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

时间:2019-05-14 13:3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

第一篇: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

品味唐诗宋词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人灿若星汉。白云般出世,春雨般入世。他们用自己旷达、豪迈的胸怀肆意书写着豪情壮志,勾勒出一幅幅清幽空灵的传世名作,语重心长地道出世间沧桑,天道无常。以对自然风景的写意朝觐生命的壮丽。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人们撑起一片底色常青的天空,满天星斗。我怀着无比的敬意揽下其中最眩目的两颗星辰:唐诗,宋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是否已经从滚滚历史长河中,聆听到他豪放不羁的呐喊?提起唐诗,少不了的是李白,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谪诗仙,那个伫立风雨中的飘逸的骚客,那个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狂傲诗人,一个传奇,一个陨落的不世之才„„

长安回望绣成堆,你是否能想象盛唐时的繁华景象,无数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便湮没在长生殿上的软语呢喃中。那“寂寂江山摇落处”的风急雨骤终究敌不过贵妃妖娆的“回眸一笑”,可那“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倾城之貌,却最终埋葬了一代江山,一曲《长恨歌》最终为这段为世人所称道的爱恋划上句号。无数的诗人在那“厩马肥死弓弦断”的年代,傲然挺立,弃笔投戎,挺拔为一介武将,铮铮的誓言萦绕于玉门关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句豪言壮语化作斗志印入血肉之中,一颗颗赤子之心碰撞出厉声呐喊。那些诗意磅礴如喷发岩浆的歌者们以乱世为舞台,用战士们的血汗谱写出一首首边塞诗歌,鼓舞着他们悸动的心。

无论是豪迈、繁华抑或是悲壮,一切皆是唐诗的魂,为我们述说着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悲歌。

“以月为容,以柳为眉,以玉为骨,以冰为肌,以词为心。”只因这一段话,我迷上了宋词。

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余韵悠扬,一言一语之间无不洋溢着词人的心意。不仅仅是伤春悲秋的哀怨,更有“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烈,一切都激荡着我的心,仿佛心中的一根弦,有了惊叹的弦音,我为之陶醉。

撑一叶轻舟,转过秦淮河畔,你是否听到岸上的歌女低唱《后庭花》,那被称为亡国之音的靡靡之声。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南唐李煜,一个生错帝王之家的词人,一个让我无法去忘怀的人。倾心“落花流水”,垂泪“故国难现”,忧思“梧桐深院”的亡国之君。在北宋兵马的凌厉攻势下,承受着南唐迅速灭亡的苦痛,终以脍炙人口的“一江春水”换取一杯毒酒,化作无尽的哀怨。诵读之间,不禁潸然泪下,心绪如同疯长的蒿草,似乎一刹那间填满,又被抽空。闭眼,感动着,品味着,陶醉着„„

黄昏时分,当天际晕染开一片暧昧的嫣红,手捧一本唐诗抑或宋词,轻吸一口气,翻开泛黄的纸张,淡淡的书香,携着情结入梦——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骢踟躇杏花江南。

远处,一阵书香飘来,香如茉莉却又淡如芷兰。那书香,从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飘来,从烽烟四起的战场飘来,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在那个诗的王朝里,我们嗅着阵阵诗香,品读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人生„„

诗里,我们读出了盛唐的精神,盛唐诗人所独有的高昂向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说的是一种超然的自信,像阳光下的花香四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的是不畏艰险孤愁的侠客般的豪迈,如大山里飞舞的雪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的是男儿救国的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唐诗,让我们看到了多少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诗里,我们读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不同的生活取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傲的李白在朝要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在野“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面对日益腐朽奢侈的统治阶级,他愤然离去,在山水中放纵自己以求解脱。而诗佛王维,则在清幽淡雅的自然中悟出禅理,诗里一片清新宁静与恬淡自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世人展现的是一幅桃花源式的田园风景图。

诗里,我们读出了中唐凄苦的百姓生活,安史之乱后国家的一片狼籍。杜甫用沾满血泪的笔触为人们写下了历史承载不了的沉重与真实。我们仿佛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里看到了无奈而又痛苦的身影;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里读出对残酷现实的愤怒与不满。唐诗不仅记载了盛唐的激昂乐观,灿烂辉煌,也记载了战争不断的民不聊生,悲惨凄凉。

诗里,我们读出了多少游子乡思,离妇闺愁。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亲情便如绵延不断的山峦在心灵深处延伸着,倚窗眺望,其间有多少思念如丝如雨,永远剪不断。我们沉醉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景里,惊诧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里遐想。

在那个诗的王朝里,有李太白、王维、杜子美、王昌龄„„多少自成一家的大诗人,他们轻唇一启,绣口一吐,便啸成了整个盛唐。诗香轻轻地飘着,漫漫的历史长河里,香气满乾坤„„

第二篇:唐诗宋词之美

唐诗宋词之美

唐诗宋词之美

(2011-03-29 14:27:43)转载▼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登高而望远,临山而探幽,无限风景,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叹为观止,让人如痴如醉……

唐诗之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烟,是长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汇聚,尽管也会有碧落与黄泉的交融。

宋词之美,是一种感性的美,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笼盖着细腻,是梧桐上的细雨,是小楼上的东风,是明月光下闪过的鹊影,是稻花香里流淌的蛙鸣,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红与芳草的呓语,尽管也会有乱石与惊涛的交流。

于思想主题而言,唐诗之美,多在于言志;宋词之美,多在于抒情。言志多追求气度,则豁达;抒情多讲究韵味,需细腻。豁达者则多描写让人豁达之人、事、物、景或取豁达之面,细腻者亦同。豁达者多谈理,细腻者易伤情。比如,同是写月,唐诗中多是明月满月,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阔;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辽远;更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深刻。即使有缺月残月,也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般的从容;也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样的热忱。宋词中多是残月淡月,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静谧;有“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的惆怅;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苍凉;有“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的寂寞;更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伤悲。即使有明月满月,也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慨,也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愁思。

再如,同是写水,唐诗中的水,多是江河湖海之水,是大水,是急水,是深水,是呈现一种气魄和胸怀的水,更多的是“月涌大江流”的辽阔,是“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剧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急促,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邃,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尽管也有“泉眼无声惜细流”的纤细,也有“桃花尽日随流水”的柔缓。但是,纤细和柔缓背后依然是满心喜悦,满腔热忱。而宋词中的水,多是带着一种细腻的情思和愁绪的水,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那种漂着落红的水,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中落满柳絮的水。多是池水,是春水,是秋水,是“池塘风绿风微暖”的散淡,是“縠皱波纹迎客棹”的闲适,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黯然,是“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的婉转,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惆怅,尽管也有“千里澄江似练”的广阔,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但是,广阔和豪放背后依旧是满心荒凉,满腹感慨。

从表达风格上看,唐诗之美,多在于直抒胸臆,兼有婉转、隐晦和朦胧之作。宋词之美,多在于婉约曲折,兼有直抒胸臆豪放之作。同样是写饮酒,无论哪种诗体,均多直白和率真之语,多以酒表现朋友之情、人生之感,读之往往让人为之动容。像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在五言绝句《问刘十九》中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孟浩然在五言律诗《过故人庄》中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在七言绝句《渭城曲》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在七言律诗《客至》中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韩愈在古体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李白在乐府体诗《将进酒》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而同样写饮酒,不管哪个词牌,宋词中往往掺杂了作者所思、所感、所愁,较之唐诗,更显隐晦。但是,正是这种隐晦婉转,更增强了宋词独有的美感。像宋代的范仲淹在《御街行》中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晏殊在《浣溪沙》中说,“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柳永在《蝶恋花》中说,“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秦观在《望海潮》中说,“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周邦彦在《兰陵王》中说,“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说,“三盏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即便是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从格律形式上看,唐诗之美,多在于诗句格律的整齐划一。句式尤以五言、七言句为主,兼有四言、六言;格律尤以律诗、绝句为主,兼有古风、乐府,后二者格式略为自由。总而言之,唐诗,体现的是一种整齐划一的排列美。宋词之美,多在于词句组合的错落有致。每个词牌,格律平仄要求不同。句式多长短不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组合在一起,当然也有《生查子》《浣溪沙》《木兰花》等少数词牌的句式字数比较整齐。但不管如何,宋词,体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组合美。比如,同样表现送别这个主题,唐代的诗人骆宾王用五言绝句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用五言律诗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用七言绝句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杜甫用七言律诗说,“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而宋代的词人柳永用《雨霖铃》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欧阳修用《浪淘沙》说,“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苏轼用《临江仙》说,“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辛弃疾用《木兰花慢》说,“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以人为喻,唐诗如慷慨豁达之壮士,宋词如弱柳扶风之虞美人。此壮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会须一饮三百杯”;住则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行则“万里送行舟”,“直挂云帆济沧海”抑或“驱车登古原”,“春风得意马蹄疾”。虞美人则着“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饮不过“三盏两杯淡酒”,住在“寂寞梧桐深院”,出行须“香车宝马”抑或“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以物为喻,唐诗如叶茂之大树,宋词似妖冶之繁花。树分四时:昨日“春来发几枝”,今日“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日过了便是 “绿树阴浓夏日长”,秋来“金井梧桐秋叶黄”,冬日雪来便会“凤林千树梨花老”,“万树松萝万朵云”。花开四季,春日烂漫,“红杏枝头春意闹”;夏日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秋日赏桂花的“暗淡轻黄体性柔”,同样“莫负东篱菊蕊黄”;冬日“寒梅点缀琼枝腻”,“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以日月为喻,唐诗如旭日东升,尽管也会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但是“甲光向日金鳞开”,其道大光,灿烂辉煌;宋词如“良宵淡月”,“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清凉静幽,意味深长。以山水为喻,唐诗就是云蒸霞蔚的高山峻岭,读唐诗则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于大气中体味意境高远;宋词就是幽幽浮萍下的潺潺流水,读宋词则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于精细处体会意绪飘渺。以四季为喻,唐诗如秋末冬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丰硕背后有苍凉,苍凉更显成熟美;宋词如春末夏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优美背后是忧伤,忧伤更知真情美。

唐诗和宋词的美为何会是截然相对的美?究其深层次原因,无非就是当时的社会气质决定了文学的品味。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宋朝的柔风吹就了宋词的韵味。理性与感性,言志与抒情,意境与意绪……两种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国古典有韵文学中最为纯美的二重奏,让人心旷神怡,令人如痴如醉。生而有幸,能读唐诗,也知宋词,略通一二,便妄言之,但是,读之思之,美在心间,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既然快之,何不大读特读,放不辜负这两朵奇葩。就这样,做个爱诗喜词的沉静的读书人吧。

第三篇:唐诗宋词选读之导入

浅议《唐诗宋词选读》导入技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应重视导入。该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讨了根据诗词的特点用不同方法导入新课的问题。包括以评论导入高屋建瓴;以诗词导入温故知新;以历史背景导入有理有据;以故事导入激趣生情四部分内容。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一个人去做某件毫无兴趣的事情,他是很难做出持久努力的。他们表现出一种不能胜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不能获得精确的意义,不能把新的材料同自己的已有的观点组合起来,也不能根据特有的词汇重新阐述新的命题”而精心设计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促成师生、生生互动,师生、文本对话的重要教学环节。笔者在唐诗宋词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教师要善用导入艺术,创设出“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氛围。

一、以评论导入高屋建瓴

唐诗和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不知产生了多少精妙绝伦的评论。这些评论,如能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高屋建瓴,更透彻地理解内容,从较高层次上鉴赏诗词。

在教学李煜的《浪淘沙令》时,笔者先出示了两个人的评论: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后主之词是以血书写的?”从而带着悬念,饶有兴趣地想知道李煜和《浪淘沙令》的情况。笔者继而演示《西清诗话》这段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通过讲解,学生了解到这首词作于李煜死前不久,知人论世,就能体悟到“梦里不知身是客”“天上人间”这些使人肝肠寸断的句子的言外之意了。这样借鉴评论导入,能引起学生质疑思考,有所悟,有所得。

二、以诗词导入温故知新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宋时代有许多诗词巨星,他们的作品脍炙人口,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熟知的诗句导入再讲授学生相对较陌生的杜甫、孟浩然的《客至》《与诸子登岘山》,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新旧知识衔接,学生就容易接受。

此后,又有很多文人墨客衍生了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因年代较近,更易为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出名人大家的作品。如余光中先生的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称赞李白“诗无敌”,李白因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杜甫又曾称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也因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那么,李白是如何把酒和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由余光中的《寻李白》导入,由今入古,穿越时空,李白的《将进酒》潇洒进入了新课程序。这样的导入,新旧知识紧密融合,使学生温故知新,更有实效性。

三、以历史背景导入有理有据

《唐诗宋词选读》把苏轼的词单列一个专题,这是因苏轼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开拓了词的表现境界,能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此专题选入苏轼《定**》、《江城子》、《水龙吟》、《卜算子》四首内容情感不同的词。或叙事或悼亡或咏物,有的清新明快诚挚深永,有的雄壮超脱奔放流转。要把握其内涵,必须了解苏轼的生平。苏轼从少年科举成名到官场几起几落,不同时期的不同遭遇导致不同心境下情感波澜起伏。如学习《定**》,必定要了解苏轼贬官黄州,追其原因,是因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遭遇“乌台诗案”。故笔者就从“乌台诗案”导入,介绍案件的前因后果。学生了解该历史背景后就很容易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之“曲笔”意,从而考证苏轼在《定**》中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想表达什么。最后分析得出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表现出的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和旷达超逸的胸襟这一主旨。又如,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可从韩愈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这个历史背景说起;而了解牛党李党之争这个历史背景,会有助于理解李商隐诗旨的隐晦曲折。这样的导入,有理有据,考证分析,更显严谨。

四、以故事导入激趣生情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可有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情趣,挖掘学生追根究底的潜质。如在讲解李清照的《醉花阴》前,笔者根据《琅记》中一段记录“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用现代汉语徐徐讲述该故事,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诵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都沉浸在作者“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绪中。这样的导入,激趣生情,更有感染力。

唐诗宋词的导入,还有多种方法,如练习导入;图画、音乐导入等。当然,无论哪种导入,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必须为课堂和学生服务。既要激发学生兴趣,又使之思索辨析碰撞顿悟;既要有优美的文学性,又要有良好的实效性。从该意义上讲,导入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第四篇:吟颂唐诗宋词 品味高雅艺术

吟诵唐诗宋词,品味高雅艺术

——“百首歌吟进校园”活动启示 石横镇南大留小学 尹 娟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最灿烂最响亮的音符,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空前绝后的高峰。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吟诵《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获得最具东方特色的高雅艺术享受,达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人生最高境界。

多少年来,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学龄儿童到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已经把《诗词三百首》作为勾通心灵的渠道和加深感情的纽带、传承文明的载体和弘扬正气的媒介。“读最好的书,做高尚的人。”又一次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共识。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让孩子体验学习古诗词的愉悦感和美感。

我们学校按照市教研室的要求,开展了“百首歌吟进校园”活动,学校精心组织,在肥城市优秀课程资源《中华经典诗文歌吟》配乐光盘制作活动中杨文文老师获最佳演奏奖;在“肥城市首届经典诗文歌吟”大赛中,我校二至六年级柏瑾屹、胡瑜珈、丁心田等34名同学获最佳创作奖,5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在活动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做到:

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习古诗的

时候,我们首先将肥城市教研室录制的《中华经典诗文歌吟》配乐光盘中的诗歌拷贝到每个班级和学校广播站的电脑上,利用课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时间播放,让孩子们欣赏,然后反复诵读,从大脑表层的感悟来锻炼学生敏锐的反应力、感知力、想象力,激活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欲望。

二、品——读古诗,“品”字当头。每个班级都让语文老师帮助学生品读,可以先找出这首诗写得最精彩、最优美的诗句在哪?你最喜欢的是哪句等。边读边思考诗人洗炼的诗句,经过系统诵读,仔细推敲,有针对性的品读,同学们对学习古诗就有了内在动力,会不自觉地在课余时间当成儿歌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三、悟——古人说“诗言志”。读古诗,我们既要求学生领会诗人的本意,更要求他们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新东西,通过悟这个环节,可以就现有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等综合心理素质将古诗读“活”。在读中求悟。同时,上课时要注意在老师的点拨中悟其境界、悟其感情、悟其思想,更要悟出诗人摇曳多姿的生活,这就是自悟诗的“诗眼”和“诗魂”,体会诗人要抒发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四、演——再现“意境美”。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诵古诗,学古诗,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儿童时期是最活泼的,我们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鼓励孩子们把对古时的理解通过音乐和舞

蹈等形式展现出来,用肢体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师盯上、靠上,精心指导,学校则出谋划策,为他们做好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学期的表演训练,同学们渐渐喜欢上了古时演唱活动,并且将古时演唱搬上学校“庆元旦”、“庆六一”文艺汇演的舞台,让古时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新面貌。

一首首唐诗汇集成了一条壮观的河流,千百年来,滋润着中国的诗歌曲赋、小说散文,也渗进了中华民族审美的血脉之中。小学是孩子的启蒙阶段,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会真正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尤其重视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诵读活动,带领孩子们在诗歌的艺术殿堂里快乐成长。

第五篇: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得到腾飞,如今已跃居世界第二,可与之不大相称的是中华文化的没落。我们中国有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神农尝百草,嫦娥奔月,尧舜禅让,秦皇汉武武功烈烈,贞观之治文治煌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有四大发明震惊世界。从《诗经》到白话文,从昆曲到京剧,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汉字,这期间灿烂的华夏文化贯穿始终,这些文化容不得任何遗失。

汉字篇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划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一首《龙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汉字之美。这美植根于华夏千年历史之中,苍颉造字惊天地,三百千千传古国。历史赋予汉字多变的外形——甲骨文,楷体,草书,行书,宋体……但华夏儿女为它烙上深深地中国印。在生活中我们用汉字思考,用汉字表达思想,用汉字向亲友传递温暖。汉字有厚重的历史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字体横平竖直,有刚直不阿之美;发音平仄四声,有参差错落、婉转悠扬之美;寓意博大精深,有微言大义的简约之美。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一个“问”字告诉我们“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一

个“富”字告戒我们其实富有是“福”“灾”掺半的;一个“思”字告诉我们“勤耕心上田,思想才有丰收的果实”。

可是,传承了五千年的汉字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这样说,也许你会笑,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汉语怎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如今即使在那些高学历的人群中也有日常用语单调的现象吗;难道你没有发现计算机、手机的频繁使用使提笔忘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吗?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拼写大会又有多少字场外的成人书写正确率超过80%?汉字不应该只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更应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汉语在中国没落时,全世界却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每年世界都有新的孔子学院开办,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如果中国人以后一出手便是“默默无蚊”“钱仆后继”,一张口便是“感谢你八辈祖宗”那么就算中国的GDP在世界排名第一,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语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世界四大古文字有三种已经“死”了,只有汉语还“活”着。而汉语在我们这里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节日篇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从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祖

先生活的方方面面。春节有爆竹声声辞旧岁的热闹,也有贴窗花,挂红灯笼的喜庆。元宵节有猜灯谜的的乐趣也有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清明,可带上美酒祭先人,也可约三两好友外出踏青;五月端午有激烈的龙舟竞发,也有被苇叶包裹这的香甜的粽子;七夕乞巧星光下,卧看牵牛织女星;八月中秋庆丰收,嫦娥奔月千古传;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可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已经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在2005年11月25日,一场声势浩大的中韩端午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正应了那句话,失去才懂得珍惜,当被别人争走了我们才意识到端午节和许多传统节日已被我们遗忘。春节本来是用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和亲朋好友团聚送祝福的,但现在似乎成了炫富的平台,在一桌桌天价的年夜饭,一封封鼓鼓的红包里,春节原有的内涵已经被遗忘的只剩吃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尚有此处境,其他节日的境况便可想而知了。

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就只有情人节与圣诞节,也不知从那里听来平安夜吃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吃橙子寓意心想事成。结果惹得苹果、橙子价格一路飞涨。只要稍动一下脑子就知道“平安夜”与“苹果”“心想事成”与“橙子”很明显是用了汉语谐音的方法,在西方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更有人美其名曰:西方节日的中国化。倒不如说是为了过洋节而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戏曲篇

从前几年的“超男快女”再到今年的“我是歌手”流行歌曲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主流市场,戏曲文化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人听《在梅边》,唱《花田错》,却不知昆曲《牡丹亭》更不晓得京剧《花田错》,在大学校园里若有人说,我喜欢听戏曲,便会引来一阵笑声,这笑中有不屑,有疑惑,更多的是嘲讽。在很多人看来戏曲是一种老掉牙的东西,它配不上像我们这些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大学生应该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可我要问,你真的花费一段时间静心的听过、看过戏曲吗,你又真的对戏曲文化了解多少?

你听过昆曲的一唱三叹,缠绵婉转吗;你见过越剧的唯美、灵气与真切动人吗;你了解黄梅戏的行云流水,委婉清新吗;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戏曲小小的舞台,简单的道具却可以包罗万象。因为在这里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里有张生与崔莺莺历经坎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有杨门虎将不求名利保家卫国的义胆忠肝;这里有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痴情。这里有阿庆嫂的机智;有花木兰的孝顺,有刘三姐的洒脱。

有人感叹电视电影演员技艺高超,殊不知戏曲演员只要一个人就可以让你觉得台上有有锅碗瓢盆,门厅院落。因为他们人人通晓手、眼、身、法,个个精通唱、念、做、打。

戏曲可以给你横笛的悠扬婉转,古琴的典雅含蓄,琵琶的珠落玉盘,二胡的古韵悠存。以及各种管弦丝竹乐器联合奏出的鸾凤和鸣的完美乐章。戏曲还有精美的服装,五色油彩画出的特点鲜明的脸谱,精致细腻,处处入戏的表演。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过,当中国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攻打他们。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根,一个民族没了根,无需别人攻打自己便会倒下。20年前苏联解体,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崩溃,更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

下载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诗宋词赏析之山水田园诗

    田园诗 1、《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宿建德江》......

    品味生活之美作文(5篇材料)

    发现生活之美 天空很美,因为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山坡很美,因为它有鲜花在幽幽绽放……让我们睁开明亮的双眼,与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吧! 春天,花坛里的桃树伸展出无数条枝丫,粉红色......

    唐诗宋词

    课程名称:唐诗宋词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 1. 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①:《百家讲坛》苏轼之初出茅庐 ②:《百家讲坛》苏轼之天伦之乐 ③:《百家讲坛》苏轼之......

    唐诗宋词精选范文合集

    唐诗精选: 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读唐诗,崔颢的《黄鹤楼》一定要品鉴一番的: 《黄鹤楼》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诗宋词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

    唐诗宋词作文700字[定稿]

    永远的唐诗宋词“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小时候学到的第一首诗,儿时对唐诗宋词的记忆也由此而生„„ 幼儿园时,一首《静夜思》,让我们第一次接触到......

    品味作文

    认真的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体味,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

    品味作文

    认真的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体味,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