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0(范文模版)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因而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指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受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的局限。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相对的。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在广度上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认识尚有待于发展;在深度上也只能达到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一定层次,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完成形态。因此,真理又是有条件、相对的。
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实践是检验这里的惟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一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在相符合。显然,这种检验的标准不能在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同它本身相符合。所以,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由联系主客观的桥梁社会实践来承担。
第二,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个别的、特殊的实践,都包含着一般、普遍的意义,即一次实践能够做到的,在同样条件下的同样实践必然会重复地加以实现,产生出同样的结果。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直接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活动同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对象直接联系着,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客观实在的。
2、实践检验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实践只能检验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时间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人类的全部时间活动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样,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提法,是对二十多年来沿用的“基础性作用”这一提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一新提法,能够更加确切和鲜明地反映巿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支配作用,反映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看出,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作用是通过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价值规律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使下开展经济活动,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客观上实现了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大体平衡。第二,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到优势地位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品生产者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不承认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要求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从而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体制创新,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确立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1、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
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
4、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1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指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受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的局限。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相对的。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在广度上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认识尚有待于发展;在深度上也只能达到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一定层次,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完成形态。因此,真理又是有条件、相对的。
2、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一切具有相对真理性的认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永远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这不仅指每一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会被推翻,而且从真理的发展讲,当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被一个新的相对真理性的认识所代替时,总会有一些带有绝对真理性的“颗粒”被保留继承下来,这些“颗粒”也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
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所把握的都是包含着绝对真理性“颗粒” 的相对真理性认识。每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指导人们发展真理的新起点。真理的发展,一方面是相对真理性认识在内涵上的丰富、充实和在外延上的精确限定。另一方面是相对真理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扩大增加。
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对立起来。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现存的真理看成是终极真理,导致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没有客观内容和客观准绳的纯粹相对的东西。导致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相对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是真理发展的“顶峰”,当作教条照抄照搬;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绝对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客观真理性及其指导作用,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
生命力。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五大特征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五大特征,主题全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间有6次三中全会,这六个三中全会其实都是跟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讨论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讲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讲的是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性的内容,不仅包括经济的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
这次报告的主线清晰,侧重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六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重点明确,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
行动比较扎实,讲了很多根本任务,如何进行检查,如何进行评估等等。大体五个特征,这是总体的概念。
改革也有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总目标和时间都做了明确的指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也有具体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次报告讲了深化改革要有系统的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总书记专门讲了,当今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展的六个基本问题,报告不仅对这六个基本问题做出了回应,很重要的是还讲了如何完善基本的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就是要进行财税体制的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城乡差距很大,二元经济结构使得一方面农村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但是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面临很多问题,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缺陷,很多的农民工到了城里以后,与实际的城市人口相比还有很多方面的区别,有些人做了分析,以北京为例,至少存在60多个方面,没有北京户口的人,住在北京城里打工的人,跟有北京户口的人相比还是有区别的。另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也是新的提法,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大家都知道,这次专门在党中央层面成立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过去一直在呼吁,前天北京市委也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直接归北京市委管,所以这次这个决定,这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是很重要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国家安全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这个国家安全包括外交、国防、恐怖主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像美国、俄罗斯都有国家安全委员会,不是过去理解的安全部,安全委员会更重要的是在国家这个层面,处理国际事务,保证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受损害,涉及到外交、国防等一系列的事务。这是我们讲的报告的新意。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今天重点讲一下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这是有关市场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也是这次报告的重点,大家知道,中国搞市场经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已经踏踏实实地搞了30年,一开始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按照小平同志的话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对未来的道路越来越清晰,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对中国发展很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又通过了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两个决定都是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是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两个很重要的文件。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是这么描述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法,搞理论的人都感觉很有新意,这次提升到决定性作用,相对政府而言,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说的“两个凡是”,凡是市场能够做到的,交给市场;凡是社会到的,交给社会。这涉及到政府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就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为大家也知道,关于市场和政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各个国家提了几百年,很长时间以来,自由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市场最重要的就是“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等等经济学家都认为背后“看不见的手”——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大的金融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进行国家干预,通过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控,进行干预,在此基础上或者说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就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结合。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只手如何有序的使用,关键就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这只手在干什么呢?主要就是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我们建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基本职责不是自己干多少事,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思路更加清晰了,政府管好自己的手,做应当去做的事。改革就是改革政府自己,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上的手,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要严格限制政府权力,权力要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营必须严格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第二个,我们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这里面还有很大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市场参与的主体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如何把微观基础活力搞活,公告也说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做这好这项工作,政府的一项重要且基本工
作,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平等竞争的法治的市场环境。这包括为国有企业、民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一切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法治市场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句话,“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家可以看一看,关于非公有制这一块,过去叫补充部分,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础,无论国有或民有,都回归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市场化企业。所以现在这种提法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应当回归到市场本位,一视同仁。
报告中提到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关键在于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方式,而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指令性计划,这是衡量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的一个尺度。宏观调控的水平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很重要的内容,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什么叫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即指政府在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主要包括价格、利息、汇率、税收、信贷等。此外,一些经济政策的运用,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一般慎用或少用行政手段。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间接调控,即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运行,即主要依赖利息、汇率、价格等经济手段,需要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从严格意义上分析,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只能是国务院有此权限,只能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省市及以下的行政机构没有宏观调控权。我们讲宏观调控,有的时候我们到一些省,到一些地区,我们要搞宏观调控,一听就有问题,没有这个权限,真没有,只有国务院才有,国家才可以进行宏观调控。我们政府与市场,重要的就是提升好的微观环境,同时要正确理解宏观调控。
三、加大政府自身改革的主要内容
下面重点讲一下如何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我们讲到一个最基本的理念“两个凡是”,核心就是放权让利,该市场做的让市场做,该社会做的让社会做,政府向市场放权让利,政府向社会放权,那些本应由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由社会承担。比如说,到了年底,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个事情归谁管,工会组织应该发挥作用,本来是工会组织的事情,不是政府管的事情,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跟企业有一个契约,按时给发工资,那都是企业最基本的职责,你不给我按时发工资,违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当多的法律法规,但是我们现在很大的问题,这种社会组织的相对发展不顺畅。
以工会为例,在很多国家工会就是第三方,第三方就是一个资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平衡,第三方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但是在中国,中国工会就是政府,我们各级工会就是政府的一部分,政府需要招商引资,需要尽快推动经济实力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往往更加关注投资者的利益,劳动者的利益有时候就淡化了,有矛盾的时候,就会更多的倾向于资方,所以资强劳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最主要特征,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尊重,是中国工会组织没有很好地扮演社会组织的作用。所以社会放权,怎么放,也是一个问题,但是可以很明确,这个工作不是政府做的事情,是工会的事情,工会一定要站在工人立场上,要维护公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站在资方的角度,维护资方的合法权益,工人不满,把厂房机器砸了,那就是工人的问题,如果老板不给人家发工资,无故扣了人家的工资就是资
方的问题,工会组织一定要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不是把精力都关注在资方身上,或者完全关注在劳动者身上,都是错误的,不能助长不文明、违法的做法。所以这个界限要清楚,我们在这方面仍然面对巨大的挑战。
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减、放、管。
第一个“减”,首先是减政。通过简政,转变政府职能。大家知道,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有100多个部,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的机关极大的缩减,总体上是前进的,所以这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28个部委减了三个,变成25个部委。现在的这种中央政府的架构基本到位,但仍然是过渡性的架构,仍然有调整的空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有些部位是可以考虑缩减的,比如我们的计生部门,按照我的理解,消失是必然的,后来他们给我点评,说你讲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伤了很多人的心,计生部门过去为什么需要呢?因为这是一种行政管理,千辛万苦的工作,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办很多的学习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是走到今天,在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计划生育早就变成了以服务为主的工作,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像这种机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是不是很需要?很需要,现在撤了也是合乎情理。总的来说,还有很多机构是可以考虑撤消一下了。第一个概念就是简政,三十多年来看,进步的轨迹非常明显。
第二是减少行政审批。有些确确实实是该减的,如何科学合理的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也是很复杂的问题,有的行政审批确实是有必要的,但是也存在相当多的行政审批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是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政府不应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政府不应直接去组织融资和操办项目,政府不违法设立行政许可和市场准入市场经济实行“非禁即入”。过去搞GDP崇拜,经济至上,通过投资,通过相互竞争,特别有些地方政府相互竞争,严格说这里面很多是积极的,特别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很多有积极意义,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里面有时候方向不对带来的问题就很多了。比如说,我们很多的项目,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有的项目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在中国有几十个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通过资源的开发,使城市得到发展,但是资源面临枯竭的时候,后续的产能没有跟上,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第四是减少赋税。今年7月份国务院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大家欢欣鼓舞。减税能够带来市场的活力,这是里根经济学给我们的启示,当今中国的税收,要让企业有活力,就要减税,让企业有更多的积极性,是有利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我们现在搞,“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这个税制改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降低税赋的一方面。现在反四风也是有道理的,我觉得对餐饮业,特别对高档的餐饮业,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对人民的健康,对党风的好转,对公务员形象的提升都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放”,政府向市场放权。对市场的尊重,包括对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尊重,按经济规律办事。政府向市场放权,其核心内容是放松管制。例如,放开贷款利率。
政府向社会放权。加拿大有很多的机构人很少,就是网上政府,网上政府非常大,公务员很少,就是权力跟责任相匹配的政府,大量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去承担,以加拿大为例,它的税收,很多税收通过协会组织,在网上把工作都做了,中国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很多的工作通过网上去做,如何保证这项工作能够落实,我们长期以来社会组织有两方面的问题,有很多社会组织自身长期依赖政府,把自己变成二级政府,如果是地地道道的没有财政功能,经营很困难,如何通过购买服务来扶持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很尖锐的话题。
中央向地方放权,这次决定,要涉及相当多的关于中央向地方放权的力度,财权与事权怎么匹配的问题,中央政府是集权式的体制,很多事情是地方政府做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带来很多问题,特别县一级的政府压力巨大,上面各级政府很多的压力都集中在县级政府身上,他们的压力巨大,但是他们没有多大的财力,所以现在这里面,中央向地方放权,重要的是发挥地方的优势、地方的积极性,解决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增强地方自主权。
第三个是“管”,最重要的就是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我们前面说了重点是为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应当在社会监督之下,改善政府自身的管理,杜绝贪污和浪费,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结论要顺理成章。具体要求:
1、两道题都要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
1、2、)。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做,两道题的标题都不能做任何改动。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及格。
三、参考教材
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
第三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全新的提法,不仅代表了新一届中央集体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也代表了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方向。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经久不衰。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从西方到中国,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个不断摸索的问题,有关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从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来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进步,都伴随着生产力的新一轮释放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没有“市场”二字,根据“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的表述,对经济手段的利用,对经济规律的重视,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改革面临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1992年春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让“市场”不再被看成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魔咒;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表明中央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从此走进了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新时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年后的今天,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举世公认,但也应当承认,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或多或少还残留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政府的作用期待过大。比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尤其是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现经济增长低于市场预期之时,总有声音叫嚷着让政府出台刺激政策,西方一些国家也出于各种原因“期待”中国政府出手刺激经济;再比如,有些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到土地等资源的分配和市场准入领域等。如果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总是闲不住,那么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无法通过互补,共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这一年来,政府简政放权,加快转变职能,凡是市场能够做到的,就尽量让市场去做,只有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才由政府来做,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显现。比如,今年上半年国家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后,调价进一步透明,频率亦较以往加快。一年来,我们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了稳中有进,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大力给市场松绑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出了全新的表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但这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理论突破。一方面强调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集体破除制度藩篱的坚定决心,也勾勒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那就是坚持市场化道路;另一方面也不忽视政府的作用,强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政府和市场形成共存和互补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理论一经突破,其能量势不可挡。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决定性”作用的真正发挥,市场化改革的全面铺开,中国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结论要顺理成章。具体要求:
1、两道题都要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
1、2、)。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做,两道题的标题都不能做任何改动。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及格。
三、参考教材
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
第四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二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处”的中国改革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重大理论创新。
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决定》提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在党的文件中是首次提出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是构建经济体制时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突破思想束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等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提出“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突破,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两个字”的变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市场借助价格信号传递复杂的经济信息,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理性选择,促使生产要素不断优化配置;市场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能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市场具有“涓滴效应”,通过动员各类要素,创造就业岗位,使劳动者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场借助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创新,诱导结构变迁,促进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双轮驱动”,才是完善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到了新的实践高度
要想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否则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和“资源误配”。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各类市场主体(资产所有者、企业、消费者等)的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等价交换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总书记7月2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三中全会把“建设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指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相对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改革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我国的各类市场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市场分割和碎片化现象明显。以土地市场为例,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受到限制,土地资源配置失误和低效率利用现象大量存在,农民的利益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其次,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不完全和完善,行政干预价格形成的现象大量存在。消费品等一般性商品的价格已基本由市场机制决定,但生产要素价格以及自然资源价格仍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和稀缺性,从而导致使用上浪费,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第三,市场壁垒大量存在,商品,特别是生产要素还不能充分自由的流动,投资自由和消费选择的自由受到限制。
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起来,让资产所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让市场具有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让人民享有充分的经济自由和较高的物质福利。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增添了新的科学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首先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更加科学,内涵也更加丰富。
一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这就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是必须长期加以坚持和不断完善的。
二是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同等重要性。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1.88%,城镇总就业的73.8%,税收总额的62.9%。
三是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各种类型的财产获得有效而同等的法律保护,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制度基础,也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前提条件。经济学把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以及合同的有效执行和纠纷的公平仲裁视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支持性制度。只有有效保护产权,才能把各种资源充分动员起来,激励人们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和有效运用财富,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获得不竭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将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建设。
四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产权组织形式,也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公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是它能够充分利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种产权形式、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方式各自的长处,获得多种产权形式协同配合的正效应。在新一轮改革中,我们之所以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因为我国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非公有制资产,公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和实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财产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利用、相互制约已是大势所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还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的有效治理结构奠定坚实的所有制基础。
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方针,当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加速构建有效保护各类财产的公平法治环境,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非公有”财产,只要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都要给予公平对待和有效保护;二是通过清晰界定国有资本职能、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三是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进入壁垒,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保障投资自由。
第五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成果,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它是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又是一个个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关节点。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以上是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知识点,也就是说真理这种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收到人类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限制的,就目前人类的这一能力来说人类能够认识世界,认识太阳系,认识事物的最小微粒,这些就是绝对的科学的真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不排除人类会发现宇宙之外的东西或者更小的微粒,从这一认识上人类认识的真理有是相对的。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处”的中国改革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重大理论创新,初步体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全会提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在党的文件中是首次提到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
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是构建经济体制时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突破思想束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等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提出“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突破,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两个字”的变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市场借助价格信号传递复杂的经济信息,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理性选择,促使生产要素不断优化配置;市场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能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市场具有“涓滴效应”,通过动员各类要素,创造就业岗位,使劳动者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场借助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创新,诱导结构变迁,促进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双轮驱动”,才是完善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到了新理论和实践高度。要想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否则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和“资源误配”。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各类市场主体(资产所有者、企业、消费者等)的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等价交换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总书记7月2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三中全会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指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相对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改革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我国的各类市场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市场分割和碎片化现象明显。以土地市场为例,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受到限制,土地资源配置失误和低效率利用现象大量存在,农民的利益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其次,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不完全和完善,行政干预价格形成的现象大量存在。消费品等一般性商品的价格已基本由市场机制决定,但生产要素价格以及自然资源价格仍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和稀缺性,从而导致使用上浪费,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第三,市场壁垒大量存在,商品,特别是生产要素还不能充分自由的流动,投资自由和消费选择的自由受到限制。
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起来,让资产所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让市场具有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让人民享有充分的经济自由和较高的物质福利。
第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增添新的科学成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首先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更加科学,内涵也更加丰富。
一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这就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是必须长期加以坚持和不断完善的。
二是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同等重要性,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1.88%,城镇总就业的73.8%,税收总额的62.9%。
三是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各种类型的财产获得有效而同等的法律保护,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制度基础,也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前提条件。经济学把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以及合同的有效执行和纠纷的公平仲裁视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支持性制度。只有有效保护产权,才能把各种资源充分动员起来,激励人们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和有效运用财富,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获得不竭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将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建设。
四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产权组织形式,也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党的十五报告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公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是它能够充分利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种产权形式、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方式各自的长处,获得多种产权形式协同配合的正效应。在新一轮改革中,我们之所以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因为我国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非公有制资产,公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和实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财产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利用、相互制约已是大势所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还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的有效治理结构奠定坚实的所有制基础。
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方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加速构建有效保护各类财产的公平法治环境,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非公有”财产,只要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都要给予公平对待和有效保护;二是通过清晰界定国有资本职能、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三是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进入壁垒,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保障投资自由。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结论要顺理成章。具体要求:
1、两道题都要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
1、2、)。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做,两道题的标题都不能做任何改动。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及格。
三、参考教材
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