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教书育人、读书治学等名言(精华)
教书育人: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4、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5、“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6、“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7、“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8、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9、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
10、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
1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大学》
1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读书治学:
1、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孔明
2、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孔子
3、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
4、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5、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6、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培根
7、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8、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
9、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10、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1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为人师表: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2、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9、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10、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
爱岗敬业:
1、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爱因斯坦
2、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3、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4、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
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徐特立
情感教育:
1、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3、教育植根于爱。——鲁迅
4、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第二篇:治学名言摘抄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摘抄的治学名言,供大家阅读参考。
治学名言摘抄:
1、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论文学》
3、读过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4、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5、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9、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1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11、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4、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1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8、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高尔基
1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1、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雨果
2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2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选集》
25、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26、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6、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7、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3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9、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0、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4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44、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高尔基《论文学》
4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46、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47、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4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9、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5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53、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文集》。
5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5、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56、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57、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5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9、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文学书简》
60、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治学
拼音zhì xué 注音ㄓˋ ㄒㄩㄝˊ
词性动词
基本解释
◎ 治学 zhìxué
[do scholarly research;pursue one's studies] 做学问;钻研
治学严谨
引证解释研究学问。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郑君 治学,盖用 胡适 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马南邨 《燕山夜话·广阳学派》:“如果与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等人相比,那么,刘献廷 治学的范围更加宽广,目的性更加明确,更加讲究实用。”
关于治学态度及方法:
学者和对学者的基本要求
什么叫治学?治学就是研究学问。研,细细研磨也;究,追究源流也。研究的意思就是细致地、深入地探求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研究造就学者。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说过,“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旁征博引”,论据充分。于光远说,“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咬文嚼字”,概念清楚。科学与艺术不同,它是一种运用抽象思维而不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活动。对研究科学的学者来说,概念模糊,偷换概念都是不行的。有一些重要概念术语,因为翻译等缘故,不能望文生义,如“对象”,黑格尔在其德文著作中用的是“Gegenstand”,本义是“站在对面的东西”,并不是“对面的‘象’”。
求真是治学的根本
先哲和时哲有主真的,也有主善的。我是主张以求真为主的。我认为“真”、“善”、“美”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各有各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主真者认为求真是根本。
何为“真”?涉及真理标准问题。真理标准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不能说已经讲得很清楚。“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比之“两个凡是”前进了一步,但还是以权威人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又前进一步。但是仍没有到底。底在何处?
真理的前提是怀疑。“怀疑一切”是治学者的格言。学者拒绝信仰。
我有三句话:
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要求人们对之膜拜;
法律之所以成为法律,要求人们对之服从;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要求人们对之研究;
科学不要求去信仰某种看法说法,而是要求先怀疑它然后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可以建立起科学的信念,而非信仰。
我还想强调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黑格尔说过“没有抽象的真理”,列宁也说过“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真髓和活的灵魂”。我反对“一刀切”。
务实
我在讲治学中所说的务实,就是要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写文章就是要发表。务实是受外界条件限制的,因此务实就要争取别人的支持。求真与务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聪明学,学聪明,学学聪明学
聪,耳朵好;明,眼睛好。现在的意义要比这个本意宽泛。聪明和智慧是同义语。
我小时候常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别人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就不能?1939年春我在广东工作,中央组织部要我去延安。路过桂林时,朋友送给我一个当时来说是“很好”的笔记本,一直不知道怎么用。直到纪念一二·九时在延安听毛泽东的演讲,我把毛泽东的演讲和我在武汉听过的王明的演讲比较了一下,觉得毛泽东讲得要比王明生动得多,也聪明得多。从这天起,我开始在这个笔记本上记日记,每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那些聪明的事、聪明的话都记到这本笔记本上。我把这本日记叫做“学聪明日记”。从1939年12月到1942年上半年两年中,整个笔记本都记满了。在记的过程中,我自己觉得聪明了很多。但在1942年延安整风中,为了表示对党忠诚老实,把笔记本交给党组织了,一直没再能拿回来。学了两年的聪明,最终却干了件大傻事。
人有狡智,表现在人运用工具上。历史唯物论中的工具,也就是中间物,英语中的“MEANS”,德语中的“MITTEL”。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制造和运用工具,是人的狡智即人的聪明。聪明是能学的,当然,不是说学了逻辑学才能思维,但是,学习逻辑、哲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我提出了“聪明学”的概念,聪明是一种学问,也是意识形态,即“智愚观”。我还提出的“真善美,贵智强”,其中的“智”,也就是智愚观。
心中要有很多问号
工作方法有很多,我主要讲一点:心中要有很多问号。我曾写过一篇超短文,其中说到:“问号在勤于思考的人看来是开启任何一门学问的钥匙。问号形如钩子,可以钩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没有问号,即使到了知识的宝库,也会空手而归。”我认为问题是一种财富,没有问题就没有财富的源泉。屈原有一篇“天问”,写的全是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心中有很多问号就是要做“有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培养注意力。
科学态度与治学方法
这个题目很大。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严格科学态度。
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一堂课老师专门让我们用尺量一张纸的面积,要求尽可能准确。有的同学毫不犹豫的用“长×宽”的方法,老师就问他,你还没有量,怎么能肯定我给你的纸是长方形的呢?除此以外,老师还考虑了尺子的两端的磨损以及视觉误差等多方面的因素。他告诉我们要注意可靠的数字与不可靠的数字,不可靠的数字只能有一位。数字其实有两个概念,一是大小,二是准确性。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考过我的研究生,都没有给我满意的答案。老师的这堂课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是治学的根本方法。
当敬一事师,一理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这里所说的老师并不一定是教过你的老师,实际上,告诉你一个事实,一个道理的人,都称得上是你的老师,这样看来,你的老师就很多了。
第三篇:关于治学的名言
治学,语出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就是探究知识研究学问。小编整理的治学的名言,供参考!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8、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39、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40、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李大钊
41、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彭兆荪
42、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左拉
43、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44、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
45、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4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47、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48、谚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使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劳馔,欲暖而惰裁衣也。——颜之推
49、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50、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炎武治学
原文
作者:全祖望
凡先生之游(1),以(2)二马三骡载(3)书自随。所至厄塞(4),即呼老兵退卒询(5)其曲折(6);或(7)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8)坊肆中发(9)书而对勘之。或(10)径行(11)平原大野,无足(12)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13);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14)书而熟(15)复之。[3](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注释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出外游历。先生,指顾炎武。(2)以:用(3)载:驮,运载(4)厄塞:险要的关口。(5)询:询问(6)曲折:详细情况。(7)或:有时。(8)即:靠近,引申为走向。坊肆:街市中的客店。对勘:核对校正。(9)发:打开(10)或:有时(11)径行:直接行走。(12)无足:没有值得。足:足以,值得(13)诸经注疏:各种儒家经典著作及注释疏证。(14)发:打开(15)熟:仔细认真。
译文
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启示
1、学习要重视实地考察,尊重有实践经验的下层人士,不要迷信书本。
2、学习要认真严谨,要温故知新。
3、学习要一心一意,主要是态度。
4、研究学问,态度正确。
第四篇:有关读书有名言、诗歌等
读书名言: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乌皮特 ☆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史美尔斯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斯迈尔斯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爱迪生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名人读书: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有关读书的诗歌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赋予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我们读书时,有如同最高尚的先哲们携手共游,飞越无数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国土。
第五篇: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
应当说,谈读书论学问,是读书人永远感兴趣的话题。怎样读书做学问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定之规与模式,但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方式与方法,尤其是大师们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当代中国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的小册子,是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论自己读书、治学体会的文章汇集,其中还介绍了诸如陈寅恪、胡适等学术界前辈的治学经验。拜读后感受很多,也深受启发。
季先生是学术大师。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仅专著就有100多部。由他谈读书治学论学问,是当之无愧的;他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积累与总结出的一些做学问的经验与做法,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汲取与借鉴的。季羡林早年就读于德国一所大学,并获得瓦尔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学位。德国教授在大学里是至高无上的,不肯轻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对博士生的论文要求又高又严。季羡林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论文写成后,他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长的绪论,自我感觉良好。当他把绪论交给教授时,不但没有得到夸奖,反而被退了回来,彻底给否定掉了。教授对他说:“你的文章(绪论)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
上去面面俱到,实际毫无价值。”在这剧烈的打击面前,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从沉痛的教训中总结出的这一真理,成为日后季先生写文章的信条,并坚持了一辈子。收集在这本小册子中的近40篇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有着新意与见解。与此同时,他的学问之道也颇见特色。
在一般人眼中,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学者,做学问会有一套独特的办法,一定很神圣、很神秘。其实,季先生读书治学的做法也很平常,使用的是笨办法,是从基础做起的。通常情况下,他“是用比较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有时候随便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材料,往往顺手拿一些手边能拿到的东西,比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之类,把材料写上,再分类保存。”他顺便介绍道:向达先生在做学问时亦是采用这种办法,即“把材料写在香烟盒上。”而陈寅恪先生采用的办法则是,把有关资料用眉批的形式写下来:“今天写上一点,明天写上一点,积之既久,资料多到能够写成一篇了,就从眉批移到纸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们的这些做法虽各有不同,但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动脑又动手,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积累资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问题,再科学运用材料。写出的文章(出手的成果),才有见地,有说服力,更有价值。这使我联想到,在电脑早已普及的今天,还用得着这种手工作
业吗?回答是否定的。电脑里储存的资料固然应有尽是,但那是人家的,并未转化成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说,电脑里的资料太多太杂,往往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难以辨别真伪,或浅尝辄止。正如季先生在书中的文章中说的那样:如果你的脑海里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所有的资料对你都是无用的。反过来说,只要脑海里有某一个问题,一切资料,才有可能对你有用。这就告诉我们,不论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何种手段搜集资料、做学问,都是在深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什么时代,工具如何先进,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沉下心来,老老实实思考些问题,认认真真搜集属于自己的资料,踏踏实实做点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除此以外,别无捷径可走。有一分投入,才有一分收获。
季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既教学又搞科研,有一阵子还担任大学主要领导,社会活动肯定少不了,哪来得那么多时间著书立说,写下那么多文章?让人难以理解,这里固然有其“秘诀”。他在书中写道:“我既然没有完整的时间(写文章),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有不少会,讲话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在这时候,我往往只是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
里,构思,写文章。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我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在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精神与境界。
在我看来,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只要勇于确立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明确方向与目标,并持久以恒,坚定的走下去,胜利的“果实”就会频频向你招手。
在我熟悉的一些知识圈里的人,当年的确才华出众,亦立过大志,曾亦轰轰烈烈拼搏过一阵。然而,热度过后,就凉在一边了,久而久之,学业上大都平平。还有一种情况,研究学问,写文章,像狗熊掰棒子,一个题目(问题)做完了,一篇文章写成了,便转移了视线,不再问津了。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做学问的态度与方式,很难在学术领域,在专业上,有所见树,有所作为,即便有,也是蜻蜓点水。大师则不然,他是始终持这样一种态度与做法: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后,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终生不放。1947年他发表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限于当时的条件,文中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后心里总是不踏实,时常挂在心上。直到1989年,季先生获得了新的材料,便又写了一篇论文,解决了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季羡林先生对此反复强调:“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学无止境,真理的探寻没有终结。在学术上,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才能不断有新的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