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半生缘》有感
近来释卷久了,也觉愧对自己。偶得一本张爱玲的《半生缘》,我便兴致地读了起来,才开始看两页的内容,我就深陷其中,想一口气将它看完。因此我第一次熬夜看书,感觉十分强烈。
读这本小说时我哭了三次,内心十分难受,但这篇感想是第二天晚上才写的,因此心中早已平静许多,也不那么愁苦了。正巧第二天过得不太顺畅,一波三折。吃饭时相当尴尬,一直东道主都斜眼想看。几年的朋友也因为一件事不欢而散。提前批次的志愿也是稀里糊涂的就都填了服从。这烦躁加痛苦的心情竟让我对小说的故事淡却了很多。不过进入其中,亦让人更添了许多愁绪。
本以为故事情节会很简单,主人公幸福一生,谁料曼桢遭遇亲姨算计,我真是又痛又恨,只能以眼泪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好不容易曼桢逃离魔掌,却联系不上世钧,我真的很伤心,两个人的心就这么错过。十年过后,曼桢遇见世钧,却要躲而避之,现实太过残酷,我只能用泪水来埋葬它的无情。相辅之,权惠和翠枝这对知己今生也注定是要错过了。
突然才发现这已经是旧时代的故事了,只心疼那时的人儿,思想落后,反抗能力弱,还过于羞涩。可这个时代的人也有错过爱情的,若我喜欢一个人,我绝不会先开口,甚至最亲的人也不告诉,只埋在心里,若是对方也是这样的人,我也只能认命了,错过这一段可贵的暗恋。读到末尾,才知道这故事一共用过三个名字,《十八春》、《惘然纪》、《半生缘》,还是觉得最后一个好,虽然美丽的爱情只持续了三年之久,最后未能走到一起,但这三年是两人半生的缘分,就是两个人整个人生中的一半,因为它那么美好,如此珍贵。我也惋惜,哀叹,但接近故事尾声,我的心情更加平静了些,相爱的人仍然彼此相爱,彼此的爱情仍然那么纯洁,真诚。
我没有经历过爱情,但爱情似乎是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都不会拒绝爱情带来的幸福,我所能体会到的就是爱会幸福,爱会痛苦,看着别人的经历就像自己吃葡萄一样,是酸是甜不太清楚,爱是那么真实,就像头顶上的太阳,温暖而永恒。
最后,我愿祝福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真心相爱的人,并能长久的在一起!
第二篇:看《半生缘》,体会经典
看《半生缘》的永恒价值
名著经典百读不厌,她的魅力在哪?我们如何体会她的价值?现在就让我结合《半生缘》谈谈我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要想体会名著的魅力,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因为,作者的经历,思想会渗透到作品的骨髓里。比如《半生缘》的作者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女子。她的传奇不仅在于她显赫的家庭背景,即她的祖父张佩轮与李鸿章之女李菊耦的“才子佳人”婚缘,她的传奇更在于她传奇式的经历与创作。1921年,张爱玲出生于上海,迎接她的是快乐,痛苦和“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的无家的噩梦。母亲西洋式的生活与赴法留学让她从小失去了母爱,即使后来与母亲生活,她感受到的是与母亲心理、感情上的障碍。所以当她与父亲最终决裂逃离这个家进入母亲这个家,因做不了母亲心目中的淑女,最终也不能顺利地走进这个新家。她感觉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是个边缘人。所以在她的小说里所描绘的家,像《倾城之恋》中的白公馆,《金锁记》中的姜公馆,《茉莉香片》中的传庆家,《半生缘》中世钧的家,都是没落的旧式家庭,同样灰暗,腐烂,令人窒息。并且父母婚姻的不幸让她领略到无爱婚姻的不幸。所以在《半生缘》里,我们看到了《半生缘》中世钧与翠芝结婚十几年,翠芝不知道世钧爱吃火腿。当她听说时用不相信的口吻说道:“你爱吃火腿?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世钧笑道:“我怎么没说过?我每次说,你总是说,非得要跑到抛球场去,非得要自己去拣。结果从来也没吃着过。”而现在她可以为了叔惠亲自跑到抛球场,亲自去拣。所以不爱对方,你就不会去关注他(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同样曼桢和祝鸿才结婚之后,他们过的也是行同陌路的夫妻生活。而张爱玲的爱情也同样如此。1943年,爱玲与胡兰成相恋,到1946年分手,从此她在也没有恋爱过,所以《半生缘》有作者自己爱情的痛苦难忘的沉积在内,是她爱情经历的再版。故张爱玲童年的不幸经历和她不善交际,喜寂寞与冷眼旁观的性格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苍凉意味,悲剧人物,不圆满式结局。张爱玲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故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所以在《半生缘》里,像曼桢和世钧这样相爱的人也注定要演出一场悲剧。其次,文学作品的价值还在与作者所表现的艺术手法。《半生缘》里,作者运用了巧合这一艺术手法。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巧合,误会一直被当作一种有效的戏剧手法,泛而论之,它也是一切叙述作品的构成因素。巧合在《半生缘》里是故事的结构基础。就外在方面而言,他们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抽取这些部分,小说立时散架;就内在方面而言,他们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抽取这些部分,小说立时散架;就内在方面而论,则直接影响到作者对人生悲剧的解释。没有这些巧合,作者的悲剧风格,不圆满式结局就无法实现。所以沈,顾二人的悲剧可以说是巧合,误会加陷害的结果。沈,顾二人的恋情从一开始就有误会相随。叔惠的母亲认为曼桢是她儿子的女朋友,并且误会世钧抢走了叔惠的女朋友,而顾太太
也认为叔惠是女儿的男朋友。所以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颇有点不顺。但这只是小误会,真正击中要害的误会世钧怀疑曼桢和豫瑾的感情,进一步发展为误会二人结婚。不过,这些误会是有巧合产生的。而这巧合的产生应“归功”于曼璐和豫瑾,因为曼璐是制造巧合和阴谋的主谋,豫瑾则是巧合的导火线。他们二人是巧合的关键,抽掉这二人,巧合不复存在,《半生缘》也可能就是一生缘,一世缘。
第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自身的素质并非以美德和正义著称,他们所以陷入悲剧的罗网,也并非邪德败行,而是取决于人在实践行为中的过失和弱点以及由此导致的由“泰运转入否运”的悲剧性结局。而性格悲剧论也认为悲剧人物性格上的缺陷使自己陷入了可怕的深渊。所以,要想体会作品的价值,还要学会分析任务性格。对于沈世钧,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应看到他的单纯,憨直,怯懦与自卑。胡乱猜忌占据了他心理活动的绝大部分。叔惠说他“刚巧是那种唱滑稽的充下手的人材”“常常给人用扇子骨在他头上敲一下”。所以他一辈子只能是庸庸碌碌,没多大出息,即使十四年后再见,他要下定决心,想挽回局面,但他也知道: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请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曼桢则与世钧不同,她过于天真,同时又坚强,自立,勇敢,不顾世俗观念。她不愿世钧养两个家,就打算晚几年结婚。可她不知道这一晚就是一生。她的这种坚强,自立,为以后事态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因此,他们二人性格上的差异及弱点,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犯了无心的过失,终至产生悲剧。
总之,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及分析人物形象,就可以体会出她的魅力所在,就象《半生缘》在作者的传奇经历和不圆满式结局的创作风格下,运用巧合,误会及性格悲剧论,指导出一场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悲剧。虽然世钧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再到相聚,只过去十四年,但在这十四年,他们却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篇:读《半生缘》有感
读《半生缘》有感搞不情楚,看完全书后我到底是什么感觉,只是心痛得要命,可我还是开心的,相信曼桢最后一定会和慕瑾在一起的,还好是
慕瑾,不是祝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搞不懂命运,是不是如果是注定了的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如果,注定曼桢不能和世钧在一起,那为什么要让他们相遇,要让他们爱的那么深,如果,曼桢注定是和慕瑾在一起的,那么为什么慕瑾从小爱恋的是曼璐,而不是曼桢,如果他们从小是一对,那么曼桢就不会爱上世钧。不过,一切都没有那么绝对吧!曼桢说过,就算她先遇到慕瑾,后遇到世钧,她还是会爱上世钧。世钧爱的只有曼桢,我相信,曼桢也相信,同样,曼桢最爱的人也只是世钧,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就是命运弄人么?
~~~~~~~~~~~~~~~~~~~~~~~~~~~~~~~~~~~~
~~~~~~~~~~~~~~~~~~~~~~~~~~~~~~~~~~~~是那个时代造就了他们的悲剧,曼璐的心灵是扭曲的,她,也许是书中最可怜的了吧!真的觉得她很伟大,为了家人,她毁掉了自己的幸福,原本,她可以幸福的当张太太,院长夫人,和深爱的慕瑾在一起,可为了家人,她出卖了自己的身体,甚至于灵魂。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她,她的心灵开始扭曲,她甚至于开始恨曼桢,或者说是嫉妒她,慕瑾是她心里面唯一的一块净土了,可连这块净土都被毁了,而毁掉它的人就是自己的妹
妹。所以,她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了,她的一辈子都为了家人,现在,她要拿妹妹的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幸福。无法相信,她是经历过怎样的折磨才会有这样恶毒的想法;无法想象,曼桢是过着怎样生不如死的生活,她的绝望,她的歇斯底里,她的啜泣,她的疯狂,她的崩溃,她的愤怒,她的冷漠,难道这些还是无法打动周围的那些人吗?人
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啊,如果连一点悲悯之心都没有,那他们还
是人吗?曼桢是新时代女性,所以,她坚强,她不会去死,尽管她是那么的想死,可坚强如她,她的生命力还是被腐蚀了。监禁的生活,监禁的又何止是她的人身自由,她的爱,她的热情,对生活的希冀也一并被监禁了,一年的时光,却足以让曼桢的生命变得黯淡无光,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那个孩子,曼桢应该恨那个孩子的,那个孩子是她最最痛苦的记忆啊,那是祝鸿才的孩子,是祝鸿才强暴她的证据,是她姐姐曼璐和祝鸿才的阴谋,是她人生毁掉的起点。可她不能,孩子是无辜的,那个孩子是她在监禁生活中唯一一直陪在她身边的人啊,毕
竟,那也是自己的孩子啊!曼璐,她应该会后悔吧,自己一心栽培的妹妹竟是被自己毁了,她是爱她的,尽管她对曼桢做出了这样的事,可我还是觉得她是爱她的,她只是一时鬼迷心窍,做出了无法原谅的事,最终,她还是没能挽回鸿才的心,她为什么不懂
呢?一个男人的心不在了,是无法用另一个女人来永远抓紧的。不知道,她是否真的爱鸿才,应该不是吧,她只是想要一个依靠,或许,她宁愿鸿才没有钱,他们一直过着简单的生活,开开心心的过,可是,她无法选择,她什么也改变不了,她甚至还来不及向曼桢忏悔,就带着她的罪恶一同去
了„„ „„„„„„„„„„„„„„„
„„„„„„„„„„„„„„„„„„是那个时代造就了曼璐,是那个时代拆散了曼桢和世钧,当那么多年后,他们再相见时,我简直要停止了呼吸,是啊,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是时间让曼桢不再那么恨,也不再那么痛,可她的那句话确实让我有触目惊心的感觉,“世钧,我们回不到过去了,对吧!”时光似箭,十多年了,他们各自的孩子都那么大了,他们的爱情早就只能是在他们的记忆里了。他们虽然没有结婚,但他们都没有背叛爱情,他们的爱,对彼此的牵挂从来都不曾停止过,可我还是觉得世钧是对不起曼桢的,他为什么一直都不愿相信曼桢是一心一意的对他呢?就是因为他对曼桢不够信
任,对他们的爱不够信任,不够坚守,才会
让逃出魔掌后的曼桢动摇,嫁给了鸿才。-------------------------
-------------------------我真的不能理解,明明书惠是爱着翠芝的,可为什么他非得要逃避自己的心,别人的看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翠芝那么爱他,一定会愿意为他放弃一切的,只要他告诉她,他爱她!可他没有,他亲手把她交到别人手里。世钧是因为听到曼桢结婚的消息一气之下
和翠芝结婚的,翠芝也并不爱世钧,他们结婚的当天,翠芝就哭着说,“世钧,现在后悔来不及了是吧,我们都错了,我不爱你,你也并不爱我,我们怎么能结婚呢?”世钧
茫然,是啊,他爱的人,只有曼桢啊„„„„人活着,不能够只顺着自己的感觉,牵绊着人的,是责任。当世钧听完曼桢的遭遇后,是真的很想带她走,和她永远在一起,可他不能,他有孩子,有妻子,曼桢也很冷静,她知道,今生今世,他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了„„„„„„„„„„既然给不了曼桢幸福,那世钧期盼的就只能是别人能给曼桢幸福,希望那个人是慕
瑾„„„„„„„„„„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幸福,曼桢和慕瑾,世
钧和翠芝,书惠和他的妻子,虽然他们只有半世的缘分,但他们不会分开,他们一直都
会在一起的,这样的结局,还不会太遗憾。但还是会为世钧和曼桢惋惜,他们是最适合的,他们在一起一定会很幸福的,可惜,唉,不过还好,慕瑾那么爱曼桢,至少慕瑾可以和最爱的人在一起,曼桢也很喜欢很信任慕瑾啊,他们会幸福的,希望他们都很幸
福„„„„„„„„„„
第四篇:读《半生缘》有感
读《半生缘》有感
读《半生缘》--有感
我是在书摊上邂逅了《半生缘》--张爱玲著名的一部小说,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买下后,就迫不及待如痴如醉地看了起来。
书的开头就是写世钧,曼桢与许家少爷叔惠见微妙的友谊关系。后来曼桢那为养家而堕落红尘的姐姐曼璐与奸商结婚后,因为曼璐不能生育,夫妻关系不合,而鸿才又眷恋妻妹曼桢,于是阴险自私的姐姐曼璐就假装害了重病,让妹妹来看护,而让鸿才将其占有,以将丈夫拴住。
后来曼璐真的得重病不愈而死,曼桢为了儿子,不得已屈嫁鸿才。可怜世钧不知道其中的缘由,苦苦等待,最后在家人的压力下与自己不喜欢的翠芝结婚,但也破坏了叔惠与翠芝间那份之间隐藏了很久的感情。当等到十四年后的相遇,那份凄楚,悲凉,尤如秋日的落叶。但年的一切,也都一去不复返。读过后,我的新久久不能平静。文中共有三个另人悲痛的遗憾。一:父亡,而破坏了豫瑾与曼璐见纯真的爱。
二:因为身世差异,而使叔惠与翠芝有缘无份。
三:因姐夫与姐姐的陷害,与母亲的怕事,终使世钧与曼桢两个相爱的人分隔两地,有情人不能眷属。
我好恨,恨顾老太太的息事宁人,胆小怕事,恨鸿才的阴险与姐姐曼璐的自私。我也恨封建社会不把女人当人的风气,恨封建社会终人一生的吃人的礼数。
与封建社会相比,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我是个女孩子,我庆幸自己没出生在那个吃人礼数的社会。
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党与国家所给予我们现有的一切,珍惜好每一天,好好学习,为建设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读《半生缘》有感
读《半生缘》有感
(一)王威
半生缘了多少恨,倾城之恋相见欢。
它是一部爱情悲剧,爱得缠绵悱恻,悲的怆然泪下。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小说,似懂非懂揣测着书里书外,之所以张爱玲大多写出如此的悲剧爱情,与她和胡兰成的爱情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半生缘》又名《惘然记》。是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说主要已主人公沈世钧和顾曼桢的故事为主线,夹带着好友许叔惠和世钧后来的妻子石翠芝的作死爱情还有曼桢姐姐顾曼璐和儿时伴侣张豫瑾的青梅竹马,之所以能说这是一部悲剧是因为作者张爱玲拆散了三对鸳鸯,开头或儿平淡,一路描写着主人公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故事,很是甜蜜发展的也有喜剧意思,旁人看来也着实让人羡慕的爱情,而到中却笔转直下,姐姐曼璐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出卖了自己妹妹曼桢,让祝鸿才强奸自己妹妹曼桢,希望曼桢能嫁给荣才,从而锁住自己老公祝鸿才的心,至此,一步错接下来步步错,步步皆伤。直到将美好的爱情破灭。
曼桢与世钧相识在上海工厂里,曼桢家庭不景气,养家的重任全担在曼桢的身上,姐姐曼璐是个舞女,因此也让曼桢的家庭背景显得不好看。而世钧家庭环境好,可父亲却是一个爱沾花惹草的人,和小姨子长年住在小公馆里,导致世钧家庭不和谐,这也让他不想在家继承家业,而在上海独自打拼想有自己的事业。曼桢和世钧相识在一起工作的纺织厂里,因为世钧至交许叔惠的连线慢慢开始了一段恋情,起初很平淡的发展,直到后来世钧带着曼桢回老家见父母,这时世钧父亲发现曼桢长得很像自己年轻的时候经历的一个舞女(青楼女子),后打听正是当初他经历的女子曼璐的弟弟,从此开始,世钧的家庭开始反对他们的来往,并且暗地里破坏他们的书信来往,慢慢的,世钧开始怀疑曼桢与张豫瑾的关系,曼桢觉得世钧可能会受他们家庭的约束,两人开始渐渐猜疑,后来,世钧父亲病重,世钧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家照顾家庭料理家务,一个身处南京,一个身处上海,深受异地相思之苦,恰好此时发生了上面说过的重要转折,祝鸿才为防止曼桢逃跑,整整将她囚禁一年,曼桢多渴望此时能和世钧见面,好好将她的经历说给她听,她想过要逃走,她想要寻求母亲 世钧的帮助,未果。世钧也来上海找过她,被告知她已经和张豫瑾结婚,心灰意冷之下,后来被迫与石翠芝结婚,两人就像做错事的小孩做着不情愿的事。几般徘徊后,为了孩子,曼桢又和祝鸿才结婚又离婚。
必须要一提的是,曼桢和世钧十四年后的再相见的一幕最值得回味,曾幻想过无数次早日相见的他们,来向对方诉说这些年的苦与不易,来告诉对方彼此的思恋,此时的世钧已经和翠芝有两个孩子,而曼桢却已离婚,可能是在苦等那份爱情,再次相见时,却是相对无言,也许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意境吧。曼桢口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一份爱情最后一句回不去了冷冰冰的结束,这中间是有多少的故事,曼桢问世钧,你幸福吗?世钧默然了会,答道:我只要你幸福。听完曼桢的故事,他也想挽回,可怎样,他们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如曼桢所说,能见一面已经是万幸了。
看完书曾经和一位朋友有讨论过这个问题,谁是致使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的最大凶手?是曼璐为自己稳定家庭的馊主意,还是祝鸿才色情对曼桢的图谋不轨,还是顾太太对自己女儿的袖手旁观,还是怪世钧对爱情的不坚定吗?……其实能怪谁?各有各的对错,各有各的是非,曼璐舞女?不就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家庭,供妹妹曼桢上大学,自己付出那了那么多,后来连自己的家庭也得不到吗?不应该!怪祝鸿才?没曼璐的纵容他敢这么做吗。怪曼桢母亲袖手旁观吗?料想木已成舟她又能怎样。怪沈世钧?听到最爱已为人妻,家庭压力也无可奈何。说是时代吗?或许最好的答案是时代,但又太空洞了。
张爱玲用细嫩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彻整部小说,以一句回不去了结束了这小说的爱恨情仇,有缘相见,无缘重来。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读《半生缘》有感
(二)孙一菲
曲折的小弄堂,斑驳的石瓦墙,破落的木板门……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像是迷失在了重重的迷雾之中,像是深陷进了叠叠的漩涡之中,像是席卷入了阵阵的飓风之中……他的人生就此被耽搁了,无论如何,无论何时,他再也走不出这梦靥般的困境。
时隔多年以后,当世钧想起曼桢时,往日的一幕幕依然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就好像他们都还是最初相识时,羞涩着却又期待着的样子。然而,那种风雨兼程的勇敢,却又好像是很遥远很遥远的感觉了,遥如隔世一般,似乎更远。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捧着已经泛黄的信笺,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曼桢琳琅的声音穿越了多年的风雨尘土,再次回响在世钧的耳边。想想,从他与曼桢恋爱到分手,不过就是那弹指间的几年,这条路,却仿佛是走了一辈子那么长,并且,他还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迷茫下去。
《半生缘》,张爱玲女士用温婉的文字,平静的叙述,冷静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旧上海里缠绵而哀怨的一段缘。她虽然不动声色,然而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早已丝毫毕现于字里行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里虽没有泛起多大的波澜,可一种抑郁感,却持久地驻留在了心间。好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小碎石路一直延伸到弄堂的尽端,闭塞的空间里,始终环绕着一股浓郁的白雾。世钧就站在弄堂的这一端,放眼望去,寒湿的雾气迷蒙了他的双眼。他想去追寻曼桢的身影,可是道路漫长且险阻,他所爱的人,早就不知搁浅在何处了!
在那个无奈的年代里,所有的人物游走在迷茫的边缘,他们不仅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哀伤,还要对外表现着坚忍的一面。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光,没有黎明,没有明天……幸福与欢乐,只是那么苍白又无力的字眼。钟鼎之家是如此,普通之家亦是如此,清贫之家更是如此。
是伊缘薄?是侬情浅?难道多磨更好?不成寒漏也相随,索性尽荒鸡唱了!可是,沉迷总有时,美梦终会醒。梦醒了以后呢?无路可走的悲哀与恐惧忽然涌上心头。浮生如此,别多会少,莫如不遇。然而,匆匆而逝的人群,繁杂琐屑的小事,人生的际遇谁又能道得清,说得明呢?年轻的人呀!忙碌在自己沉闷的小圈子里,突然一抬头,就这样相遇相爱了,突然一转身,就这样相离相别了。世钧与曼桢是如此,叔惠与翠芝也是如此。缘分,是这样地飘渺不定,像是一阵清风,悄无声息地,携带着春日的气息拂过你的脸颊,轰然之间,它又毫无来由地静止了。留下的,只有一生的叹息。
来无影,去留痕,半生的缘,一生的叹。
回顾世钧与曼桢的恋爱史,一切平淡得出奇,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一杯白开水,但始终保留着余温。没有刻意的安排,世钧与曼桢在阴历年里平静地相遇于一家小馆子里,与当时冷清的环境无异,彼此只是客气地寒暄一般,心里并没有泛起丝毫涟漪。然而在一次次的接触之中,爱情不知何时已经来临了。没有缠绵的情话,没有热烈的追求,没有生死的考验,只是忽然之间就意识到彼此的钟情。爱情,就这样开始于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某一个时候,但要问起具体的时间,世钧也无从追溯。他想到的只是从今以后,他能够与曼桢简单而温馨地度过。然而,暴风雨之前总是异常的平静。曼桢上有祖母与母亲,下面共有六兄妹,她的姐姐曼璐还是个舞女。她异常复杂的家庭背景,给世钧与她的爱情涂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但是,世钧想要紧紧抓住曼桢,他想要与她携手一生。于是他向曼桢提出了结婚。然而,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世钧的小小意愿,就像一棵萍草般,漂浮不定。谁能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呢?谁能排除一切流言蜚语?谁能掐灭人心里膨胀的私欲?谁能应付命运的突然袭击?本是为了计划着两个人的将来,却无心地导致一次争吵,就在世钧和曼桢都傻傻以为下一次见面就会好时,噩运已经悄然降临了。谁会料到,从这时起,就是他们遥遥相隔之时,就是他们缘尽之时?
那个人性廉价的旧社会里,是不会给人任何喘息的机会的。遭遇姐夫祝鸿才的蹂躏之后,想着今后要与世钧诉苦,他一定会理解自己,并且会更加爱护自己,曼桢苟延残喘地活着。当她终于逃离了姐夫与姐姐的魔爪之后,她与世钧之间却已经渐行渐远了。此时的世钧在绝望之后已经娶了翠芝。身心疲惫的曼桢独自坚强地活着。这期间,她为了自己的孩子屈辱地选择了与糟蹋她的祝鸿才在一起,最终力不从心的她不堪耻辱,又挣扎着脱离了他。
而时间一晃就是十四年了。人到中年,看尽了人间的悲凉沧桑,好些事,他们看得都淡然了。所以当世钧终于与曼桢相遇时,曼桢才会有那么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的感慨,尽管世钧安慰着没有什么是不可挽回的。可是,他们两个都心知肚明,他们的的确确是回不去了。纵使世钧可以抛弃自己的家庭,他和曼桢之间会幸福吗?最初的憧憬早已被无情的岁月消磨得所剩无几,更何况十四年了,他们能彻底地摆脱这十四年的噩梦,以及这十四年来的累赘吗?不,他们都不能,所以,没有什么是不可挽回的只是微弱的安慰而已,只是苍白的希冀而已。就像世钧所想的那样,从前的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两颗在风雨之中漂泊的心,在这一刻,都葬送了。
默片般的时代,空悲切的恋人又何止世钧与曼桢呢?和他们紧紧相连的叔惠与翠芝也是一对牺牲品。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叔惠选择了曼桢,世钧接受了翠芝,起码表面上看来是谱了两段鸳鸯曲。何苦一次次的相遇,叔惠爱上了翠芝,世钧爱上了曼桢。转了好大一个圈子之后,折腾尽了所有人的心之后,相爱的人终究是没走在一起。困在婚姻之中的世钧与翠芝继续相互欺骗着,而被排除在婚姻之外的曼桢与叔惠依然自我伤害着。一段婚姻,毁了多个人的幸福,无论结为连理的还是脱离连理的都活在不幸之中。这究竟是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还是凄凄惨惨的悲剧?
缘分就此搁浅了,然而这道伤痕,却永远留在了世钧与曼桢的心中。他们往后的人生里,不管走的是怎样的一条路,总是与当初匆匆而逝的缘分息息相关。这道痕,怎么也擦不掉,洗不尽,抹不平。
故事也就这样戛然而止了。本书的最后,张爱玲女士巧妙地给予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两对依然相爱的恋人,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彼此大眼瞪着小眼,双眼泪垂垂。写到这里,已经不需要用言语来表明,故事里的人,他们的结局已经了然于心。世钧与曼桢无果而终的爱情就这样在无奈的旧上海里匆匆落幕了。来无影,去留痕,半生的缘,一生的叹。
读《半生缘》有感
(三)导语:
往事如烟,旧情似梦,随风而逝。所有的美好,哀愁与伤痛都湮没在了残忍的时光中。现实的残忍只留给我们一声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掬一捧流年的水,流不尽的前尘梦。
一生很短,半生更短,半世的情缘更加苦涩艰难。
回忆是一朵永不褪去的花,安静的绽放于某个幽深的角落。它香气袭人,却不知在这些回忆的花瓣里隐藏了多少人的故事,眷恋着多少人的青春?飘落过多少岁月的悲欢离合?羽化出多少光阴的沧海桑田?
顾曼桢与沈世钧,来自茫茫人海的两个平凡人,在不经意间相遇,成为朋友、知己,恋人。故事,原本应该这样美好的发展下去,但是,等来的不是美丽的结局,而是无可奈何的分别。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顷刻间,已化为乌有,被淋湿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在记忆的童话里已经慢慢地融化。矛盾与误解,阴谋与圈套,这层层的结被岁月收藏了。
各自开始新的生活,虽然都是那般的不尽如人意,但无情的岁月却在指甲飞舞,散乱了青丝,少许皱纹攀上了眉头,悴然与寂寞,惨淡的惆怅,望穿了秋水,所有的不快与放不下,都被展示的如此淋漓尽致。
十四年后的偶然重逢,依旧是故地故人,是喜还是忧?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于年华在红尘中一轮又一轮无声的成长,看似不露痕迹,回首方觉惊心。平淡的生活如一盏茶,淡淡的苦涩中弥漫着丝丝的甘甜,悠悠的清新。细品之,无端唤起那欲望而不能忘的记忆,想回而又不能回的岁月。
他说,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
曼桢,无言亦无语,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
她觉得过往的片段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时才发现一切都变了,物是人非,往日的激情的火花已经熄灭,只剩下遐想的天空。
时间绕着圈子打转,脚步却停留在过去,幸福与憧憬被一段一段定格在记忆中。
风吹起来了,雪花飘飘然落下,且越下越大。北风呼呼地吼了起来,抬眼望去,天空已同雪海还打成了一片,什么也在视线中变模糊了。
泪如雨下,终是无奈。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
风吹起破碎的流年,看着远方的寂寞,泪流满面。每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演绎不同的故事,开始相信生命只是一场尘世的烟花,时而璀璨,时而荒凉……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