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感悟

时间:2019-05-14 13:0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学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学感悟》。

第一篇:留学感悟

留学感悟

提笔开头先得道歉,这篇文章着实来得有些完了,主要还是我太懒了,很是对不住约稿的朋友。可回头看看过去一年,我还真是太懒了,唉,算了,“悟”是不敢称了,但由此引发的“感”倒还可和朋友们分享分享。若是中文表达太过拙烂,那我真的是对不起南外的“父老乡亲”们了。

回想起2005年秋天开始的申请国外大学的经历,很遗憾地发现不能用记忆犹新来形容了,看来过去一年我的记忆力没有进步,但不管如何,有些人有些事是怎么也忘不掉的。依稀记得决定申请是在5月,当初的动机也很单纯:知道有这样一个选择,那就和高考双管齐下了,多给自己一个机会,我很奇怪为何没有想过要保送,可能是还没到非常时期吧。暑假开始看材料,了解信息,也随大流上了XDF的托福,个人认为于交友和幽默确实有帮助,至于英语嘛,我想至少对我没有什么显著提高作用吧,对此感到南外的英语确实还是蛮强的哦。开学后,一面和班里正常上课,一面和其他一些申请的同学共同查资料准备SAT的考试并且分享自己找到的学校信息。当时还真的是蛮刻苦的,有时候写文书或者发邮件会弄到1点左右,成绩也稍有影响,但自己和同学们还是坚持着一路走了过来。后来去香港考了试,年终时递交了申请材料便开始了等待,期间不断和学校有邮件的往来并且去北京做了2次面试。因为我也参加了多伦多大学的申请,所以1月的时候也被划为准保送生了,现在仍然有些小后悔当时没有备战高考,至今有点遗憾,但有失有得,2006的春天还是因此有幸做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龙舟赛,比如支教,每件都是充实难忘的。4月,申请的结果陆续出来了,在咨询了家长老师同学们的意见后确定了学校,于是又开始了准备签证的申请,同时办理了其他相关的各种手续,7月签证也顺利到手,而申请的全过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作文水平确实下降得厉害,绕了这么一圈才要开始留学了,望大家包涵。先说说这一年来大致的时间表吧,没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这段。我是2006年8月中旬抵达美国的,先去探望了在美国的家庭(那是我2004年在St.Louis做交换生时的接待家庭,也是他们最先让我了解到申请大学的信息),月底抵达休斯顿的大学-Rice University,大家不要误会,这不是所农业大学而是研究性的综合大学。大一的生活在异常充实疲惫还带些疯狂的新生适应周中 开始了,选课,上课,宿舍的生活,周末的PARTY,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活动填满了第一个学期,有点疲惫但毕竟不像高中,我发现自己学得没原来刻苦,反到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寒假和一个同学结伴出行跟华人旅行团去了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不过圣诞节还是在St.Louis过的,还幸福地收到了接待家庭精心准备的礼物。第二学期在1月开始,春节时候学校的中国研究生组织了联欢会(我们学校的本科中国留学生人丁极其不兴旺,但研究生院可以成帮了),随后也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活动,学习还是那样不温不火地进行,只可惜上学期偶尔的翘课事件已经发展成每周至少一课的规律了。只能怪自己的意志力越来越弱,早上起床真的是非常残酷的斗争。忙忙碌碌,申请了项目,加入了几个Research,参加了不少活动,转眼就到了期末,也才有时间完成本文。

好了,正式地说说自己上大学一年来的感受吧!虽然是留学,但我想要不少方面和国内大学学习大约都是相通的吧,希望对马上要进大学的朋友有点帮助

1. 锻炼好身体,进了大学要尽快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这样才有时间参加活动

2. 了解你的学校,特别是它所拥有的资源和能提供给你的机会,很多时候同学们并不是自

己不够优秀,而是不知道这些信息才错过好多机会的。

3. NETWORKING,NETORKING,NETWORKING!不要闷头死读书,参加些PARTY,EVENTS,多和同学熟悉,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这个道理了。但也要注意适度和安全,另外,参与学校社团时贵精不贵多,盲目参加一堆社团而碌碌无为反不如集中精力在某些活动中担任骨干来得重要.4. 大学不翘课是非常困难的,而有些课确实去课堂听讲和自己看没有太大分别,但不要以

为课堂就不重要。上大学不是上小学或者中学,你不仅是来上课,有时候是认识和熟悉你的教授,和自己投机的教授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或许会成为你未来学业的导师,而有些可能是你以后的合作伙伴。

5.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制订计划,但如果能够事先预定些目标使自己为之努力,其实还

是很有用了,即使往往都是只完成不到10%。

6. 对任何机会都不要轻易放弃,即使对自己没信心,只要你做了或者申请了,有时候会匪

夷所思地被通过,因为决定结果的不是你对自己的看法(虽然有参考预测的作用),而是那些委员会的人的想法。

7. 提前思考自己的RESUME应该看起来什么样,要参加什么样的活动,课业工作社团应

该是什么样的情形等等。别到了要用的时候才去做,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完成的时候就突然用到了

不好意思,文章中断了一天再写,思路不连贯了。除了学习方面的感触外,生活上我个人还算比较不错,饮食气候我都适应的很好,不过这都是因人而异的。要注意的是要养成和家人定时联系的习惯吧,毕竟他们是很牵挂你的,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还有可能有同学会谈恋爱什么的,这些都是个人问题了,没什么能多说的,也很神奇,都得靠自己摸索吧。

最后和大家分享个人的一个小心得,也适用于本文:

所有的经验都是前人的总结,虽然有借鉴的作用,但绝非在未来百分之百的准确,而每个个人的经验都不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数据和百分比,切记它们都是根据群体做出的统计,所能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完全归纳法,当某个事情落实到个人身上的时候往往是100%和0%的差别,而不是某个中间的值。所以要有远大的理想,充分的努力,但对结果不要太过于计较。世界本不公平,比你幸运的人是很多,但比你不幸的人更多。

----JASH

谢谢那些能读完的人,对不起那些因此不爽的人,衷心祝愿所有人,若有问题想讨论可联系.

第二篇:留学美国的感悟

留学美国的“付出”---不仅仅是高昂的学费

美国大学一年读8个月的书,大概30周的课。当我们把每年高昂的学费除以30,再除以每周五天的上课时间之后,那每天高达千元的学费忽然间就变得如此怵目惊心。可是,这远远不是我们所付出的全部。在我们踏上SAT考场,写下第一篇申请文书,递交第一份Common Application的时候起,我们已注定远行,远离父母,独在异乡。“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天下没有一位父母愿意送子女去天涯之外,虽然他们依然决然,为了孩子心中的未来。我依然记得母亲6年前浦东机场送别之时的泪眼朦胧,那种“父母渐渐老去,而吾等却不能在其左右”的有心无力感,我想也是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承担的吧。而大学生活中,因为口语很烂无法融入上课讨论,或者因为文化差异听不懂周围人的笑话,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类似的无奈和尴尬。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些挫折归类到“收获”中去,虽然有自己找罪受的作孽感,但是学会微笑地去拥抱失败,让每一次挑战和痛苦成为自我蜕变的最好见证,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留学美国的“收获”:快乐求知,包容差异,自我选择

1)让我们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在此,请允许我分享一个可以说曾启迪了我人生的经历。那是我在Swat sophomore year的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凌晨11点:30,当大多数Swatties都加入到了校园各处的party中把酒言欢的时候,我在我们图书馆lounge碰到了一个我物理课上同学,David。他正横躺在沙发上,很专注地阅读柏拉图的《The Republic》。因为我知道这哥们没有在上任何哲学课,而且又是工程专业的,所以我很疑惑地问:“Why you are reading this?“(你为什么要读这个?)然后David回答我说,”Why CAN'T i read this?”(我为什么不能读这个?)夸张的说,那个时刻,David的头上我分明看到了一圈圈的圣光---这是对知识最本质的热爱,求知仅仅是因为喜欢,也就是英文中的intrinsic pleasure.在当下“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很多人文基础学科(如物理 历史)因为缺乏直接的社会应用从而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时候,我想我会感谢是Swat,确切说是那些我周围的Swatties,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和那无法掩盖的,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喜爱,让我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个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微积分和统计正态分布?因为我们想透过历史了解社会的变迁,通过数学感受严密推理的乐趣,不为更高的GPA,不为更高薪水的工作,只是想满足一个“人”对于了解自身和周围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当有一天我在费城的火车上看到我前后左右所有的乘客都人手一本“口袋书”安静阅读的时候,我为自己出门居然没有带“精神粮食”而脸红,最后只好从地上捡起了一张貌似是“治疗秃头广告”的报纸滥竽充数了。

2)包容差异,拥抱多元世界的共存

多元化,英文中的diversity,一直是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在宣扬和坚持的价值感。也就是因为对于多元化的推崇,这才给了像我们中国学生这些国际学生前去就读的机会。从表面意义上分析,如果一个大学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兴趣,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群体,甚至拥有多样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每一个个体就可以“他山之玉可以攻玉“的心态,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但我觉得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层面,大学希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学会包容差异,去容忍,接受,从而欣赏和你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生态度。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

比如说我自己可能不喜欢夜夜笙歌,每周末都去Party,但我又是否可以接受并尝试着去理解我三任美国室友每周五的尽情愉悦?我的理解是每一个人的娱乐放松方式不一样,这取决于个性和文化,或许你更享受和好朋友去KTV唱歌,而其他人可能更喜欢酒精的快感,舞曲的动感。两者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而已。

就像伏尔泰所说的一样,“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我们可以学着去包容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学会去欣赏我们的对手或敌人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宽容。回顾人类文明过往千年的进程,无不都是在对立和矛盾中寻求合作,通过妥协,通过找到类似于经济学上所谓的“帕累托改进”,共生,共赢,共进。

Don't be judgmental, since you only see one side of the picture.3)选择决定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个人选择的自由,我想,是美国大学给予每一个求学者最最宝贵的财富了吧。如果没有自由,又怎么会有入学时的“没有专业”? 如果没有自由,又怎么会有大学4年的跨学院自由选课和free curriculum?这种学术自由的背后,是对于个人选择的尊重和推崇。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幸福的定义也应该是个人化的。

当CCTV略带讽刺意味地采访路人,问“你幸福吗?”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很多人脸上的迷茫和困惑。当书店里的畅销书都被所谓的“成功学” ”年薪百万的秘诀” 和“创业教父秘籍”之类的书籍所占据的时候,我很难过的发现“幸福”被粗暴的等同于“成功“,而“成功“又被简单地概括为”名利双收, 身居高位,富可敌国”。可是,难道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就算幸福吗?难道和心爱的人一起烧一个宫保鸡丁,晚上一起欣赏“小爸爸”或者“中国好声音“就不是人生赢家了吗?

说实话,这个关于人生选择,定义属于自我的幸福的终极命题,也是我自己一直在问我自己的。可能等我过完了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我所追求的的幸福和人生是不是最适合的,但是至少我希望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也曾未人云亦云过,也曾因为不喜欢Banking的bureaucracy和rigidity而选择放弃,也修过学,也创过业,睡过一个月的办公室地板,哭过,感动过。。

留学后:未来在哪里?

(后面文字修改于2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仅仅代表个人意见吧,如有不全面的地方,请见谅)

是的,我们总归是要离开“学生时代的象牙塔“的,总会有我们踏入社会,勇敢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的一天的。不少朋友,同学,学弟学妹都本科毕业了,我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未来去向,很多极具代表性。总结起来,请允许我实话实话,我们留学生的职业选择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劣势,以及很多工作摆明不要international的赤裸裸的歧视,最后我们在看到自己熬夜改出来的cover letter+resume一次次石沉大海,在一次次被告知interview failed之后,才发现原来梦想总是如此美丽而虚幻,而骨感的现实却残酷的不留情面。毕业去向一: Finance & Investment Banking

虽然我自己在中途做了“逃兵”,但是我不得不承认:Goldman Sachs or Morgan Stanley的光环,百里挑一的录取率,一毕业就可以参与世界级公司的财务事务的机会,以及那世俗但却实用的,动不动就是100K美元的年收入,是很多留学生所不能抗拒的诱惑。

目前来看,能去这些行业的,包括顶尖外资投资银行的IBD, Sales & Trading, Research,和 Asset Management在纽约,香港或者北京办公室的,和一些低调但却非常elite的private equity & hedge fund & investment vehicle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需要来自美国最顶尖的大学。(美国有一个target school list)如果你确定这是本科毕业后的目标,你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你需要大一大二就开始积累相关的行业经验和实习经历。而如果你来自比如其他一些non-target school,很坦白的说,这扇门仍然向你敞开,但是你需要找到那个钥匙,也就是Alumni & Friends Connection。

毕业去向二:Management Consulting

“去咨询吧,你可以参与到不同行业,几个甚至几十个公司的战略研究和问题解决中!” 圈子里挺多留学生朋友都非常热衷这个行业,一个是因为它确实比较有意思,另一个是可以不用每天像banking一样number crunching,可以work with people.麦肯锡,BCG, Bain,Monitor,确实这是一个值得为之而努力的地方。

但是,摆在留学生面前的现实是,我们进退两难。首先是Consulting Firms每年需要的人就不是很多,也就是僧多粥少,竞争难度丝毫不低于Banking,然后我们很难在这些公司的北美或者欧洲office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你觉得让一个印度人来告诉你“上海小笼包”的口味该如何改进,该如何赢得市场时,你觉得这靠谱吗?你会为他的”idea”买单吗?那么退而求其次,这些公司在HK的办公室相对来说我们的机会就大了,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我们同时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可是很遗憾,HK是一个financial hub,那儿的consulting demand真的不大。其实,麦肯锡等公司最大的需求和

增长点,恰恰就是我们在国外日夜牵挂的祖国。那么回国吧?可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国内顶尖大学如北大复旦的同学一样,可以大二大三一直做BCG的PTA(Part-time Analayst),而且面试居然都要远程skype进行,劣势就不言而喻了。(这些都是我了解的,一定不客观全面的事实,希望没有打击到各位对这个行业充满热情的同学。因为真正的热情,是由残酷的现实浇铸而成的。当然,成功的case也有挺多的。我美国最好的两个朋友, 从Berkeley和Bryn Mawr College出来之后,目前都在旧金山的顶级咨询公司里。

那么如果这是你本科后的目标,你该如何努力呢?我能给出的最大的建议是,不单单有一个好的GPA, 而是真正的参与到美国的教育中去,你在presentation, class discussion, paper writing中锻炼出来的skill set,和那种not only know what it is but why的critical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都会是你在consulting成功的核心条件。而这些锻炼的机会,可能是很多同龄人所没有的。It is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so you should do nothing but hold it firmly at your hand.毕业去向3:Big Four 美国or HK office

国内的四大确实是挺辛苦的,也有一点点坑爹(工作强度不低于投资银行,但是很多方面的回报都差的太远),但是在美国的四大其实还是非常的不错的: decent and respectable career track if you like numbers and accounting.我周围很多朋友都成功地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了,开始了职业生涯。我高中的好朋友目前正在Chicago的PwC, 我弗吉尼亚的同学也顺利搞定了实习。其实挺为他们高兴的,毕竟在这种世界级公司里边经受锻炼,又是在美国的different culture and working environment之下,如果能好好学习,向周围所有的一切学习,几年后,如果回到国内,一定会卓然于众。很多国内本土的企业家或者创业公司,很多公司在3-5年后就会碰到在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中的瓶颈,那个时候,有海外经历丰富实战经历的CFO来会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的。卫哲之前加盟阿里巴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榜样。

毕业去向4:科技公司,如Google,Intel,Oracle

因为我本身不是engineering或者computer science方向的,我只好从周围朋友那边道听途说了。感觉如果是在美国读工科的话,学校的档次和名声,比如中国人很重视的排名,差别很小。除了MIT, CIT, Stanford, 或加上其他几个工程很棒的大学,他们的reputation会给学生一些优势以外,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无论你毕业于什么学校,只要你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是“真命天子”了。It is purely result-driven。

工科绝对是美国最辛苦,最难熬的专业之一,每个学校都一样。比如说,每个学生一学期都要上4门课,你很有可能这4门课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会每门课额外有一个每周的实验和非常复杂的实验报告需要提交。所以其实你就是差不多8门课的工作量了。相信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很多工科男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吧,他们也不想的,可是他们的热情和青春都和外卖的汉堡一起,留给实验室了。

但是上天很多时候都是公平的。因为engineering的强度是最高的,所以他毕业后的就业也是最稳定的,这两年特别是计算机CS毕业的,待遇一般都是最顶级的。这很公平,不是吗?

毕业去向5:Grad School,Medical School,Law School

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是升华。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十分赞同。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来美国读研究生的话,本科美国教育的优势是巨大的,很多层面上来说甚至是无可比拟的。首先是没有了language barrier。四年College Life可以让你的英文能力适应美国的学习而不需要靠狂做TPO rush TOEFL来证明。其次,education system是一样的,人都倾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美国研究生院的教授自然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收大学是在美国读的学生。另外,以我朋友的经验为例:她在WUSL读的psychology,她从大一开始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美国大学有大量的research的机会,只要你想要,一般都能争取到),做research并且之后每一个summer都做,跟随不同的教授,研究的领域越来越深入,那么在她申请top school的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她的竞争力绝对不是GRE 1600可以比的。因为GRE 1600是不能直接换来一个未来的科学家的,但是一个从大一开始就对research充满热情的学生,至少具备这种潜质。

大学四年可以让你真正了解你是否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是否愿意为这个领域甘心赌上一辈子的岁月和努力。U.S college tells us how to learn and why you should learn it.这种真正的intellectual freedom会让你明白你是否真的喜欢数学,还是只是喜欢数学背后美好的职业前景。如果是后者,我劝你三思而后行,因为真正的热情是不能用“实用主义的价值”来代替的,而没有真正的热情,人类这个有着情感和理想的高级动物是无法在日复一日的,在汗水和挫折所铸就的求知路上坚持到底的。

10年后,20年后,我们的未来又该在哪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马拉松,大学四年以及之后几年的工作就仅仅只能算是一个开始,个人成就的巅峰一般都需在10-20年之后,当我们从“三十而立”中越发成长,在“四十不惑”的中年让知识,阅历,人脉,甚至是运气叠加在一起,铸就我们一生的价值。过去的一年,为了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有幸向很多30-40岁的前辈们进行了学习,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和他们所给的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1)80%以上的人都会在5年之内离开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100+小时的工作强度,会在你对这份工作的新鲜感逐步消失,并且高额bonus的marginal utility迅速下降的时候,成为你的噩梦。我在夏天特别忙的时候,也经历一段类似的每天凌晨2点睡,8点开会,每周出差3个城市,平均每6小时blackberry就会有超过20封push-mail的生活。那种疲劳感和因为“缺乏睡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体验过才会明白。按照我Goldman & KKR的学长的说法,we still have life but no lifestyle.如此的精辟。

所以,除非你真的是喜欢,可以是喜欢所谓的“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或是喜欢这个光环和收入(人的虚荣心和对物质的追求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否则你一般都会选择离开,去读MBA,去咨询公司,去世界五百强的财务部门,或者去其他金融公司。而真正喜欢的人,20%的比例已经不低了。

2)只有“适合+喜欢”,你才能在金融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再和一些目前仍然活跃在国内投行,券商,私募的前辈进行了交流之后,发现自己确实真的不太适合。因为金融精英的最大要求是1)对细节的苛求 和 2)不感情用事,冷静甚至的冷血的做抉择,而我两点都不是很满足。金融家和银行家他们就好像business world里的“捕食者”,对PPT上两个图形没有对齐这样的小错误也从不放过,而却可以在股市大跌的时候安静的钓鱼,第二天抛售“兄弟公司”的所有股票。一句话,如果你也是那个“效率优先,不讲人情世故的超级机器处理器“的话,金融适合你。

另外,还是要喜欢,也就是你可以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self-worth,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于金钱的回报而是内心的声音)。中国古来都有一句俗话:有名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不能有名。低调的赚钱,我认为这用来形容金融业特别合适。大多数人最后都只记住了Morgan Stanley,而为它贡献过青春的无数精英们,都被要求默默无闻,低调而终了。所以,如果这对你不是问题,你可以中一次次完成交易,一次次击败对手,以及在周围同伴对你头上光环的仰慕之情中找到自我价值,那么金融是属于你的。

3)“如果你想过个好生活,留在美国;但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尽早回国。”我一辈子都记得当我妈的一个朋友,在他硅谷bay area的家中,晚上12点手拿喝完的青岛啤酒,和我说出上面这句话的神情。从那个40多岁的男人深邃的眼神中,我读出的了“不甘”,但也读出了“满足”。“不甘”在于读完了 Berkeley的博士后定居美国而没有回国闯荡,“满足”在于他给了她女儿一个温馨的别墅,一个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

是的,虽然在美国international找工作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美国物价合理,20万美元可以买一别墅,沃尔玛里的几美元的东西,按照一个月4000-5000美元的收入来说,简直就是白拿。但相比中国呢,房价绑架经济,12年CPI“官方数据”都有6%,然后薪水也是4000-5000,只不过单位换了换。所以,生活的难度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如果美国就业上的瓶颈(文化+语言+客观制度),使得我们至始至终很难有主人翁的精神,毕竟这不是我们的土地。我在UBS实习的时候,就一直会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感觉我没法“感同身受“,而在国内的这几年里,哪怕有时候一天吃三顿盒饭,晚上睡在公司地板上,我依然感觉一切都很踏实。而且,从实用主义价值来判断,套用我一个经济学教授Golub的一句话,“全世界都瞄着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消费者市场,美国人都想去,你们为什么不去?”,就是国内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4)寻找人生职业发展的的”Golden Track“

我推荐一本书“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Twenty”, 斯坦福大学教授Tina Seeling的作品。其中句句精华,比如,what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ilicon Valley? “they love failures”.其中,Tina提到了Golden Track.她认为,很多人生建议都是follow your heart,但这个其实是有瑕疵的。比如说,你最大的热爱是打篮球,但是你身高注定只有170cm,你想成为一个职业球星的难度就打了。所以,除了passion,我们还需要skill sets: you love and good at what you are doing.比如你是一个science nerd,爱好编程创造各种软件,同时你又非常擅长物理,是卡耐基梅隆CS major,那么你就拥有了上述两者了。但最后还有一点却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市场需求,就是说你所热爱的和擅长的事情,是不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比方说,如果你很喜欢雕刻,也很擅长,但是这个世界对于雕刻艺术作品的需求是远远低于对于会计师或者律师的需求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于雕刻的话,除非你成为整个中国最有名的雕刻艺术家,否则你的生活其实也挺艰难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20年内,尽可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Golden Track。最好的情况是,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个世界居然还有人愿意支付报酬来让你做这个事情。而其中,我依然认为“兴趣”是核心驱动力。借用2011年Seven Sister in China论坛上,一位媒体精英的忠告:“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欢的,你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肯定有更多的同行,他们比你有热情,所以会比你更有灵感,更加具有效率”。

“Only Paranoid Survived”

End.注:文中Swat是Swarthmore College的简称

第三篇:泰国留学生活感悟

第四篇:留学澳大利亚感悟:经历就是财富

留学澳大利亚感悟:经历就是财富

作者:郭影,稿件来源:职场指南(转载自:解放日报)

2005-5-25 11:29:53

陈旻,2001年苏州大学国际金融本科毕业;2002年赴澳大利亚留学,2004年取得麦考利大学商学硕士学位。在澳大利亚留学越来越受关注之际,且看陈旻有何经验和建议。

陈旻觉得大学所学不够用,也希望将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起点,所以大学没毕业,便考虑留学。出于对澳大利亚气候和环境的喜欢,陈旻把留学目标锁定在澳大利亚。

2002年,工作半年后,陈旻拿到语言签证赴澳大利亚,当时在国内的雅思成绩为6分。在语言学校,她全力学习英语,她说:“我把听、说、读的提高训练都融入到讨论、游戏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12周学习之后,我又考了一次雅思,总分6.5分。”

语言提升:进大学语言中心更保险

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对于语言培训机构的选择,陈旻建议最好选择大学的语言中心。她说:“因为语言学校的基础班比较适合新移民,而它的学术英语与将来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一般大学都有语言中心,所教授的语言与未来的专业结合非常紧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我们大学的语言中心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班,我主修金融,老师在语言课上会穿插与专业课相关的最新信息,语言课结束时的论文也是在与专业相关的范围内,这样我们进大学学习时听课就容易多了。”陈旻补充道,“如果选择语言学校,要选择即将入读大学认可的语言学校。一般,大学网上都有所承认的语言培训机构名单及对不同语言学校语言成绩的要求。有的语言学校为了盈利,故意推迟学生毕业时间,这也是建议学生尽量选择大学语言中心的原因之一。”

“学习一段时间后,不妨考一次雅思。”这是陈旻的另一建议,“澳大利亚所有大学都承认雅思。如果你觉得自己语言进步很大,可以提前考雅思,拿着成绩提前结束语言学习,与学校协商退款;即使得不到退款,心理上也可以放松些,毕竟语言过关了。”

课前:一定要预习

陈旻很喜欢澳大利亚的教学方式:学什么,学生自己定。比如专业课,在给出的课程范围内,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甚至连上课的老师和时间都可以选,因为面临竞争,老师上课都非常认真。

困难肯定有。刚开始上专业课时,教材里一段有好多单词要查字典,很费劲。每天上课3小时,陈旻要花上9个小时预习和消化。“如果不预习,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什么。因为平时与老师见面机会不多,想请教老师需要预约,所以最好预习,有问题课上可以直接问。”

课余:充分利用图书馆

留学期间,陈旻充分享受了澳大利亚的各种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里可以免费上网查书,借书;还可以搜索其他大学图书馆内的书。每位教授都会开出学习书目,同学们都想借,所以借书要早动手。”陈旻介绍,网上搜索到一本书时,可以看到书是否在架上;如果被借出,你可以点“hold”(借阅),到期凭学生证可以直接到咨询台取书。

在州立图书馆可凭学生证借书及磁带、录像带等,只是借阅范围和数量有限。社区图书馆要办证,凭任何有你名字的信就可办证。

团队合作:争取突出表现

陈旻深有感触地说,“国外教学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我们班分好多小组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学金融,老师就让我们根据本周所学理论来模拟投资股票,学期结束时作综合评价,分析盈利或亏损的原因。小组成员性别、年龄、国籍和性格都不同,每周开会常常争论,但这争论很锻炼综合能力。在小组中绝对不能应付,你表现得好,以后大家才愿意跟你一组。”

交通:看车票的“脸色”行事

澳大利亚在交通方面对留学生没有特别优惠,但是仍有一些便利。陈旻介绍,如果乘火车,早上7点至9点是高峰期,非高峰期的车票是高峰期的50-60%。如果不住校,平时外出频繁,不妨买WeeklyTravelPass(周票),一周之内在既定区间内随便乘,无论是火车、汽车还是轮船,比单买票划算。这个区间体现在车票颜色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乘车范围。因为有颜色可选,所以提醒学生不要超过范围,如果被抽查到逃票,一次罚款200澳元。如果外出不频繁,可买Travel Ten,可乘车10次。

在澳大利亚的很多地方,乘公交车要伸手向司机示意,否则车不会停;下车要按“Stop”铃,否则车也不会停。陈旻说:“我有个同学刚来时不知道,有天上学那站只有他一个人,几辆车从他面前过就是不停,后来因为一辆车有人下他才上车。还有,如在昆士兰,下火车也要按“Stop”键,否则司机也不会停车。”所以,刚到澳大利亚,一定要从学校拿周边交通指示。

回顾留学生活,陈旻觉得在专业领域有很大提高,自信心更强了。留学1年多,花了20多万人民币,如今月收入几千元,有人问她何时收回投资,她说:“不期望很快变现。留学是一种经历,经历就是财富。”

第五篇:一位计算机博士留学美国的感悟

一位计算机博士留学美国的感悟

“我在班里成绩排名都保持在前五位,但是去年申请一所私立高中时,却没有被录取,为什么成绩好也会被拒绝呢?”6月26日,杭州某重点中学学生小吴郁闷地向上教留学的咨询顾问倾诉自己的烦恼。记者了解到,如今有许多像小吴这样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未能申请到美国优秀的高中,并为此专门请教了相关的留学专家。专家建议,申请美国高中应该比申请本科和硕士提前更长的时间,以一年到一年半较为合适。

原来,美国高中的录取名额有限,并且采用先申请先录取的原则,所以一旦满额,再优秀的学生也申请不成。比如2007年,美国韦伯拉汉——莫森中学就带来了5个2008年春季入学的名额,但到了2007年6月就已经满额。近年来去美国读高中的人数在不断攀升,申请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加,所以提早申请是留学成功的关键。

其次,美国高中在录用学生时比较看重申请人的综合水平以及学习潜力,成绩优秀只是参考因素之一。但很多的中国学生在填写申请材料时提及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多么优秀,而在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却惜墨如金,这对申请是极为不利的。

另外有一种现象很突出,那就是由于申请时间过晚,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入学期限。一般来说,申请美国高中和本科的程序大致相同,要通过提交申请、语言测试、面试、申请签证等几个重要环节。大多数院校都会对申请人进行电话面试或现场面试,有的甚至会要求申请人直接去学校进行面试,因此仅准备和约定面试就要花去很多时间。此外,美国部分私立高中还需要学生提供SLEP考试成绩(美国中学英文能力测试),学生备考也将花费一段时间。

下载留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学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21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留学感悟之二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留学感悟之二(图) 张烜豪,男,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就读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数字艺术专业,我于2008年8月3日前往美国特洛伊大学就读GRAPHICDESIGN专业......

    留学加拿大最真实的感悟

    留学加拿大最真实的感悟 开学2个月了,大家对留学加拿大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个可爱的留学生洋洋洒洒3000多字,反映了她最真实的留学生活点点滴滴以及感悟!然而,“加拿大带给我的......

    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感悟总结

    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感悟总结 中国女大学生在马来英迪大学的留学感悟 我的名字是王晚婷Wang Wanting,就读于英迪国际大学的会计系,通过马来西亚教育联盟前往英迪大学办理留学手续......

    一个大四学生的留学申请感悟

    个人背景: 均分86.5,雅思7,两个相关实习,一个国际支教,无论文发表 录取院校: 伦敦大学学院(UCL), 杜伦大学, 伯明翰大学, 爱丁堡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首先,先简单谈一下我的个人......

    留学

    留学 留学留学,旧称留洋,一般是指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时间可以为短期或长期(从几个星期到几年)。这些人被称为“留学生”。在中国大陆,学生把前往香港、澳门等地......

    留学法国

    留学法国 法国概况: 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呈对称的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本土面积为543965平方公里,海外领土包括南美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区......

    留学资料(精选合集)

    留学市场背景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员有约15万人,并以每年新增出国留学生达2.5万名的速度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每年出国人员的担保资金量在......

    留学自我介绍

    留学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不管在哪都需要拥有一则个性自我介绍,下面本站为大家整理了出国留学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我叫XXX,XXXX年X月XX日在XXXXX市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