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工商局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是**市经济社会取得空前发展的30年。30年来,**市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时代发展同步;3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工商人甘当执法主力,勇为发展标兵,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30年强化监管和执法
30年来,**工商人围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这一核心职能,以为谋位,在群众和地方党委政府心中树立起“执法尖兵”的良好形象。
——坚持不懈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执法理念。从“管制”到“监管”,进而确立以“服务”作为监管执法指导思想,在监管中做到立足于服务市场主体、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群众生活;在执法中做到实体和程序并重,处罚和教育并重,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理念。
——完善监管执法体制,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推行“小机关,大基层”,充实一线力量,建立起依托经济户口的属地管理机制,编织政府领导、工商监管、企业自律、群众监督的监管网络;参与制定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综合整治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市工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市工商系统市场食品准入制度》等10余项制度,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
——执法与维权双注重,权威与效益双提升。不断提升综合执法维权能力,办理案件包括无照经营、制假售假、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等类型,涵盖经济活动各领域,着力查处取缔饮食、娱乐等行业违法行为,办好民心案、交叉案、规范案、维权案,仅2008年,查处案件1080宗,受理消费申诉举报107宗,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万元。
30年热忱服务发展
30年来,**工商人紧跟改革步伐,积极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为发展护航,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中谱写出了时代强音。
——依法把好市场准入关口,促进市场主体迅猛发展。严格遵循各项登记管理制度,做好市场准入的守门员;同时,多次简政放权,全面提升行政审批速度,推出上门服务等五项服务措施,营造非禁即入的市场经营环境,形成国有、外资、个体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9852户。
——搞活市场发展贸易,培育现代市场体系。“管办一体”阶段,从1982年在沙坪镇新建农贸市场开始,19个集贸市场为保障民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办管脱钩”后,监管领域从普通商品市场延伸到以生产要素市场、文化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监管方式从“运动员+裁判员”变为“管理员+服务员”,通过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指导帮助行业协会发展,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等方式,培育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积极推进商标品牌战略,擦亮“**制造”金字招牌。坚持以创建驰著名商标为重点的商标发展战略,不仅叫响了“东古”、“必登高”等商标,形成了“**男鞋”、“宅梧农产品”良好口碑,还不断维权打假,维护“鹤城腐竹”、“真明丽灯饰”等**品牌声誉。目前,**拥有注册商标1200多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0件。
30年从严锤炼队伍
30年来,**工商人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始终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以党建为龙头,抓好各级班子。选准配强各级班子,向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党内生活制度要活力,要凝聚力,要战斗力,局党组和各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
——以能力为导向,抓好队伍管理。开展在职培训、在岗学习,专题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队伍履岗能力不断提升,全系统148名干部职工,本科以上学历占60%,大专以上学历占90%;建立内部监督、政务公开、述职述廉等制度,确保廉洁从政。
——以基层为重心,抓好规范建设。统一全系统办证大厅,配齐电脑、电子屏、排队叫号机等办公、便民设施,规范窗口服务质量,规范基层工商所队伍管理和法制工作,属地监管效能不断提升。(张茂盛 朱智发)
第二篇:湛江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范文)
湛江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 2008-09-20 14:45 字体: 大 中 小
湛江是个年轻的城市,自1900年开始大规模开埠建设至今仅108年。湛江是我国最早输入西方现代经济及经历过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初湛江就已成为与香港、澳门齐名的国际市场。在抗战期间我国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后,湛江曾是我国唯一的海上对外贸易通道,是我国沿海最活跃、最繁忙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湛江的对外经济发展盛极一时。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湛江人久违了的对外开放意识又被重新唤醒。1984年,湛江被确定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一决定大大激发了湛江人改革开放的热情。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湛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已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92.56亿元,比1984年增长898.8%,年均增速 10.5%。近3年每年连续净增1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13217元,比1984年增长547%,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4年的49.3 :27.9:22.8 变为2007年的19.8∶47.3∶32.9。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湛江工业已建成石油、电力、制糖、纸浆、家电、饲料、水产品加工、纺织八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比1984年增长2141.3%,年均增长14.7%。农业开展了以发展水果、水产、畜牧为主的商品化规模生产,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化时代。目前,湛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糖蔗、对虾、珍珠、红橙、菠箩、剑麻、富贵竹等特色产业基地。外经贸发展很快,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5.8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64.42倍,年均增长20.1%。1984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共20.1亿美元,去年1.5亿美元,年均增长12.1%。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185亿元,比1984年的2.09亿元增长80.77倍,年均增长21.1%。目前,湛江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全国百强城市第82位。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仅200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77亿元,比1984年增长3807.7%,年均增长16.5%。近年来,已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的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陆岸油码头、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等重大港口工程,200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150万吨,比1984年增长581.4%。建成了粤海铁路、黎湛铁路复线,粤湛、渝湛高速公路,扩建了湛江机场。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85年的33.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3.4平方公里.市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5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6%,绿化覆盖率45.7%,居全国重点城市第4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连续四年居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前5位。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大休闲城市等称号。
(三)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07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0元,是1984年767.7元的14.8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是1984年368元的13.5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城乡人民实际收入仍有很大增长。
二、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原因
我市作为全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己同自己比,取得许多成绩与进步。但同全省的发展水平相比,同首批开放的13个沿海城市相比,则存在不少差距。自1984年至2007年,全省经济的年均增速达13.6%,而我市仅1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实现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分别排第11位和第14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贸进出口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都排在第13位。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886元,分别排第14位、第12位和第13位。我市几乎所有经济指标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排位中都相当靠后。湛江经济发展不够快有下面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一是与我省经济发展中心广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香港距离较远,接受到的经济辐射较弱。湛江虽然也有港口,但国际集装箱航线和班轮都很少,外向型企业的出口交货远不如珠三角便捷和省钱。在湛江办外向型企业的地缘优势比珠三角要差得多。
二是对国家给予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没有很好地学习、研究和运用,错过了利用优惠政策发展湛江经济的大好机遇。90年代后期个别主要领导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卷入了全国特大走私案,给湛江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注重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工业发展的滞后减慢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港口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影响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效果和进程。
五是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滞后,致使90年代初曾闻名全国的“三星”、“半球”等大型国有、集体企业及一批规模较大的国企因体制上的缺陷而最终垮掉。
六是县域特别是乡镇财力严重不足,缺乏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七是在县域,由于办公经费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各部门利用职权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务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仍有待改善。
三、几点经验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与省内、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虽然仍有较大的差距,但与自己过去相比,则已有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下面一些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今后无论是把握机遇还是应对挑战,都要靠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工业立市”。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港口兴市”。要通过港口的发展推动临港大工业、对外经济、港口物流业的大发展。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生态建市”。要通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要通过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去加速经济发展,并顺利解决三农问题。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要关注民生,设法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并注意搞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要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在利用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加快湛江经济发展方面,应该注意确立下面一些发展思路:
(一)实施钢铁带动战略,构建重化工业产业链。国家发改委已在今年3月发文确定宝钢将在湛江建设大型钢铁厂。湛江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加速发展时期。我们要以建设东海岛现代化钢铁新城为目标,举全市之力抓好湛江钢铁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已派出160多人的强大工作组,开展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并保证在项目立项后三个月内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工作。我市已计划在上海和珠三角召开钢铁配套项目大型招商会,重点引进与钢铁基地形成循环发展产业链的项目和为钢铁生产服务的港口物流等配套产业。要大力发展与钢铁业关联度大的机械制造、船舶制造、金属制品等下游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推进大唐国际雷州火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加快推进70万吨木浆项目,建设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尽快把湛江建设成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造船基地、石化基地、能源基地和林浆纸基地,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二)大力加强港口建设,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业。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围绕构建区域性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以湛江湾港口为核心的环雷州半岛港口群建设。加快推进宝满集装箱码头、东海岛等大型港区建设,继续引进宝钢等战略投资者加盟港口建设经营,大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港口建设经营。加快构建以湛江港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平台,全力打造华南乃至东南亚最大的油品、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和交割地。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到2011年达1.5亿吨、集装箱100万标箱,2020年达3亿吨、200万标箱。
(三)全力推进“双转移”,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是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广东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抓好这个促进湛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一是要大力抓好产业转移园的建设。目前我市经省认定的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园已投入运行,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园正在抓紧建设。我市将力争在2年内,各县(市、区)基本上都有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要充分利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多的优势,结合宝钢湛江钢铁厂上马的用工需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力争到2012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0万人,转移劳动力120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以上。目前我市已制定了《湛江市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双转移”的优惠政策,完善了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建设。我市应通过加强领导,运用政策、落实制度去做好“双转移”工作。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致力壮大城市实力,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城市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也是资本投入最容易增值和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对于象湛江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着力点是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特别注重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才有可能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市将重点推进海东新区的建设,近期将设法筹集资金购买海湾大桥的股权,降低城市东、西两岸的通行费用,提升海东新区开发建设的投资价值。要超前预测钢铁项目上马后的住房需求,加快城市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要着力构建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一批高档的酒店、写字楼和大型购物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把湛江建成繁荣的粤西中心城市。
(五)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全市经济实力。目前我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是县域经济的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慢的主要原因是县域财力十分薄弱,难以筹集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建议采取省、市财政组织担保,县域财政负责偿还的方式,成立融资公司,引导银行资金投资于县(市、区)的工业园、城镇地产等收益有保证的建设项目,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六)做好外经贸工作,促进对外经济加快发展。要树立服务好现有客商就是最好的招商措施的理念,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激励政策,建立现代化招商网络,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招商引资积极性。建立熟悉政策、熟悉自身条件和客商情况的专业招商队伍,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大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应对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出口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努力扩大出口。要注重做好促进进口的工作,尽量简化手续,便捷通关。要通过促进进口去促进我市工业特别是炼油、制油工业的发展,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七)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城乡宜居环境。加快制定湛江市项目落户准入标准,合理设置环境准入条件,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加强鹤地水库、湖光岩、九州江、鉴江、南渡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源保护,确保水质达到二类水质以上。继续加强城市的公园和绿地建设,力争市区每年新增100万平方米绿地。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控制工业和汽车废气排放,确保城市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前五名。今后几年,我市将着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在实行对外开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永保绿水青山和碧海蓝天的城乡环境,让老百姓过上能保持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这是我市永远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湛江市委政研室)
第三篇:保险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与思考
一、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保险业取得重大进步的30年
历经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国正朝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前进。历史雄辩地
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也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保险市场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2007年,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10家,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实现保费收入7000多亿元,市场规模增长1500多倍。中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抓监管、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行业保持了又好又快地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行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十六大以来,保险业年均增长18.2%,2007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平均每年上升1位。
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十六大以来,保险业的体制机制、资本实力、人才队伍和技术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在全行业还有大批新公司尚未进入盈利期的情况下,初步统计2007年全行业盈利672.7亿元。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净资产收益率从2004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6.5%,基本达到世界领先保险集团10%到20%左右的水平。
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我们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保险业的生命线,基本化解了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及时有效控制保险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隐患,初步建立和完善化解保险风险的长效机制。目前,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不良资产率低于1%。总体上看,目前保险市场运行是健康的。
(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保险业自觉将行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保险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在为经济社会提供保障方面,2002年以来,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7000多亿元。面对2002年的非典疫情和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业勇担责任,为民分忧,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在6省(区)试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1.4亿亩,占试点地区播种面积的70%。2007年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2888万头,占全国存栏总量的60%。在31个省市累计为5000万人次的农民工提供了保险保障。在14个省114个县(市)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健康积累准备金1.9万亿元。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受托管理企业年金业务150亿元,占全部法人受托业务的90%。在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方面,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对外贸易与投资1000多亿美元,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了风险保障服务。
(三)行业影响迅速提升
一方面,政府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保险业发展。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保险工作汇报,发布国务院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各省(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的保险工作座谈会。许多地方政府将保险业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保监会与农业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20多个部委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联合下发了相关文件。支持保险业发展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保险业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在争取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以及发展三农保险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受到国际保险界的普遍关注,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保监会先后加入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和国际养老金监督官协会,并当选为国际养老金监督官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成功举办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第13届年会、全球商业养老金论坛和小额保险发展论坛。通过加强中美、中欧和亚洲地区的双边及多边保险监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的制定,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影响国际保险监管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得益于改革开放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保险业每一次发展进步,都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的改革开放为保险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2006年是1978年的57.5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从温饱步入总体小康,开始更多地追求安定和谐的生活品质,这直接激发了全社会巨大的保险需求,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保险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冲破了旧有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客观上要求市场化的商业保险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社会全面进步为保险业拓宽了更广的服务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险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杠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保险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发育,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逐渐显现,保险业正在成为金融体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为保险业开阔了崭新的视野。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也有力提高了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为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吸收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二)保险业自身的改革开放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企业制度改革,强化了保险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多家保险公司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优化了股权结构,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改善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目前,共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保国际、民安控股等6家保险公司实现境内外上市。除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外,国内保险公司基本采取了股份制形式,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经营决策机制更加科学。
通过市场取向改革,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加大保险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注重发展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和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促进了市场细分。同时,在保险监管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幅减少审批事项,完善保险产品和费率报备制度,赋予保险公司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保险市场从过去的高度垄断市场逐步转变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的市场,竞争的压力正激发出保险公司新的活力。
通过监管制度改革,建立了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我们立足国情,吸收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核心监管原则,构筑了以公司治理和内控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防范风险五道防线。保险监管手段不断丰富,监管效能不断提升,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全面对外开放,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我们严格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积极稳妥地扩大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截至2007年底,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同时,我们积极支持中资保险公司到境外开展业务,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在海外共设立了41家保险营业机构和9个代表处。在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了中外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顾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的启示: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保险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就难以获得如此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保险业自身的改革开放,保险业就难以获得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就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是保险业的必然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而关键的抉择,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前,保险业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社会变革加深,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渠道、利益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我国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及时协调解决好因为改革不充分和各项配套制度不到位而导致的各种利益矛盾。保险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承担起行业的历史使命,更加全面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更好地为国家改革服务,为扩大开放服务,为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二)推进保险业的改革开放,是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内在需要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保险业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保险覆盖面不宽,限制了保险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尽管保险公司进行了主动赔付和通融赔付,赔付数额达到37亿元,但占受灾地区全部损失的比例仍然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参与减灾防损和发挥经济补偿的能力还有明显差距。二是行业内部旧有的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制约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一些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存在缺陷,完备的风险管控机制和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还有待增强。三是防范风险的任务更加繁重,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愈加迫切。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综合经营的趋势下,一系列新的风险在境内外和行业内外以新的形式传递,这对目前保险监管的技术和手段提出了全新挑战。
应当看到,上述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由于保险业发展不够充分和保险改革不够深入。保险业要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上实现大的跨越,必须更加深入地实施保险改革,更加全面地扩大开放。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保险业的改革开放
保险业坚持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政府推动为助力、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的发展道路。
第一,继续解放思想,认真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旧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保险业才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要立足于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以新的视角研究解决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全局的突出问题,以新的思路研究解决理赔难、诚信缺失和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大胆创新满足全社会对保险的新需求。真正在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第二,进一步深化保险改革,激发保险业发展的活力。必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促使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加速向保险业流动,实现不同保险企业在统一、规范和透明的市场规则下公平竞争。要进一步深化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力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新进展。要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保险公司基础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科学严密的内控机制、董事会运行机制、人才选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第三,发挥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要发挥保险业的独特优势,找准制度创新的切入点,寻求市场机制和政策推动的结合点,形成共同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合力。在服务三农方面,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同经营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同时,利用多种资源和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要适应国家养老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保险的技术、人才和服务网络资源,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效率。
第四,推进保险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保险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培育创新型企业,营造有利于发现、引进、培养和凝聚专业人才的制度环境,优化有利于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护和激发保险创新的热情。同时,不断完善保险监管职能,为保险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努力防范风险,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着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
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三十年的时间对于历史的长河如流星划过天际般,稍纵即逝。然而,对于中国,三十年的风雨沧桑又是那么曲折,那么艰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封建,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春天。
三十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触手可及。
接下来我将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别向大家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的变化。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橱处在绿、蓝、黑、灰的“统治时代”,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衣服全都是以“灰蓝黑”为主色调,要是有谁能穿上件绿色的军装则显得格外光荣。西方曾戏称中国人为“蓝蚂蚁”。到了80年代,衣服的样式多了起来,同时也出现了色彩。90年代,街上服装店一家连着一家的营业了。而今,颜色由30年前的一枝独
秀,到现在的百花齐放,款式由简约变时尚,由单调变复杂,“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服饰的颜色、质地、款式、做工等也都变得更为讲究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常常会需要不同的服饰,今天中国的时装界也充斥着国际时尚元素。就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服饰可谓“丰富多彩”。
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小时候经常听老一辈说起粮票的故事,虽然未曾亲身经历,但感触也较为深刻。改革开放前物资短缺、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良,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有时候能吃上一个窝窝头都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而今,物质极大丰富,宝宝喝上了牛奶,学生尝到了肯德基麦当劳,老年人也吃到了以前不敢奢望的补品。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80年代我们吃四只脚的(猪牛羊),90年代我们吃两只脚的(鸡鸭鹅),现在我们吃一只脚的(蘑菇)。八十年代我们吃四只脚的十因为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家畜肉类不在紧张。90年代我们吃两只脚的,那是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逐渐从只吃肉走向营养好的选择。现在我们吃一只脚的是人们提倡生命科学,绿色食品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蔬菜类都属于“一只脚”。
家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温暖,安全。想象一下若是“屋漏
偏遭连夜雨”的场景又怎能让人感受到温暖?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而今,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以前,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它形象说明了人们出行难的问题。建国初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有时候如果有人生病了,也只能徒步到很远的地方去治疗。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我想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并不亚于现在拥有一辆小轿车。如今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私家车随处可见。出门便有公交车或者的士。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这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是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已步入“而立”之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将更加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