为他同是贫苦农家子弟出身,在田地里劳作过,流过汗,挨过饿,将自己最初的笔墨奉献给了生长的地方;又或许是因为他的散文作品里充满着年少人的青春朝气,激越昂扬的乡土情怀;有再者是他自始至终、一如既往地对散文的执着,极其低调的处事风格。
在《情重》这篇散文中,他曾说过,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经历过方知教学过程的珍贵。正如我从教这么多年来,我经历过这个过程,到现在我才有东西可写,我也够资格去叫那些可爱的学生了。我想我对教育事业的这份心真得可以同林大师对散文的那份心相媲美了。
散文《旅店》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里的记忆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家旅店了。” 的确,正如我从教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当我做总结时,之前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都又会浮现在眼前。成功了,就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失败了,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下次的失误;一旦停止不前了,就要从头来过,一步一个脚印,争取下一次的飞跃。我想教学工作是这样,教师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亦如此吧。
如今这个社会到处充满喧嚣与浮躁,人人都怀着一颗急功近利的心,心真的会好累,良好的习惯本就难以养成,更何况是教师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叶圣陶散文集
叶圣陶散文集
时间:2009-08-02 14:20散文来源:本站整理 散文作者: 叶圣陶点击:20015次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叶圣陶部分散文选集:
1、客语
>>>>>>[阅读全文]
2、藕与莼菜
>>>>>>[阅读全文]
3、没有秋虫的地方
>>>>>>[阅读全文]
4、牛
>>>>>>[阅读全文]
5、桡夫子
>>>>>>[阅读全文]
6、驾长
>>>>>>[阅读全文]
7、记游洞庭西山
>>>>>>[阅读全文]
8、三种船
>>>>>>[阅读全文]
9、从焚书到读书
>>>>>>[阅读全文]
10、《苏州园林》序
>>>>>>[阅读全文]
11、一个少年的笔记
>>>>>>[阅读全文]
12、说书
>>>>>>[阅读全文]
13、看月
>>>>>>[阅读全文]
14、牵牛花
>>>>>>[阅读全文]
15、两法师
>>>>>>[阅读全文]
16、“良辰入奇怀”
>>>>>>[阅读全文]
17、稻草人
>>>>>>[阅读全文]
18、我们与绅士
>>>>>>[阅读全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在2008年的寒假里,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学习、贯彻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他的理论: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叶圣陶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到过这一样情况:一年级学生老是找不到位置,整不好队。如何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整好队伍哪?一次,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嫩嫩的、可爱的小脸。我按常规向学生介绍了体育课的穿着和一些基本知识,望着一年级学生认真听讲的样子,我想:看样子蛮聪明的,排队一定没问题吧?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同学们,你们记住自己的位置了吗?”“记住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可当我把队伍带到操场上,问题却发生了:“同学们,现在按老师要求分成四组,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找起自己的位置,有的站好后又叫嚷着:“喂,你在这里的!”有的把其他同学硬是挤开,还有的忘记了自己的位置,硬是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害得一些人没地方排又去占了其他人的地方,弄得场面乱哄哄地。望着这个场面,我只得亲自动手,两手开弓,一会儿把这个同学拉到这里,一会儿又把另一个人拉到那里,弄得我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刚把学生一个个拉好、队伍整好,优美的下课铃声已响起。课后,我细细的回忆、反思,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方法,决定下节课试试。当我再次走进教室,向学生宣布了几条纪律:“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在排队时,每个人开动小脑袋,自己用脑去想拍在哪里?不能提醒别的同学,如果实在想不出或忘记了,就请你在队伍外继续想,待会儿由老师和同学来帮助你,但不能在队伍里推、拉。记住了吗?”“记住了!”同学们高兴地回答道。接着我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上,同学们按照我的要求有条不乱地找自己的位置,大部分的学生已找到了位置,还有五、六个人没找到,站在边上想。这时,我指着空位置提醒道:“小李、小张你们旁边是谁呀?”“是小孙的!”小李、小张两个人叫嚷着,小孙恍然大悟似地跑进队伍,在我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其他人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我安排了一个游戏:找位置。“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方法是请大家认清你前、后、左、右同学,等老师吹哨后,大家解散,再吹哨要快速找到自己位置,要求快、静、齐,好不好?”“好!”听说做游戏,大家兴奋地跳了起来。随着两声哨声的响起,同学们快速准确地找到了位置,经过几次游戏,每个人的位置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从此在以后的课中再也没有出现找不到位置的现象了。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第五篇:经典散文集
经典散文集
古典散文合集清代散文集粹
汉唐宋明帝国散文
明代散文名篇集粹先秦至近代古文释解
(一)先秦至近代古文释解
(一)先秦至近代古文释解
(三)先秦至近代古文释解
(四)先秦至近代古文释解
(五)唐宋八大家文集现当代散文合集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
电视诗歌散文集
当代散文大家精品文丛中国现代散文集(上)
中国现代散文集(中)
中国现代散文集(下)中国现代散文集(补)
梅毅历史散文集
中国散文鉴赏文库200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古清生美食散文集
散文名篇欣赏中华散文百年经典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列表朱自清散文集
巴金散文集
张爱玲散文集郁达夫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集
季羡林散文集史铁生散文集
张抗抗散文集
周国平散文集老舍散文集
李广田散文集
罗兰散文集张洁散文集
亦舒散文集
钱钟书散文集张晓风散文集
徐志摩散文集
张悦然散文集丰子恺散文集
林语堂散文集
冰心散文集贾平凹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
池莉散文集毕淑敏散文集
王蒙散文集
冯骥才散文集余光中散文集
杨朔散文集
林徽因散文集莫怀戚散文集
萧红散文集
张小娴散文集安妮宝贝散文集
三毛散文集
梅毅历史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集
宗璞散文集
邵燕翔散文集张承志散文集
莫言散文集
贾平凹散文集胡小平散文集
石评梅散文集
梁实秋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