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叙事故事
我的教育故事
和春天一起长大
顺着二楼楼梯走下来,就到了一楼。在拐角处,如果稍加留意,经过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会看到靠近侧门的地方,醒目地放着一个凳子。凳子是普通的,黄色的,学生坐的窄窄的木制的。凳子很老很老了,斑驳的有些丑陋,在灰暗的角落里,微微泛着浅亮。紧挨着凳子的,是一个纸袋子,里面放着一些书和杂志。
下课的时候,通常凳子都是空的,静静地摆放在那里,每个经过这里的人,都会留下疑问:为什么这里会放着凳子,是谁坐在这里。学生是不可能坐在教室外面听课的,况且袋子也不能代替书包啊,里面放的也不是书之类的。老师有办公室,不会享受这样的待遇,家长吗?更不可能,试问有哪个家长会耗费时间在教室外面坐冷板凳?何况对于老师,学生,家长,学校从来没有过坐在教室外面的先例。我们见过放学时家长进校门背着孩子回家的,那个孩子已经有10岁多了,长得很壮实,因为身体有疾患,无法正常走路,放学上学的时候,总有一个中年男人进进出出。为了照顾孩子和家长,学校特意将他们班始终安排在一楼,同学和老师也格外关注。小小的举动对于一个家庭和孩子来说,是很温暖的。当然,我的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可不是他们。
此时的操场是喧闹的,全校学生(不包括一年级)都在操场上做操。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踢腿弯腰,这是每天早晨的必修课。做完操还有十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操场通常在这个时候会成为欢乐的海洋。老师们站在队伍的最前方四下巡视,广播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我和代同时注意到了,篮球架的两根铁臂中间,有一个孩子在挣扎。咖啡色的风衣,窄腿牛仔裤,一双旅游鞋,看起来似乎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只是,有谁敢私自去攀爬这么高的篮球架呢?我和代急速向那个孩子走去,我们都以为那个孩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三令五申的进行安全教育,怎么还有人明知故犯呢?要知道这样危险的举动是被禁止的,深吸一口气,尽量抑制着心中的不快,疾步向前。
近了,更近了,才看到那是一张怯生生的脸,因为头被夹在里面,他正急切地想摆脱束缚。看到有人靠近,他简短地说:“头,不出来。
原来是国豪,看到他的瞬间,我有点莫名的惶恐。这个孩子我是认识的。记得那天下班后,张打电话约我去办公室,说先前她提到的国豪的父母已经在办公室了,让我尽量快点到。急匆匆地走过去,见到了他的父母。年轻的八零后,孩子的爸爸身材健硕,十分健谈;孩子的妈妈憔悴的脸颊,疲惫的眼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个人抢着和我交流,爸爸比较理性,妈妈呢,可能更了解孩子,生怕解释的不到位,一个劲地补充。
就是在那天,我知道了他们有一个星星的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患了自闭症,小小的他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夜空,在广阔的空间里,闪耀着星星的光芒。星星,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只有真正地靠近,才绝望地发现,自己多么无可奈何。因为拒绝,因为抗拒,因为孤独,他在离你很近很近的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彻骨的冷。冷,是你无法触及的伤痛。原本强大的人,在弱小的孩子面前,也显得羸弱。是啊,星星的天空一片阴霾,父母的世界已经在下雨。你又怎么能让他打开那扇紧闭的门,让你拼命挤进去?
听到这里,我再次审视这对年轻的父母,无数次在心中想象着这个叫国豪的孩子,他的降临,给父母带来了多少快乐和不幸。
从他们的描述中我还知道了他们急切的想让孩子和正常孩子那样一起上学放学,他们把这种方式叫做融合。融合,对于他们这些情商和智商都缺失的孩子来说,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离你很近,似乎又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因为很多时候他们都遭遇了排斥和拒绝。
选择学校的过程不必赘述,孩子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学校,接近十岁的他进入了一年级,唐老师接受了他们一家,父母满心欢喜。
此时,我和代对被篮球架铁臂困住的国豪安慰他,接着让他侧着头,小心地离开那个铁家伙。一旦脱离险境,小家伙迅速向前跑,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只是,我曾经留意过他,他奔跑,拿着砖头投篮,对篮球架充满了好奇。这和他先前待过的学校大相径庭,他似乎是快乐的,虽然他看起来在一大群孩子中间,被很多同龄的孩子包围着,可是他始终是一个人,陪伴在他身边的永远是他的妈妈。下课的时候妈妈站在操场的角落里,在一大群孩子中间一眼就能找到他,只要没有危险,她就任由他奔跑。一旦发现孩子熟悉了后操场的设施,开始攀爬前院的假山,小树时,她总能准确地找到他,制止他的行为。
体育课上,体育老师邀请她一起和孩子上课,她陪着儿子做游戏,站队列队形……
甚至她专门给他买了一个小小的篮球,让他下课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然而,令她失望的是,她的宝贝儿子始终是一个人。在正常孩子的集体生活中,偶尔有几个小伙伴一起玩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对于国豪来说竟然是很大的挑战。
下一次,换了一个篮球架,他又被夹住,几个女老师再一次将他解救出来,看到他可怜巴巴的样子,大人们再一次原谅了他的过失。
上课了,终于见到了凳子上坐着的人——一国豪的妈妈,凳子斜斜地对着一二班教室的门。门关着,儿童稚嫩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孩子们在他们的童年,享受着爱和春天。一会儿,那个孩子推开门,奔向凳子的位置。妈妈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立刻站起来,立刻对那个孩子低声说着什么。先是两个人执拗地交换意见,接着妈妈做了妥协。他们离开楼道,来到操场。孩子一下子就变了,他撒着欢在操场上跑了一圈又一圈,完全是一个顽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不顾。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妈妈始终和孩子一起来上学,只是她不背书包,不坐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她安静地坐在凳子上,侧着耳朵,目光盯着教室,听着教室里的动静。一节课下了,她舒了一口气,孩子偶尔可以坚持上完一节完整的课了。现在,她还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可以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正常上下课,正常写作业,正常和别的孩子一样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她的孩子孤独地奔跑一大群孩子中间,显得那么弱小,那么无助。下课的时候她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有些心疼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个人的世上里游荡,她无法帮助他,无法代替,也无法改变。不,不能否认她的努力,从发现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开始,她就做了太多的事情。她多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啊。别人家的孩子会撒娇,会唱歌,会读故事,会上各种兴趣班。大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会相互炫耀,相互交流孩子的种种快乐和不快乐,骄傲的,沮丧的,失败的,成功的,矛盾的,民主的,凡是和孩子有关的话题,她们总是乐此不疲。她呢,渐渐地觉得自己和她们中间被一条无形的线隔开了,她无法勉强自己,假装融入她们,假装满足或不满足。实际上,当她在黑暗中望着熟睡的儿子,眼泪已经不能使她悲伤,她不得不劝告自己面对现实。
啊,可怕的现实就是,她必须耗费当初因为疏远儿子,忽视儿子而节省的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陪伴孩子,教育和引导孩子。有一段时间,孩子很喜欢听到玻璃器皿摔碎的声音,尽管大人们已经很周到地做了防范,孩子总有出其不意的举动。在酒店,地上铺了厚实的地毯,他尝试摔了很多遍之后,意外地看到了洗脸池,他像见到宝贝一样,小脸涨得通红,一个又一个摔着杯子……
当她平静地讲述发生在国豪身上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的时候,我开始思忖,要不要跟唐老师沟通一下。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先前,妈妈站在楼道里,后来是唐老师找来了凳子让妈妈坐下,再后来,学校领导特别关照,把凳子换成了沙发,好让妈妈坐得舒服一些……
现在,当全校师生知道学校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还有一个特殊的“学生”——妈妈,面对拐角处的沙发,对于这位妈妈,对于关注她的领导,有了敬意。原来靠近如此简单,原来关爱如此温暖。有一天下楼的时候特意进了国豪的教室,国豪的老师始终这样叫他。唐老师说起国豪的时候,眼里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她说:“我发现国豪其实很聪明,他会写很多字,尤其是他的画,让同学们眼前闪亮,他喜欢我,我的课每次都能坚持上完……”
他比班里的孩子年龄大,个子也高,唐老师还是将他安排在第一排靠窗户的地方,外面坐着一个小姑娘,只要国豪不想坐在教室里了,女孩子可以做一道屏障,阻止他自由出入。四十分钟对于每一节都有学习任务的孩子来说,过得很快,可是对于不喜欢的课来说,对于他的坚持程度的确是很大的考验。我曾经很担心他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坚持多久,她的妈妈,唐老师,还有他自己都用行动诠释着爱的力量。是爱,感动着每一天冉冉升起的太阳,感动着娇艳芬芳的花,感动着焕发生命色彩的新绿,感动着国豪身边的每一个帮助他成长的好心人……
如今,国豪在和他的妈妈已经坚持了两年了,七百多天,国豪每天都有新问题,新发现,新想法,还有新的变化。是老师,是妈妈,是爸爸,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留给像国豪一样的孩子特殊的位置,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出一对有力的翅膀,和灿烂的云朵一起,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第二篇:教育叙事故事
没有选择的“尊重” 引子:
睡前,我又习惯性拿起案头的《特别关注》,每晚的习惯,睡觉必须看书。
一则小故事让即将入睡的我精神为之一振:课上,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老师说:“孩子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只有一个孩子举起小手:“我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老师不悦,让他坐下,好好想想再回答。一会儿老师又问他想不想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孩子还是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老师压住火气厉声让他站起来,又叫他坐下再想想。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孩子无语了,他知道没有也不允许他有另外的选择。老师露出了微笑,说:“好,没有不同意见了,老师给你们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掩卷深思,心情好沉重,还是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吧:有备选叫人家选,这是尊重;没有备选而叫人家选,那是侮辱。这样不尊重孩子的行为,身为教师的我、你、他是不是也曾经上演过一次或几次呢? 故事:
那天早读,我的一只脚刚跨进教室的门,小组长马舒婷愤怒的声音已撞到我的耳朵里:“老师,海虎、刘洪、金兵兵他们五个人的作业又没写。”马舒婷的小脸涨得通红,“不但没写还欺负我。”看着小组长委屈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这几个“学困生”每天都不写作业,好话给他们讲了一箩筐,似乎都发酵了。我的狮吼功难以抑制地发作了,我把这几个我眼里的“糟糕份子”都揪到了讲台上,又是一箩筐的数落。就在我狂轰乱炸的时候,海虎的脚底下多了一沓纸牌(孩子们玩得一种扑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几个“糟糕份子”的脸上已是窃笑,原来,我在“发功”的时候,他们都把手背在后面玩纸牌。我彻底崩溃了,心口隐隐作痛,只能偃旗息鼓,草草收兵。
晚上,躺在床上,白天的一幕又让我陷入苦恼中。信手拿起魏书生的《班主任手册》,胡乱翻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盛开的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盛开的鲜花在课堂上常见,花开的声音我似乎没有“撞见”过。是我缺少欣赏美的眼睛吗?是我没用心聆听孩子最美的声音吗?是我没有尊重孩子的生命个体吗?扪心自问,我没有。
如果,我能沉下身子静下心认真聆听,哪怕一次,或许就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特意关注起这几个同学们不待见的“讨厌鬼”。那天在《十年后的礼物》这节课上,我见证了奇迹,一个关于学困生刘洪的奇迹。师:如果有人答应你十年后送礼物给你,你觉得会收到吗?生:(多数孩子)收不到。这不是我要的答案,我的眼睛转向那几个从不发言的“学困生”:
“刘洪,你能谈谈吗?” “我觉得能收到” “哦,你怎么认为?” 我的眼睛突然一亮。
“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
“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你是怎么想的?” 我紧追。“《彩票》那一课中的林海燕替别人买了彩票中了580万大奖,她没有偷偷去兑奖,多次打电话找到让她带买彩票的人,我觉得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
我情不自禁为他鼓起掌,随后,教室里掌声雷动。啊,我终于听到了最美的声音:是孩子生命拔节的声音。后续:
课堂上的小收获让我决定对这几个“活宝”换个方式来关注他们。金冰冰,“好管闲事”,就让他当卫生委员;何晓欢,乒乓球打得好,就让他当体育委员;孙浩,体格健壮,劳动委员吧;海虎……这几个学困生,我按其性格特点分别安排了相应的职务,并向全班同学宣布“任命文件”,看到班里同学吃惊的大嘴巴,我提出了以下要求:这几个“班级高管”,任期一个星期,干得好续签,干得不好换人,但此后他们不会再有“上任”的机会,全班同学监督打分决定他们的去留。
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他们:海虎的家长每天给我打电话问留了什么作业;孙浩居然一人承担了买小组日记的费用;刘洪、何晓欢期中测试76、75分;金兵兵上课举手的次数好多。我欣喜若狂,换了方式、换了眼界去对待他们,收获了以往从没有的转差成绩。我决定此法可以再延长一段时间。反思: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常常抱怨:某某同学太笨了,连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我们甚至也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学生:真是个傻瓜,怎么连这道题都不会做?这样的“评语”严重地打击了学生某些内在的潜力,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材料。一天天、一月月,学困生在我们的恶语中伤下越来越困、越来越淘。
如果,我们老师能全面地评价学生,不从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而是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或许就能听到更多更好的花开的声音。学困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你换个眼界去看,会发现不一样的他们。有运动天赋的,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运动非他莫属,有唱歌天赋的,学校的六一文艺活动必是他的长项,当他们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时,他们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在同学中的威信也会愈来愈高大,慢慢地,他们就会认识到,原来老师是看得起他们的,同学是很崇拜他们的。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积极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得到了发展,进而带动学习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命的美丽在于她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班里的孩子从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以及能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好动,爱玩电子游戏、喜欢欺负小同学;有的喜欢体育活动、热爱劳动、爱上美术课。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学生个性中的消极因子和积极因子,努力阻止消极成分的发展,引导和培养他们个性中的积极成分。让积极的因子逐渐战胜消极的因子,让“学困生”积极动起来,他们就会在课堂上盛开灿烂之花。
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小学
常小琴
***
第三篇:教育叙事故事
小学英语教育故事——“意外”的精彩
大名县大名镇岳庄小学 英语二班 37号 王银银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将近三年了,为自己从事这样一份外语教学工作而欢呼雀跃着。因为在每一次的教学工作中,总能收获着属于每一次课堂的智慧。
记得那是在一节英语课上,教学内容是What are you doing?当课堂很顺利地进行到一半时,突然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一位同学叫起来:“老师,B同学在画画!”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眼光一齐投向那位同学。
我一看画画的同学,原来是一位被列为“学习困难户”的学生。当时我一看到他,心里有些许的生气。
而此时他却没放下手中的笔,还在继续画画。我知道,当时如果一把夺过他的画纸撕掉,或是大声责骂他几句,都能让自己解气。但转念一想,我又强压心中的怒火,走到他边上,语气平和地问:“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做什么呢?)也许他也没想到我会这样问他,或许是他根本没听懂我的问话,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没做声。我转向其他学生问道:“Who can help him?马上有同学举手做答:“He is drawing.”我请B同学说:“I’m drawing.”他轻声地跟着说了一遍,我对他点点头,加上一句:“Very good!”
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有些学生课前没准备好学习用品;有些学生上课喜欢搞点“小笑话”;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干别的事情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如果老师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制止这种纪律问题的话,就会产生不良的结果:不但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你,反而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树立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强权的形象,形成课堂上师生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学生无法接受老师的观点,进一步对英语产生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狠狠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划上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英语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英语的某些特征,如果英语老师不能产生对学生的亲和力,就会给学生留下“英语就像英语老师那样没意思”的印象。确实,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面对学生违纪要及时提醒纠正,但我们确实可以不用讽刺、挖苦、嘲笑甚至体罚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在上面的这几个教学片段中,我采取了与学生保持一致立场和先扬后抑的方式。来个“顺水推舟”,用“宽心”来打动和征服他们,形成了课堂上师生轻松和谐的氛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英语课上的纪律问题是我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头痛的问题,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英语,英语“课堂意外”更加的频繁。那么,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怎样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一贯的素养,还需要一点“教学灵感”。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知识和情感,还为教师提供了一处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而要想在这个空间里灵活驰骋、自由扬鞭,则需要授课者具有机敏的头脑和应变的技巧。教学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
而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一种比较高超的艺术,由于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借题发挥做“文章”。这样灵感性地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个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这些高妙的充满机智的教学机智的教学大多是在风趣的氛围中实现的。教师要达到这些境界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
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
1、语言要简洁。出现偶发事件时,切忌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要惜话如金,以片言百意,言尽而意有余。
2、语言要准确。有的放矢,要针对对眼前的困境,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
3、语言要有愉悦性。比喻新颖、幽默、含蓄,力求妙趣横生。否则,教师疲惫学生无趣。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后盾。一个优秀的教师,起码要通所教学科的知识,不断钻研。对于不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得懂得,尤其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更是教师务必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才能、禀赋等,就谈不上教育。
最后,教师的态度和自制力是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在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我要在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有应变机智做保障,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第四篇:教育叙事故事
教育叙事故事
背景:
那时的我刚刚大学毕业,当我接手第一个班的时候,我一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教学过程中耐心细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并以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参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意识,尽管如此,在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学生对老师“不敬”的事件发生 :如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和老师动手,特别是女老师和老老师更容易一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对学生对家长对老师本人都有不良的后果,在班主任的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描述故事过程:
记得那一年,我在给学生上课,有两位学生在下面说话,几次制止均未奏效,我非常气愤,把课本一摔,气冲冲的朝他们走过去,大喊道,你俩干什么,还要脸么吗,出去,滚出去,外面站着去,那两个男同学一看老师一点脸面也没给留,说话还那么难听,然后顶撞到,我就是不出去怎么着吧,我说:“你俩什么态度,说话还有理了。”学生反驳道:“我们说话不对,但老师多会说话,滚出去,老师你是不是光滚啊?”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自己也觉得下不来台,转身说,好,好,你们接着说,你们不出去我走。然后拿着课本摔门而去。当然,这件事在学生中的影响很不好。过后一段时间,冷静下来细想,学生上课说话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自己教法单一,缺乏吸引力,甚至行为粗暴引起的。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自己冷静处理,就会节省很多时间,教学工作也会少走很多弯路。反思:
当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不敬”事件发生后,我觉得,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不敬事件,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比如,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进行人身攻击,应该做到对事不对人,另外,我们批评学生时的用词也要得当,既能容易接受又要达到批评的效果。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提高自身的素养赢得学生的尊敬等。如果我们用心把这些做好的话,我相信学生对老师的“不敬”事件就会越来越少!
第五篇:教育叙事故事
教育叙事故事
一次送课下乡,班主任说班上“刺儿头”多,如果搞什么合作交流,一定会有几个学生讲怪话,大闹天宫,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让老师不好收场,还是慎用新课改理念的好。
当新课改理念碰到“刺儿头”,会怎样呢?
我上的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比金钱更重要》。课堂围绕“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展开。其中“留纸条”是核心部分,最能表现“我”的诚实品质。当学到“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下一张纸条”这一部分时,我要学生默读,再轻声读,设想当时“我”所处的环境,感悟我“留纸条”时的内心世界。
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喃喃细语,有几个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手要求发言。显然,学生被“我”留下的“纸条”感动了。文本优美的文字加上我动情的课堂语言,已经让学生受到了“诚信至上”精神熏陶。
我因势利导,准备进入下一环节。一个男生突然嘀咕了一句:“只怕有神经病,留什么纸条!怎么不开溜?”
啊!“刺儿头”果然如期而至。
“说说为什么?”我面带微笑,心里却在急速思索应对之策。
“神不知鬼不觉地开溜了,怎么都不会找到肇事者,多好!”
“啊?”我诧异了!
“我听爸爸讲过,”另一个声音在补充,“当守法的成本大于违法的成本时,就可以违法办事,不然就会吃亏折本。我爸爸就经常一边交点小罚款,一边赚大钱,滋润着呢!如果课文中的„我‟及时开溜,一分钱成本都不要。留下纸条就难说了。所以,我认为,这个人不是有神经病,就是只晓得„大猫从大门进,小猫只能从小门进‟的书呆子。”
呵!“刺儿头”还真是老道。我望着一双双期待的目光,额上不觉汗涔涔的——怎么办?
压,学生口服心不服,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相悖;绕,“送课下乡”的指导性荡然无存,颜面何在?而且,溜与留,正是课文的核心问题,是语文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关键。除了疏导,除了直面,别无他法。
生成远比预设更挑战教师的智慧。我灵机一动,问:“你们觉得书中的„我‟有神经病吗?„我‟为什么不溜?”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学生说:“不行的,路灯上有摄像头,逃不掉的。”
“不管有没有摄像头,损坏了人家的东西就是要赔。虽然没人看见,但是天看见了,地看见了,自己的良心也看见了”。小小年纪,如此深刻!
“如果溜走了,让人背后骂几句真不值得。”一个高个学生一字一句说开了,“不如诚实一点,良心才会坦然。从后面的课文就知道,只要付出了诚信,就会受到称赞,就会感到快乐。”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我回头问首先发言的“刺儿头”:“你还觉得作者有神经病吗?”
“嘿嘿!没有。如果溜掉了,以后遇见被撞的人就会不好意思。就是没遇见,自己的良心也会不安。主动承认了,良心就坦然了,还多了个朋友,多好!”
我说:“是啊!与人相处,诚信是金。有时,尽管守法的成本大于违法的成本,但是正直诚信的人肯定会选择守法,选择诚信,因为它能让人处世问心无愧,活得有尊严,有魅力,活得更潇洒!”
反思:当学生的思维与常规相左,旁逸斜出时,如果采取“压”“绕”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创新火花就会胎死腹中。培养创新性人才,课堂气氛应该尽量宽松,学生心态应该尽量轻松,不“跪”着学习,不“仰视”教师,不顶礼膜拜“经典”,精神自由而能力突出的人才才有出现的可能。多元社会,导致人的价值观千差万别。别看学生在课堂上唯唯诺诺,而内心世界却如万花筒一样纷繁,教师不能小觑消极的处世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耐心。顺着学生,自己也信口雌黄抨击社会,是主动放弃了教师的引领作用;避实就虚,让学生信马由缰,乱侃一气,更是不负责任误人子弟。因势利导,既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又把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田,才是教育之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