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创新精神打造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新模式
摘要:本文以劳动保障监察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论述了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新模式必须在执法观念上从
因循守旧向开拓创新转变;在执法范围上从单一执法向全面执法转变;在执法重点上从不分主次向突出主题监察转变;在执法方法上从被动监
察向主动监察转变;在执法力度上从软弱无力向增加强制性转变。
关键词: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新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为创新是一个新事物否定和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事物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我们所从事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如果总是沿袭以往那种陈旧的旧套路,不能以创新精神去开拓新的工作局面,打造新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新模式,就势
必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有负于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而要以创新精神打造劳动保
障监察执法新模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在执法观念上,从因循守旧向开拓创新转变。
我们应当看到,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思想观念影响还没有完全从现实生活中退走,还
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前从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产生影响。从计划经济时期来看,那时的劳动保障监察任务比较单一,不像现在这样复杂。那
时,从城镇来说,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农村有乡镇企业,农民就是在社里种地。那时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也不那么
复杂,产生劳动纠纷和争议的机率也比较少;即使发生了纠纷和争议,处理起来也比较容易。加之,那时企业中的工会也在职工劳动保障的维
护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面的工作压力。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不断发展,在城镇,外
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私人企业也出现了;在农村,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于是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使我国的劳动关系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状况,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
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
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
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而我们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对这种
新的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这是产生因循守旧、缺乏开拓精神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认
真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有计划地学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尽快使执法人员的观念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执法观念。这是做好新时期执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2、在执法范围上,从单一执法向全面执法转变。
以往我们的执法只是从一般的劳动工资和劳动条件方面的监察,这是很不够的,应当向全面的劳动权益维护转变。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要求用人单位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广大劳动者能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就要
求劳动保障监察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劳动工资和劳动条件等经济权益层面的监察,必须向更高层面的职业安全与卫生、职业培训与教育等发展
权益方面推进。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法制意识的增强,他们也将不再满足于低级层面的劳动工资权益的尊
重和保护,将依法要求用人单位不但要尊重他们的经济权益,而且要尊重其发展权及其相关的组织权和政治权。这就要求我们劳动保障监察执
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断提升监察的质量和水平。三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与之相适应,除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性质的劳动标准外,劳动立法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劳动标准接轨。这就要求劳动保障监察必须向全面的劳动者权
益维护转变,以真正发挥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全面执法,就是《劳动合同法》第74条中所规定:“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及
其执行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劳务派遣和用工单
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
位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五)用人单位支付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六)用
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监察事项。因此,我们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和其监察人员
必须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这些规定。
3、在执法重点上,从不分主次向突出主题监察转变。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监察执法联系广泛,工作任务千头万绪,各种劳动纠纷、劳动争议层出不穷,有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不能不分轻重
缓急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必须抓住重点,突出主题。要采取强有力措施,以维权联动为依托,联合公安、法院、工商、税务、安监、城建、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针对特殊行业,特殊群体,特殊问题,有重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女职工权益保护、非法使用童工、农民工
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等“维权主题监察”。在全面维护特殊群体权益的基础上,重点对改制企业在用人中劳动合同的订立
和兑现劳动合同的情况;对流通领域、学校、医院、银行等系统重点抓从业人员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对纺织、服务、商业等女职工较为集中的系统,重点抓女职工权益保障情况;对城乡结合部的用人单位、私人企业、餐饮、服装等行业,重点抓非法使用童工的情况;对建筑施工装饰
装修等用人单位重点抓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
专项检查是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典型特色。近年来,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集中精力抓了专项检查。2001年,我国各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主要是深入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两个确保”专项执法检查活动。2002年各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加大维权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重点组织开
展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女职工权益保护、贯彻实施《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2003年,各地劳动保障监察
机构加大维权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并在全国范围内重点组织开展了农民工权益保护等专项检查活动。2006年在全国范围
内重点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这一系列的专项检查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在执法方式上,从被动监察向主动监察转变。
被动监察往往会使得工作陷入被动和低水平状态,不得不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应对最紧迫的事件处理中,难以真正发挥公共职
能部门的全部职能。同时,也不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谓从被动监察向主动监察转变,就是从事后劳动争议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在劳动保障监察职能上,预防功能在新形势下日益受到重视,劳动保障监察的预防职能强调进行积极主动的监察,而不仅仅停留在事后的监察
上。国际上一直倡导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履行职务过程中,逐渐把重点放在预防和预防措施的需求上,使雇佣工人提
前采取措施,控制并减少那些威胁他们的体面工作的风险。目前尤其要借《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实
施之际,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力度,严格执法,让劳动者自觉地知法、懂法、护法,使用人单位知法、守法。实际上,劳动保障监察重点
向预防转变,不仅仅是执法方式的转变,而是对劳动保障机制和监察工作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体现了劳动保障监察水平的提升和劳
动保障监察质量的提高,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
5、在执法力度上,从软弱无力向增强强制性转变。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主要法律依据是《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它虽然为劳动监察执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但力度、强度还不能适应不断变化
着的劳动环境,其执法力度和强度远远不能与公检法等部门相提并论,即使与工商、税务、城建、国土等部门监察执法相比也还相差甚远。劳
动监察执法中,设有查封物品、冻结帐户、没收违法所得,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等强制措施;对拖欠工资,欠缴养老保险费等现象,劳动保障
部门只能处罚,对企业负责人死拖硬赖就是不还工钱、不缴保险、转移隐匿财产、逃避处罚,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申请法院执行
程度复杂,执行期限过长,并且企业普遍存在违法行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可能完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应以《行政法》、《劳
动保障监察条例》为依据,修改相关法规条例,针对劳动保障监察难、执法难的情况,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赋予劳动保障监
察部门以查封、扣押、冻结帐户、没收违法所得等职权,以缩短劳动处罚执行时间,以使逃避责任的用工单位得到及时处罚。从而改变劳动保
障监察执法弱、执法难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二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程序
1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由两名以上劳动监察员共同进行,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监察证件,说明身份。
2告知用人单位检查的目的、内容、要求、方法,了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并巡视劳动场所,制作调查笔录。
3发现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并经过审查由劳动监察机构确认有违法事实的,应当登记立案。登记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报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
4登记立案后,劳动监察机构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5承办人员完成调查取证后,应向劳动监察机构提出处理意见,并填写案件处理报批表。
6对违法案件做出处罚决定之前,要告知当事人做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根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
7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劳动监察处罚决定,并制作劳动监察处罚决定书。
8劳动行政部门在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内,应当将劳动监察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单位。
9劳动监察处罚决定送达后,用人单位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履行。对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分案由汇总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分案由汇总
一、招用人员类
1.违反招用人员规定
(1)扣押劳动者合法证件
(2)强迫劳动者集资入股
(3)提供虚假用人信息
(4)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5)招用人员从事违法活动
(6)以招用人员为名进行欺诈活动
(7)违反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2.收取劳动者抵押金(或抵押物、保证金、定金等)
3.违反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
4.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1)使用童工
(2)未按规定将童工送交其监护人
(3)介绍童工就业
(4)未按规定保存(伪造)录用登记材料
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类
5.违反劳动合同订立规定
(1)未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2)扣押劳动者应持有的劳动合同文本
(3)未建立录用劳动者登记核查制度
(4)违反试用期有关规定使用劳动者
6.违反劳动合同解除(或劳动关系终止)规定
(1)违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2)未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3)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相关手续
7.违反劳动合同书面报告规定
8.违反平等协商、集体合同规定
(1)拒绝或者拖延答复平等协商要求
(2)拒绝(或不按时、不如实)提供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所需情况和资料
(3)协商一致后拒绝签订集体合同
(4)阻挠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5)不按照规定报送集体合同审查
(6)未按规定保障协商代表权利
三、工作时间类
9.违反工作时间规定
四、工资类
10.违反工资支付规定
(1)克扣劳动者工资报酬
(2)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
(3)未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
(4)指定劳动者消费地点、场合或限制消费方式
11.违反最低工资规定
12.违反加班加点工资支付规定
13.违反工资分配、工资支付管理规定
(1)未制定、公布工资分配、工资支付规章制度
(2)制定工资分配、工资支付规章制度未听取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工会组织的意见
(3)未记录、提供劳动者工资清单
(4)未记录劳动者出勤情况
(5)考勤记录未经劳动者本人签字
(6)出勤记录保存期限少于二年
(7)降低劳动者工资标准未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一致
(8)不能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未按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书面报告
五、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类
14.违反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
15.违反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
六.社会保险类
16.未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注:指未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法定险种)
17.违反社会保险登记管理规定
(1)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2)伪造(或变造)社会保险登记证
18.违反社会保险费申报(或缴纳)管理规定
(1)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时瞒报工资总额(或职工人数)
(2)因违法行为造成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定
(3)不提供(或不如实提供)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材料
(4)未按规定向职工公布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19、违反社会保险待遇(或基金支出)管理规定
(1)骗取社会保险待遇
(2)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3)拒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七.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类
20.违反职业介绍管理规定
(1)未经许可设立职业介绍机构(或从事职业介绍活动)
(2)违反职业介绍行为规定
21.违反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规定
(1)擅自举办民办职业学校(或未经许可从事职业技能培训)
(2)违反民办职业学校行为规定(或职业技能培训行为规定)
22.违反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规定
(1)未经许可从事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2)违反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行为规定
八、其他类
23.拒不接受(或配合)劳动保障监察
(1)无理抗拒、阻挠劳动保障监察
(2)未按要求报送书面材料(拒不接受劳动保障书面审查)
(3)隐瞒事实真相
(4)出具伪证(或隐匿、毁灭证据)
(5)拒不执行限期改正指令
(6)拒不执行行政处理决定
(7)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
24.违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规定
25.违反工会法规定
(1)阻挠劳动者参加工会
(2)阻挠劳动者组织工会
(3)阻挠上级工会帮助、指导劳动者筹建工会
(4)无正当理由调动工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
(5)劳动者因参加工会活动被解除劳动合同
(6)工会工作人员因依法履行职责被解除劳动合同
第四篇:劳动保障监察
对当前劳动保障监察的一些思考
【摘要】劳动保障是工业化的产物,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劳动就该有劳动保障,劳动保障则也需要有劳动监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着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双方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如何做好两者的和谐共赢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实施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的唯一部门,其所属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正是针对这两个社会主体负责具体实施工作职能,这种唯一性决定了其执法的权威性。改善劳动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超时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雇用童工、就业歧视等均有存在。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国家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
劳动关系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关系,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广泛的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是民生工作,也是群众工作。在市场经济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专门针对监督、敦促、检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履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应运而生。劳动保障监察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职能准则,较好地维护了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了诸多劳动纠纷,在促进经济水平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由于劳动监察工作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地要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鉴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以及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劳动保障体系不能照搬国外方式,而是要通过实际工作获取经验,一步一步加以完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大量农村剩余涌入城市,使得劳动力市场空前活跃,为城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多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的。非公企业急剧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分层化。一些地区,部分行业的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其中以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超时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雇用童工等较为常见。在这些劳动纠纷事件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均有待加强,只着眼于自身利益,总是根据主观想法来对一些行为来判断利弊,而不是很据法律依据合理合法解决,对已侵害对方利益的事实视而不见,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升级。如果不加以控制,及时处臵,很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企业通过不断地“升级”、“转型”,经营管理形式发生变化,各类产业经济的发展,用工量逐步增多。不少单位为减少企业成本,赚取最大利润,有些甚至存在知法犯法行为,制定了一些有损劳动者利益和有悖法律法规的内部管理规定及制度条款,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经营管理者制定管理制度时不征求职工意见,反映的是个人的意志,也从不主动报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审核,自行其是。由于职工特别是外来民工法律知识欠缺,遇到不合法条款也浑然不知。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者面对目前就业难的形势,认为找到工作不容易,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保险费、收取风险抵押金、延长工作时间、增大劳动强度等能忍则忍,放弃自己应有的权益。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中罚款条款众多,即使非常仔细,也会被一些霸王条款约束,莫名其妙被扣除工资而鲜有奖金到手,但职工往往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忍气吞声勉强承受利益被侵害,这为今后产生矛盾埋下隐患。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很多企业为减少生产成本投机取巧,在录用职工的时候不提及劳动合同的签订,以此来逃避缴纳保险;作为劳动者,很多本身法律意识不强,觉得签订合同就如同手脚被绑定失去自由,是一种无形中的约束,无法随时辞职走人。然而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往往最后都会因为一开始没有签订合同,吃了哑巴亏。为规范用工,各级劳动部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但仍有一些小企业不够重视,用人情况混乱,用工不明。在接受职工投诉中,有很大部分人员正是没有签订书面合同的,由于缺乏工资约定依据,职工工资无法明确,给劳动部门的劳资调解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劳动合同作为一种契约式的书面证明,是体现劳动关系最直观的依据。加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合同签订的认识,是一项长久的工作,是规范整个社会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在市局领导指示下,劳动部门通过免费开展法律法规事务培训班,召集各企业主和人事主管加以培训,加深理解相关法律条文。更是走上街头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尽最大可能把《劳动法》等法律知识宣传到位。各基层劳动部门每年开展“双推”工作,把劳动合同签订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不仅每年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还要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检查,通过现场宣传、督促、指正逐步提高用人单位主动签订合同的意识,规范用工。劳动合同的签订,主要还是靠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身积极主动,再配合部门不定期检查,建立起良好的氛围。就全市来说,大大小小的企业有上万家,涉及职工数更是几十万、上百万,要落实好政策,也需要做好劳动监察工作人员的配臵。只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劳动监察建设,壮大劳动监察队伍,才能更好的保证监察、监督工作。在各级劳动部门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大力宣传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展开,如今的劳动用工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了解到的因未签订合同导致纠纷难处理的真实现状,对合同签订的必要性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切实提高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意识。在日常的群众接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老板拖欠工资而来投诉的。这些老板往往是经营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又或者是个体商户,用工制度不规范,自身也对建立良好劳动关系没有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劳资双方纠纷频发。在诸多涉及劳动纠纷问题中,因企业倒闭及老板逃逸引起的拖欠职工工资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十分重视的。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下,有些企业因经营不善,减产倒闭,劳资矛盾严重,尤其是欠薪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潜在风险。经济的不景气,导致许多企业业务量减少,职工工资难以为继。特别是一些鞋厂,由于早期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在一大批办厂潮流过后,面对如今行业整顿、产品滞销、资金链断裂、企业饱和等问题,维持经营已经出现了相当多的困难,因此导致大部分的拖欠工资现象出现在鞋厂之中。
以今年七月份发生的一起企业倒闭欠薪为例。七月底,镇劳动部门接到职工投诉,本镇某村一鞋厂因经营不善倒闭,尚欠职工工资130多万,涉及人数170多人,发放限期改正指令书也未能按时结清工资。由于金额巨大,政府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成立专门处臵小组,召集管理区、法院、公安等部门商讨处理办法。经过调查,此企业经营不规范,可收回货款已经没有,老板自己也已经没有钱款支付。政府劳动部门一向重视企业欠薪问题,一方面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稳定情绪,及时告知资金筹集情况,另一方面迅速启动相关程序,集中各方面力量,快速处理。根据这种情况,劳动部门迅速介入,政府为保障职工生计,一边以垫资的方式先行发放部分生活费,安抚职工情绪,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一边通过联系法院查封厂房、冻结剩余设备及部分半成品、拍卖房产等方式筹集资金用来支付所欠工资,尽快速度解决好职工工资问题。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违法行为,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坚决及时移交同级公安机关处理。此次案件能快速解决得益于市镇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各部门相互之间积极配合。
在案件处臵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劳动保障监察的目的是规范劳资关系,这一点触及到目前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公检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其实际的执法权力却与它们差距很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主要法律依据是《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合同法》,它们虽然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但力度、强度已不能适应现在变化中的劳动环境。在近年工资拖欠案件偶发的背景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缺少强制措施,执法中没有查封物品、冻结账户、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等强制措施。对拖欠工资现象,劳动监察部门只能处罚,未能有效的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威慑和遏制,对企业负责人死拖硬赖欠薪、有的转移隐匿财产,逃避处罚,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申请法院执行程序复杂、执行期过长,劳动保障监察的行政处罚只能是一纸空文,而劳动者赢的有可能只是一场空头官司,客观上纵容了企业违法,造成劳动者利益被侵害。就上述例子而言,对于企业负责人无视要求支付所欠薪资的限期改正指令书,仍我行我素,作为劳动保障不能无法采取更强而有力的措施,最终需要移交派出所及申请法院的介入,其中还涉及到能否立案的问题,这让处臵效率大打折扣。任何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立法者如何高瞻远瞩也不能穷尽未来社会状态的多变。要加强立法,应以《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依据,根据不断变化的劳动用工环境,修改相关条例法规,结合劳动监察难、执法难的实际情况,按《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缩短劳动处罚执行时间,以使逃避责任的用工单位得到及时惩罚。作为执法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做出适当的流程调整,这样才能更契合实际地将整个劳动关系规范起来,改善劳动环境。
乘着改革的东风,我市经济发展迅速,以民营企业为代表一大批经济体迅速崛起,成为浙江东部地区一颗闪耀的星星。其中以水泵机电制造行业以及各类鞋业最为出名,产品销售遍及国内外。宽阔的市场需要巨大的劳动力投入,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投身之中。做好劳动保障符合当前时代要求,是一项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作为一名刚刚加入劳动保障监察的新人,深感这份工作所承载的社会责任,这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理论都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告诫着我们臵身实际工作的重要性。理论是对经验的总结,是前进的动力支持;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是永不落后的工作方式。劳动保障监察,将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能够投身之中,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促进工伤保险扩面征收
为了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管理,扩大我县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范围,我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采取以下措施来开展此项工作的:
主要做法
一、加强劳动用工备案管理
我县用人单位自扫用工之日起,按照《关于做好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毕署人社通(2010)95号和《贵州省劳动用工备案管理办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到我局监察大队进行劳动用工备案。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用工备案表》对其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进行核实签字后到社保局进行参保。目前在我局监察大队备案的用人单位共有334个,已经进行劳动用工备案50000余人,已签订劳动合同50000余份。
二、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促进企业全员参保
我局通过和县工商局、县工能局、县安监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住建局等部门搭建我县辖区内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形成“同一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工作平台。以便了解各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针对用人单位的
1类型,各施其职,各负其责认真抓好工伤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将我县各类企业、尤其是高风险企业的全部员(包括农民工)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以确保企业职工在受到因工伤害和职业病危害时能够得到经济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
三、转变监察手段,强化监察效果
今年2月份,我局举办了对煤炭、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行业为期2天的劳动保障法律的培训,加强了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从而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举报投诉、日常巡查、专项检查活动对我县各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用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形式主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从而从源头上掌握各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改变了以往的那种被动式的监察。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劳动合同和签低情况
(一)是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经常利用广大劳动者找工作的迫切心理,与其达成口头协议或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双方发生矛盾,用人单位以此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导致在劳动者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双方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有的用人单位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未把合同文本发给劳动者手中,从而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用人单位招用工不规范,存在私招乱雇现象。
二、工资福利不到位,导致工人未参保
部分用工单位都没有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特别是煤矿企业和建筑行业,工程层层转包、内部关系混乱。基本上是短期用工,根本就没有为工人参加工伤保险,此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未征得工会或劳动者同意的前提下故意延长工作时间,又不支付相应的报酬。有些劳动者因连续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用人单位却不愿意赔偿,使劳动者陷入困境,生活无助。进一步恶化劳资关系。
三、职业健康管理不到位。
部分用工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和离岗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甚至弄虚作假,导致劳动者进入工作岗位就发生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