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精讲5篇

时间:2019-05-12 21:0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精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精讲》。

第一篇: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精讲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

前 言

为明确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的委托要求,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部分内容参考GB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内容制定。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范围

本规范包含了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基本技术要求和体系管理要求,同时对检测机构的部分相关人员提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委托。

本规范所指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是指承担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定期)检测的机构。引用标准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在用机动车

本规范中的在用机动车是指国家或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上牌照以后的、需定期检测的机动车。基本要求

4.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检测机构应遵守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开展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定期检测工作。

4.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4.3 检测机构分为A、B两类。A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检测机构; B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

4.4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4.5 A、B类检测机构均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5.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5.2 检测场所一般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5.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

5.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5.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识。

5.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5.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5.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5.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之间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5.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5.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6 检测设备要求

6.1 通用要求

6.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6.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6.1.3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 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

6.1.4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6.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6.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6.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6.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6.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 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与检测相关的人员要求

7.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7.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7.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7.4 检测机构负责人

7.4.1 负责本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其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7.5 技术负责人

7.5.1 遵守和执行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建立及改进,督促和促进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组织实施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组织实施检测、人员培训、技术考核、学习交流等技术工作。

7.5.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排放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组织解决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7.5.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5.4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5.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7.6.1 负责组织运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工作,落实纠正措施;负责处理检测工作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负责处理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投诉和意见;负责质量监督人员管理,处理质量监督人员反馈意见和信息。

7.6.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解决检测中出现的质量与技术问题。

7.6.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熟悉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6.4 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6.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7 检测人员

7.7.1 检测人员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员和驾驶操作员。

7.7.2 了解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控制检测条件,做好记录,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7.7.3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参加相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规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7.7.4 驾驶操作员应按其所持驾驶证的准驾范围驾驶车辆。

7.7.5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7.8 质量监督员

7.8.1 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向质量负责人汇报质量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对检测工作质量进行日常监督,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有权终止检测,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协助质量负责人进行客户投诉和意见调查分析工作,参加质量问题的分析工作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7.8.2 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熟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发现检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7.8.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经验,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2年以上。

7.8.4 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7.8.5 具备初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9 仪器设备管理员

7.9.1 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维护、维修、报废等等相关的管理工作。

7.9.2 了解仪器设备,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合格证。

7.9.3 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8 质量管理

8.1 检测机构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工作运行程序,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8.2 组织和管理

8.2.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8.2.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8.2.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8.3 质量体系要求

8.3.1 质量体系

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以《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包括规定和规程等)来描述。检测机构各层次人员必须学习和贯彻执行,确保有关检测质量的各项活动均在控制状态中进行。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9个要素:

(1)组织和管理;

(2)质量体系要求;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设备和标准物质;

(6)检测要求;

(7)记录和报告;

(8)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9)投诉及信息反馈。

8.3.2 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图;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程序;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检测机构检测范围;检测程序;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验程序;投诉及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程序;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8.3.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包括定期审核和临时审核两种。检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机构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一年内审两次,且一年内至少要审核一遍《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对于不合格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进行跟踪验证。临时审核是在处理投诉等信息反馈中发现较大问题时,对质量体系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测机构应判定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必要时对《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提高管理水平。

8.3.4 审核报告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应加以记录,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来。

审核报告中应明确规定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纠正活动,并进行跟踪验证,在报告中加以记录。

8.3.5 比对和验证

8.3.5.1 检测机构应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并加以审核。

8.3.5.2 比对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8.3.5.2.1 检测机构间和检测场所间的比对试验;

8.3.5.2.2 用相同检测设备,由不同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或用不同的检测设备,由相同的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

8.3.5.2.3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在检测机构内部进行检查。

以上工作,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分析总结,比对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8.4 人员管理

8.4.1 人员培训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并注意知识的更新,做到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岗位职责等)、检测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检测场地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等。

8.4.2 人员考核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其专业技能、工作情况、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是否被投诉等情况。

8.4.3 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人员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成绩、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和经历等技术业绩均应收集在个人技术档案中,并由专人统一管理。

8.5 设施和环境

8.5.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8.6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8.6.1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

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规程。购入的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检测机构应制订详细的检测设备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故障处理、维护保养要求等。须按有关标准和检测机构相关规定对检测设备进行使用和维护保养。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正确处理并及时报告,维修后要填写维修记录。

8.6.2 检测设备的标识

根据检测设备状态分别贴上合格(绿)或停用(红)两种标记。

8.6.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对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建立使用和管理档案,检测设备的维修记录、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应归档。

8.7 检测要求

8.7.1 必须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8.7.2 应制定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8.7.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8.7.4 计算机的使用

应建立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和检索检测数据等。计算机实行专职操作,应设立分级使用密码,禁止非本岗位人员使用,禁止修改计算机记录。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防病毒保护措施。应有计算机运行使用状况的记录。

8.7.5 车辆的管理

应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内容包括:

(1)车辆登记、车辆状态描述等信息的记录。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车主应遵守管理规程,受检车辆按管理规程管理。

8.8 记录和报告

8.8.1 记录

检测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具体情况、保密和安全要求,制定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检测工作的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应统一管理,妥善保管。

8.8.2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规范化,内容应按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每份检测报告有唯一的报告编号。检测报告应为打印稿。

对于经多次检测后合格的车辆,应保留其每次检测的报告。

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汇总和上报检测结果。

8.9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8.9.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采购的检测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或检查。检验和检查记录应归档保存。

8.9.2 外部供应的记录

为检测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或外部供应方的记录均应收集并归档保存。记录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生产单位(供应商)和质量信誉证明(许可证、合格证、质检报告等)。

8.10 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评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检测机构委托前,应对检测机构进行评审。《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和《评审表》见附件。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检测机构评审报告

主管部门

申请单位

评审类别

评审时间

一、申报机构基本信息

检测机构名称 检测机构类别 法定代表人 检测机构地址

检测机构编号 法定代表人电话

邮政编码

电话

电子邮件 邮政编码 电

检测机构联系人

检测场所地址

检测场所联系人

序号

检测内容 标准编号

检测机构申请 委托的业务范围

二、评审报告

评 审 内 容 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

录 备注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整改要求

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

其 他

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检测机构

《在用机动车排放评审结论

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要求,可以作为 类检测机构,进行的在用车排放检测业务。评审组长(签名):

评 审 员(签名):

报告日期:

三、评审表

评审结果

符合

基本要求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

A类检测机构应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

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

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 检测机构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检测场所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

不符合

备注

路组成。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2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2 2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

置,并有明显标识。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2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2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

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2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间能够2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 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20 2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3 3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3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1 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

检测设备要求 通用要求

入使用。3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 一年内故障率应 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3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3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31 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3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3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3 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34 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 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检测相关人员要求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4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4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4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

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4 4 4 4 4 4 5 5 5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

质量管理 组织和管理要求

仪器设备管理员

质量监督员

检测人员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检测机构负责人 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5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53 5 51 52 5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质量体系要素

质量体系要求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5 51 52 53 5 5审核报告制度

比对和验证

人员管理

人员培训

人员考核

人员技术档案

设施和环境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52 53 5具有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护制度 55 56 5 51 52 5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检测机构制定了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检测要求

建立了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检测设备有标识

5 51 52 5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表格填写说明:

1、封面的“评审类别”填写“初次评审”或“复查评审”;

2、“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类别”,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填写申报的机构类别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对于复查的检测机构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的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

3、“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编号”,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不必填写,复查的检测机构应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后的检测机构编号;

4、“评审报告”中的“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应填写的内容为通过交流所了解的机构的法律地位(工商注册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系、检测场所和检测线概述、经营其他业务(调修、维修)情况等信息;

投诉及信息反馈

外部供应的记录要求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保证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有记录和报告管理制度

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

建立了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5、“评审报告”中的“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应填写检测场所名称数目和检测线的数目、检测车辆类型、数据处理部门、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标识、检测设备的标定等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

6、“评审报告”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应填写确认管理文件的最新版本、管理文件是否完善、管理体系各方面内容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定期内审、报告是否审核、是否进行了比对和验证、检测人员数量、培训、持证上岗)等情况;

7、“评审报告”中的“整改要求” 应逐条详细填写评审组认为不够完善需进行整改的项目和内容的具体情况;

8、“评审报告”中的“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应填写组织机构、检测场所、设备、人员、管理体系等与申请资料严重不符合的内容的说明,或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如检测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等)说明;

9、“评审报告”中的“评审结论”应在第一个空格处填写“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在第二个空格处填写“A”或“B”,在第3个空格处填写该机构可进行的检测内容和相应标准号;如结论为检测机构不符合“规范”要求,则第二和三个空格填写“/” ;

10、“评审表”中各条款的评审结果,应在相应的位置打“√”表示。可在“备注”栏填写补充的情况说明。

第二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环发[2005]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机构的委托管理,现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请遵照执行。

附件:在有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二00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前言

为明确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的委托要求,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部分内容参考GB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内容制定。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范围

本规范包含了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基本技术要求和体系管理要求,同时对检测机构的部分相关人员提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委托。

本规范所指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是指承担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的机构。

引用标准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术语和定义

3.1 在用机动车

本规范中的在用机动车是指国家或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上牌照以后的、需定期检测的机动车。

基本要求

4.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检测机构应遵守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开展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定期检测工作。

4.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4.3 检测机构分为A、B两类。A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检测机构;B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

4.4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4.5 A、B类检测机构均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5.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5.2 检测场所一般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5.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

5.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5.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识。

5.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5.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5.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5.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之间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5.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5.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检测设备要求

6.1 通用要求

6.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6.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6.1.3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

6.1.4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6.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6.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6.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6.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6.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与检测相关的人员要求

7.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7.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7.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7.4 检测机构负责人

7.4.1 负责本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其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7.5 技术负责人

7.5.1 遵守和执行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建立及改进,督促和促进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组织实施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组织实施检测、人员培训、技术考核、学习交流等技术工作。

7.5.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排放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组织解决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7.5.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5.4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5.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7.6.1 负责组织运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工作,落实纠正措施;负责处理检测工作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负责处理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投诉和意见;负责质量监督人员管理,处理质量监督人员反馈意见和信息。

7.6.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解决检测中出现的质量与技术问题。

7.6.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熟悉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6.4 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6.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7 检测人员

7.7.1 检测人员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员和驾驶操作员。

7.7.2 了解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控制检测条件,做好记录,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7.7.3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参加相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规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7.7.4 驾驶操作员应按其所持驾驶证的准驾范围驾驶车辆。

7.7.5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7.8 质量监督员

7.8.1 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向质量负责人汇报质量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对检测工作质量进行日常监督,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有权终止检测,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协助质量负责人进行客户投诉和意见调查分析工作,参加质量问题的分析工作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7.8.2 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熟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发现检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7.8.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经验,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2年以上。

7.8.4 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7.8.5 具备初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9 仪器设备管理员

7.9.1 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维护、维修、报废等等相关的管理工作。

7.9.2 了解仪器设备,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合格证。

7.9.3 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质量管理

8.1 检测机构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工作运行程序,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8.2 组织和管理

8.2.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8.2.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8.2.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8.3 质量体系要求

8.3.1 质量体系

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以《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包括规定和规程等)来描述。检测机构各层次人员必须学习和贯彻执行,确保有关检测质量的各项活动均在控制状态中进行。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9个要素:

(1)组织和管理;

(2)质量体系要求;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设备和标准物质;

(6)检测要求;

(7)记录和报告;

(8)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9)投诉及信息反馈。

8.3.2 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图;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程序;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检测机构检测范围;检测程序;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验程序;投诉及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程序;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8.3.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包括定期审核和临时审核两种。检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机构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一年内审两次,且一年内至少要审核一遍《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对于不合格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进行跟踪验证。临时审核是在处理投诉等信息反馈中发现较大问题时,对质量体系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测机构应判定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必要时对《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提高管理水平。

8.3.4 审核报告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应加以记录,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来。

审核报告中应明确规定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纠正活动,并进行跟踪验证,在报告中加以记录。

8.3.5 比对和验证

8.3.5.1 检测机构应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并加以审核。

8.3.5.2 比对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8.3.5.2.1 检测机构间和检测场所间的比对试验;

8.3.5.2.2 用相同检测设备,由不同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或用不同的检测设备,由相同的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

8.3.5.2.3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在检测机构内部进行检查。

以上工作,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分析总结,比对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8.4 人员管理

8.4.1 人员培训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并注意知识的更新,做到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岗位职责等)、检测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检测场地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等。

8.4.2 人员考核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其专业技能、工作情况、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是否被投诉等情况。

8.4.3 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人员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成绩、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和经历等技术业绩均应收集在个人技术档案中,并由专人统一管理。

8.5 设施和环境

8.5.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8.6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8.6.1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

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规程。购入的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检测机构应制订详细的检测设备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故障处理、维护保养要求等。须按有关标准和检测机构相关规定对检测设备进行使用和维护保养。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正确处理并及时报告,维修后要填写维修记录。

8.6.2 检测设备的标识

根据检测设备状态分别贴上合格(绿)或停用(红)两种标记。

8.6.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对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建立使用和管理档案,检测设备的维修记录、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应归档。

8.7 检测要求

8.7.1 必须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8.7.2 应制定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8.7.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8.7.4 计算机的使用

应建立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和检索检测数据等。计算机实行专职操作,应设立分级使用密码,禁止非本岗位人员使用,禁止修改计算机记录。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防病毒保护措施。应有计算机运行使用状况的记录。

8.7.5 车辆的管理

应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内容包括:

(1)车辆登记、车辆状态描述等信息的记录。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车主应遵守管理规程,受检车辆按管理规程管理。

8.8 记录和报告

8.8.1 记录

检测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具体情况、保密和安全要求,制定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检测工作的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应统一管理,妥善保管。

8.8.2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规范化,内容应按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每份检测报告有唯一的报告编号。检测报告应为打印稿。

对于经多次检测后合格的车辆,应保留其每次检测的报告。

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汇总和上报检测结果。

8.9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8.9.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采购的检测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或检查。检验和检查记录应归档保存。

8.9.2 外部供应的记录

为检测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或外部供应方的记录均应收集并归档保存。记录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生产单位(供应商)和质量信誉证明(许可证、合格证、质检报告等)。

8.10 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评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检测机构委托前,应对检测机构进行评审。《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和《评审表》见附件。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

主管部门________ 申请单位________ 评审类别________ 评审时间________

一、申报机构基本信息

┏━━━━━━━━┯━━━━━━━━━━━━━━━━━━━━━━━━┓┃

检测机构名称│

┃┠────────┼───────┬───────┬────────┨┃

检测机构类别│

│ 检测机构编号│

┃┠────────┼───────┼───────┼────────┨┃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电话│

┃┠────────┼───────┴───────┼────┬───┨┃

检测机构地址│

│邮政编码│

┃┠────────┼───────┬──┬────┼────┼───┨┃ 检测机构联系人│

│电话│

│电子邮件│

┃┠────────┼───────┴──┴────┼────┼───┨┃

检测场所地址│

│邮政编码│

┃┠────────┼───────────────┼────┼───┨┃ 检测场所联系人│

│电

话│

┃┠────────┼───┬───────────┼────┴───┨┃

检测机构申请│ 序号 │

检测内容

标准编号

┃┃ 委托的业务范围│

┃┠────────┼───┼───────────┼────────┨┃

┃┠────────┼───┼───────────┼────────┨┃

┃┠────────┼───┼───────────┼────────┨┃

┃┠────────┼───┼───────────┼────────┨┃

┃┗━━━━━━━━┷━━━┷━━━━━━━━━━━┷━━━━━━━━┛

二、评审报告

┏━━━━━━━━━━━━┯━━━━━━━━━━━━━━┯━━━━━┓┃

评 审 内 容

│ 评

录 │ 备 注

┃┠────────────┼──────────────┼─────┨┃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

┃┃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

┃┃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

┃┃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

┃┃验操作。

┃┠────────────┼──────────────┼─────┨┃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

整改要求

┃┠────────────┼──────────────┼─────┨┃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

┃┃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

┃┃审的情况

┃┠────────────┼──────────────┼─────┨┃

其他

┃┠────────────┼──────────────┴─────┨┃

评审结论

│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检测机构《在用机动车排放┃┃

│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要求,可以作为

类检┃┃

│测机构,进行的在用车排放检测业务。

┃┠────────────┴────────────────────┨┃评审组长(签名):

┃┃评 审 员(签名):

┃┃

┃┃报告日期:

┃┗━━━━━━━━━━━━━━━━━━━━━━━━━━━━━━━━━┛

三、评审表

┏━━━┯━━━━━━━━━━━━━━━━━━━━━━━━━┯━━━━━━┯━━┓┃序号 │

评审结果│备注┃┠───┼─────────────────────────┼──┬───┼──┨┃

│符合│不符合│

┃┠───┼─────────────────────────┼──┼───┼──┨┃ 1 │基本要求

┃┠───┼─────────────────────────┼──┼───┼──┨┃ 1.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

┃┃

│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 1.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 1.3 │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

┃┃

│力。

┃┠───┼─────────────────────────┼──┼───┼──┨┃

│A类检测机构应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 │

┃┃

│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 │

┃┃

│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

┃┠───┼─────────────────────────┼──┼───┼──┨┃ 1.4 │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

┃┠───┼─────────────────────────┼──┼───┼──┨┃ 1.5 │检测机构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

┃┃

│整和维修业务。

┃┠───┼─────────────────────────┼──┼───┼──┨┃ 2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 2.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

┃┃

│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

┃┃

│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

┃┃

│不良影响。

┃┠───┼─────────────────────────┼──┼───┼──┨┃ 2.2 │检测场所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 2.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

┃┃

│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 │

┃┃

│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 │

┃┃

│米。

┃┠───┼─────────────────────────┼──┼───┼──┨┃ 2.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

┃┃

│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 2.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

┃┃

│识。

┃┠───┼─────────────────────────┼──┼───┼──┨┃ 2.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 │

┃┃

│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

┃┃

│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 2.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

┃┃

│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 2.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 2.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信│

┃┃

│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

┃┃

│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

┃┃

│测试电源。

┃┠───┼─────────────────────────┼──┼───┼──┨┃2.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2.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 │

┃┃

│供信息服务。

┃┠───┼─────────────────────────┼──┼───┼──┨┃ 3 │检测设备要求

┃┠───┼─────────────────────────┼──┼───┼──┨┃ 3.1 │通用要求

┃┠───┼─────────────────────────┼──┼───┼──┨┃3.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

┃┃

│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

┃┃

│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

┃┃

│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

┃┃

│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

┃┃

│作总时间百分比)。

┃┠───┼─────────────────────────┼──┼───┼──┨┃3.1.3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 │

┃┃

│能。

┃┠───┼─────────────────────────┼──┼───┼──┨┃ 3.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3.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

┃┃

│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

┃┃

│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

┃┃

│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

┃┃

│2年。

┃┠───┼─────────────────────────┼──┼───┼──┨┃3.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

┃┃

│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

┃┃

│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3.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

┃┃

│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

┃┃

│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

┃┃

│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

┃┃

│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3.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

┃┃

│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

┃┃

│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 4 │检测相关人员要求

┃┠───┼─────────────────────────┼──┼───┼──┨┃ 4.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

┃┃

│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

┃┃

│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 4.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

┃┃

│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 4.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

┃┃

│上岗证。

┃┠───┼─────────────────────────┼──┼───┼──┨┃ 4.4 │检测机构负责人

┃┠───┼─────────────────────────┼──┼───┼──┨┃ 4.5 │技术负责人

┃┠───┼─────────────────────────┼──┼───┼──┨┃ 4.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 4.7 │检测人员

┃┠───┼─────────────────────────┼──┼───┼──┨┃ 4.8 │质量监督员

┃┠───┼─────────────────────────┼──┼───┼──┨┃ 4.9 │仪器设备管理员

┃┠───┼─────────────────────────┼──┼───┼──┨┃ 5 │质量管理

┃┠───┼─────────────────────────┼──┼───┼──┨┃ 5.1 │组织和管理要求

┃┠───┼─────────────────────────┼──┼───┼──┨┃5.1.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

┃┃

│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5.1.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

┃┃

│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5.1.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 5.2 │质量体系要求

┃┠───┼─────────────────────────┼──┼───┼──┨┃5.2.1 │检测机构质量体系要素

┃┠───┼─────────────────────────┼──┼───┼──┨┃5.2.2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

┃┠───┼─────────────────────────┼──┼───┼──┨┃5.2.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5.2.4 │审核报告制度

┃┠───┼─────────────────────────┼──┼───┼──┨┃5.2.5 │比对和验证

┃┠───┼─────────────────────────┼──┼───┼──┨┃ 5.3 │人员管理

┃┠───┼─────────────────────────┼──┼───┼──┨┃5.3.1 │人员培训

┃┠───┼─────────────────────────┼──┼───┼──┨┃5.3.2 │人员考核

┃┠───┼─────────────────────────┼──┼───┼──┨┃5.3.3 │人员技术档案

┃┠───┼─────────────────────────┼──┼───┼──┨┃ 5.4 │设施和环境

┃┠───┼─────────────────────────┼──┼───┼──┨┃5.4.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

┃┃

│常实施。

┃┠───┼─────────────────────────┼──┼───┼──┨┃5.4.2 │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5.4.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5.4.4 │具有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制度

┃┠───┼─────────────────────────┼──┼───┼──┨┃5.4.5 │检测设备有标识

┃┠───┼─────────────────────────┼──┼───┼──┨┃5.4.6 │建立了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 5.5 │检测要求

┃┠───┼─────────────────────────┼──┼───┼──┨┃5.5.1 │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5.5.2 │检测机构制定了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5.5.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5.5.4 │建立了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5.5.5 │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

┃┠───┼─────────────────────────┼──┼───┼──┨┃5.5.6 │有记录和报告管理制度

┃┠───┼─────────────────────────┼──┼───┼──┨┃ 5.6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5.6.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保证

┃┠───┼─────────────────────────┼──┼───┼──┨┃5.6.2 │外部供应的记录要求

┃┠───┼─────────────────────────┼──┼───┼──┨┃ 5.7 │投诉及信息反馈

┃┠───┼─────────────────────────┼──┼───┼──┨┃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

┃┃

│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

┃┃

│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 │

┃┃

│《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

表格填写说明:

1、封面的“评审类别”填写“初次评审”或“复查评审”;

2、“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类别”,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填写申报的机构类别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对于复查的检测机构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的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

3、“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编号”,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不必填写,复查的检测机构应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后的检测机构编号;

4、“评审报告”中的“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应填写的内容为通过交流所了解的机构的法律地位(工商注册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系、检测场所和检测线概述、经营其他业务(调修、维修)情况等信息;

5、“评审报告”中的“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应填写检测场所名称数目和检测线的数目、检测车辆类型、数据处理部门、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标识、检测设备的标定等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

6、“评审报告”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应填写确认管理文件的最新版本、管理文件是否完善、管理体系各方面内容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定期内审、报告是否审核、是否进行了比对和验证、检测人员数量、培训、持证上岗)等情况;

7、“评审报告”中的“整改要求”应逐条详细填写评审组认为不够完善需进行整改的项目和内容的具体情况;

8、“评审报告”中的“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应填写组织机构、检测场所、设备、人员、管理体系等与申请资料严重不符合的内容的说明,或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如检测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等)说明;

9、“评审报告”中的“评审结论”应在第一个空格处填写“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在第二个空格处填写“A”或“B”,在第3个空格处填写该机构可进行的检测内容和相应标准号;如结论为检测机构不符合“规范”要求,则第二和三个空格填写“/”;

10、“评审表”中各条款的评审结果,应在相应的位置打“√”表示。可在“备注”栏填写补充的情况说明。

第三篇:机动车检测在用相关法规及标准目录

机动车检测在用相关法规及标准目录

2011年4月20日

一、说明

法规文件: 收集机动车检测有关部门法规、文件。

技术方法: 收集机动车检测有关方法、合格性评价标准。

产品制造: 对检测设备制造制定的产品制造标准。

计量检定: 技术监督部门对检测设备定期检验用标准。它应该是根据产品制造标准中对设备检测精度的相关要求,专门制订的定期检验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其它: 本文所列GB/T 11798.(1-9)-2001系列标准为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归口的设备检定技术条件,在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设备检定时首先是执行计量标准JJG、JJF,无JJG及JJF标准规程的设备,参考部门标准执行。

(3)检测方法与标准:

目前我国主分安全检测、综合性能检测、环保检测三大类,分属公安部、交通部、环保局监管。a、安全检测:属公安监管,对所有社会车辆实施年检、事故检等,检测项目有:

安全项目:速度表检验、制动检验、侧滑检验、前照灯检验;

环保项目:机动车尾气排放、喇叭噪音

外检项目:车身、底盘、动态检验。

检测项目与方法:执行GB 21861-2008《机动车安全检测项目和方法》

检测标准:执行GB 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b、综合性能检测:属交通监管,对所有营运车辆实施二级维护、技术等级评定等检测,检测项目有:外检、安全、环保、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

检测项目、方法、标准:执行GB 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部分引用GB 7258-2004。

联网标准:JT/T 478-2002 《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技术等级评定:JT/T 198-2004 《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建站能力要求:GB/T 17993-2005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

C、环保检测:属环保局监管,用工况法或尾气双怠速法等检测机动车排放。

执行标准见本文引用的各有关机动车排放的标准。

二、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5.1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3、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管理目录(国质检[2005]145号公告)

4、机动车登记规定(修订稿)(公安部令2008第102号)

5、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国质检监(2009)121号,替代2006—87号]

6、国质检监(2009)521通知

·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规范[替代2007第369号]

·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资格许可办理程序[替代2006第378号文]

·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资格许可技术条件[替代2006第379号文]

·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资格许可审查员管理规定[替代2006第380号文]

·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资格许可证书和检验专用章管理规范[国质检监(2009)521]

7、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监管的通知(国质检监联〔2010〕126号),3.20发

8、关于印发《交警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通知2010年201号

关于印发《交警系统落实社会管理创新九项措施任务分解》的通知2010年238号

9、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交通部令1990第13号)

10、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9第11号)

三、技术方法

1、安全检测

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及第1、2、3号修改单

GB 21861-200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GA/T 134-1996《机动车安全检测站条件》

GA/T 123-1995《移动式机动车安全检测站条件》

2、排放检测

GB 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GB 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14621-2002《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怠速法)》

GB 19758-2005《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18322-2002《农用运输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HJ/T240-2005《确定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简易工况法排汽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 HJ/T241-2005《确定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

3、综合性能检测

GB 18565-2001 《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正修订)

GB/T 17993-2005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

JT/T 478-2002《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JT/T 198-2004《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正修订)

GB/T 18344-2001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正修订)

GB/T 18276-2000《汽车动力性台架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GB/T 12480-1990《客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

QC/T 476-1999《客车防雨密封性限值》

JT/T 497-2004《乘用车悬架特性检测和评定方法》

JT/T 510-2004《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检测技术条件》

GB/T 16739.1-2004《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1-汽车整车维修企业》

GB/T 16739.2-2004《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2-汽车专项维修业户》

JT 711-2008 《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JT 719-2008 《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四、产品制造

1、安全检测:

JT/T 507-2004《汽车侧滑检验台》;

JT/T 508-2004《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

GB/T 13564-2005《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

GB/T 13563-2007 《滚筒式汽车车速表检验台》

JT/T 633-2005《汽车悬架转向系间隙检查仪》

GA/T 485 便携式制动性能测试仪

2、排放检测

JT/T 386-2004《汽车排气分析仪》

JT/T 506-2004《不透光烟度计》

HJ/T289-2006《汽油车双怠速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HJ/T291-2006《汽油车稳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HJ/T290-2006《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HJ/T292-2006《柴油车加载减速工况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HJ/T395-2007《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HJ/T396-2007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3、综合性能检测

JT/T 445-2008《汽车底盘测功机》

JT/T 448-2001《汽车悬架装置检测台》

JT/T 503-2004《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

JT/T 504-2004《前轮定位仪》

JT/T 505-2004《四轮定位仪》

JT/T 632-2005《汽车故障电脑诊断仪》

JT/T 638-2005《汽车发动机电喷嘴清洗检测仪》

JT/T 634-2005《汽车前轮转向角检验台》

JT/T 649-2006《多功能制动性能检验台技术条件》

五、计量检定

注: JJG(交通)为交通部门制定的交通部门计量规程,JJG为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制定的国家计量规程.相应标准有JJG后,JJG(交通)不再在下面列出,技术监督部门优先使用JJG 标准.1、安全检测

JJG 745-2002《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检定规程》

JJG1014-2006 《机动车检测专用轴(轮)重仪检定规程》

JJG 906-2009《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定规程》

JJG 908-2009《滑板式汽车侧滑检验台检定规程》

JJG 909-2009《滚筒式汽车车速表检验台检定规程》

JJG1020-2007《平板式制动检验台检定规程》

JJF1169-2007《汽车制动操纵力计校准规范》

JJG 188-2002《声级计检定规程》

JJG 910-1996《摩托车轮偏检测仪》

JJF 1196-2008《机动车方向盘转向力-转向角检测仪校准规范》

J JJF1168-2007 《便携式制动性能测试仪校准规范》

JF 1193-2008《非接触式汽车速度计校准规范》

JJG144-2007《标准测力仪检定规程》

JJF1225-2009《汽车用透光率计》校准规范2009-07-10批准 2009-10-10实施

2、排放检测

JJG 847-1993《滤纸式烟度计》

JJG 976-2002《透射式烟度计检定规程》

JJG 688-2007《汽车排放气体测试仪检定规程》

JJF1221-2009《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用底盘测功机》校准规范2009-07-10批准2009-10-10实施 JJF1227-2009《汽油车稳态加载污染物排放检测系统》校准规范 2009-08-18批准 2009-11-18实施

3、综合性能检测

JJF1141-2006《汽车转向角检验台校准规范》

JJG 653-2003《测功装置》

JJF1151-2006《车轮动平衡机校准规范》

JJF1154-2006《四轮定位仪校准规范》

JJF 1192-2008《汽车悬架装置检测台校准规范》

JJG(交通)009-1996《四活塞联动式油耗仪检定规程》

JJG(交通)012-2005《汽车发动机曲轴箱窜气量测量仪检定规程》 JJG(交通)013-2005 《汽车发动机检测仪检定规程》

六、GB7258、GB21861、GB18565引用标准

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及第1号修改单

GB4785-2007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11567.1-2001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11567.2-2001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15084-2006 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GB16735-2004 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号(VIN)

GB18100-2000 《两轮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及第1号修改单 GB13094-200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18986-2003 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T21085-2007 机动车出厂合格证

GA36-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

GA37-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行驶证

GA801-2008 机动车查验工作规程

GA802-2008 机动车类型 术语和定义

GB/T16887 卧铺客车技术条件

GB/T 3181 漆膜颜色标准

GB 4094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GB 4599-1994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

GB 5948-1998摩托车白炽丝光源前照灯配光性能

GB 8108车用电子警报器

GB 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 9656汽车安全玻璃

GB 10395.1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安全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总则

GB 1039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 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 总则

GB/T 11381—1989 客车顶部静载试验方法

GB/T 12428 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

GB 13057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 13392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

GB/T 13594 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3954特种车辆标志灯具

GB 15365摩托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图形符号

GB 17352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后视镜及其安装要求

GB/T 17676 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 标志

GB/T 1841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GB/T 18697—2002 声学 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eqv ISO 5128:1980)GB/T 19056 汽车行驶记录仪

GB 19151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GB 19152轻便摩托车前照灯配光性能

GA 406车身反光标识

QC/T 659—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标识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的分类》

六、其它

GB/T 11798.1-2001《滑板式汽车侧滑检验台检定技术条件》

GB/T 11798.2-2001《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台检验台检定技术条件》

GB/T 11798.3-2001《汽油车排气分析仪检定技术条件》

GB/T 11798.4-2001《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检定技术条件》;

GB/T 11798.5-2001《滤纸式烟度计检定技术条件》

GB/T 11798.6-2001《对称光前照灯检测仪检定技术条件》

GB/T 11798.7-2001《轴(轮)重仪检定技术条件》

GB/T 11798.8-2001《摩托车轮偏仪检定技术条件》

GB/T 11798.9-2001《平板式制动试验台检定技术条件》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代替GB/T 15481-2000

第四篇: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顶山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

【发布单位】平顶山市

【发布文号】平政办〔2003〕43号 【发布日期】2003-06-19 【生效日期】2003-06-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顶山市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平政办〔2003〕43号)

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平顶山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三年六月十九日

平顶山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搞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平顶山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政府第12号令)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蓝天工程”的实施,解决日趋恶化的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实现2005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目标,按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具体要求,对全市的机动车辆依法管理和治理。

二、目标要求

2005年12月31日前,全市所有在用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为加强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平顶山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张浩侠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范继业、市环保局局长艾立普担任,成员由市交警支队队长钱惠卿、市环保局副局长赵振清等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赵振清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暂定15人,其中市环保局10人,市公安局5人。

(二)建立程序,依法开展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

1、年检工作程序:

(1)凡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辆,由公安交警部门暂扣机动车行驶证,交平顶山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环保部门下达超标准排放限期整改通知书,驾驶员在限期整改通知书上签字;

(3)超标机动车到具有治理维修能力的厂家进行治理;

(4)治理后的机动车辆到复检点复测,合格后发放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合格证,凭此证领回机动车驾驶证或行驶证。

2、路(抽)检工作程序:

(1)公安交警负责拦截车辆进入检测点位;

(2)检测合格的车辆放行;

(3)检测超标车辆由公安交警部门暂扣机动车辆行驶证,交平顶山市机动车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环保执法人员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4)超标机动车到具有专项治理资格的维修厂家治理。

3、维修治理,安装净化器程序:

(1)超标的机动车辆到具有专项治理资格的维修厂家进行治理;

(2)机动车驾驶员出示限期整改通知书,维修厂根据通知书的超标数据确定维修方案;

(3)车主自主选择安装相应的机内或机外尾气净化装置;

(4)维修厂填写《机动车污染排放治理卡》并发放《用户质量保证卡》;

(5)治理后车主持《机动车污染排放治理卡》和《用户质量保证卡》到市环保局设立的复检点复测。

4、车辆复检程序:

(1)维修治理后的机动车辆到复检点进行检测;

(2)合格车辆由复测点发放《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合格证》,车主凭证到平顶山市机动车污染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取机动车行车证;

(3)复测不合格车辆返工治理。

(三)严格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工作制度和程序,履行职责,从严管理。对无理取闹、围攻谩骂工作人员的,要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从严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ZM

污染物处理效果、排放情况检测报告制度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公司一方面积极改进工艺,采用更节能、更环保的新技术,从源头上抓环保建设,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污水处理设施。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加强和规范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响应环保局的污染物排放报告,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下载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精讲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环发〔2005〕15号.精讲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