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学习笔记
书愤(陆游)早岁哪知世事艰,北望中原气如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说明:1)03年以前是没有案例分析的,但它的论述题都不是盖的,没有两把刷子就是老虎吃天 ——无从下嘴。如“经济全球花和信息化背景下的组织变革的必然性” “系统原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有案例以后,也给论述减负了。如“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扁平结构和椎性结构的优缺点”,你说要在考场上看到这样的题目,那多沁人心脾啊。
2)03年是案例的分水岭。那年的案例严格来讲就是综合性(内容横跨整本书)的选择题。过度时期嘛,大伙就将就了。04、05就是领导理论闪亮登场了。
3)小组意识理论(05名)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03名)我楞是没找到书上有现成的答案,考虑到老陈本来就有爱摆的前科,估计又是超纲(也许我看走眼也未必,请指教)
(一)考点在各章分布情况
1、第三章有9个考点,四章也是9个,五章是4个,一二章各2个。
2、从分值来看,三四章瓜分了九成以上,剩下一成左右就一二五这些小喽罗轮流玩完。
(二)从要求的能力层次看:
一、二章:名词解释(知识再现)
五章:名词解释+简答(知识再现)
三四章:名+简+论+案(理论实践相结合,简直要人命)
反过来瞄瞄:
名词:一到五通吃
简答:三四五
论述:三四
案例;三四
(三)各考查形式的知识点特征:(如果说以上还有点参考价值的话,一下纯属不才胡思乱
想,害人不偿命啊)
1、名词解释:
**学派,**类型,**沟通,**组织,**控制
特点:几乎都是各章的一个大的知识点下的分支,更确切的说,**学派就是一类学派,**控制也是一类控制,这就给我们提示:这小子考过了,他的兄弟姐妹也有考的可能性。
2、简答
*异同,*原则,*内容,*方法,*目标。
特点:哈哈,不管了,有看到上面的字眼的内容,格杀无论。当然其他的什么影响啊也是应该给予照顾的,还是提倡全面复习。(骗骗自己也好啊,不然整本管理学的书2、3百个知识点,自己吓都吓死了。可怜的人啊,大学期间经历过无数次血腥的考试,现在一听到划重点立马精神抖擞。)
3、论述题:
*异同,*影响因素,*影响。
特点,估计象前几年种那种需要学富五车的题目是不会再出现了,(什么全球化,信息化),不过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论述题的答题方向要“墙里秋千墙外道”。有点教科书的套路,再加上自己看言情之外看报纸看来的一点货色,给老陈虚张声势下,说不定也侥幸过关。(西西,感觉当代学得好的那年碰上全球化信息化一定觉得很对路)——以前有看到AFIVE的答题思路里有提到要自己发挥下,应该就是要积累点相关材料了。
4、案例
领导理论
(不知道管理学是不是老陈出的,如果不是那就冤枉他了。)
特点:第一章命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内容实在笼统。
第二章是决策,这一章的东西都比较细,感觉基础性比较强。
第三章是组织,这一章真要出案例的话也只能集中在二三节“组织设计”“组织结构”。给我们一个题目说由于组织结构的问题,某公司出现种种困境(比如公司壮大了,组织结构还是直线制组织啊),然后让我们分析组织设计时违反了那些原则(比如因人设岗之类),怎么样调整,(比如可以调整事业部制啊)。——以上是我做梦梦到的,不可当真,后果自负。
第四章是领导,这一章要出的就是领导理论可能性最大的。理由有三:
一,前两年都是考这个,(不过也难说,可能就是因为考两年了,第三年就不考了。老陈说,这种没悬念没创意没技术含量的事情我不爱做——我们喜欢呐)
二,这些材料很容易找。管理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就是人了。
三,老陈似乎有些好于此道哦。某次去蹭《政策科学》课,(发现老陈讲课底下的听众也是不太买帐,爱干啥干啥去。)讲的是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他讲课几乎是以点带面,提纲挈领,(换句话说,没预习的人三分钟估计就不知所云了,何况那节课没幻灯片)讲到决策权力的时候,他开始借题发挥,又是提问又是举例,从决策权是核心权力讲到做为
副手的悲哀,最后以“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仍然不能算有真正的决策权做为结论,至少发挥了上十分钟,讲解期间,他表情时而愤慨时而激昂时而悲呛。(其实可以理解,大凡成功男士大都是权力至上型。麦克来兰的三种需要理论里面不也讲到:最优秀的管理者有高权力需要和低合群需要。)我们讲文如其人的话,完全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去以为老陈对领导理论有一定的偏好。
再次声明,以上的推论纯属个人自娱自乐。实在是没什么根据,同时也对老陈致以深深的歉意,我个人对他是很尊敬的二、关于考题预测
复习到现在,大部分的人应该都至少草草翻了一遍书。讲到预测应该不是很冒失的事情,当然了如果让AFIVE看到了,恐怕会觉得好笑。因为有次有幸听到他讲学习经验,他竟然说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背”。想想也是,毕竟我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估计他翻一遍,胸口都开始插竹子了,我连竹笋都没有。尤其是象我这种半路出家,又不是对知识无限热爱的人,背点东西还是要的。但背不至于把整本书背下来吧。总得有个方向,历年考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苦于兄弟不才,所以抛砖引玉。猜中了皆大欢喜,猜不中没关系,又不是说大家就死盯这些题目看,只是划分出层次嘛,奔小康都要分三步那。(这几天整理下,看周末能不能搞一些出来)
最后想补充说下,有的人觉得现在上论坛的人都是很没实力的,到处在找有没什么信息。(隐约感觉象在说我啊,不过自己以前确实也是这样)实在觉得心有不甘,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而且大家复习都有一段日子了,肯定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共享才能做大,做大才能做强。竞争总是会有的,但是自己的收获会更大。当然如果没有做为一个主体加近来讨论的话,其实触动是有限的。
第二篇:管理学笔记
1、简述管理的定义含义是什么?
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包含以下六层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管理不是盲目无计划的,本能的活动。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存在于任何一个组织。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组织,包括营利的和非营利的企事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管理主要协调人与事、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
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3.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目标不明确,管理便无从谈起,目标浊否切合实际,直接关系到
管理的成败或成效的高低。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不,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5.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是指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管理者对管理的效果、对组织的效果承
担重大责任。管理者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一个组织;二是管理管理者;三是管理工作和员工
6.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组织目标是通过组织活动实现的,而任何组织活动都离不开使用
或消耗一定的资源。资源主要包括资金、物质和人员三个方面,因为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均为M,故人们也简称之“3M”。管理作为协调活动,无非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和使用组织资源,以最佳方式安排组织活动,从而使组织活动更有效地趋向其目标。
2、著名的霍桑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照明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2.由于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太多,且难以控制,故照明对产量的景程无法准确测量。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试验:1.无论各个因素如何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其他因素对生产率也没有特别的影响,2.似乎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工作态度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与调查:所得结论与上述试验相同,即“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试验:1.工人既不会充当“快手”,也不会成为“慢手”,他们会在“过得去”时自动松懈,2.“霍桑效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足以导致较佳的成绩。
乔治.埃尔顿.梅奥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和效率
3、简述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为完成特定任务而运用所需要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设备的一种能力。
2.思维能力,是领导者认识自己的组织以及组织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能力。
3.人际关系能力,是指跟别人一起相处,或者说借助于别人去完成工和的一种能力,它包括激励、推动、协调。
4、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1.计划:为了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主管人员一定要努力使大家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也就是要让每个人理解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分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方法。
计划的内容:5W1H,what,why,when,where,who,how。
性质:一.目的性,二.主导性和基础性,三.普遍性与秩序性,四.效率性。
种类: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分类:一.目的或使命,二.目标,三.战略,四.政策,五.程序,六.规则,七.规划,八.预算。
按组织管理职能分类:一.业务计划,二.财务计划,三.人事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一.长期计划,二.短期计划
计划编制的程序:一.估量机会,二.确定目标,三.确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四.拟订可供选择的方案,五.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六.选择方案,七.拟订派生计划,八.编制预算。
现代计划方法:一.滚动计划法,二.网络计划技术(统筹法)
目标及目标管理:含义: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奋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况。
性质:一.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二.目标的多样性,三.目标的层次性,四.企业目标具有变动性,五.伴随信息反馈性。
作用:一.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二.激励作用,三.凝聚作用,四.目标是考核主管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目标确定的原则:一.先进性与可行性统一的原则,二.关键性原则,三.定量化原则,四.协调性原则,五.权变原则。
目标管理(MBO):是指组织根据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分解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乃至每个迥工根据组织目标和上级要求自上而下制定分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特点:一.目标管理是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二.目标管理是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全面的管理系统,三.目标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一.制定目标,二.执行目标,三.评价成果,四.实行奖惩,五.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目标管理的优点:一.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二.能够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三.能够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四.能够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目标管理的缺点:一.目标制定较为困难,二.目标的具体明确与环境多变的矛盾,三.目标一般是短期的,四.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五.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为完全一致,六.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存在而影响目标管理的实施。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导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部署,预测则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
预测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为企业计划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二.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
三.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策略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预测的类型:按预测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按预测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按预测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预测的步骤:确定预测目标,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选择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分析、评价预测结果,写出并提交预测报告。
预测的方法:
1.定性预测方法:一.专家会议法,二.德尔菲法:步骤a确定预测主题,b选择专家,C制定调查表D进行预测E作出预测结论。特点:匿名性,多轮反馈,统计性。
三.集合意见法
2.定量预测法:A时间序列法:一简单平均法,二移动平均法,三指数平滑法.B因果分析法
2.决策
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了整个管理过程。狭义:决策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
广义:决策包括在作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组织决策的特点:A目标性,B可行性,C选择性D超前性,E过程性,F科学性
决策的地位:1.决策 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2.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决策的类型,A按重要程度划分,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B从决策主体分为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C按重复程度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菲程序化决策,D按可靠程度分为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E从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分成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追踪决策的特点:1回溯分析,2菲零起点,3双重优化。
决策的原则:A满意原则,B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C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相结合的原则 决策的程序: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方案的比较和选择,5实施方案。六监督与评估。
决策分析方法:一定性决策方法:A头脑风暴法,B德尔菲法,C哥顿法,二定量决策方法:A确定型决策方法a盈亏平衡点法b经济批量法c线性规划法B风险型决策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A冒险法(大中取大法或称乐观准则),B保守法(小中取大法或称悲观准则),C折中法,D后悔值法
3.组织:一般意义的组织,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是一个人为的系统,必须有特定目标,必须有分工与协作,必须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管理学意义的组织:在管理学中,组织既被看做是反映一些职位和一些个人之间关系的网络式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构,维持结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静态方面,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他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结构的含义:是组织中的全体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分三个方面来理解,A组织结构的本质是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B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C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组织目标。
组织设计的工作任务:1组织图,2职位说明书3组织手册。
组织工作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3分工协作和精干高效原则4有效的管理幅度原则5统一指挥和权力制衡原则6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外部环境,2战略A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B不同的经营领域C不同的竞争方式与所持的态度D不同的战略重点.3技术4人员素质5组织规模6组织的生命周期
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正确处理4个问题,职能的划分,管理层次的划分,部门的划分,职权的划分。层级分结构设计包括:1.管理幅度,是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指挥的下属成员的数目。影响因素有A管理者和下属人员的倾向性,B主管人员和下属的素质及工作能力,C工作本身的性质,D组织协调控制的状况,E下属空间分布的相似性,F组织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变化速度。2.管理层次,指一个组织在纵向上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可分为上层,中层和基层。影响因素有A组织规模,B内部沟通C组织变革D组织效率。有扁平型组织结构和高耸型组织结构。
部门化结构设计:所谓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1.部门及部门结构的主要形式有,一按职能划分,二按产品划分,三按地区划分,四按服务对象划分,五按设备划分。
部门划分的原则:1.部门要精简,2.组织机构应具有弹性,3.确保目标实现,4.各部门职务的任务均衡,5.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
职权结构设计:1.组织职权,即职务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实质就是决策的权力,即决定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的权力。.职权的种类:A直线职权,需遵循分级原则及职权等级原则。B参谋职权,C职能职权.2.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一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二集权与分权的衡量标志,三影响集权或分权程度的因素,包括决策的代价,政策的一致性要求,组织规模,组织成长方式与发展战略,管理哲学,主管人中的数量和管理水平,控制技术和手段是否完善,分权后的绩效,组织的动态特性,环境影响。四组织中的集权倾向,五实现分权的途径,有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即制度分权)与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3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实质就是职权的流动。
授权的原则:A因事设人,视能授权B权责明确C逐级授权D适度授权E适当控制F相互信赖.组织结构模式: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参谋制。
现代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有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等。了解各模式的优缺点。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提出组织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的未来企业理想形态。彼得.圣吉关于《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变革之舞》,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二改善心智模式,三建立共同愿景,四团队学习,五系统思考
4.人事
5.领导
6.激励
7.控制
8.协调
9.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引进新的组织形式五个方面。管理领域所说的创新,是指一种思想和原则,以及在这种思想和原则指导下,组织所从事的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
创新职能的内容:
1.观念创新
2.目标创新
3.技术创新
4.制度创新
5.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6.环境创新
7.文化创新
创业精神: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资源去创造更大资源!
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1.身体素质
2.心理素质
3.知识素质
4.能力素质
第三篇:公共管理学笔记
1.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非政府等管理主体,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
品和公共服务,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2.公共管理的特征:
1、其主体具有多元性
2、其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3、其对象是公共
事务
4、其过程是民主参与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的特征的物品。
4.纯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如国防、公共安全、外
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等。
5.准公共物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消费非排他性特征,如道路、能源、交通、通信、城市
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
6.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科际整合的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阈更开阔
3、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4、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5、公共管理学拥有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
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主体理论、公共资源管理理论、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理论、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理论、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理论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P途径(公共政策途径)、B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9.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验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10.公共选择理论:其三条思路:
1、进行宪政改革,改革要点在于建立程序约束机制和建
立真正的分权原则
2、市场化,即引入竞争机制
3、建立利润激励机制
1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掌舵而不是划桨
2、顾客导向和市场导向
3、广泛授
权和分权管理
4、放松机制
12.新公共服务的主要特征:
1、政府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2、公共利益是目的,而不是副产品
3、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4、公民价值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13.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1、管理的主体不同
2、管理的客体不同
3、管理的机制不同
4、管理的手段不同
14.善治的基本要素:合法性、法制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性、稳定
性、廉洁性、公正性和包容性
15.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3、治理的管理
网络体系
16.公共组织:是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为职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而形成的组织体系
17.公共组织的特征:社会性、公共性、共享性、非营利性
18.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目标、机构、人员、权责关系、制度规范、物质因素
19.衡量公共组织结构合理的标准:
1、职能目标结构
2、权责关系
3、人事结构
4、人际
关系结构
20.公共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原则:目标:
1、提高公共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与
改造能力
2、优化公共组织的结构
3、增强公共管理者的现代管理理念
4、建立起高绩效的公共组织 原则:
1、适应原则
2、整体原则
3、配套原则
21.政府体制的类型:
1、内阁制(英国)
2、总统制(美国)
3、半总统制(法国)
4、委员会制(瑞士)从政府的纵向权力分配方面看:
1、单一制(英国)
2、联邦制(美国)
22.治理:使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23.西方国家政府治理模式:
1、市场式政府模式
2、参与式政府模式
3、弹性化政府模式
4、解制式政府模式
24.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试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另一种缺陷,即
政府活动的非市场缺陷。
25.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1、公共政策失误,原因:1)公共利益的模糊性2)公共决策
体制及方式的局限性3)信息的不完全性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原因:1)公共物品评价的困难2)竞争机制的缺乏3)激励机制的缺乏4)监督机制的缺陷
3、内部性和政府的扩张
4、政府寻租活动
26.政府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指那种维护既得
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27.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
2、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
3、服务政
府是责任政府
4、服务政府是有限政府
28.建设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政府公共服务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
2、政府公共服务
职能较为单薄
3、政府公共服务水品出现失衡现象
29.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展望:
1、发展社会性公共服务
2、运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3、坚持“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4、积极推进公民社会参与
30.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大体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31.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特征:公共性、非政府性、互益性/志愿性
32.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提供丰富的公民服务,改善公民生活
质量
2、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保障政令贯彻落实
3、有利于促进社会改革,完善社会治理结构
4、有利于建立三位体制,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3.促进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的思路:
1、由政府选择模式转向社会选择模式
2、开放
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以及企业的良性合作方式
3、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内部的良好秩序
4、加强各个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内部治理
34.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公共问题或实现社会目标,依法定程序做出的决
策。
35.公共政策问题界定:是公共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感觉到社会现实中出现了与现实利益、价值与规范强烈冲突的真实情况,社会公民、组织或团体呼吁公共部门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公共部门列入决策议程的改革问题。
36.公共政策规划的特征:针对性、可行性、预测性、整合性
37.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标准与程序,采用实证或规范的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的效果与价值进行评价与判断的技术或政治行为。
38.战略管理:是指组织高层在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分析与预测的基础
上,明确组织的目标与定位,谋划全面、宏观、长远的组织发展计划,提升组织核心能力,落实战略举措的各项活动的集合。
39.战略管理的特点:前瞻性、宏观性、针对性、操作性
40.战略规划:就是对组织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寻找发展的趋势,发现对组织发展构成威
胁和发展的机会,以使潜在的利益最大化。
41.战略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战略实施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
断的一种行政行为。
42.战略评价的内容:
1、审视战略实施的环境基础
2、考核实施绩效
3、纠正实施偏差
43.战略评价的标准:一致性、协调性、可行性、可接受性
44.战略评价的方法:前后对比法、专家评定法、对象评定法、自评法
45.公共财政的特点:公共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非赢利性、公平性、公开性、法治性
46.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的财政部门在掌握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财理
念为指导,对公共财政的收支过程进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
47.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国家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公共财政收入管理、公共财政
支出管理、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公共投资管理
48.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和各种组织对本国或本组织人力资源现状、规划、投资、成本收
益核算、培训、使用、保障、研究和发展等一系列组织、决策活动。
4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
驶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应用、开发规划和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战略性、系统性、社会性、预见性、动态性
5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1、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引入规划管理
3、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
4、加强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管理,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
5、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6、加强公职人员的流动和在实践中学习,实现公共人力资本增值
7、加大考核结果,与收入水平的联系
8、丰富政府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新的人才加入
52.绩效评估:就是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放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并划分等级。
53.政府绩效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
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
54.绩效管理流程:绩效目标与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面谈、绩效结果与
应用
55.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现状与问题:现状:
1、在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
取得一定成就
2、在评估实践方面已取得一定经验
3、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问题:
1、公共评估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2、公共管理部门内部存在的问题
3、绩效评估技术上的问题
4、绩效评估制度、法律缺位的问题
5、绩效评估效用发挥的问题
56.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环境的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
57.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
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方面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性、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58.电子政府的特征:
1、倡导科技领先、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
3、政府与民众之
间的互动机制
4、更有效率
59.公共管理责任:公共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根据职务的要求,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权、实施公共管理行为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时必须承担的后果。
60.公共责任的内容:积极主动回应、灵活、有能力、公正、负责任、诚实
61.公共伦理:就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公共管理部门和国家公共管理人员在公共管理领域
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四篇:教育管理学笔记
管理的要素 组织(场所)目标(方向)资源(依靠)效率(追求)
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本质具有双重性
自然属性(内部效益最大化)社会属性(外部条件制约)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学技能、学习态度等)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4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冲突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常常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
三、教育管理的模式 1.经验管理模式
特点:1注重经验价值,将个人经验作为教育决策和判断依据;
办学水平代表了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
3经验越丰富,管理教育就越得心应手;
弊端:办学经验停留在经验水平,难以达到理论水平,难以推广;教育稳定时有效,发生剧烈变革时,经验模式就会存在困难
3.科学管理模式
特点: 看重管理理论的指导意义,不轻信经验; 2管理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
3管理过程注重运用调查统计等自然科学技术手段; 4注重民主管理方法,强调参与决策; 5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蔡元培:
民主与法治的教育管理思想(大学的“教授治校”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与用人政策; 学生自治,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以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品性修养的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
1.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
2.管理活动最基本的手段:分工和专业化 3.统一指挥,严格服从
4.工作标准化,依标准程序展开
5.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严密的规章制度 6.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有规律可循 9.人是“经济人”
一、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
(一)认定政策问题
必须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 必须是较长时间存在的问题
必须是动用公共资源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确定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必须是指向明确的政策目标必须是有限的政策目标必须是能够达成的
(三)拟订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必须是科学的政策方案必须是合理的政策方案必须的可行的
政策方案必须在政治是可以接受的 4.选择政策方案
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对教育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对教育条件有充分的认识。
1.学校的本质是什么?
2.校长拥有哪些领导权威?孰轻孰重? 科层权威 心理权威
技术-理性权威 专业权威 道德权威
3.校长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校长应作怎样的角色定位?
第一要务是学习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理想的建设。通过“建树目的”来实现 角色是领导者的领导者
(二)校长职级制
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它既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也是校长学识、资历、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业绩的综合体现。
一、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
(一)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组织运行的基本前提
(二)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发展的重要条件
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有学者认为至少应当从三个维度来考察评价教师的表现:
第一是教育维,即从教育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素质、表现和成就;
第二是学习维,即从学习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表现和成绩;
第三是创造维,即从创造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和革新成就。
四、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制度保障:规章和程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规定)资源保障:人力资源、经费(校外专家及经费)文化保障:自觉自动的生活方式
从单一关注到多重关注
从工作业绩到动力来源
(三)班级经营的内容 1.行政经营:班规、座位
2.班级环境经营:物理环境、心理环境
3.课程与教学经营: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学习效果的评价 4.班级常规辅导:课堂礼节、教室秩序、集体公约 5.自治活动经营:班干会 6.偏差行为应对:不合群
四、班集体的建设
(一)选派合适的人选担任班主任
(二)确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组织目标
(三)建立强有力的班级集体的核心
(四)健全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班风
(二)教学管理的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2.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4.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学的科学化。、学校课程管理
(一)提升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
外在力量唤醒;校长等管理者转变观念
(二)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职责
课程设计的严肃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需要
(三)建立学校课程管理的规章制度
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保证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性;
地方课程突出本土性和区域性,可必修课选修;
校本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选修权力,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三节
德育管理的实施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1强化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学科渗透德育
2提高各学科教学的教育效果
机构;“ 全、准、深、活、新”;政治课 3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
将渗透德育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二、在学校活动中渗透德育 1做好各项活动的规划工作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2给予人力、物力的保证 3对各项活动加以指导
三、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更多地具有打基础和定向的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成为理想伙伴,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如:组织家长学校、设立家长联谊会、进行家庭访问、建立家庭联系手册等
四、学校网络德育管理
1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刻不容缓 2构建网络德育管理新模式 3加强对网络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第五篇: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笔记
第一章 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 “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为什么“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
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公益性;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
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给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
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政策,制度。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A、联系:
(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4.“治理”与“善治”:
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比较: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 “商业途径”(B-途径)
“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比较:
(1)共同点:①以组织外部定向,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②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2)各有所长:
①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②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7.雪城大学(1991年9月20号——21号)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即其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论等);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实践。
9.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统共公共行政学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共管理学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层面。(2)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 传统行政学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
(3)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5)公——既是实证的又规范的 ; 传——局限规范研究。
10.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经济学途径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
①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它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或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②新制度主义(新制度学派):a.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b.制度的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c.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d.制度形成偏好,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2)方法上的突出特征是强调跨学科研究途径,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
1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
A、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1)20世纪30年代前,主张限制国家或政府作用,让商品经济在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下运行,国家减少干预或不干预市场运行。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
(2)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客观上促使凯恩斯主义兴起。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为基础论证国家全国干预的合理性,他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特别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3)20世纪70年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出现“滞胀”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B、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亦不同。
(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
(2)欧洲或莱茵模式。
(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12、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B、转型期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1)市场体制
(2)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行政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3)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 C、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碍市场化进程。(2)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利益至上。(3)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官员的市场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化;竞争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
13、行政国家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