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
笠山初中“岗位练兵、高效课堂”学案
班级:九.一组名:文科组姓名:王宏祖日期:2014 年 3月 13 日课题: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学习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学习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型:体验学习学习过程
一、复习领航 问题探究。
1、自由朗读第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2、第2-3段描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3、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二、问题领航 学习探究
1、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
2、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的?
3、齐读4个“难道”句,思考:这四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四句各有什么侧重点?
4、朗读8段,思考:这段赞美白杨树和前面有什么不同?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知识链接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点: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整个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征义;而拟人和比喻则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务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通常并不寄寓更深的意义。
5、朗读最后一段,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什么?
三、整体回顾
本文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又说它是“极普通”的一种树,这矛盾吗?你能具体说说“不平凡”和“普通”各指什么吗?
四、技能练习: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B.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守卫家乡的北方农民。C.描写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把“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改成否定陈述句(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用这段课文中的原文,回答称白杨树是“伟丈夫”的原因。
4、这段课本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没有„„,没有„„”“白扬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又用转折的语气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的作用是:()
A.说明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B.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积蓄气势。C.说明白杨树不仅是“好女子”,也是“伟丈夫”。D.为揭示白杨树的心灵美作安排。
5、四个排比反问句的作用在于逐句加深内容,各句的意思是()A.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树中的伟丈夫”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B.①第一句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人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光明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农民,至少是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象征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D.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胜利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所有中国人,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③第三句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象征今天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
五、学以致用:
1、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2、值得我们去赞美的精神品质很多,也许是一份执著,也许是一种无私。请你从自然界中任选一物,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赞美你所欣赏的精神品质。
六、作业
1、背诵5――7段。
2、积累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篇:《白杨礼赞》导学案专题
课题:《白杨礼赞》
【知识链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意于物(采用方法:联想与暗示)。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它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即使用于局部,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决不会是一个单句;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中的象征体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感情一般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阅读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画出重点读和记。)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语。(学法: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积累字词;2)、听读或范读课文或小组学生朗读)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dài)恹(yān)....恹
晕(yùn)圈
参(cān)天
潜(qián)滋暗长
...不折不挠(náo)婆娑(suō)虬(qiú)枝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⑴字音关——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A.坦荡如砥(dǐ)晕(yūn)圈 潜(qián)滋暗长 虬(qiú)枝()B.旁逸(yì)斜出 倦怠(dài)秀颀(qín)无边无垠(yín)()C.婆娑(suō)恹恹(yān)锤(chuí)炼 不屈不挠(ráo)()D.磨折(shé)挺拔(bá)楠(nán)木 鄙(bǐ)视()
⑵字形关——下面是高哲同学利用本课所学的生词写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看旁移斜出的枝条,看耸入云霄的高枝,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倦殆。无论我们怎样锤练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描写出它的神奇的美。
改正:
2.词义关。用词凝练准确且变化多姿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请根据提示,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写高原之大,作者用()(2)写高原之平,作者用()(3)写高原之色,作者用()(4)写枝条斜出,作者用()A.黄绿错综 B.坦荡如砥 C.旁逸斜出 D.无边无垠
第一课时(总第 节课)
备课时间:2 月19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把握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思路。学习重、难点: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学习过程: 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让我们走进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英姿。自学导引:
1、解题: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
2、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想想: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你能说一说它的作用吗?
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试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学内容的基础上讨论探究)
1、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与“不平凡”矛盾吗?请说明理由。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1.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若不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教(学)后反思:
芹池中学“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李建兵 组长签字
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总第 节课)备课时间:2 月20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从多角度对“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具体认识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品味本文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了解白杨树独特的内在气质。学习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高度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自学导引:(自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景美):(1)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黄土高原: 色彩:
幅员:
地势:
(2)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
(3)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4)我的情绪变化对于表现白杨树来说,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2、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形美)(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
3、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神美)
作者称白杨树是树中的“ ”,是因为:
4、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把它们找出来,在文中批注你的理由,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探究)
1、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为什么?
2、作者礼赞白杨树,为什么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样安排是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中用了“也许”一词,这一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三个文段,然后答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
2.(丙)段方框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挑 偃
挺
拧 B.横 偃
劲
扭 C.挑 犹
劲
扭 D.横 犹
挺
拧 3.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白杨礼赞》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
6.对三段文字描写树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形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二、(选做题)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教(学)后反思:
芹池中学“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李建兵 组长签字
课题:《白杨礼赞》第三课时(总第 节课)备课时间:2 月21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认识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学习重、难点:
1、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2、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知识链接:
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学习过程: 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白杨树是 的树。
2、《白杨礼赞》《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自学导引:
1、找出能表明导入第二点问题的段落,完成以下问题: 1)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注意不可改变句意):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3、你认为文章结尾“ 楠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七段的四个反问句:
1)句中“至少”“尤其”两个词语有什么作用?
2)、四个反问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3)、你认为:四个反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 4)、比较改后的陈述句与这四个排比反问句,思考:排比反问句的作用。
2、作者把白杨树与根据地军民联系起来,你认为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1、从下列形象中选一个写出他的象征意义。兰花、楠木、莲花、蜡烛、梅花、太阳、翠竹
2、选做题:
1)学习第七段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写一段话。(找出一种“物”和与之相应的“人”,找出其精神的共性,然后写作)
2)、现在再次拿出我们的课堂练笔,请赋予笔下的意象以象征义,尝试用一些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礼赞所写之物。
3、古往今来,赞美牡丹、菊花、莲花的诗文可谓多矣;而对绿叶的赞美却鲜有所闻。或许有人说;绿叶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婀娜的姿态。其实,花儿之美,是整体关。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它便会显得单调刺目,正因为有了绿叶,它才构成一个美的和谐,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绿叶长在鲜花之下,总是谦逊地低着头,从来没有趾高气扬过。它不在意行人的注目礼,即使听到行人一味赞美鲜花而冷落自己的时候,也毫不嫉妒,依然兴致勃勃,忠于职守。
绿叶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它却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大自然。“年轻”时,它生机勃勃,青翠欲滴,把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必须的氧气;“年老”时,它脱离母体,投向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更护花”。
1、文章第1节把绿叶和鲜花进行,突出了绿叶的 作用,表现了绿叶 的性格。
2、第2节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绿叶的 和。
3、第3节表出了绿叶 的精神。
4、本文和《白杨礼赞》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是:
教学后反思:
第1课
白杨礼赞
_____班______号 姓名_____________ 完成评价:_________ 【目标导航】
1、理解象征手法。(重点)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难点)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预学导学】————我自学能力如何呢?
1、一读课文(1)正音正字
主宰()
倦怠()
地壳()
恹恹()晕圈()
婆 suō()
qiú()枝
秀qí()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2、相关链接:走近作者(请同学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
3、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人+事+结果)
(2)文章依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
(3)本文的线索:
4、三读课文,读完文章后请你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课内互学】——小组合作探究
5、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坐镇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6、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7、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的精神的?
【能力提升】阅读《黑暗中的花香》 2013质检
黑暗中的花香
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
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他似懂非懂,却突然雀跃了起来,妈妈没有骗我,天上真的有乌云呢,有雨落在我手背上了。母亲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紧接着,有更多的雨落在他的手背上、脸颊上,雨水咸咸的、涩涩的,那是母亲的眼泪。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异常灵敏,甚至能听到一朵花开放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角落中传来细微的“噼叭”声,于是摸着墙壁走到角落,他伸手轻轻触摸,发现那儿有一盆植物,一股香气随着他的触摸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淡淡的无可名状的味道,像是光明的味道。母亲告诉他,那是一盆菊花。从此后,他爱上这盆花,他触摸它的枝叶,会感到凉润沁心,聆听花开,则会在心中打开一扇门,恍惚中,有一束光注入他黑色的世界。时光的流逝静寂无声,他渐渐顺从了黑暗,没有了最初的恐惧,反而变得有些依恋起来。直到有一天,父母告诉他要上学了,那个学校很好,虽然仍然黑暗,却充满了花香。
随着父母跌跌撞撞走出家门,听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时,他的身体变得僵硬起来,他感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自己身上,那温暖有些燥热,令他平静的心剧烈地跳动。
他进入的是一所盲人学校,果然如父母所说,这儿充满了淡淡的花香味道,在穿过一段坑洼不平的林阴道时,他感觉到阳光忽明忽暗,他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害怕自己会迷失方向。那一天,他不知走了多少路,最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房间,然后,他听到了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你好,请坐下吧。
他坐了下来,父母不知何时松开了手,他无所适从地四处摸索着,突然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桌子,这时,他嗅到了一股熟悉的花香,循着花香探去,果然,家中角落里那盆菊被放在了桌子的一角,在熟悉的花香环绕下,他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然后,他听到四周传来了他异常熟悉的声音,那是一种呼吸的声音,只有身处黑暗之中的人才会那样呼吸,细微、悠长、平静„„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与他一样身处黑暗的年轻人,他学会了许多,生活能自理了,可以用盲文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在操场跑道上与人赛跑。他逐渐长大了,有了很多朋友,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他热爱上了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另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光明。
每天的课程很多,但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伺候桌上的菊花,老师告诉他,这种菊花叫作墨菊,虽然朴质无华,却端庄稳重,在花的世界里,墨菊惬意舒缓、洒脱娴静、隽永鲜活、醇厚如酒,将其融汇到心境中,会凝聚起一份自然天成,飘逸出一份清绝品格。
他听得悠然神往,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做一朵墨菊,在黑暗中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把平凡的生命沉淀成一杯醇香的酒。(摘自《当代青年》2012年 第12期)
1.标题中“花香”除了指菊花的香味之外,还有什么特殊含义?(4分)
2.面对生活的遭遇,“他”经历了哪些情感上的变化?(6分)
从“最初的恐惧”
3.文中有三件事体现了父母对“他”的精心呵护,请简要概括。(6分)
①
②
③
4.为什么“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你从“他”的故事感悟到什么?(6分)
5.本文着重从触觉、听觉和嗅觉对“他”的内心展开描写,请从文中举一例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举例:
分析:
【走进名著】友情提示:本阶段名著阅读内容
在厂子里,他可是交了朋友;虽然不大爱说话,但是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再不交朋友,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他的烟卷盒儿,只要一掏出来,便绕着圈儿递给大家。有时候人家看他的盒里只剩下一支,不好意思伸手,他才简截的说:“再买!”赶上大家赌钱,他不象从前那样躲在一边,也过来看看,并且有时候押上一注,输赢都不在乎的,似乎只为向大家表示他很合群,很明白大家奔忙了几天之后应当快乐一下。他们喝酒,他也陪着;不多喝,可是自己出钱买些酒菜让大家吃。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作得对。朋友之中若有了红白事,原先他不懂得行人情,现在他也出上四十铜子的份子,或随个“公议儿”①。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他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在这里人们是真哭或真笑,并不是瞎起哄。
那三十多块钱,他可不敢动。弄了块白布,他自己笨手八脚的拿个大针把钱缝在里面,永远放在贴着肉的地方。不想花,也不想再买车,只是带在身旁,作为一种预备——谁知道将来有什么灾患呢!病,意外的祸害,都能随时的来到自己身上,总得有个预备。人并不是铁打的,他明白过来。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象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拚命——象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
1、从文段中祥子最看重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
2、祥子对待劳动(拉车)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练笔】
请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我的收获】
第三篇:《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象征的艺术手法;
2.学习本文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著名的、。原名,字,浙江桐乡人。作品编为《》,代表作有农村三部曲《》《》《》和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以及长篇小说《》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参天()毡子()虬枝()秀颀()楠木()外壳()......
恹恹欲睡()倔强()潜滋暗长()晕圈()刹那().....
倦dài()坦荡如dǐ()旁yì斜出()主zǎi()bǐ视()纵横jué荡()pósuō()锤liàn()积雪初róng()
2.解释下列词语:
伟岸:锤炼:
主宰: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
倔强:秀颀: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文题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理清本文感情线索。(结合本问题讨论书后“探究·练习”一)
2.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景色,作者涌起的感想是什么?
3.哪一句话最能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绘白杨树的?
4.第五段最后两句话又侧重谈白杨树的什么?
5.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3.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4.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它与北方抗日军民有什么相似点?
5.楠木有何象征意义?
6.课文标题为《白杨礼赞》,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它与白杨树有关系
吗?还有结尾写到楠木,又有什么用意呢?
五、重点语段赏析:读第七段思考相关问题:
1.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2.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3.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
4.作者展开联想的话共有几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属于什么句式?
5.这四个排比反问句有什么作用?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比较语气上的不同。(结合本
问题讨论书后“探究·练习”三)
六、拓展延伸:
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从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中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
第四篇:《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
【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主宰(zǎi)
恹恹欲睡(yān)
晕圈(yùn)
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
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
不折不挠(náo)倔强(jiàng)
潜滋暗长(qián)
倦怠(dài)
纵横决荡(héng)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秀颀:美而高。颀,高。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2.作者链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合作与探究】
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交流点拨】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3.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交流点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当堂训练】
1.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说说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
【交流点拨】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让人恹恹欲睡,惊奇的叫了一声。
3.研读第三部分,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分别突出了白杨树的直、直而紧靠、向上以及“微微地泛出青色”的特点。
文章用“倔强挺立”总写了白杨树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4.研读第四部分,说说第7段的四个反问句是怎样逐步加深,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交流点拨】一连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在上文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展示了扩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拓展延伸】
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交流】示例:“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一句,直点礼赞对象,抒发了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实在”一词充满了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叹号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感悟形象,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点拨】(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更显其雄壮、伟大。(2)外部形态的不平凡。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写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3)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合作探究】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交流点拨】“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你的视野的”也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交流点拨】“涌”字说明感情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交流点拨】“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请你举例说明。【交流点拨】(1)如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从远指到近指,感情逐渐强烈。(2)描写高原景色的句子,长短相间,坐落有致。(3)第7段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句子由短到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
【当堂训练】
1.文章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而是主要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以。这一段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3.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交流点拨】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与开头呼应。
4.作者为了表现主题,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象征手法。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情感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有事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和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5.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作者起笔便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使读者一开始就对白杨树有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这是“放”,接着写远远的白杨树,这是“收”。最后,在抒情、议论中直接陈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高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拓展延伸】
1.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交流】(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2.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理解。【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 学生版)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
【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主宰()
恹恹欲睡()
晕圈()
坦荡如砥()虬枝()
旁逸斜出()婆娑()
不折不挠()倔强()
潜滋暗长()
倦怠()
纵横决荡()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
锤炼:
秀颀:
坦荡如砥: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不折不挠:
2.作者链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合作与探究】
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4段): 第三部分(第5-6段): 第四部分(第7-8段): 第五部分(第9段):
3.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当堂训练】
1.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说说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
3.研读第三部分,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4.研读第四部分,说说第7段的四个反问句是怎样逐步加深,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拓展延伸】
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感悟形象,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
【合作探究】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当堂训练】
1.文章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而是主要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4.作者为了表现主题,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5.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1.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2.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第五篇: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3中徐剑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树的特征,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练习背诵课文6-8自然段。
(2)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巩固排比、反问修辞手法及作用。(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2、教学重、难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象征的写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二、教学创意
本堂讲读课的设计思路紧扣主题------“礼赞”二字,由浅入深,由树到人,学习本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分为以下二个步骤:
1、悟读白杨形神之美
2、品读象征意蕴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你们猜猜这首诗描写的是哪种树木!“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白杨树。不错,这首诗把白杨树挺拔、向上的形象描绘的生动细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他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
(二)、由树及人,层层深入,体会象征意义
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本文题目是《白杨礼赞》,题眼是哪两个字?对“礼赞”,赞是赞美,那礼如何理解?对,崇敬!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崇敬的赞美!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齐声回答)
1、悟读白杨形神之美
(1)作者赞美白杨树,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放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干,笔直
外在形态
枝,靠拢
旺盛,力争上游
叶,向上 皮,光泽
倔强挺立
内在精神 向上发展 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的内在精神。
(2)结合ppt图片,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白杨树的形神之美。
2、品读象征意蕴之美
A、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不是。那作者由白杨树还联想到了什么呢?朗读第7自然段,思考:(1)、作者由白杨树还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2)、第七自然段除了象征手法,还有很多值得赏析之处,同学们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预设:生1:还联想了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师:请读读原句。
师:作者为什么会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抗日的精神和意志呢?
生2: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和北方的农民很像,白杨树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身姿和家乡的哨兵很像,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抗日精神很像,所以二者会产生联想。
师:出示幻灯片:作者借对白杨树赞美表达对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以及抗日精神的赞美,这种手法就是象征。之前我们接触过象征手法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说说?
生3:《未选择的路》,借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荷叶母亲》荷叶象征母亲,莲象征孩子,荷叶护莲就像母亲保护孩子一样。
师:很好,那何为象征手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第二、象征又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是着眼于局部的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些事物进行细致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第三、象征的主要作用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者不能值说的意思、情志寄托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家乡哨兵,抗日的精神意志,而是要借白杨树来赞美呢?
师:出示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辗转各地,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粉碎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于是在1941年3月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师:作者把不能直说的话借象征手法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含蓄。那这一段内容还有很多精彩的部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这一段,可以从修辞和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生4: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运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师:下面同学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这组句子,把恢宏的气势,强烈的情感给表现出来。
师:那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5: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四句话(读),要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但前三句却说它不美,不是好女子。欲褒先贬,欲扬先抑。
师:那你能把这部分读一下吗?
生3:读
B、象征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文章中还有一处象征手法,谁找出来了?
生5:第九段中的贵族化的楠木,象征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
师:在这里作者提到这类人有何用意?
生6:二者形成对比,突出赞美白杨树及其代表的的精神和品格。
师:我们一齐朗读最后一段,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收获了呢?
(四)、作业:
1、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可以兼用多种修辞和写作手法)
2、背诵6-8段。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2、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如:“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