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①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
① 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②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际上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并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即在南京发表讲话,声称“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国民党政府也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③ 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等。
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时舆论界曾有过这类论调,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⑤ “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知识掌握
本文写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正是“________”事变三周年之后,收入杂文集________,文章破立结合,批驳了________的错误论调。
能力提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
________
3.理解下列句子或短语中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这就是中国的脊梁________
②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________
③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________
④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________
⑤要自己去看地底下________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你认为这对我们的自信力有何影响?
________
延伸拓展
有人提出“洋化”与“奴化”的问题,洋化就会带来奴化,这说法能成立吗?只要举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就可以明白。最足以说明洋未必奴的例子,是我们每天使用的钢笔,这本来是洋货,但是现在已经普及到小学生了,能说明使用钢笔也跟奴化有关吗?
但是,在几十年前,用钢笔也曾被指责为奴化,放弃了国产的毛笔不用而用洋人的钢笔,那就沾上了奴气。为了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论毛笔之类》的文章,从写字的效率来说毛笔敌不过钢笔的道理。鲁迅先生自己是个写毛笔字的书法家。但是从省工、省时与方便来说是赞成钢笔的。他说:洋笔的用不用,要看我们闲不闲。如果没有悠悠然拂砚神纸的闲空,自然是钢笔和墨水方便了。„„
当然,普遍使用钢笔,也并不排斥毛笔,因为毛笔的书法是艺术,旧式的文房四宝也有它的功能。
至于崇洋到了月亮也是外国的圆,那才真是洋奴哲学,但不能由此作出凡洋必奴的推断的。
1.这是一篇驳论文章,它批驳的论点是________;作者的论点是________。
2.文章采取的驳论方式是哪一种?
[]
A.驳论点B.驳论据C.驳论证
3.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反问修辞,它的作用是________。
综合能力测试
基础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去虚:
②渺茫:
③诓骗:
④怀古伤今:
2.填空。
①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是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
②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_______。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 ________。
3.将下面的复句改成一个单句并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①单句:
②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为什么这里不用单句这种更简练的句式?
4.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中的:
①“脂粉”是指:
②“筋骨和脊梁”是指:
③“状元宰相”是指:
④“中国人”是指: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阅读全篇,用最简明扼要的话归纳第一段话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6.第一段的两个分号可否改成句号?请说明理由。
()
7.“用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第三句为什么加一个“却”字?
()
8.“于是”的意思是[]
①因此②接着③就
9.第一段与第二段关系是[]
①第一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二段归纳敌论论点提供依据。
②第一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二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
③第一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二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揭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④第一段是敌论论据,第二段是敌论论点,作者准备从驳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
探究能力测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强盗的自供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国家的版图,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也就会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这种错误的观点,简直是白日做梦,说胡话。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难道是来帮助中国富强的?当然不是。他们来,是为了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
当时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于1900年10月23日给德国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这个强盗头子的自供状。看一看这个自供状,对于认识这些帝国主义者的面目,是大有好处的。
瓦德西先说了一个总的印象:“所有市区,多被毁坏。”他说:“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瓦德西在这里写了一个旁注:“正式特许抢劫3日,系自8月16日至18日为止。”抢劫而至于“公开,”而且又是“正式”“特许”的抢劫,听起来好像是奇闻,但又确是事实。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
10.文中“强盗”指的是[]
A.瓦德西B.德国人C.德国皇帝D.八国联军
11.把“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
12.瓦德西对抢劫总的印象是________。13.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________。
14.文中“这种错误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多项选择)[]
A.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B.这是白日做梦,说胡话。
C.在抵抗外来侵略这个问题上,奉行不抵抗政策,甘当“亡国奴。”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真正目的和强盗本性。
15.文段采用揭露和批判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出正确的一项[]
A.表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错误本质,增强了批判的力量。
C.把帝国主义的丑态描写得更加逼真,生动形象。
D.把瓦德西的所见所闻叙写得更加具体、细致。
(二)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幢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幻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伪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B.第四段画线句,揭示了真诚与金钱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C.作者在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观点。
D.本文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2.为什么说“真诚是火”“真诚是水”?(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的名句论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以“勤奋”为开头,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________,勤奋是________。
5.关于“真诚”“诚信”的名言、警句,你一定知道一些,请写出一句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9349九一八《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能力提高】
1.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第二段侧重于历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第三段侧重于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两段话共同证明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3.①中坚力量②美化、伪装③气节、操守、人格、品质④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⑤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4.略。
【延伸拓展】
1.洋化就会带来奴化洋化未必带来奴化2.A3.强调“洋未必奴”
参考答案
1.①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②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③说谎话骗人。④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2.①立论;驳论,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说明它是正确的;驳斥对方错误的论点,在驳斥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②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先驳论据,后驳论点。3.①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②把并列成分拆开,由句中一个相同成分分开叙述,将“有”、“人”重复了四次,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4.①公开的文字以及御用文人和达官贵人们的所作所为。②指前面作者歌颂的四种人。③是借代用法,代指达官贵人和御用文人。④整个的中华民族。5.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信佛。
6.不能。开头有冒号提挈,改成句号,意思相对独立了,语气连贯性差了。7.不仅改变了语气,而且表达了微妙的讽刺的意味。8.①9.④10.D11.这样的军队,只能叫它们强盗,不能叫别的12.所有的市区,多被破坏13.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14.A C D15.D
二
1.B
2.真诚是火,因为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真诚是水,因为它会洗去一切误解。
3.因为作者这样说道:“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
4.如:勤奋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勤奋是遨游知识海洋的航船。
5.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渺茫(miǎo)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脂粉(zǐ)拜佛(fó)
C.宰相(zhǎi)麻醉(zhuì)慨叹(kǎi)D.省悟(xǐng)脊梁(jí)倘若(tǎng)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
(2)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字。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二、综合理解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称谓D.表示讽刺否定
6.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6.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别是:
①“筋骨和脊梁”是指:
②“状元宰相”是指:
③“地底下”是指:
7.“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都指的哪些人?请你结合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写出这些人的代表,如“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有
三、阅读1—5自然段。
1.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敌论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驳论点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驳
4.上面语段中的“他信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
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6.第2节中有人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第五节中的“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节中的“一条新生路”是指____________。
7.与“玄虚之至”中“之”含义不同的是()
A.多助之至 B.辍耕之垄上 C.古仁人之心 D.吾欲之南海
8.“一味的求神拜佛”有什么害处?
9.对文中画线句子“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10.“仿词”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仿照现成的词语,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或类似说法的一种修辞手法。例:自信力—他信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等,请造四个以上的仿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出对下列加点字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这“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和不敢公开的事。
B.“两年以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这“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这“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一味”表示“暂时只”的意思。
四、阅读6—9段
1.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自古以来……的人”。你能各举一例吗?
3.“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底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5.“说中国……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6.怎样理解“虽是等于……光耀”一句?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人家所知道”?
一1.AB中“脂应读“zhǐ”;C中“宰”应读“zǎi”;D中“脊”应读“jǐ”。2.B“为民请正确解释为“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4.鲁迅 周树人豫才《藤野先生》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 驳论直接反驳间
二5.D 这里作者是用“他信力”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先前的只依靠迷信或国联,却不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的软弱行径。6.①作者歌颂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求法的人。②国民党反动派政客及其御用文人。③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导下的革命力量。7.林则徐 卫青魏征康有为
三.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点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全。3.C4.信“地”信“物”信“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故伤今5D
6.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信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7.C8.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自已9D
10.(1)望洋兴叹——望卷兴叹(2)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
(3)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4)化悲痛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
11.D
四.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①毕升,李时珍②陈涉,戚继光③杜甫,关汉卿④法显,玄奘
3.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 ;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第三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⑥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引出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分析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实质,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摆事实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9),作者针对陈词滥调,作出剖析,从表面看,是那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者失掉了自信力,而那“地底下”的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解读“人”】
这篇杂文使用了许多“人”字句,其所指对象有所不同。如: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5.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6.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上边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等几类人。
7.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一部分人”即少数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8.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的中国人民。这些“人”所指各不相同,但都无不寄予着作者强烈的褒贬感情。
【品析语言】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又如第2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部分中国人的赞美歌颂,显示出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国的脊梁”指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理解论证】
1.采用立驳结合的论证方式。课文第二部分直接反驳谬误论据,是驳论。第三部分间接反驳谬误论点,从正面立论,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立驳结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2.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第3、4段结合事实讲道理,第7、8段主要采用了事实论证。另外,文章还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第7段“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9段:“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反思
李建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既富战斗性,又具讽刺性,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下面谈谈我学习这一课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导入
由作家或作品导入本课不能说不行,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名、时、地、评、作”比较熟悉,由此导入太过乏味。结合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决定由复习议论文的常识入手,复习到论证方式时,导出驳论,自然引出本文。
二、解释《且介亭杂文》的意思
“且介亭”是啥意思?学生不懂,不懂就不好记。我给大家介绍了“且介亭”的来历。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在这里,鲁迅先生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一个反应敏捷的学生当即反问:“老师,既然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为什么不叫‘禾田’呢?”“问得好啊,鲁迅先生将‘租界’的‘禾田’去掉,正好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我话音刚落,下面已是掌声一片,我知道,这是学生对鲁迅先生爱国情感的由衷钦佩。同时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记住了《且介亭杂文》。
三、本文的驳论方法
我们刚刚学过邓拓的《不求甚解》,这也是一篇驳论文,文章的开头是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树立批驳的靶子,驳论方法是驳论点。本文却是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再摆出对方的论点,在总结本文驳论方法时,我先问学生由对方的论据能否得出对方的论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接着问:“那么由对方的论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论点?”结合课文三、四、五段内容,不难得出以下两个论点:
1、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样一来,驳论方法就明了了,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对方的论点,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是论证出了问题,所以本文的驳论方法是驳论证。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驳论方法的理解,我又设置这么一个问题:文章第一段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经过小组讨论,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既然本文的驳论方法是驳论证,那么如果去掉第一段,我们就看不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脱节,看不出论证有问题,所以不能。”答案令人非常满意。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批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分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国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人民。
第一部分(第l—5自然段):树起批判的靶子,驳斥敌论的论据和论点。
第1自然段,用“从公开的文字上”得来的三个“事实”,列举出敌论点借以产生的论据。这三个事实是某些中国人近年来的所作所为:“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第2自然段,引出敌论的荒谬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3、第4自然段用批驳敌论论据以反驳敌论论点的方法,揭露敌论的荒谬。
第3自然段逐一对形成敌论论点的三个“事实”分析批判,指出他们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信过自己,因此无“自信力”可失,失去的只是“他信力”。
第4自然段批驳的重点是“求神拜佛”,指出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所代表的那部分中国人,连“他信力”都失掉后,便转为发展“自欺力”,无能到只好靠求神拜佛麻醉自己,勉强度日。第5自然段指这些人还在执迷不悟地“发展着自欺力”。该段只有一句话,言简意赅,但痛心、愤恨之情跃然纸上。另外这一段在课文的前后两大部分中起着承转的过渡作用。
第二部分(第6—9自然段):提出正确观点,用确凿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以反证法反驳敌论的论点。
第6自然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承上,指出这部分中国人的“自欺”并非新东西,是他们一直赖以生存的精神麻醉品,只不过现在更“日见其明显”罢了。第二句笔锋一转,针锋相对地提出正确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7自然段,一改前文讥讽的语调,用充满崇敬和自豪的语调、排比的句式歌颂“从古以来” 中国大地上的“脊梁”人物。
文章概括地列举了四种英雄人物:
“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历史上的改革家。发明家,如毕异、李时珍等;
“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前者如陈涉、李自成等,后者如岳飞、文天祥等;
“为民请命的人”、--指为民族苦难而呼吁的爱国知识分子,如杜甫、白居易等;“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的著名僧侣,如法显、玄类等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中国的脊梁”指古今志士仁人,在当时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这些人充满民族自信力,一生为人民为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他们的作为和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客和社会“名流”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这些铁的事实对敌论论点是一个有力的反证。
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第8自然段,指出在现在的中国人中,“脊梁”人物也很多。一方面他们“有确信,自欺”,另一方面,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却又“被摧残,被抹杀于黑暗中”。这段话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相当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坚持抗日的广大军民的敬佩之情,又有对国民党政府对外屈膝,对内镇压的反动行径的痛恨,语调十分沉重。这一段末尾,义正辞严地批驳了敌论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无耻诬蔑。
第7、第8两段,感情饱满,立场鲜明,热情歌颂了从古到今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民。语句齐整,形象生动,体现了鲁迅杂文“诗与政论结合” 的特点。
第9自然段,概括全文,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
“地底下”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运用了比喻修辞法。
第一部分(第1—2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第一层(第3—5段):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第二层(第6—8段):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
第三部分(第9段):号召广大中国人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这一段总共两句话,都由正反对照的内容组成,起到归结全文,照应前后两部分的作用: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照应前文所点出的某些人发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的慨叹:“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状元宰相的文章”照应前文的“公开的文字”;而“筋骨和脊梁”、“地底下”则响应后半部分所提出的观点,再次点出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是广大的革命人民。末尾这段文字,处处紧扣题旨,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立场。
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这一类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失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段话中的“他们”指什么人?又被什么人“摧残”、“抹杀”、“消失”?“他们”指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以及党所领导的文艺战士。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这句中的“一部分”和“全体”可知,“中国人”只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其御用文人,而不是
所有中国人。指出了本文批驳的突破口,是论敌在论证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及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文章如何驳论证的(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 ,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
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本课采用了多种反驳方法。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荒谬论点的论据,即三个“事实”,用批驳论据来反驳论点的方法,对三个“事实”逐一批驳,以揭示敌论论点的不能成立。再采用反证法,用大量事实证明与敌论相对立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的正确,反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点的荒谬。
课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文章中带着重号的文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腐败无能的本质,揭露了他们种种可笑、可恨的丑态。当时的堂堂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之际,不是积极抵抗、救国救亡,反而举办什么“时轮金刚法会”,寄希望于虚幻的神佛,愚蠢之极。由于鲁迅先生的这些尖锐批判、无情讽刺的文字深深刺痛了当局,所以被“书报检查处”将其删去。此举暴露了反动当局内心的恐惧和虚弱。
这组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四种英雄人物。“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历史上的改革家。发明家,如毕异、李时珍等;“拼命硬干的人”主要指历史上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前者如陈涉、李自成等,后者如岳飞、文天祥等;“为民请命的人’主要指为民族苦难而呼吁的爱国知识分子,如杜甫、白居易等;“舍身救法的人”主要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的著名僧侣,如法显、玄类等。
(2)“中国的脊梁”指古今志士仁人,在当时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运用了比喻修辞法。
“他信力”、“自欺力”原指国民党政府和所代表的那部分中国人,把握着政治大权,却庸碌无为,只知道依赖外物、外人,甚至是虚幻的东西,指望这些“物”、‘地”、“国联”、“神佛”为其撑门面,为其解灾难,专干自欺欺人的事,就是没有自强自立、振兴国家的骨气和行动。但用一般的文字表述,便显得平淡、无警醒作用。围绕本文关于“自信力”的有无之争,鲁迅先生灵活地依照“自信力”一词,推出这两个充满嘲讽,极富形象性的新词。“他信力”、“自欺力”与“自信力”意义相对,结构相仿,同样以“力”为中心词,但前面却换成对国民党政客们更有针对性、更准确恰当的限制词。这两个新词,活泼俏皮、幽默生动,“仿”得巧妙,“造”
得新颖,概括性强,非常传神,感情色彩也十分鲜明。
答题要点:国民党政府的不自尊、不自信,表现为外交上的软弱、卑躬,结果在国际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所一心依赖的“国联”,居然还袒护日本侵略者。军事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日益膨胀,直至想三个月之内使我们“亡国灭种”。这个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爱国军民,以一定能打败日寇的坚强自信为精神支柱,团结一致,同仇敌。汽,浴血奋斗八年,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挽救祖国于灭亡的危险边缘。
在当今现实社会,任何人要立足社会,开创事业,都要经过艰苦奋斗。从初涉社会到广泛交际,与人合作,巩固扩大成果,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以坚强的自信;已为支撑点,才能承受住压力和挫折,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答案1: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答案2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
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批驳层次 《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揭示谬论 先揭示谬论论点先揭示谬论的论据,再揭示谬论的论点
再揭示谬论论据
初步批驳 用批驳谬论论据的方法用批驳谬论论证的方法
深入批驳 用直接批驳法摆事用间接批驳法摆事实论证与谬论相
实批驳谬论的论点对立的观点
结语 从揭露迁入的角度总结从教育人民的角度总结
相同点:
1、两篇杂文都是单刀直入,首先端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而后针对论据进行批驳,以摧毁论敌立论的基础;再抓住论敌问题的实质,予以无情抨击。(“人性论”、“自信力”)
2、两篇杂文都是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来战胜论敌的,即抓住对方逻辑地的矛盾乘虚而入,一击致敌于死命。
3、两篇杂文在论证的过程中,理论与事实有机结合,说理透辟,判断准确,事实确凿,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