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背景:今年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说实话,五、六年都没教过一年级了,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担心。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看着他们一个个天真、活泼的样子,说真的,我特别的喜欢他们,但是对于怎样教育他们,我还真是不知道,看着他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成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真不忍心去改变他们。可是为了他们的成长又不得不去这样做。近期发生的事却使我震撼了,也使我更加小心地去教育他们。
描述故事过程: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上学总是迟到。上课铃声都响了,他才匆匆走进教室。我很生气地冲他说道:“看看你,怎么现在才来?你都连续迟到5天了!”我一脸的不高兴,非常严肃地看着他。他呆呆地看着我,非常害怕,像一只受了惊吓的小鸟,表现出那么无助的样子,我心里一颤,孩子的眼神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开始自责,怎么能这么对一个小孩子说话呢?我真没想到,我的一句无意的批评,却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渴望老师的关注,都是那么的怕老师不理他们,都是那么想学好的。
第二天,小男孩又迟到了,这次我没有批评他,给他一个手势示意他回到座位上,开始上课。下课后,我也没有找他,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又过了几天,他居然又迟到了。但是,我发现他和每天有一些不同,额头上布满了大粒汗珠,我猜他一定是一路狂跑到学校的。我开始纳闷,他家离学校走路最多不过15分钟,为什么要跑着来呢?我觉得好奇怪。我打电话给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天天不到7点就去学校了。
孩子干什么去了呢?我觉得好奇怪。第二天,我特意早点到他家附近等他。我发现他在学校附近的早市卖金鱼的大鱼缸前驻足观望,迟迟不肯离去。我恍然大悟,我终于明白了他迟到的原因。那天他到校后我对他说:“孩子,告诉老师好吗?为什么那么早从家出来,却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早市金鱼缸里的金鱼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第二天一大早我也来到早市和他一起看金鱼缸里的金鱼。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包里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金鱼缸里的金鱼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你说是吗?爱你的老师。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反思: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要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师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第二篇: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800字)
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背景:
作为在一线工作了10年的我,我认为每一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不论他的家庭,不论他的智力,不论他的行为,只要他是一名学生,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
“老师,我教书费剩下的50块钱不见了。”
“好好找找,看看是不是放哪里了,别记错了地方”
“值日之前我还见了,就加在书里了!现在没了。”
“哦,那你们周围谁知道你的钱在书里夹着?”
“李松(化名)!”„
这是我的班里发生过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物品丢失事件,而事件的矛头指向的就是——李松,我们班刚转来不久的一名孩子。
描述故事过程:
就这次的偷窃事件,我要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我和全班的同学共同努力,帮助他突破人生的难过。
一、李松的状况:2010年,我们班新转来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基础很差,除了体育,其他的功课都是不及格的。就连卫生问题也是其它学生提出建议的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他还有严重的偷窃行为。针对一个这么多问题聚集一身的孩子,我首先请来了家长,可是让我更加想不到的家长是一位70多岁,腿脚不便,拄着拐杖,身上还散发着一股刺鼻味儿的老人。如此情况,对于孩子的现状我只字未提。我把这次的会面定位家长与老师初次会面,我跟老人说的是孩子刚来,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原来,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没有什么教育可言的,更多的是家庭暴力。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的父亲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而孩子的母亲在孩子生下没多久就离家出走了,孩子是在身有残疾的奶奶尽力的抚养下长大的。奶奶没有上过学,也没有能力对孩子实施教育,所以孩子几乎是在放养的状态下成长的。如此环境下的教育,孩子存有现状,那都在情理之中了。
二、解决问题:
第一:首先我跟他进行了私下的会谈,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他很沉着、肯定的说没有见,那时我就知道,他这种行为肯定不是一两次。随后,我说要不让派出所调查这件事情,看他的意思。他还是肯定的说不是他。最后,我给他讲了“小偷”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告诉他“偷窃”行为在人们心中被誉为可耻,有可能一辈子都会背在身上。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想正大光明、抬头挺胸的生活,这就是尊严!而尊严,并不仅仅是别人给与的,尊严是自己挣得的。它是靠自己的行为争取来的。而自己才是那个争取的人。没有人天生就不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获得,天降横财的事情太少了。而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踏出来的,
第三篇:国培作业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背景:
小明,独生子,8岁。性格直爽、好冲动。头脑较聪明,很讲义气。母亲在家,父亲外出做生意。一个月回家一次。父母对他很宠爱,在各个方面都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对物质的期望值也比较大。在学校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里不好。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有时候不交作业。各科成绩经常亮红灯,每次考试在班级后几名。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思考问题方式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执拗、偏激,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对他的教育很头痛。
描述故事过程:
1、父母与家庭治疗。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矫正母亲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小明母亲很溺爱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护孩子,呵护过度,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如何如何的乖,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我多次跟孩子母亲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是不利于正常教育的。矫正孩子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是没有用的。家长应该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孩子有问题后,推卸责任、埋怨、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
其次,是合理运用奖励技术。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其好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奖惩结合,奖为主,但奖励要有原则,不能超越许可的范围(一次因为孩子考试达到了母亲的目标,于是给他很多的钱,又是吃又是玩,表扬到天上)。
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父亲应放下尊严,同孩子多谈心,打开孩子的心结,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欢什么,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忙就不过问。
2、认知治疗。
对于问题行为学生来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认知过程中孩子对当时情境的评价、对周围人的反应,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陈述,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转变孩子的道德意识,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我选择了孩子喜欢的方式。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孩子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
解孩子的道德水平。如“为了帮助同学出校,自己装病”这件事情,让孩子认识到,不管自己主观想法多么的好,自己多义气,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说理教育虽然力度不大,见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标治本的,相反,急于求成,用教师的权威说服学生,会适得其反。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心理学认为,孩子对于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考虑问题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训练孩子应用这些步骤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训练题目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实际。如你上课睡觉、大声说话,老师提醒你或者同学提醒你,你怎么办?你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同学或者老师批评你,你该怎么办?在训练中使张扬熟练运用这些步骤,能够做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最后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略。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由于他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经常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内容厌倦,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孩子是办公室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会经常看见他立在办公室里。于是我考虑对他的教育是否少了什么,我就以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是对他。对孩子来说,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行为发生了一定的改观。
3、治疗与辅导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的奇迹来自于平时的引导中,课上课下,我尽量找机会给他表现。让他体验成功的感觉。作业认真表扬、积极回答问题表扬、考试成绩好表扬等等,以这些闪光点为契机,耐心正确引导。有时候张扬的一些小毛病,如作业没做完的时候,借口悄悄地去操场玩篮球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指责,而是积极地去跟他交流,了解其中原因,再下结论。事情过去后,我让他冷静思考,把当时事情全过程再回忆一遍,自己找到出错的原由,强化他正确认清问题。
允许反复、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因为受原有习惯的影响,主体会做出自动的反应。错误有时反复出现,我们要认识到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所以急于求成,或者遇到问题就灰心是不可取的。
一次,他与陈某开始是开玩笑,而后,他对陈某一直奚落自己感到恼火就动手打人,结果两人在食堂门口打了起来。通过学校和班主任的教育,他慢慢认识
到自己的不对。
通过治疗与教育,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他上课开始听讲,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作业积极完成。我不断积极鼓励,使其成功感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对他的教育见成效。下学期的多次考试,他的各科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英语有了很大的改观。
反思: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孩子,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信任他的行为,和孩子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孩子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孩子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给孩子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韧”劲。从实际出发,采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孩子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才能趋于稳定。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第四篇:国培作业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背景:
小凯,独生子,14岁。性格直爽、好冲动。头脑较聪明,很讲义气。母亲在家,父亲外出做生意。一个月回家一次。父母对他很宠爱,在各个方面都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对物质的期望值也比较大。在学校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里不好。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有时候不交作业。各科成绩经常亮红灯,每次考试在班级后几名。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思考问题方式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对他的教育很头痛。
描述故事过程:
1、父母与家庭治疗。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矫正母亲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小明母亲很溺爱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护孩子,呵护过度,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如何如何的乖,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我多次跟孩子母亲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是不利于正常教育的。矫正孩子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是没有用的。家长应该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孩子有问题后,推卸责任、埋怨、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
其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父亲应放下尊严,同孩子多谈心,打开孩子的心结,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欢什么,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忙就不过问。
2、认知治疗。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我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孩子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解孩子的道德水平。如“为了帮助同学出校,自己装病”这件事情,让孩子认识到,不管自己主观想法多么的好,自己多义气,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说理教育虽然力度不大,见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标治本的,相反,急于求成,用教师的权威说服学生,会适得其反。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训练中使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最后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略。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由于他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经常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内容厌倦,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孩子是办公室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会经常看见他立在办公室里。于是我考虑对他的教育是否少了什么,我就以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是对他。对孩子来说,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行为发生了一定的改观。
3、治疗与辅导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的奇迹来自于平时的引导中,课上课下,我尽量找机会给他表现。让他体验成功的感觉。作业认真表扬、积极回答问题表扬、考试成绩好表扬等等,以这些闪光点为契机,耐心正确引导。有时候张扬的一些小毛病,如作业没做完的时候,借口悄悄地去操场玩篮球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指责,而是积极地去跟他交流,了解其中原因,再下结论。事情过去后,我让他冷静思考,把当时事情全过程再回忆一遍,自己找到出错的原由,强化他正确认清问题。
通过治疗与教育,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他上课开始听讲,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作业积极完成。我不断积极鼓励,使其成功感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对他的教育见成效。下学期的多次考试,他的各科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英语有了很大的改观。
反思: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孩子,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信任他的行为,和孩子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孩子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孩子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第五篇:“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转化-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背景:时常听到几位老师上完课后的满腹牢骚,“哎,这课简直没法上了,X班XX等同学上课总说话”“我上课也是,安静不了一会儿准又开说,管不了”。回想起来,这些老师说的这几个同学还真存在这种现象。
描述故事过程:上课铃响了,几个男同学还在一起你推我搡,追逐打闹,看到老师进来了才慢吞吞地走到自己座位上,可嘴里还在嘟嘟囔囔地不知在说些什么,而且坐也没有坐相,课本也没有拿出来。朝他们看好久,他们才慢慢地拿出了书。开始讲课后,老师在前面讲,他们几个也不闲着,“老师,他打我”“老师,某某总说话”,结果授课被打断,老师不得不停下来进行教育。可过不了一会儿,“涛声依旧”,屡禁不止,一节课下来,老师感觉特别累。通常出现上述情况时许多教师的第一反应便是将矛头指向学生,并进行归因:这些学生都是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自控能力太差、过于自私、厌学、不考虑自己对其他同学所造成的影响等等。于是,教师们“联合会诊”后一致通过,利用班会、早读等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在全班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情况下,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抓住几个典型,重点教育,以示效尤。然而,无论你是苦口婆心,还是奖惩并用,教育效果往往不如事先期望的那样有效,隔三差五,课堂上随意讲话的现象又会出现。于是,教师们又继续苦口婆心,继续重点教育,然而收效依旧甚微。
反思:这种课堂“吵客”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且具体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却涉及到对班级学生群体心理认识的大道理:
(一)“引起注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他们破坏课堂纪律、捉弄老师、欺侮同学等,是想博得别人一笑、一惊,以此为满足,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为美,为乐趣,喜欢热闹的场面,直接影响教学秩序。
(二)“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即你要我怎样,我偏那样。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就有令人不能原谅的教育方法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等的对抗情绪,从而常有违规违纪现象。
(三)“显胜”。他们与别人交往时,欺软怕硬,对强者,委曲求全;对弱者,常常以欺凌侮辱别人为乐趣。他们与人交往时,总是表现出强烈的逞能、显胜的心理。
(四)“厌学”,这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有的是家庭教育不得法或缺乏管教,因而使孩子变得放荡不羁。有的是在校成绩差或缺乏学习兴趣,或者能力超常而求知欲在课堂上得不到满足,或者个性倔强与教师对立,或者在乱班生活养成了散漫习惯等。他们主观上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与一定的自制力,从而厌学。
(五)“学样”。从心理学上说,属于从众心理。即众人在做,也就跟着做,并不去想该不该做。它可以减轻个体来自群体的心理压力。
我觉得,广大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一)分化瓦解小群体
这样的做法,遵循群体关系的教育调节心理原理。及时发现 “领头羊”,并将其把他作为重点帮教对象,同时推荐其他同学参加班级活动,因为这些学生是偏离班级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力,“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都
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迎刃而解了。但是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最好使他在成功的激励下顺利转变。
二)“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善于挖掘“吵客们”的闪光点。心理学家席莱说:同样的,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肯定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特长。“用已之长,克已之短”,才能达到“吵客们”顺利转变的目的,即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肯定他,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从而抓住教育转化的契机。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能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这才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到班级主人的自豪感。
(三)赞扬和鼓励学生
由于我们对品德不良学生指责和惩办多于赞扬和鼓励,所以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误认为周围的人对他们都是抛弃的。甚至对待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老师,也常常持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方能入心。要想转化,先要感化。要多方面地关心他们,诚意地帮助他们。要满腔热情地和他们交知心朋友,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使他们相信教师的善意,从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到教师的一片真诚之心,把教师当知心人,从而树立信心、力求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