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求索》观后感--沧海横流见本色
沧海横流见本色
----《求索》观后感
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篇《求索》,演绎了河北永洋钢铁有限公司,从艰难的起步、曲折的发展、十年的辉煌和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光辉历程。展现了董事长杜庆申先生,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百折不挠、大智大勇、高瞻远瞩、充满爱心的人格魅力。从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艰难。然而最让我心潮难平、感慨万千的是杜总对家乡故土、对父老乡亲这惓惓之情,这拳拳之心。
开放的中国给每一个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于是沧海横流之中,有多少志士大显身手。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在挣足了钱之后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你看,有的人的轿车是最坐越高级乃至奔弛600;有的人住的别墅是越住越大,乃至中国住不下还要住到外国去;有的人挣的钞票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还嫌不够,再造庙堂、塑金身,保佑自己财源滚滚;有的人守着糟糠不念结发,还要包二奶找小蜜;有的人妄想把钞票带到棺材里,于是大兴土木,花巨资为自己建造坟墓„„。有多少有钱人,这钞票就有多少种花法。
可我们的杜总呢?守着几个亿的家产,却没有一辆属于他自己的专车。当年,他为了省下高级宾馆那一间高额的房费,他让随行的一位副总睡床铺,而自己宁可睡地板。客人们觥筹交错之后,那一桌子的杯盘狼藉,杜总吩咐要打包。杜总对自己的吝啬可见一斑,可他对待自己的父老乡亲呢?却又是那样的慷慨。
他投资四千万元为我们建设了高标准的新农村。回忆起我们当初喝的是苦井水,走的是除了水就是泥的“水泥”路。如今,那平坦宽阔的大马路、那一排排高标准的小别墅、那绿树成荫的街道、那甘甜滋润的深井水、那明亮、别致的路灯、、那多姿多彩的健身广场、那气势恢宏的购物超市、那怡人幽雅的村民活动中心、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卫生院、养老院、剧院„„,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哪一个杜刘固人不从心底里感激我们的挖井人。
他投资六百余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第六实验小学。如今的第六实验小学拥有高标准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图书阅览室、形体音乐教室以及诸多的高标准教室和教职工宿舍。最难得的是杜总还为每个教室安装了空调和暖气,使我们的孩子们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在炎热的夏天都能够安心的学习。捐资助教者多矣,如捐赠图书、捐赠仪器、捐赠现金等。然而如杜总这样从设计规划到建设实施,从教学设施到校园绿化,倾囊所尽、倾力而为的人太少了。在我所知道的事迹中,只有当年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时的精神可与此媲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杜总不光为我们规划着现在,更为我们规划着未来。
他投资二百余万元为职工兴建了两栋宿舍楼。还为每个宿舍安装了暖气和空调。松下公司驻中国代理的一名副总在观看了我们的职工宿舍后连声赞叹:了不起。是的,连国营大企业也做不到的事,我们的杜总做到了。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留住了人才,企业才能兴旺。而事实上,在跳槽已成为时尚的今天,永洋公司却像一块神奇的磁石,每一个融入其中的人似乎再也离不开了。
他为杜刘固和周边的大学生无偿提供学费,他为附近的村民打井修路,他为附近的学校捐资助教,他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他做的好事多的数不清„„。
也许是我们的杜总太土了,在这片浑厚的黄土地上打拼了几十年,这家乡土不光是渗入了他的发肤,更深深地渗入了他的血脉、他的心灵。也许是我们的杜总不知道怎么享受,瞧瞧人家太平洋公司的严介和董事长,那曾是无数企业家和亿万莘莘学子的楷模啊,可人家拖欠着数万民工的工资不发,拖欠着巨额的税金不交,还要一口气买下十几辆“林肯”。不,不是的。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我们的杜总心中只有生了他,养了他的这片黄土地,只有这黄土地上和他同呼吸共命运的父老乡亲,而从没有他自己。
杜总是阳光,他把温暖送给我们;杜总是雨露,他把甘甜送给我们。杜总是我们的领路人,他带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洗尽铅华见本色(本站推荐)
洗尽铅华见本色
语文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花样繁多的表演、才艺展示受到了欢迎,声、形、色俱全的多媒体课件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然而,当我静下心来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课堂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其实,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教师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是选准教材切入的突破口,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应从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学生训练入手,回归其本色,做到目标设定实实在在,教学方法简简单单,学生训练扎扎实实。
—、回归原点——目标设定实实在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现象,这无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课堂教学的价值转向教师个人的才艺展示,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不清楚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么学。
要使教学落到实处,教师首先不应一味考虑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研究学生,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力求做到求实、求真。教师不应根据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住学生学习该课的真实需要,制定出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如《一分钟》一课的教学目标:①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目标①中的“认识”、“会写”,明确又具体地规定了生字学习的达成度;目标②中 “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这种规定,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目标③中从“知道”到 “懂得”,再到 “珍惜”,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回归本体——教学方法简简单单
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有合作讨论,有辩论对恃,有擂台式的竞赛,有新闻式的小记者采访,有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有声、形、色俱全的多媒体演示„„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为了展示春天的美景,不惜花十几、二十分钟时间,在黑板上作画,并邀请学生参与。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但却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偏移,从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对加深课文的理解意义不大的作画上,甚至将已获得的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弃置一边而不顾。
其实,我们在欣赏那些经典课例时,不难发现,真正精彩的好课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有人请教台湾著名教授王财贵怎样教语文,他说:“跟我读。” 如果把语文教学方法简化到只有三个字,教语文岂不是很简单?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提出:“读(尤其是朗读)是第一位的。”“能不表演就不表演,能不用课件就不用课件。”“因为‘看’只能得其意;读,才能‘意文兼得’。” 我看过很多特级教师上课,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课文,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读懂课文、领悟课文的内涵,没有多少花样,只有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几个教学环节,却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学方法简单,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在一次市级观摩课上,我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小稻秧历险记》一课。一位学生朗读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应该是“有气无力”地说:“完了,人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这位学生朗读到这里声音还挺大,力气很足的样子。学生的情感不到位是因为理解不到位,缺少了对文字的形象理解。这位教师便幽默地启发,带着微笑说:“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别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给你再喷洒一点。”说着,便朝朗读的学生做起了喷洒药液的动作。全班学生都被逗乐了,但这决不是肤浅的一笑了之,而是对抽象的文字符号作真切的情感体验启发,使学生从中悟得了如何正确地理解文句,又如何把句意正确地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于是,效果立竿见影,学生再读时便耷拉着脑袋,真有点儿“有气无力”了。这样的教学,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也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只是凭借最简单的朗读这一教学方式,却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是“洗尽铅华见本色”。
三、回归落点---学生训练扎扎实实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能力、兴趣、方法、习惯、情感等等,因而是综合性的。素养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要“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陶冶”。无论是形象、情感或精神,其基础是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熏陶、感染、浸润、同化而获得的,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强调人文性,营造人文氛围,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又要强调工具性,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例如,我在教《棉花姑娘》一课时,教学设计如下 :
1、学生带读,教师跟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巩固识字;
2、运用部分生词,围绕课文说一段话---使学生既了解课文内容,又学会运用积累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朗读---让学生在理解感情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出“味”来;
4、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5、展示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掌握相关的课外知识。这堂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语言实践,使语文学习从积累走向运用,是扎扎实实的语文本体实践课。同时,又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了张扬,创造力得到了激发。
总之,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的突破口,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语文能力训练正是教学存在价值的体现,然而学生需要的不是枯燥机械式的课堂训练,而是有目的训练,目的要明确;有要求的训练,要求要严格;有方法的训练,方法要得当;有效果的训练,效果要落实。
第三篇: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姓名:盛珊
学号:090602238
学院专业:材料成型09
2摘要: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死去…
关键词:姥爷,兰花,火车,哈密瓜
正文:《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电影,也是本届釜山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新浪潮”单
元的中国电影。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上
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记录了小女孩的成长,表达了生命的传承
和代代延伸。影片通过小兰的视角,展现了小兰与姥
爷相依为命的骨肉情深,小兰充满爱和创伤的童年,以及围绕着那个特殊的年代的时代氛围和日常生活
场景。这是一部真实朴实的作品。一部情感电影,在感情的表达收敛,绝不煽情和矫情,观众的心不知不觉的被俘获。
影片中的小兰是不幸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音讯隔绝,与姥爷相依为命,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但是小兰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爱她的姥爷。姥爷会为他做自制汉堡当早饭,会给她扎辫子,会为她洗澡,会在她难过的时候扮猴逗她开心„姥爷在尽力补足她所缺失的童年的爱,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她,陪伴她长大。
影片中姥爷的形象感人至深。一个普通的中国老人,善良,慈爱,朴素,承担起了独自抚养小外孙女的责任。老人又当爹又当妈,十分艰难,更何况是一个受外界歧视、内心极其敏感的女孩,他的苦心呵护怎一个愁字了得。
戒尺贯穿全片。影片中姥爷因为小兰的撒谎,外公拿出戒尺打孩子,这是传统中国的私塾的方式。到后来姥爷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小兰哄着姥爷吃饭,老人跟孩子一样不肯吃饭时,小兰拿出了小时候姥爷打过自己的戒尺,姥爷乖乖地吃下了饭。正对照了中国的那句话“打是亲,骂是爱”。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生活细节,点点滴滴透露着温馨。让人看着心里也是暖暖的幸福。姥爷不仅教大了小兰,还教给她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姥爷病倒之后,小兰每天认真的,细致的照顾着倒下了的姥爷,生活一天天度过。新年来了,看着村里的人都来跟姥爷拜年,跟姥爷一起庆祝,不禁让爷孙俩个落下泪来,这及伤感又温馨的一刻让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温暖
影片中很多小童趣给电影营造了轻松的气氛。姥爷喜欢兰花,得知朱总司令也喜欢兰花,姥爷更加精心照顾兰花,老人有一个愿望,希望朱总司令看到自己的兰花能够喜欢,从而让小兰的父母回到身边。可爱的小兰把那个年代特有的营养品“麦乳精”“让给”兰花喝。
影片黑色的氛围是从邻居小翠姐的去逝,喝了麦乳精兰花死了,此时又传来朱总司令离世的消息,姥爷的精神低落,丧失了活力,不久便中风瘫倒了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在小兰的身
上,小兰突然间长大了,笨拙的学着用所有姥爷照顾
她的办法来照顾着姥爷。姥爷喜欢兰花,为了让姥爷
高兴,病早点好,小兰在那盆死了之后把满屋子都画
上了兰花。虽然小兰尽心照顾姥爷,但是姥爷还是走
了。姥爷走的很安详,生离死别,却没有抱头痛苦,小兰在雨中等待装姥爷的灵车,却于灵车擦肩而过,没能接到灵车的遗憾和姥爷去逝的悲伤,小兰的无
助,注定是她一生的遗憾。这是生命的承传,这是自然的规则,这是人间亲情,这是人间的温暖,姥爷离开这些了,但他仍在天上等着等着我们天上见。真实的生活原本是平凡的,而把平凡的生活写好其实是最难得,这也正是这部影片感人的一个原因。吃惯了大餐和快餐,在这个时候欣赏一下清爽的家常菜,别具一番风味。就如同回到了久违的家,重温童年和亲情,重新发现平凡生活的价值。
第四篇:《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1
“字体”,是人们的第二幅面孔。“字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汉字庄重稳健,矫若惊龙,方方正正。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字体直接反映了执笔者的精神面貌。
谢老师要求每位组长把字写出最高水平。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能力的提升,更是在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向榜样看齐。
之前的时候,我的字不算美观。当老师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就决定要把每一个字写工整、写美观。“一横一竖见功底,一撇一捺见态度”。只有心正,字才会正;只有心静,字才会稳重。
“见字如面”中的“面”,并非是人直观的外表,而是不容易显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尽管这个人其貌不扬,但他的字却很好看,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气质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再怎么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过是件装饰品罢了。所以,见到一个人的字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内心是否稳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学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平常的一笔一划开始注意。“提笔即是练字时”。作为中学生,我们必须从每天的随笔书写、课堂笔记、各科试卷开始练习,把握好每个字的起笔、行笔、停笔、分寸,既要把每一个字当做开始,又要当做一个结束。所以,在写字的过程中,“落笔不反悔”也很重要。
字体反应内心,字体反应境界,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品行。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内心富有内涵、提高意境,那么,就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吧!
《见字如面》观后感2
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中国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见字如面》观后感3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平,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观后感4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白话文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见字如面》观后感5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近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观后感6
从《见字如面》第一期,观众可以看到,每期60分钟的时长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还有文化嘉宾坐阵第二现场,品鉴明星的表扬,并对每封信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第一期节目,《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
8位写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洒洒,父母高堂,好友亲眷、吃瓜群众,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8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中国有你们,中国不会亡的;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蔡琴为前夫杨德昌去世致媒体的公开信,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老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欢快轻灵,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将上线的节目,从前两天推出的单曲看既有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体老爸”刘慈欣用科幻向女儿抒情,真可谓跨度奇伟。这一集,即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巅峰体验?销魂蚀骨的爱情?感天动地的亲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见字如面》观后感7
11月28日,网综《见字如面》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录制现场,林更新与何冰每人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作为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据悉,节目组目前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众星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表示,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据悉,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
关正文表示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秦国将士的家书,末代皇后婉容写给末代皇妃文绣的信都在其中
面对节目组的设置,林更新喊话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认真最走心的一档节目。他表示:“以前参加节目只要带肉体过去就行,参加《见字如面》,必须肉体和灵魂同行。”
录制现场,何冰用绝对专业的表现,震撼全场。据悉,从不参加任何综艺节目的他,看到《见字如面》的节目形态,立马决定参加。如何拿捏每一封信的表演尺度,对他这样的老戏骨都是新的挑战。他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它。
第五篇:永葆本色 《龚全珍》观后感
永葆本色《龚全珍》观后心得
接到第二批群众路线活动的开展通知,4月24日我利用下班备课之余,收看了系列片《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之永葆本色《龚全珍》。龚老师是甘祖昌将军的夫人,解放后,龚老师跟着甘将军放弃在部队当领导的待遇,回到甘家村务农。龚老师奉献一生,即使是现在91岁高龄了,也还在为人民服务。片中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龚老师用其一生来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的做到了“永葆青春”。这位和蔼可亲的热心老奶奶,她从不以将军夫人自居,只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同样身为人名教师,一名中共党员,通过龚老师这面“镜子”,对照自己,我觉得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学习龚全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龚老师总是记得甘祖昌将军说过的话,“活着就是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龚老师秉承这样的精神,在工作上不怕艰苦,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上,并至始至终的坚持,即便是退休之后,即便是现在已经91岁高龄,也依然如此。龚老师还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了很多的贫困学子,圆学子梦的大学梦。同样是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学习龚老师这种对工作的认真和对事业的执着,一心一意用在教育上,热爱学生,为国培育英才的精神。
第二,要学习龚老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龚老师对自己很节俭,但对于有困难的群众,总是倾囊相助。龚老师的退休金每月只有两千多元,而多年来,她捐助出来的善款达到了十几万元。龚老师曾一度要求自己每天的花销不能想超过三块钱,女儿为自己买了一件百十来块的衣服,她都唠叨老半天。他都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都毫不吝啬的拿出来帮助贫困的学生,和需要帮助的人。龚老师这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严格要求自己,慷慨资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学习。我要向龚老师学习,不怕吃苦,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不空谈、不虚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第三,要学习龚老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龚全珍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作为一名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坚持的学习,像龚老师一样终生学习。龚老师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储备一桶水”。今年91岁的龚老师,还要继续把正能量传递下去,坚持做到自己的最后时光。龚老师都如此高寿了,换做别人早已退休三十几年,在家颐养天年了,但是龚老师没这样做,她选择了继续为人民服务。这点深深的感动了我,这股正能量会在我的工作中,支持着我,引领的着我。
龚老师的身上有很多可贵的精神,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践行的精神。习总书记尊敬的称龚老师为“老阿姨”,也让我们想老阿姨致敬,向老阿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