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开封相国寺市场分局实施分类监管探索商品监管新模式
开封市工商局相国寺分局实施分类监管探索商品监管新模式
今年以来,开封市工商局相国寺分局按照国家局和省局关于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辖区市场实际,积极探索推行商品分类监管办法,以商品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影响程度划分风险等级,实施分类、分距离监管,有力提升了监管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监管执法效能,走出了一条以全面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为目标,以实施分类、分距离监管为载体的依法、规范、高效管理的新路子。
一是合理划分类别。按照“界定距离、突出重点、分类监管、强化效能”的原则,根据商品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影响程度,明晰风险等级,划分监管层次,将辖区1903户经营户经营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划分为5个等级,即:重要商品(Ⅰ类)、风险服务(Ⅱ类)、投诉举报较多商品(Ⅲ类)、一般商品(Ⅳ类)和一般服务(V类)。二是明确标准要求。对于食品、家用电器、儿童玩具、燃气器具、化妆品等重要商品(Ⅰ类),要求经营者主体资格必须合法有效,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一票承诺)、购销台账等自律制度;对于娱乐场所等风险服务类(Ⅱ类),要求经营者主体资格必须合法有效,前置和后置要件必须真实有效,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商品必须合格;对于投诉较多商品(Ⅲ类),要求经营者主体资格必须合法有效,必须出具商品合格证明和相关进货票据、进货台帐;对于一般商品(Ⅳ类)要求经营者主体资格必须合法有效,商品标识必须合格,没有商标侵权情况;对于一般服务(V类),要求经营者主体资格必须合法有效,必须及时化解消费纠纷。
三是实施分距离监管。对于重要商品(Ⅰ类),在经济户口中予以特别标注(标注符号T),由网格监管责任人每周巡查一次,做好巡查记录;对于风险服务类(Ⅱ类),在经济户口中予以特别标注(标注符号F),由网格监管责任人每半个月巡查一次,做好巡查记录;对于投诉举报较多商品(Ⅲ类),由网格监管责任人在投诉集中期每半个月巡查一次,做好巡查记录;对于一般商品(Ⅳ类),由网格监管责任人每一个月巡查一次,做好巡查记录;对于一般服务(V类),除发生消费纠纷外,由网格监管责任人每三个月巡查一次,做好巡查记录。网格监管责任人在巡查中发现的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由工商所给予行政指导;发现较重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由工商所立案查处。对于投诉举报较多的商品,由分局统一发布消费警示;属于问题商品的,落实退市制度;涉及主体资格前置或后置要件问题的,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四是充分应用监管信息。凡被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及时、准确、完整地完成商品监管信息的整理,并录入行政执法数据库和12315数据库,为市场主体信用分类提供基础数据;行政告知通报送达相关部门后,由各工商所将复印件存入市场主体档案,作为免责的依据。
第二篇:东宝区探索县级会计建账监管新模式
东宝区探索县级会计建账监管新模式
近年来,东宝区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探索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机制,对会计建账监管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2006年3月,该区全面启动了会计建账监管工作,全区应纳入建账监管的单位1887个,其中,企业1656个、行政事业单位130个、民间非营利组织101个。截止目前,全区1081个单位实现了规范建账。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精心组织实施。一是成立机构,强化职能。将局机关原会计科撤销,成立了东宝区会计管理局,负责全区会计监管工作,会计管理人员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6人,有效增强了会计管理力量。同时,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乡镇财政所现有工作人员中,考核组建了乡镇(街道)会计专管员队伍,将优秀的业务人员充实到会计管理工作一线。目前,各乡镇财政所配备了3名以上,街道财政所配备了5名以上会计专管员。二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直和乡镇分别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财政、工商、税务、民政、审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建账监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建账监管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同时,明确了各部门在建账监管中的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全区建账监管工作顺利实施。2.加强培训,大力宣传,夯实工作基础。为了使各乡镇会计专管员能尽快进入角色,多次组织学习培训,学习内容包括《荆门市建账监管办法》、《会计基础》、《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等方面。为了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聘请了专家和教授进行授课;为了确保学习成效,培训结束期间,对所学课程进行了测试;为了扩大影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坚持多管齐下,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媒体宣传。通过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荆门市建账监管办法》,确保政策家喻户晓。二是会议宣传。全区9个乡镇(街道)财政所分别组织召开了由建账监管对象参加的动员会,会上组织企业法人和各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学习了建帐监管文件及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三是上门宣传。通过办专栏、拉横幅、刷标语、上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将政策送到监管对象手中和家门口,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效果,为建账监管工作的顺利推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3.加强合作,建立平台,构筑监管体系。一是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加强与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以相关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为依据,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对全区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并对其基本情况和财务经营状况进行了逐一登记。在登记过程中边宣传、边摸底、边登记、边建账。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设立建账监管信息管理员,随时与各自分片负责的业务管理人员交流信息,并根据其职责在授权范围内分别录入和更新查询单位的基本情况。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使建账监管工作做到了“三个结合”,构筑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增强了监管力度。即将建账监管与工商税务登记相结合,从源头促进建账监管工作的开展;将建帐监管与税收征管相结合,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时,要求企业必须建账,所建帐薄必须是财政部门监管的帐薄;将建帐监管与税务稽查相结合,在税务稽查过程中,以财政部门认可的监管帐薄和会计资料为依据,对设置“账外账”和账薄不建全的严肃查处。4.加强督办,严格考核,确保工作成效。一是定期对各乡镇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交流和分析建账监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拟定下阶段工作措施。二是组成考核专班,定期对乡镇(街道)的会计建账监工作进行检查、督办。三是制定了建账监管工作百分制考核办法,将建账监管工作纳入各乡镇、区直单位量化考核,考核成绩前列的予以奖励,居后的予以通报批评。2006年,组织专班分两次对全区130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考核,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的有46个,得分在80分以上90分以下的有79个,得分在80分以下的有5个。对考核得分在前5名的单位予以了3000元—10000元的资金奖励,对得分后5名予以了通报批评。
通过一年多的规范运行,全区会计建账监管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杜绝了账外账和做假账现象,对促进税收征管及源头治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会计法规深入实施。建账监管推行过程中,要求建账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及新会计制度,否则,不予登记注册,使建账单位对会计法律法规有了进一步了解,促进了《会计法》、《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的深入实施。理顺了单位财务管理秩序。做好会计建账监管是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载体,是理顺单位财务管理秩序的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单位会计岗位的设置,会计人员的上岗资格,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进一步理顺了单位财务管理秩序。
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实施建账监管,企业可以根据会计账簿、报表提供的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做出科学决策,进一步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辖区内一些小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新办企业意识到建账监管的好处后,都主动要求建账。如辖区内顺航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自主接受建账监管后,该公司经理刘宏培认为建账监管是降低企业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自己积极主动加入,还动员同行纳入会计建账监管。
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实施建账监管后,税务部门通过真实的财务收支情况,掌握了详细可靠的税收资料,在税收征管上做到应收尽收,有效堵塞了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主体税种的流失。如2006年对辖区内的小煤矿、石膏矿、碎石厂实施建账监管后,资源税、所得税、增值税当年增收120万元、93万元、102万元,增长幅度均高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以上。
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大力推行会计建账监管,使会计专管员对各行业、各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有了全方位的熟悉了解,会计专管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同时,实施建账监管,对各单位、各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要求更加严格,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并通过严格的测试才能获取上岗资格。一年来,全区主动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考试的人员达268人次,比上年增加近180人次。
新的会计监管模式对规范地方财经秩序,促进良性会计管理机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不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必将影响会计监管质量。1.法律法规依据不健全,执法手段弱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建账监管缺乏明确的执法依据,加之建账监管工作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级财政部门分别组织实施,碰到有些不愿意纳入建账监管范围的钉子户,县级会计管理机构只能靠说服教育,对不纳入建账监管的企业无能为力。执法手段的弱化,给县级建账监管工作的全面实施增加了难度。
2.会计专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监管质量不高。建账监管重点在于“监管”,只有加强监管,才能实现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要想在“监管”上取得成效,必须依靠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会计专管队伍。目前,辖区内会计专管人员,特别是各乡镇会计专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中有部分是“半路出家”,以前都是农税专管员,虽然培过训、拿过证,但缺乏实际业务操作经验,一时难以胜任监管工作;另外一部分专管员虽然以前一直从事会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等较为简单的会计业务较为熟悉,但对企业单位等较为复杂的会计业务基本上是“半生不熟”,监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影响了建账监管整体水平。
3.监管部门管理体制不顺,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建账监管作为一项政府管理行为,必须依靠财政、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相互协调、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将工作抓向深入、抓出成效。由于工商、税务等部门管理体制不顺的原因,目前,建账监管工作基本上处于财政一家管理的孤立状态,虽然有联合行文,但在组织实施中难以形成合力,部门联合监管的效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至使建账监管难以监管,难以出成效。譬如,东宝辖区内的企业,有部分属区税务部门管辖,有部分属市直税务部门管辖,还有部分属与东宝相邻的掇刀区税务部门管辖。管理较为分散,加之辖区内的企业较多,导致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加大,协调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建账监管工作质量。4.少数单位和企业法人认识不高,监管薄弱点依然突出。对个体私营经济实施会计建账监管,堵塞漏洞,实行源头治税,不但必要,而且必须。从目前情况看,在建账监管推进过程中,少数企业法人心存疑虑,一时难以转变观念和认识,对建账监管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给工作带来了一定阻力,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的会计建账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既是目前工作的薄弱点,又是个工作难点。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个体私营经济的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对会计建账监管存在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县(市)区一级个体私营经济的规模小、家底薄,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本生产和经营,一般不设会计,更不建账,税务部门实行定额收税,会计建账监管难度大。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县级会计建账监管工作,建立新型高效的监管模式,建议省、市联动,出台过硬政策、采取过硬措施,在全省范围内整体强力推进。
1.强化宣传培训。在宣传上,省、市各级要加大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县级财政部门要采取印发宣传手册、上网公开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企业单位认识,变被动建账为主动建账。在人员培训上,省财政厅可以综合各地情况,建立培训基地,在各地有选择性地培训1—2名会计监管工作方面的业务骨干,通过骨干引导、以点带面,促进各地会计专管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县级财政部门要建立下辖区内会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强化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提高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
2.加强部门协作。出台相关办法,将企业会计建账监管情况纳入税务部门税务供票、税务登记和工商部门年检审查的主要内容,未纳入监管的,税务、工商部门一律不予办理相关业务,并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一是加强与工商部门协作,对没有履行建账监管者不予办理工商登记和年检,扩大建账监管覆盖面;二是加强与税务部门协作,对没履行建账监管者不予受理纳税登记,不能领取税务发票,排除多套账、假账的干扰,强化税收稽查,防止“跑冒漏滴”;三是加强与各商业银行协作,对没有“惟一合法账簿”的企业一律不予受理贷款。单位贷款,必须提供盖有财政部门建账监管印章的合法会计账簿供银行审核。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建立“依法建账”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加大违规违纪处罚力度,彻底根除“账外账”、“做假账”、“不做账”的顽疾,为会计信息完整真实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证。
3.建立健全制度。省要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实施<会计法>办法》,将会计建账监管相关工作纳入到法律法规之中,为建账监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要出台法律法规,要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出具企业审计报告等资料必须以财政部门注册登记的账薄为准。县级会计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四项制度,确保建账监管工作深入推进。一是财会专管员制度。在内部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采取分片包户办法,督促指导各单位依法建账建制,认真执行《会计法》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统计监控国家税收。同时,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相互提供专管员名单及划片管理情况,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定期开展联合检查;二是考核评价制度,对涉及建账监管的宣传发动、调查摸底、上门服务、督办检查、信息共享等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严格的考核评价程序,将建账监管工作纳入单位和个人考核内容,对积极建账的企业单位予以奖励,对逃避监管、偷税逃税的予以严厉打击;三是联系会议制度,组织工商、税务等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建账监管工作进展情况和各部门在建账监管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交流和分析建账监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拟定下阶段建账监管工作措施;四是监督检查制度,县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会计账簿的监督检查力度,要做到日常监督同定期检查相结合。通过监督检查随时掌握单位的合并、分立、变更、终止及账簿的毁损、丢失等情况,督促单位办理相关手续,督促单位依法使用会计账簿,促进单位加强财务管理。4.完善配套服务。一是大力推进会计代理记账工作,扶持会计代理记账中介机构开展代理记账业务,参与会计管理与账簿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制定措施,规范会计代理记账行为,为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或专职会计人员条件的个体私营经济组织提供上门服务。二是建立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库,结合“金财工程”,开发建账监管信息共享软件,根据“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思路,将一个地方的企业数量、生产总值、利润分配、利税上缴等有关财务数据全部纳入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并通过建账监管信息平台与与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对企业单位进行全方位监管,充分发挥“会计信息高速公路”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建帐监管效益,为地方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篇:09.10.26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报告
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工作情况报告
2008年8月,省局转发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郑州、洛阳市先行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省局工作部署,我局积极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情况、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明确任务,摸清情况,逐步实施。市局党组全力支持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和剑光同志对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十分重视,强调推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市场监管制度、方式、手段的重大改革创新,是国家总局、省局确定的工作重点之一,要求市场合同科牵头,信息中心、监管、注册科配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省局布置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
一是摸清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底数,为信息录入准备翔实全面的资料。各县(市)工商局、城区分局首先对辖区内的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了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类别、场内经营者数量、行业范围、经营状况等基本情况。市局在全面摸底调查后,确定先在基础工作较好的 涧西、西工分局以及偃师市、宜阳县局等4个单位先行试点,其他单位先开展信息采集工作,2009年6月份在全系统全面展开。
按照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和采集表内容要求,各县(市)工商局、分局按商品交易市场类别统计市场情况。据统计,截止2008年9月份,我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12个。其中:
一、农副产品市场106个。其中,1、农副产品综合市场100个;
2、农副产品专业市场6个。
二、工业消费品市场71个。其中,1、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56个;
2、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15个。
三、生产资料市场21个。其中,1、生产资料综合市场6个;
2、工业生产资料市场4个;
3、机动车交易市场2个;
4、钢材交易市场4个;
5、旧机动车交易市场2个;
6、农业生产资料市场2个;
7、木材交易市场1个。
四、生产要素市场4个。
二是建立制度,动态监管。建立“一书一档”制度,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检查、谁录入”的原则,将经营户的22项信用分类指标录入综合系统,监管人员可随时掌握查询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和信用等级,及时、动态地调整监管方式和监管重点,增强了分类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强配合,及时指导。市局主管领导贾玉民纪检组长多次带领市场科、信息中心人员到试点分局、工商所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场科、监管科、注册科和信息中心管理人员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对各工商所在录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根据基层工作要求,及时现场指导、处理问题。
二、周密部署,快速行动,全面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截止2009年5月30日,我市4个试点分局共录入127个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录入12400个商户信息。涧西工商分局选择有代表性的洛阳丹尼斯量贩、长春路农贸市场、德众商厦作为试点,先行一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然后按照市场分类及所要采集的内容,在10个工商所管辖的36个农贸市场、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展开。各工商所为取得市场开办单位的支持和配合,首先组织召开单位负责人会议,宣传动员;随后派出人员对企业信息员给与业务指导,按照工商部门提供的信息范围进行搜集、整理、汇总,并装订成册提交工商所,作为市场信息输入的依据。经过这一信息采集过程,有效的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完整,也保证了下一步输入的高效性和完整性。宜阳县工商局对照条件确定首批以宜阳县锦花市场、宜阳县城关镇海洋量贩2家为试点单位,城关镇工商所对业主单位进行了培训,由工商所配合业主单位,对市场内的所有经营者开展信息采集,在确定信息无误的情况下,及时录入。偃师市工商局管辖8个商品交易市场,涉及3个工商所,他们首先对偃师市西亳 市场、偃师市槐庙商贸中心、偃师市农贸市场、郑州丹尼斯生活广场有限公司偃师华夏商厦等4个市场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录入工作,并已提交市局认定。西工分局按照市局的要求,将此项工作在分局所属的9个工商所全面推开,并将洛阳工贸商场、洛阳唐宫服装小商品市场、洛阳王府井百货、行署路农贸市场作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重点单位。洛阳唐宫服装小商品市场连续多年荣获省级“文明诚信市场”,在西工分局的积极引导下,市场开办方河南省唐鼎实业有限公司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对照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要求,制定或完善了《经营者营业执照检查和档案管理制度》、《进场违禁商品检查和清退制度》、《督促和检查经营者索证索票情况制度》、《进场商品台账管理和检查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场制度》、《日常巡场检查制度》、《品牌商品登记管理制度》、《消费纠纷调解登记制度》、《不合格商品和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公示制度》、《场内经营者信用奖惩制度》等十项制度。在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录入工作中,正是个体工商户验、换照工作的高峰期,而小商品市场管理区域同一时间段只有一台电脑能上市局工商行政管理工商所信息平台的网络,该所克服困难,电脑不停,管理人员轮流加班加点,逐户进行监管信息的核对和录入。按照要求按时完成对804家商户的信息资料全部录入工作。
截止2009年9月,我市商品交易市场信息资料已全部 录入完毕。
三、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市场监管方式的创新和监管效能的有效提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的建立,对市场信用评价有了可操作性,为市场信用预警、监管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市场监管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实行市场信用分类监,有效地解决了工商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工商所市场监管工作的效能,减少了对守信市场和守信经营户的巡查频次。把巡查的重点放在了失信市场和失信经营户上,使监管工作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更强,避免了巡而不查,查不到位现象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市场监管工作效率。
(二)促进了市场开办主体第一责任人意识的有效提升。自从开展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后,市场开办者在工商部门的督促下很快进入角色、负起责任,一方面科学系统地增加硬件设施、建立健全了各项市场管理规章制度,并在辖区工商局、工商所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反映各自市场经营特色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以企业法人角色接手以往很多由工商部门代管的事务,每天对市场内的商品进行检查、登记,落实索票索证和台帐建立等工作,由于每一项工作都与信用分类密切相关,只要其中一项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信用等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令市场开办者不敢有丝毫懈怠。实现了市场开办者从“要我做”到 “我要做”的思想转变。
(三)进一步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威信和社会形象的有效提升。在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过程中,各级工商部门,尤其是基层工商所始终坚持“以管助办、以管促兴”,以促进市场发展繁荣为第一要务,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市场环境,助推市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工商机关的威信大大提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搭建了一个惠及社会的和谐、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促进了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商户的全面发展,较好地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赢得了企业、商户和消费者的广泛支持和信任,工商形象显著提升。
(四)进一步发挥了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维护了营业执照的严肃性。市局在督导工作中发现,商品交易市场内的经营门面或摊位商户更换频繁,个别商户有违法违章行为,为逃避处罚,本人执照作废不用,再换一个人重新办一个个体营业执照。存在这类问题一方面不利于对市场商户信息的录入,更重要的是违法违章人逃避了打击处理,践踏了营业执照的严肃性。市局借鉴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做法,对个体工商户在经营活动中的不良行为由查处单位提交市局信息中心在该个体户档案中加以记载,在处理期间,将经营人员身份证号码、经营地址锁定,并发出警示,在案件未处理结束,被处理人及该经营地址都不能再办理营业执照。这样就避免了一个经营地址出现多个营业执照,避免了违法违章行 为人这边逃避处理,别处照样办证经营的问题。
(五)建立和完善了三类档案。一是建立了市场开办单位档案。对市场开办单位的主体资格情况、负责人情况、机构设置及工作人员情况、产权情况、市场规划布局情况、场地租赁情况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二是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制度。市局在分析研究当前各类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指导市场开办服务管理单位制订详细可行的方案,并形成了市场准入、商品准入管理和质量管理责任、市场退出、市场检查、品牌商品市场准入和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公示、市场服务监督、市场应急管理等十二项制度和措施。
(六)场内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和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对经营户试行信用分类管理,在工商部门认定的A级经营户中评选出诚信商户、文明商户进行挂牌公示,使经营户感到荣誉可带来声誉,带来效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由区政府下属办事处开办的市场大多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原由工商局移交给市场发展中心的市场对此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工作难度较大。
(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定义及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我市部分集贸市场因市场开办单位不明确,进场经营商户较少,基础设施较差,这些市场很难达到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 建设要求的标准。
(三)市场信用分类监管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投入不到位,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对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2004年以来,市工商局把信息化建设与工商所改革同步进行,做到了市局、县(区)工商局、工商所三级联网;2005年实现了省、市局、县(区)工商局、工商所四级联网;2006年实现了与国家工商总局联网,完成了五级联网的要求。2007年底实现了全市工商系统人手一台电脑。做到了将企业信用监管同企业日常监管结合,将企业信用监管同信息化建设的结合。我局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结合,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搭建了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关于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要求,不断细化分类指标,完善分类标准,强化以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的消费品市场监管,逐步建立健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我局市场监管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市工商系统市场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OO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博州工商局农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意见
博州工商局农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社会,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工商总局、自治区工商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博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条农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央(2005)1号和(2006)1号文件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营造农资市场诚信经营环境、营造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建立农资经营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实现对各类农资经营主体的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全面推进我州农资市场诚信建设,营造诚信守法、公平竟争的良好经营环境和放心消费环境。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用分类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能和农资市场各类经营主体信用等级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达到有效监管目的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认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以建立经济户口为依托,结合对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的动态监管,对在履行执法监管职能过程中掌握的与其信用相关的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各类经营主体信用等级的系列活动。
第五条企业信用等级认定管理应立足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坚持统一标准。
第六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所登记的各类农资经营主体的信用认定工作,按照统一的认定标准,公布信用等级整体情况。
第七条纳入信用分类监管的对象是:全州所有从事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农资经营的企业法人、营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经营方式包括农资生产、批发、零售、代销等。
第二章建立经济户口
第八条经济户口资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载体,全市农资市场各类经营主体都要逐户建立经济户口(包括书式和电子)。
第九条经济户口的内容:
(一)、书式经济户口包括:企业概貌,生产经营的产品、商品及服务项目,注册登记概况,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备案书,检查记录,回访检查记录,许可证登记记录,许可证检验记录,12315投诉、受理、处理结果记录,企业违法违规整改记录,注册商标记录,合同监管记录,产品质量认证记录,不良行为查处记录,荣誉表彰记录、广告监管记录,其他专项监管记录等方面内容。
(二)、电子经济户口包括:信息提示模块(包括企业年检企业期限、许可证期限、营业期限、限期整改期限等情况),信息查询模块(包括“公开查询”和“审批查询”),企业概貌,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商品及服务项目,注册登记概况,检查记录,回访检查记录,许可证登记及检验记录,12315投诉、受理、处理结果记录,企业违法违规整改记录,注册商标记录,合同监管记录,荣誉表彰记录,不良行为查处记录,产品质量认证记录,广告监管记录,许可证情况记录和其他专项监管记录等方面内容。
第十条经济户口的录入以工商分局(所)为主,机关职能科室为辅。录入内容要及时、准确、真实,重点突出与信用相关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信用等级内容及认定方法
第十一条企业信用监管等级是依据企业信誉分数和失信分数按照一定比例或分值将企业评定为A、B、C、D四等和AA、A、B、C、D五级。AA为优良守信企业,A为守信企业,B为警示企业,C为失信企业,D为严重失信企业。
第十二条企业信用起始基准从零分起计。
第十三条企业信誉分值的设定如下:
(一)、主体资格:最高得分为10分。具备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和必需的前置审批手续,得10分。
(二)、经营行为:最高得分为20分。企业按规定建立台帐得2分;实行索证索票制度得4分;亮证照经营得2分;明码标价得2分;签订责任状得2分;有承诺书和信誉卡得2分;农资商品按要求抽样留存得6分。
(三)、遵纪守法情况:最高得分为20分。企业连续三年、两年和一年没有因违法违章行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处罚的,分别得20分、10分、5分。
(四)、商标注册认定:最高得分为10分。其注册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市级知名商标的信誉分值分别为10分、8分、6分。
(五)、广告行为:最高得分为10分。三年、两年或一年内未因虚假广告宣传而受查处分别得10分、8分、6分。
(六)、合同管理:最高得分为10分。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重合同守信用”荣誉称号的分别得10分、8分、6分。
(七)、质量认定:最高得分为10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体系获得具有法定效力的质量认证的得10分。
(八)、受表彰奖励情况:最高得分为10分。
1、获得国家、省、市、县的党委、政府荣誉表彰的信誉分值分别为10分、8分、6分、4分。
2、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获得国家、省、市、县级党委、政府荣誉表彰或荣誉称号的信誉分值分别为6分、5分、4分、3分。
第十四条同一个企业获同一类荣誉称号的信誉分值按最高分值计算,不同类荣誉称号的信誉分值累计计算,各类个人荣誉的信誉分值按最高分值计算,不重复累计。
第十五条各类荣誉的有效期为两年,注明期限的除外。
第十六条每个企业评定得分乘以规模系数,即为该户信誉分值的实际得分。规模系数设置为: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下为1;500—5000万元为1.1—1.3;5000万元以上为1.5。
第十七条企业失信分值的设定如下:
(一)、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以及提交虚假证明文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或采取其它欺诈手段骗取营业执照的;
(二)违反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使用名称造成侵权的;
(三)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四)超范围经营需办理前置审批项目的;
(五)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活动的;
(六)提供虚假文(证)件,弄虚作假骗取动产抵押物登记的;
(七)经销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商品的;
(八)进行广告虚假宣传的;
(九)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
(十)其他违法情节较严重的行为;
(十一)企业严重商业失信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被行政机关责令停业整顿,因违反专项规定被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行政许可、取消资质但没有被责令关停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的。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失信分值为2分:
(一)、违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法律法规,擅自变更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范围(不含前置审批的项目)等登记事项及擅自改变企业名称尚未造成侵权的;
(二)、股份有限公司不在规定的限期内发布公告或发布的公告内容与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内容不一致的;
(三)、未按规定期限缴付认缴注册资本的;
(四)、持有其它企业的股权被司法机关冻结且尚未解除的;
(五)、未悬照经营,明码标价的;
(六)、未按规定要求建立台帐、实行索证索票制度 的;
(七)、未签订承诺书、责任状和实行信誉卡制度的;
(八)、农资商品未作抽样留存的;
(九)、应当申请法定备案而未办理备案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失信分值为1—10分:
(一)、除不可抗力、对方当事人违约、依法变更、解除的合同外,合同履约率虽未达100%,但无欺诈行为的,1分;
(二)、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以警告、1万元以下罚款、1—3万元罚款、3—10万元罚款、10万元以上罚款的,失信分值分别为1分、2分、3分、9分、10分;
(三)、企业经销的商品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抽检不合格的一次1分,累计计分。
第十八条同一企业因同一违法违章行为受到并处的只计最高分,因不同违法违章行为被查处的,应累计计分。
企业有第十七条中所列的违法违章行为,根据其对应的失信分值计分,其它违法违章行为按行政处罚计分。
第十九条企业信用等级认定标准及有关事项:
&n
bsp;
(一)、A级企业指其及其所设立的分支机构在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恪守信用,具有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其中AA级企业必须有信誉得分且在两年内无失信分值(含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数量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信用分值由高到低确定。
(二)、B级企业指有一定失信行为,违法行为情节较轻,失信分数在10 分以下(不含10分)的企业。
(三)、C级企业是指信用差,违法行为情节较严重,失信分数在10分以上的企业。
(四)、D级企业是指有严重违法行为,被责令关闭或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
(五)、同一个企业在同一会计内所获得的企业信誉分值与失信分值不得冲减;企业有失信分值的,不计荣誉分值;没有失信分值的,计荣誉分值;D级企业不计分值,根据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结果认定。
(六)、AA级企业依据守信分值由高到低确定,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条评价体系与管理
为保证农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顺利实施,成立“农资经营企业信用管理领导组”,组成人员由工商、农业、农技、质监等部门负责同志和辖区地方政府、涉农单位负责人,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个私、商广、合同、市管、经济检查、12315申诉举报中心等职能科室和各工商分局(所)的负责人,具体负责企业信用监管等级的组织、实施、认定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企业信用等级认定实行评审制度,基层工商分局(所)负责对辖区企业的信用进行初步认定,企业信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管辖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审查、确认。对拟定的AA级企业,可证求农业、质监、辖区地方政府等部门意见。
第二十二条企业信用认定每年进行一次,新设企业未满一个会计的不参加认定。
第二十三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在每年年底前完成本企业信用认定工作,并将AA级企业及本级企业信用整体状况报上博州工商局经检大队备案。
第二十四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将认定的企业信用监管等级纳入企业经济户口信息,企业信用认定报告归入企业监管档案。
第二十五条企业信用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制度。下列情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及时调整企业信用监管等级:
(一)企业有未记录的违法行为或者失信行为的;
(二)企业有未申报的荣誉信息的;
(三)企业申报不实信用信息或者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伪造信用等级证明的。
第二十六条企业连续三年信用监管等级被认定为B级的,第三年应确定为C级。
第二十七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企业信用监管等级,对辖区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第二十八条AA级企业的荣誉记录和D级企业的违法事实可依法予以公开。
第二十九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与司法机关、政府有关部门相互交换企业信用信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承担单位和个人因使用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而产生的任何不良后果。
第四章分类监管
第三十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原则是:加大对A级企业(包括AA、A两个等级企业)扶持力度,适度管理B级企业,强化C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严管D级企业。
第三十一条对A级企业建立激励机制,予以扶持:
(一)在申请企业年检时,符合年检免审条件的,只要材料齐全,免于实质审查即可通过年检。AA级守信企业实行两年免审,A级守信企业实行当年免审(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实行联合年检的和涉及安全生产的行业除外);
(二)对AA级企业除专项检查、专项整顿或被举报涉嫌违法经营活动外,免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日常检查;
(三)企业名称权、注册商标及其相关权益可受工商部门的重点保护;
(四)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和变更登记等简易登记事项时,可当场做出准予登记的决定,予以优先办理;
(五)在参与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认定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比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申报参评;
(六)在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的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
(七)通过红盾信息网公开良好信用记录;
(八)享受工商部门其它的优惠政策和优先服务;
(九)积极协助其争取当地政府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
&
nbsp;第三十二条对B级企业建立预警机制,并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日常监督检查每三个月不少于一次;
(二)采取案后三个月内回查,检查企业整改情况以及有无新的违法行为,做好回查记录;
(三)办理登记注册时要对所提交的材料进行核实;
(四)企业年检时,重点审查,并进行实地检查;
(五)原则上一年内不予推荐参评各种荣誉称号;
(六)通过红盾信息网公开违法记录。
第三十三条对C级企业建立惩戒机制,并采取以下强制性监管措施:
(一)日常监督检查每两个月不少于一次;也可随时检查;
(二)实施案后跟踪管理,采取案后两个月内回查,重点检查企业整改情况以及有无新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好回查记录;
(三)办理登记注册时对所提交的材料进行重点审查核实;
(四)企业年检时,重点审查,并进行实地检查;
(五)年检时列为B级企业;
(六)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限制其相关登记申请和许可申请;
(七)不得参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各类荣誉评比,已获得的荣誉建议评(认)定部门予以取消;
(八)及时向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通报违法行为记录;
(九)通过红盾信息网公开违法记录。
第三十四条对D级企业建立淘汰机制,加强对其退出市场行为的后延监管。属于责令关闭的,依法督促其办理注销登记;属于吊销营业执照的,发布吊销公告,依法公告,依法督促其办理注销登记,并实施以下后延监管措施:
(一)采取案后一个月内回查,做好回查记录,重点检查其是否已停止经营活动并进行清算。回查中发现未停止经营活动的,按照无照经营依法予以查处;回查中发现未进行清算的,应向清算责任人发出《债权债务清算告知书》,限期清算,并在登记注册管理系统中注明未清算和有清算义务的责任人,待清算完结后,再消除未经清算的提示;
(二)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限期办理注销登记,对其投资的相关企业责令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否则依法予以查处;
(三)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负有清算义务的投资人在未履行清算义务的情况下,限制其对外投资;
(四)对被吊销营业执照负有个人责任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限制的原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有关人员依法进行限制;
(五)及时向金融、税务等部门以及涉及前置审批行政许可项目的相关部门通报;
(六)通过红盾信息网公开违法记录并选择典型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
第五章信用信息的应用
第三十五条企业登记事项是企业最基本的信息,属于社会公共信息,经依法核准登记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六条企业信用信息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的基础信息,属内部应用信息,未经许可不得向社会公开和接待查询。
第三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进行处罚后,按照行政处罚结果公开的原则,在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一个月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红盾信息网予以公示。
第三十八条对不予通过年检或逾期未年检的企业,由登记机关按照《企业检验办法》及有关规定,在报刊上依法发布吊销公告,并在红盾信息网上予以公示。
第三十九条对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件,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随时通过新闻媒体、红盾信息网进行曝光。
第四十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涉及企业信用违法行为信息进行披露,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属于个人隐私、涉及商业秘密以及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应当采取保密措施,不得公开和披露。
第六章建章立制,强化监管
第四十一条全面加强对农资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实行农资经营企业分类监管,严把农资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关,实施以“五制两查一打击”为重点内容的监管机制,实现监管关口前移。
实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职能作用,结合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年检换照(验照贴花)和建立经济户口等工作,加强对农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资格的检查把关,严格农资生产、经营审批程序和开业条件。同时结合建立经济户口和监管关
口前移工作,对所有农资经营者的相关文证件进行提存备案,建立全州专项的农资市场诚信分类监管档案(包括电子、书式两种),明确其前置审批事项和经营种类、经营期限等相关信息,对不具备农资经营资格的农资经营户坚决予以取缔,以保证所有农资经营者主体资格合法有效,切实把好农资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关。
第四十二条实行农资商品进货、销售、库存登记备案制。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要求建立两本帐(即:进货、销货台帐)及库存明细表,详细记录商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产品规格指标、商标标识、购进数量;记录商品销售流向及数量;记录商品库存数量等,并要求两帐一表统一相符。
第四十三条实行索票、索证备查制。经营单位对进入市场的农资类商品要实行索票、索证制度。索票即:索取正规发票(为维护经营者自身的商业秘密,工商部门可只要求其备案发票的号码、供货单位名称及时间等);索证即:索取供货生产厂家(销售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商标注册证复印件、该批次商品的质量检验证明以及其前置审批文证件的复印件(如生产经营许可证、合格证、委托代销证等),所有证件都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便工商部门查验。对证件不全或不能确认真伪的农资商品要拒绝进货或移交工商部门进行处理。所有索票、索证资料都要登记、保存并报辖区工商分局、所备案。
第四十四条实行销售商品留样备查制。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将其每个批次、每个品牌的农资商品保存样品及其原包装和商标标识,留样商品应分别保存在经营单位和工商部门,出现问题便于相关监管部门进行认定。
第四十五条实行销售承诺及信誉卡制。经营单位要向社会进行公开文明诚信经营承诺,并向工商部门做出书面承诺,与辖区工商部门签订农资市场经营责任状,明确其责任和义务。在销售商品过程中,经营单位要主动向消费者出具正规发票和农资商品质量信誉卡。
第四十六条实行农资商品质量抽检、公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对进入流通领域的农资类商品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检,定期抽检即对经营单位每一批次的进货商品进行抽检(对同一进货渠道、同一品牌农资商品只抽检进货源头);不定期抽检即对举报或嫌疑农资商品进行突出抽检(对种子类商品的抽检只定位于自治区政府及农委确定的粮补推广品种),并及时通过各种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及乡村政务公示栏等)对抽检结果进行公示,警示广大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同时,对农民群众投诉的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的案件,必须做到认真调查,快速处理,及时反馈。
第四十七条相关监管备案制。对经营单位的广告、商标、合同(无书式合同的,电报、传真及电话记录等也纳入合同管理)等行为的相关情况也应该进行监管备案,同时通过12315投诉网络和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部门及经检队等部门对经营单位的相关情况及时登记备案。
第四十八条实行嫌疑农资商品不合格报告制。农资经营者对其农资商品质量有怀疑的,应立即采取封存措施,及时向工商部门报告,到质量部门申请质检,不得擅自对外销售。
第四十九条实行使用效果回访制。由工商部门牵头,结合开展市场巡查督查,组织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科技人员、质监、消协和经营单位等部门定期深入农户走访,征求意见,实地查看,了解和掌握农资的使用效果。
第五十条实行先期赔付制。遇有涉嫌伪劣农资给农民造成损失的,工商部门要及时会同农技专家、经营单位、消协等部门对涉嫌假劣农资进行初步认定,对可能因农资质量存在的问题,要协调经销单位先行赔付,让农民及时采取补种等措施,尽量减少其损失。
第五十一条实行毗邻地区协作办案制。加强与周边毗邻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互通信息,定期走访,了解农资市场情况,遇有跨区域经济案件(特别是假劣农资坑农),与友邻单位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全力支持,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五十二条建立农资市场监管网络体系。以12315、经检队、市管科为重点设立投诉举报中心,各工商分局、所设立投诉站,乡镇、村设立投诉点,各投诉站点统一制作悬挂牌匾,形成遍布全州城乡的投诉网络,便于广大农民群众及时投诉。
第五十三条实行联络员制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聘请乡镇分管领导或农技站负责人、村主任等为农资市场监管联络员,制定联络员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反馈市场信息,全面掌握农资市场动态。
第五十四条建立农资市场社会监督体系。一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个私协会员为农资市场义务监督员,邀请他们对农资市场进行视察,提高全社会监督意识,对全州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二是发挥宣传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诚实守信农资经营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宣传表彰,同时对经销假劣农资侵害农民利益的失信单位
第五篇:工商行政管理局XX分局“网格化”监管实施意见
工商行政管理局XX分局“网格化”监管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统一、规范市场主体的监管机制,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整合,提高执法效能,实现对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按照“依法行政、强化效能、属地监管、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的原则,根据省、市工商局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
一、网格的设立及原则
网格化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夯实经济户口基础工作,通过对经济户口分级分类管理,不断提高信用监管水平,并最终实现“问题能发现、事态能控制”的目标。
分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注册监管科设为办公室,实行四级网格监管。按照管辖区域将分局(一级网格)、工商所(二级网格)、中队(三级网格)、队员(网格责任人)分成四个不同层级的网格,层层对网格负责。
1.分局辖区为一级网格,职能部门为各业务科室,负责日常监管的领导为责任人; 2.各工商所为二级网格,所长为责任人;
3.工商所监管中队、内务综合组为三级网格,中队长(组)为责任人; 4.队(组)员为四级网格,队(组)员为责任人;
所长根据辖区范围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点和数量,按照“区域界线划分明确、工作总量基本平衡、干部配备人士相宜”的原则,以街道“社区”为基本单位划分为中队网格即:内务综合组:主要负责所里的经济户口管理、书式经济户口档案管理、微机管理、内勤财务、各项收费、个体登记发照、接待投诉等内务性工作;监管巡查中队:主要负责责任区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年检验照、日常监管、企业回访、解决投诉、专项治理等工作;查办案件中队: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配合巡查组企业回访、解决投诉、专项治理等工作。
中队网格由中队长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责任区分配给监管干部,每个责任区至少确定一名监管干部,责任区监管干部互为补充。
各工商所要将网格的划分情况,包括监督干部姓名、责任区范围、市场主体户数等,在公告栏中公式,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二、四级网格内监管干部职责
一级网格职责:综合履行工商职能,对影响网格监管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阶段监管重点,组织有关单位或部门进行检查清理,对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对二级网格反馈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或上级机关汇报。各职能部门职责是:
1.注册监管科:负责对本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除个体工商户)的登记工作;对二级网格内的个体工商户的登记及各类市场主体的年检、验照工作的业务指导;对二级网格内的市场主体的各类专项检查、定期检查进行业务指导;对无照经营的专项取缔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组织江苏工商电子政务(二期)-管理信息系统的培训指导工作。
2.经检大队:负责对本辖区的不正当竞争、非法传销、流通 领域走私贩私等违法违章行为及违反相关工商法规的重大复杂、社会影响较大案件的查处。负责处理全区和工商管理相关的突发事件,配合二级网格完成清理无照及专项检查的指导工作。
3.法制(公平交易)科:负责对本局的法律文书进行合法性审核;承办本机关行政复议、行政赔偿案件和行政诉讼的应诉代理工作以及配合相关职能部门的举报、投诉、答复处理工作;组织本机关的行政处罚听证工作;配合二级网格完成清理无照的工作;负责法规培训和法制宣传工作。4.合同商标广告科:负责查处辖区内的责任合同、拍卖、经纪人和动产抵押登记中应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的违法违章案件和查处责任商标侵权、假冒案件以及涉及驰名商标、特殊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国家限制在商品上使用的特定标志案件。负责查处辖区内各类广告违法案件。配合二级网格完成清理无照及专项检查的指导工作。
5.消保科:负责以食品安全监管为重点,突出抓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以12315投诉举报网络为依托,为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和市场监管服务。配合二级网格完成清理无照及专项检查的指导工作。
6.市场科: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专项整治;对各类市场的经济人、经济结构进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违章行为。配合二级网格完成清理无照及专项检查的指导工作。
7.消协: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参与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受理和调解消费者投诉,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做好宣传消费知识,揭露批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8.办公室:负责全局信息系统的硬件维护和人员培训。
二级网格职责:全面掌握各中队网格日常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计划、组织落实各项监管任务,解决和反馈日常监管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对三级网格日常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组织、协调各网格内市场主体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三级网格职责:
按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分类监管实施办法》、《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及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制度、企业风险预警制度、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制度、企业退出督查制度对辖区内的市场主体制定相应监管。1.内资企业、个体工商户违反登记事项的案件和市场主办单位及市场内个体工商户违反工商法规的案件。
2.加强网格内的无照经营户的清理、规范、取缔整治工作。受理消费者申诉及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
3.户外广告、印刷品广告、店堂广告及非重点媒介单位发布的违法广告案件。4.指导企业、个体工商户申请商标注册,并对其使用商标进行监督管理。5.监督检查辖区内经济合同的订立及履行,调解经济合同纠纷。
6.接受上级网格的业务指派,开展阶段整治工作。协助、协同分局有关业务机构办理的案件。7.信息统计管理工作包括:书式和机读的登记档案、监管档案、各类台帐。
8.对本级网格不能独立承担、解决的问题在情况调查清楚后填写《监管难点反馈意见书》(附件1),向上级网格责任人汇报。9.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四级网格职责:
1.会登记、会检查、会办案、会调解、会电脑
2.责任区内的各类经营主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建立台帐; 3.受理责任区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变更、注销、验照和企业年检。4.做好对新开企业的回访工作;
5.依法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宣传、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 6.加强对责任区内食品和13个涉及安全生产的行业进行监督管理; 7.按A、B、C、D类企业进行信用监管; 8.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违法行为;
9.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权限规定进行立案查处; 10.受理消费者的投诉、申诉; 11.查实群众的信访和举报;
12.发现重大、疑难和突发性事件,要立即报告所长; 13.及时准确的录入各类信息 14.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网格内经济户口的设立
网格内的经济户口由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机关负责建立和数据维护。分局各职能部门、工商所在各自范围内,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理,谁录入,谁设定,谁解除”的原则。
四、网格内经济户口的建立范围
已参加当年检、验照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未检未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当年新开业、迁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本区内异地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从事异地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省局、市局注册地点在辖区的企业;
无照经营经济户口的建立范围,只限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无照经营。对于无照经营行为应予取缔。因客观原因暂时无法取缔的,要纳入经济户口管理,加强引导和监管,帮助其尽快变无照为有照。
五、网格内经济户口的内容
网格内经济户口的内容包括:机读档案和书式档案两个部分。书式经济户口档案的建立,包含下列内容: 1.经营主体的年检报告书及财务报表等材料; 2.经营范围中涉及行政许可的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复印件;
3.经营主体获得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证书复印件、商标注册证书、驰、著名商标证书复印件以及其他获得表彰的证书复印件;
4.该经营主体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复印件; 5.各种检查记录。
[NextPage]书式档案由建立经济户口的相关部门建立、保存。机读档案通过“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建立的,包含下列内容:
1.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信息; 2.前置许可、并联审批信息;
3.新开企业回访记录、日常检查记录、专项治理检查记录等各类检查信息; 4.商标注册、驰、著名商标数据信息; 5.食品安全监督信息; 6.行政处罚信息; 7.责令整改信息; 8.立案信息; 9.年检、验照信息; 10.各类信息;
11.分类分级监管信息; 12.“网格化”责任区的划分。
六、网格内市场主体的监管内容与形式
网格内的责任人对市场主体监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2.是否按照核准的登记事项开展经营;
3.具备国家登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生产经营条件;
4.经营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商标、广告、合同、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5.是否依法履行退出市场的清算义务,及时办理注销登记。对于网格内责任人对市场主体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
综合检查:指对辖区内的市场主题(不含当新设立企业)按照信用分类监管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全面检查。
具体内容:
1、企业登记事项、登记条件的检查;
2、市场主体许可经营项目的检查;
3、市场主体的商标印制、广告经营、格式合同和进口商品、危险化学品经营以及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等情况的抽查。
定期检查:指对下列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实地检查。
具体内容:
1、新设立企业(核发营业执照后六个月内)登记事项、经营情况和注册资本(金)的实缴情况的检查;
2、责令限期整改企业的到期检查;
3、企业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的到期出资情况的检查;
4、结案后企业整改情况的检查;
5、《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中D类企业的退出市场情况的检查。
专项检查: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组织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内容所进行的不定期检查。
组织专项检查的部分负责将专项检查的内容细化为各个具体检查项目,督促工商所在经济户口中予以落实。
重点检查: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根据案件线索有理由认为市场主体存在违法行为或违法嫌疑所进行的检查。
检查计划的安排,应将综合检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有机结合,同时注重科学分析各种检查,突出监管重点,最大效率地履行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能。
实施检查时,对有提示监管的警示,要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警示问题解决或消除的,要及时按警示制度要求予以解除警示。
网格内的责任人对市场主体监督检查,可视企业信用情况,按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的要求进行分类监管。企业监管等级分为免检、一般监管、特别监管和后延监管。
免 检,指对A类企业(十三种涉及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和食品生产行业除外),免除的综合检查。
一般监管,指对B类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每年必须对其进行一次综合检查。
特别监管,指对C类企业、十三种涉及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和食品生产行业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密切关注其生产经营活动,原则上一个季度检查一次;也可根据需要,实施动态监管,确保监管到位。
后延监管,指对D类应注销企业,督促其依法进行清算,终止一切经营活动。
对市场主体实施的信用分类、警示、风险预警、退出督查和褒扬等各项管理制度,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分工,由注册监管科和工商所共同组织实施。
七、网格日常监管评价制度与预警制度
网格内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评价是定期对日常监管问题的分析汇总,明确监管重点,及时制定措施,处理监管问题而制定的制度。
网格内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评价采取干部(四级网格责任人)自我评价与中队核实评定相结合;中队(三级网格责任人)自我评价与工商所核实评定相结合;工商所(二级网格责任人)自我评价与分局核实评定相结合。即下级网格监管单位对本级网格日常监管进行自我评价,上级网格管理单位对下级网格单位进行核查评价。网格化监管领导小组,每月对一级网格和二级网格自评情况进行核查评价;对二级网格反馈的监管难点进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统一安排下一阶段的重点监管计划。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1.日常实施各项检查情况
2.12315举报违反登记事项查实情况 3.清理无照情况
4.食品及十三重点行业安全检查情况 5.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贴花情况 6.媒体曝光事件情况 7.监管信息录入情况
8.上级交办的各项监管任务完成情况
四级网格责任人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当天的工作日志,填写《四级网格监管自我评价表》(附件2)报中队责任人。
中队责任人每周对网格内监管问题进行统计,将《三级网格监管自我评价表》(附件3)连同自我评价分析报告一并报所长。工商所对评价中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公示。工商所每月将《二级网格监管自我评价表》(附件4)连同自我评价分析报告报注册监管科 分局每月根据工商所自我评价组织有关人员核查评估,填写《分局网格监管核查评价表》(附件5),同时在全分局范围内通报核查评价情况。
分局对工商所网格监管自我评价的核实中,发现工商所评价不实或工商所责任区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应制发《预警提示书》(附件6),并督促工商所限期整改。
工商所和分局对辖区市场秩序日常监管自我评价或核查评估表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精确分析的原则填报,反映网格内的实际状况。八“网格化”管理的责任
“网格化”管理过错责任的追究程序,参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执行。
分局各职能部门及工商所对市场主体实施“网格化”管理,应严格依法依照法律、法规明确职责权限执行,并及时、准确、完整录入相关信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有关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过错责任: 1.超越职责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
2.未按程序审批或越权对市场主体实施警示等管理措施的; 3.玩忽职守,应实施检查而不作为的;
4.应录入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导致经济户口资料不完整或遗失重要资料的; 5.故意将不实信息录入经济户口的;
6.未及时认领本辖区内市场主体或者发现市场主体非本辖区未及时履行退还手续的。7.管理、维护不当,导致经济户口资料缺失或影响“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有上述行为第1、2、3、4、6、7项行为之一,情节轻微,未造成后果的,责令当事人改正;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对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视情给予警告处分;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给予警告以上行政处分。
有上述行为第5项行为的,对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给予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以上行政处分,调离执法岗位。
有上述行为之一,造成行政赔偿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损害赔偿责任。附件:
1.《监管难点反馈意见书》 2.《四级网格监管自我评价表》 3.《三级网格监管自我评价表》 4.《二级网格监管自我评价表》 5.《分局网格监管核查评价表》 6.《预警提示书》 7.“网格”化管理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