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关于校本研修的效果与改进的调查

时间:2019-05-14 14:3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关于校本研修的效果与改进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关于校本研修的效果与改进的调查》。

第一篇:小学关于校本研修的效果与改进的调查

小学关于校本研修的效果与改进的调查

各位老师:

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解您对学校近年来校本研修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便于校本研修工作的更有效推进,特开展此次调查,希望能得到您的配合,请您抽出宝贵的时间认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谢谢!

1、根据教育局要求,学校的校本研修每年一个大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你还记得学校去年校本研修的主题吗?如记得请写出来。你对今年的研修主题有何建议?请您积极献言。

2、在过去的研训活动,你最喜欢或者你认为最有效的活动方式是哪一种?为什么?

3、你觉得自己以及你身边的同事在过去校本研修活动中担任何种角色,是主动学习者,还是被培训者?为什么?

4、你是否拥有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规划,如果有,那请你写出你的近期规划目标。

5、你希望在你的专业发展路上,学校为你提供怎样的帮助?可以借助怎样的途径去实现?

6、关于学校提出的“智慧课堂”、“先学后教”等课改关键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可选一个展开谈)

7、如果学校要为教师创设研修选修课程,你觉得自己可以承担哪一项目?或是你最希望自己能参加什么项目的学习?

8、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打造是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需要。对于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你对于目前学校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有何意见及建议?

第二篇:传播效果与分析

传媒的传播效果及社会责任

——关于媒体对电荒危机报道的一点感想

摘要:对于中国目前出现了大面积的电荒媒体对其进行了全方面的报道,而且在电荒发展的不同阶段,媒体报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报道又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此事件中充分反映了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和其所应负的责任。关键字:传播效果,电荒现象,舆论

第一部分:媒体对电荒现象的报道及效果

2002年以来,“电荒”从长江三角洲开始,迅速向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国蔓延。2002年全国有12个省(市、自治区)拉闸限电,电力装机缺口2035万千瓦;2003年全国发展到22个省市拉闸限电,电力装机缺口4485万千瓦,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到2004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就连广西、云南、贵州、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也出现“电荒”。从2005年的形势来看电荒还将延续。电荒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这种关注中,人们的视觉重心不仅仅限于电荒本身,它所引起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其中,传媒的角色和应负的责任是一个重点。对于媒体对电荒的报道,我认为主要存在几个特点:(1)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3年,媒体对电荒现象只有零星的报道,2004 年开始各媒体对电荒进行大量密集报道。从报道的内容看,2003年以前媒体报道呈现出过于“乐观”的倾向,强调不存在着电荒现象,只是个别地方、地区存在缺电现象而已,而且认为这缺电现象只是一个季节性、短暂性的问题。所报道的内容及观点,不少在下一阶段中被推翻。第二阶段是2003 以后,媒体报道基本做到理性与客观,认识到电荒现象的严重性,同时开始关注电荒现象发生的原因。(2)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在比较缺电的浙江地区对电荒的报道明显多于其他地方。总的来说:在电荒发展的不同阶段,媒体报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报道又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依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与由浅入深的形态阶段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行动层面。对于电荒的报道所欲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人们对事件有所了解,激活人们情感或者转变人们态度,重要的是受众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一种力量影响政府。为了使社会舆论巨大而持久,可以通过对舆论的源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规模性、持久性的报道。当今社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它是公众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形成公共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工具,它是公共领域形成发展的重要力量。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媒体在公共领域中占据中心地位,因此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媒体应当勇于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为增进公共福利发挥最大效用。电力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媒体对于这种重大问题时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电荒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持续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性危机,媒介通过对电荒的报道吸引受众的注意,然后使受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合目的性的改变。这种效果利用得好可以促进危机的解决,利用得不好也会成为危机的“助燃剂”。

第二部分:众说纷纭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对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不少曲折阶段。1981年,赛弗林和坦卡特对传播效果研究的轨迹作了四个方面概示,分为“枪弹论”、“有限效力论”、“适度效力论”、“强效力论”,这些理论呈螺旋状向前渐进,并有合理的理论内核和科学的数据作为支撑。总体上传播效果经历了强大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大效果论者三个阶段,效果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也形成了对“媒介效果”的种种界定和不同认识。传媒效果的本质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识、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传媒通过对于资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各自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由此产生的对人们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传播效果包括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这是根据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与由浅入深的形态阶段所划分的。认知效果是受众对讯息的表层反应,它表现为对信息的接受和分享;情感效果是受众对讯息的深层反应,是对讯息内容进行具有感情色彩的分析、判断和取舍;态度效果是受众接受讯息后再态度上发生的变化,态度是人们对客观对象在主观上所持有的内在倾向性,它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有具体的感情刺激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反应,态度一旦形成,就使人们形成持久而稳定的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反应,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预示人们的行为,影响工作的效果;行为效果是受众接受讯息后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

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最初是从传播者对传播现象进行说服以引起其态度改变着手的。态度是指个人或团体对某人某物、某一事情或某种观念的心里倾向,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动三部分组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感。态度改变的最终程度是由传播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变量决定的,即传播者、被传播的信息、传播环境和传播对象本身,都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作为传播者,总是千方百计地想使宣传对象接受信息,采取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取得其期望的效果。正如施拉姆:“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大众媒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结构、教育发展、精神世界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每天我们身边不断涌现新的事物,但人不可能完全接受这些新事物。那么如何使个人、组织、社会了解周围环境、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从而确定自己应变策略。媒体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媒体作为信息和受众的桥梁持续不断地向大众传播各种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是经过媒介工作者有选择性的筛选。在筛选过程中媒介工作者坚持的一条准则是,向受众反映生活中真实而能动的变化着的事物,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现客观事实。媒介工作者扮演着“社会雷达”、“守望者”的角色,“协调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其能充分获得调适”。在守望过程中,对于报道内容的取舍其按照多年形成的媒介一整套的新闻价值标准来进行。他在报道过程中不仅仅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而且通过事实和信源的选择及有倾向性地提供信息和观点,从而深深地影响着公众对事件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判断,甚至是人们的立场。因此媒体如同一把棱镜,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改变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和思想过程。同时由于传播者自身的资历、知识结构、社会观念结构、学术意识结构的不同,其对某些事物的筛选和评价存在着差异,对公众的影响不同,以致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电荒问题的报道过程中,虽然媒体工作者对信源的选择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大部分媒体工作者都坚持真实反映事实。通过对事实不同层面的报道,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大众传媒影响了公众对现实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对于某些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受众中被重视的程度成正比。受众判断一个主题是否重要,主要看媒介对该主题的重视程度,即媒介通过设置议程来制造、引导舆论。舆论即社会公共共通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以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存在为前提,代表的是一种民意,代表一种强烈的社会倾向、愿望、要求。比如电荒问题,大众传媒就是通过不断地报道使人们认识到电荒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政府的重视,或者是民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媒介对电荒的报道是对人们的一个警报,以引起人们对事态的重视,从而加以防范。

传播学创始人韦尔伯认为从媒体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效果来看,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所以说虽然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对社会的发展承担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利用得不当将会产生不良影响。正如媒体资源的滥用,使得人们被如潮的消息淹没,以致“社会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即使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得反映现实,但是海量的信息依然会削弱人们吸收信息的能力,削弱人类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使致媒体制造的是即刻的公众情绪、即刻的公共舆论和即刻的公众压力。同时由于媒体信息充斥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得遇到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决策时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媒体肩负着制作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任。那么如何使媒体的舆论保持正确性呢?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其次必须保持冷静、科学、务实的态度,不能在公众情绪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更不能极尽炒作渲染之能事,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除了媒体工作者在不当运用媒体资源产生负面作用之外,媒体本身也存在着矛盾,即其力图客观公正的反映事实和其本身环境虚拟的非真实性的矛盾。1922年,李普曼的《舆论》前言引用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经典比喻,即“洞穴理论”。李普曼认为,大多数人是生活在一个“不可能、不可见、不可思议”的“脑海图景”之中。事实上,大众传媒所传达的信息是经过“把关人”取舍的片面信息。其中的媒介事件往往带有人为成分。人们正是往往把这种被大众传媒选择、解释过的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正如看到过蓝天白云的人并不曾怀疑过这只是虚无缥缈的大气云层以及其中的小水珠凝结而已。媒介带给我们是经过它转述的世界,而不是现实本身。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媒体带来的世界。媒体在大众和真实的世界间加入的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媒体世界成为了大众诸多选择的依据。媒体的这个矛盾被人利用的话,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可怕的。譬如二战前,法西斯利用媒体进行法西斯宣传。“谎言千遍就是真理”,所以不真实的事件被多次报道后人们就认为是真实的,容易混淆人么视听。

第三部分:基于传播学理论,我对现象的一点小小看法

从媒体对电荒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者总是带着某种预期的效果进行传播,那么如何使这种预期效果真正在传播中体现呢。首先, 把关人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个体在暴露于传播之前,依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精神状况的总和,有选择性地暴露、理解、记忆传播内容。由于传播者的不同,其背景因素就会产生差异,如宣传者的权威性、职位、资历、信誉等,会对传播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宣传者和外界互为作用的结果。其次,宣传信息是传播效果的主要依托。宣传者对宣传信息选择、编码,对选择传播媒体和流量的控制,其作用不可忽视。再者,宣传环境,如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等等,对效果的有制约作用。环境不仅对宣传内容有制约,同时对宣传方法和宣传者、受传者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受传者的因人而异和宣传者的千方百计,使得传播效果的千差万别。如何实现媒体效果呢?传播信息中,有的消息仅供人们了解,当人们了解了它,传媒的效果就已实现;有的意欲激活人们情感或者转变人们态度,当这一意图达到,新闻传媒的效果也已实现。而传媒对于有着社会警示作用的危机的报道,仅作用于受众的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无异于百步路仅走了一半,因为它的作用力着重在于受众的行动层面。当被感染的主体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一种力量影响政府时,传媒的效果才算实现。由于行动层面是以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为前提、为基础的,因而行动层面的效果往往出现于规模性或持续性报道的后期。要使社会舆论巨大而持久,新闻传媒需要对舆论的源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规模性、持久性的报道。

所以说,影响传播效果的实现,传播者发挥着主观能动的作用。先让我们来看下面一则报道的片断:“总体上看,造成这次电力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过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作为分管电力建设的国家发改委一位副主任在2004年3月回答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所坚持的观念。年已70的国家开发银行的资深顾问、电力经济专家吴敬儒如此分析当前的形势:“缺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装机容量的发展赶不上用电增长的需要。”这是2004年初记者在采访一些电力部门的领导、专家时纪录的片断。由于他们本身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使得他们截取了上述信息并进行编码,同时他们在报道过程中有倾向性的引导受众,使得当时很多人们乐观地认为中国并不存在电荒问题,而是暂时性的、季节性的缺电而已,对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基于此,他们把电荒的原因归结为:电力行业本身的供应能力不足,整个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和这些年的持续高温干旱。由于这样的报道多了,对受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人们认为电荒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多上一些电力项目,多建一些电厂。但是缺电现象并没有因为多上一些电力项目,多建一些电厂而改善,相反电力缺口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严重,使得“电荒”这词在传播过程中频繁使用,电荒成为一个持续性、长期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对电荒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中国缺电究其根源是体制性缺电。所以说吴敬儒等人所说的装机容量的发展赶不上用电的增长,这其实是一种掩饰,是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思维的体现。大量的传播者认为专断的行业规划和低效无能的行业管理,才是导致全国大缺电持续如此长时间、影响如此之广阔、后果如此之严重的真正原因。他们用了一系列的数据、证据阐明其观点的真确性。因此,他们认为电荒问题的解决不是说可以靠多上一些电力项目,多建一些电厂,而是因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明确的产业政策,打破长期以来中国发电、输电、配电各环节实行着一体化垄断经营,提倡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信息畅通、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基于不同的传播者,由于其本身背景因素、心理结果的不同加上宣传信息角度的不同以及宣传文化的不同,加上传播环境和阶段的不同,以至于他们形成不同舆论导向的,从而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针对媒介传播效果打了个比方,他说:“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电荒问题传播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媒体传播效果对人们的影响。在我国媒体对电荒危机的过程中,总的来说,媒体的报道对人们了解电荒问题,认识电荒,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我国媒体传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个真正开放、透明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的外部性在危机时期表现得应该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现危机征兆。在危机的潜伏期,媒体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及时向政府和民众传递信息,从而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及时采取行动。第二,满足信息需求。在危机时期,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媒体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披露和解读,使公众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第三,引导公众情绪。危机因具有高度的破坏性而成为公众情绪的兴奋点,公众的兴奋情绪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媒体的正确引导,可以稳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战胜危机。第四,影响政府决策。媒体一方面把危机状况及民众心态及时反馈给政府,帮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而在这次电荒危机过程中,在危机发生之始,媒体的存在着负的外部性。首先对于电荒危机的潜伏期,媒体虽然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在信息的采集过于狭隘,对电荒的定性主要来自电力部门的观点,这样电荒的前期报道不是媒体收集资料向政府和民众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媒体向民众传递政府的观点。同时在对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缺乏对信息全面的披露,使得民众对电荒问题没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危机过程中,要不显得过于乐观要不显得过于悲观。

媒体的效果可以通过它的影响力显现。当今社会,媒介是知识的百宝箱,人们从中了解到的知识大于人们的见闻。由于知识结构的变化,引起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它促使人们不再墨守成规、不能走历史的老路,它使得人们不敢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不甘安于现状、知足者常乐,而赋予人们改变现状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促使人们不断向媒体寻求政治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沟通了国内外的联系,促进了上下的交流,这大大加快了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强了经济的横向联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可见媒体不是单纯地传播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影响社会。舆论监督正是媒体试图影响社会的一大表现。舆论监督借助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做作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对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等等。从现实来看,有很多棘手的、很难办的事情一经媒体曝光,就会引起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把手的关注和督办,从而使事情迎刃而解。许多媒体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譬如《南方周末》,它是我国批评性报道典范,被视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当然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媒体也不例外。媒体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而这种呈现在人们眼中认为是客观真实的,可是又由于媒体的虚拟性而陷于矛盾。同时由于一些不正规的传播渠道,使得谣言有了生存的空间。

在面对电荒这样的危机时,媒体应起信息预警的作用。媒体通过发达的社会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及时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出警报,能够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由于信息通过这种“正式渠道”传播,有利于稳定民心,保持社会稳定。但是由于媒体的虚拟性,以致面对危机时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谣言。谣言所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它具有很强的破坏性,造成了人们的心理恐惧。人们面对危机本身的焦虑,可能在谣言中急剧放大,公众的理性判断随之动摇。危机考验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强,谣言就会减少。媒体的公信力弱,谣言就会蔓延。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有助于增加它的公信力。而媒体对危机事件不报道、少报道、迟报道或假报道,则会减弱其公信力。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媒体的公信力直接关系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把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提升到增加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的高度来认识’’。

与电荒本身这件事相比,媒体在报道此件事所反映媒体的责任对我们的启示更大。在一个法治的国家,媒体起码应当记住这么两点:一是自己的定位。媒体的责任就是让民众知情,它担负责任的惟一办法,就是要客观公正地将事实的真相告诉民众,而不应对任何没有把握、甚至缺乏事实依据的问题捕风捉影、胡编乱造、肆意炒作。媒体必须承担起这种责任,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许有个度,“物极必反”,过分强调媒体的力量,也有可能导致媒体滥用手中的权力,使得媒体的负外部性更加明显。

新闻媒介的巨大功能带来的社会实际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能否享受它的好处,主要决定了我们运用它的智慧能否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当然,这个运用,既是指新闻媒介的传者,也包括新闻媒介的受众,这是家庭、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第四部分:困惑

上了半学期的传播学原理,对于一些基本的传播学理论有所了解。但真正让我对这门课有所认识是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选题,找资料,以及后来的整理归纳,到最终自己的这些现象的认识,让我一步一步揭开了传播学的神秘面纱,特别是对传播效果论的认识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从横向来看知道了各家各派对传播的理解与认识,从纵向来看知道了各个时期的传播效果论。知道了对效果研究存在着巨大的转变,其归根到底是研究者研究角度的转变。这一转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们对效果的理解产生了变化,从原来由“态度改变”的角度理解效果转向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由原来“以传者为中心”理解效果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由原来重个人的“心理动力模式”角度理解效果转向重社会的“文化规范模式”。这一研究转向在大大丰富对“效果”的认识空间。虽然研究者们不断深入地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播效果,但它给“效果”评价带来极大的困惑,他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而且纵观各家各派对效果理论的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效果研究都很难抓住效果的全貌,而只能“瞎子摸象式”地抓住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然这不仅仅是研究者主观上存在着局限,同时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即传播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效果研究的对象难以把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强效果论、有限效果论还是回归强大效果论,都是对效果的一孔之见,是在没有具体区分清楚媒介效果的层次的情况下所作的。而且由于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的转向,使人们对效果的强弱产生了困惑。正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只是运用了传播效果论的一家之说,所以对媒体对电荒现象的报道及其效果的看法也是很片面的,特别是作为一个非新闻学专业的初学者。

传播学的效果理论 新媒体 应用 正文;麦克卢汉(McLuhan,M)指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印刷术的发明、电子媒介的出现,都曾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并非只是媒介所载的内容造成的,而是媒介形式本身所带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因特网的出现也带来了“讯息”,它带来了人们对讯息的多元选择,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单一方式,以往媒介“推”(push)出信息,现在变成了由用户从网中“拉”出信息,匿名的个性化交流成为一种时尚,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多元化、多媒体化、实时性、交互性、虚拟性等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征。与此同时,对应传统传播方式的传播学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依然奏效,或者说发生了哪些形式的变异。对此,笔者就传播学的效果理论主义进行了些分析。

一传播学的效果理论:强效果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宏观效果论

1.“强效果论”即认为大众传媒具有十分强大的威力,能形成意见信仰,改变生活习惯,并或多或少按媒介控制者的意图支配受众的行为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代表性理论是“子弹论”和“魔弹论”。

2.“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即“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一个可以对受众发生影响的充分且必要的原因,它其实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的联络环节而发挥着各种功能”(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等。

3.“宏观效果论 ”即描述有关舆论生成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其重要影响的模式。是效果研究的第三阶段

代表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分析、沉默螺旋理论、“知沟”理论

特点:一是研究中心的转变,研究者不再孤立的测定直接短期的效果,而主要从受众出发探索媒介的影响潜力;二是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转变,研究者转向把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大机构中考察的宏观分析方法。

二.网络时代效果理论的变化

1.子弹论:又称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是强效果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

其实子弹论本身就存在着的缺陷。不管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技术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最要害的一点就是该理论忽视了人意识的存在。作为生物个体,人具有识别与选择意识。还有他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理解,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面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2.有限效果论:该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

在这里我可以举例子来说明有限效果论的缺陷。该理论低估了大众传媒的宣传和灌输作用。就比如,脑白金广告,为什么他的广告产品和广告语会那么的让人耳熟能详。无非是因为铺天盖地的广告的运用。再比如,我们为什么从小就有礼义廉耻,尊老爱幼的思想,并将它确认为一种正确的社会规范。谁违反了它谁就脱离了这个社会群体。无非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这种观念。

所以,在无数次的宣传与灌输下,会原来越凸显出大众传播的“有力性”和效果的“无限性”。

3.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其实关于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到底有无变化,到地是不是依然适用,国内学界还是有很大争议的。

持反对观点的认为由于网络交流中你所面对的只是一台电脑,且因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可以随意发表自已的观点,因此,网上传播带给了人们更大程度的交流与自由表达的空间,而这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中所缺的。从而“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表达自已的异议”的情形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但同时也有些学者认为,在网络传播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有效。据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海龙在《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一文,作者总结了一下他支持的一些观点,也算是理由吧。他认为,个人在网络中表现得更为大胆,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他个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是因为使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不可能被孤立起来;传播的公开性与否并不是由使用的媒介来决定,而是由传播对象来决定。这样就不会必然得出网络上的意见表达是公开的还是非公开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会发展起相应的群众与群体规范来,这种群体规范必然对其成员产生于现实中类似的压力与社会孤立恐惧感。

同时也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仍然发挥作用,只是作用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传播的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人们的交往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除了现实世界外,还有网络世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匿名性,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已经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而且,受众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因此,就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而笔者的观点,算是对三个不同观点的一个总结。实际上我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还是依然存在的。因网络本身所特有的些特性的存在,如,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个体性,丰富的信息资源,快速与便捷性。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就是“网民间的技术压力”如人肉搜索。还有就是网络监管人的人存在。这些无非都对受众的产生着无处不在的影响。还有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在论坛上我们依然会看见持相同观点的人会形成一个阵地。接着就是形成“网络暴民”。这些,无非不实在说明着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还是依然存在的。

结语: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已经接近顶峰的时代,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确实存在些改变。但是这个改变有多大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如传播效果在网络时代到底改变有多大,有什么样的影响。谁都没法下个定论。

社会观察是青少年形成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青少年借助网络媒体的主动或被动的社会观察非常丰富。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容易受到被网络放大的社会极端现象的影响,产生错误或极端的心理和认识,进而形成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甚至会出现极端化表达。

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要推动网络媒体更好地坚守社会良知、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青年客观分析、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国务院新闻办等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研究、把握互联网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完善网络信息发布机制。主流网络媒体要引领行业风气,和政府、家庭、学校、社会一道,帮助青少年更理性、更深刻、更稳定地认识社会现象特别是极端社会现象,共建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出台政策,鼓励扶持青年聚集的网站采取措施,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方向,坚决同网上的错误观点和网上热点庸俗化等不良倾向进行交锋,主动倡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纸馅包子”被戳穿是假新闻后,互联网上对虚假新闻掀起了一片谴责声。这是新闻界的耻辱,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影响,使老百姓对媒体产生信任危机。虽然“纸馅包子”事件发生在电视媒体,但是网民的声音已经向所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发出了警示:杜绝网络虚假新闻,已经刻不容缓,否则,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随着虚假新闻的传播而滑坡。

令人欣喜的是,敏锐的网络人已经认识到虚假新闻对网络公信力的损伤。今年7月下旬,中国网、大江网、中国报业网作为三家发起网站,联合新浪、搜狐、千龙网、红网、华商网等20余家网站向全国网络媒体发出了《抵制虚假新闻,营造和谐网络新闻环境》的倡议书,杜绝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的蔓延。

虚假新闻如果屡禁不绝,不仅损坏新闻,也损害社会。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始终讲导向,讲政治,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责任感,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顾全大局,在把握好新闻真实性上,捍卫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网络容易成为虚假新闻的“温床”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大敌。然而,在日趋激烈的新闻战中,新闻媒体更多关注的是新闻的可读性,甚至在某些时刻这种关注度已经超越了对真实性的重视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渠道。目前,网络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媒毫无疑问也应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新闻传媒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宣传者和促进者;而社会和谐又是新闻传媒的奋斗目标和工作动力;同时,和谐的传媒与和谐的舆论本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网络媒体应承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抵制歪理邪说,弘扬社会正气;承担客观真实全面反映社会现实的责任,抵制虚假报道,树立媒体公信力;承担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的责任,抵制网络低俗、媚俗,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承担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正义,发挥社会公器作用。

二、网络媒体面临社会责任缺失的危机

这次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陆续曝光的大批存有低俗内容的网站名单中,不乏新浪、搜狐、百度等国内著名网站。可见网络媒体低俗之风已经盛行到何等地步!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俗之风蔓延

何为网络低俗?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将详解低俗内容定义为: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这些低俗内容主要混杂在各大网站的图片、相册、健康、两性、女性、娱乐、博客、播客等频道和栏目中,尤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为盛,借视觉感官冲击之实,赚得点击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警惕网络新闻媚俗化的趋势,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的隐私、绯闻成了网络媒体追逐的焦点;明星们的家人、亲属、朋友甚至身边的经纪人等,也都成了媒体追“星”的部分。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上海一媒体在盘点2008年的假新闻时发现,网络媒体已成为虚假新闻频发的“重灾区”。2008年评选的假新闻中。来源于网络的比例远远高于历年,如《上海方言“嗲”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孙中山是韩国人》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网络媒体为追求点击率,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媒体的公信力和自身形象。央视网站在2005年8月进行的“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网民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哪些方面中国网络媒体急需改善?”时,排在首位就是“一些信息真假难辨”。可见抵制虚假消息已成为网络媒体迫切需要破除的“公害”。网络侵权屡屡发生

网络媒体自在国内出现以后,网络侵权案件就时有发生,屡禁不止。2002年,有着“中国网络侵权第一案”之称的“e龙诉搜狐抄袭网站内容案”结案,法院认定搜狐侵权成立,要求其在网站主页上公开道歉。而近年来,涉及网络侵权的知名案例还有:2004年,正东唱片诉世纪悦博案;2005年,步升诉百度案国内首例因利用搜索引擎免费下载MP3侵权的案例;2006年,步升诉飞行网:内地首例P2P技术侵权案;2007年,全球四大唱片公司状告雅虎中国案。这些案例无一不是以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公开道歉为终。网络侵权主要表现在网络媒体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随意引用他人的文章,未经授权随意转发侵犯著作权;以及不注意对他人隐私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侵犯隐私权等。舆论导向的模糊和偏差

月前网民成分复杂,认识能力也参差不齐,容易滋生谣言,再加之网络空前的传播速度,这些谣言和非理性的言论在极短时间内就通过论坛、新闻跟帖、网聊、博客、QQ群等方式传遍大江南北,非常不利于事件的解决。

三、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媒体的特点决定其难以尽到社会责任。网络媒体具有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发布信息和图片变得空前的开放与自由。网络传播空前的快捷性又容易得到受众和社会环境的鼓励。新闻报道的整体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得不到保证,无法传递正确的信息,造成新闻报道的碎片化。同时,网络媒体把关人角色相对弱化,对很多由网民自由发表的意见或图片很难监管到位,致使网络媒体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低俗内容和虚假消息。

第二,网络媒体背后的经济利益链使其社会责任缺失。目前,中国互联网站的基本运营模式是:广告投放方对网站流量提出要求——网站对栏目流量提出要求——栏目对编辑提出流量要求——编辑从网民处谋求流量。这样一个模式,使流量成为了一家网站的生命线。另外,网络虚拟性导致了网民自我约束降低下,总有那么一批为数不少的网民在网上追寻着刺激、低俗的信息。而网站为了生存,总是在不断地挖掘着互联网的潜在流量,当发现有这样一股流量时,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网站编辑就不断增加低俗内容的制作、推荐,增加自身流量、吸引广告投入。就这样,部分网民对于低俗信息的阅读需求与网站因为经营需要产生的流量需求产生了共鸣,网络低俗之风也就蔓延开来。

第三、我国网络媒体媒介素养普遍不高加剧了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网络媒体的媒介素养包括网络媒体传播者、编辑的素养和广大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网络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是目前网络虚假信息蔓延、低俗之风盛行的根源。另外,网络言论的相当一部分是由网发自由随意发言、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难免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社会舆论分散、网络色情问题、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导致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国外文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网站编辑又未能进行正确、及时的疏导,自然就容易出现偏差。

第四,相关部门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导致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具体监管的效果却并不尽入意。拿这次“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来说,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网络世界得到“净化”,但网络世界跨越国界而无海关,因此理论上讲,只要有国家允许传播色情淫秽信息,那么中国就很难“独善其身”。整治网络低俗,净化网络空间还任重道远。

四、加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的措施

加强我国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世界必须借助网络媒体自身、政府和广大网民等多方的合力。网络媒体积极自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网络媒体已经成长为和传统媒体一样重要的新闻舆论阵地和文化传播阵地。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首先,网络媒体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公正而理智、客观而真实地描绘社会,承担起向受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准确信息的传播责任。伦纳德·塞勒斯指出,“互联网的可信度是一种网络商品,它最宝贵,也最难确定。”真实、快速、全面、准确的信息提供,将是网络媒体提高自身公信力的制胜法宝。其次,网络媒体要与传统媒体紧密互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网络信息和舆论量远比报纸和广播电视丰富。传统媒体舆论流动的“由上至下”的“垂直性”被改变,舆论客体常常流变不定,主题的迁徙和交叉非常频繁。这种结果一方面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有了发言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网民发表意见呈现“极端化”、“情绪化”倾向。因此,网络媒体更要重视自己的舆论引导责任,及时设置议程,传播系统的、科学的见解,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引导网络舆论从意见无序走向有序。最后,网络媒体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积极健康文化活动的责任。网站应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决抵制虚假、庸俗、低俗的内容。政府应加强网络传播法制建设。

在加强网络媒体“自律”的同时,政府应着重扮演好“他律”的角色。“在网络领域,仅仅依靠网络伦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伦理道德毕竟是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它还需要硬性的法律手段来支撑,对于那些缺乏起码道德责任感或良心已经泯灭的人来说,网络立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网络低俗这一顽疾,笔者认为,除了国内监管部门加大查处、惩罚力度外,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为围剿网络色情,日本从2003年9月13日起实施《交友类网站限制法》。法律规定,利用交友类网站发布希望援助交际的信息,可判处100万日元以下罚款。交友类网站在做广告时要明示禁止儿童利用,网站也有义务传达儿童不得使用的信息。不仅如此,日本各级警察部门都公布了举报电话,并实施“网络巡逻”。

警局职员在受警方委托的团体协助下,监控网站、论坛上的信息。一旦发现违法或有害信息,警方可要求网络服务供应商或论坛管理者予以删除。广岛市议会2008年规定,手机销售商和网吧经营者,在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时,必须在手机和电脑上使用过滤软件屏蔽有害信息。加强网络受众“自律”,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有低俗的网络存在,就有热衷于点击低俗内容的受众存在。总有一些网民不自觉地将鼠标指向低俗内容。于是网民在责怪网站导向低俗的同时,网站抱怨说是迎合网民趣味。因而加强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网民的素质,无疑是抵制网络低俗最根本的办法,没有了市场的需求,网站也就不会有制作、传播低俗信息的动力,自然也就不会有低俗之风的泛滥。另外,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还应包括增强网民的监督意识,只有网民监督意识增强了,真正使网络媒体置于广大网民的有效监督之下,网络媒体才不会也不敢走入“歧途”。加大新型监控技术的研发和专业监控队伍建设

网络低俗内容之所以屡禁不止,往往是打击、铲除一批,又有新的一批“改头换面”的冒出来。如何根除这些网站,美国的做法值得效仿。2008年7月,美国三大网络媒体电讯公司发表公告联合抵制色情网页,特别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他们对互联网的情况作了为期八个月的调查,发现了数千个非法色情网站。这些公司共同出资110万美元,研发新的屏蔽技术系统,过滤、封堵和删除色情网页和图片等。这些高科技公司与政府执法机关的合作,被美国媒体称为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网络巨头联合研发新技术能确保技术优势,即使非法网站再怎么变脸,也难逃其“法眼”。

公益广告是由媒体发布的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它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合乎公众利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或社会风尚。在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信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和谐社会的进步发展方面,公益广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益广告在国外起源较早,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公益广告已相当普及,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公益广告已占到企业广告发布的40%,尤其是电视公益广告,许多全国性或国际性的组织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一些大公司如IBM、通用电气、壳牌石油等都是公益广告的热心支持者和赞助商。

在我国,公益广告最早见诸于贵州电视台播放的“节约用水”的广告,此后,中央电视台创办“广而告之”栏目,在黄金时间播放了大量的公益广告,使这一节目成为当时人们每晚必看的节目,“公益广告”一词才开始深入人心,公益广告的播放也逐渐形成气候,刊发的媒体从电视延伸到报纸、路牌、公共场所等,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越来越丰富。

从广告发布主体来划分,公益广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媒体直接制作发布的公益广告,如电视、报纸等,这是媒体的政治、社会责任,如中央电视台发布的“科技兴国”、“生生不息、再创辉煌”、北京晚报刊登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等一系列公益广告;第二种是社会机构发布的公益广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动物保护协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发布内容与该组织关注的社会问题相关,这类公益广告在欧美发达国家较多;第三是企业发布制作的公益广告,这是企业形象广告的外延,如“广而告之”近期播放的中国石油公司“奉献能源、创造和谐”、哈六药的“母亲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等作品,就运用隐性诉求功能树立了企业的个性和社会形象。

从公益广告的内容来看,它有几大特征:一是非商业性,公益广告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保护和提升群体素养为目的,它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与传统商业广告相比,它是非赢利性的。二是思想性,公益广告传播的是一种符合公德的社会行为观念,“贩卖”的是精神形态和意识领域的“商品”,通过对思想性的提炼和艺术表现来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传播的广泛性,公益广告是向社会公众推销某种意识和主张,以合乎公众利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和倡导某种社会事业或社会风尚,而不像商业广告针对的是某一特定群体。四是社会责任感,公益广告的原动力来自于媒体、企业和社会机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它的非商业性,公益广告的创作和发布都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内容与自身宣传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表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因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是公益广告创作的基础。

长期以来,公益广告一直被用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敦促社会以正确的观念和行为配合社会变革,它是社会营销的一种方式。而媒体作为一种宣传工具,通过树立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向公众输送某种文明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文明程度。1944年,美国发起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森林防火公益广告活动,“只有你能防止森林火灾”的广告语被95%的成人和77%的儿童认知;1998年,美国出现了与酒精有关的死亡率最低的数字,这也跟当年的一则“是朋友就不要让他酒后驾车”公益广告密不可分,这一劝告被70%的美国人广泛认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公益广告的水平,是这一城市、地区、国家民众文化道德水准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标志。在许多欧洲国家,城市街头的公益广告有着相当高的密度,达到25%以上,其创意水平在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的表达方面也相当注重,其表达的主题已延伸到民族文化和历史等方面,对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公益广告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保护与群体素养提升为目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其原动力就是一份来自于社会机构、企业、媒体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鉴于媒体在公益广告的整个发布过程中既是发布载体同时又可能是发布主体的特殊性,因此它的社会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制造认同”的过程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彰显,个性品质和社会形象也得以树立和提高。

我国的公益广告尚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公益广告在广告总量中的占比还不到5%,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与近几年广告营业额持续两位数的增长态势也不相符。其原因有三:一是公益广告的投放主体单一,全社会的参与程度不够,仅靠极少数媒体和企业的自发行形成不了公益广告的发布良好环境,某些媒体发布制作公益广告也仅仅是出于完成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任务,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方面难以实现;二是缺乏良性循环的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企业作为最大的广告主,在公益广告的发布过程并未认识到它的长远效益,鉴于公益广告的非商业性和营利性,因此企业对公益广告发布不能在资金上给予长期和稳定的投入;三是公益广告的创作流于口号化和概念化,创意元素雷同、单调,没有摆脱习惯性思维,使公益广告的创作缺乏发人深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难以唤起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某种行为准则的认同,在媒体上的沟通效果也不明显。

从目前来看,公益广告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个从强制到自发、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及媒体参与的过程,但是它的创作和发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政府支持或部分企业、媒体的短期行为,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影响了创作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媒体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作为发布载体,可间接引导社会机构、商业企业制作刊发公益广告;另一方面作为发布主体,因不受资金和机制的影响,其积极的态度可直接调动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因此,提高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是真正促进公益广告走向良性发展的关键。一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必然是关心民心民生的,除了在新闻报道方面发挥提供信息、舆论监督的作用外,媒体的自身观点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表达是最直接、最具时效的途径。虽然公益广告的内容不涉及媒体产品的宣传,但是通过公益广告的宣传,可以传达媒体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态度,力求唤起公众对媒体的认同,在突出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事业心的同时,也是媒体社会政治立场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频繁地刊播公益广告来树立媒体良好高尚的社会形象,从而起到强化媒体品牌和宣传自身的作用,使媒体的自我营销与公益广告完美结合。

既然公益广告不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宗旨,而是在“免费销售”某种观念和意识,因此作为公益广告发布的载体,媒体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刊发公益广告的态度,而企业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和媒体的负担,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局面。近年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哈六药等企业发布的公益广告越来越多,不仅社会效益得以发挥,潜在的经济效益也得以体现,对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仅靠潜在的经济效应并不能有效激励企业投身公益广告事业,媒体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积极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认识到公益广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和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公益广告从数量到质量健康、迅速地发展。

三、增强广告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⒈增强广告主的社会责任感

广告主是一切广告活动的源头,增强广告主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育健康的广告市场。首先,广告主应根据《广告法》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依法制作发布广告,不应为了推销商品运用欺骗手段误导消费者牟取暴利。其次,应该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任何违背道德伦理的广告,都会遭到大众的反感。此外,广告主应和广告公司共同探讨新的广告方式,提升商业广告质量的同时为社会推出更多的公益广告。

⒉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加强自律

媒介作为主要的广告发布者必须做好把关人的作用。首先,应制止垃圾广告、虚假广告出现在荧屏上。其次,做好播出节目与广告之间的时间平衡。防止广告时间分配不合理,要么一次播放广告达十几分钟,要么一条广告连播七八次。对于广告经营者而言,作为负责任的广告公司和优秀的广告人,只有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浮躁的心理,在正确了解市场信息与产品特性的基础上融入好的创意,才能为产品做出具有生命力的广告,一味地迎合客户并非聪明之举。此外,在发布广告的过程中,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应要求广告主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和证书,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发布广告信息的合法、真实、有效。

⒊加强广告行业的社会监督

首先,应加强社会各团体组织对广告的监督。如,媒体出现违背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广告时,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可发表言论,利用舆论呼吁广告的停播或停载,使相关机构采取解决办法。如去年广泛播出的“娶妈妈广告”,因伦理道德问题,通过社会各界舆论引起相关部门注意,直至最后停播。其次,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加强监管。目前我国的广告主要实行事后监管体制,虽然会定期对违法、虚假广告进行曝光,但并没制止其继续发展,所以监管工作还有待加强。

⒋加强广告行业法治和自律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正式启动实施,随后系列广告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广告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006年7月 19日,发布的《关于整顿广播电视医疗咨询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通知》,2006年11月发布的《关于禁止报刊刊载部分类型广告的通知》等,虽然使现有的广告经营有暂时波动,但从长远看,将对提升广告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要加强广告行业自律,制定广告自律章程、公约和会员守则等,对自身从事的广告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使其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要求④。

第三篇:校本研修管理工作改进计划

校本研修管理工作改进计划

白山市第六中学王兴金

校本研修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氛围;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文化;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制度。因为教师的工作过程,不仅是一个研究教育对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研究自己的过程。教师只有瞄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正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校本研修管理指导中心”。统筹学校的教师研修、继续教育、教育科研、经验总结、考核评价。实行校本研修中心、教务处、教研组的“三级研修”管理制度,并实行工作量化考核。学校除了成立校本研修中心外,还成立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科研室等机构。目的是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同时制定了学校新课程培训三年规划,研修工作做到每学期有计划有总结活动安排到月,每个教师每学期也确定了自己的研修计划。

在开展校本研修中,我校以人为本、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开展了以下几项研修活动:

1、向书本学习

在三年多的新课程师资校本研修过程中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资源包中的8本书,通过反思,大家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书写得真好!崭新的校本研修方法、富有理性的分析、生动的文笔、感人的案例吸引着教师如饥似渴的阅读。读书中教师感受到久违的读书乐趣,体会到读好书就像与许多伟 1

人谈话,从中受到了多方面启迪。但是读这8本书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求教师要多读书,更多地与伟人交流,如孔子、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向教师推荐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班主任兵法》、《故事里有你的梦想》、《课堂管理与沟通》等书目。学校还为教师购进近万元图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借阅制度,要求这些数目在教师中流动起来。要读万卷书,要学会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功,使课堂更生动,让人生更精彩。

记得一位哲人说:教师本身就应是一本书,教师唯有让读书成为习惯,才能书写好教师这本书。

2、向同行、专家学习

一位哲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再给你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我学到你的一个长处,你又学到我一个长处,那么,我们两个人都有了两个长处。一年来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多场“走进新课程”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中数学学科的专题研讨“生活中的数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讨后教师明确了在“知识源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的互动中完成数学教学的策略。低年级语文学科以“快乐识字”为主题的研讨会更是从新教材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北师大教材识字量大,学生年龄小,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她们设计了几十种游戏识字的方法,使识字教学不仅变得容易,而且充满趣味;使学生在乐学—好学—勤学—创造性学的轨道上顺利发展。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在实践中都有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教师队伍的宝贵财富。通过学

2习交流,教师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善于概括吸收同行实践中的有益经验,成为教师充实自己的有效手段。

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讲学、作专题报告。请区进修校的曲新、刘军两位教研员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专题报告;学校多次派领导、教师外出学习带回了好经验、好方法并向全校教师作了传达。一次次报告、一次次学习,为我校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化校园奠定了基础。

3、在实践中学习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做实践的有心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要养成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常小结反思的习惯。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想到的问题,获得的启发进行分析,留心积累,成为一名反思性的教师。学校要求教师每天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上成公开课,教师每月完成2篇案例分析,并从教学实践中及时反思、总结,做实践的有心人。

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研究如何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五个“如何做”的讨论:在教学中如何明确教学目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地切入课题;如何设计感知,理解,抽象,归纳,概括的过程;如何选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发展能力。这五个讨论,在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讨论,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设计模式,把学生有效地组织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设计教学的各环节时肯下功夫,花气力,课堂教学水平得以较快的提高。

加强教学研究,使课堂既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自身提高发展的主渠道。围绕校本校本研修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开展“说、讲、评”系列教研活动,即:每学期每位教师在教研组活动时,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结

3合自己的立项课题做阐述。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每次一人主讲,其他组员进行评析,最后经过反复修改,写出教案。“讲”是指在“说”的基础上,由主说者写出教案,全组教师听课。“评”是指听完课后,集体评价这节课。

4、向网络学习

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我校一直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校本研修工作当成是教师综合校本研修工作的重点来抓。以计算机应用能力校本研修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校本研修是我校教师全员校本研修的重点。为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我校采用了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灵活方式。通过校本研修,教师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自制教学课件,能顺利上网查询信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网上自学,进行高水准的校本研修,为教师学习、进修提供了极大方便。

以人为本,校本研修方法应是多样化的。在各种研修形式中我们注重:

1、反思与研讨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反思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我们将常规备课转化为问题解决式的教研活动。教师结合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使教研活动尽可能贴近教师实际工作,将问题解决与课堂教学之外,解决教师的困惑,力争让教师们“解渴”。同时强调课后反思纪录,要求教师要把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或困惑,教后及时记载,把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记录下来。在自我记录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

4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改变以往的教案检查工作,加大预案的应用价值,特别要求教师将教后记变成教师反思教学的重要过程

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与体会,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组成教改交流,为教师创造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机会。全校共分五个小组进行活动,活动的时间相同,内容是:教师自身教学反思的交流;本周教研(听课)后的议、评;有目的、目标的专项学习。要求既要独立完成研究任务又要形成组与组之间的合力,对于教学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协作攻关,同时对其它组的成果负责宣传,找到与本学科的切入点,达到资源共享。

2、问题与研究

问题是重要的研修资源。通过调查论证我们发现我校骨干教师所占的比例小,学校缺乏领跑人。根据对学校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学校以采用“以教师听、评课为切入点,为教师创造学习、探讨、碰撞的机会,帮助教师逐步形成个性化、稳定的教学风格,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攻关的课题。促进教师不断形成适合新课程发展需要的教学风格,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研究、借鉴的平台,使教师教育教学更加成熟、稳定,张显活力。经过认真思考、反复研究,我们确立了从细化管理制度、深化教师理论水平、强化教师业务水平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帮助教师形成自己个性化、重实效、独创的教学风格。

同时我们我们还利用“跟进课”尝试提高。由于学年教师相互协作,无论是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教师评课情况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评课中教师们以互助、提高为核心,共同研讨。大家采用平等、交流、对话的形式,摆正心态,共同商量,体现出研讨的气氛。

3、发展与提升

校本研修不仅要关注青年教师,还要立足于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实践中形成的,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在教学方法上的全面反映。帮助骨干教师形成教学风格,我们主要采用教师制定“改进教学计划书”的方式,具体分三个阶段

(1)听证阶段。即听证“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计划书”中的优势和不足是否合适。我们首先要求教师自查问题、寻求互助,教师个人先学习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优势和不足。然后由骨干教师、学年组长委派指导教师并在同学年组中寻求同伴互助,使每位教师找准定位点,提出整改意见。最后由负责任把自己所负责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就当时多数教师找不准自己的不足,不会写计划书的情况,选出老师给全校教师做示范性的讲解。教师进行评论,教师们在听、评的过程中学到了经验。(2012年12月)

(2)论证阶段。即教师通过说课,讲清自己在教学流程中如何改进自己不足的,完善方案。教师根据自己的改进计划进行说课,改变以往惯有的说课方式,在整个的说课环节中重点说明自己是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的,也就是教师要说清楚我们原来是采用什么方法的,根据这次找到的问题我现在是怎么改变的。教师由于有针对性的研究,预设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出现了一个环节多种方法的设计。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自然就也就有了。(2013年3月)

(3)验证阶段。即通过上跟进课,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不足。由说课老师根据自己的预案上跟进课,在多次跟进之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改进,目前课堂教学流畅自然。(2013年12月)

第四篇:小学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小学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一、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

研修统合了“培训”和“教研”两个方面。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则强调面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单纯的校本培训中,培训者是培训的主体,决定了培训的内容、形式,掌握着话语霸权,被培训者处于“失语”状态。校本研修让全体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话语的主体,从被动的承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过去的培训十分重视完整的体系,重视理论框架,研修强调对问题的关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从“培训”到“研修”,意味着从学科中心向问题中心转移,当教师成为研修的主体时,必将解决过去培训中理论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时候,必将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们全体教师将认真践行校本研修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方向,立足实际,通过校本研修,切实解决我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以课改理念和人本思想为引领,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学校研修工作的质量和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不断创新我校校本研修的模式,努力开拓校本研修的新路子,立足学校,聚焦课堂,努力实现课改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建设和谐社会精神为指南,以加强师德修养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铸就一支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师资队伍,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力保障,三、研修目标

1、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校本研修途径、建立校本研修机制。

2、结合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

题,提高研修的质量。

3、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4、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中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升华教师职业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作。

四、工作重点

1、继续落实《罗田县实验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方案》,圆满完成四个方面的练兵: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技能、加强教育科研、提升师德境界。

2、围绕“实现课堂高效”开展主题论坛、专题讲座、优质课比赛等活动。

3、建立学习型教师团队组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专家讲座、主题学习、集体研讨等形式明确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以及在工作中的努力方向。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在教师个人博客上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进行个性化积累、开展互动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组织青年教师(35岁以下)开展三项全能比赛(优质课、同课优秀课件、优秀案例及反思)。周四晚上开展学习活动。

4、落实《罗田县实验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方案》,创设多种途径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蓝工程”的顺利实施,督促骨干教师完成规定的任务。

5、分学科组开展课程标准再学习、再解读、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对第一轮课改进行总结和反思。

6、以课题拉动校本研修。结合学校实际,将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有机整合起来,以科研为先导,以研讨为主要形式,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案例反思、说课、科研课题研究、校本资源开发等探索校本研修模式,促进我校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

建立网络化的科研组织,完善由课题主持人、教科室主任、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组成的四级科研网络;建立“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例会制”。各课题组负责人写好学期计划,每位研究人员要坚持写研究札记,各课题组每月举行一次集中研讨活动,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学校将对各课题组进行两次全面检查。做好新课题的立项工作,发展新课题成员。

7、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鼓励各位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成果向各级教育报刊投递、向教育网站上传,本学期上传《罗田教育科研网》不少于50篇,《罗田教育科研》刊发文章不少于20篇。

五、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成立学校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校本研修工作的落实。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健全制度

(1)考勤制度

每一次集中培训做好考勤登记。教师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请假。学期末将作为教师学期综合考核的一项内容。

(2)记录制度

每一次集中培训由组织者认真做好培训记录。

(3)研修制度

利用集中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围绕一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联系。

(4)自学制度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学目标,做好自学笔记,做到学以致用。

(5)奖励制度

学期末将对在研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将评选出研修工作优秀教师和研修工作优秀团队,根据学校有关制度给予奖励。

3、建立教师研修档案

学校集中培训做到有时间、有内容、有人员、有考勤记载、有考核,真正做到有安排、有实效,将教师的校本研修与考评紧密联系起来。

六、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校本研修计划。

2、课题组会议。

3、成立同伴互助学习团队。

4、骨干教师引领课。

5、教研组集中学习。

6、教师硬笔字培训。

7、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

三月份:

1、课题组集中学习。

2、教师硬笔字训练。

3、骨干教师引领课。

4、同伴互助学习团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5、各教研组开展研修活动。

6、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和政治学习。

7、课题常规检查。

8、青年教师三项全能(优质课、同课课件及案例与反思)比赛。

9、教师自学课程标准。

10、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四月份:

1、课题组集中学习。

2、语文教师完成司马彦钢笔书法字帖的摹写任务。

3、交流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4、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和政治学习。

5、骨干教师专题讲座。

6、各教研组组织研修活动。

7、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

五月份:

1、课题组集中学习。

2、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和政治学习。

3、课题常规检查。

4、骨干教师示范课。

5、“青蓝工程”阶段总结会。

6、课改总结会。

7、各教研组组织研修活动。

8、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

六月份:

1、完成上级教研部门布置的临时性工作。

2、资料归档,个人课题研究小结,相关案例反思、点评、教案等上交教科室。

3、工作总结,评比网络教研积极分子、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分子、书法教育先进分子、优秀课题组。

第五篇: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2008-2009第一学期红旗小学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引领下,本着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深入研究“高效教学”为根本任务,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加强集体研讨,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就08年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做以总结。

一.统一教师思想,提高自身认识

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离不开校本研修,它已经成为教师在职学习最具效益和活力的培训模式。为此,我校领导班子在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学习研修当中,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他们既是新课程实验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人,他们要求自己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即: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每次校本研修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前沿教育信息。

二.营造研修氛围,加强组织管理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学校成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校本研修专项工作会议,确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研修规划和本学年的研修方案,制定了每月校本研修主题。党政一把手及教学副校长亲自担任校本培训主讲人。结合学校规模小、人员少的实际情况,制

定了“红旗小学校本研修五原则”,即:(1)上级继续教育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原则(2)学校集中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4)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5)培训情况与聘任、评优、晋升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先后为教师们购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与案例》等前沿教育教学与实践的刊物。同时,为使学校校本研修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管理性,使校本培训不走过场,我校努力丰富研修内容,具体内容包括:(1)思想政治理论和师德教育(2)现代教育理念(3)专业理论知识的拓展(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5)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6)教师基本技能训练(7)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

三.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研修内容

我校在校本研修工作中,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共性的问题采取专题报告会、讲座会的形式。对于有学科或教育特点的问题,采取以备课组、年级组进行研讨的形式,对于个性问题,采取个人自修、分组研讨的形式。围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观摩听课、备课组教研的活动,本学期重点开展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讨和教学实践。通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政治和专业理论的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的交流、备课组的教研交流、课题研究的培训与实施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校本研修内容,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研修形式上重点采用了“课题带动法”、“通识培训与学科活动结合法”、“自修反思法”、“集体充电与典型引路法”五种形式。我们的具

体要求是:(1)课题带动法:每学期教师要本着“课题入脑、理念更新、科研先行、实践创新”的思想,转变原有思维定势,努力学习课改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题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期末将经验与体会撰写成有理论依据的课改论文。(2)通识培训与学科活动结合法:参加通识培训重点要求教师学习新一轮课改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课改目标,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教师完成对新课程理念从“陌生到熟悉,从困惑到相信,从观望到尝试,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学科活动我们要求落实校内学科组的集体教研制度。做到“四有两统一”即:有计划、有固定时间、有主讲人、有记录;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3)自修反思法:要求教师在平日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写好课改随感,读书札记,撰写“我于新课改”的科研论文,以此实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动的修正或调整,让教师在参与活动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自己的教育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4)集体充电与典型引路法:学校每月都利用周二下午全体会时间,通过采用资料学习、音像观摩、教师论坛、知识考核等形式对教师进行“集体充电”,通过青年教师“走进新课程”的示范课,为教师提供参与课改的空间,展示自我的舞台,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通过一年来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我校教师的教育理念、驾驭新教材、驾驭新课标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地提升,教学的技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认真分析校情、师情,力求将校本研修工

作做的更有针对性、有效性,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阚疃镇红旗小学 2009年1月

下载小学关于校本研修的效果与改进的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关于校本研修的效果与改进的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校本研修计划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小学校本研修计划 小学校本研修计划根据永城市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镇中心校的有关要求,结......

    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贯彻县教育......

    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学校以及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本学期的中心工作。为此,我们从常规入手,切......

    小学校本研修计划

    小学校本研修计划“教育工作的一切去适应每位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给教师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工作不但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更要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断......

    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蒲城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举措。校本研修要立足本校实际,已新课程......

    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大东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一、校本研修的保障制度: 1、成立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切实行职责,期初、期中、期末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研修工作,并做好记录。 2、计划总结制订管理到位,学......

    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我校(清风九义校)作为一所乡镇学校,在 “硬件”设施上与城镇学校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 “软件”方面我们的老师丝毫不比其他学校老师差,特别是校本教研工作在上级领导以及学校领导......

    小学校本研修成果[★]

    校本研修成果一、概述本单元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篇主体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