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ZM

时间:2019-05-14 13:1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ZM》,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ZM》。

第一篇: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ZM

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公司一方面积极改进工艺,采用更节能、更环保的新技术,从源头上抓环保建设,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污水处理设施。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加强和规范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响应环保局的污染物排放报告,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篇:不合格检测报告处理制度

不合格检测报告处理制度

一、本公司应建立检测结果不合格项目台帐,并应对涉及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的不合格检测项目按规定报送时间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同时通知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二、公司规定对于不合格检测结果隐瞒不报或者将不合格检测结果直接告知该工程施工单位或者材料供应商,更换样品弄虚作假的工作人员,应进行严肃查处。

三、常规检测项目中的钢筋原材料、钢筋焊接接头、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承重结构中的砖和砌块检测不合格结果,检测机构应在24小时内上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并由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工程师组织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相关人员在施工现场不合格部位进行取样送检测机构复检。

四、常规检测项目中的混凝土试块、砌筑砂浆试块检测不合格结果,检测机构应在24小时内上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该项目监督工程师组织监理(建设)、施工、检测机构等各方相关人员对不合格部位进行回弹法或者钻芯法、贯入法检测,并对该过程进行监督。

五、公司质量监督员应加强对不合格检测报告的处理实施跟踪监督管理。

第三篇:不合格检测报告处理制度

不合格检测报告处理制度

一、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不合格项目台帐,并应对涉及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的不合格检测项目按规定报送时间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办公室专人接收,并办理交接手续,同时通知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二、负责接件人员应建立检测机构上报的不合格检测报告台帐,并及时转发至监督工程师进行处理,监督工程师按有关程序对不合格检测进行处理,并对不合格检测报告的处理结果进行记录和核实,并于每月月底前汇总至办公室管理,由办公室管理上报站长。

三、检测机构对于不合格检测结果隐瞒不报或者将不合格检测结果直接告知该工程施工单位或者材料供应商,更换样品弄虚作假的检测机构,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进行严肃查处。

四、常规检测项目中的钢筋原材料、钢筋焊接接头、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承重结构中的砖和砌块检测不合格结果,检测机构应在24小时内上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并由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工程师组织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相关人员在施工现场不合格部位进行取样送检测机构复检。

五、常规检测项目中的混凝土试块、砌筑砂浆试块检测不合格结果,检测机构应在24小时内上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该项目监督工程师组织监理(建设)、施工、检测机构等各方相关人员对不合格部位进行回弹法或者钻芯法、贯入法检测,并对该过程进行监督。

六、结构实体基础混凝土强度钻芯法检测不合格结果,检测机构应在24小时内上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该项目监督工程师按有关规定通知监理(建设)、施工、检测机构等各方相关人员进行钻芯法扩大检测。芯样试件上有监理(建设)、施工、检测机构等各方相关人员的签名,检测机构保护好芯样试件的标识并在检测前通知监理(建设)、施工、质监等各方相关人员并将已确定芯样检测具体时间提前一个工作日通知,监理(建设)、施工人员在原始记录中签名。

七、结构实体梁、柱混凝土强度回弹法检测不合格结果,检测机构应在24小时内上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并由该项目监督工程师按有关规定通知监理(建设)、施工、检测机构等各方相关人员进行回弹法批量扩大检测,若批量检测仍不合格,可采用回弹钻芯修正的方法进行批量检测。检测机构应将已确定的现场检测具体时间提前一个工作日通知监理(建设)、施工、质监等各方相关人员。

八、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现浇板厚度检测不合格结果,检测机构应在24小时内上报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若施工单位有异议由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工程师组织监理(建设)、施工、检测机构等各方相关人员进行复测或者钻孔剔凿验证。检测机构检测时应在构件检测部位作出明显标志,以便复查。

九、监督组应加强对不合格检测报告的处理实施跟踪监督管理。

第四篇: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和处理制度

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和处理制度

一、目的本制度对可能出现事故及时报告、认真分析和妥善处理。

二、适用的范围

本站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设备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分析与处理。

三、职责

1、发生事故的当事人或部门应在采取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的应急措施的同时,保护事故发生的现场并及时逐级上报。

2、一般事故(经济损失500元以下的)由综合办公室提出处理建议,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后提出处理意见,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处理,重大事故有经理批准处理。

四、事故的范围

1、由于人为的原因(维护、保养不当、使用违反操作规程等)使检测设备损坏或检测性能下降;

2、检测数据不准或结论错误(检测数据、检测报告有误或不符合要求、伪造虚假数据等)给客户造成损失;

3、明显违反质量休系文件规定、偏离质量体系文件情节严重(受控文件丟失、技术资料不全、泄密或浸害用户权益;影响检测站正常工作等)

4、失窃、失火、人员伤亡等;

五、事故报告

1、发生事故的当事人或部门为事故报告的责任人或部门,其他在场人员对发生事故也有报告的责任;

2、仪器设备事故、检测质量事故、重大检测事故应30分钟内报告技术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和经理;

3、人员伤亡、失火失窃等事故除立即报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和经理外还应报告有关部门(公安、消防)

六、事故调查

1、按事故处理权限,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对事故进行现场调查,召开事故分析会议,判明事故原因。

2、在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由综合办公室填写事故报告单。对重大事故还要求有书面报告、取证材料和责任人的检查。

3、事故报告单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部门、事故的时间地点经过和损失,事故的原因性质和责任,处理意见(纠正、善后、措施、责任人的处理)等。

七、事故处理

1、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或造成的损失,由技术部门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技术负责人提出意见后,报质量负责人审批,重大事故有经理审批。

2、发生事故的处理方式包括:批评教育、经济处罚以至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由于检测数据不准确,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的由本站给

予适当的经济赔偿,对发生事故隐瞒不报或故意破坏现场、混淆责任人者,一经查出,从严处理。

4、发生事故不进行分析、总结教育、明确责任人、采取纠正措施、填写事故报告单,不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应追究相关领导以及质量负责人的责任。

5、事故报告单、事故专题报告由技术负责人监督统一存档,必要时也可载入人员人事档案。

第五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环发[2005]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机构的委托管理,现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请遵照执行。

附件:在有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二00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前言

为明确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的委托要求,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部分内容参考GB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内容制定。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范围

本规范包含了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基本技术要求和体系管理要求,同时对检测机构的部分相关人员提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委托。

本规范所指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是指承担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的机构。

引用标准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术语和定义

3.1 在用机动车

本规范中的在用机动车是指国家或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上牌照以后的、需定期检测的机动车。

基本要求

4.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检测机构应遵守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开展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定期检测工作。

4.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4.3 检测机构分为A、B两类。A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检测机构;B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

4.4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4.5 A、B类检测机构均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5.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5.2 检测场所一般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5.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

5.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5.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识。

5.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5.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5.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5.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之间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5.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5.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检测设备要求

6.1 通用要求

6.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6.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6.1.3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

6.1.4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6.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6.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6.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6.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6.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与检测相关的人员要求

7.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7.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7.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7.4 检测机构负责人

7.4.1 负责本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其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7.5 技术负责人

7.5.1 遵守和执行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建立及改进,督促和促进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组织实施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组织实施检测、人员培训、技术考核、学习交流等技术工作。

7.5.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排放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组织解决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7.5.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5.4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5.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7.6.1 负责组织运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工作,落实纠正措施;负责处理检测工作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负责处理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投诉和意见;负责质量监督人员管理,处理质量监督人员反馈意见和信息。

7.6.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解决检测中出现的质量与技术问题。

7.6.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熟悉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6.4 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6.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7 检测人员

7.7.1 检测人员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员和驾驶操作员。

7.7.2 了解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控制检测条件,做好记录,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7.7.3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参加相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规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7.7.4 驾驶操作员应按其所持驾驶证的准驾范围驾驶车辆。

7.7.5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7.8 质量监督员

7.8.1 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向质量负责人汇报质量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对检测工作质量进行日常监督,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有权终止检测,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协助质量负责人进行客户投诉和意见调查分析工作,参加质量问题的分析工作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7.8.2 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熟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发现检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7.8.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经验,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2年以上。

7.8.4 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7.8.5 具备初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9 仪器设备管理员

7.9.1 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维护、维修、报废等等相关的管理工作。

7.9.2 了解仪器设备,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合格证。

7.9.3 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质量管理

8.1 检测机构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工作运行程序,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8.2 组织和管理

8.2.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8.2.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8.2.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8.3 质量体系要求

8.3.1 质量体系

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以《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包括规定和规程等)来描述。检测机构各层次人员必须学习和贯彻执行,确保有关检测质量的各项活动均在控制状态中进行。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9个要素:

(1)组织和管理;

(2)质量体系要求;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设备和标准物质;

(6)检测要求;

(7)记录和报告;

(8)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9)投诉及信息反馈。

8.3.2 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图;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程序;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检测机构检测范围;检测程序;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验程序;投诉及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程序;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8.3.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包括定期审核和临时审核两种。检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机构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一年内审两次,且一年内至少要审核一遍《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对于不合格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进行跟踪验证。临时审核是在处理投诉等信息反馈中发现较大问题时,对质量体系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测机构应判定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必要时对《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提高管理水平。

8.3.4 审核报告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应加以记录,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来。

审核报告中应明确规定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纠正活动,并进行跟踪验证,在报告中加以记录。

8.3.5 比对和验证

8.3.5.1 检测机构应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并加以审核。

8.3.5.2 比对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8.3.5.2.1 检测机构间和检测场所间的比对试验;

8.3.5.2.2 用相同检测设备,由不同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或用不同的检测设备,由相同的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

8.3.5.2.3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在检测机构内部进行检查。

以上工作,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分析总结,比对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8.4 人员管理

8.4.1 人员培训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并注意知识的更新,做到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岗位职责等)、检测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检测场地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等。

8.4.2 人员考核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其专业技能、工作情况、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是否被投诉等情况。

8.4.3 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人员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成绩、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和经历等技术业绩均应收集在个人技术档案中,并由专人统一管理。

8.5 设施和环境

8.5.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8.6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8.6.1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

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规程。购入的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检测机构应制订详细的检测设备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故障处理、维护保养要求等。须按有关标准和检测机构相关规定对检测设备进行使用和维护保养。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正确处理并及时报告,维修后要填写维修记录。

8.6.2 检测设备的标识

根据检测设备状态分别贴上合格(绿)或停用(红)两种标记。

8.6.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对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建立使用和管理档案,检测设备的维修记录、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应归档。

8.7 检测要求

8.7.1 必须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8.7.2 应制定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8.7.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8.7.4 计算机的使用

应建立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和检索检测数据等。计算机实行专职操作,应设立分级使用密码,禁止非本岗位人员使用,禁止修改计算机记录。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防病毒保护措施。应有计算机运行使用状况的记录。

8.7.5 车辆的管理

应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内容包括:

(1)车辆登记、车辆状态描述等信息的记录。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车主应遵守管理规程,受检车辆按管理规程管理。

8.8 记录和报告

8.8.1 记录

检测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具体情况、保密和安全要求,制定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检测工作的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应统一管理,妥善保管。

8.8.2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规范化,内容应按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每份检测报告有唯一的报告编号。检测报告应为打印稿。

对于经多次检测后合格的车辆,应保留其每次检测的报告。

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汇总和上报检测结果。

8.9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8.9.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采购的检测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或检查。检验和检查记录应归档保存。

8.9.2 外部供应的记录

为检测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或外部供应方的记录均应收集并归档保存。记录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生产单位(供应商)和质量信誉证明(许可证、合格证、质检报告等)。

8.10 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评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检测机构委托前,应对检测机构进行评审。《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和《评审表》见附件。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

主管部门________ 申请单位________ 评审类别________ 评审时间________

一、申报机构基本信息

┏━━━━━━━━┯━━━━━━━━━━━━━━━━━━━━━━━━┓┃

检测机构名称│

┃┠────────┼───────┬───────┬────────┨┃

检测机构类别│

│ 检测机构编号│

┃┠────────┼───────┼───────┼────────┨┃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电话│

┃┠────────┼───────┴───────┼────┬───┨┃

检测机构地址│

│邮政编码│

┃┠────────┼───────┬──┬────┼────┼───┨┃ 检测机构联系人│

│电话│

│电子邮件│

┃┠────────┼───────┴──┴────┼────┼───┨┃

检测场所地址│

│邮政编码│

┃┠────────┼───────────────┼────┼───┨┃ 检测场所联系人│

│电

话│

┃┠────────┼───┬───────────┼────┴───┨┃

检测机构申请│ 序号 │

检测内容

标准编号

┃┃ 委托的业务范围│

┃┠────────┼───┼───────────┼────────┨┃

┃┠────────┼───┼───────────┼────────┨┃

┃┠────────┼───┼───────────┼────────┨┃

┃┠────────┼───┼───────────┼────────┨┃

┃┗━━━━━━━━┷━━━┷━━━━━━━━━━━┷━━━━━━━━┛

二、评审报告

┏━━━━━━━━━━━━┯━━━━━━━━━━━━━━┯━━━━━┓┃

评 审 内 容

│ 评

录 │ 备 注

┃┠────────────┼──────────────┼─────┨┃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

┃┃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

┃┃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

┃┃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

┃┃验操作。

┃┠────────────┼──────────────┼─────┨┃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

整改要求

┃┠────────────┼──────────────┼─────┨┃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

┃┃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

┃┃审的情况

┃┠────────────┼──────────────┼─────┨┃

其他

┃┠────────────┼──────────────┴─────┨┃

评审结论

│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检测机构《在用机动车排放┃┃

│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要求,可以作为

类检┃┃

│测机构,进行的在用车排放检测业务。

┃┠────────────┴────────────────────┨┃评审组长(签名):

┃┃评 审 员(签名):

┃┃

┃┃报告日期:

┃┗━━━━━━━━━━━━━━━━━━━━━━━━━━━━━━━━━┛

三、评审表

┏━━━┯━━━━━━━━━━━━━━━━━━━━━━━━━┯━━━━━━┯━━┓┃序号 │

评审结果│备注┃┠───┼─────────────────────────┼──┬───┼──┨┃

│符合│不符合│

┃┠───┼─────────────────────────┼──┼───┼──┨┃ 1 │基本要求

┃┠───┼─────────────────────────┼──┼───┼──┨┃ 1.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

┃┃

│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 1.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 1.3 │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

┃┃

│力。

┃┠───┼─────────────────────────┼──┼───┼──┨┃

│A类检测机构应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 │

┃┃

│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 │

┃┃

│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

┃┠───┼─────────────────────────┼──┼───┼──┨┃ 1.4 │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

┃┠───┼─────────────────────────┼──┼───┼──┨┃ 1.5 │检测机构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

┃┃

│整和维修业务。

┃┠───┼─────────────────────────┼──┼───┼──┨┃ 2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 2.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

┃┃

│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

┃┃

│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

┃┃

│不良影响。

┃┠───┼─────────────────────────┼──┼───┼──┨┃ 2.2 │检测场所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 2.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

┃┃

│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 │

┃┃

│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 │

┃┃

│米。

┃┠───┼─────────────────────────┼──┼───┼──┨┃ 2.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

┃┃

│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 2.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

┃┃

│识。

┃┠───┼─────────────────────────┼──┼───┼──┨┃ 2.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 │

┃┃

│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

┃┃

│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 2.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

┃┃

│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 2.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 2.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信│

┃┃

│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

┃┃

│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

┃┃

│测试电源。

┃┠───┼─────────────────────────┼──┼───┼──┨┃2.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2.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 │

┃┃

│供信息服务。

┃┠───┼─────────────────────────┼──┼───┼──┨┃ 3 │检测设备要求

┃┠───┼─────────────────────────┼──┼───┼──┨┃ 3.1 │通用要求

┃┠───┼─────────────────────────┼──┼───┼──┨┃3.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

┃┃

│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

┃┃

│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

┃┃

│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

┃┃

│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

┃┃

│作总时间百分比)。

┃┠───┼─────────────────────────┼──┼───┼──┨┃3.1.3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 │

┃┃

│能。

┃┠───┼─────────────────────────┼──┼───┼──┨┃ 3.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3.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

┃┃

│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

┃┃

│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

┃┃

│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

┃┃

│2年。

┃┠───┼─────────────────────────┼──┼───┼──┨┃3.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

┃┃

│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

┃┃

│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3.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

┃┃

│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

┃┃

│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

┃┃

│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

┃┃

│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3.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

┃┃

│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

┃┃

│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 4 │检测相关人员要求

┃┠───┼─────────────────────────┼──┼───┼──┨┃ 4.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

┃┃

│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

┃┃

│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 4.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

┃┃

│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 4.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

┃┃

│上岗证。

┃┠───┼─────────────────────────┼──┼───┼──┨┃ 4.4 │检测机构负责人

┃┠───┼─────────────────────────┼──┼───┼──┨┃ 4.5 │技术负责人

┃┠───┼─────────────────────────┼──┼───┼──┨┃ 4.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 4.7 │检测人员

┃┠───┼─────────────────────────┼──┼───┼──┨┃ 4.8 │质量监督员

┃┠───┼─────────────────────────┼──┼───┼──┨┃ 4.9 │仪器设备管理员

┃┠───┼─────────────────────────┼──┼───┼──┨┃ 5 │质量管理

┃┠───┼─────────────────────────┼──┼───┼──┨┃ 5.1 │组织和管理要求

┃┠───┼─────────────────────────┼──┼───┼──┨┃5.1.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

┃┃

│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5.1.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

┃┃

│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5.1.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 5.2 │质量体系要求

┃┠───┼─────────────────────────┼──┼───┼──┨┃5.2.1 │检测机构质量体系要素

┃┠───┼─────────────────────────┼──┼───┼──┨┃5.2.2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

┃┠───┼─────────────────────────┼──┼───┼──┨┃5.2.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5.2.4 │审核报告制度

┃┠───┼─────────────────────────┼──┼───┼──┨┃5.2.5 │比对和验证

┃┠───┼─────────────────────────┼──┼───┼──┨┃ 5.3 │人员管理

┃┠───┼─────────────────────────┼──┼───┼──┨┃5.3.1 │人员培训

┃┠───┼─────────────────────────┼──┼───┼──┨┃5.3.2 │人员考核

┃┠───┼─────────────────────────┼──┼───┼──┨┃5.3.3 │人员技术档案

┃┠───┼─────────────────────────┼──┼───┼──┨┃ 5.4 │设施和环境

┃┠───┼─────────────────────────┼──┼───┼──┨┃5.4.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

┃┃

│常实施。

┃┠───┼─────────────────────────┼──┼───┼──┨┃5.4.2 │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5.4.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5.4.4 │具有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制度

┃┠───┼─────────────────────────┼──┼───┼──┨┃5.4.5 │检测设备有标识

┃┠───┼─────────────────────────┼──┼───┼──┨┃5.4.6 │建立了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 5.5 │检测要求

┃┠───┼─────────────────────────┼──┼───┼──┨┃5.5.1 │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5.5.2 │检测机构制定了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5.5.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5.5.4 │建立了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5.5.5 │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

┃┠───┼─────────────────────────┼──┼───┼──┨┃5.5.6 │有记录和报告管理制度

┃┠───┼─────────────────────────┼──┼───┼──┨┃ 5.6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5.6.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保证

┃┠───┼─────────────────────────┼──┼───┼──┨┃5.6.2 │外部供应的记录要求

┃┠───┼─────────────────────────┼──┼───┼──┨┃ 5.7 │投诉及信息反馈

┃┠───┼─────────────────────────┼──┼───┼──┨┃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

┃┃

│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

┃┃

│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 │

┃┃

│《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

表格填写说明:

1、封面的“评审类别”填写“初次评审”或“复查评审”;

2、“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类别”,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填写申报的机构类别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对于复查的检测机构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的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

3、“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编号”,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不必填写,复查的检测机构应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后的检测机构编号;

4、“评审报告”中的“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应填写的内容为通过交流所了解的机构的法律地位(工商注册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系、检测场所和检测线概述、经营其他业务(调修、维修)情况等信息;

5、“评审报告”中的“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应填写检测场所名称数目和检测线的数目、检测车辆类型、数据处理部门、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标识、检测设备的标定等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

6、“评审报告”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应填写确认管理文件的最新版本、管理文件是否完善、管理体系各方面内容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定期内审、报告是否审核、是否进行了比对和验证、检测人员数量、培训、持证上岗)等情况;

7、“评审报告”中的“整改要求”应逐条详细填写评审组认为不够完善需进行整改的项目和内容的具体情况;

8、“评审报告”中的“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应填写组织机构、检测场所、设备、人员、管理体系等与申请资料严重不符合的内容的说明,或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如检测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等)说明;

9、“评审报告”中的“评审结论”应在第一个空格处填写“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在第二个空格处填写“A”或“B”,在第3个空格处填写该机构可进行的检测内容和相应标准号;如结论为检测机构不符合“规范”要求,则第二和三个空格填写“/”;

10、“评审表”中各条款的评审结果,应在相应的位置打“√”表示。可在“备注”栏填写补充的情况说明。

下载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ZM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ZM.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检测事故报告、分析和处理制度5篇

    检测事故报告、分析和处理制度 一、试验室主任负责组织对事故的处理,审批纠正和预防措施,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对事故的调查核实,预测事故造成的后果,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意见。 二......

    实习报告认识和了解火力发电厂烟尘排放的检测及处理工艺(合集)

    实习地点:焦作市三和力众有限公司 实习目的:认识和了解火力发电厂烟尘排放的检测及处理工艺 指导教师:行春丽,杨雪梅老师 实习概况: 今天是2008年6月24日,星期二,天气晴好。早上八......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精讲5篇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 前 言 为明确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的委托要求,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

    检测事故的分析、报告和处理制度(精选5篇)

    检测事故报告、分析和处理制度1、试验室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事故的处理,审批纠正和预防措施,负责组织对事故的调查核实,预测事故造成的后果,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意见。 2、检测......

    关于考察畜牧业污染物零排放技术的报告(样例5)

    为加快我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物节能减排工作步伐,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畜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方向快速发展,5月7日10日,在市畜牧局组织下,区畜牧局带领全区生......

    伤亡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重庆建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伤亡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一、 伤亡事故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类 1.轻伤事故 造成员工肢体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

    工伤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工伤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一、 凡发生在企业、施工生产中由于生产区域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操作方法的错误,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使某些器官失去正常机能,以致使负伤......

    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

    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 一、质量事故的范围。 凡在施工(调整试运前)过程中,由于现场存储、装卸运输、施工操作、完工保管等原因造成施工质量与设计规定不符或其偏差超出标准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