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心得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维系人们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和振奋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
一、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导引下,加强医务工作者理想信念教育,克服悲观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理想虚无化、庸俗化和空谈理想的想法。
二、确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医疗事业面对的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强大敌人,是智力高度集中,创新性要求特别 强,协作性要求特别高的事业,要战胜疾病,维护人民健康,就需要特别强烈创新精神来支撑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崇尚科学、关爱健康,精诚奉献、勇于牺牲的医学精神之中,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之中。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医疗行业服务的是人类自身的健康,职业道德要求特别高。我们必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以时时为病人着想为荣,时时以关爱病人为荣,时时以服务病人为荣;我们必须把把医务工作者的公民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水平。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自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员同志们,大家好!在今天的党员组织生活会上,我想结合党章,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作一交流发言,也算是我肤浅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并和大家共勉。也以此抛砖引玉。
毋容置疑,在座的全体党员同志早都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讲,就是二十四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在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为期七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的。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小标题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第一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自然段报告内容中是这样表述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所强调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既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具有中国的特色。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重要现实意义
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国家都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本国家内部的各种思潮。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一个能让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就能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国外的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不良思潮也随之而来,并渗透到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人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虽然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精神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出现了精神危机、信仰危机以及道德危机的征兆。有些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信心,他们中有些人主张向瑞典等北欧国家学习,搞私有化、多党制,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有的被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吓倒,主张倒退,回到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他们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不足,丧失了信仰,进而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近来我国又正处于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国内外矛盾突出。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诉求急剧增加化,极左和极右的政治意识形态撕裂化,文化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迫切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来统一思想、提高共识、凝聚人心;由于目前社会多元价值差异共存,需要一个正确的核心价值来规范、引领和主导;更因为社会存在着价值缺失和偏离,急需要一个正确的核心价值来引导、培育、强化和纠偏。因此,必须有一个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认同并用来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引领时代发展,凝聚人心、增进共识的需要,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大多都有根据自己国家的制度、国情,民风、民情等建设各自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推行的是以所谓“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如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十二个字:自由、宽容、民主、公平、个人主义。其中个人主义是核心。再比如同处亚洲的新加坡,该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国家自已称谓是共同价值观)是四十个字: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四十个字是1991年1月4日由当时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当月经国会批准由国家以《共同价值观白皮书》这一法案形式向全国及世界公开发布。有力促进了新加坡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我国,早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组成。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术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了深入探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且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是中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融汇哲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智慧,从国家追求目标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公民个人行为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 在十八大换届选举习近平为党中央总书记后,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在全党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更为高度重视。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文件,文件开门见山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意见分六个方面共二十三条。六个方面分别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五、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六、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把这24个字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三组,每组八个字,四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三个层面:
第一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第二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第三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件,既是我们党为了凝聚全党全社会对价值观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在全党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第一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以定义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因为这四个关键词,实质上就是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新党章中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述中已经明确定性了。在党章总纲部分第十个自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七十字)这八个字也是从价值目标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当然,目前我们中国还没有完全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目标。我们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只是刚达到初步的小康水平,而且在全国还不平衡。所以十八大新党章又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近期战略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2021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204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章总纲部分第九自然段)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质上也就是要努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习近平曾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富强即民富国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必须要努力达到的状态。贫穷就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富强才能振兴,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和启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扎实搞好经济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实现人民真正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踏步地走上了富强之路。今天,我们还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综合国力的强大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追求,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方向,使一个强大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富强是中华民族也是全国老百姓人人都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政府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来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也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
民主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所以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当然,我们国家所追求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它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当然我们所要建设的文明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还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和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一个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
自由一词就其本意,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没有贵贱之分,人没有高低之分,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人人都向望所处社会的公正。它是一个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执政,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第三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是基于个人对自己国家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敬业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对事业的认真负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态度。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是日常言行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即诚实守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友善是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它不像敬业等职业道德那样指向特定的成人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重视的与年龄无直接关联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基础性的价值观。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上述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充分的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民族性、人民性、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每一个层面的基本内容与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都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的,构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关系的核心是紧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处理好公和私的利益矛盾。具体到公与私的矛盾: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鉴于日常的、多数的是常人,要做的是常事,因此就需要修身律己,平实做人;要说的是常话,因此让大家奉行的价值观,就只能“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集体主义和个人追求对接起来,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在一起。也就是说,紧紧扣住全社会利益关切的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恰如“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提出:“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学、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归根结底,倡导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规范好处理好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规范处理好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就能富强,社会就能和谐、人民就能安定幸福。这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规律,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的症结。正如总书记所说,“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三、学习理解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至今已经有二年多的时间了。对于其基本内容24个字在全国上下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但关键的还是在于培育和践行。唯有在全国上下,人人都能自觉的培育践行,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化为实际行动,并持之以恒,不懈努力,那最终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
总书记在2014年2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时曾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作为党员,理所当 然应该走在普通老百姓的先头。党员要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时刻处处铭记入党宣誓誓词「党章第一章第八条,八十个字〕,(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自觉认真地履行好党章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的八项义务。(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还必须以党章第六章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我们作为在居民区党总支领导下的退休党员,而且有不少老党员同志年事已高,虽然已经从以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们的党性没有退。仍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党章第一章第二条赋予我们的名义。所以我们仍然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带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全体居民,投入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动中来,努力培育和规范自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
首先,对第一层面的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价值目标的理想和信念要牢固树立,不能有丝毫的疑虑和动摇。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要深信不疑。要确信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也许在我们这一代还实现不了,但要相信在下一代或再下一代人的继续不断的努力下迟早肯定会实现。就如我们在入党宣誓中说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其次,必须要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以党章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真心实意的爱党,才能真心实意的爱国。因为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的言论和行为举止上,时时处处注意做到言行一致,尤其是对党要绝对忠诚。做人要讲究诚信,坚决杜绝言而无信,弄虚作假、两面三刀的小人行为。为人友善,对人要有同情心和宽容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党安排的工作和事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负责地去做好。试想,中国共产党有八千多万的党员,如果全体党员人人都能自觉的培育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影响群众,从而带动群众人人都能参与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那就能为造就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发挥不可估量的正能量。
最后,让我们大家在居委会党总支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居委和社区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来。发挥党员的正能量。为建设好我们的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们建国6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来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建国处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以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构想后,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社会道德现状,理想信念现状,社会公信现状,个人诚信现状而提出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它也是公民社会活动的行为标准的道德体现,是我国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底线。
一、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三句话。国家层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层面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综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社会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社会缺失主流价值观;政府公信力不同程度缺乏。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阻力巨大;社会贫富差别拉大,人民群众热切期望社会公平;强势集团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视法律法规,损害老百姓利益,强拆、强占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官员腐败问题严重,对党和国家反腐进行抵制,其利益集团甚至抛出:反腐过头论,反腐自我抹黑论,反腐无用论等“三论”噪音。在这种背景下,诚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这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固本工程;更是意向铸魂工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① 富即富裕。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在日常支出后有很大结余;人民收入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日常支出后有很大结余。强指强大,强盛。强不单指经济强,还包括政治强,文化强。社会三大块:政治、经济和文化。只有经济强不算强,因为政治不强国家就不稳定,国家不稳定经济就不能平稳发展;政治还包括国防建设,没有强大的国防,则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可能被掠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就可能被抢劫;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同样,文化不强则人民就会失去信念,人民就会陷入迷茫,科技就会止步不前,就不会有创新,经济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强指的是国家的强大啊,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如何才能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健康,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必须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富裕、人民富裕。只有富裕了,才能发展教育事业,科技进步,科研创新;才能发展国防事业和人民健康医疗事业;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才能缩小并逐步消灭贫富差别;才能使社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说,富强,富为先,强紧随其后。富强这个词序能不能颠倒呢?说成强富。我们说:不能!为什么?富强,富为先、强为后,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原则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富要靠全体社会成员去劳动创造;有付出才有收获,有投入才有产出。同样人性原则也告诉我们,富要靠个人辛勤的努力,一分汗水才有一分收获,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道酬勤;春种秋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劳动创造财富都说明这个道理。这正是人间正道,社会常理。如果违反这个常理,搞先强后富,那是强盗逻辑,可能一时得逞,但都不会长久,最终被社会审判、人类唾弃。侵略者能长久吗?不劳而获者能长久吗?不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
但光福不强行不行呢?不行!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更多。我国历史上宋朝就是一个例证。宋朝开过皇帝赵匡胤陈桥事变,依靠身边的几个武将夺取天下后,采用文人政治,杯酒释兵权。武将权利尽被收回,归皇帝所有,而文人权利有所放大,这就失去文武平衡,导致结果是:经济发展了,文化发展了,但是国防极度薄弱。宋朝经济繁荣,这一点从张泽瑞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可以证明;文化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五家,宋词发展到了顶峰,医学科技都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只富不强,国防力量薄弱,导致北边少数民族在边境骚扰不断,先是辽的侵袭,后是金的侵略,导致国土丧失,都城被迫南迁成为南宋,最终积弱积贫而亡国。
因此,富强是基础目标,是一个国家政治的第一目标,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为其他目标提供环境,提供条件,提供后勤支持。
② 民主,民即人民、大众,老百姓;主即主张、做主,决策。民主就是 人民有主张的权利;有自己做主的权利;有做决策的权利。民主是任何一个公民追求的权利,也是任何一个先进政治赋予公民的权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民主,那就会是一言堂的社会,是抹杀人民意愿的社会,是黑暗政治的社会。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动物只有低级思维能力;人具有将思维变成创造的能力,动物几乎没有;人具有思维逻辑性、独立性能力,思维个性化、多样性能力,动物这种能力很少。这就决定了人性中国有的要求发言、主张个人决策,自我做主的愿望。如果抹杀这种愿望,那就是对人性的践踏,对民主的践踏;那人民将是被奴役的人民,政治将是黑暗的政治。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以及欧洲古罗马教皇统治时代社会就是没有民主的社会。因此,民主不但是人民的愿望,而且是政治进步的一种表现,是现代文明、发达社会的标准之一。
但是,现代文明、发达社会的另一个标准是公民的一切民主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民主也是有原则的,没有无原则的民主,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民主。因此,公民在行使民主权利时,必须自觉遵守法律约束。将民主与法制完美结合,则构成宪政(宪法政治、宪法政府)。
③ 文明。文即文化;明即明理。文化与知识不同,知识通过学习,正常 人都能掌握,但学到知识后如何应用就因人而异。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正道,用于做善事,用于为人民谋幸福、排忧解难,这就成了文化,这样做的人就是文化人。拥有知识而不会用的人,只能说是有知识的人,这种人就像沙漠一样,吸收再多的水,不能保存下来形成绿洲,这种人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还有一种人,他们拥有知识也懂得运用,但是却用来反人类、反社会、反正义,这类人可以成为伪文化人。这类人是少数,他们的文化是文化中的糟粕,是主旋律中的噪音,是健全身体中的毒瘤,是要被托起和批判的。因此,只要我们努力都能成为文化人,都会将知识变成文化。而且会是绝大多数,会是社会的主流。
由有知识到有文化,是一种进步,但要更上一层达到明事理就很不容易了。所谓明事理就是有智慧,就是通过悟而得道,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我国唐代作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解惑都是启迪智慧。而且将传道排第一,授业排第二,解惑排第三,就是说启迪智慧是第一位,传授知识第二位,解惑还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对照比,今天的教育体制是否倒退了呢?)。禅宗讲悟道、觉悟。觉悟了就有智慧,不觉悟就是愚痴。为什么呢?因为觉悟了就明事理,不觉悟就执教条、一根筋、不开窍。执则迷,迷则不悟,叫“执迷不悟”。因此说,明事理就是有觉悟,有觉悟就是有智慧。智慧的获得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悟道。文明就是学习知识,然后上升到懂得运用,成为文化,再上升到觉悟,不执,明事理,成为个人智慧。每个人的智慧凝聚到一起,就成为团队的智慧,国家的智慧。
④和谐。已故著名作家张贤亮<宁夏作协原主席,代表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对和谐的解说有过论述,他从字体结构上分析和谐两字,认为“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敢说话。人人有饭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底线。人类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条件限制,生产力低下,生产的物质全部被消费掉,没有剩余。所以在原始社会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分配也是相对公平的。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的物质除了消费外有所剩余,这是就产生了私有制,有人可以不劳而获,靠剥削别人生活,而且比劳动者生活的更好。这就产生了阶级,有阶级就有阶级矛盾,就有斗争。有人就会问,这么说社会倒退了?答案是否定的。社会没有倒退,而且进步了。只是人性当中有一种成分就贪婪(还有一种成分叫恐惧,另一种叫克制),如果这种成分占上风,克制占下风,就会贪得无厌,就会导致财富两极分化,就像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杜甫《三吏》)。这就需要社会财富二次分配,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需要民主政治,来保障人人有饭吃。
人人敢说话,就是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看法,诉求。这也是人性的基本体现,也是民主政治的底线。试想一下,一个社会有话不敢说,不准说,那么这个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政治?
因此,和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敢说话。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① 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在八十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什么这首诗如此风靡,万人咏唱?那是因为生命、爱情。自由的伟大,令人产生美好的向往。
自由,就是自我做主,自我行动;自我约束,自我快乐。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因为追求快乐,我们努力;因为追求快乐,我们有勇气克服困难;因为追求快乐,我们一路走来,经历风雨彩虹,走向成功;因为追求快乐,我们一生无怨无悔。自由就是在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不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追求自己的快乐。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长相、性格、知识、学历,成长过程,阅历环境等各不相同,各人的快乐也有差别。而且由于个体能力不同,所处环境的差异,导致各人追求自己快乐的方式方法、难易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社会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每个社会成员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社会给予公民的自由。
②平等。人从出生就面临着不平等,有的人中了子宫彩票生在富贵人家; 有的人没买彩票生在贫寒人家;绝大部分人买彩票每中生在普通人家。面对不平等人类就有追求平等的愿望,社会公里就有创造平等的义务,“天道酬勤”“多劳多得”就是对平等的体现。
平等就是社会在制定法律,弘扬道德时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相对平等均衡的机会,社会成员通过相同的努力能够获得大致相当的机会。这种机会包括:教育、工作、报酬、认可、晋级、奖惩、地位等等。
平等是社会良性竞争、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也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条件之一。因为社会平等,人们才愿意付出努力;因为努力会有回报,人们才会积极努力;因为人人都积极努力,社会才能快速发展;因为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社会才能减少矛盾,保持安定祥和;社会安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社会平等。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也是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的体现。
试想一下,不平等的社会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那一定是充满社会矛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政治黑暗的社会!
③ 公正。公正是指我们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以及国家机关 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无论事情大小、难易、复杂程度,都能做到合情合理,不偏袒无私心。我们知道,人类与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在对待事情的心理中,具有向我性,向血源性和排他性。因此,要社会保持公平公正,需要社会成员的觉悟,特别是权利部门人员的觉悟。权利部门人员具有较高觉悟,他们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心中高举社会良知正义(道德),心中高悬法律底线,那他们就不会偏私,不偏私就公正。在社会成员当中,大部分人还没有觉悟(前面讲文明是说过,觉悟是一种智慧,是个人的修养),但他们有学习的爱好,他们会将眼光瞄准“上面”的人,看他们怎样做,他们处事公正,则社会大部分成员均能处事公正;他们(权利部门人员)处事不公、有偏私现象,则大部分社会成员就学着处事不公、偏私。这在心理学层面叫“羊群效应”;在社会学层面叫“上行下效”。因此说,社会公正与否,主要决定于社会上层权利部门人员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理念;而这部分人为何能走上权利岗位,则取决于政治制度与政治风气。当然,在社会成员当中,还有个别人压根儿就不想觉悟,压根儿就心理扭曲,压根儿就自私自利,这些人是社会不公正的制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打击、唾弃,如果这些人当中的某个人受到同情,那原因还是权利部门不公正的恶果(官逼民反)。
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底线;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④ 法治。食之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法制:食之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起,中国人就追寻着没有皇权专制的民主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抗争和失败,美好理想总是没有眷顾这块干涸的土地,1949年才把“共和”写进了自己的国名。然而,几千年沉重的历史包袱固执的纠缠着我们,至今法治国家没有实现。
其实我们祖先对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想法从一千年前就有了。先秦时期的法家,他们的政治思想就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就将秦国变成战国七雄之首,为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础。但实行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只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表明,既得利益拥有者的统治集团是不会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说的。他们热衷于选择执法,热衷于用人治代表法治。
先秦法家的思想到汉武帝就消失了,因为汉武帝喜欢用人治代替法制,他颁布命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儒家思想为唯一的治国思想。这样问题出来了,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说“大夫以上官员可以不守法”。这非常符合既得利益拥有者的统治集团,因此这种人治加选择执法的办法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形成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沉重包袱。因为这个包袱,使中国丧失了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机会,丧失了加入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的机会。使中国在随后的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一败再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当然在从汉朝到清朝的封建统治时期中,也有过两次变法,一次是北宋宋仁宗 时期的王安石变法;还有一次是清朝末年梁启超、康有为等七君子领导的洋务运动。但他们纷纷失败了。由此可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形成的人治加选择执法政治是多么根深蒂固,而这个包袱是多么沉重。
改革开放30年来,法治一直是理论上持续争议和辩论的主题。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和目标在十五大已经确立,随后入宪,但在实践上仍是步履艰难或进或退,迄今也没有在体制上完成为人治、党治到法治、宪治的转型。至今在有些党政干部中似乎并未真正入耳入脑,见诸实践。可能是不大对胃口,或以“不符合中国国情”为辟而“不搞那一套”。这是颇使人忧虑和失望的。
如何才能驯服权力这匹野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在这里首先弄明白“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两个概念的区别。“法治中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宪政概念,它还有一个特别意义,在国际关系上意味着是“法治世界”的一员。
法治国家则是指全部国家机器,国家权力的民主化法治化。法治政府一般特指行政权力。法治社会则居于社会权利范畴,它是相对于法治国家的概念和与之独立并存、实行社会自治自律的实体。它与法治国家的关系是互补互动互控的。
特别要说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性的法制和法治也逐渐形成。中国面临严重严重挑战。今日中国已堪称“世界大国”,虽然它的软硬实力同“世界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被称为“不完全大国”,但它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政治法律地位上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委员国;是WTO和其他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如上合组织、金砖五国等等)的成员或者支柱,在国际影响力上可算得是发展国家和新兴国家集团的领班,在国际事务上扮演一种“世界性角色”,举足轻重。它应当担负大国的国际责任,恪守国际条约义务,严格遵循并积极参与创建国际规则,否则对内不讲人权法治,对外不守信义和平,不按国际法治行事,不承担大国责任,就不会为当今“大国法治世界”所容而陷入独立。也会影响我国作为大国在国际上应当拥有的话语权、参与权和国际威信。
既然法治中国意味着中国要成为法治世界的一员,我国的法治就应当同世界接轨,应当承认我国的人权立法距离已签订的国际人权条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就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等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绝不会自外于普世的法治文明与国际义务。可是至今全国人大还没有批准这个条约,这有损中国的法治与人权形象。
决不能将“法治社会”书面理解为国家以法来管制社会。法治社会指民主化、法治化、自治化。过去有些党政官员把依法治国歪曲为依法治民,而不是依法治权治官。把中央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片面地理解或扭曲为只是加强对社会的管制。管制的目的在于维稳,维稳在于维持其执政地位和领导权位。
从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年年讲月月讲要“依法治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似乎只要“依法治国”或“依法办事”就万事大吉;却很少问: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类型的法治国?也很少问:依的是什么法?谁来治?(治国主体只是党政干部还是也包括社会主体-人民、公民和社会组织)治什么(治民还是治权治官)? 要知道,单是奉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相对于无法无天是一大进步,但这还只是形式上的法制,而非实质上的法治,因为没有涉及法治的主题内容。
至于“法治国家”也是有多种类型和不同本质的。历史上和现实中就有专制的法制国、自由法治国、国家主义法治国、社会法治国等等类型。民主化、法治化的国家,更要形成法治社会;国家既服务于社会,又保障社会的自主、自治、自由。
(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它只是经济基础层面上的论述,上层建筑层面呢?是否应该加上“宪政”二字,即“宪政社会主义”。即重视国家权力之间的分权制衡,更强调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多元制衡。二者结合旨在突出和规限宪政和社会主义的社会性、人民性。--摘《炎黄春秋》2014年第3期《建设社会至上的法治国》作者:郭道辉)。
这是对“依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从来不缺乏法律,从大秦律到大清律,到“六法全书”,历来统治者都是按他们制定的法律来统治的,这些法律都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掌权者根据他们的意志制定他们所需要的法律,用这些法律约束来惩罚老百姓。这样的所谓“依法治国”不是现代社会的法治,是对依法治国的歪曲。
由于政府权力十分强大,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在政府权力面前都是弱者。弱者需要保护,法律是制约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工具。法治不仅以法律规范公民行为,首先是以法律统治权力。法高于一切人的意志,当然包括统治者的意志。十二大以来的党章都有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规定就是“法上无权”原则的体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行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全国各族人民,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如果这一要求得到落实,将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进步。
将“八二宪现”和现实对照,就会发现我国现行的制度、政策、法令和很多政府行为与宪法的规定差距很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长期被虚置,这是可等荒唐的事!根据四中全会的《决定》,将虚置的宪法变成实实在在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将一切违反宪法的制度、政策、法令改变过来,使其与宪法一致,这是最现实最紧迫的大事。
如果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有“依法治国”、“法治中国”这样的大思维,他们在履行公职行为时,就能站在国家全局、世界大局的大视野上,大致斤斤计较于本地区本阶段本利益集团的一时一事之成败与权位的得失,而能把依法治国上升到依宪执政,建立法治中国,对国内例行宪政民主,追求公平正义;对国外信守和平发展,担当大国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才能使中国真正迈进法治中国。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① 爱国。热爱自己的国家,价值国的细胞,国是家组成的有机体。爱家 就是爱护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爱父母,兄弟姐妹,爱妻子丈夫,爱儿女。老吾老人之老;幼吾幼人之幼。爱家还包括爱家族,爱亲戚,爱乡邻。众多的家庭组成一个社团,众多的社团组成了国家。爱家就是爱国家;爱国家也是爱家。国家往往是一个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其成员具有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这就像家的血缘关系一样,它是一种文化的亲和力,情感的亲和力和生活习性的亲和力。由于这种亲和力促使家庭和睦。同样由于这种亲和力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富强。可以想象,失去家是多么孤独、寒冷;同样失去国是多么漂泊无靠,到处流浪无立足地。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就必须爱家爱国。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民主自由不受欺负,家庭才能幸福祥和,安居乐业。
② 敬业: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怎样爱国?怎样爱家?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人生在世,要体现人的尊严就必须努力干好自己的事。人所处的地位、职业、环境、能力虽有差别,但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都是人性、人格的具体体现。学习也罢,工作也罢,都是人生中的某一阶段该干的事情,将自己的事干好了,人生也就完整了,内心也就安稳了,也会得到世人的尊敬。如果没有完成人生中每个阶段该干的,那人生就有残缺,就不会完整,自己内心也会不安,也就得不到世界的尊敬。因此,敬业就是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要始终牢记自己分内的事;要始终催促自己去努力;同时时刻检查效果如何,以求得内心的满足与安静。
③ 诚信:诚实、守信用。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人的价值之体现; 是人行走社会的一个标准、尺度、品牌。人的一生有喜有忧;有成有败;有得有失。但无论遇到哪种情况,都有一个底线不能突破,那就是实事求是;那就是诚实守信。只有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才算一个有人格的人;才算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有诚信才能服众,有诚信才能领导他人,有诚信才能得到认可,有诚信才能成功。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会被众人唾弃的人;同样,一个没有诚信的单位,是必定会消亡的单位;一个社会如果缺失诚信,那这个社会将是秩序混乱,尔虞我诈,民不聊生,黑暗腐败的社会。因此,诚信也是衡量一个单位,一个社会文明民主的尺子,尽管不文明、不民主行为都有一块遮羞布,但遮的再严,终有现丑的时候。所以说诚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单位立身之本,是社会立身之本。这是天道,也是人道。
④ 友善:朋友之间亲近和睦。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师曰友。人生来无 知,需向父母长辈学习,入学堂,读社会。通过学习知识,结交朋友。兄弟姐妹是朋友,父母做老师;同学是朋友,学校做老师;工农商干兵是朋友,社会做老师。人是群居而又独立的生物,只有亲近和睦,才能达到共存。否则就不能很好的生存。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人微笑,心中舒畅。自己舒畅了,大家都舒畅;人人舒畅了,社会就和睦;社会和睦了,人们就能安居乐业,社会也就文明民主进步了。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什么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人爱过、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是中国梦!
友善也利于养生,养生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不给别人添麻烦。友善也利于人生完美,因为友善能够慰藉心灵,调整心态,改善行为,端正世风,从而使社会文明民主进步。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修身养性概括:吃饭八分饱,说话留三分;为人孝为先,做事将厚道。2015年1月31日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鼓舞人心的价值理想,是中国梦的核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看似简单的8个字,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及愿景;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层面的目标提供良好背景和立足点;公民层面的良好价值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促进并体现出社会及国家整体的进步。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有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完善。
联系自身实际,不论是作为公民个体,还是社会和国家的一员,要学习并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诚信友善,遵纪守法,传承民族传统美德,遵守医德,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及服务能力,学习组织、管理能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去,为党及国家奋斗目标、为中国梦而努力。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的发展道路,历来都是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的,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接轨,与全球接轨,最终目的就是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中国梦付诸于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我党成立的出发点便是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的一切行动和政策都是为了群众,让老百姓享有自由、民主和平等,享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享有应该享有的福利。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又一次精神力量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全面铺展开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对我党长期奋斗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进一步认知,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加强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领悟和形势分析。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贯彻我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前提,解放思想,杜绝固步自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创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要坚持不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大力弘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和领导性,狠狠把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习领悟,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把“三个倡导”和实际相结合,做好本职工作,尽好本职力量,真正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队伍当中去。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私”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公”字。“为私”与“为公”的基点,就是二者最本质的差异!所以,“精忠报国、天下为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合理、最经典、最给力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体现出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最大异同!那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呢?这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西方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在维护“自由主义”这个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恰恰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从浅层次讲是以“国家”为整体,从深层次讲是以“整个世界”为整体,追求大同与追求自由,这就是中西方核心价值最本质的区别!
“自由主义”的灵魂是“私”,“整体主义”的灵魂是“公”,“为私”与“为公”就是二者最核心的核心、最本质的本质!抓住这条主线,一切争论与彷徨都将迎刃而解。毫无疑问,“天下为公”就是“整体主义”的最佳诠释!虽然“天下为公”出自《礼记》,但真正阐发它、使它扬名四海的还是得益孙中山的力量。所以为了创新,则需再加一个对应的典故,它必须有足够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全面衡量,“精忠报国”是最佳的选择!
“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并没有好坏对错 的分别,它们是“普世价值”的两个基本点。就像太极图的阴阳两极,它们是互补互成的关系。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因过份强调“整体主义”而扼杀了“自由主义”,结果导致了社会经济举步维艰;同样,早期资本主义因过份强调“自由主义”也尝尽了苦果,在马克思主义激烈批评的影响下,西方也做了深刻的反思,融入了许多社会主义的元素,现在的资本主义早已今非昔比!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我们在引进“自由主义”的同时,也逐渐丢掉了自己的核心与本质,用儒家的话讲就是丢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当今世界最大的危机还是“自由主义”过度膨胀的失衡,因此,在经济上崛起的中国,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与道义。当然,这也与我们找回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苏联易帜,却能在中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这与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整体思维、辩证分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医,头痛不一定医头、脚痛不一定医脚,这种整体思维、辩证施治,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息息相通、不谋而合。中国人潜意识中的这种文化底蕴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无限的源泉。“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融合与最佳共鸣!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内容?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必须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通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南宋的文天祥,清末的林则徐,近代的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的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
除了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周围的先进人物学习,包括每个系统,每个单位的先进人物,例如江苏优秀的信访局长张云泉同志,江苏质监系统孔德勇同志,要学习他们牢记宗旨、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虽然先进典型身处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把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旗增辉、为党的形象添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心维护群众”的责任意识,是“心里装着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是“不畏艰难困苦、执着造福群众”的敬[FS:Page]业精神,是“忠于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群众”的高尚情操。我们向先进人物学习,就要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倾情奉献,造福人民。我们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