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有感
读《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有感
当要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往往会想着随便应付就好了,但是读了《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这篇文献,我仿佛发现了好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尽管这其中仍有一些雷同的观点,但是懂得思考就是创新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文章开篇就是钱学森老先生的经典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已经回答过了,而且是从各个方面仔细的去分析,所以出于这个原因,我只想谈的是:什么是杰出的人才?是那些整天抱着书泡在教室或图书馆的人吗?是那些平时不在学习上花心思,临考试的时候抱佛脚就可以考得很好的人吗?读完钱老对师大附中的回忆时,我觉得会创新的人就是杰出的人才。创新的人是灵活的、有逻辑思维和善于总结的人,并且他们不只会抱着理论知识高谈阔论,忽视实际操作。钱老曾多次提到,一个具有创新品格的人,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达到一种平衡,不可能一个逻辑思维很强而形象思维很差的人具有创新能力。我们都把钱老看成一个杰出的人,是因为钱老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拿捏得当,从而具有了创新能力,为世人所景仰。杰出的人知道主次之分,哪些内容该掌握,哪些内容可以暂且搁置,对于这些他们都是心里有数的,并不会对所有的知识盲目地掌握,否则完完全全地失去了学习上的主见,是很难有创新的。因此,当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杰出的人才时,我们才能够知道现而今我们学校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缺乏了什么,往后应该朝着哪些方向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再者是钱老提出的整体思想,我觉得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整体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依靠集体而存在的,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即使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人完成的事情其实凝聚了各种力量。在钱老的这一思想中包含了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想。在我看来,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棘手的问题,用系统优化的办法去处理是再好不过的了。所谓系统优化的方法,就是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功能和性质;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而文献中也提到提到钱老曾经在加州理工学院创办过“系统学讨论班”,这样的班不只是用来研究理工知识,而且涉及哲学,信息学等科目,范围广泛,足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这也正好印证了系统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国内,大部分高中在高一就开始分文理科进行学习,学业水平测试过后几乎是文科生只专注于文科学习,理科生只专注于理工科,到最后仿佛是文理科“老死不相往来”,不利于学生跨学科、大思维、多碰撞地进行系统控制的研究,所以还是回到钱老原来的那个问题,我们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范围很狭窄,并且没有把研究学问放在第一,教学方式大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堂课后没有学术研究的氛围;而在研究学问时又不习惯于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如此这般,在学术上的观点就容易片面,还谈何杰出与创新。所以系统思想在学术创新这一方面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要想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带领他们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以便他们在往后的学术创作上能胜人一筹,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
在阅读中,我还关注到钱老对当今教师的期望。他说,培养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教书,而现实情况是大学老师几乎是以带领学生完成论文,实现大项目为主,忽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建好学术研究这栋大楼的地基,没有地基,摩天大楼总会在人们不察觉的一天倒塌。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于对各种课程和学术研讨尚未深入涉足,似乎对这样的现实感触不深,但是作为一个师范生来说,钱老的这一期望其实是在向我们敲响警钟,警惕我们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要更懂得扎实学生的基础教育,并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学术创新的活跃气氛,让学生不在学习上急于求成,形成刻苦专研的好习惯。
总之,阅读完《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后,我感受最多的就是钱老对我国教育的期望,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者本身,他都希望国家和社会可以重视这些方面的改善,从而为发展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准备力量。文一欧斯怡
第二篇:读钱学森有感
人民科学家----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我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描写了我国著名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荣光,他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在钱学森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精忠报国,一切献给祖国----他对祖国的坚定承诺。
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深造,他心向祖国,放弃享有的优厚待遇,顶住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尽艰险,毅然回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部长金布尔气急败坏低吼道:“绝不能放走钱学森!„„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可以看出他当时在全球物理学界是一个份量极重的人物,无论在哪里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但是归国心切的钱学森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仍然不顾危险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回国后不久毛主席就接见了他。毛主席用欣赏的口吻对他说:“你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当时的中国刚刚建国,并不富裕,可是钱学森却不顾祖国的现状多么糟糕,也不管美国的条件多么优厚,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因他的卓越贡献,被尊称为“中国导弹之父”。从新中国成立起,正是有像钱学森这样无数先辈和一代代建设者们,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甘于奉献,才使我们国家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攻关,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天,太空行走,圆满回归,成就中国又一壮举。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我们始终牢记是他为祖国开启了航天的大门。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德馨品高----他坦荡为人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明知国内一穷二白,物质严重贫乏,科学条件也不具备,钱老却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祖国,这是很多口头上说爱国的年青人做不到的。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的一生把金钱看得很淡。
钱学森在美国20年,36岁成为终身教授,作为一流的科学家,他得到了优厚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条件,完全可以过一辈子富裕享受的生活,而新中国各方面都十分贫穷,他却想方设法要回到祖国来,他明知回国后的生活条件和科研设施肯定与美国有很大差距,但他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当时的国内一个一级教授一个月300多元,十几年都没涨过工资,他每个月的吃穿用度都要记在一个本子上,月底给钱老看完签字,再从他工资里支出,他不讲究吃喝,不吸烟也不喝酒,生活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的公文包是从美国带回来的,一用就是40年,曾补过好几次,平时穿的衣服也极朴素,一件绿色军大衣,他在西北基地一披就是20年。他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可以了,还有很多人更困难,他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爱心。
1958年,他的《工程控制论》一书出版,稿费有1000多元,那时候是个不小的数字,他捐给了科大力学系学生买计算尺用,直到今天,当年科大力学系的一些学生还记得,他们一入学,系里就发一个计算尺,并特地说明,这是系主任钱学森送给大家的,虽然我不是力学系的学生,但我很荣幸,在科大学习过,想到校园内钱老的雕塑时,我心里肃然起敬。1982年,钱老的《论系统工程》出版,他把稿费捐给了系统工程科研小组,1995年的100万港元,捐给了我国西部治沙事业。他一生的几笔大收入都捐出去了,除了捐赠,他还交了两次近乎天文数字的党费。
钱学森几乎没留下任何财产给儿女,正如他儿子说的:“我的父亲钱学森,我从很小就知道,他既属于我,也不属于我,他属于国家和人民。”
钱学森是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科学家,但他却平易近人,尤其对青年人非常爱护。他总是鼓励青年人大胆发表意见,并且诚恳的说:“你们的建议如果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如果失败了,大家一起总结教训,责任由我来承担。”
我们要像钱老那样勤奋刻苦,努力成才,更要学习钱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精神。
求实创新,精益求精-----他对工作的追求。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天航空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钱学森在美国被以“掌握军方机密”为借口软禁时,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努力工作。他被软禁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在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学领域中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工程控制论》。当大师冯·卡门在翻看这部著作时,曾眼噙泪花说:“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我为你骄傲。”这充分证明了他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的成就和地位,一个人要在短时期内放弃原先的科研方向,在其他领域开创奇葩,不仅仅要靠努力钻研,也同时需要他本身具备各方面知识的深厚基础。而钱学森在不到半年时间就在他原先的火箭研究方向之外的工程控制和物理学领域有如此惊人的建树,不得不叫世人刮目相看。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工程和航天工程的领路人,是系统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工程物理学已经走在世界科学的前列!他主持制订了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直接领导并参与了一系列导弹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直接组织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研制与飞行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三步曲”。他在艰难的科研环境中,仅用十余年时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奇迹。
“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这是他留给我们的,这是何等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钱老这种高贵的爱国情操以及对科学的毕生奋斗,像一座丰碑屹立在我们心中,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有志青年,继承和发扬钱老的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树立远大志向并努力实现它对我们航天人来说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要矢志不渝地以钱老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以超脱自我、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努力使自己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好青年。
敬爱的钱老,您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您的精神将永放光芒,您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我们永远怀念您!
第三篇:读《钱学森》有感
读《钱学森》有感
读了《钱学森》一文后,我不禁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在美国时,是美国空气动力学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当时他在美国享有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想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国后,为我们运载火箭、导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当时的中国是个贫穷的国家,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搞科学研究实在是困难。然而,钱学森为了使祖国能过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他不仅是一位“中国导弹之父”,也是一位爱国赤子。
最令我难忘的是钱学森在美国说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祖国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在美国努力完成学业,为的只是在回国后能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充分体现出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操。钱学森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做一点贡献呢?所以,我们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本领,为祖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第四篇: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钱学森是我敬爱的一名科学家,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这番话是钱老高尚心灵的真实写照,是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铭记在心的。
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深切的追思,我认真读完《钱学森故事》。再一次被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所感动、所激励。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实的钱学森,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名凡人。钱学森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不需要去虚拟场景和情节。但正是这些朴实的人格、思想和情感,才更让我们感动。
抱着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钱老赴美留学,在美国科学界赢得了崇高地位,有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富裕的生活。当钱老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放弃自己正处于高峰的科学事业和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钱老不负重托、激情满怀、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拼搏奋斗,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创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更硬,使得中国的声音更响、更亮。
钱老的精神,更让我们想起湖工的校训,“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钱老主持制订了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直接领导
并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直接组织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研制与飞行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三步曲”。在艰难的科研环境中,仅用十余年时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奇迹。
钱老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更是一位系统科学
大师。由他发展并建立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在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等许多重大领域、国家重大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成功应
用,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是按照钱老创立的系统工程科学思想进行管理的。在南水北调工程、粮食安全工程、奥运安保科技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论证、规划和研发运行中,也都充分运用了钱老的系统工程科学思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
大国家。”这句钱老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学森爱国情怀不仅是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是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他曾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学森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
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这是一位科学老人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钱学森以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热爱品质的高洁,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深情之中,闪耀着他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国和人民伟大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这就是贯穿于钱学森整个生命的主旋律,是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遗产,也是我们学习钱学森高贵品质的最本质之处。
读完这本书,我被钱老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报效祖国、捍卫尊严,这是贯穿老一生的价值追求,也是激励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毕生的价值追求,孕育出先进的航天文化的灵魂。
第五篇: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钱学森是我敬爱的一名科学家,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把爱
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这番话是钱老高尚心灵的真实写照,是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铭记在心的。
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深切的追思,我认真读完《钱学森故事》。再一次被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所感动、所激励。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实的钱学森,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名凡人。钱学森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不需要去虚拟场景和情节。但正是这些朴实的人格、思想和情感,才更让我们感动。
抱着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钱老赴美留学,在美国科学界赢得了崇高地位,有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富裕的生活。当钱老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放弃自己正处于高峰的科学事业和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钱老不负重托、激情满怀、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拼搏奋斗,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创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更硬,使得中国的声音更响、更亮。
钱老的精神,更让我们想起湖工的校训,“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钱老主持制订了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直接领导 并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直接组织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研制与飞行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三步曲”。在艰难的科研环境中,仅用十余年时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奇迹。
钱老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更是一位系统科学大师。由他发展并建立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在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等许多重大领域、国家重大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成功应用,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是按照钱老创立的系统工程科学思想进行管理的。在南水北调工程、粮食安全工程、奥运安保科技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论证、规划和研发运行中,也都充分运用了钱老的系统工程科学思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这句钱老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学森爱国情怀不仅是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是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他曾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学森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
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这是一位科学老人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钱学森以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热爱品质的高洁,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深情之中,闪耀着他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国和人民伟大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这就是贯穿于钱学森整个生命的主旋律,是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遗产,也是我们学习钱学森高贵品质的最本质之处。
读完这本书,我被钱老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报效祖国、捍卫尊严,这是贯穿老一生的价值追求,也是激励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毕生的价值追求,孕育出先进的航天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