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职和现代官职的比较(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3:5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的官职和现代官职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的官职和现代官职的比较》。

第一篇:古代的官职和现代官职的比较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官职的比较,无责任转帖

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第二篇:高考语文-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例说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①举(举荐)

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征(征召。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①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②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③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③黜(罢免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④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④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为什么说印绶是古代官职的标志?

西汉的时候,苏州有个平民朱买臣,以砍柴、卖柴为生,但他爱好读书,精通文史,能读《楚辞》。后来,朱买臣在会稽太守府里当士卒,常寄居在一个小官吏家吃饭。有一次太守到长安去汇报工作,朱买臣跟着去当差。一到京城长安,在朝廷做官的同乡严助见他才学好,就向皇帝推荐朱买臣。皇帝召见了他。他讲述《春秋、《楚辞》,很受皇帝的赏识。于是,皇帝就封他为中大夫,在朝廷做官。后来,皇帝又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但他到会稽郡城(今浙江绍兴市)时,仍旧穿着贫贱的破旧衣服,而把刻有“会稽太守”字样的官印藏在怀里,下车步行到会稽郡的衙门里去。当时,官吏们正在饮酒作乐,谁也不看他一眼。朱买臣走到后堂,见到了早先让他寄居的小官吏。那小官吏还不知他已做了宫,只是顾念旧情招待他吃饭。朱买臣吃饱饭想解开衣襟透凉时,不小心露出了官印上的带子。那小官吏一见就知道他当了官了,顺手去拉住带子,一下就把官印拉了出来,一看是光灿灿的“会稽太守”印章,大惊失色,连忙叫嚷着奔向前堂。当时官吏们正喝得大醉,听了都不相信,怪小官吏“胡说”、“吹牛”。那小官吏说:“谁不相信,可进去看官印。”那些平时瞧不起朱买臣的人都挤进后堂,一见真的是颗官印,于是大家从醉酒中惊醒了过来,纷纷排好队列,站在堂前庭院里,等候拜见。不一会儿,朱买臣捧着官印走到前堂,接受属官们的拜见。为什么人们一见到朱买臣的官印,就承认他真的当了大官呢?原来,在古代,官印就是官员的凭证。在春秋战国时代,国君任命官吏,就发官印为凭证。那时国君和官员的印都叫玺,有用玉刻制的,也有用金、铜刻制的。后来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称玺,用玉刻制,其他官员的只能叫官印,用金、铜刻制。从此,玉玺就成为代表皇帝的身份和权力的标志;金、铜制的官印是官员的身份和职权的凭证,当然这个凭证千万不能丢失,丢掉官印也就丢掉官职。

古代的玺印,底部是四方的,刻着篆文,上面是龙头或虎头形的印纽,印纽上有个孔,系上丝带子,这带子叫绶。所以皇帝的玉玺又叫玺绶,官员的(金)铜印又叫印绶。古代官员上任或外出视察时,常怕官印丢失,总是把官印藏在怀里,把绶带系结在腰里。所以,《史记·范睢列传》说:“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那时丞相等大官的印是黄金刻制的,绶带是紫色的,所以常称大官为“金印紫绶”。古代官员如果调任免职或犯罪撤职时,必须把官印交出来。一颗官印,关系十分重大。所以当会稽郡的小官吏们见到朱买臣的官印,就知道他真的当大官了。

《西游记》第九回描写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考取状元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带了官印与夫人殷氏一起赴任。不料途中被强盗刘洪打死,推下水去。于是刘洪穿了陈光蕊的衣服,带了官印和殷氏夫人一同到江州上任。当时殷夫人正怀身孕,为了让孩子生下来,将来可为父报仇,她忍辱偷生。儿子生下后,她把小孩放在筏子上顺长江水下流,流到镇江金山寺,孩子被寺内和尚收养,后来做了和尚,这就是玄奘。玄奘长到18岁,终于与母亲定计禀明朝廷,杀了刘洪。一个强盗凭一颗官印,竟做了18年的州官,充分说明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是只认官印不认人的。《西游记》虽是模拟神话的小说,故事是虚构的,但说明官印的作用却是真实的。

第三篇:古代官职任免术语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刘备临豫州,辟(陈)群为别驾。(《三国志》)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李密《陈情表》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以相如官大,拜为上卿。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武卫将军进(裴)侠于帝,授左中郎将。《裴侠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 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宝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领大农

行:兼任,代理官职。指比本职低的兼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安国行丞相事。《汉书·韩安列传》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署江州司马。《董槐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权通判镇江府。《董槐传》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以班超为假司马。《班超传》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太守以忧去,董槐摄通判。《董槐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⑧简,柬拔:选拔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凡在典贡部,多柬拔寒俊。⑨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⑩进 引进,推荐

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知”是主持,掌管或做知州(若是府、县则为知府、知县)。“知江州”即“掌管江州”或“做江州知州”。三年而知郑国之郑。

典,掌管

司马氏典周史。

专典机密

第四篇:官职级别

中国现今官职级别

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省部级正职: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各人民团体(党组)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省部级副职:

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人民团体(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

厅局(地)正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厅局(地)副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副职,副厅级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正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县处级正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县处级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乡科级正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乡镇党委,政府正职。

乡科级副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副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各乡镇党委,政府正副职。

正省级干部(正部级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正职干部(如教育部部长、国家发改委主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广东省省长、北京市市长)部队正军职干部(如广东省军区司令员、42军军长)

副省级干部(副部级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总局局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广东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各副省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广州市市长)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浙江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31军副军长)

正厅级干部(地市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湖南省交通厅厅长,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各副省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各地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

部队正师职干部(如1军后勤部部长、34师政委)

(注:以上为高级干部)

副厅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宝安区区长)各地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苏州市副市长)

部队副师职干部(如35师副政委、179旅旅长)

正处级干部(县团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处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沈阳市卫生局副局长、徐汇区副区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扬州市劳动局局长、揭东县县长)部队正团职干部(如105团政委)

副处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副处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处室及区县各局正职干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玄武区卫生局局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家港市副市长)

部队副团职干部(如105团参谋长)

(正科级、副科级干部略)

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政府各级干部待遇,但不具有行政级别,不属于公务员编制

政府各级干部如为上一级党委常委,则其行政级别升一级。如张家港市市长为正处级干部,若为苏州市市委常委,则为副厅级干部

按例,高级干部在60或65岁以后往往调往相应级别的人大、政协担任领导职务,俗称“退居二线”

正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巡抚与布政使,为从二品 副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按察使,为正三品 正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府,为从四品 副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同知,为正五品 正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县,为正七品 副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县丞,为正八品

现在新的《公务员法》第16条、17条规定了公务员的职级层次,分别是:

国家级正职:总理

国家级副职:副总理,国务委员等

省部级正职:各省省长,各部、委、总局的部长、主任、局长等

省部级副职:副省长、副部长,部委归口的国家局局长,副省级市市长等

厅局级正职:各省厅、局长,各部委司、局长,省辖地、市的专员、市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巡视员

厅局级副职:副厅、局长,副司、局长,副专员、地级市副市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巡视员

县处级正职:县长、地级市的各局(处级局)局长、区长,省部委各司厅局的处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调研员

县处级副职:副县长、副区长,副处长,处级局的副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调研员

乡科级正职:乡长、镇长,处级局的科长,县局(科级局)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主任科员

乡科级副职:副乡长、副镇长、副科长,科级局副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主任科员

科员:基层公务员,个别地区在这一级还分设了正、副股级领导职务

办事员:基层公务员

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省部级正职: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各人民团体(党组)正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省部级副职: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人民团体(党组)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

厅局(地)正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厅局(地)副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1)、清总体情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心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2)内阁【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续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把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3)中心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主抓某线条的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心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心的直属机构】。

(4)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心警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治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5)监查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6)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把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大区书记】、【省委书记】,布政【省长】、按察【政法委书记】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省军区司令】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设臵,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市委书记】、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委书记】、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臵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治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清代职官的品级是按官吏职位高低来分,分为十一个品级,品级数越大,职位越低。最低的职位是法官,最高的职位是正一品。中文名 清代职官品级简表 目录 宗室爵秩 2 一品 3 二品 4 三品 5 四品 6 五品 7 六品 8 七品 9 八品 10 九品

宗室爵秩编辑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其封爵十二个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

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

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

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

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

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第五篇:古代 官职变化的文言词语

古代 官职变化的文言词语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下载古代的官职和现代官职的比较(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的官职和现代官职的比较(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共5篇)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材料一: (一) 表示任命,授予官职 ①拜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除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

    中国官职级别

    现在新的《公务员法》第16条、17条规定了公务员的职级层次,分别是: 国家级正职:总理 国家级副职:副总理,国务委员等 省部级正职:各省省长,各部、委、总局的部长、主任、局长等 省部......

    古今官职对照

    古代常见官职和现代官职对应一览丞相---总理 太尉---国防部长/卫戍军区司令(宋代) 御史大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纪委书记 户部尚书---分管财政,经......

    官职变动词

    文言文中常见官职变动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

    清朝官职制度

    清朝官职制度 一、清朝宗室爵位 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

    文言文官职词

    文言文语句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 一、解释下列例句中表“授官、做官”的加点词语 1.辟。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

    文言文官职词语

    文言文官职词语 一、任职任命: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

    古代表示官职的升降任免的词语 - 副本

    古代表示官职的升降任免的词语 1 表示举荐授予和提升官职的词语: (1)表示举荐的:举、荐、征、辟、察、召、策等 例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