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模版)

时间:2019-05-14 13:0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模版)》。

第一篇:高中政治(模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13年1 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改革成为中心议题。回答1~4题。

1.下列选项中对于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需要

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解决好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

位的问题,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

①刺激有效需求,实施赤字财政政策

②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③深化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

④培育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推进中国改革和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这要求我国企业()

①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和推进利率市场化

②培育面向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③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

④减少行政审批,增加出口补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 该《决定》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

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下列内容属于协商民主的有()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任免权、决定权

②公民依法直接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③人民政协履行民主协商和参政议政职能

④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政府决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5.“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类似“口红”这一类消费品是一种廉价

商品,经济不景气时,这类商品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究其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衰退一收入下降一高档商品需求上升一廉价替代品需求下降

B.经济衰退一价格下降一高档商品需求减少一廉价互补品需求增加

C.经济衰退一收入下降一高档商品需求减少一廉价消费品需求增加

D.经济衰退◆价格下降一高档商品需求减少一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加

6.有人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三把“剪刀”剪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希望这种情况加速改善。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这种情况的是.()

①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②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增加居民收人,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近几年,实体书店的经营受到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某实体书店将

书店打造成“书吧’’,书吧内提供各种糕点和饮料,为那些长时间泡在书店里的读者提供贴心服务,使该书店在网络围城中突围。这种转型()

A.体现了企业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B.集中表现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C.形成了价格、品牌效应等竞争优势

D.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价值

12.随着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采用网络聊天软件等新式通信方

式替代传统的通信方式,传统电信业务显出颓势,2013年一季度短信发

送量同比下降了10.9%。(D1表示冲击前,D2表示冲击后)下列图形能比较准确描 述传统电信业务遭受这一冲击的是:

13.关于收入(Y)和消费(C),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C0B线)。不考虑其他因素,由该图可推断出: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②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越大

③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④提高A点左边人群的收入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4.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下列对乘数效应表述正确的是:

①政府投资扩大,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

②国家增加税收,社会总需求和总投资就会下降

③居民增加消费,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互补商品涨价,会使得两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15.新出台的《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指出,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①是村民自治的基础②是农民工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

③能够提高农民工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④有利于农民工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纲领。以下是“纲要”制定过程摘要,请选出能正确反映制定过程的排列顺序:

①党代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③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建议》和民意编制纲要④国家发改委启动“我为规划建议献策”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17.201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涵盖了钓鱼岛区域等中国东海空域。我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是在行使主权国家的:

A.独立权B.管辖权C.平等权D.自卫权

18.“比”“从”“北”“化”四个汉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见下图中甲骨文),高度概括出古人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与人“比”肩前行,择其善而“从” 之,去其恶而“北”(音bei,同“背”)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 之。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①汉字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汉字蕴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汉字的演变推动中华文明进步 ④汉字的演变记载人类文化历史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9.从2011年开播的《我要上春晚》和2012年开播的《直通春晚》开始,央视调整目光,充分挖掘各地方和互联网上的民间文艺资源,让许多“原生态”的文艺表演登堂入室,也让挑剔的观众们眼前一亮。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评价标准是文艺创新的源泉

B.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使艺术创作更具活力

C.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文化生活需要的多层性决定人们文化评价的多元化

第二篇: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

一、开展的工作 1.加强培训工作

(1)2004年底,组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培训,邀请课程标准制定参与者、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鞠文灿讲课,所有高中教师参加了培训。

(2)2005年8月3—5日,集中三天时间培训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所有高一年级政治教师计10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人教社安排的专家——广东实验中学的陈式华老师就新教材特点、教学建议等问题与参加培训教师进行交流;二是由本市的四名教师分别对经济生活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三是课堂教学观摩(录像)和研讨。

2.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

(1)2004年9月,成立各模块(包括选修模块)研究小组。每一模块研究小组由4名骨干教师组成,该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模块的知识要点、教学建议及资源建设,为课程实施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2005年10月,成立高中新课程讲师团。讲师团由常州市的政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也可临时聘请高校的教授参加,他们根据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提出讲课的菜单,供学校选择。

(3)与学科基地教师一起研究新课程教学。政治学科以常州市二中、田家炳实验中学为学科基地,每周一下午,教研员与学科基地教师一起,共同研究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3.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1)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好基础。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分工备课,写好教案,然后将教案上传至常州市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网上,供教师们备课时参考,2005年9月、2006年1月已分别将经济生活模块、政治生活模块的教案传到网上。

(2)组织教学观摩。每月组织一次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由一教师上课,上完后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一起展开研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认识逐渐深入。

4.课程资源建设

(1)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与新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名称为《新课程新学案》。该学案以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单位,很好地适应了教师教学的需要,对实施新课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济生活模块和政治生活模块的《新课程新学案》分别于2005年9月、2006年1月正式出版使用。

(2)建设和完善常州市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网,在原有的思想政治学科网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常州市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网,网站在内容、形式、互动性等方面较以往都将有较大改进,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更多、更新的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高中新课程实施至今已有1年时间,常州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稳步推进,教师与学生对新课程已经有一般的接受到喜爱,可以说形势比较好。但毕竟是新事物,新课程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标准要求不够具体、明确,给教师们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教材内容太多,成为老教材的压缩饼干,好多教师反映课时不够,一些教学内容不展开学生不懂,展开了时间又不够,陷入两难境地。如关于我国的政党制度,在原教材中需用3节课才能教完,而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一节课。

3.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只要用上信息技术,让学生多讨论、多参与、多回答问题就是新课程了。因而出现了课堂热热闹闹,而事后一反思,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非常薄弱。

4.一些教师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知识面比较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5.高考方案不出台给新课程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从理论上讲,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试尤其是高考对教学起着很强的引导作用。目前,由于高考形势不明朗,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难把握,一些教师由此而对新课程产生观望心理。

三、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才能解决,作为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进一步加强培训,廓清教师们的一些模糊认识。早期的新课程培训,主要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宏观的培训,强调理念的转变,而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一些具体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有必要进行再次培训,再次培训的问题应该在广泛征求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产生,就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展开交流。

2.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目前,课程资源匮乏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比较短,课程资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一线教师教学的需要,我们将尽可能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逐步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库。

3.进一步加强研究。新课程实施应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不能让教师去单打独斗。从当前来看,应重点加强对教材和课堂教学的研究。

4.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思想政治新课程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比较而言,教师们对知识、能力目标比较熟悉,在落实这两个目标上没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的一种主观选择

从本质上看,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2(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没法“教” 的

教师不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2)让学生在选择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此处可适当介绍价值澄清学说或价值讨论法)

教师应如何对待和使用新教材

1.研究教材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因此,摆在教师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莫过于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了。

第二,研究教材。具体而言,研究教材主要有:一是研究教材对《课程标准》反映的真实性,即教材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教材是否真实反映《课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要求,以及通过教材运用所反映的《课程标准》的地方适用性如何等问题。二是教材内容选择的容量与难度是否符合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印刷与装帧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卫生等问题。

2.灵活地使用教材

在教材观上,新课程提出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一理念非常好,但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呢?

(1)要尊重教材。过去以教材为圣经,一切以教材为纲是错误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由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教学中将教材抛到一边,另起炉灶重新组织一套教学内容,惟恐别人说自己处理教材不够大胆、缺乏创意。这样做实际上是对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一套教材虽然都有其不足,但每一套教材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设计的,都有其可取之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吃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然后才谈得上创新。

(2)要对教材做个性化、校本化处理。教材面向的是选用该教材的所有学生,比较强调共性,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在使用教材时,如果我们照搬教材,就会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案例:无锡评优课上,扬州教师在上“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内容时,结合无锡地区实际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注:当时有光盘发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思想政治新教材中,每一节课都设置了3个左右的探究活动,对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中探究部分的内容,如有的教师讲坛就变为练习让学生去做或回答,有的教师反映如果每个探究都组织学生去活动会导致课时不够用,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谈就是强调形式上的活泼和热闹而忽视探究目标的达成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作了一些思考。

从活动方式上看,教材中提供的“探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资料收集、整理型。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收集和整理所需资料。这种活动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其次要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由于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很多,如不善于分类保存,往往会导致资料的遗失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最后要引导学生从收集到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调查型。通过问卷、采访、观测等手段,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搞好此类活动一是要注意典型性,要选择典型的单位、个人进行调查,使调查获得的数据能充分地说明问题;二是要注意真实性,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活动,防止为了完成任务而捏造数据或材料。

3、体验型。通过开展讨论、辩论、演讲、动手操作、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来得真切,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搞好这种活动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该情境要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体验的目的。

探究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探究主题。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探究”,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指导,但不可以照搬。这是因为,教材只是根据学生的一般情况而设计主题的,至于各地方、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顾及的。我们可以在教材提供的“探究”指导下,针对学生实际和地方实际,灵活地确定探究的主题。

一般说来,初中学生探究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启发性。也就是说探究的主题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养成。第二,层次性。探究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题目。第三,可行性。探究的主题要符合学生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水平,符合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不着边际,或不切实际。

2、明确目的。活动目的既是促使师生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也引导着师生活动的方向,因而明确活动目的是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活动目的一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课的知识既是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二是要解决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三是要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分组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分成小组,自主制订活动的步骤和方法,通过采访(问卷)调查、实地参观、实践体验、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找等途径来收集信息,并完成对信息的筛选、归类、分析等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①科学分组。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各课题小组成员一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结合;二是要体现不同特长学生的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②适时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给以适当的指导,如给学生讲解如何确定搜索项,如何筛选搜索结果,如何辨别资料的真伪等。③及时反馈。这一阶段的活动虽然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但是教师要全程跟踪,及时了解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4、交流成果。在课堂上,各小组选派代表介绍本组的探究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参与讨论和评价。这一步骤既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发布信息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是各组推选的代表陈述观点,也可以是小组内各成员分别作介绍。既可以用文字材料介绍,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还可以用表演等形式来介绍。在课题小组介绍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其它同学应该是信息的接受者,观点的评论者,活动的评价者。他们既可以针对这一小组的介绍提出质疑,也可以对这一小组的介绍给以补充和完善。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不能有旁观者,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知,有所感,有所获。

5、评价探究。活动探究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过程。要着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以及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第二,重参与。在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课题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他对课题探究活动的态度等。第三,重效果。要着重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收获。此处的“效果”并不等于“结果”,对“探究”的评价要看结果,但更注重学生通过探究,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公民意识、人文素养等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些都是新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第四,多元化。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个人自我评价,二是课题组长对成员的评价,三是各课题小组之间的互评,四是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及效果的评价。只有把这些评价综合考查,才能体现科学性,也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些年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认真思考一下,当前的一些课堂讨论到地发挥了多少作用呢?要发挥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讨论的内容要恰当。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展示某个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出现真知灼见,讨论专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适合内容有:有些概念和原理还有着争论的;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的;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的概念,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的。

第二,讨论的时间要充分。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 5 思妙想。时间的长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目前有些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一般形式是,四人一小组,给定1分钟或2分钟时间,讨论后汇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平均每人只有15秒或30秒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要完成思考、摆出观点、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可能吗?

第三,讨论人员的构成要灵活。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应关注人员的合理构成,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来优化给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般来说,同桌彼此熟悉,前后关系融洽,这样也许会合作愉快,顺利完成任务。“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能畅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男女”搭配,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有活跃分子的,能引发侃侃而谈;掀起高潮;学习互补的搭配在一起讨论,能相互促进,扬长补短,能提供综合性的见解。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

第四,要充分尊重学生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结束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让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的结果,当学生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便会让下一组回答,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相一致时,教师便会予以大力表扬。于是学生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答案就在老师的“口袋” 里,为什么还要我们讨论呢?我们的观点都没道理吗?由此看来,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一定要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的答案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该怎么办?”

政治课教学要体现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1.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

趣味性是入门的向导,没有趣味性,学生就不爱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它带有很强的启蒙性质,趣味性就更加重要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不想学到想学,从不爱学到爱学,对思想政治课有一点兴趣,这就是了不起的教学成果,我们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很大部分。相反,如果我们上完了这门课,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一种反感,一种抵触情绪,那我们的教学就失败了。因此趣味性应当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怎样加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

(1)内容生活化、现实化,突出时代性。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常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社会生活和实践是最丰富多彩的,它里面隐藏着无限的趣味性。所以,我想,要增强本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不不仅要注意挖掘本课程理论本身特有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学生的优势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教学。

(2)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这是由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缺少丰富生活实践经历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在讲课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概念化,即用一个概念去说明另一个概念,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感到很抽象乏味。6 因此,我们在说理时应当形象,特别是有些难懂的概念和原理,更应注意这一点。为此,首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即观点从材料中来,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论于材料之中;其次,要注意多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形象地说明道理。再次,还要注意材料叙述和说理的言说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情境性。

(3)形式多样化,部分环节活动化。这里说的形式多样化,既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它可以是集体教学,也可以是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结合;它可以是讲授、讨论,也可以是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活动、计算机网络教学与讲授、讨论的结合。形式没有一定之规,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并且形式和方法要尽量多样一点,不要总是一个调。中学生注意的集中时间短,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新鲜有趣感,调节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当代中学生喜欢参与,喜欢形体语言,喜欢活动体验,喜欢音乐、小品、故事和竞赛,根据教学需要和所教学生的水平、兴趣,在课中适当穿插一点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2.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用性,使学生相信它的真理性

趣味性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入门的向导,基础还是靠科学性,离开了科学性的趣味就是庸俗性,也谈不上思想性。因此,光讲趣味,不讲科学,不行。学生最大的意见是,物理、化学、生物是科学,有用;政治不是科学,只是骗人的空谈,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不想学。因此,我们一定要讲出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怎样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用性?

(1)概念原理的形成、表述、解析要准确。概念原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事例归纳法和过程归纳法,但无论何种方法,都要经历下列过程:引导学生罗列体现概念或原理的事例或阶段——引导学生对事例分类或对阶段排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共同要素尝试对该概念或原理下定义——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析该概念原理,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

(2)要重视证据的作用,概念原理的讲授要有根有据,而且根据必须科学、真实、充分。凡科学真理都是有根有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所以,我们一定要讲出概念原理的证据,而且要充分,既要有实例和数据证明,又要有理论论证;既要有事实论证,又要价值论证。只有讲准、讲充分,才能使学生信服。中学生都非常崇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用他们相信的东西来证明课本中的观点和原理,换句话说,我们除了引导他们用其熟悉的事实来说明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用其已知的科学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成果来证明或检验课本中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3)要讲一点概念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融入一点问题解决史,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凡是科学真理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而,概念原理教学,如果能够有一点历史的叙述,把现在的结论与以前的观点作个比较,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科学性就会显得更强。

7(4)要辩证,不要绝对化,要揭示真理的相对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凡是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体,都是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5)要介绍一点不同的观点,听听不同的声音,以利于学生在对话、比较、鉴别、批评和借鉴中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按新课程理念,课程是一种社会的建构,是一个国家、学生、教师、社会不同方面和阶层共同参与建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活动和过程。这种冲突和斗争在思想政治课中,既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思想观点的斗争,也有各种思潮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既有社会不同方面和阶层对知识价值认识不同的冲突,也有教师的价值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文化成为一种资本和权力象征、知识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教育进入一个更加民主化的时代以后,这一冲突和斗争则表现得更加激烈和尖锐。在这一斗争和冲突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有传播的主导的和法定的地位,但它的实现要受到整个社会不同方面和阶层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和学生的认可。特别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看作是课程的建构主体,其生活经验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课程资源,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将更加明显。因而这种冲突和斗争必然表现为一种对话、协商、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让步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好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规范文化和非规范文化、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非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同时,科学总是在比较中建立的,在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所以,不介绍一点不同的观点、听听不同方面的声音是不行的,学生也有这个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一点不同的观点,听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思潮的声音,特别是处于社会边缘、社会底层人群的子女的声音。这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形成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鉴别、批判借鉴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更好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

(6)展现或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概念原理的实用价值。科学应当能够解释它所研究领域的各种具体的现象,解决一点其实践领域的问题。因而,我们要使学生承认马克思主义观点原理和社会科学常识是科学道理,就必须展现或引导学生发现所学概念原理的实用价值。

3.加强教育性,突出思想性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之学,成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但要求趣味性、科学性,更要加强教育性,突出思想性。这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活于不同的家庭,成长于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现实生活和世界各地的各种事件和思潮都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他们。他们的思想认识多是摇摆不定的。不同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他们脑子里都有影响,是是非非,他们很难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本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思想政治课有责任用理论观点武装学生,从科学道理上帮助他们去认识这些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把握正确人生的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学生思想脉搏,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基本原理和观点的教学,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如下3点: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坚持情理互动、以情感人;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和生活性,坚持 8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认知与体验的结合,注意活动育人;三是分层次要求、区别对待,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教学。

第三篇:高中政治

一.选择题

1.解析B。本题考查民族知识。①说法错误,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这是在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不能成为增进民主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②说法正确,这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③不符合题意。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并不是这种教育对口支援就能保障的。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选B。

2.解析: C。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对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②③正确。①④夸大了这项活动的意义

3.解析: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②③表述错误。对口援助新疆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对新疆困难地区的特殊政策体现了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①④入选。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直接作出选择。

4.D

5.B【解析】中国共产党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党自身的性质和宗旨。①③正确,②说法本身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6.解析A。根据题意来判断,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说明了党始终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A说法符合题意;B说法不全面,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执政,所以不是根本原因;C说法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D不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党十七大之后提出的。本题选A。

7.解析选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所出现的“转变”,是党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故选A。

8.D解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材料没有回答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关系,排除A项,应选D项。B、C项的主体是政府,排除。

9.解析: B。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地委书记”说明,杨善洲的事迹是代表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并且在这些行动中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因此①②④入选。这不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因此③不入选。

10.解析: A。本题考查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全国政协提出议案,这履行了参政议政职能,因此A项正确。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构,因此B, C两项不选。重大事务的决定权在于人大,因此D项不选。

11.B

12.【解析】B。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党委,故选项②不符合题意;选项③明显错误。本题答案为B。

13解析: C。本题采用了“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形成过程,考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政治生活实行政治领导,是决策者,A、B、D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法律地位上平等,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C项正确。本题依据基础知识,采用排除法,较易选择

14.【解析】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开展创先争优,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先进性,②正确;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包括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在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

众,是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需要,③④正确;在我国人民群众是间接行使国家权力,①错误。

15.D【解析】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且这种平等不受职业、民族等限制。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按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有利于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落到实处,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D答案正确,AC说法本身错误,B答案不符合题意。

16.解析:选B。本题考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难度中等。帮助居委会管理社区卫生是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在互联网上参与交通管理问题讨论是以社会民意反映制度的方式参与民主决策,①④当选。为班级患病同学捐款是参与学校的社会公共生活而非政治生活,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是参与经济生活亦非政治生活,②③不选。

17.【解析】D。我国是代议制政体,公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A项错误。B项的“扩大”错误,微博参政,扩大了公民参政的途径,而不是扩大了权利。微博利弊共存,公民在微博上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义务自觉服从法律的规定,不得侵害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C项错误,应选D项。

18.D

19.A

20.【解析】A。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预算公开,是基于公民具有了解公共事务的知情权,选项①符合题意;同时,政府预算公开,也便于公民对国家机关行使监督权,选项②也符合题意,③④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21.【解析】C。法院判处王某胜诉,表明了国家支持公民依法维权,也是保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反映公民切实享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①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质询权的主体是人大代表,②不选。

22.B【解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通过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也是国家权力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的体现。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④说法本身错误。

23.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是因为我国的以民主集中制度为原则的政治制度能够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①④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与政治制度无关。

24.解析 选C。“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决定权”明显错误,因为这不是人大的“决定权”,故AB可排除;“人大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执行机关”中,人大是“执行机关”与人大的性质不符,故排除D。

25.解析B。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很明显③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并不能保证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其他说法都正确,都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意义。本题答案选B。

26.A

27.B

28.A解析: A。本题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为切入点,考查了全国人大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因而①正确,②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重大事务,拥有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但不能直接决定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③入选,④错误;因此选A。本题应采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筛选。

29.【解析】D。该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体现了

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②③正确;该人大代表坚持走访居民家庭,这是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④正确,严格执法行政的主体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①不符合题意。

30.D

31.B

32.A

33.二.非选择题

1.解析⑴第一问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虽然设问有新意,但是知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区分析,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实就是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优越性。这个知识点高考曾经考过。

答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1)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3分)在指导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3)国务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3分)(如果只简单列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三种方式,得3分。)

3.答案: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使科技进步法的修订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并完善科技进步法,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科技进步法的执法检查,行使监督权,保证了科技进步法的贯彻实施。

4.⑴ ①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③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物的积极性;④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

第四篇:高中政治 - 副本

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在答题卡上简要回答问题。﹙2小题,41题8分,42题10分,共18分﹚

41.在南京市开展的“我为建设节约型城市献一计”活动中,广大市民纷纷建言献策。不到半年时间,市政府就收到9000多条建议。经过认真研究,很多合理的建议被政府采纳。

(1)结合材料,你认为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民主决策?﹙4分﹚

(2)南京市民纷纷向市政府建言献策有何现实意义?﹙4分﹚

42.2008年7月,江苏省政府召开会议,总结近年来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进展和成效,分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上述材料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4分﹚

(2)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你认为江苏省政府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6分﹚

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和建议写在答题卡上。﹙本题12分﹚

43.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但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乃至我们一些中学生浪费资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某市一中高二(1)班同学决定围绕水资源节约这一课题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以下资料:

材料: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为此我们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1)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我们节约水资源的依据。﹙4分﹚

(2)在调查中,同学们了解到,当地一家大型企业,采取适当措施,使原先的废水得到充分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请你说明“废水不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4分﹚

(3)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请你为“家庭节约用水计划”提两项具体措施。﹙4分﹚

高中政治参考答案:

简答题

41.(1)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4分)

(2)广大市民纷纷向市政府建言献策,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考生答出其中任三点,6分)

42.(1)材料蕴含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坚持两点论;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或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坚持创新意识。﹙考生答出其中任二点,4分﹚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江苏省政府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实力,﹙1分﹚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1分﹚

探究题

43.(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当前节约水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理应重视水资源的节约。(2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材料显示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与其它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水资源消耗又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节约利用迫在眉睫。(2分)﹙若考生从联系和发展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判分。﹚

(2)“废水不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分)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就能够变废为宝。(2分)

(3)①增强全体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②更换节水设备和器皿(如使用节水龙头、节水洁具等),减少水的浪费。③实施水的循环利用(如用淘米水洗菜等),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考生答出其中任两点,即可得6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第五篇:高中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概括 第一课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货币的产生过程以及含义和本质 ?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以及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和世界货币

5、货币流通规律以及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6、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对策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经济过热,供不应求,总需求>总供给,应该“逆风向行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和财政政策(提高税率)通货紧缩,反之即可

第一课

1、结算方式的类型: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支票的类型: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如何判断汇率升高或降低

4、本国币值升高或降低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不利于海外投资和留学

②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有利于海外投资和留学

5、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课

1、影响价格的三因素:供求,地域,气候

2、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3、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

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只影响自己生产商品的数量以及自己的价值总量

全社会的价值总量不变,社会生产率提高,商品数量增多,财富增多(使用价值的量增多)

4、货币本身价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价格的成反比,(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升高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在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优胜劣汰 第二课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3种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替代品中A的价格变动与B的需求变动同方向,比值或乘积>0。互补商品中A的价格变动与B的需求变反方向,比值或乘积<0。

2、价格变动对对生产经营的3种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②预期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③收入差距越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有钱的不需消费,没钱的没法消费),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因此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④物价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

2、消费的类型有哪几类

按消费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买者自己。贷款消费,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租赁消费。不变更所有权,获得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按照消费对象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照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恩格尔系数变动的意义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系数降低,说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反之也成立

4、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一个理智的消费者会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举债消费不可行,紧缩消费不利于人们需要的满足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起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链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消费: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①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是社会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通过改革完善各项基本制度

第四课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

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构成一:公有制 ①国有经济

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地位: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②集体经济

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地位: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包括合作社、集体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为了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构成二:非公有制 ①个体经济

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现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 ②私营经济

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特点:规模较大,设备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 ③外资经济

含义: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管理水平高

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为什么?

原因: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么做?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改造有什么意义? 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行效率;

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第五课

1、企业和公司 企业

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地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公司

含义: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

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3、兼并破产的意义

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竞争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实力

对国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五课

1、劳动和劳动者

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者地位: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分工 不同,地位平等

2、就业问题 A 意义:

①对社会: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

②对个人:通过就业取得报酬;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劳动重要

B 现状:形势严峻 ①总量比较大 ②素质不高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C 措施

(1)党和政府

①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总量和规模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③拓宽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④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⑤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能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2)劳动者: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①自主择业观②竞争就业观③职业平等观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⑤积极主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⑥提高素质和技能⑦树立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

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A:是什么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B:为什么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③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C:怎么做

党和政府: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 1.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2.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3.维权途径:法律。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4.维权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第六课

A:储蓄存款——便利的投资

储蓄存款: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⒈利息

①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②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注意:利息和本息;年利率=月利率X12或年利率=日利率X360;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

2、主要储蓄机构:商业银行(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②地位: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⑤作用:①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③“监管”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B:股票——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关系)

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属于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不可退还,可以在证券市场流淌买卖,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可以上市交易。

3、收益构成: ①股息和红利收入: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固定,可高可低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

⒋股票市场建立发展的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C:债券——稳健的投资

1、含义:筹资者(企业或政府)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固定性),属于债务证书

2、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

含义: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 目的:弥补国家财政赤字,为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特殊经济政策、战争筹措资金 风险: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小

收益: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低于其他债券 ②金融债券

含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风险:比企业债券小

收益:低于一般企业债券,高于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③企业债券

含义: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

风险:以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保证,风险大 收益: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D: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⒈功能:主要是规避风险

⒉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⒊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⒋与社会保险的异同 社会保险(性质)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给付标准)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费用)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保险依据)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保险范围)社会成员最破解的保险项目 商业保险(性质)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给付标准)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保险依据)被保险人的需要(保险范围)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相同点:①都是一种投资行为②都是减少危害,防范后患,保障生产,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③是保险中的一部分

科学理财要做到:(1)注意投资的多元化,拓宽投资渠道(2)既要注意投资的收益,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3)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七课

一、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为什么: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层次不均衡的现状决定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构成: A: 按劳分配

1、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原因: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4、意义: ①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C: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私营外资的劳动收入)、资本(利息股息红利,私营老板的税后利润)、技术、管理、土地(房屋出租、土地流转)等

3、意义: ① 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② 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③ 促进经济发展

4、注意

劳动收入>按劳分配: 非劳动收入不等于非法收入

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

1、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和地位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解决措施

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举措A:

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②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意义:是充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举措B: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通 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实现公平分配:

3、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

效率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有矛盾性。措施:

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

1、作用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构成——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A: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最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国企税后利润的一部分和参股企业取的的分红)、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收费,罚款,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影响财政收入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要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②分配政策。国家集中的财富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B:财政支出(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类型: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有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 政赤字三种情况

税收(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1、(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并非不变化)的特征

3、税收的种类 ①划分标准:征税对象 ②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A:增值税

征税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体现公平竞争;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B:个人所得税

税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4、依法纳税 A:必要性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B: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漏税(不知法而犯法)C: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第九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

1、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手段

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来进行。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品市场不能调节;危险品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会导致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①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更好的配置资源 ②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出现。③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二、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2、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经济手段: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②经济规划和计划 法律手段:①经济立法。②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三个结合:①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③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第十课 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已有成绩: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业更加充分,建立完善社保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③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

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内需,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由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拉动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就是资源的全球性配置

2、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各国的比较优势、相对优势)、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5、影响:

有利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火机分工水平的提高。提高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效率。

不利影响: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风险全球化

6、应对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二、世贸组织

1、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是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⒌意义: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三、对外开放

1、已有成绩: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新任务: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利用外资可以缓解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意味着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包括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形式。

3、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总结一:经济学中与企业相关的专业术语

1、科技

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研力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2、管理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素质和技能(劳动者和管理者)

3、发展方式和模型

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变为集约型,降低能耗、节约资源,4、信誉和形象

诚信经营,注重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培育自主品牌、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结构调整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结构

6、遵守规则正当竞争,遵循价值规律,遵守市场规则(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正当竞争,尊重保护消费者和员工的权益、遵守贸易规则

总结

二、经济学中与个人相关的专业术语

1、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及质量(消费水平和质量),满足需要,改善消费结构

2、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潜力,实现人生价值

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知识和技能、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

5、树立观念:消费观、就业观、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

总结三 经济学中与国家相关的专业术语

1、宏观调控:

运用多种手段(经济、法律和行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政策和制度:

建立健全(坚持和完善)XXX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信用制度

建立健全XXX体制和机制:市场机制、公共服务体制 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环境

3、协调处理好XXX关系:投资、消费、出口;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

4、投入:

加大对XXX的财政投入(行业和地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5、科技: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

6、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社会

7、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视三农问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8、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下载高中政治(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说课稿范文大全

    高中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

    高中政治教学计划

    高中政治教学计划 高中政治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安排和要求,根据学校新学期的统一部署,进......

    高中政治教学计划

    兰州科技外语学校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学计划任课教师:王燕洁 2012年9月兰州科技外语学校 2011-2012第一学期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王燕洁 一、指导......

    高中政治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4.9.12.16班的政治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是初次接触哲学,不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由于面临着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政治总结

    一.经济学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高中政治重要性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高中生政治素质状况堪忧,一方面,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政治不关心;另一方面,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西方政治思想好奇直至信仰,有的则对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不信任甚至......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案例 【学生情况分析】 1、认知起点: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学习过程中他们比较乐于参与,积极发言,有探究精神和活动实践能力,但只能简单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进......

    高中政治教材[推荐]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2)正确掌握我国民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