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区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在建茄派出所实习一个月和老民警深入社区,关注留守儿童,和青年志愿者结对联系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助成长,关爱暖童心”志愿服务行动,积极调查走访,联系群众,深入、校园,了解留守儿童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
建茄派出所辖区属于城乡结合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抛妻离子走出家门,加入了外出打工行列。时至今日,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里,都认为外出打工挣钱是“能人”,窝在家里守着几亩薄田是“庸人”,出于这样认识,“打工大军”日渐壮大,留守儿童问题于是成为一个长期性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调查显示,本地长年在外务工人员有1多万人。一些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子女大多留在,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5周岁,从人员数量上看,留守儿童中,90%左右的家庭都是青壮年出门务工,孩子在家看管或上学;从托管方式上看,85%都是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10%由亲戚朋友代管,5%由学校管教或自我管理;从年龄结构上看,主要以12岁前的学龄前幼儿,小学生为主,以15岁左右的初、高中生为辅。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甚至成为社会治安的安全隐患。
从个人、社会分下,主要存在一下留守儿童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据中学初二(2)班罗老师介绍,他班有几位“留守女生”,经常在周记、作文和日记里表露出自己的柔弱无助的心理,作为班主任的他每次找这些学生谈心,都会出现学生掉眼泪、谈话无法继续的事。建胜镇中心小学两年前对全校782名学生进行过一次心理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校有679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96.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268人,占37.89%,有自杀轻生、离家出走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43人,占总人数的4.84%。这一调查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二、学习、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三、价值观畸形
父母外出经商、打工,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为弥补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
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四、埋下了治安隐患
人员结构的变化,带来治安形势的变化,导致“小”的去偷,“老”的被骗,治安隐患重重。由于留守儿童管教不力,爱慕虚荣,盲目攀比,很多孩子整天沉溺于网吧、游戏室,钱不够用了,就想到了去偷。受社会不良风气和虚拟世界的影响,很多孩子玩起了早恋,与在外青年搅和在一起,勒索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费。据市政法部门统计,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案件2002年为284件,2003年达300多件,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无疑给社会治安状况增加了新的变数。
初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产生主要原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二、学校、教师的教育方式缺陷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三、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场所的危害
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另外,目前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妥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一、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表示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家乡有适合自己务工的岗位,都不愿漂泊他乡忍受分离之苦,外出务工实属无奈。作为政府部门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这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二、强化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的引导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责任,它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各相关部门如妇联、共青团、村委会、学校等部门可以共同建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推动组织建设留守儿童服务站,建立留守档案,制定留守制度,开展留守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努力,如建胜镇兴建了留守儿童服务站,建筑面890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214平方米,改建面积676平方米,投入资金37.8万元,上级拔款28万元,政府拨款7.8万元,社会资助2万元。服务站规划入住人数110人。目前已改造留守儿童活动室三间,微机室两间,教师心理咨询室一间,学生寝室7间,学生洗浴室5间,添加微机、电视机、游乐器材、文体器具200多台套,配备有四名专职管理人员。服务站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关爱工作,通过家校双方配合管理,确保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照料、学习有人辅导、身体有人保护、心灵有人抚慰、困难有人帮助,从而解决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儿童放飞梦想。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训练,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实现由他律到
自律的教育转变,为“留守儿童少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上好心理健康课,建立校、处、班“三级”心理咨询辅导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扫除“留守儿童少年”心理的阴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与有心理疾障的学生经常交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他们树立起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
五、公安牵头,抓好学生管理和治安防范
面对辖区人口结构的变化,治安形势的变化,公安机关的工作方
式,服务对象、治理整顿重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一要搞好法制宣传。结合市局开展相关活动,深入学校和村组,组织民警采取讲故事、看图片等灵活多样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在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打上法律的烙印。引导学生辨别是与非,对与错,教育学生服从家长、学校的管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二要搞好校园周边环境地的整治。要加强对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整治,加强对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要加强执法监察力度,打击学校周边的黑网吧,严查网吧为图利招徕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要形成制度组织好对学校周边的巡逻,加强涉校纠纷的调处,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社区“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社区“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在这个暑假里,本人参与了东莞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万江分队的实践调研活动,本次调查课题为: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活动。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2010年8月5日至8月11日,我们针对社区”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走访。
一、“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
2、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
3、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
4、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5、安全问题:儿童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
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解决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学校和社会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
调查人:08级会计学*班***
日期:2010年8月20日
第三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总人口4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8%。外出务工农民达10万多人,留守儿童约2万人,空巢老人约3万人,留守妇女约1万人。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一简介。
1、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留守儿童的就学成长情况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二、留守儿童产生根源及分析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常年约有1.2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xx县约有10万多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含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舆论监督方面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首先,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4、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壮成长。
第四篇:阜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征文
题 目: 阜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学 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作者姓名: 王辉、王炎、陈海滨、吴海亮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wang3227912@yahoo.cn
阜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在本调查报告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一现阶段严重的社会问题,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社会调查、文献调查所取得的材料为依据,根据我国国情探索、讨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和表现;第二部分,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第三部分,提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 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和表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经济建设的队伍当中,这导致了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缺少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一系列问题正逐渐使留守儿童成为潜在的社会治安不安定因素。如果不及时缓解、解决,可能将逐渐演化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6年级,初中1—2年级的在校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5岁之间。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减少性别、地域差异,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1:1,在每个县(市)中随机抽取一个乡(镇),在每个乡(镇)中抽出一所学校,样本比例与各地区留守儿童数量比例大致相同。本次调查共发放102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
(二)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采用总体分层抽样的方法,在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太和县、临泉县、颍上县、阜南县、界首市等地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了102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基本调查对象。对选定的调查对象采取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由调查员逐题讲解,现场匿名填写、当场回收。调查内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行为发展、同辈群体等问题。对数据使用量化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及问卷对一定区域内留守儿童的表现进行统计对比,依据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阜阳市基本情况描述
阜阳市位于皖西北的黄淮大平原南端,面积977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总数884.66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250万人,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75万人,其中女性占95.85万人,占总劳动力的70%之多,是安徽省第一人口、劳务输出大市。
从调查数据看出以下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广泛持久的社会问题
1、隔代抚养情况占很大比例,生活没有规律和保障
如图1所示,78%的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亲戚一起生活,而剩下的22%是和单亲在一起。调查显示82%的留守儿童的留守时间都在半年以上。如图2所示,30%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生活不满。
图1 图2
二、老师、家庭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如图3、4、5、6所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认真,渴望得到关怀,然而学校、家长、老师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关爱。
图3 图4
图5 图6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图7 图8 如图7、8所示,留守儿童受到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以及代理家庭的环境影响,从而出现情感、行为、道德等多方面的失常,每一个留守儿童都不同程度地有负面表现。在与父母之间的
感情交流上,42%的留守儿童甚至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34%的留守儿童感到家庭带给他们更多是压力。
2、留守儿童中在校缺少关爱
图9 图10 从图9、10中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很少举办相关的活动。更有甚者,还有一些老师因留守儿童影响学校升学率问题而歧视留守儿童。66%的留守儿童没有被老师家访过。
三、留守儿童情感生活普遍缺失、存在心理问题
1、多数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缺乏正常的关爱,图11 图12 如图11、12数据所示,12%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知心朋友。49%的留守儿童感觉周围人很少关心自己。在早恋等感情上的问题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将近40%的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2、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与朋友的日常交往之中,76%的留守儿童的很少有朋友,这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中缺乏良好的倾诉对象,没有人及时正确的对他们进行心
理疏导,因而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图13 图14
2、留守儿童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
从图13、14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易以自我为中心,受到身边环境影响,做出很多与年龄不相符的行为。26%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甚至两成的留守儿童想过自杀。
图13 图14
四、问题留守儿童的普遍性,对社会治安造成极大地影响。调查显示十四到十六岁留守儿童中抽烟的比例高达27.7%。少数还染上了吸毒。法律意识淡薄,75%的留守儿童对法律一知半解。
部分留守儿童情感失衡、道德失范、成为侵害他人的不法分子,如盗窃、伤害他人、凶杀,造成家庭、学校、社区的秩序失常;或者被不法分子侵害等等。
以上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中部分少年儿童行为失范等系列问题,不仅对于问题儿童的自身、而且对其家庭、所在学校乃至于全社会造成了物质、精神性的损害。
第二部分 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其根源是农民工问题的衍生品。其次就是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重视程度不足。
根本原因:城乡发展差异带来的问题 1.城乡发展差异导致农民工的产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以户籍制为核心的人口政策的实行,城乡二元制的藩篱在逐步拆除,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开始加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工身份,是国家难以迅速地改变现行政策的现实。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每个正常人都是一个“经济人”,都会计算如何去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农民工这一“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但是农民工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居住、工作条件恶劣,劳动时间长,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基本将他们排除在外。在上述生存条件下,从经济开销、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度等角度考虑,只能选择把子女托付给亲友代为抚养。因此,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带有必然性的社会现实,要改变这一现实,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干预。
主观原因:家庭教育缺失 1.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关爱的关键时期。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是亲子关系状况。正向的亲子沟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内化父母的规则与期望,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但是父母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化,致使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双亲外出务工的方式必须改变。
2.留守儿童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
根据伯尔赫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认为当个人对他人或群体产生依恋时,就会做出某种决定或进行某种活动时,考虑他人或群体的意见与情感。这种感情联系越强烈,个人在打算进行犯罪行为的时候,就越有可能考虑犯罪行为会对这种联系造成的损害。因此,依恋在控制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为委托监护或隔代监护。他们缺乏父母之爱,难以形成依恋关系,从而致使他们出现越轨行为或犯罪的机率要大于有正常依恋的儿童。针对这种现象,只能加强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这需要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持。
主要原因:社会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足
1、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皮亚杰认为儿童有两种类型的关系:和同伴的关系与和成人的关系。有两个因素促使自我中心系数减少:一是儿童和他的同伴有着共同的兴趣,可以很自然地产生社会化的言语并指导着同伴间的协作;二是成人与儿童的交往。
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很多人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甚至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吃“百家饭”。有些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有些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更为严重的是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最需要心理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却不得不面对精神的过早“断奶”,极易形成自卑、偏执、自闭的人格。遇事容易简单粗暴地对待,对他人冷漠,社会仇视,以后容易走上反社会型违法犯罪道路,所以政府应做好对应法制建设,同时促进社会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维护好留守儿童的权利。
2.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家庭监管不力导致不良交往
不良的交往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星狄〃汉逊指出:“不同种类的研究表明对青少年犯罪朋友忠诚的青少年,从属于某一帮伙的少年,拥有不良伙伴的少年容易堕入犯罪的深渊。”
由于留守儿童正处在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两者之间易出现巨大矛盾,如独立性意向迅速发展,而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较差。人类天生的依附感,使未成年人在同龄人中寻找友情和安全保护,在团队中寻找力量,而他们又没有能力分辨友谊和江湖义气,在不良风气影响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不良交往导致在校表现差,更加缺少关爱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关爱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缺陷。
学业状况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的机制发挥着主导作用今天,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而留守学生占了被抛弃中的绝大比例。教育方法的失当,使留守学生产生惧怕、逆反、敌对、报复等心理,使他们偏离了正轨,成为行为失范者,乃至成为违法犯罪者。西方学者核斯齐在《青少年犯罪原因论》中说:“较差的学业成绩直接和青少年犯罪有关,有人对学业成绩状况与青少年犯罪进行的研究发现:成绩较差的学生大部分属青少年犯罪之列。”西方学者威廉〃克弗雷斯在《青少年犯罪和学校》中说:“在校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易感受到挫折,他们看不到将来,不相信自己能通过理性的方式获得成功,这些反应促使无收获的学生走上青少年犯罪的生涯。”学者们的观点虽有偏激,但他们都说明了学业成绩跟青少年犯罪的密切关系。因此,政府应组建新型教管资源,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机率。
娜妮.西格尔在论著《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对青少年虐待和遗弃的直接后果是产生身体上的伤害、感情上的沮丧,它们使青少年产生把攻击性作为处理问题方法的心理,使他们失去对他人的同情心,使他们减少对付紧张状态的能力,使他们易于粗暴而犯罪。”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已经成为违法犯罪的潜在高危人群,如果不及时有效地保护和教育,将会产生严重后果。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留守儿童人数占到同时代儿童人数的50%之多,假若这个群体异化,那么未来社会将会分裂。
第三部分 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潜在犯罪诱因问题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缓解留守儿童问题应包括三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加强对策研究;二是调动社会积极因素,运用社会力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三是提高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水平。
一、政府部门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10年来农民工群体的扩大与矛盾的积累结果,导致国家相应政策的缺位、滞后、被动。
(一)、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修订《义务教育法》相关条款,《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细则与司法解释,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明确公安、司法机关、工商、文化等各单位职责之间的协调,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通过立法保障留守儿童的相关权益
(二)、完善社保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基本的社会生活教育保障
1、建议设立农村少年儿童管理所(中心),由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卫生、人口委、文明办、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联席合作组建;内设留守儿童服务站,为留守儿童和监护人提供服务。
2、完善社区综合教育。尝试在社区成立课后活动中心,开展文体活动,成立兴趣小组,或者组织公益性劳动。
3、对问题少年,通过强制变更监护人的程序,由社区、学校共同确认社会性的监护人。
4、每省办一所军事化管理的行政性的违法儿童的工读学校(与刑事处分的少年犯的少管所应有质的区别),矫治、感化14岁以下的违法少年、流浪儿童。
(三)、教育部门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确保教育的覆盖面与质量。
1、农村
1.提高师资职业道德水平,提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式教育,鼓励转化问题儿童。设立对应专门奖项,在升级、评审职称中可作为晋升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其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宣传、学习。
2.建议政府保证资源的提供,增加相应经费,增加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等等。组建常设性机构对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检查、评比、监督。
3.建议每年根据需要,设臵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学校、特殊班;可利用现有公办学校的资源,实行一校两制或者一校一制;财政上应给予相应支持。学校建立与留守儿童在外务工家长联系制度。
2、城市
1.建议义务教育采用城乡一体化。保障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公办学校针对流动儿童的收资监管。
2.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 建立更加灵活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接纳学生入学的办法。
二.社会方面
1、积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NGO)建立专项留守儿童社会基金和慈善基金。
非政府组织不仅能够承载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对传统政府管理进行有效拓展,而且有利于构筑多中心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引导和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促使其在社会基金和慈善基金上建立专项留守儿童基金,为开展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兴办企业内部福利学校。
大中型企业雇佣工人较多,农民工相对集中。由这些企业投资建立内部福利农民工子女学校,可以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政府应在保证基本师资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适当放宽注册资金、场地等条件,并为之设计系统性配套方案。
3、合理利用现有教育、社保资源
1、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部门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指导,推动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
2.充分利用现有潜在教育资源。例如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心理研究机构等组织人员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
总之,未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将会逐渐转向社会力量,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
三、提高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是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从实质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
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询问学习情况,倾听子女心声,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其次,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有研究表明,特定的家庭管教方式是儿童早期攻击和叛逆动机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要慎重选择管教方式,尽量用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方式,培养出理性、富有同情心的一代。
2、改变双亲外出务工的方式
从调查中发现,父母双双外出比对父母有一方在家的情形,对子女的生活发展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完整性和家庭教育影响有效存在。
结 语
留守儿童问题源自农民工问题。因此,在近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对该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而且要进一步发挥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推动由法制建设、资源配臵、学校教育、社会工作、家庭教养等方面综合组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体系,真正缓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在暑假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县城周边的农村一些家庭详细询问了这些孩子的情况,得出了如下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是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的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里问题:由于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其他监护人代替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这些孩子在遭遇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情形是,没有自己可以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都只是自己处理。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愿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例如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鱼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或者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还有就是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都普遍认为不变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换,且难以及时得到修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助,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偏下。当然一部分孩子学习很努力,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真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正所谓有果必有因,通过调查,我认为造成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很多老师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且学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些学生冒着极大的危险,跳窗跳楼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
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学生放学以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镇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责任互相推诿,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
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
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
很多老师把留守儿童看作是一块包袱。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包袱,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
5、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带,因为年纪大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他们很少去了解也很难了解,家长会爷爷奶奶基本上是不去,这样就更不了解孩子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和老师的沟通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总结:
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不大现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又存在很大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都能了解这个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去解决,这需要联合多方面来解决,并不只能靠家庭和学校还要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前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