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观后感
金厂峪镇麻达峪小学梁琳梅
《凤凰琴》好像小学时看过,但现在再看收获更多,不仅仅是电影中有两个大腕明星—李保田和王学圻,我觉得它更像是我们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电影名字叫《凤凰琴》,其实跟琴并没多大关系,与其说讲述的是老师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探讨农村学校的未来,我们的农村学校前途在哪?未来在何方?答案已经隐喻在电影当中了,农村老师的待遇不提高,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向农村倾斜,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有希
望,我们的祖国也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电影讲述的是农村青年张英子到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的故事,她被山区艰苦的办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老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教师的工资因为没钱而拖欠着。尽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凤凰琴所奏出的苍桑和古朴的乐音倾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本片真实地反映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从而歌颂了乡村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名教师吹笛、吹琴为学生奏国歌升国旗。每周周一的清晨,竹笛奏演奏的国歌还是会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国旗在大山深
处高高地飘扬着。记得,一位辍学的学生曾经对余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大山里,只要看见这面红旗,就看到希望!”虽然条件这么艰苦,但学校里依然坚持升国旗,没有录音机播放国歌,两位老师亲自用笛子吹,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爱呀!对于国旗,我一直都怀着一种无比的崇敬的感情,所以影片中的这一幕实在让我感动。最让我心酸的是两个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屋檐下上课。这种复式教学方式,我只是在《教育学原理》的课堂上才听说过,这次竟然看到了,除了惊讶,更多的是辛酸,好心痛那些学生。本来,校舍就已经破堪不已,摇摇欲坠的破烂土屋下依然深藏着那一双双带着渴求企盼的眼睛,而且还是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间课室里上课。难为了老师,更是苦了孩子!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免除学杂费让亿万中小学生受益,农村老师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城乡差距必然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我们也希望今后再也不要看到这一幕幕让人心酸的历史!
第二篇:电影《凤凰琴》观后感(推荐)
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影片通过《凤凰琴》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山区民办教师的艰难处境。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张英子到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的故事,她被山区艰苦的办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老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教师的工资因为没钱而拖欠着。夜色中女人的哀嚎会穿越寂静的山谷,而让人感到凄凉。尽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凤凰琴所奏出的苍桑和古朴的乐音倾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本片真实地反映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从而歌颂了乡村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我们为孩子没有找到很好的家教而自责时;当我们托关系,走后门,挤破脑袋转入自认为最好的学校时;当我们因为工作忙而担心孩子没有受到其它方面的兴趣教育时;当我们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一所所学校时。可能想到?还有一些孩子,还有这样一些如果出生在城市里或者会是天才的儿童仍放着羊群,我们能否感觉到他们眼望着破旧不堪的校舍,耳听着朗朗读书声满是渴望的眼睛!
曾经有一位来自西部的中学教师,参观了一所北京重点学校,看到现代化的教学楼群、设施完备的运动场馆、宽敞舒适的学生宿舍后流泪了:我们的学校差得实在太远,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呆在城市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难以想象乡村教师跋山涉水去上课的艰辛;坐在电脑前享受网络信息沟通带来的快乐时,是体会不出农村教师捉襟见肘在危房里给孩子上课时不安的心情。农村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基本办学条件和环境还有待改善。贫困地区学生人均经费仅百元左右,不足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一些地方校舍严重不足,甚至连水电费都无法解决,更不要说有足够的教学试验经费。当我们读到一个个数据,目睹一桩桩农村教育的真实事件,在我们润湿的目光中,在中国农村极富于生长力的土地上,农村教师在执着前行……,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当我打开电脑资料,把目光聚焦在800万农村教师身上时,我才发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称呼也是———人民老师,这是多么光荣的称呼啊。可他们有一个标识了的身份—民办,他们的处境仍然艰辛,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而他们依然忍受着困乏的物质条件用瘦弱的肩膀支撑着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片天空。他们沉重地背伏着把数以万计的人口变成国家有用人才的时代的使命,这是多少艰巨的工作!人才流失,教师流失,鲜明的数字表明着,山区的教育已经频临危机了。资金不足人才断层让他们痛心地倍感到后继无人,然而为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那一方热土,他们仍然坚持着,努力着…… 十几年前,一提起教师这个名字,似乎都是和清贫这个名词绑在一起的,而今天,在短短的十年,或者说几年间,我们目击到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的巨大反差这一不争的事实,意味着什么?
据一招聘网站的调查表明:现在教师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职业之一,特别是大学教师,收入稳定工作条件优越,而且教学任务轻松。在某些地区,有的教师收入甚至超过白领。如果这些调查让我们认为这就是问题的全部,那我们就完全错了。殊不知在这繁荣昌盛的背后,有多少《凤凰琴》的故事仍在上演?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十年前,曾经寄于厚望的教育产业化似乎已经走向极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春风只是给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我们眼睛里所能看到的只是教师工资的疯狂增长。
于是,我一直在想,二十年时间,中国的教育问题究竟改变了多少?
当有的老师正在高为阔论收入是多少多少的时候;当看到某某高院财大气粗地动辄拿着几十万巨款的年薪砸向院士的时候;甚至有中学老师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大发学生之财的时候,在中国,在这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正一同呼吸的这一刻,一幕幕《凤凰琴》的故事也正在上演.
影片呼唤着中国的希望工程,影片更多地是唤起人们对改善贫困山区的现状的思考。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体制的问题。
我们呼吁政府,呼吁社会,呼吁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的公民,伸出我们的双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在我们润湿的目光中,在中国农村这片极富于生长力的土地上,贫困地区的民办老师们在执着地前行着。
我们一直在说,社会发展了,经济增长了,国富民强了!我在想,同在教育这片天空里,差距为什么这么鲜明?
我们只能期待着,凤凰琴早日奏出新歌,这是乡村教师,也是乡村孩子们共同的期盼……
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敬仲镇中学罗 进 2011年9月
第三篇:《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观后感
这是关于千百万民办教师的优秀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张英子的农村姑娘,因为两次高考落榜,又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我曾自不量力地用自认为具有杀伤力的语言去抨击这个时代,试图撕裂现代人搭起的自我庇护线。我天真地将人们的丑恶面目赤裸裸地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会让他们有不可逃脱的负罪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下午看完了《凤凰琴》这部电影,我那荒唐的念头正一个个被抛弃。我才明白行动的感染力胜于一切语言的催化力。看完片子的同时,似乎有一股不可名状的血液冲进我的身体,沸腾了我的思想,某种爱国的形态与价值让原本词穷的我下不了任何结论。“好人”,我只能借助这个普通俗气的词语来表达我全部的敬意。用不平凡的语言讲述那些民办教师的不平凡、无私地付出,对于他们而言,华丽辞藻的修饰都是多余的。
在这所破旧不堪的界岭小学,教室是破烂的瓦房,小小的场院,要不是有随风摇曳的国旗,或许没有人知道这是学校。然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只有以余校长为代表的五位民办教师为孩子们讲课,他们每天要早早地去接孩子们上学,为他们煮饭,想办法卖药材筹钱买教材,教师的工资也因为没钱而拖欠好几个月。余校长狭小的房间腾出空间给一些孩子寄宿,像家人一样承担责任,病着的妻子在夜色中哀嚎,让人倍感凄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升旗的场景,国歌是老师用口风琴和竹萧吹出来的,乍一看有些滑稽,但想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如此坚持每天升旗,和我们现在用高质音响放出来的国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反映了乡村教师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责任心。岁月的沧桑在余校长的脸上折起皱纹,生活的艰辛使他的声音变得沙哑。当他默默为这些艰苦的孩子们圆上学梦的时候,他无言的奉献淹没了张英子当初对城市充满的浮华。
小小的界岭小学使几十名师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现在的我们要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还要向农村的孩子送去更多关爱包括必要的金钱。更要学习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学生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四篇:《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影视鉴赏
前几日看了《凤凰琴》后,我心中就有颇多感慨。《凤凰琴》实际上是围绕学校里的转正事件而开展的,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我国农村小学的一个缩影,个中滋味,虽然我无法全然体验到,但看过此片后,却也能感受一二。
起初,我只是觉得,张英子并不讨人喜爱,她一心想着自己的舅舅能帮助她走出困窘,走出农村,她和我们这些大多数的当代的孩子们一样,对于难得拥有的工作挑三拣四,嫌这嫌那,不过,尽管不情不愿,她最终还是去了,去了那个能改变她一生的地方。
在大山环抱之中,存在着这样一所界岭小学,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破落不堪的土屋,没有一切城市里的先进玩意儿,只有最原始的淳朴,这儿是山村,她工作的环境是山中的一所小学,有的最多的便是尘土飞扬。我无法感知,当英子站在界岭小学之前时,她是何种心情,然而,我却有一种难言的悲戚,这就是那时的中国山村,那时的学校。
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单纯的成长史,张英子的成长史,然而,我又错了,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最震撼我的绝不是张英子,而是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和那儿的孩子们。在界岭小学,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孩子做饭,仅有的两位老师不仅上课,还要接送学生、修校舍、带着孩子们上山挖草药好凑足课本的钱。更令我震惊的是,每天清早,那飘扬的红旗竟是在竹笛吹奏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记得我们的国家,记得中国。”老校长感怀地说。是的,的确有如此效果,至少,那悠悠的笛声吹进了我的心底,那一幕,我想,我将毕生难忘。
在片中,有两个悬念,一个是凤凰琴的来由,另一个则是张英子揭发民办老师们虚报入学率的事。或许,从客观上讲,张英子并没有做错,然而,她的行为却遭到了老师们谴责。因为她的揭发,界岭小学失去了本可以拿到的奖学金,这已经不仅仅是正义与否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了在当时贫困山区中,最现实的问题——钱。钱对张英子而言,或许没什么重要,至少比不上她心中的道义重要,然而,她忽略了一点,对于这些山村中的孩子们来说,钱是最重要的,比一切都迫切,钱可以拯救他们的命运,可以改变他们的未来。看到她受指责时,我并没有同情,在我看来,这是她应有的惩罚,为她所谓的道义,为她的不懂事,更为她的自以为是。我曾想过,如果她能够多去了解一下那些孩子们的处境,了解一下老师们的苦心,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了。幸好,尽管不够及时,但她后来终究是懂得些什么了,终究是长大了,总算还来得及,不算太晚。
再谈另一个贯穿全片的主线——凤凰琴。终于要扯到转正上来了,在这部片中,那些老师们是高尚的,尽管他们都在为能转正而暗暗竞争,但在这种农村山区,转正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转正,意味着领导、甚至是国家社会对他们的肯定,可以说,他们的暗地较劲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无论他们怎么竞争,都没用什么不良手段,况且,他们心中放的更多的是孩子们。余校长的妻子,明爱芬,她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着,她无非是想转正,想让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然而上天非但没给她这个机会,还剥夺走了她了健康,当真的要让她转正时,她却无福消受了,多么遗憾,多么让人感叹。我想,在当时的农村,像明爱芬一样有着坎坷命运的教师一定数不胜数,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英子的舅舅,在最后讲出了凤凰琴的来历,当年,他与明爱芬争那一个转正的名额,最终他靠关系转正了,而明爱芬却从此忍受着无尽的痛苦。这段与凤凰琴有关的鲜为人知的往事,表达了英子她舅舅沉痛的愧疚之情。最后,英子争取来的转正名额还是落在了她自己身上,大家都说希望还在年轻人身上。英子终于是懂得了,她在清晨早早地离开了,我想,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终有一天,她会回来的。
现在,人人都说,国家富强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这样我们就可以放松农村的教育事业了吗?《凤凰琴》是沉重的,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期待着,有一天,凤凰琴能奏出全然不同的、欢快的曲调。
08中文师范
010108109
徐洁汝
第五篇:凤凰琴-观后感
那份感人的赤诚
——《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是一部现实电影,他直面山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和山区教育的落后现状。通过张英子的视角,影片再现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山村民办教师不畏清苦生活和严重滞后的教育设施环境,想方设法保证山区孩子有书读,读好书的山区教育现实。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山区教师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从而歌颂了山区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影片初期,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辛苦,余校长等三名山村教师也各有自己的算盘,都想摆脱这样的物质条件,都想转正,所以他们为了药材钱让学生放学后采草药,为了奖金在扫盲调查中弄虚作假。可这些没有一项是为了他们自己,药材钱是为了给学生交学费,奖金是为了修缮学校。他们除了上课还要接送、照顾学生,工资长期拖欠,生活十分清苦,然而,他们仍然尽心尽力为着山区的教育事业。他们已经把教育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恪尽职守,凭借自己满满的爱和教师的责任感,在极为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平凡的教师,艰辛的工作,清苦的生活,然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山区教师撑起了祖国美好的明天。
到转正名额真正来到学校的时候,他们又互相谦让,最终给了殷雪梅老师------她当年因为参加转正考试落下病根,多年疾病产生,需要人照顾,最后殷雪梅老师为了教育奉献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她终于转正了,人生也因此圆满终结。
电影给了我启示,现如今教育改革不断加快,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学生学杂费全免,教师待遇得到提高,我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我想如果你是个合格的教师,你必将付出全部精力于教育之上。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升华自己的思想,师德的形成离不开积极地自我反省。尽管电影中几名老师争着转正,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师职责,最后通过反思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成长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珍惜所有,关爱学生,提升自我,努力拼搏,书写壮丽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