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莞市公安局商事登记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办法
东莞市公安局商事登记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我市关于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工作精神,做好我市公安机关商事登记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登记注册“宽进”后市场的有效监管,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根据我市公安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监管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根据三个“着力”,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目标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围绕全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按照重点监管、责任明晰、协同监管、整合资源、依法有效的基本原则,明确商事登记改革后全市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的职能和事项,重点突出明确我市公安机关对改革后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的监管职责,建立依法、有效、规范的监管机制,防止因改革而出现监管缺位和监管力度减弱,确保全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构建我市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监管原则。商事登记改革后,经营资格许可不再作为商事主体登记的前置条件,市局有关职能部门、公安分局要立足职能,依法依规对公安机关主管的行业加强监管。对已协调明确的监管事项,按确定的分工实施监管。对前置改后置的事项,要加强巡查和督促,确保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商事主体尽快申领许可资格;对未取得许可就从事许可经营项目活动的,加大查处力度,确保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商事主体纳入监管视野。对前置许可事项建立动态监管意识,对国家、省、市调整的前置审批许可事项,按行业管理原则及时实施监管。
二、监管职责确定
根据市的《分工方案》和我市公安机关职能,突出商事登记改革后取消前置审
批事项和需重点监管的行业、事项,对我市公安机关的市场监管职责进行分工,明确监管责任单位,具体如下:
(一)营业性射击场和制造、销售弩及营业性射击场开设弩射击项目(涉及营业性射击场审批,制造、销售弩审批,营业性射击场开设弩射项目审批):由治安巡警支队及公安分局治安部门负责监管。
(二)公章刻制业:由治安巡警支队及公安分局治安部门负责监管。
(三)旅馆业(涉及特种行业许可):由治安巡警支队及公安分局治安部门负责监管。
(四)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涉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由网警支队负责监管。
三、具体工作分工
(一)指挥中心
做好后续市场监管工作的统筹,制定相关工作计划、方案;协调各监管职能部门在实际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后续监管工作进行评估、督促和考核。
(二)各监管职能部门
治安巡警支队、网警支队等商事登记监管职能部门要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压缩时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全面公开审批程序、申报条件、办事指南、办结时限和服务承诺。要按时从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接收监管任务,制定具体事项监管工作细则,并做好审批信息、执法监管信息的整理、提交、公开工作;加强对各镇街(园区)公安分局的培训和跟踪督促,指导公安分局业务部门开展日常监管工作。
(三)科技信息化科
负责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市局页面的相关设置,开发和完善与市政务信
息资源共享平台接口模块,全面实现提交数据、交换信息功能,切实做好与市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对接、维护工作。
(四)法制科
负责制定统一的告知、询问、督促办证及责令改正等市场后续监管工作系列文书,规范告知办证、督促办证及责令改正等监管流程,方便职能部门更好实施巡查监管;对各单位上报的行政处罚信息进行统计,并按市有关要求公开;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相关执法培训工作。
(五)装备财务科
负责对做好后续监管工作的经费保障统筹工作,确保公用经费对后续监管工作的倾斜。
(六)公安分局
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辖区内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工作;进行日常巡查,向商事登记主体询问了解情况,送达告知文书,并反馈监管记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查处无许可经营违法行为。
四、监管机制及流程
(一)信息接收、分办。各审批、监管职能部门每日登录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单位均有独立账号),及时提取涉及本单位职能事项的商事登记信息数据,并按行业、事项及所属镇街(园区)进行梳理分类,在1个工作日内将信息数据转交具体承办部门(包括内设单位和公安分局)。
(二)登记管理。收到交办的信息数据后,具体承办部门需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巡检档案;同时应及时将信息涉及的商事主体纳入日常巡查的范围。
(三)巡检。各单位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涉审批商事主体进行审批申请的有关信息,对收到数据后1个月内仍未申办的商事主体,应进行首次巡查。巡
查时要告知其审批流程及所需资料,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审批后方可经营。首次巡查情况需记录在案,并让当事人签名确认,形成首次巡查监管记录后提交市局各监管职能部门,由各监管职能部门汇总后上传至市政务信息资源电子平台。对首次巡查后15个工作日内仍未申办的商事主体,应对其进行二次巡查,督促其尽快申请办理审批,并将巡查情况记录在案,形成二次监管记录,并上传至市政务信息资源电子平台。二次巡查后,有关商事主体仍未申请办理审批的,审批及监管部门应建立重点巡查监管商事主体名单,并根据工作实际,至少每月一次对其进行巡查,并将其拖办许可的情况进行记录。有关拖办记录应及时上传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自告知其应办理审批方可经营半年后仍未开展申请审批工作的商事主体,可发函工商部门,要求吊销其营业执照。
(四)审批。对涉及审批的事项,各单位应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属我市公安机关审批的事项,应尽快完成审批;属经我市公安机关初审、转报的事项,应协助商事主体尽快完成审批。
(五)信息反馈。各单位进行审批及巡检情况应在工作完成后2个工作日及时整理形成行政审批或巡检信息记录,并报送审批责任单位(即治安巡警支队、网警支队)。审批责任单位汇总整理相关数据信息后,于2个工作日内导入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六)行政处罚。对巡查中发现的未取得审批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或有证有照商事主体的违法行为,均由监管部门自行或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形成查处记录,并在查处后2个工作日内将查处信息送法制科汇总,法制科定期将行政处罚信息上传至市政务信息资源电子平台,全面推动形成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机制,提升企业的违法成本。
(七)公开信息更新。对监管中提交上传的行政审批、执法监管、行政处罚等信息记录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更新,各单位应确保上传信息真实、完整、不涉密。除商事登记改革事项外,其他需公开的政务信息也要做到及时更新。各公开信息承办单位需安排专人每5日进行一次批量数据更新,数据更新情况每季度进行1次总结,并将情况总结送指挥中心秘书科汇总。
五、加强市直各部门协作
根据市商事登记改革工作统一部署,我市公安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一)在对市场主体进行现场检查时,各单位对本部门监管直接相关的各项行政审批办理情况,及时做好核查和登记,一旦发现相关行政审批未办理、有效期届满或已被撤销、吊销、注销等情况,应及时进行查处,并在监管记录中注明,在2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录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其他相关监管部门跟进核查处置。
(二)对日常巡查中发现的我局无权处罚的违法违规行为,由镇街(园区)公安机关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查处。
(三)各镇街(园区)公安机关应加大清理力度,配合开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并将执法检查过程中掌握的无证无照的情况通报给相关部门,同时应在2个工作日内将有关信息反馈至市局有关单位,由其形成记录信息,上传至市政府信息资源电子平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体制保障。成立商事登记改革后续市场监管专责工作小组,由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泽林任组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沛雄和局党委委员、指挥中心主任张志强任副组长,专责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指挥中
心)具体负责市场监管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专责小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后续市场监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跟踪、监督各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情况。
(二)抓好人员教育培训。加强对民警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着重学习本部门查处相关违法行为所依照的法律、法规;引导民警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熟练掌握监管业务,积极创新监管手段,依法监管、规范监管、有效监管。重点加强对公安分局的日常监管业务指导,形成市镇两级监管合力,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查考核。将商事登记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工作纳入市局重点工作以及年度考核体系,市局定期组织对各公安分局、各部门的商事登记工作进行督查及考核,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严格落实执法监管部门及人员对企业的监管责任。
(四)加强沟通协调。各单位要加强纵向、横向沟通,认真协调上级主管部门、联动监管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部门之间联系紧密、各环节衔接无间的联动机制,提高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
(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措施和要求,引导商事主体自觉守法经营,加强自律,共同营造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无证无照等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全面、规范地公开各事项的办事程序、要求、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信息,公布咨询和监督投诉电话,提供方便群众获知办事信息的渠道。
第二篇:商事登记改革浅议(范文)
商事登记改革浅议
3月1日深圳和珠海两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颁发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和老版营业执照相比,新版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无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和营业期限。3月10日十八届二中全会的公报白纸黑字明确了八个字: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国家工商总局同日也明确了工商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新版营业执照的核发,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由此引发了众多媒体、学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普遍认为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市场主体的需求,是工商部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性举措。笔者作为工商的一员,一方面认识到了商事登记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应理性、冷思考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工商部门如何更好地应对,解决问题?
一、商事登记改革的意义
1.简化登记流程,降低了创业的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从深圳和珠海两市颁发改革后的新版营业执照来看,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不再成为核准登记事项。改革后的有限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工商部门只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不再登记实收资本。注册资本的实缴制变更为认缴制,尤其是首次出资可以为零,这大大降低了创业准入门槛。对于注册资金的放开,破除了大众对企业注册资本数字的迷信。而设立有限公司也无需再找会计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则大大节约了创业者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对于经营范围,改革后不再作为登记事项,而改为备案事项,实行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审批相分离。允许从事许可行业的经营者可以先办理营业执照再办理许可审批,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这种“先照后证”的模式有利于提高了市场效率,让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创业、创新、创富的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2.进一步转变工商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改革后实行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审批相分离,明确地划分商事登记机关和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之间的监管责任,按照《行政许可法》中规定“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工商部门只需负责监管市场主体行为,原来的前置审批部门分担了一部分工商的监管责任,使得监管职责更加明确清晰,不易造成部门间的相互推诿。“先照后证”的登记模式使得商事登记的程序简化,可以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倒逼机制”。这将会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调整,进而促进政府观念更新,加快职能转变步伐,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提供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有效协调运转。
二、商事登记改革可能产生的问题
从推行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的深圳来看,改革的确为深圳带来了一股新的创业热潮,仅改革后第一周就新登记商户6000户,企业登记数量出现了“井喷式”的成倍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该如何有效地解决是关键,这样才能确保改革收到成效,企业受益。
1.住所登记是否应该放开?
《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对于住宅是否能够登记为公司“住所”一直争议颇大。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允许住宅登记为公司住所需取得全部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相邻权利人的同意。深圳改革后是允许住宅登记为公司住所,笔者认为深圳的做法不值得推广。近年来由于公司擅自改变办事地址在居民楼中进行经营引发的投诉越来越多,一旦放开住宅登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正效应,很不利于商事登记改革的推行。
2.工商部门监管任务更加艰巨。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对现行登记、审批、监管制度的重构,核心就是宽进、严管。改革后把前置审批变成后置许可,实行“先照后证”、“放水养鱼”,此举破解了企业“注册难”的问题,易催生大量的市场主体。而与成倍增长的企业数量不相称的是,基层工商部门的监管执法人员并没有出现增长,改革带来的创业潮和市场主体的大增使得监管力量捉襟见肘,可以预见基层工商部门后续监管的压力和监管任务将更加艰巨。
3.股权出质登记职能可能消失,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资金瓶颈的问题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由于中小企业制度不健全、资信较差,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贷较为谨慎。自从2008年工商总局发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以来,企业通过股权出质的方式进行融资,变静态股权为动态资产,这一措施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打开了瓶颈,尤其是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是股权出质融资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商事登记改革后,注册资本变更为认缴制,允许首次实收为零,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而登记出质的股权必须是实收到位的部分,可以预见,推行商事登记改革后,工商部门的股权出质登记职能可能消失,中小企业失去一个好的融资方式,其融资难的问题还是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滞后,后置审批高门槛拦住了创业者。
商事登记改革后的“先照后证”的模式让创业者快速、便捷地拿到了营业执照,为创业者降低了创业门槛。但是原来的行政审批事项仍然存在,涉及到行政审批的,企业仍需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虽然改革后办理营业执照的效率成倍提高,但其他许可证办理程序并未简化,导致办证依然要费很大劲。尤其许可证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毕,工商执照就如同废纸。就拿经营“量贩式KTV”的公司来说,必须取得环保、卫生、文化、消防四个部门的许可后方可经营。企业可能也不清楚每个部门的审批标准和具体流程,每个行政审批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流程不尽相同,往往会有很多经营户在办照后,因无法获得许可审批而出现注销营业
执照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过多的行政审批拦住了创业者们的步伐。商事登记改革只是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相关领域诸多部门配套的审批及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5.工商部门配套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商事登记改革的思路是向市场放权,企业减负,宽进严管。尤其是放宽注册资本认缴门槛是否会增加企业或个人甄别信息的难度,导致“皮包公司”大量出现,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在“宽进”之后该如何“严管”是工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监管、配套制度建设都有待完善。目前工商部门应搭建好企业信用信息库以及企业信用信息网上服务平台,启动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体系及信用平台建设等工作。
6.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竞争更为剧烈,需转型突围。
商事登记改革后,注册资金不再作为登记事项,企业也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无需进行检验,只需这极大减少了创业者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注册登记的门槛,有利于提高市场活力。同时,我们还需看到,改革后验资、年审业务的取消,压弯了多数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维系收入的最后一根稻草,注会行业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和打击。中小事务所很可能进行一次重新洗牌,其发展前景尚不明朗,迫使其转型升级以便更好地应对竞争和挑战。
三、工商部门如何应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要突破口之一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乃大势所趋,改革的核心是宽进、严管,而如何辅之以有效手段进行监管,确保进的来,管的住,管的好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1.抓好商事主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部门间信息的共享。
商事登记改革是以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的,若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平台,“宽进”之后可能造成监管的失效,将会助长各种违法经营现象的发生。目前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平台数据不对接、不共享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市场监管的效率。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开发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监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将通过信息化平台共享,以工商登记的数据为基础,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许可信息、监管信息分别实时录入和反馈,形成记载每家经营主体的基础信息档案,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对接。
2.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商事主体的违法成本。
改革后注册资金实行认缴制,经营主体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针对改革后企业可能出现的投机、诈骗行为,工商部门可以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一起建立商事主体信用体系,以商事主体登记信息为基础,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企业信用信息为重点,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为依托,对所涉及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相关数据信息汇总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构建企业信用平台。根据构建好的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那些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减少检查次数;对信用评级较低的,加强监管。同
时,根据经营主体的登记和监管信息,若不涉及到隐私和秘密的,倡导在网上公开,以便公众知悉、查阅。尤其是涉及到商事主体违法行为处罚的公开有利于执法部门联动打击,使得商事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提高其违法成本,迫使其加强自律,引导其健康发展。
3.突出监管重点,探索新型市场监管模式。
对于食品、广告、娱乐等重、热点行业的市场主体应该集中基层工商的监管资源对其实施有效监管。随着改革后经营主体注册数量的上升,基层工商在监管能力、资源等方面缺陷显现,面临严峻的监管任务,工商部门应当传统监管模式,建立多方的监管机制。第一,可以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监管作用,积极听取其广泛、有效的监管意见和措施,引导其参与和配合对经营主体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促进各行各业有序、健康地发展。第二,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网络发言平台、论坛等方式发动广大群众和媒体参与举报违法经营行为,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关注制止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4.加强政策宣传,减少改革阻力,营造社会大监管氛围。
第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商事登记改革的政策、内容和意义,让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群众广泛关注和支持改革工作,减少改革的阻力。第二,教育和查处相结合。针对一些投机不法分子以开公司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情况,教育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必要时可以到相关职能部门查询企业的经营信息,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针对洗钱、诈骗的经营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查处。第三,扶持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建立,充分发挥其行业协会自律和监管的作用,协助工商部门对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的监管,形成大环境的监管氛围,提高监管效率。
第三篇:商事登记改革后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商事登记改革后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表示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了登记程序,放宽了企业登记门槛,有利于激发民间创业热潮,但是在改革的同时也给基层工商部门带来一系列监管问题,后续监管措施亟待跟进。
一、目前商事登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今年3月1日,深圳、珠海实施新商事登记,并启动新版营业执照,其主要内容及特点:一是打开了经营范围的“连环锁”。将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对分离,将营业执照简化为商事主体资格凭证。同时将目前使用的18类营业执照精简为7类,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二是打破了注册资本的“玻璃门”。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三是拆除了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铁栅栏”。采取住所和经营场所各自独立的登记管理方式,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经营场所和住所不一致的,可以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也可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备案。四是取消了年检验照的“紧箍咒”。企业每年将不用接受工商执照年检,只需提交企业报告,由企业自主向社会公示经营状况。
二、商事登记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存在的困难
(一)市场主体监管难度加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登记门槛降低,在为不少创业人士打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一是取消验资限制后,必然会滋生一些“皮包公司”、空壳公司的设立,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趁机以开公司、办企业为名,行洗钱、诈骗之实。二是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的限制后,容易产生一个住所承租给几个不同经营主体的现象,也容易产生一些特殊行业在居民区开设经营主体所诱发的矛盾。三是取消年检验照后,工商部门不再对商事主体的登记和许可审批信息进行一年一度的审查,会出现一些经营者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不办理相关许可证,或者许可证过期、失效后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的现象。
(二)基层监管模式发生变化。准入门槛降低了,经营主体多了,给基层的监管主要带来三个“变化”:一是监管模式发生变化。目前基层监管主要依靠日常巡查为主、经济户口软件为辅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实行登记改革后,通过信息公示平台不能及时准确查询到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年检记录及许可审批信息,巡查监管人员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掌握经营主体的实际经营状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二是执法方向发生变化。目前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查处的抽逃注册资本、逾期未办理年检、超范围经营等类型的案件占较大比例,而实行登记改革后,执法办案方向必然会向产品质量、反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等领域转移。三是行政指导发生变化。基层监管人员在做好“监管员”的同时,更要转变角色做好“引导员”,一方面要对企业资本备案制、报告制等新实行的制度要进行相应的行政指导,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引导商事主体自主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三)相关配套措施在完善过程中会出现“空档”。商事登记改革涉及面广,除了需要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外,还需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空档”。一是法律修订有“空档”。登记制度改革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较多,要逐部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这期间,基层工商部门行政执法易出现法律适用把握不准和争议。二是信息共享有“空档”。商事登记改革需要强大的信息公示平台予以支撑,由于各部门认领、反馈、上传、交换相关信息存在一定滞后性,行政许可、监管等信息有时不能及时整合、对接,容易产生监管漏洞。三是后置审批有“空档”。商事改革实行“谁审批、谁监管”及强化行业监管原则,如果相关许可的审批通过率不高或手续仍然复杂,势必造成一些经营户在没有办全审批许可手续的情况下“抢跑”开业,造成监管乱象。
三、几点建议
目前实施商事登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很快就会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现结合基层工商部门实际,对商事改革后如何加强后续监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宽进严管”的后续监管新模式。一是要迅速转变监管理念。要改变过去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要充分预见基层监管执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难题,及时调整执法思路,拓展执法领域。上级部门要建立监管目录,梳理监管事项,形成对基层清晰简易的监管指引。同时针对下一步的食品监管职能调整,做好基层队伍的思想稳定工作。二是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坚持专业化监管与参与式监督相结合,借助社区、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专家的力量,更多地、更积极地融入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效借助其他行政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同时在工商机关内部各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统筹,形成联动式监管。三是加强基层力量投入。将“人、才、物”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的监管力量配备,确保基层的主要精力集在市场监管工作上。同时加强对基层一线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工商登记改革后新的监管需求。
(二)建立完善“专业化”行政执法体系。一是建立执法专业化机制。按照横向向专业化执法相对集中、纵向向基层相对集中的总体思路,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改革,形成以专业执法办案队伍为主体的执法办案体制。二是加强执法专业化研究。实行专业化执法课题集中攻关制度,对专业化执法的重大课题,采取立项推进的办法进行集中攻关,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查办一批典型案件,指导一个行业规范。三是重视执法专业化队伍建设。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一线执法人员法规运用、财务检查、商品识假技能,提高干部队伍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拓新领域、查办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大执法专业化装备投入。为各级办案机构统一设立必需的办公场所、物证室等设施,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录音录像器材和移动性便携式技术设备等装备。
(三)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信用联动机制,加强信息互利共享。积极推进相关行政部门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建立市场主体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服务平台,根据社会需求探索逐步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畅通公众查询市场主体诚信状态、优良诚信记录或相关监管部门对其发出警示信息的渠道,形成监督效应,体现信用信息服务社会的价值。二是建立信用培育机制,注重督促企业自律。积极倡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注重信用的意识。三是建立信用制约机制,发挥信用制约效应。将信用制约机制建立在“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原则上,着重围绕拓展信用信息在证券、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全并落实对失信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惩戒措施。
(四)加大“行政指导”的社会效力。一是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商事登记改革的意义、内容和具体的政策措施,让部门、企业、群众参与改革,关注、理解和支持改革工作。二是加强引导,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针对一些不法分子以开公司、办企业为名,行洗钱、诈骗的现象,教育群众与对方交易时要先了解对方实力,必要时要到相关部门查询企业出资情况、经营情况等。三是加大指导,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完善举报机制,设立有奖举报机制,激发公众举报违法违规行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曝光,不断加大媒体对违法经营行为的干预力度,引起社会关注,达到震慑作用。
第四篇: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
来源于:林记财税 添加日期:2013-9-2 23:58:20 查看次数:615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根据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以下简称试点地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南沙新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区域)内的商事登记,以及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并予以公示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商事主体,是指经依法登记,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
第四条 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商事登记机关,依照本办法负责商事登记,以及商事登记事项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负责商事主体相关经营项目的行政许可工作,对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第五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设置商事登记簿,记载商事主体登记事项和申报事项,以及注销、吊销、经营异常情况。第二章 登记和申报事项
第六条 商事主体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类型;
(四)主营项目类别;
(五)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商事主体负责人;
(六)出资总额;
(七)营业期限;
(八)投资人姓名(名称)及其出资额;
(九)其他事项。
第七条 商事主体申报事项包括:
(一)章程或者协议;
(二)经营范围;
(三)实际缴纳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五)清算组成员及负责人;
(六)其他事项。
第八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制定商事主体申请登记和申报事项需要提交的材料规范。
第九条 商事主体名称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并反映其行业或经营特征。商事主体涉及多个行业的,应当将其经营范围的第一项经营项目,作为名称中的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第十条 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应当是固定场所。第十一条 商事主体类型包括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具体分类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的标准确定。
第十二条 主营项目类别由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确定。商事登记机关根据商事主体章程或协议等文件规定的一项主营业务,核定其主营项目类别。
主营项目类别和经营范围的用语,应当符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第三章 登记和申报
第十三条 设立企业法人和非法人企业商事主体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登记。第十四条 预先核准的商事主体名称有效期为6个月。预先核准登记的名称在有效期内,不得用于经营活动,不得转让。有效期满,预先核准的名称自动失效。商事主体经商事登记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使用其名称,享有专用权。
第十五条 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由章程或协议等文件规定,并向商事登记机关申报。经营范围中的具体经营项目分为一般经营项目和许可经营项目。许可经营项目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所规定的,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经营的项目。一般经营项目是指许可经营项目以外的经营项目。第十六条 申请设立金融、电信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商事主体,应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从事其他许可经营项目活动的,经商事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后,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活动的,经商事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后,开展经营活动。
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经外经贸部门批准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登记。从事许可经营活动的,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 商事主体登记或申报事项发生变化时,应当自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或申报变动情况。
第十八条 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全体股东、发起人认缴的注册资本或认购的股份,不登记实收资本。
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的登记管理,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应当对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进行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
股东、发起人的出资方式应当是货币或者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非货币财产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出资期限由股东、发起人自行约定,但不得约定为无期限,不得超出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
第二十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应当按照章程规定履行出资义务,对注册资本缴付情况的真实性负责。
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自其股东、发起人实际缴纳出资之日起30日内,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验资报告,申报实收资本情况。
第二十一条 企业在住所所属行政辖区(区、县级市,下同)内增设经营场所,不需申请分支机构设立登记,但应当申报经营场所信息。
企业在住所所属行政辖区外增设经营场所,应当申请分支机构设立登记。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申请登记或申报事项提交的材料,应当符合商事登记机关公布的规范要求,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对于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材料。对于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商事登记机关应当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或接收申报,出具准予登记通知书或接收申报信息通知书。
商事登记机关在3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是否准予登记决定的,经商事登记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工作日。第四章 住所和经营场所
第二十三条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可将同一地址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
(一)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
(二)在区(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内的企业。第二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在住所或经营场所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应当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再开展相关经营活动。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申请设立商事主体、变更住所及增设经营场所,应根据以下不同情况,提交场地证明文件:
(一)属于自有房产的,提交房屋产权证或者产权证明;未取得房屋产权证明的,提交国土房管部门出具的已备案预售合同或者预告登记证明,规划部门出具的《建筑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及派出所编订门牌的证明。
(二)租赁(借用)房屋的,提交租赁(借用)合同和房屋产权证明;没有房屋产权证明、但符合《关于解决生产经营场所场地证明若干问题的意见》(穗府办〔2012〕1号)规定的临时经营场所要求的,提交租赁(借用)合同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临时生产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三)租赁已取得消防验收合格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及市场场地使用证明的市场铺位,提交铺位租赁合同和市场企业营业执照。
(四)住所或经营场所位于区(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科技园等专业园区的,提交租赁合同和园区管委会出具的场地使用证明。
(五)属于军队房产的,提交军队房地产租赁合同、军队房地产租赁许可证;承租人转租军队房产的,还应提交军队出租单位同意转租证明。第五章 营业执照
第二十六条 公司和非公司企业法人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领取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分公司及企业分支机构领取分支机构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领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商事主体成立日期。第二十七条 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包括: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名称、企业类型、住所、法定代表人、主营项目类别、成立日期;
(二)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名称、企业类型、经营场所、投资人或者执行事务合伙人、主营项目类别、成立日期;
(三)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名称、企业类型、经营场所、负责人、主营项目类别、成立日期;
(四)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场所、经营者、主营项目类别、成立日期。个体工商户使用名称的,名称记载于营业执照。
第二十八条 营业执照设置重要提示栏,载明商事主体经营范围、认缴和实际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经营场所、营业期限、报告、许可审批等情况和信息的查询方法。第二十九条 商事主体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六章 报告
第三十条 实行商事主体报告制度,取消检验和验照制度。
第三十一条 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商事主体应当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当年设立的商事主体自下一年起提交报告。第三十二条 商事主体提交报告时,企业填写基本情况信息表,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还需提交现金流量表;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仅填写基本情况信息表。商事主体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三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自收到商事主体的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众公示商事主体提交报告情况。第三十四条 商事主体名称被撤销后,应先办理名称变更登记,再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
商事主体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被撤销设立登记后,应及时办理注销登记,无需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
第七章 经营异常名录
第三十五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设置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发布,供社会公众查阅:
(一)连续两年不按时提交报告的;
(二)商事登记机关连续两次无法将法律文书送达至商事主体登记的住所的;
(三)商事登记机关查实商事主体未在核准住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第三十六条 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后,可以继续经营,但商事登记机关应当将其主体连同法定代表人、投资人的信息,纳入不良信用监管体系。
第三十七条 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前,应当告知商事主体有关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享有申辩和陈述的权利。
第三十八条 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未满5年,且已纠正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行为的,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出。
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超过5年的,不得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出。第八章 信息管理和公示
第三十九条 市政府应当在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市政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建设、管理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市科技与信息化局负责基础平台技术支撑与维护。第四十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应通过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在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上传、接收、反馈商事主体登记、申报事项、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提交报告情况、行政处罚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第四十一条 商事登记机关核准登记、接收申报事项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登记和接收申报事项的信息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在1个工作日内,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接收信息。第四十二条 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作出行政许可审批或确认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行政许可审批或确认事项信息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
第四十三条 属于国家、省级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作出许可审批的,依照商事主体的申请,由市级对应管理部门将许可审批信息录入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市级没有对应管理部门的,由商事登记机关依申请录入上传。第四十四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及时将对商事主体处罚的信息,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
第四十五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及时向社会公众公示商事主体登记、申报事项、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提交报告情况、行政处罚等信息。第四十六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公示下列信息:
(一)办理商事登记的依据、程序和期限;
(二)申请商事登记申报提交的材料规范、表格;
(三)商事主体的具体登记和申报的信息;
(四)商事主体提交报告情况信息;
(五)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
(六)对商事主体处罚信息;
(七)其他应当公示的信息。第四十七条 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当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公示下列信息:
(一)办理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事项的依据、程序和期限;
(二)办理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事项提交的材料规范、表格;
(三)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事项信息;
(四)对商事主体处罚信息;
(五)其他应当公示的信息。
第四十八条 市、区(县级市)监察机关依法对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商事登记管理、商事主体信息公示职责等情况,实施监督检查。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事登记机关依据《广东省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查处,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予以配合:
(一)未依法进行商事登记,从事经营行为的;
(二)办理注销登记后,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
(三)借用、租用、受让他人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
(四)持伪造的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无照经营行为。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时,发现当事人涉嫌从事上述无照经营的,应当及时通报或者移送商事登记机关;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依据《广东省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查处,商事登记机关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予以配合:
(一)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行政许可,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
(二)依法无需办理商事登记,但应当取得行政许可而未取得,擅自从事许可范围内的经营活动的;
(三)行政许可被依法吊销、撤销、注销以及有效期届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擅自继续从事许可范围内的经营活动的。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时,对不属于本行政机关查处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查处;发现当事人有多个违法行为的,应当知会相关部门及时查处或者共同查处;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十一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责令改正。行政机关拒不改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本级问责决定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问责。需要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决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住所,是指企业法人的住所、个人独资企业的企业住所、合伙企业的主要经营场所、经营单位的地址、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场所;
(二)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是指股东、投资人、出资人、合伙人直接或间接出资的企业。第五十三条 在本办法实施前已领取营业执照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
第五十四条 在本办法实施后迁入试点地区的,在办理迁入登记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申请换领商事主体营业执照。
按照本办法登记的商事主体迁出试点地区的,不适用本办法,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申请变更登记或重新登记。
商事主体因在外地从事经营活动,需要登记机关证明其具体经营范围或实收资本情况的,商事主体提出申请后,由商事登记机关出具相应证明文件。
第五十五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与本办法相配套的监管实施办法。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适用本办法。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于2013年9月1日实施,有效期1年。
第五篇: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商事登记改革制度
商事登记,也称商业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核准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是将申请人的申请登记行为和主管机关的审核登记注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行为,是国家对商事活动实施法律调整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商法是一门私法性学科,商事登记则最集中的体现了商法具有公法的性质。
商事登记在我国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作为国家调整商事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商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资格,保护商事主体的合法营业活动。
2、确认登记事项的效力,向社会工会公开经营性主题的信用、能力和责任。
3、有利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使国家及时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有利于国家对各种不同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和整个国家商事活动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在我国商法部门尚未形成的法律制度下,商事登记法律没有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存在缺陷。
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是零散的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集合,我国在商事登记立法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商事登记的法律法规多有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存在大量的冲突。
二是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登记内容不详细,制度规定落后,难以发挥这个制度本身的优点和对市场的贡献。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诞生于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时期,其立法目的和基本精神较多地反映了旧体制的要求,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分级管理,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事登记的作用,商事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立法上的问题,统一商事登记制度,防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章的过高构成比例,直接致使地域保护和行业保护堂而皇之地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成为某些人利己之工具。
其次深层次重新考虑现代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商事登记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实行形式审查主义。即登记事项及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登记机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对其完整性、形式合法性负审查责任。这样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
2、实行以主营业地为标准的登记制。
3、完善登记信息系统。
最后加大宣传和教育,促使经营者不断增强守法意识等,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从内部保证商事制度的运行也很重要。
随着商事主体和商事活动的不断丰富,为适应商事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