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感想

时间:2019-05-14 11:0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感想》。

第一篇: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感想

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感想

管理学院 宋芳芳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弱势群体的文章,我瞬间想到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个令人心痛的群体。自从第一次看过湖南卫视播放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节目后,我再也不看关于留守儿童的任何信息。几年过去了,我仍然不看,看了我特别心疼,因为我也没能力改变他们,他们过早地承担起本不该这个时候承担的责任,每天勤勤勉勉地做工,就像山野里的草和树一样,自由自在却有被遗忘了的苦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都是那么遥远,他们的发展权是那么稀薄。城里的孩子是花样年华,而这些留守儿童却是飘萍一般的草样年华。在贫穷的阴影与制度的夹缝之下,中国城乡割裂的现实体现在孩子们身上,居然是如此的残酷和真实。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

我从亲情,心理,物质,教育,社会这些方面,结合前辈们的调查来谈谈他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占据了我们情感的绝大部分。可是亲情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却是一个奢侈品。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因此在人际交往、生活感受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抱有强烈要求。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二、心理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另外,“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2004年公安部有个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三、物质

留守儿童大多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孩,那里土地贫瘠,资源稀少,不用调查也可以想象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不然他们的父母不会背井离乡,有的甚至为了节省车费,几年都不回家。那些留守儿童,各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太多的原因造成他们生活的贫困。

四、教育

我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可是这句话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确实空话。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3.6%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1.7%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至于学习成绩,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5.1%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研究人员分析说,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五、社会

在我们格外关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将目光投向这群跨世纪的孩子?这些走向极端的孩子们,用鲜血在一次又一次地刺痛我们,他们带有缺陷的成长意味着我们明天的艰辛,这种“世纪之痛”或许早已为社会的发展刻下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

1、制度性贫困让他们承受生存的重压。

2、身份歧视让他们的尊严日益破碎。

3、户籍歧视让他们成为这个国家的“二等公民”。

这些鲜明的生存状况,活生生的在我们眼前,我们应该深思,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

第二篇:留守儿童现状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课题概念阐释

留守儿童是指远离双亲或单亲,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共生理论下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

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

A、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B、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

C、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

D、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三)研究重点:

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广泛搜集、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关于共生理论、留守儿童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2.现状调查与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3.探究试验的实践研究。在切实把握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试验方案,开展如问题留守儿童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实践研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困难矫治研究等。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模式。

六、研究安排

(一)研究思路: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自强、协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进步、成才”。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0月),准备阶段。

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落实课题研究人员。组织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分析现状,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规划研究经费,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实施阶段。

1、认真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让学生留得下,学得好,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2、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 ,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拟定留守儿童发展方案、提纲,总结规律,分析提高。

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总结阶段。

1、总结经验,搜集成果,整理档案,撰写研究报告。

2、初步制定《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并付诸实施。

3、申请课题结题。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一)预期成果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智力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的研究 阶段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 制度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 制度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二)保障措施

1、人员条件及资源保证:

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很好的人员条件。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均从事管理工作已经有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并共同合作参与一项市“十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圆满结题。

其他人员多为学校各年级的班主任、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长期在中小学一线工作,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队伍。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确立本课题之前,我们查阅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资料,对一些学生及其家长作了科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确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实用价值。

3、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领导支持:两所学校领导都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曾专门召开会议,鼓励课题组开展工作。资料与设备保障: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类书籍。学校还为课题组配备了多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经费保障: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能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时间保障: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开展“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对我们两校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坚信随着课题的启动与发展,依靠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锲而不舍的科研热情、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创新精神,一定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第三篇:留守儿童感想

留守儿童调查感想

在本次毛概课题中我们选择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选这个课题,我们也是做了讨论。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鲜血液,应该对其进行发现、探讨、关心。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在现在这个迅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面临着农民工不断进城的问题,而偏远山区也存在着许多留守儿童需要我们的关爱。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同样是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但却缺少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也许能让他们早点成熟起来,但也可能会让他们无法自信地成长。这样,社会就只会恶性循环下去,农民工的孩子将还是农民工。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去关注他们,给他们一份爱,给他们力量。

在本次课题调查中,我做的是制作问卷,以及部分数据的统计以及调查。在制作问卷时,我设置 了12个问题,对年级、性别进行分类,从大家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到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方面的问题。其中有 你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会遇到的最大问题? A经济的落后B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突出C社会、政府关注度不高D缺乏关爱。你认为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对儿童加大照顾和关爱C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大家知道留守儿童,并理解他们,作为有责任感的大学生,我们要了解身处同样的社会,我们的幸福对他们而言只是奢求。他们的难过和感受又有谁能体会,他们也有享受父母的关爱和社会照顾的权利,他们也希望和大家一样可以被爱包围去体会一家子的其乐融融。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孩子远离了那温馨的港湾,他们得不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爱与温暖,留守儿童都缺少着,父爱,母爱,如果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爱心,他们会因为缺少亲情而陷入深渊。

第四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2012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城口县葛城镇友谊村、红坪村、城口中学、城口葛城二小、城口县示范幼儿园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

调查题目

比例

说明

父母外出打工时,由(外)祖父母照料学习、生活

35%

其他的儿童由亲戚照顾或者自己住

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90%

10周岁左右更加明显

学校、社会对自己十分关心

78%

父母在电话中教授孩子为人处世道理

11%

更多关心学习状况

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81%

在学校有伙伴

55%

因为是留守儿童,交友会受到影响

害怕与陌生人交流

14%

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

50%

从表1的调查结论,我们可以看出:35%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70%的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87%的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进行电话联系,81%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5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儿童害怕见陌生人,性格较内向,比较自卑。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部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你们,我会好好学习的”“爸爸妈妈辛苦了”,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快来接我”“爸爸妈妈能多关心我”,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通过与葛城二小的老师交流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我们在入户调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但也有的留守儿童劣迹斑斑,据葛城二小的一位老师反映,一位留守儿童有偷窃行为,经常偷窃超市里的商品卖给同学。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3、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两极态度分化现象严重。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最终很容易形成双差生和问题儿童。据葛城二小的袁校长介绍,一位11岁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几年才回家一次,该生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很不好,自觉性不强,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监护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这主要表现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对留守儿童所作的工作

经调查,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及其学校老师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科学研究为手段,积极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的良性机制。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令我们钦佩和学习的现象。从教育局罗主任那里了解到,县政府每年会拨专款给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用于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电话联系,形成“亲情沟通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感受到社会、政府对他们的关爱。除此之外,教育局还专门为他们在“

六、一”前夕分发了留守儿童读本,供他们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在与罗主任的交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城口县各级领导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我们也与教育局签定了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希望能够长期关注留守儿童。

另外,我们在葛城镇友谊村与三位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从他们阳光的笑脸和自然的交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地政府特别是学校老师对这些孩子所付出的艰辛,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学习到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法。

(三)建议与思考

针对重庆市城口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上问题,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健康茁壮的成长,经过初步思考,我们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各位领导参考。

1、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针,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在葛城二小调研时,接待我们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热情、全面地介绍了所在学校特别是班级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也从她与留守儿童的相处中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她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只要关心到位、及时,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应该比较顺利的,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成为阳光儿童。我们建议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学习之余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3、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找到归属感。

4、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外出后也要经常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进行沟通,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这一项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进行统一的教育与培训,从而提升农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识。?以上是我们这几天走访调研后经过讨论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通过这几天的走访调研,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受益菲浅。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在城口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五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之我见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2008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城口县葛城镇友谊村、红坪村、城口中学、城口葛城二小、城口县示范幼儿园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我们可以看出:35%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70%的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87%的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进行电话联系,81%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5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儿童害怕见陌生人,性格较内向,比较自卑。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部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你们,我会好好学习的”“爸爸妈妈辛苦了”,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快来接我”“爸爸妈妈能多关心我”,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通过与葛城二小的老师交流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我们在入户调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但也有的留守儿童劣迹斑斑,据葛城二小的一位老师反映,一位留守儿童有偷窃行为,经常偷窃超市里的商品卖给同学。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

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3、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两极态度分化现象严重。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最终很容易形成双差生和问题儿童。据葛城二小的袁校长介绍,一位11岁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几年才回家一次,该生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很不好,自觉性不强,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监护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这主要表现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对留守儿童所作的工作

经调查,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及其学校老师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科学研究为手段,积极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的良性机制。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令我们钦佩和学习的现象。从教育局罗主任那里了解到,县政府每年会拨专款给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用于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电话联系,形成“亲情沟通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感受到社会、政府对他们的关爱。除此之外,教育局还专门为他们在“

六、一”前夕分发了留守儿童读本,供他们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在与罗主任的交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城口县各级领导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我们也与教育局签定了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希望能够长期关注留守儿童。

另外,我们在葛城镇友谊村与三位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从他们阳光的笑脸和自然的交谈中,我们深切地感

受到当地政府特别是学校老师对这些孩子所付出的艰辛,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学习到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法。

(三)建议与思考

针对重庆市城口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上问题,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健康茁壮的成长,经过初步思考,我们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各位领导参考。

1、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针,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在葛城二小调研时,接待我们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热情、全面地介绍了所在学校特别是班级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也从她与留守儿童的相处中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她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只要关心到位、及时,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应该比较顺利的,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成为阳光儿童。我们建议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学习之余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3、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找到归属感。

4、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留一

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外出后也要经常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进行沟通,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这一项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进行统一的教育与培训,从而提升农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识。

以上是我们这几天走访调研后经过讨论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通过这几天的走访调研,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受益菲浅。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在城口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

2007年9月,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6年,当选“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2005年,荣获第十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肥东四中的谭海美与她的“留守小队”,如今在全国都很有名气。记者眼中的谭海美,彬彬有礼,稚气未脱的脸上挂着的依然是腼腆害羞的笑容。

捡垃圾的小女孩

今年14岁的谭海美,经历过许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磨砺。“我在会走路时,就跟着奶奶捡垃圾,我是在垃圾与破烂中渐渐长大的,所以我认识很多种易拉罐,虽然我一样也没有喝过,但是我知道塑料的、铝质的、铁质的易拉罐卖出的价钱是不一样的„„”谭海美说。

就在小海美出生刚刚六个月的时候,父亲谭国平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被坍塌的广告牌铁架砸去了一只手,仅仅得到了700多元的赔偿款。小海美的妈妈从此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过。生活难以自理的父亲只得将嗷嗷待哺的小海美带到合肥给爷爷、奶奶抚养,自己外出打零工谋生。

生活在省城的爷爷靠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拉客赚钱维持生活,而奶奶是靠捡破烂度日。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艰难,小海美的到来,让全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小海美在能走路的时候,就由奶奶带着去掏垃圾捡破烂。同龄的孩子们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各种易拉罐饮料时,小海美只能悄悄地站在一旁,等人家把饮料喝完,将丢在一旁的易拉罐捡走。夏天,即使天气再热,懂事的她也从来没有要求过奶奶买一罐饮料给她喝。尽管小海美认识很多种饮料,可童年的她却从未品尝过其中的滋味。

同学眼中的“小书痴”

尽管家里很穷,日子难过,可到了读书的年龄,深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的爷爷、奶奶,还是把小海美送进了学校。小海美自打上小学一年级起,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老师认为她很懂事,同学觉得她很可亲。

小海美喜欢读书,几乎到了痴迷程度。由于家境贫寒,少儿图书又价格不菲,她买不起书,只能借着看。当时,她所在的肥东县六家畈镇养正中心学校图书室规定,每周三下午是同学们换书的时间,每个周三,小海美必到图书室换书,负责管理图书的老师和同学对她都非常熟悉。曾有一个周三,负责管理图书的王老师忙碌了一下午也没看到小海美,感到很奇怪,一问她的同学,才知道她请了病假没有上学。第二天一大早,小海美就跑去找王老师要求换书,王老师笑着说:“真是个小书痴”。

从同学手中借书是谭海美读书的又一条途径。有一天放学比较早,小海美与几个要好的同学到同学吴娟家去玩。吴娟家条件比较好,有许多新奇的玩具,几个小姑娘到了后便玩起了洋娃娃和积木,可玩着玩着,不见了小海美,后来同学们在吴娟的书房里找到了她,她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安徒生童话》。吴娟笑着说:“谭海美,王老师一点都没说错,你真是个小书痴。”临走时,小海美借走了这本《安徒生童话》,而“小书痴”的绰号也在同学中叫开了。

留守孩子的“小队长”

小海美本来是在省城郊区的漕冲中心学校上学的,后来家中实在难以维持生计,爷爷、奶奶商量后决定,奶奶仍然在市内掏垃圾捡破烂,而小海美跟随爷爷回到老家。爷爷已七十多岁了,但为了小海美能读书,爷爷把抽了一辈子的烟都戒掉了。

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年纪又很大了,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小海美已经知道一切要依靠自己,要替家里减轻负担。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打扫屋子和庭院,放出饲养的家禽,有时还把衣服洗干净,做好早饭,吃过便自己上学了。每天放学,她从不在外面逗留,抓紧时间回家,因为她知道爷爷还在田里干农活,自己快点回家多少也能帮爷爷做点事。平时,小海美一做完作业,便帮爷爷捶捶背,有空还帮爷爷劈柴、干农活。

从城市回到了乡村,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变化使小海美的心灵有了很大的震动。首先她觉得农村的教学条件远远比不上城市学校;其次,她真正感受到了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孩子是多么的孤独。看着身边许多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孩子,小海美决定在自己的班级里成立一个 “留守孩子小队”。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辅导员老师时,辅导员老师非常支持,于是,养正中心学校第一个“留守孩子小队”顺利成立了,小海美也被选为小队长。“留守孩子小队”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解决困难,帮助照顾孤寡老人等等。

让更多的人都来关注留守儿童

2006年,升学到肥东四中之后,谭海美继续在班里组织成立了“留守小队”,“我们在一起温习功课、交流谈心。我们在学习和2006年,升学到肥东四中之后,谭海美继续在班里组织成立了“留守小队”,“我们在一起温习功课、交流谈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我想让和我一样的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谭海美说。现在,谭海美和爷爷一起住在学校安排的一处房子里,爷孙俩的生活,虽然简朴,却也简单快乐。

如今,谭海美的“留守小队”互帮互学活动的做法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06年初,肥东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广泛推广“留守小队”做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留守小队”活动对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7月,安徽省少先队“留守小队”工作现场研讨会在肥东召开,在全省推广“留守小队”做法。谭海美和她的肥东“留守小队”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相继专题报道。“作为留守儿童的一员,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心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我也想为留守儿童们做更多的事情!”谭海美说。

下载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农村儿童。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李爱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三农”问题而产生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有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6000......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新建县全面启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新民网49分钟前工作职责及完成时限、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为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动农村留......

    《留守儿童辅导》学后感想

    《留守儿童辅导》学后感想 学了远程培训课程《留守儿童辅导》之后,再结合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分析,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先得了解他们的心理,从心理上去抚慰这些孩子,现在的孩子基......

    看望留守儿童感想

    牵手儿童,传递爱心 毛泽昂 去看望留守儿童是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活动。之前我们学院有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次的活动就是由之前参加的一位小女孩的感谢信而引起的。......

    看望留守儿童感想

    等不到的爱 ----记长沙市流浪所之行 深邃的眼眸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忧郁的眼神里看不到些许希望,幽深的的巷子里,住着些许个与众人不同的孩子们,他们变得无家可归,他们的心思也无......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推荐)[本站推荐]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推荐 3 3 篇)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江西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