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

时间:2019-05-14 11:4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

第一篇: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

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

作者:梁小民(经济学家)时间:2012年01月09日

2011年读了两百四十八本书。不能再读了,再读就是二百五十本了,总不能读书读成“二百五”吧。

我对数字还是有点迷信的,总喜欢用数字说话,而且趋吉避邪。不知是不是学习经济学这个专业之故,总觉得拿数字说话有根有据,有铁一般的事实在支撑着。不过,见的各种统计数字多了,才知道看似铁一般的数字很多时候是氧化了的铁,像豆腐一样不堪一击。就拿两百四十八本书这个数字来说,其实既不能反映书的数量,更不能体现质量。用“本”来衡量读书的数量,很不准确。有的书一本六十多万字(如岳南《南渡北归》,三大本,每本都六十万字),而有的只有几万字(如收入“海豚书馆”的王安忆《骄傲的皮匠》,只有四万字)。如果只求本数,一味读薄书,可达上千册。书的质量更无法靠“本”来体现。我读过的书,少说有百分之十算是垃圾,读了让人恶心。但也有些书读了几遍后,仍觉余音绕梁。用读过多少本,如何能反映出读书的状况?尽管统计数字并不见得准确,但人们仍然在用,我权且从众,把一年读的书用“本”作一个统计吧。

我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休闲。都这把年纪了(年近七十),退休已多年,早已没有什么追求。主要的工作是在各地为EMBA讲课,讲完课,晚上也无事可做,正好用读书打发时间。正因为读书是为休闲,所以完全从兴趣出发,挑轻松的书看。如果偶有所得,也写一点书评,今年共写了长短书评二十多篇。我的习惯是,只要读书就认真读。读过的书,小说类的,情节、人物都得记住;非小说类的,基本观点都有所了解。每本书读完后,都要在扉页上记下评语或感悟。因为完全是个人化的,就写得大胆一些,是好是坏,毫不客气。一年读下来,就想完全按自己的标准评一评十大好书。

如今许多媒体都要评选年度十大好书,有些已做了好多年,在全国颇有影响。我经常按这些推荐来找书读。媒体评书自有其标准,大体上是思想性、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及销售量之类,但总不能不参考一些其他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比如,某地政府组织编写的反映本地精神风貌的书,即使内容平平,也会入选,无论什么地方来的专家,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一些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书或大人物的书,评委无论读过与否,都会同意入选。中国人是讲政治的,评委也不例外。这种评选还有一个缺点:所评的书涉及方方面面,候选名单有上百本之多,很难有评委全部认真读过。评选时只能听相关专家的意见,未免有一点盲从。与各大媒体的评选相比,我个人的评选肯定是片面的,也缺乏公正性,但把自己读书的一些想法告诉大家,想来也不算一点意义都没有。我的评选标准完全是个人化的,标准有三:一是好看,读来兴趣盎然,甚至废寝忘食;二是能让我有所收获,或者激发了思想;三是文字通畅优美。当然,对各类书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后再分类谈。

说起来,我是以经济学为业的,所以,尽管读的经济学的书并不多,但首先还是从经济学评起。个人感觉今年经济学的好书并不多,无论是国人写的还是翻译的,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很少,畅销书倒有几本,又是当前的时局又是洋人的阴谋论,总在排行榜上,不过我对这些书不感兴趣,媚俗而已。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许小年先生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许先生是我敬仰的经济学家,他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自由主义先辈大师哈耶克有些相像。在国际范围内,他坚决主张埋葬凯恩斯主义,至于国内,则是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他的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与他前几年出版的《自由与市场经济》一脉相承。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现实,面对欧债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这些凯恩斯主义引起的恶果,只能靠政府实行更多的干预。这尽管是饮鸩止渴,但已饮

上了,就只好再饮下去,让我们的政府放弃干预,经济上也不可能。但我们在思想上必须明白,政府干预过多确是市场经济的大忌。

我推选的另一本经济学好书是陈晋女士的《哈佛经济学笔记(2)》,(1)出版于去年。这本书扩展了《哈佛经济学笔记(1)》的内容,尤其是扩大了经济学的视野,又牵涉到一些最新的问题。前者如文化经济学,后者如有关医疗体系的政治与经济,不仅介绍了经济学家的观点,而且介绍了他们的争论。我也去过哈佛,旁听过一些课的片段。我认为这本书真实再现了哈佛大师讲课的内容与风采,又让你对各种经济学最前沿的问题有所了解。读这本书,我可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我对历史颇有兴趣,常以“史学票友”自居。读历史方面的书自然不可少,专业类大部头没时间读,读的还是通俗类的。对历史书我的要求是言之有据。记得一本专家所写的史学书,通篇尽是新观点,如反驳“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仅仅根据清朝时GDP全世界第一来说明中国不弱小,我觉得根据并不充分。落后更多指的是制度。皇权专制主义无法与现代资本主义对抗,这不是落后是什么?还有一本写商帮的书,认为商帮兴起与明初确定银本位相类,观点很新,但读完全书,觉得论证基本没有。这一类的历史书还相当不少。

我觉得今年最好的历史书是雪珥的《大国海盗》。雪珥是澳籍华人,近年来关于清末的各种书颇为流行,但我以为最好的是这本。国人不重视海权,也很少有研究海盗的书(也许有,但我没见过)。这本书研究明清东南沿海的各个海盗集团,而且对他们还是称赞的成分多一些。我认为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这就是创造性。雪珥这本书决不是光提观点而不论证,而是有根有据。我也看点商帮的书,知道闽商就是海盗,粤商、徽商和宁波商人也与海盗相关。这本书的观点与论据都是可信的。读完这本书令我兴奋,耳目一新。

另一本书是岳南的《南渡北归》。写清华及以后以西南联大为主线的一代海归知识分子的学术造诣、人格与苦难。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才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个崇高的称号。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独立人格。今天的知识分子在知识水平上无法与那一代大师相比,人格上更不是一个档次了。所以,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一句话:“大师之后再无大师。”那一代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创造的辉煌,以后的知识分子无法比拟了。钱学森先生曾发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的人才。我想,读了这本书会有一个答案。什么时代就有什么知识分子:魏晋南北朝时只能有不着边际的“玄学”,清朝的文化专制下,只有“乾嘉学派”;如今一切向钱看了,什么都没了。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全面的知识分子史,不好求全责备。虽然文字上欠通畅、优美,不过的确值得一读,对照自己,也许可以照出“小”来。

还有一本可能是最没什么影响的,这就是邵义的《过去的钱值多少钱》,写十九世纪北京、巴黎、伦敦的货币汇率、物价和收入。过去的货币与现在的货币,以及某一时期中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对比,如,现在的钱相当于明代的多少钱、清代的多少钱,或者1870年的一英镑相当于咸丰年间多少钱。这些问题对研究经济史相当重要。可惜现在很少有人下工夫去做这种学问。邵义的这本书仅十三万五千字,当然算不上全面的研究,但态度是认真的。他用充实的资料对中、英、法的货币制度,北京、巴黎和伦敦的物价收入做了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对权威的彭信威所著《中国货币史》、张国辉所著《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以及傅雷译的《邦斯舅舅》的个别观点提出了有理有据的质疑。本书的研究严谨,但读起来颇为轻松,不像一些著作过于艰深。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自然是汗牛充栋,我只读了不多的几种,要推荐的是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国内的历史学家,我最喜欢的是雷颐和张鸣。他们写的历

史书,轻松有趣,而绝非“大话”。许多新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不少写辛亥革命的书严肃而呆板,写辛亥革命的伟大与意义。武昌起义并非革命者精心策划,而是由一些偶然因素促成的。清的灭亡已成定局,而促使其在辛亥年灭亡的偶然因素有许多。正是这种种偶然使清朝在辛亥年而不是其他年份灭亡。张鸣指出了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教条地重复已有定论的观点。这样写历史让人感到亲切,让那些非专业读者也爱读。作为一个票友,我当然爱读这类书。

还有一大类就是文学了。这类书更适于休闲,因此我看了不少。在各种小说中,我今年看了二十来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我本来不爱看日本人写的书,无论是哪个方面的。但今年偶然看了一本《白夜行》,却被吸引了,于是就买了各种能找到的东野圭吾作品,基本都看完了。不过看过之后有点失望。他是高产作家,高产必然良莠不齐,有精品,也有一些敷衍之作。我觉得东野圭吾最大的贡献是把推理小说推进到推理社会小说。过去读的推理小说,如福尔摩斯、克里斯蒂是纯推理的,读来自然吸引人,但东野圭吾通过推理又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的状况,就更吸引人了。不过看完之后总觉得只有《白夜行》最值得推荐,但《白夜行》中文版出版于2008年,就不在今年的评选范围之内。

今年我读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格非的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通过三代人反映了百年中国的历史灾难。第一代的陆秀米和其他知识分子为改变中国的状况而革命,他们从事反清的辛亥革命,结果中国并未改变。第二代的谭功达参加革命且成功了,并当上县长。但他的乌托邦梦想的实施却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自己的命也被革掉了。一旦山河入了革命者的梦,山河就变糟了。第三代的谭端午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道德沦丧的世界。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全书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气氛的渲染,都无愧于一流作品,语言之纯熟亦非他人能比。在当前拿小说换钱的时代,格非先生历时十几年写出此书,十年磨一剑,果然非同寻常。这三本书我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一部好书推荐。如果非要只选一本,我就选《山河入梦》。

另一本小说是方方的《武昌城》。这本写北伐战争攻守武昌城的书,视角极为独特。先写攻城一方北伐军,后写守城的北洋军,分为上、下两篇,既没有对北伐军的歌颂,也没有对北洋军阀的批判,写了战争中人民的苦难与无奈,而且写人性中的善与恶。本来战争为高层争夺,人民无论在哪一方都是炮灰而已。我觉得这是写战争史的突破,不过我看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方方是一个成熟的女作家,无论故事情节、人物还是语言都堪称一流。读这样的书让人心灵受震撼,对和平无限热爱。不能为简单的正义之战而抹杀人民的苦难。

在非小说文学作品中,我首先推荐尹伊文的《在世界边缘的沉思》。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反省”,以通信的形式介绍了三种发展模式:不丹模式、委内瑞拉模式和冰岛模式。作者最推崇以幸福为追求目标的不丹模式,写得也最详细。这些模式我们都无法模仿,但对我们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极有意义。因为是以通信的形式,把所见与所感密切结合在一起,有点类似游记,但又不止于此,而且有感悟。文字写得也极通畅、优美。尹伊文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但深受感动。

我评选的最后一本书是回忆录:江平先生的《沉浮与枯荣》。江先生是我极为敬佩的学界前辈。我敬佩的不仅是他的法学造诣,而且是道德与为人。历经磨难而不改赤子之心,为中国的市场化与民主化奋斗终身。这本书好就好在真实。我看过不少回忆录,许多是美化自己或美化时代,或以自己的苦难为主体,怨气冲天。江先生的苦难不比别人少,但他不是从个人恩怨得失出发,而是关心国家的兴衰。他讲的许多真话,今天还有许多人不敢讲。看这本回忆录让我内心激起一个又一个波浪。这本书刚出来也好评如潮,不想很快就被遗忘了。回忆录讲真话是不容易的,江先生讲了真话,仅就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忘却这本书。

最后我还想推荐两套丛书。一套是上海书店社的“海上文库”。这套丛书出版多年了,模仿者不少,但都没有超过首创者。这套书已出了十几种,绝大部分我都看过,深感策划、作者、内容乃至装帧都是一流的。可惜出版者太谦虚了,宣传不够,影响不很大,绝大多数印数在五千册。其实我们需要这种融知识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作品。

另一套是上海社科院主编的“上海城市生活史丛书”。我四处收集,最后也只有十七本(十六种)。还没有全看完,看了几本觉得甚好。像这样集中研究老上海历史的,这是第一套。旧上海是辉煌的,可惜我们了解得太少了。这套书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但读起来又极快乐。这套书我觉得历史意义极深远,趁着现在还不远,找回老上海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回顾今年的读书还是量多质差,与我们的GDP差不多。今年光顾休闲了,买的一些有意义的书,比如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和《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张木生的《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张炜的《你在高原》等都没有认真看。明年我想还是不要追求数量,绝不看垃圾书(今年有些明知是垃圾也抗不住诱惑而读过,读后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多看一些有思想、能给人启发的。

思考也是休闲。读而不思仍然是在浪费生命。我的生命不多了,已经倒计时了,还是要抓紧,活一天,学一天,思一天。没准这样还可以延年益寿呢,怎么好像没一个养生大师提到这一点?

第二篇:《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

《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

2016 年年末,我们发起了#2017 读十本好书#的阅读活动,千余份承诺书单纷至沓来。我们选择了 15 位承诺人,2017 年这一整年,我们在他们的带领和视野里,一同读书。现在活动已经进行了半年有余,大家能看到承诺人的书单上被划上了很多小星星,那是他们已经完成的阅读书目。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第五本书的读书笔记,承诺人小白将与我们一同分享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如何独处》,本书收录了14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

Ta 读的书 《如何独处》

书籍简介

《如何独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收录 14 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凸显了弗兰岑的 优雅、敏锐,以及作为随笔作家的胆识。其中,《何必苦恼》一篇原载于美国《哈泼氏》杂志,令美国文坛为之震动,收入文集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修订。而《父亲的脑》一篇流露出的真情感动了所有人。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帝国卧室到天下第一市,从捡破烂到筛烟灰,从监狱系统到性爱书籍……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这本书对你来说重要的地方

陪同我尝试思考,毕业后、临近或已为中年时,面对纷乱现实,如何独处。读书感想

不可否认,这本书看起来十分吃力。一方面,外文译作译成中文来,语法结构方面有些不顺畅。另一方面,文章中美国思维习惯、当地特色环境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阅读理解。尽管如此,乔纳森·弗兰岑许多观点着实吸引我。我自知,自己其实是个伪阅读爱好者,否则不会时常嚷嚷着时间不够用,时间不过都自行选择给别的事占用了。但或多或少,我也算一个爱好“内容充实”的文字作品的人,我倾向于阅读“较难啃的书”。根据我自己的定义,那种文字有着足够信息量的作品就是“内容充实”的。说白了,作品内容起码得略高于读者的文化水平,让读者可以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有效的而不是废话的信息。乔纳森提到,一位名为希斯的语言人类学家研究访问了上百位读者,发现“严肃读者几乎‘一致同意’文学‘让我变成更好的人’”,读者们一再告诉希斯同一件事:“阅读让我得用维持某种充实感——道德的完整性,智识的完整性。”他们所提到的“严肃读者”,相对于“普通读者”——“一大群各式各样的、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可以被权威性的书评或积极的营销引诱,从而用一本严肃的好书款待自己”,更符合现实情况,书中认为“普通读者”是一种小说家的“迷思”,实际上,“在教育程度相近、生活同等复杂的成人之中,有人读很多小说,其他人则读得很少,甚至不读”。阅读内容充实的作品带给读者们一种重要感受——“一种在这项伟大的人类事业中拥有同伴的感觉”。

记得 2013 年冬季,看完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我写下这样一句话:“这几年我的心漂浮着落不到实处,看她的文字,才发觉原来这地球上是有人牵着我的脚踝,让我不被周遭接纳的心有个土地扎根的”,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拥有同伴的感觉”吧。

“阅读和写作最终都源于孤独”,没错,至少对于“社交孤立型”读者而言,是的。

虽然我在竭力避免承认,但如今通过我显而易见的固执和时常不受控制信心爆棚地表述观点的行为来看,我很可能就是书中所说的“社交孤立型”读者——从小就觉得与身边每一个人截然不同的孩子。我不能把这种感觉从自己的思维展现出来,这使得我至今仍然觉得有许多“心里话”无人倾述,无法倾述,以至于每每遇见把我“心里话”说出来的书籍,都有一种“得见知音”的慰藉。“(书的作者)他们虽然人不在场,却成为你的社群”。

我想这不意味着我人缘差,朋友少,也不至于是一种不受欢迎的人(虽然也不是受欢迎)。只是某些时候,比如热闹欢聚过后、疲惫工作一天后、阴雨靡靡日等时候,我会一再觉得想逃离人群,窝在自己的空间里,独自一人,放起音乐,泡好蜂蜜水,抽取一本书,重新回到我的“社群”——或许是我真正的“社群”。

近年来,我与“社群”间的交流越来越容易被打断,纯粹独处的时空似乎越来越少。一部手机就可以拉近人与人,打开微信更是让一个人、一群人都可以纷纷挤进当下的时空。并且,大量的信息仿佛时时刻刻在朝我涌过来,广告在打开支付宝、滴滴、车来了等软件时推送弹出,一排公众号在叽叽喳喳明星名人的私事,日渐增加有的没的的工作群、购物群动态更新与我无关的人们的扯淡,以及微信朋友圈里随着微信好友、非好友、陌生人都统一冠上好友之名涌现出各种我不在乎的事情。我感觉没那么不舒服,但我确实不舒服。乔纳森提醒了我,我似乎在“被侵犯”,我的隐私在“被侵犯”,从非传统意义上来说。但随即,乔纳森在《筛烟灰》这篇文章中再度启示我,“倘若哪个吸烟者说他想戒但戒不了,他真正的意思是:‘我想戒烟,但我更想不去承受戒烟的痛苦。’反驳这点,便是将残存的个人责任观念抛弃殆尽。”他说,“我从没遇见过哪个吸烟者怪别人害他养成这个习惯。”被社交信息包围的境地类似于烟瘾,我可以自行选择避免,即使可能不容易。惯于优先以“改变自己”来解决问题,我大致梳理了我当前所有的社交信息平台。好在我不需要微博,虽然曾有个账号,但多年未使用,那么基本上只需要整理我的微信使用习惯就好,屏蔽账号至仅剩下 20 人左右留在微信朋友圈,无关群消息选择不查看,尝试在信息输入方面掌握自主权。调整好社交平台信息的防御状态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不过是扫清“战场环境”而已。最重要的战斗,是如何在当下社会找到适合我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对我这种“抗拒型”社交人来说,大抵是无须强迫自己学会追逐社会人际圈,我所在意的是,如何能在无孔不入的人际关系包围圈里应付自如。

随着网络将大量的熟悉与不熟悉的人聚集于指尖,除了现实世界中的接触,虚拟世界也形成了交错复杂的人际网络。这提高了人际交流成为“低效时间消耗行为”的概率——交流过程没什么有意义的信息可获取,包括情感方面,这种人际交流让我感觉对方似乎想要向我索取什么我并不认为我愿意或应该给予回应的交流,这令我产生自己的时间被无价值化的焦虑感。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建立某种关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已达到礼仪线时,我们不需要在自己不喜欢的时候,去假设未来可能我需要和这个人产生联系,然后强制性要求自己不要拒绝对方任何时刻的靠近。未来谁说得准呢,我的精力有限,只能应对现在,没法买单别人的未来。

人际关系真是道难解的题,但若真心待人,何必掩饰真实的自己,去做别人想象的模型。即使身处人际包围圈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更专注自我判断来理清复杂的人际关系,确定处理路径,而不需要一味去接受所有伸过来的手,以至于侵害了我们珍贵的独处时空。更多补充

我一直对人际关系持消极态度。大概可以套用一网红句“圈子不同,何必强融”来阐释,延伸出三观、选择、思维等不同,何必强融。所谓人脉关系这种东西,像一种应用题,对待不同题本,必然都有个基础考点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社会礼仪,而解题能力来自于“情商”。以社会礼仪为基础,随着这个题本复杂,也就是你和这个人的亲密程度加深、接触圈子拓宽等因素产生,开始逐一加入情商之外的解题方法,比如,利益、情感。

经过二十多年的人生,我逐渐习惯面对不怎么被欢迎(不意味着被排斥)、不会被依赖(毕竟确实较无知)、不会被优先选择(即一个圈子中的边缘者)的情况,并慢慢与这些貌似“被抛弃”的情状相融洽,我不认为这是个需要归咎谁的错误,人与人相处,谁也没有义务要全面照顾到谁,在合乎礼仪的情况下。自己不散发香味的花朵,有何资格指责远处不来的蜂蝶?

我就是这么要求我自己的,所以我同样以这种方式应对其他人。对谁,都先(尽力)遵循礼仪到位,随后若我产生其他利益或情感方面的需求,再进一步调整。先不谈利益(我还不那么明晰这种因素),情感有很多类型,欣赏、依赖、敬仰等,我要求自己,在这种人际应用题上,我所追求的结果应该回归于对自身内在精神变化的跟踪研究,而不是向他人索求什么回报,并且,我认为要时刻意识到并避免去给对方造成困扰。我过分固执,并且倾向于不断升级加固我的“小城”。故当收获某个人对我的行为的反馈,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除非当时我极度不冷静)我都将感觉获得一种新的材料来丰富我的城墙堡垒。

《如何独处》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著 南海出版公司 2015-08 39.50元配资平台

第三篇:我心中的好书

我心中的好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阅读好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助人成长。在寒假里,我就读过这样一本好书——《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转》。海伦的一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坚强,什么叫毅力,怎样去取得成功。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两岁多的时候,因为严重的胃、脑出血,从此病魔使她合上了双眼,闭塞了耳朵,并且无法说话。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经常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莎莉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家里人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下来,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海伦凯勒是个残疾人,但残而不废,身残志不残。她以她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谱写出一曲动人的自强不息的生命赞歌!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海伦凯勒能够不因残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才有卓绝的成就。她的成功是

多么的不容易啊!而我们现在既健康又活泼,还有这么优异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有老师的辛勤培育,有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更应该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然而,我们有的同学不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有的上课不安心听讲,有的不完成作业,还有的不遵守纪律等等。和海伦比起来,可谓天壤之别,差距太大了。这怎么能对得起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和精心呵护我们的爸爸妈妈呀!

因此,我们一定要向海伦学习。

学习海伦,我们就要做一个像她那样自强不息的人。生活的路是漫长的,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学习中同样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然而,我们有的同学一遇到困难就当逃兵,有的遇到一道难题就不去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而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遇到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就不去想方设法弄懂它的意思,而是一掠而过,放弃不管;还有的连起码的作业也不完成……对比海伦,这算什么困难呀!要知道,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我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习中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相信自己吧,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做战胜困难的主人。要像海轮那样自强不息,愈挫愈坚,那么在我们的学习中就会永远是晴朗明媚的春天。

学习海轮,我们就要做一个像她那样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我们还是个小学生,不能对社会贡献什么,但我们肩负着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还不富强,仍然是发展中的国家,要实现民族复兴、祖国统一。国家昌盛,生活安康等等,同学们这副担子确实不轻啊。我们只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文化,学好领导,才能打好基础,才能不辜负一辈又一辈人对我们的期望。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学们,为了建设我们的祖国,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吧。

第四篇:我心中的 好书

自强不息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安华镇小四(4)汪彩霞

对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里面讲了海伦凯勒的感人故事, 海伦凯勒是个残疾人,但是身残志不残。她以她的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自强不息的生命赞歌。

海伦,凯勤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两岁多的时候,因为严重的胃,脑出血,从此病魔使他合上了双眼,闭塞了耳朵并且无法说话,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暴怒无比,经常发脾气摔东西,她家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莎莉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家里人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下来,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人生”出版时,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勤虽然五官残缺,但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海伦,凯勤能够不因残疾而自暴自弃,反而努力上进,才有卓绝的成就。她的成就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而我们现在既健康又活泼,还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有爸爸妈妈精心呵护我,但是却不好好珍惜。

因此我们也要向海伦学习。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像海伦那样自强不息,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人,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第五篇:我心中的好书

我心中的好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说,一本好书,可以指引我们前进,陶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更上一层楼。我心中的好书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不敢睁眼,不面对太阳,不仅夺去了视力和听力,还使她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导师安妮·莎莉文有些地方翻译不同走近了她的生活,在她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在她导师的悉心教导和盲人学校的教学下,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脾气不再暴躁,甚至开始和亲人以外的人沟通……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海伦·凯勒的世界里充满了黑暗,但是她依然坚强地拼搏着。海伦·凯勒能够因残废而不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她最后取得了卓绝的成就。我作为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中学生,跟她比起来,真是幸福多了!,那可谓是天壤之别,差距太大了——我什么都有,好的环境,好的条件…… 我要向她学习,学习她的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生活是漫长的,在生活的道路上未免会有些挫折与磨难。我要向海伦一样去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那些困难。要知道困难是不容易解决的,必须要通过奋斗与努力才能克服的,并且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勇敢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心态很重要!要有信心,才能迎接困难;要有

勇气,才能战胜困难;要有毅力,才能克服困难!要知道“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的人,做事才能成功。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遇到“风风雨雨”,每个人都只能靠自己去战胜它。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被困难这“魔鬼”所迷惑,要像海伦一样顽强坚毅。学习本是快乐,可是被我们想象得如此难。我们要知道其实学习是充满乐趣的,只要我们去仔细探究,仔细思考就能体会到的。学习是快乐的,它能让我们增长知识,让我们开阔眼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摆脱愚昧、粗俗和野蛮;学习可以让我们掌握善基本知识;学习可以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分辨是非善恶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心体勤劳、建立并完善人格情操,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学习可以让我们明白人生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去把握好它,让学习去提升我们的生命吧!我们要向海伦一样热爱学习,让学习之花绽放在生命中!

这让我懂得一个又一个的道理,让我读完后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又怎么不能够称得为好书呢?

我觉得好书有一种力量,能够触动我的心灵,能够让我的灵魂震撼,能够让我深深地思考。

啊!与好书相遇乃幸事;有好书读则幸而有幸矣!

作者:胡乔丹班级:七(10)班学校:华舍实验学校

下载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心中的好书

    我心中的好书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就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是一束阳光,是一种......

    我心中的好书

    我心中的好书 书,你是知识的海洋,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大千世界和神奇的大自然都被你变得是那么神秘,他们都被融入到了你大大的肚子里。 在我们的心中一定会有一本好书或是很多好......

    法学导师推荐十本法学入门好书

    法学导师推荐十本法学入门好书,开启知识盛宴2013-09-12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新一届的法学新生即将踏入大学校门,走进法律的知识殿堂,感受法学这......

    我心中的好书作文[范文模版]

    我心中的好书作文3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心......

    我心中的好书(二)

    我心中的好书(二) 草离不开土壤,因为它给予了小草充足的营养;鱼儿离不开水,因为潺潺流水孕育了他们这些鲜活的生命;我,离不开书因为在每一本好书中都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与丰富的哲理......

    我心中的好书(五篇范文)

    勇敢坚强的格列佛我的小书柜里,有一大叠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是一名外科医生,似乎他和航海沾不上边,偏偏他和航海有不解之缘。格列佛多次出海,且遇......

    我心中的一本好书

    我心中的一本好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古人说:“人不可一日无书”。假设失去了书,就失去了精神的寄托,也失去了对于生活的信仰。 王国维在《人间......

    心中的好书

    心中的好书 “书籍是使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决定你的为将来,读书吧他能带给你的是智慧、是素质、是知识、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一、二年级时母亲经常用这句话教导我,使我每时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