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起跑线和速度
“速度”是领先的主宰
——读《人生起跑线》有感
爱山小学 502班孟奕雯
烈日之下,红色的速胶跑道上,那一条白色的,前面标着“1”“2”“3”“4”“5”的跑道线便是赛场的起跑线。
站在起跑线上的是小花、发发、欣欣、强强等。这些人让我仿佛看到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小花,一个朴实的山村娃。她家境平平,她却有着一颗水晶般纯洁、透亮的心。一次,她为了比赛来到城里参加一个培训班,可是她那同样贫寒的老师住进了医院。为了给老师凑医药费,小花只好放弃了培训班,利用时间打工,做人家的钟点工挣钱。
发发,一个大老板的儿子。他爸爸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从小就对发发十分溺爱。发发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成了一个拜金而且自傲的孩子。在他看来,有钱能使鬼推磨,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老板、大富翁,自己也就高人一等。
欣欣,一个学习压力非常大的女孩。她的妈妈将她的课余生活安排得满满的。双休日不是上这个班,就是上那个班,从清早开始“充电”,一直到深夜,所有时间都塞得满满的。
强强,一个十分自卑的男孩。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家里特别穷,强强总是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他逐渐变得极其自卑,尤其是在像发发那样家境好的孩子面前更是把头埋得低低的。
四个孩子,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人,让我看到了已经冲出起跑线的跑道上各人的速度。
起跑线,就是起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起点,自己的开始。从远古时代的生物到今天的人类,无一例外。当然,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就说小花和发发吧。小花只是个普通乡下孩子,家里也比较清贫,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朴素的布衣裳,用的是城里人看不上眼的土玩意儿;而发发可就大不一样了,他出生在富人家里,是个有钱的“公子哥”,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高档流行的品牌,用的是时髦新潮的东西。可见,小花的家庭背景是远远不及 1
发发的,但是,发发和小花谁更优秀呢?发发和小花谁更受人喜欢?——当然是小花!这些让我们证实了一件事:起跑线与终点是有距离的。人与人在奔跑的过程中就有快慢的差别,那就是距离。距离与速度有关。起跑线只是一个端点,起跑快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绝对没有错。但是不要忘了,它仅仅是成功的一半。成功,还有另一半呢。
如果在离终点50米处的起跑线上放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它们同时起跑,当然是兔子先到终点。它们的起点相同,是由于速度不一样,结果也不同。
是的,之所以兔子会赢,靠的就是速度。“速度”,就是成功的另外一半;“速度”,就是通向终点的关键。
“速度”是一种态度。每个人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当你有了良好的家庭背景,就等于给你加速了,应该好好地珍惜这现成的机会,让它来为你的成功道路奠定一个优越的基础。千万不要像发发那样,非但不好好把握,反而让这个优势给害了。如果你的家境并不好,也不要着急,其实这是在考验你。在这个节骨眼上,最忌讳的就是像强强一样自卑。因为自卑就是认输,就是走向失败,就是退出。不论怎么样,一定要昂首挺胸,只有自己看得起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要相信,只要抬起头,就会加速,才能把在起跑线上输的那么一点点全部赢回来。
“速度”也是需要努力拼搏的。不管你的家境好不好,努力拼搏是必须的。
别人给你提出的意见就是赛场上拉拉队的“加油”声,它们是你前进的动力。一旦它们消失了,你便没有了力量的源泉;
遇到的困难就是跑道上的绊脚石,大大小小,多多少少,不管怎么样,只有想办法跨过去,才能够继续前进,如果没有勇气战胜它,那么便只能停留在原地,看着一个个对手飞一般地超过你,冲向终点;
勤奋就是手中的接力棒,你每时每刻都要将它紧握在手上,一旦掉了,就得马上捡起来,才能继续跑。它让你重新加快速度,飞速冲到终点。
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的速胶跑道上,那一条白色的、前面标着“1”“2”“3”“4”“5”的分道线便是赛场的起跑线。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定要记住:“速度”才是成功的主宰。
指导老师陈晓琴
第二篇:《速度》读后感
《速度》读后感
**---2011年9月11日 Amazon Customer
《速度》,以标榜综合了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和制约理论的小说,但实际上并没有看到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理论,最终集大成。
相反,书中很少提及六西格玛,只是介绍是一种减少变异的工具,解决了军队的问题。
关于精益生产,作者找了一位所谓的精益六西格玛黑带大师-韦恩,在生产过程中一直强调精益生产中的“平衡生产”,也找了一位懂TOC的人-墨菲,两人争锋相对,先是“精益六西格玛(LLS)”占据上风,为此主角艾米为推广“精益六西格玛”调离了墨菲,过了一年,财务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相反变差了。艾米找了所有的经理讨论了现状,弄了一个UDE消极结果树,找到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把墨菲调回,以制约因素为鼓,公司就在原先“精益六西格玛”的良好基础上腾飞了。
研发部门的制约因素“分析师”-乔,是墨菲在做研发与生产的联络人的时候发现的。
生产部门的制约因素“哥斯拉”是墨菲一直认定的,并且在公司推广LLS前也是这样执行的。
在TOC与LLS有冲突的时候,墨菲是自己提出辞呈的。大度啊!
韦恩,被标榜了LLS黑带大师,难道不懂瓶颈吗?一味的强调精益生产=平衡生产,难道精益生产仅此而已吗?故事为了提升TOC的需要,找到了制约理论的反面——平衡生产,大肆批评没有作用,从而让支持LLS的艾米陷入了困境。首先,作者对精益生产的“均衡化”生产有误解,它不是纯粹的产能均衡化。其次,TOC用的鼓-缓冲-绳,也就是精益生产中的拉动与看板。只不过区别是以什么为主导?前者是以瓶颈为主导,后者是客户需求为主导,两者都没有错。这要取决于生产系统与外部环境。
找了一个一知半解的韦恩,他甚至不知道瓶颈工序对生产过程的作用,而强硬的把速率设定在M57上,这是荒谬的。连我这个绿带都知道,在批量生产时,计划是下达到瓶颈工位的,瓶颈之前是拉动,瓶颈之后为推动。瓶颈效率是要绝对关注的一个指标。作为一个顾问很多年的黑带大师会对这一点置若罔闻?他会机械的减少“哥斯拉”人员的配置,仅仅就是为了省几个人工钱?
所以,本书主要是为了推崇TOC的,拿精益和六西格玛作为了垫脚石。鄙视作者的无知。作者试图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来引导出解决“瓶颈问题”,好像只有TOC可以运用。殊不知,精益也好,六西格玛也好,都把这个作为一个重点来谈。精益在VSM里就提到,要找到瓶颈工位,最大化其效率(通常用SMED)。六西格玛里则是在寻找问题原因y的时候,特别强调找到若干原因中的主要因子x,也就是解决根本原因。
此书也套用的了《目标》的写法,一条线为工作线,一条线为感情线。但不似《目标》,艾米和汤姆的感情线,看上去很多余,纯粹为了赚稿费,与主线无关。为了搞点关系,把一个海军陆战队员变成了TOC大师,很神秘的东奔西跑(目标里的大师也是神龙),教硬币游戏。然后,这些生产运营专家们豁然开朗。悲哀啊!本书我学到了:硬币游戏设计;注意系统中的制约因素,否则会功败垂成。本书给我带来的问题:在TOC下,因为有波动,才需要扩大制约因素前后的产能,1.能不能减小各种波动 2.产能扩大多少为宜。目前我的方案是:人员的波动要靠多技能;TPM能减少机器带来的波动;原材料的波动要靠精益供应链扩展才
能实现;工艺的波动要看六西格玛。产能的扩大需要投资,设备或人力的,一般而言,瓶颈是由于设备昂贵而产生的,所以相对来说,其他工位不是瓶颈的原因是价格相对便宜。投资扩大产能应该不是一个问题,投资的度应该取决于需要:OTD的需要。可能需要到实战时,再拿出来看看这个方法怎么用。
第三篇:名师的起跑线读后感
《名师的起跑线·做好明师的五项修炼》读后感
最近读了刘忠伟老师著的《名师的起跑线·做好明师的五项修炼》,这本书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从明理之师、明智之师、明辨之师、明术之师、明思之师的角度进行阐述。这些感悟与思考是作者从教多年来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对于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我感触比较大的是《善待每一个特殊的孩子》这篇文章。书中说:成长是一次长跑。领跑者不是教师,聪明的教师只会助力、呐喊,懂得让学生成为奔跑的主角。就如同一个花园,虽然里面的花很美丽,但是旁边的小草更有生命力。特殊孩子就如同花朵旁边的小草,他们用绿色来呈现自己的昂然生机。教师要相信他们一定会寻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只不过与其他孩子的方式不同而已。
读到此处,我陷入了回忆。我想起了在初中当班主任时班上的一个特殊学生,那时我带初一,班上有一个男生,成绩差,纪律性差,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每个老师都很头疼,我也经常批评教育他,但作用不大,我已经把他拉入了黑名单。但是学校的一次活动中他的表现,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学校进行体育比赛和合唱比赛,上午进行接力跑比赛时,我班一直领先,在倒数第二棒交接时,因为他的失误,接力棒掉了,最终我班只得了第三名。比赛结束后,我让同学们回教室练习合唱,当我进到教室时,看到了惊奇的一幕,这个在老师面前从不低头的班级里的“小霸王”,在痛哭流涕。我一下子懵了,平时都是他把别人欺负哭,今天他怎么会哭呢?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是他觉得因为他的失误,使我班丢掉了接力跑的第一,因自责而哭。这一刻,我觉得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他了。我在班上表扬了他,虽然他在比赛中出现了失误,但这并非他的本意,他珍惜集体荣誉这一点值得全班同学学习。只要大家都能象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维护我们班的集体荣誉,我们班级就是一个光荣的集体、战无不胜的集体。下午的合唱比赛我们班拿到了第一。
从那以后,他有了转变,他在班上很有威信,于是我让他当了班上的生活委员,负责督查值日生打扫教室、清洁区卫生,他做的很好,从那以后,我就没操心过卫生的事了。我找他谈心,表扬他尽职尽责,然后告诉他,你现在是班干部,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同学们做出表率。之后经常找他谈心,及时表扬他的进步。就这样他一点点的改变着、进步着,我们班的纪律、卫生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同学们也更加团结了,我们班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象班歌中唱的“七一七一优秀的集体”。
书中说的真好:对特殊的孩子,我们要允许他们慢慢来,要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允许他们有别的选择。当他们自然寻找到内在动力的时候,就是他们成长的开始。教育要看得宽,要超出一间教室、一个操场、一所学校;要看得远,要超过一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要看到孩子整个漫漫人生的发展。开阔视野,放松心态,“特殊”也就变得“普通”起来,孩子的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教育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第四篇:赢在起跑线读后感
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读后感
听了《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的讲座我进一步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作为父母平时要更注意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普通人,平时也难免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对孩子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我们心情好高兴时,孩子也会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所以要避免在自己心情不好
教育孩子,这样就不会因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对孩子乱发脾气。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能处事不惊、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也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心领神会,作为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之中。比如默生字,做数学,及时纠错,就能加深孩子对正确答案的印象。
在这次家长会中我还在语、数老师处学习到一些具体的学习和教育方法,比如:如何利用生活的琐事进行生动教育,如何陪读,如何交流,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总之,要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积极配合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篇:信任的速度读后感
《信任的速度》书籍阐述了信任可以使组织改善业绩,使个人得到提升,使关系更加融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信任的速度读后感1
朋友推荐读《信任的速度》这本书时,我心存疑虑:“信任”不是人人皆知的东西吗,这本书真有可读性?读过后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以前对信任的理解。
首先,信任的力量是“一个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信任的重要性,因为信任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不诚实、不讲信用的人,他的品德在别人眼里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是,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清楚地认识到信任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由于人们对这个力量缺乏了解,往往在不经意间忽视它的存在,低估它的潜能。“如果没有这个力量,最强大的政府、最成功的企业,最繁荣的经济,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最伟大的友谊,最坚强的个性,最深的爱,统统都会被摧毁”。“每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个小时,信任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它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当前的生活质量,还将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轨道产生深远的影响,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职业生涯”。通过阅读书中大量的事例以及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且联系自己及身边人的一些实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书中这两段话的分量,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任的力量。信任是一切影响力的根基,尤其在当今世界信任的影响力更为巨大,原因之一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一个开放的时代,所有事情围绕着合作关系运转,而合作关系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信任。
这本书还挑战了人们多年以来关于信任的成见,展现给我们的是,信任不仅是一种无形的社会美德,更是一个有形的经济推动力,是效率的源泉。当信任上升,效率会随之上升,而成本则随之下降,从而创造出作者所说的“信任红利”;否则,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就要支付“低信任税”。事实上,在很多交往中,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支付着这种隐藏的低信任税。
其次,“信任是品德和才能的函数,品德和才能同样重要”。品德包括你的诚信,你的动机,你对人的态度等。才能包括你的能力,你的技巧,你的记录,你的资历等。该书作者史蒂芬˙M˙R柯维将信任分为四个核心——诚实、动机、能力、成果。其中,诚实和动机被归为品德问题;能力和成果被归为才能问题。通常,我们习惯把信任归为品德范畴,但重要的是,我们同样要把信任看做才能。人们往往信任那些既诚实又能办成事的人。假如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做事的动机良好,但能力不强,每天的任务无力完成,领导和同事还会对你信任吗?假如你有能力完成任务,也有良好的业绩,但是做事的动机不纯,心存私心,领导和同事知道了还会信任你吗?所以品德和才能同等重要。品德是信任的基础,是常量,任何时候它对信任都是必要的。而才能是依据情况而变化的,某人在某个方面有才能不能代表他在其他任何方面都有才能。
在信任的4个核心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是动机和成果。良好的动机有助于赢得信任,而改善动机的基本因素是持有“充足”的观念。充足的观念也是共赢的观念,它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充足”的意思是有足够的东西供大家分享。除了类似比赛名次这类“稀缺”资源,事实上,生活中多数东西是充足的。
信任包含个人的信任、与他人关系上的信任、组织的信任、市场的信任、社会的信任。该5个层面的信任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所有人在前两层信任即个人的信任和关系的信任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即使是最后一层的社会信任,它的根源也在于个人的信任。对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来说,个人信任问题首先会波及他与他人关系上的信任,然后会波及组织内部的信任,最终还会波及社会的信任。组织和社会的高信任度来源于这个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个人信任。
第三,“在建立信任方面,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作者在书中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和别人的扭转不利局面的经验。他让我们相信,信任并不是多数人想象的那么虚幻,那么模糊。相反,它很具体、可操作。他让我们乐观地看到,大多数情况下,信任是可以重建的。不管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不论信任度有多低,都可以积极地建立或重建信任,而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不论是在个人关系中还是在工作关系中,有13种行为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建立信任的能力。这13种行为分别是:直率交流,表达尊重,公开透明,匡救弥缝,显示忠诚,取得成果,追求进步,面对显示,明确期望,负起责任,先听后说,信守承诺,传递信任。这13种行为来自于自我信任的4个核心,都需要品德和才能的结合;而且每种行为都不能把它推到极致,否则就会变成一种弱势;另外,这13种行为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形成一种平衡,如“直率交流”需要“表达尊重”来平衡。
总之,信任带来的效率是最高的。
信任的速度读后感2说到诚信,我的第一映像是要“说到做到,要言行一致”。但今天读了《信任的速度》后,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诚信的核心就是做事实,说实话。但往往我们却发现,自己既是这样做了,也还无法得到别人的信任,由此就开始抱怨别人的偏见,甚至开始愤世嫉俗。
在《信任的速度》中,Stephen M.R.Covey & Rebecca R.Merrill从西方人的眼光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在书中,信任被分为了四个核心——诚实、动机、能力、成果。其中,诚实和动机被归为品德问题;能力和成果被归为才能问题。在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们一直所做的,只是做到了诚实或动机这一、二个核心而已。
诚实和动机不用我解释,我想大家也能通过字面意思明白。那么能力和成果呢?
能力是我们提升信心的手段,既是提升自己的信心,也是提升别人的信心。例如:一项尖端的技术工作,一个生手和一个高级技工,哪位更能取得雇主的信任?当然,这里的能力还包含了我们就建立、培育、传递和重建信任的能力。
成果其实也好解释,直白的说,如果我们不能完成应该完成的事,就会削弱我们的信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实现了自己所承诺的结果,就会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声誉随之而来。其实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最为常见,例如:某一个供应商,他积极的想为公司提供服务,当公司提出需求的时候,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他承诺了下午送货,在这个时候,他在诚实和动机上都还没有出现问题。但到了下午,供应商在配送能力上出现了错误(能力不能满足),导致货物没有按时送到。这个时候,作为业主是什么感觉,我想你一定不会相信他是无意犯错,这个时候,供应商的诚信就受到了损失。
上面的案例,虽然说的是别人,但反思我们自己和团队,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为什么我们明明用心了,但还是得不到信任,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下,我们在能力上是否出现了不足?我们是否没有到达工作成果?
”诚实“是地表以下的基础,是信用之树赖以为生的树根;”动机“是地表之上的树干;”能力“是树枝。是我们创造成果的能力;”成果“就是树上的果实,是可见的,可触摸的,可衡量的结果,最容易被人看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