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浅谈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在三鹿奶粉事件渐渐平息之后,食品界经过了一个短暂的平和期。可惜好景不长!最近,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牵头,上海“染色馒头”、“牛肉膏”造假牛肉、过期面包回炉再造、毒豆芽、“猪肉浸泡硼砂假冒牛肉”等相继被曝光。中国的食品界在经历了一波“三聚氰胺”的海啸冲击之后,如今正遭受着新的海啸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在如此之短的时间段内,接连曝光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这到底是中国食品界最近集体生病呢,还是中国媒体界的进步呢?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吃一堑长一智”。照理说,在经历了三鹿奶粉的海啸事件之后,中国的食品界应该会做出一番彻底的改进。但是遗憾的是,最近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证明了中国食品界的努力只是一场徒劳······为什么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呢?为什么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如此受人重视,但还是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原因有很多,如企业的诚信缺失、市场监管的缺失、制度的漏洞、社会监督的无力等等。由于篇幅的原因,笔者这里只是浅谈一下政府的监管问题。
首先是对食品监管部门失职行为的问责力度不够。每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要么是企业赔点钱,草草了事;要么是企业被查处,被吊销营业执照。但是我们还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看到每次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有哪位食品监管部门的领导下台,即使有也只是平级调动,除非是像三鹿奶粉事件那样影响全国的重大事件,否则很难看到有官员就此下台。试想一下,如果政府官员缺乏有力的监督,或者有监督,但也只是皮不痛,肉不痛的监督,那么如何保证他能负责任的投入到食品监管的工作中来!光凭官员的职业操守么?光凭官员的责任感么?这种职业操守,责任感能维持多久呢?即便某位领导很负责,如何保证他的下属认真完成使命呢?即使执法人员富有责任感,如何保证他的上司会给他执法的任务呢?
当然,如果我们一味的问责食品监管部门的责任,对于其官员进行严厉问责,那么会不会因为避免这种问责,官员们强制隐瞒食品安全事件的真相,控制媒体,禁止媒体曝光,从而更加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呢?答案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如何做好对食品监管部门的问责与加强食品安全事件的披露之间的平衡呢?在这里,我们不谈什么新闻监督自由的问题,依旧从政府的角度,从制度的角度去解决这个平衡问题。笔者认为,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督,而且这个监督只是针对食品监管部门,不涉及食品安全的监督。为此,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全新的部门,去从事这份监督的任务。在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各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并规定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这样就保证了对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有力监管。但是如果这些食品监管部门执法不严,又如何保证我们餐桌上的食品是安全的呢?所以即得加强对这些部门的问责,避免执法不严,又得加强对这些部门的监督,避免其隐瞒食品安全问题。至于由哪个部门去承担这份监督的职责,笔者认为,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胜任这份职责,但是食品安全委员会不能只停留在中央,得设立下属机构,且得下至县级,与各食品监管部门的最下级别平行,保证对地方食品监管部门的有效问责和监督。这样就能达到一环监督一环,以及横向监督与纵向监督的平衡,以此,我们就能对餐桌上的食品减轻几分担忧了。
其次,食品监管领域的另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者说是执法不严。对此肯定要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不光是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督,更要加强对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督。但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往往在报道政府的时候,总是不忍心下狠手,由此有必要加强一下政府内部的监督。正如上述所言,如果我们加强对食品监管部门的问责与监督,那么其想不作为,想藏有什么猫腻,也是由不得其所愿。故要避免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还是得加强对其问责,对其监督。
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唯一途径,但却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市场具有其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由此会导致市场的诚信缺失,监管不力。对此我们必须得加强政府的监管。但是如果我们的政府本身存在问题,那么又如何监管市场呢?所以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政府的监管问题是一大关键!
第三组:10级法学一班:石光辉
第二篇:浅谈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相关文章
浅谈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肯定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其安全性的质疑要求我们必须严格监管。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监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的严格苛刻和民众抵制,转基因食品在发达国家缺乏市场。发展中国家由于食品短缺,受教育程度低、基因知识贫乏,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并不重视。这种宽松的环境吸引了利润丰厚的转基因食品大量涌入,客观上导致近年国际上转基因产品风险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转基因食品
1.1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所谓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突变、植入异源基因或改变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强此特性,降低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1.2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今天,转基因食品在节省成本、防治病虫害、增加作物抵抗力、改良作物营养成分、解决粮食短缺及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等方面无疑具有很多传统食品不具备的优点。
长久以来,转基因技术引发了人们对其在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社会伦理方面的关注。在食品安全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会增加和积累食物中原有的少量毒素;转基因技术会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使其营养结构失衡,影响新陈代谢,甚至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以及由它们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健康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转基因生物具备自然生物所不具备的优势,释放到环境中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破坏生态平衡以及生物赖以依存的生物多样性。
2、世界范围内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迅速商业化,尤其是转基因农产品已经成为主要国际贸易产品。但由于转基因产品因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潜在影响还难以确定,以及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使得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对转基因产品贸易施以限制措施。目前世界范围内转基因食品监管主要存在三种法律制度: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
2.1美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的发源地,也是转基因技术商品化生产最发达的国家,转基因产品已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农产品出口有重要影响。因此,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将“实质等同”原则作为安全评估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对人类消耗食品的安全性考查应在预期状况下使用不会造成伤害为原则。美国目前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监督原则侧重于此类产品的客观性及成分,而不是其生产方法和过程,采用以产品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2.2欧盟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
欧盟在对待本来就毁誉参半的转基因产品问题上更是谨慎有加,采用的是以工艺过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与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大相径庭。欧盟认为,由于目前相关研究都没有得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不构成危险的结论,因此欧盟有权采取“预防在先”的谨慎原则。根据该原则,在有关潜在风险的科学数据不充分、非结论性或不确定时,有关管理当局对新的生物技术产品可不予批准。“预防在先”原则被人们视为在科学尚不能提供确定的基础时的行动依据。基于此,欧盟先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标签问题、新型食品管理规章问题、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添加剂和调味料问题等作了规定,并停止从美国进口转基因农产品。2.3日本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
日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也是倾向于基于生产过程的管理。与美国和欧盟的鲜明态度相比,日本则采取了一种较为折衷的态度。一方面,由于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优于传统技术。转基因食品在日本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产品的进口大国,转基因食品的不安全因素又使国内许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质疑。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因素,导致日本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上长期游荡于可靠科学原则与预防原则之间,转基因食品政策也试图在这两种原则的指导下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日本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垂直监管为主、地方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在此种模式下,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分别就各自职责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垂直管理,地方政府则负责本区域内转基因食品问题的综合协调管理。
3、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人口持续增长使得我国同样面临着粮食总量无法满足国民生活消费的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转基因食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国内的粮食危机,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政策上选择了与日本类似的道路,以审慎和发展作为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的基调。3.1法律制度
2009年2月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发布,并于 2009年 6 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食品安全法》中明确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优先适用其他相关法律,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该条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适用《食品安全法》,并提出转基因食品是以品种管理为主,突破了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
总体而言,我国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已初步形成体系,但仍然比较零散,立法层次较低,主要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缺乏综合性专门立法。我国仍需要一部结合《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且以“预防原则”为首要指导原则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以构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同时需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食品审批制度,建立标识追踪制度,对转基因作物及食品是否有损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做出警示,鼓励媒体、民间组织和公众监督执行。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使各项法规逐步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
3.2科研监测
目前我国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技术检测主要是农业部委托,没有专门设立机构,面临着核心检测技术与设备落后、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这对转基因产品批准销售后的长期监测也构成了困难。此外,一些低级的转基因技术实验室也存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方面的不足,我国应当加强同发达国家的科研合作,学习其成熟的管理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验过程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注重对实验室人员和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安全管理机制。
3.3管理机构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口监管涉及农业、检疫、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在机构设臵、职责划分、职能协调上存在重复设臵、多部门管理、规章条例繁杂等混乱的现象。对此我国应在国家层面上设立由农业部、卫生部、环保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和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并进行集中监管。同时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框架,细化和明晰各部门在其中的职权范围,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监管体系。
3.4公众教育
当前,我国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人们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知识比较贫乏,对其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此食品管理部门应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向消费者传递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普及生物安全知识,提高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4、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尽管转基因食品已经走上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但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知之甚少,他们也并不清楚当前国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跨物种感染四个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正反观点的分析和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一个初步结论是: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短期的/直接的影响较小,但长期的、累积的、间接的影响还很难定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控制不好,甚至是灾难性的,人们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尽管转基因食品的跨物种感染可能性比较小,但是鉴于它的破坏性巨大,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特大风险,我认为我们应该对转基因食品采取“有罪推定”的战略,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第三篇:答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答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午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卫生局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职责。我县于2011年6月1日成立古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负责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与卫生局合署办公,人员和经费没有单列。
我县各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有:农委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畜牧中心负责畜禽疫病的检疫、防治、畜禽卫生检疫、饲料饲政、兽药药政等行政执法和管理工作。工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依法查处流通领域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质监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依法查处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和学校、机关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从去年11月11日以来,我县分别在2011年3月24日进行了“瘦肉精”专项整治排查行动、2011年5月6 1
日严厉查处辣椒及其制品中含苏丹红等工业染料专项整治行动、2011年6月24日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2011年7月25日清查含邻苯二甲酸类物质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动、2011年8月5日关于问题乳粉清缴销毁专项行动、2011年9月22日关于对苏丹明B专项查处行动。
我县县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一是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制建设。进一步协调理顺部门关系,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制建设;二是全力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禽畜产品生产过程投入物的监管,继续抓好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做好检验检疫工作;三要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切实提高我县食品生产经营消费各环节的整体安全监管水平;四是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五是积极推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采取分步实施、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并重的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信有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有各监督部门的依法行政,我县的食品安全一定会趋于好转,人民群众的用食一定会有安全感。
第四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论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大监管力度的措施: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确保人们吃到放心食品。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措施
食品安全问题使人民的日常饮食安全和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也反映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巨大挑战,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已成为一项重要国策。
1食品安全的状况
食品从原料到成品过程中,历经种植和养殖、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以及销售等诸多环节,各环节因人为因素产生的安全问题已非常严重。①种植业和养殖滥用或非法使用激素及违禁药品等,因农药、兽药(如瘦肉精)等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也为以后的加工埋下了安全隐患。②据调查,目前我国80%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是10人以下的作坊式企业,加工基础设备落后,加工条件不符合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要求,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卫生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质量保证能力,在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安全措施不当。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效益而降低质量,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影响。③一些不法分子在食品中掺杂使假,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用非食品原料和有毒有害物质生产食品,近几年发生的广东和山西的毒酒案、阜阳劣质奶粉案、辣椒酱中加苏丹红一号、肉制品中超量使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面粉使用“吊白块”增白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案件,使消费者产生恐惧感。2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农业中的种植养殖业、生产加工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种养殖业多以农户为单位、分散面广,生产企业小作坊数量多、分布散、流动快和季节性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行为复杂等因素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尤为重要的是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
2.1缺乏强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监管模式的产物,政府一手抓却无力抓好。政府担负了从制订标准、规定市场准入、领导行业、发布信息、执法惩罚等全项职能,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多个部门分头管理从而产生交叉重叠式监管而形成监管缺位,造成监管定位模糊。目前,我国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部门有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监督、工商、环保、商务部、公安等10来个,由于各部门在职责上有交叉重叠,导致监管混乱。出于部门利益,各部门在实施监管时对有些环节多部门插手,有些环节没有部门监管;对交通不便的乡镇和农村监管不到位,形成监管盲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协调联动性不强,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形成了一种大家都监管大家都管不好的情况。
2.2法律、法规、检测标准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直接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卫生法》和《卫生行政处罚办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被食品行业过度使用(如杀虫剂、抗生素、激素、转基因技术等),威胁食品安全的新问题不断涌现,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法律法规一是不能涵盖整条食物链;二是处罚力度不大,威慑力
不够,可操作性差,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在标准方面,首先是标准少。如目前我国农药限量标准仅制定了137种,而日本新的肯定列表制度仅“暂定限量标准”规定的农药就有734种。其次是标准旧。我国食品检测标准国家标准少,地方标准更少,有的是多年未修订或早已过时的,许多领域甚至根本没有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至少落后20年以上。再次是标准低。我国食品行业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覆盖面远远不够。
2.3行业协会在监管体系中力量薄弱,无法引导企业自律
行业协会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重要一环,但目前处境尴尬。由于大多数行业协会都隶属于行政机构,没有实际的话语权与处置权。即使在比较发达的行业,行业协会对强势企业同样不具有威慑力,甚至更多时候不敢得罪行业的龙头老大们。而且,老百姓也不认可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们,只有国家行政机关的认可才行。因此,行业协会难以在加强企业自律、提倡诚信经营和自觉抵制假冒伪劣等方面发挥作用。
2.4监管经费严重不足,难以保证正常监管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少,缺乏对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技术,如美国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而我国还没有同时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的技术需求。一些县级及其以下监管部门无法购置必要的监督和检测仪器和设施,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专业检验检测人员严重缺乏,即时检测能力差,检验周期过长,检验检测信息各监管部门不能共享。有的监管部门侧重于搞创收,重审批轻监管、乱收费不监管、以罚代管、重复抽检,严重损害了职能部门的形象。
2.5对违反食品安全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食品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大,《食品卫生法》对违法者的罚款处罚,最高只有5万元,不足以震慑违法者。对为假冒伪劣食品提供原材料和其他条件者无相关处罚条款。有些条款比较原则,可操作性差。如罚金要根据有无“违法所得”来确定,违法者不提供违法所得,监管部门就难以确定。其次是执法不严,对于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搞地方保护,违法人员一次次“手下留情”,或搞钱权交易,以权谋私。
3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措施
要减少或消除食品安全事件,关键是下大力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相关法律的保证下,在监管体制上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高效运作的架构,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监管,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以提高监管效率。
3.1建立键全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订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标准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保障。我国应尽快制订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依据,适应新形势要求,从法律上明确和协调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标准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以及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等。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所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但还远远落后于现行的国际标准。我国应对所有现行标准尽快进行调整,针对具体问题,对标准进行添加、修订、废除,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以适应国际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3.2按照职能整合、统一管理的要求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新体系
美国成立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整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工作,其特点是职能互不交叉,一个部门负责一个或数个产品的全部安全工作,在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下,对
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一体化管理。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从打造服务性政府的角度,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机构统一管理,明确各监管机构部门职责,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3.2.1对食品安全监管应制订可操作的规划目标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规划及目标制订适合各地实际的可操作规划目标,指标要具体,可操作性强。并将食品安全监管目标管理与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主管负责人的责任挂钩,以保证监管主体的不缺失和监管的连续性。
3.2.2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突出监管重点,将监管重心下移,实行层层负责,以企业、乡镇、街道、社区甚至村居委会为基础,实行监管部门的专业监管员与乡镇、街道等基层政府的协管员和企业联络员协同监管的网络,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
3.2.3加快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在发达国家已普遍推行,它是从生产必备条件抓起,狠抓源头,从根本上保证食品的质量。市场准入制度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国应进一步拓宽准入范围,大力加强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已获生产许可证企业要通过实施巡查、回访、年审、强制检验、监督抽查等监管措施,督促获证企业履行法律义务,持续保持生产合格产品。
3.2.4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定时发布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让不安全的食品没有市场。政府提供一个让消费者参与改善食品安全管理的平台,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食品企业促其改进。建立食品质量及安全突出事件的发现、汇总、分析、报告、反馈、发布以及应急处置系统,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5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建立食品追踪溯源机制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包括生产种、收获、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规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以此为基础建立食品追踪溯源机制。建立追根溯源的调查机制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3.3加强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引导企业自律
3.3.1行业协会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在行业监管方面,政府依靠行政手段也可以达到目的,但若依靠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更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和降低行政成本,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政府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合理分权,把一些权力下放给社会。健全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强化自律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为政府转变职能提供支撑。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相比有许多优势,比如,行政监管大多针对结果,行业自律则关注过程、贴近市场,更具敏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正在出现的问题,更有效率且成本较低。
3.3.2培养企业的诚信意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政府和行业组织要监督企业讲诚信,对消费者负责任。应制定企业诚信经营的行为准则,推动企业通过承担比法定义务多得多的社会责任取信于消费者,而消费者也会以此为标准评价企业。只有企业意识到建立与消费者互信基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才不会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3.3企业要实施《通用良好生产规章》(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HACCP)GMP规定了为保证卫生状态,哪些种类的建筑物、设备、装备、装置是必须的,哪些错误必须避免,还涉及诸如通风设置、设备清洗等要求。同时,相关部门实施病虫害安全管理规范、发展良好农业生产规范,以便减少杀虫剂的残留和微生物对食品的危险性。HACCP体系是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保证系统。HACCP体系的目标在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通过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对食品安全有影响的环节,确定关键性的控制点,并为每个关键点确定衡量限制和监控程序,在生产中对关键点严密监控,一旦出现问题,马上采取纠正和控制措施消除隐患。采用HACCP体系,既能全面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使食品的加工生产、包装贮藏、销售消费都在统一的规范制约下运行,又能突出重点,减少食品安全控制的总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为保证食品安全奠定可靠的基础。
3.4加速检测队伍建设,加大监管经费的投入
3.4.1加速检测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的食品检测能力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现有检测人员进行整合,加速对这些人员的业务培训。组建业务素质高、检测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队伍。整合检测资源,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统一规划,打破部门、行业和区域界限,把农业、卫生、质监等食品方面的检测机构重组合并,设立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专门负责辖区内食品质量评价性检验和监督性检查。从农产品农药残留,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整个过程的检验,均由该中心承担。并设立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处理库,定期将食品安全信息向社会发布。企业自检结果与该检验机构的结果不符的,可申请重新检验或交上一级机构检验,使检验结果具有公正性、权威性。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检验资源,减少政府投资,节约人力财力,又可以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4.2加大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进行食品把关、溯源、设限和布控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残留分析技术、限量检测技术和超痕量检测技术研究方面要加大投入。
3.5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据民意调查,大多数的市民认为加大处罚力度是当务之急。应加快食品安全立法工作,制订食品安全管理处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照、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要有明确和严格的处罚规定。针对食品违法的现象和特点,明晰其违法案件的立案标准,加大刑事追究力度,使公安部门及早介入重大案件的立案侦查。◇
参考文献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力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