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邮编412421
单位名称湖南省茶陵县严塘中心小学
姓名谢飞平
职务教师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1363843078
3内容提要: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但他们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我校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状
严塘镇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偏远贫困山区,距离茶陵县城2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严塘镇农民历来就有外出打工的习惯,外出务工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根据镇政府统计:全镇4.3万人中,就有2万人外出打工,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
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今年3月初严塘中心小学教导处对我校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一次较全面调查:全校现有975个学生中有752个学生父亲或母亲长期外出打工,占全校学生家庭77%,其中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有167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585人,占全校学生家庭60%。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针对调
查的结果我们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严塘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
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脆弱,渴望得到关注。自我评价低,自我概念难建立。亲情缺失,安全感缺乏,心灵没有寄托,有严重的被遗弃感。有累赘感,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心理失衡,产生怨恨感,出现叛逆和异常行为,因而影响人际关系。封闭内向、怯懦、孤僻、敏感、多愁善感、自卑、胆小,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消极、烦恼、郁闷、严重的会出现攻击行为,通过攻击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形成反社会型人格,违反道德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亲或者母亲功能丧失,缺乏关心、支持、帮助、鼓励,家庭没有吸引力,于是就逃避家庭,千方百计往外跑。而外面的世界既精彩又复杂,好的学不来,坏的一学就会,甚至会陷入做事就做坏的怪圈。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早退、迟到、旷课,不完成老师布置各种任务,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差,随时都有辍学倾向。纪律观念淡薄、沉溺网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甚至吸烟喝酒,是学校不安定因素。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 成长环境不利。普遍
存在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如果不能洁身自爱, 在学校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成年后会形成人格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时想改正就很难了。
三、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一)加强留守儿童内部管理
1、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联系电话及外出打工具体地址、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教师评价等详细信息,做到心中有底,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实施动态管理。
2、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每位老师及校长都有帮扶对象,实行“代理家长制”,把留守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和教师给予特别关注。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辅导他们,情感上关爱他们,心理上疏导他们,观念上引导他们。
3、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在校期间遇突发事件,如生病、急需用钱等,都有相对应教师迅速采取适当求助措施,确保学生安全、衣食无忧,后再与家长联系。
4、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热忱为留守儿童服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关心他们的心理问题,请专业人员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行和心理障碍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化解他们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5、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健康成长的关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注重引导他们学会做人,用自己心灵深处的阳光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6、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的元旦、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都举行文娱联欢会,积极开展“体艺2+1”活动,课间学生跳兔子舞,充实留守儿童课外生活。“金号角”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两次的准点开播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文娱生活。
7、加强周末节假日的管理与服务,为了减少“真空时段”的负面影响,让“留守儿童”管理不留空档。我们安排老师双休日值班,学校领导带班,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时刻与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去向和有关的信息。
(二)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问题,是与留守少年儿童如影随形的一大隐忧。这几年来学校认为最头痛的事就是这一点。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孩子,下了课、放了学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家里的老人对他们根本管不住。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精心部署,切实开展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法守法、预防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平安校园。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及时解决校园安全保卫和治安防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门卫登记制度,狠抓各项安全保卫措施的落实,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3、加强校园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之契机,培养
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食堂和宿舍作为监管重点长抓不懈。落实国家免费营养餐发放工作,把感恩教育与环境卫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取来。
(三)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1、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大走访活动,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联系,交流看法,增进理解,形成共识。举办形式多样的家教培训班,引导家长多阅读家教的书,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心胜过教育”、“陪伴胜于说教”、“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要努力与孩子建立好信任关系和情感关系。让家长明白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角色长期缺失,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在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引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出现问题。希望家长多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多给他们关爱和关注。加强情感联系。外出打工确实无法回到孩子身边的父母,平时要加强情感联系,向孩子说明外出打工的理由,真诚表达思念、爱子之情。如平时多通电话,有可能每天一次最好,至少也要一周一次,内容以关心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指责。也可通过电子邮件、QQ联络感情。回来时要送他喜欢的又是合情合理的礼物,注意多发现优点、多鼓励。发现问题要冷静,平时已缺乏亲情交流和感情基础,不要即时批评,更不可以打骂,要寻找教育时机,讲究教育艺术。
2、争取政府支持
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逐步建立起社
会监护体系。当地政府加大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剩余劳动力多找出路,让父母有机会选择就近就业,获得双赢,一举两得,既挣钱又可利用工余时间照看孩子,使孩子深切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母爱,体会到温暖的亲情,使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将不断增加,其教育和管理逐渐成为农村学校突出的教育管理问题,只有从建设和谐社会高度出发,强化各级政府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主体责任,全社会齐抓共管,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才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第二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李胜旺 导师:林建红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少了父母的亲情,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继而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衡和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On rur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the re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a large amount of superfluous peasant laborers, a great many peasants crowed into urban cities.Accordingly, there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of “hometown-remaining children” in the rural areas.Most of them are living with their grandparents or their parents’ relatives.For lack of parents’ love, it has caused many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the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in children, education and so on.What is worse, it can lead to the unbalance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rural area in our Country.The method of setting this problem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amily,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left at home;education question;countermeasur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拉大了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农民生活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长治久安。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纷纷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从而出现了农村打工潮流。虽然农村打工潮给农村注入了更多的资金,农民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实现了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差不多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他们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由祖辈抚养,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隔代抚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批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所遭受的困扰和问题,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1.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这部分被留在农村的由未成年儿童组成的特殊群体,称为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了城市,虽然也有一部分儿童随着父母来到了城市,但更多的儿童由于受到经济状况、住房、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的限制而留在农村,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照顾,这类由未成年儿童形成的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
[1](P.119)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特别庞大,而留守儿童中小的只有两三岁,大的已有十七、十八岁,而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70%以上。[2](P.116)伴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材特别是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 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给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困难。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的教育问题
随着农村打工潮流的出现,许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而他们留下的儿童却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熏陶。家庭是儿童教育、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父母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不但可以在亲子教育中使孩子增长知识,而且使孩子在成长中享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响人的一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3](P.120)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在宽松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具有稳定性,留守儿童的人格是在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下形成的,影响了孩子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导致其人格的不健全。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艰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导致其生活和学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不断地上升
农村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同时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促使许多学生因成绩不良而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进而走上了辍学的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一部分农村家长看到很多有钱人一样没读多少书,在外面赚了不少钱,而自家的生活状况又不是很好,于是就把自家孩子送到外面去打工挣钱,逐渐形成了“孩子上不了学,可以一起出来打工挣钱”的想法,从而助长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比例在缩小,因学习成绩差、不爱上学或自己感觉升学无望而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这样就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2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不健全
孩子接受的健全的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 老师的父母并没有履行好他们的职责,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并没有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他们,反而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是隔代教育,接受的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形成有误导和偏差,使他们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2.3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随着父母的外出打工,虽然这使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由于缺乏情感方面的交流,缺乏亲情,使他们的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容易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情感冷漠无情、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道德情操不高、自信心不足等症状。由于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有了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他们与祖辈之间观念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同时对老师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向老师请教,容易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管教和引导,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社会持有不满的态度,进而进行泡网吧、聚众赌博、偷窃、抢劫、打架斗殴等活动,容易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4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智力发展受到影响
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在外打工,他们由于经常想念父母而致使课堂上无法认真听课,听课的效率明显下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虽然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解决,但老师不可能时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在家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又无法解决,导致一拖再拖,最后就放弃了学习的好机会。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家务活、农活全部落在祖辈的身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祖孙辈的年龄相差30岁以上,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70%,使得他们只能照顾孙辈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同时,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的约束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又无人辅导,作业无人督促,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习成绩自然就无法提高。另外,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看到别的孩子的父母经常接送而又关爱有加,自己却无人照顾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2.5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他们缺乏法律意识和卫生知识,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生活清贫简朴,不能很好地行使监护权,使孩子有病 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遇到问题和困难无人解决,孩子的生活质量较低,使得留守儿童在健康、教育、娱乐等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又经常独来独往,给一些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农村有较深的江河,许多孩子经常到江河去游泳,溺水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意识上的麻痹、思想上的放松和行为上的粗略,是留守子女最大的潜在安全隐患。[4](P.20)2.6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严重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容易形成性格上的孤僻,使他们在交往上存在着困难,独立性较差,坚持性较差,同时他们又不积极参加学校与班级的集体活动,难以与同学交流与交往,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3.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原因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与落后,使得许多农村的青年人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由此留下了大批的未成年儿童,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生活的残缺、父母亲情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思想意识的落后等等,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缓慢,农民收入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收入普遍提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状态。农村经济的衰落及城乡收入的差距导致农民生活忧患日益加深。[5](P.1)许多农民仅仅依靠土地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但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而且读书要面对着昂贵的学费,迫于生活的压力,许多农村的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但是受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无法连儿童一起带进城市里,把孩子留给老人来抚养,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3.2 农村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愚昧
由于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一样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一样不好,许多家长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一样要去打苦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甚至收入还不如一些文化低的同龄人,还不如趁年轻出去学点技能捞一把,而且读书又要花费许多钱,正是这种“不读书还可以省很多钱,出去外面打工还可以挣点钱”的新读书无用论,使得许多家长让自家孩子辍学而外出打工,别家看到了也纷纷效仿,他们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许多农村孩子辍学,义务教育受到了冲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辍学率不断上升。3.3 隔代教育的影响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他们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来抚养,接受的是隔代教育,虽然老人有在苦难岁月中奋斗的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有抚养孩子的丰富经验等等,但是这些老人往往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事故,同时重感情轻理智,重物质轻精神,重静轻动,并且容易与孩子产生不一致的倾向。由于大多数老人都是文盲,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活,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事,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力不从心。另外,老人容易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和放纵,尽量从物质方面满足他们,不管家境如何,都对孩子千依百顺,有求必应,使孩子处于无人限制的状态,致使老人无力管教也无法管教。因此,留守儿童虽然从抚养他们的祖辈那里获得了无穷的关心与爱抚,但老年人不论是在精力还是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也不够敏感和细致,也不及年轻的父母们有活力。[6](P.72)况且老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陈旧,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状况,并没有过多地与孩子交流,使孩子的许多心事无人倾诉,精神空虚。同时由于老人与孩子的价值观念差距太大,容易产生隔膜,使他们之间根本无法交流与沟通,农村留守儿童自然就无法健康地成长。
3.4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缺失亲情
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环境,是人类个体早期生活的基本环境和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通常是一年回来一次,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一次,孩子与父母缺少联系与交流,自然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家庭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不但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而普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习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看到别的孩子受到的关爱有加的时候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无法集中精神来学习。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学习的自信心也不足,一次考试的失败就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又无人引导和鼓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受到很大的影响。
3.5 学校教育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学校是家庭以外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指导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仍是当 前教育的主流,即使是九年义务教育。评判学校教育效果的仍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教育的育人理念。学校和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并进行积极的辅导,对成绩不好的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导致本来就缺失亲情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又受到了排斥,更加无心向学,经常旷课、迟到,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学校的处分,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许多学校过分注重智育,对德育和体育等方面缺少教育和指导,使许多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不到发挥,错失了发挥他们的特长的机会,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与他们的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同时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也使得老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的教育和辅导。3.6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许多网吧、游戏机室都是对未成年人开放的,农村留守儿童有一定的零花钱,他们精神空虚的时候就去网吧或者游戏机室打游戏或者上网聊天以求解脱,有的甚至整天泡在网吧、游戏机室里,不去上课。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读初中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但身心发育不平衡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不良少年,其实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他们又不去工作,整天拉帮结派,而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这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参与赌博、打架斗殴、喝酒、抽烟等,容易使他们走上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重大,关乎下一代教育和未来,他们的命运包含在我们民族命运的共同体中。[7](P.103)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理性的方式妥善解决,主要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问题考虑: 4.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打工潮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许多农村青壮年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的,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状态,解决“三农”问题,留住父母,提高农民的收入,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由此应该大力 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消除社会体制根源,使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同享优质教育的公共资源。[8](P.12)同时应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9](P.42)由此可以在乡镇兴建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或者其他产品的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者深加工,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又可以吸收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在自己的家乡工作,既可以打工挣钱养家,又使得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更加有效。政府有关部门要减少城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歧视政策,适当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使他们有能力负担得起孩子在城市的生活和教育费用。
4.2 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这是缩小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帮助他们解决其子女的就学问题,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说,他们非常愿意留在城市生活,为当地做出贡献,健康的城市应该是开放的城市,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为人们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因此,要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才能保证社会持续和谐的发展。
[10](P.120)
4.3 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降低农村的辍学率
政府应该加强体制改革,加强宣传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严格执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促使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
[11](P.5)教育子女的关系,争取降低辍学率。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开展家庭教育的知识讲座,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与教育沟通方式,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P.32)
[12]让家长认识到儿童应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过早让孩子外出打工对他们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外出打工由于技术与技能的不足只能做苦力,挣的钱也不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应该让孩子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职业的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父母双方要争取留一方留守在家教育孩子,的确要双方出去务工的,也要争取创造一切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以更好地进行教育。即使双方要外出打工,也要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尽可能把子女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的能更好监督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
4.4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兴建打工子女学校,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 学习和生活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呼唤学校、教师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也应该唤起政府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
[13](P.32)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免了学杂费,但仍有许多地区的学校简陋,学生的学习环境恶劣,由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对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的投入的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但是单纯靠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现实,在很多地方,农民工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可以由政府多出一点,一般地方,可以发动一些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进行捐款,条件较好的农民工也应该出一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采用不同的教育机制、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教育费用太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降低教育收费,使流动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同时,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考虑进去,多给他们一些情感补偿,长远来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也包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4.5 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特别关注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14](P.81)学校可以建立寄宿制教育模式,由专人照顾和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营造和谐人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就学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上的温暖。学校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注意从情感方面来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辨别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生活在一个无人关心的孤独的世界,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对子女教育的职责,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精神上与生活上的苦难,以及打工者在外演绎的种种感人故事,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家长应时刻保持与学校老师和孩子的联系,可以采取电话、书信、校访等形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积极引导他们的情感发展。同时家长也不能过分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考试失败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家长应多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各方 面的综合素质,缩小自身的教育能力与需求的差距。家长和祖辈等监护人不能过分地溺爱和放纵孩子,过分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让孩子认识到挣钱的困难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而作为孩子临时监护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则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消除祖辈和孙辈之间的隔膜,同时也不要让孩子承担过多过重的农活和家务,给孩子更多的生活和学习的自由与空间。4.6 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虽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但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应该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乐于施教、安于从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自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15](P.38)
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加强与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与沟通,注意从情感方面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生活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4.7 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现实,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农村留守儿童应该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与苦衷,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面对现实,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同学、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努力学习,遵纪守法,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和交往辨别能力,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则要向父母或老师倾诉和请教,遇到坏人则要保持冷静,防止自己遭受伤害,并且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农村留守儿童还要懂得约束自己,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不能意气用事,懂得如何结交良友,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避免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以防止自己走入歧途,走上一条不归路。
4.8 注重清理和整顿学校的周边环境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寄宿在学校,经常在学校外面吃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周边的食品店、饭馆等卫生检查,以防止学生吃不干净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机室的整顿与清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网吧与游戏机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或者游戏机室,打击不正之风,净化社会环境,从而减少他们与社会不良现象和不良青年接触的机会,也减少了犯罪分子的作案时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和谐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一代信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和谐农村 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农村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16](P.26)农村打工潮的出现促使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形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我们要明确划分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子女的教育体系,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确保留守儿童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只要全社会都伸出一双热情的手,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那么,我们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会与其他的孩子一样,拥
[17](P.53)有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也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一句话:用我们共同的爱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创造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
致谢:
我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林建红副教授。本论文是在林老师的谆谆教导、悉心指导及严格要求下完成的。林老师治学严谨、博学多才、平易近人,给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师从这样的导师是我人生的幸事。本论文的选题、大纲的修定、资料的收集、正文的撰写与修改无不凝聚着林老师的心血,笔者感激之情难于言表。
再次感谢我的导师和韩山师范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全体老师!
参考文献:
[1][3][10] 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2] 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和对策[J].湖北师范院学报,2005,(6).[4] 王家良.关爱留守子女 促进教育和谐[J].德育新探索,2006,(3).[5] 邢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反思与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 [6] 梅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7] 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5,(12).[8] 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政策[J].观察与思考,2006,(5).[9] 周长春.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思想品德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基[J].科学中国人,2007,(1).[11]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5).[12] 许旭.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13] 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3).[14]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政策[J].理论观察,2005,(4).[15] 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子女[J].基础教育参考,2004,(7).[16] 刘岳启,周宏.农村“留守儿童”与和谐农村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06,(9).[17] 黄菊,李绍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存在的根本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
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镇参加劳务活动。许多务工者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让他们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学习、心理、行为及道德问题,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影响新农村未来状况的主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和建议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的,年龄在6—16周岁之间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下放以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变得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条件能跟随父母到城市,只好由父母交给祖你母或其他亲戚,继续留在农村照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件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情况
不管是由祖辈照顾,其他亲戚监管还是独自生活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端,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调研显示: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管教,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精神,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差距。心理上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不良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性格上也有不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沉默、暴躁、极端等缺陷。长期远离父母的监管,缺乏道德约束,有的孩子甚至染上了一些恶习,在特定的时期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而走上了歧路!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和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将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家中的监护人或因为年事过高、文化程度不高,或是忙于农活,导致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再加上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致使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学校、家庭教育,在情感、学习、心理、德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下面以笔者所调查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笔者所调查的学校直属于黔东南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东邻剑河县巫交村,南接台江县南宫乡距县城26公里。反排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至今,从县城到反排村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地一身泥。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也为了给家庭以更大的经济支持,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了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得到了普及。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依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易出现异常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种种心理困扰,此时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显得尤为重要。缺少父母的疏导,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正确性都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思想境界了,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长期放纵使他们养成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诚实、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依赖父母给予的物质享受,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学习成绩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带管,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或平时家务繁忙,平时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在学习、情感、心理方面的教育缺失严重。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有时候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这些学生的家长都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来参加,也就是听听会就行了。甚至有些家长从不参加家长会。
二、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分离的时间较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祖辈或其他抚养者。
2、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精力有限
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现在的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采用大班额教学,平均每个班都在60人以上。所有班主任都是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再带两个或三个班的政历地生(其中一科)的教学任务,平均每个教师一天三节课。教师们一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所剩业余时间已寥寥无几。就算一个班主任老师每天用一个小时找一位同学谈心,除开双休日,每个同学一学期才能轮到可怜的一次。对自己联系
一、两个“留守儿童”也许一学期能有几次谈心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学生则很少过问。(2)、教师心理因素
由于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一遇开会,校长、局长们反复强调:“体罚与变相体罚一票否决”、“不要为了他人的成才,自己去以身试法”、“有体罚或变相体者,师德考核为零”等等。教师们害怕自己在对某些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学生顶撞自己而一时冲动,引起自己的教育行为触犯法律,给自己带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们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给自己惹麻烦”的心态,对那些品质恶劣,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只能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发展。
3、社会方面的因素(1)、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衡量一个国家发达富裕与否,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个人资产的多少。一些外出务工者,回家过年,当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时,当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钱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炫耀的色彩。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形成看谁比谁更有钱的相互攀比的心理。(2)、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如舞厅、游戏厅、网吧,这些不但对未成年人开放,而且对学校也已形成包围之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于是,许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或教师的监管的情况 下,时常进入这些游乐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
3、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额问题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适度超前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对城乡中小实行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扩大城乡基础教育规模。根据人口容量和流动人口数量,预测学生人数,为扩建和新建学校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择校风”,从源头上遏制“择校”而带来的“大班额”问题。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以缓解“大班额”压力。学校自身应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新策略和组织方式;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等游乐场所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开放。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成立如妇女儿童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组织离退休教职工配合村委会构建群众性组织,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小学的教育和监护工作,给孩子在家庭的学校之间构筑一道健康的桥梁。借助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的爱心的培养,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身边的“留守儿童”,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广大农民在国家的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要想真正的标本兼治,彻底解决,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人文上整体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教育导报《省十届政协委员提案关注教育》2008年1月22日
3、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秋德育工作手册》
4、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
5、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期末成绩册
6、圆圆《改革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
7、李晓亮:《学生减负关键要改变应试教育》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
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
名:薛天骄 学
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二)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1、心理不健康,性格内向、孤僻
2、学习成绩差
3、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严重
二、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1、溺爱式教育
2、粗暴式教育
3、放任自由式教育
4、留守儿童无归宿感
(二)学校教育方面因素
1、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
2、教师心理因素
3、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方面的因素
(三)社会方面的因素
1、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一)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二)正确引导家庭教育
(三)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教学问题
(四)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五)结对子、传递爱心
(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摘 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而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 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1)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2)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3)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 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 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教育制度与相关政策法规是重要保证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我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最后,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 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进行登记。建议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五)建立、完善社会层面与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 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安庆的姥山社区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创立的“代理家长”制度,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培文
《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2003 [2] 方铭琳
《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 [3]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 [4] 徐群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载《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5]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 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5)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前学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家,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 年,我国农村15 岁以下留守儿童为1000 万左右,而到2009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竟达到5800 万人左右,年均增长近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而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道德出现了滑坡,甚至触犯了法律。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增强自身防御意识的同时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指导严重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儿童学习上有困难,有畏难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加上基础不牢慢慢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社会上散播读书无用论也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冲击,父母的教育和监管不力,使孩子萌生了早点进入社会,混日子的想法。
(二)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法国克里斯琴博士曾经这样忠告作为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确,处在幼年身心发育 阶段的孩子,心理上非常渴望大人的关注与爱。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隔离造成孩子大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双亲同时外出的尤其突出。
据不完全调查有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甚少,关怀远远不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也发生了许多的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然而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监护人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会引发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他们更经常体验到孤独、郁闷、失望、不安、无奈等消极的情绪,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冷漠、胆怯、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的人际障碍和人格缺陷。
(三)人身安全多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护,很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们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去网吧和游戏厅,一部分孩子还成了夜不归宿的流浪儿,在不良社会青年的诱导下渐渐走向犯罪道路。同时,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弱势群体中间,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匮乏,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资料显示: 留守儿童已成为各类罪犯侵犯的高危人群,尤其留守女孩易成为性侵犯对象。同时监护人也时有侵犯留守儿童人身权利的现象发生,学校老师的教育简单,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学校监护不力和儿童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发生溺水、触电、烫伤等意外事故甚至死亡。因此,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四)社会教育不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因此,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下,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业风行于大街小巷,甚至波及广大农村地区。而如今的互联网、电影录像、影碟和书刊等传媒文化掺入不少暴力、黄色等低俗内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爱和关怀、缺少约束等更容易受到诱惑。再加上这 些孩子还没有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威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哪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隔代监护人健康偏差,文化程度很低,观念落后、单亲父母忙于农活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寄宿在亲属家中的孩子很难有归属感且时常有监护空白,这样就会使得留守儿童放任自流、无拘无束。家长观念偏差也是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成本过高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就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进步。有的家长对孩子重物质方面的补偿而忽视了感情上的交流沟通。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个性社会化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社会制度的制约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户籍教育制度相联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向城市转移趋势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现象。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环境中,同时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劳动力必然很难在当地就业。这种政策滞后于社会发展,而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及子女的身份、教育、升学的限制;社会缺乏对农民工实质性的关爱,言之者众,行之者寡,这也是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 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不能单靠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应该让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负其责,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活、学习空间。
(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与农民工家庭成员分居两地密不可分,而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它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相适应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而导致了身份天然的差异,更使进城务工人员长久地被排斥在市民待遇之外,由于没有上述制度的存在,大多数农民工要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就必须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昂贵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等问题。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到城里上学仍然是困难重重。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制度中僵硬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定,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废除高过城市学生的教育费、学杂费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就地入学,从而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 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
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三)加强学校教育
1.建立“代家长制”、“寄宿制”、“保育制”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有利 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代家长制,即教师和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的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相关资料表明“寄宿制、代家长制在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影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样一种制度能够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相应的关爱,学习上得到一些有益的辅导,情感上得到一些交流慰藉,力争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最人性化、最有效地教育模式。
2.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力度。首先,应建立专门留守儿童档案,且应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和其父母进行沟通,及时反映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问题。其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提高他们对自己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使其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二是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将家庭困难的寄宿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结束语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党惠阁.点燃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再探.教育教学研究报,2012年1月下旬刊.[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3]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2008,(3).[4]雷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新学术,2009,(1).[5]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2003.[6]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15).[7]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8]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载《现代农业科技》,2007,(70).[9]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