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及防治工作现状,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及标准进行疫情监测。结果全村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0.20%。全村家畜平均感染率2.22%。全村有螺面积6 460m2,活螺平均密度0.13只/框(每框=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绵阳市涪城区螺情、病情指标已经达到并控制在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内,但应加强综合治理,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绵阳市涪城区磨家镇双凤坪村为国家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点,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及疫情变化,预测流行趋势,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评价防治效果,现将2009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监测内容与方法
1.1 螺情监测2009-05上旬对该村历史有螺环境及所有可疑环境进行系统抽样(框距10m)和环境抽样调查。捕获框内全部钉螺(每框=0.11m2),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情况。
1.2 人群病情监测2009-11 对监测点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筛查,血清阳性者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对当年该村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对检测点内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1.3 家畜病情监测调查全部在有螺地带敞放的家畜,采用顶管孵化法进行检查(一粪一检)。家畜监测与人群病情监测同步进行。
1.4 相关因素调查
1.4.1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
1.4.2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包括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查病、治病(化疗)、健康教育、个人防护、改水改厕等。
1.5质量控制
1.5.1 技术培训对调查螺情、病情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进行培训。
1.5.2在血清学方法及病原学方法检查时,阳性结果由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
1.5.3监测点所有资料数据在录入计算机时均采用两次录入。
1.6 资料整理在计算机中用Excel和Foxpro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涪城区双凤坪村位于该区西部,为典型的浅丘地区,海拔410~639m,村委会海拔高度561m,东经104.58739,北纬31.42146,属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777.2mm,气温6.0℃~25.3 OC,平均17.03OC,地貌为两边丘陵中间夹一条槽沟,稻田主要分布在槽沟内,灌溉以塘堰、水库为主。农村居民收入来自农业、养殖和外出务工。耕种方式主要是牛耕人作。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和蔬菜。总人口1 195 人,常住392户707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变动频繁。该村8个社,历史有螺社7个,历史有螺面积133 189 m2,历史患者数518人,历史病牛数88头,历史晚血患者1人。
2.2病情调查情况
2.2.1人群受检率2009年全村应检人数513人,512人用IHA检查,其受检率为99.81%。
2.2.2人群感染率全村共检查512人,血检阳性46人,阳性率8.98%;对血检阳性者全部粪检,阳性1人,血吸虫人群感染率0.20%。2009-11 采用吡喹酮对IHA阳性人群全部采用对象治疗(表1)。
2.2.3不同年龄与不同性别分布血清学阳性率以30岁和60岁年龄组略高。粪检只在60岁年龄组发现1例女性患者。
2.2.4职业分布只有农民有感染(0.25%),其他职业无感染。
2.2.5文化分布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有感染(0.47%),其他文化程度无感染。
2.2.6病例调查2009年全村未出现急血患者,也无新发晚血患者。
2.2.7家畜感染情况全村共有耕牛45头,全部敞放。检查45头,阳性1头,阳性率2.22%,其中水牛42头,无感染;黄牛3头,阳性1头,感染率33.33%。
2.3螺情调查情况全村共调查5 982框,查出有螺面积6 460m2,捕获钉螺768只,活螺平均密度0.13只/框,无感染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水田,分别占总有螺面的50.99%、25.54%;沟渠密度最高(0.37只/框),其他(0.33只/框)和河流(0.14只/框)次之。(表2)
3讨论
涪城区通过实施血防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和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工作,全区的疫情明显减轻,监测点有螺面积从2005年的30 985m2下降为6 460 m2,活螺密度由0.64只/框下降至0.13只/框,人群感染率从1.91%下降为0.20%,监测点的调查结果能反映该区血吸虫病疫情实际流行状况[1]。全区疫情分布主要以浅丘陵地区为主,浅丘地形也是该区典型的地形,分布环境主要以沟渠、水田为主[2],是控制疫情的重点环境。这些环境仅依赖于药物灭螺,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疫情极易反弹,也提示灌溉区水系治理的重点需要从上游开始。人群疫情监测平均感染率0.20%,耕牛感染率2.22%,提示耕牛感染率高于人群,应加大耕牛圈养及以机代牛力度。
该村血吸虫感染高危人群为农业生产人群,耕牛是重要传染源,主要原因为牛耕人种的传统耕种模式没有改变[3]。经过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提示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与行为养成、个人防护是避免血吸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从监测结果提示,涪城区疫情已经控制在国家传播控制标准之内,但是监测点毕竟是监测一个孤立的区域,还应该进一步做好更大面积多区域的疫情监测和疫情控制巩固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实施人畜同步治疗,加强综合治理,强化水系从源头的综合治理,以达到防治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目的。
第二篇:海安县2009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总结及附表(1-6)(曹)
海安县2009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总结
按照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方案》要求,2009年我县对孙庄镇黄柯村、雅周镇杭窑村,曲塘镇富民村开展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监测目标
为及时掌握我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消长趋势,建立海安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库,科学评估血防中长期防治效果,适时制定、调整血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内容及方法
2.1 基本情况调查 各监测镇卫生所组织血防人员及乡村医生,由村干部带队,按照县“方案”要求,根据调查表内容按规入户逐人登记调查,收集监测村的基本情况,摸清监测点人口资料,经济状况、卫生条件等基本情况。
2.2 人群感染率、感染度调查 按照县“方案”,曲塘镇卫生所组织了责任区防保医生、乡村医生及村干部,整群抽样调查富民村5~65周岁的常住居民和来往于疫区的流动人口。方法采用DDIA初筛(阳性者用吡喹酮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阳性对象再粪检,粪检阳性者作为病人上报。
2.3 钉螺分布、面积及其感染情况调查 各监测镇、村按照县、镇政府春季查螺工作方案,采用机环结合法,通过村自查(黄柯)、互查(杭窑)、县级考核查螺(杭窑)三个回合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2.4 家畜感染率、感染度调查 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采用IHA 1
检测法对各监测村所有耕牛、奶牛、菜牛、种猪和部分散养草羊开展家畜感染情况调查。
2.5历史有螺环境调查 各监测村结合春季查螺工作,对历史有螺环境逐一进行了现场复核,按实修改可孳生钉螺环境图。
2.6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人的个案调查 对监测点内的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认真进行个案调查,追踪传染源及其中间宿主。县疾控中心广泛宣传我省晚血病人医疗救治政策。镇村卫生人员按季随访晚血病人,填写健康档案并进行康复指导。
2.7 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在各监测点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健康教育,逐步改变疫区群众不良卫生行为,不断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监测结果
3.1基本情况 3个监测村共有住户3386户,人口9150人。其中,男性4700人,女性4450人;农民7883人(占86.20%),学生1083人(占11.8%),学前儿童184人(占2.01%);文盲、半文盲874人(占9.56%),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684人(占29.3%),初中毕业3892人(占42.5%),高中毕业1694人(占18.51%),高中以上学历6人(占0.07%);饮用自来水的有3367户(占99.4%),饮用井水的有19户(占0.56%);使用化粪池的有423户(占12.5%),使用棚厕的有2951户(占87.2%),使用露厕的有12户(占0.35%);人均年收入7768元(见表1)。
3.2人群感染率、感染度 曲塘镇富民村共查5~65周岁常住居民913人,占富民村总人口的26.3% ;查来往于疫区的流动人口86人,占富民村总人口的2.47%;共查出DDIA阳性16人,阳性率为
1.60%,后经粪检,结果阴性(见表2)。
3.3钉螺分布及其感染率 3个监测村调查环境共52个(富民村今年未有查螺任务),调查总长度38606米,调查总面积170167平方米。经过自查互查和县级考核查螺三个回合的查螺,均未发现活螺(见表3)。
3.4 家畜感染率、感染度 县兽医部门共查牲畜162头,其中包括3个监测村的76头种猪和19只散羊,三个监测村无耕牛、奶牛和菜牛,未发现IHA阳性牲畜(见表4)。
3.5可孳生钉螺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调查
经现场复查,4个监测村现有可孳生钉螺环境109个,其中河30条、沟56个、渠27条、塘11个,合计长度为82435米、面积为260390平方米(见表5)。共有历史有螺环境28个,其中河25条,沟3个,合计面积46870平方米(见表6)。
3.6 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人调查 经调查核实,3个监测村今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历史上也无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
3.7健康教育的开展近年来,我县加大了血防健康教育力度,每年四期,每期26万份卫生小报深入家家农户;常年开展报螺、报病、报道有奖活动,今年报螺奖励标准仍为每点1000元;对及时提供我县常住居民血吸虫急性感染情况,每例奖励200元;对在省、市级媒体据实宣传报道我县血地防工作的第一作者,按篇幅长短和录用级别给予50至100元奖励。各监测镇村也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分发报螺有奖宣传材料、播放《送瘟神》专题片3次,张贴宣传标语30张,利用广播播放血防稿件6篇,出黑板报6期,同时在监测点中、小学中开展血防渗透教育。通过全方位、立体
式宣传,增强了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结果分析
2009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县未发现螺情,亦未发生病人,说明我县消灭血吸虫病成果是巩固的,但在我县水系上游的宁、镇、扬地区每年均有阳性钉螺和急感病人发生,且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钉螺和血吸虫病人随时有进入我县的可能,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血防工作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重点仍是防范通江河道、上游螺情以及流动人口中的急感疫情,确保及早发现螺病情,并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巩固血防成果。
海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年12月30日
表1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性 别
村 别 户数 人口
男 女
农民
学生
船民
学前
其它
儿童 15 23 146 184
0 0 0 0
文盲
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以上 0 0 6 6
自来水
井水 0 19 0 19
河水
露厕
棚厕
职 业
文 化 程 度
民户饮水情况
民户粪管情况
人 均年收入
化粪池(元)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793 2016 1102 914 1925 76 145 862 1083
0 0 0 0 68 220 302 186 368 572
1723 825 2684
1048 1447 1397 3892
800 234 660 1694
793 1278 1296 3367
0 0 0 0
0 12 0 12
414 1241 1296 2951
379 44 0 423
8026 7204 8075 7768 1297 3658 1849 1809 3490 1296 3476 1749 1727 2468 3386 9150 4700 4450 7883
表2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曲塘富民)常住居民查病结果
村别 查病人数
DDIA阳性人数
DDIA阳性率(%)
粪检人数
粪阳人数
粪检阳性率(%)
富民
999 16 1.60 0 0
表3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查螺工作统计表
村 别
环境数(个)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15 — — 15 村自查 长度(m)12636 — — 12636
面积(㎡)70146 — — 70146
环境数(个)0 15 — 15
村互查
长度(m)0 14680 — 14680
面积(㎡)环境数(个)
县考核查螺
长度
(m)0 11290 — 11290
面积(㎡)
环境数(个)15 37 — 52
合计 长度(m)12636 25970 — 38606
面积(㎡)70146 100021 — 170167
0 61501 — 61501
0 22 0 22
0 38520 — 38520
表牲畜查病数
村 别
耕牛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0 0 0 0 种猪 29 20 27 76
散羊 13 4 2 19
小计 42 24 29 95
耕牛 0 0 0 0
种猪 0 0 0 0
散羊 0 0 0 0
小计 0 0 0 0
耕牛 0 0 0 0
种猪 0 0 0 0
散羊 0 0 0 0
小计 0 0 0 0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牲畜查病结果
IHA阳性数
IHA阳性率(%)
表5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可孳生钉螺环境统计表
河
村 别
条数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9 12 9 30 长度(m)7566 12330 20340 40236 面积(㎡)49906 60501 91890 202297
条数 6 0 50 56
沟 长度(m)5070 0 26700 31770
面积(㎡)20240 0 63110 83350
条数 0 3 24
渠 长度(m)
0 2350 18256 20606
面积(㎡)0 1000 36512 37512
个数 0 0 11 11
塘 长度(m)
0 0 2459 2459
面积(㎡)0 0 7377 7377
环境数 150 15 94 124
合计 长度(m)12636 14680 67755 95071
面积(㎡)70146 61501 198889 330536
表6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历史有螺面积统计表
河 沟
村 别
条数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2 21 2 25
面积(㎡)12210 14600 4250 31060
条数 3 0 0 3
面积(㎡)15810 0 0 15810
块数 0 0 0 0
面积(㎡)0 0 0 0
环境数 5 21 2 28
面积(㎡)28020 14600 4250 46870
田 块
合 计
第三篇:潜山县2009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报告
潜山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分析报告
潜山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3月28日)
我县历史上是血吸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血防区集中分布于县域东南的5乡镇1个开发区及王河农场,流行环境类型属山丘型,历史累计钉螺面积800余万m,历史累计病人10115人,经过几代血防工作者的努力工作,我县于1984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但由于受自然、生物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疫情于1997年开始出现反复,2003年发生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感染性钉螺,1997至2003年,全县有螺面积在30万㎡左右徘徊。2004年至2008年,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实施血防综合治理,相关部门在血防项目施工过程由于未对有螺土进行技术处理,导致与之毗邻的牌楼河流域连续发现大面积钉螺,该区域新增钉螺面积33.5万平方米,目前,全县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13%。2009年县政府启动牌楼河流域血防综合治理工程,疫区有螺面积上报消灭2865㎡,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并趋下降。
一、疫情现状
1、血防区基本情况
2009年底统计,全县4个镇、1个乡、1个开发区、1个国有农场、29个行政村属血防区,各流行村疫情分类为三类村1个、四类村6个、五类村22个,疫区人口约10万人。
2、螺情
经调查,我县现有钉螺面积102.2865万m,螺点31处,全部
2座落在王河镇河镇、庆丰、薛家岗、程家井、永和、新发、龙湖等7个村范围内,分布在洋荡圩泥河、丰收河及周边沟渠,牌楼河龙湖段、永和段河滩,前者沟河纵横交错,螺点连成一体,后者植被茂盛,地貌原始,治理难度大。经过对查获钉螺解剖镜检,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其它血防区乡镇(黄铺镇、黄泥镇、梅城镇、油坝乡及王河农场、开发区)已连续多年未查到钉螺。
2、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
2009年全年无新感染血吸虫病病人。免疫学查病(采用间接血凝法,滴度≥1:10者为阳性),全县疫区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54%,较去年2.08%有所上升,所查三、四类村血检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新发村11.2%,永和村7.2%,龙湖村6.8%,庆丰村5.9%、河镇村5.8%、薛家岗村5.7%、程家井村4.2%,其中新发村血检阳性率上升明显,河镇村下降幅度较大,外出返乡民工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8%。
3、耕牛感染率
全年完成疫区粪检耕牛362头,查出阳性病牛1头,治疗阳性病牛1头,阳性率为0.27%,普治耕牛310头,耕牛感染率近年来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4、晚血救治
2009年免费救治现症晚血病人208例,2010年计划救治140例。
二、疫情分析
1、我县钉螺孳生环境复杂,且疫区水系纵横相通,难以有效控制,极易造成钉螺由原孳生地(洋荡圩)向周边和下游水域漂浮扩散的可能,因此,下游牌楼河流域的永和、龙湖两村近年来血检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洋荡圩内老的有螺区域,长期以来血防健
康教育深入人心,圩内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加之实施了环改灭螺、集中耕作等诸多措施,近年来人群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我县唯一的三类村河镇村下降明显。
2、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各流行村青壮年约70%常年外出务工,这给血防查病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有时为完成查病任务数,只能在疫区中、小学扩大查病,由于学生来源广泛,查出的病情与真实的疫情有一定的差距。
3、我县连续多年查出自产自畜的血吸虫病牛,表明血吸虫病传染源存在,但血防区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制约,短期内全面推行“以机代牛”、家畜圈养、卫生厕存在难度。
4、有螺面积存在继续扩大或反复徘徊的可能,牌楼河流域下连潜水和长河,水系悠长,牌楼河龙湖段、永和段河滩的钉螺遇洪水后,极易造成向下流扩散。
三、对策与建议
从目前我县血吸虫疫情现状来看,我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针对我县血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县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总体规划及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推进全县血防工作。针对现有有螺环境集中采取“整村推进、综合治理”的方法,充分发挥血防项目带动作用,每年整合有关项目资金,集中安排到1-2个疫区村,保证流行村达标升类。
2、加强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性和当前血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明确开展血防工作既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也是自身义不
容辞的职责。积极开展血防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加大《传染病防治法》、《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血防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力度。疫区各学校结合中小学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学习,对师生进行血防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建立先进和生产方式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群众开展血防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查螺灭螺,查病治病,改造生产生活环境,逐步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
3、强化综合治理。各职能部门履行各自承担血防工作职责,根据全县血防规划和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制定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案和措施,卫生部门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组织实施药物灭螺工作,降低血吸虫病感染危险性;做好疫区大型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估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疫区群众开展改水改厕,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和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农业部门结合种植结构调整,鼓励引导疫区群众进行水旱轮作,大力推行家畜圈养舍饲、“以机代牛”;结合农田节水灌溉进行沟渠硬化;结合养殖业结构调整,开挖渔塘和实行替代养殖,减少钉螺孳生地;大力开展沼气池、无害化厕所建设,组织开展好人、畜同步查治及有螺地带禁牧工作。水利部门结合人畜饮水和小型水利设施项目,进行独立水系地区的沟渠硬化、涵闸改造;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河流综合治理,控制钉螺扩散。林业部门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林业工程,在疫区积极开展兴林抑螺工作,实施抑螺防病林业生态工程,改变钉螺孳生环境,降低钉螺密度。各疫区乡镇组织相关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合理安排灭螺义务工,组织村民开展药物灭螺,协助做好各类血防项目实施工作。对有关乡镇、有关部门综合治理职责落实情况,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确保血防综合治理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建
立健全血防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评机制,将血防工作作为有关乡镇、有关部门绩效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年终考核,兑现奖惩。
4、突出血防重点。牌楼河流域治理是血防工作的重点。该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单纯药物灭螺很难达到消灭钉螺目的,必须通过专项治理,彻底改善钉螺孳生环境,切断传播途径,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县地病办将在县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牌楼河流域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强力推进治理工作。
5、落实保障措施。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根据血防工作需要,适当增加财政预算经费,保障血防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各类血防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力度,并科学安排使用。疫区乡镇组织相关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的程序落实群众灭螺义务工,确保查螺、灭螺、查病等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的领导管理体制。继续实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折不扣兑现奖惩。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血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县地病办要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充分行使“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工作职能,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和协调,加强工作计划的督促和检查,重点引导有关部门扎实开展工程灭螺这一治本的措施。疫区乡镇要积极引导,组织相关村、村民组以农民为主体,建立血防理事会,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疫区群众血防意识,实现农民的事情农民做主,农民的事情农民来办。同时,加强血防机构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充实血防工作力量。
第四篇: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程序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程序
一、各科室对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立即报告感控科,感控科在收到报告后应立即行网络直报,不得超过2小时
二、对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急性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森林脑炎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立即报告感控科,感控科在收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行网络直报。
三、丙类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风病、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包虫病、丝虫病、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的病人,应立即报告感控科,感控科在收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行网络直报。
四、相关科室应设置传染病登记本,记录已报卡的传染病病人姓名、诊断、报卡时间、报卡人姓名。
五、门、急诊科医生对可疑传染病患者,应按疑似传染病报告感控科科,并填写传染病卡和登记本,同时建立传染病监测病历,详细记录传染病史及接触史.立即请传染病科专家会诊,按照传染病分类管理规定进行留观,留观病房医师负责对监测病例采样进行血清学和/或病原监测,做好相关登记、记录并做好交接班工作,待实验室检查结果回报明确诊断后,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医院感控科。
六、住院患者如确诊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医生应立即报卡,在病程中记录并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中。
七、上级医生应在每周查房日检查传染病报告情况。
八、科室护士长应为科室内疫情报告监督员,每日负责监督疫情报告.确保报告的及时性。
九、如为复诊的传染病患者,医生应在记录中注明。
十、检验科设置不同类别传染病登记本(艾滋病、梅毒),每日的检验结果中如出现阳性结果应立即通知开单医生,同时登记在相应类别的登记本中。
十一、放射线科设置传染病登记本,如发现可疑传染病的x光片,在做出诊断报告的当日,开三联单对病人进行转诊,同时应通知开具申请单的医生并立即上报感控科,并登记在册。
十二、报告卡填写要字迹清晰,地址详细,要求项目必填。
十三、感控科负责疫情监测报告的工作人员,负责核对检验登记、x线登记、CT室等上报的传染病卡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
第五篇: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传染病疫情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其做好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四)在2小时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电话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