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证人的责任
社区矫正保证人责任书
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为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控,确保矫正质量,有利于我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经保证人同意,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保证人自愿承担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责任,负责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在日常监督教育管理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保证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经常与社区矫正人员沟通思想,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
2、协助司法所做好该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和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督促其遵守法律、法规,防止脱管和重新犯罪。
3、督促该社区矫正人员按时到司法所报到,定期汇报思想,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
4、监督社区矫正人员手机保持24小时开通,未经允许,不得逃出区域范围。
5、及时向司法所反映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生活、交友等情况,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不安全苗头或违法违规行为,要主动向司法所报告。
6、监督社区矫正人员严格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应遵守的规定》。
三、该社区矫正人员违法或犯罪,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人有主观过错的,根据有关规定应承担相应责任。
四、本责任书一式三份,街道司法所、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人各持一份。
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至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解除前有效。
保证人签名:
年月日
第二篇:保证人资格
保证人资格
保证人是指接受主债务人的委托对债权人提供保证并承诺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负有代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赔偿损失的人。作为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保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保证人资格的问题。保证人资格是我们在订立保证合 同时首先应考虑的一个问题。倘若保证人不适格,将直接导致合同的无效。关于这一问题,《担保法》、《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都有规定,但比较原则,也比较零散,理论界颇有争议,审判实践中作法各异,很有系统化和研究之必要。
一、保证人资格的认定
保证合同的主体是指在保证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通常是指主债权人和保证人。在合同关系中,只有双方当事人均具有主体资格,合同才能有效成立。在不同类 型的合同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不一样。当然,在同一合同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有时也是不 一样的。保证合同中的债权人,由于其在主债中的地位、身份已定,在保证之债中 又为纯受利益者,因此对其资格没有多加限制的必要。而保证人是保证合同中唯一负有义务 者,其资格与能力关系到保证合同能否得到履行,因而需严格界定。关于保证人资格问题目 前理论界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合格的保证人,只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 民事行为能力即可(《担保法》第十条:“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 合同。”)第二种观点依据《担保法》第七条规定(唐德华:《最新担保法条 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4页。)认为,作为担保债务履行的保证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清偿债务的能力,二者缺 一不可(《担保法》第七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第三种观点把民事行为能力和清偿债务的能力作为保证人的资格条件,但同时又认为行为人是否具有清偿债务的能力并不影响保证合同的效力(林辉:《担保法例解与适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102页;邹海林、常敏,《债 权担保方式和应用》,法律出版社,1998年
版,第44—45页。)我们认为,
1.保证人作为保证合同的一方当事人,首先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是保证合同有效成立的必要条件。
就自然人而言,只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才可担任保证人。因为保证合同是单务合同,保证人是仅负担保义务而不享有权利。因而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不享有订立保证合同的资格。有的人主张,无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可由其法定代理人代订保证合同。其理由是,按照《民法通则》第12条、13条规定,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 动的,可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我们认为此种观点不可取。因为法定代 理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而保证合同的目的是保护债权人 利益而不是保护保证人利益,所以,即使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足够的财产能为第三人偿 债,其法定代理人也不应代其订立保证合同。法定代理人代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人设定保证 的,保证应为无效。法定代理人因此而给债权人或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损害的,应负 赔偿责任。
就法人而言,由于其资力雄厚,信用更有保障,在经济生活尤其是商品流转中扮演着比自 然人更为重要的角色,按理说比自然人更有资格、更适宜担任保证人。但是由于法人的构成、职能、性质等不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都对法人担任保证人作了一些限制。我国《担 保法》、《公司法》等也对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公司法人担任保证人作了限制性 规定。但对企业法人却不加区别地从法律上肯定了其担任保证人的资格地位。法人为他人作 保证人的结果往往以法人的财产为他人清偿债务,并非如有的人所认为的,作保只是个盖章 而已,被保证人还不还债与保证人无关。从实践上看,我国企业法人的财产绝大多数是公有 财产,而法人代表以法人的名义订立的保证合同相当多的是为名为集体实为个体经济担 保的。而这类个体企业往往千方百计地想让国有或集体企业担保,以大量争取贷款,一旦获得贷款又肆意挥霍或转移财产,最终无力还贷。这样以来,保证的结果就可能使法 人的财产由于为个体私利承担责任而蒙受损失。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我国立法应对企业 法人分类作出规定,即对于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除经核准登记从事经 营保证业务的法人外,其他企业法人不具为他人作保证的民事能力,不得从事担保活动; 对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性质的企业法人,需为他人作担保的,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凡是违 反以上规定者,应由该法人的代表而非该法人承担责任。对于外资企业法人、私营性质的企 业
法人从事保证活动,可以不作限制性规定。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 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孔祥俊:《担保法例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 版,第70—71页。郭明瑞:《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1页。)其他组织可以充任保证人。但是,其他组织担任保证人是有条件的。如《担保法》规 定企业
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
2.代为清偿债务能力能否作为保证人的资格要件呢?我们认为,作为保证人应当具有 一定的清偿能力,这也是订立保证合同的目的所在。但清偿能力并不能作为保证人主体资格要件。换句话说,保证人是否具有清偿能力并不影响保证合同的有效性。理由是:第一、清偿能力不属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范畴,民事行为能力是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 为自己或者他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就自然人而言,行为能力主要指主观 意识能力和认识能力,并非着眼于客观的实际履行能力(我国民法以企业法人的生产 资料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将企业法人划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中外合资企业法人、外资企业法人、以及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就法人或其 他组织而言,其民 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是一致的,主要是指法律或章程规定的经营业务活动范围。如果 不在其保证业务活动范围内,即使具有清偿能力,也不一定能享有保证人的资格。因此,就 保证行为来说,只要行为人具备从事保证活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就可以作为保证人,承担保证债务。履行能力不应作为保证人资格的必要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4日)第40条。)
第二、清偿能力本身并不具有确定性,它针对所担保债权的人不同而有所不同,并随着保证人自身的财产等状况变化而变化。如果认定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为保证人资格要件,那么,这种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是指订立合同之时还是承担保证责任之时呢?如果认为是指前者,可能出现在订立合同时不具备履行能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财产增加或因收回债权等原因 使其履行能力增强,从而具备了履行保证债务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则显然违背保证制度 的宗旨,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果认为是指后者,那么就只能认为在承担保证责任之前,合同的效力是处于一种未定状态,这显然与法律规定不符。由此可见,所谓履行
能力本 身并不具备科学地衡量保证人条件的标准。
第三、从法律上把清偿能力作为保证人的资格条件,限制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保证行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订立保证合同纯属双方当事人的事情,法律不应过多地干预。保证人 代为清偿能力问题,是债权人在签订保证合同时须要审查的问题,对于债权人来说,这既是 一种权利,也是一种附随义务。如果债权人经过审查认为保证人财产实力和履行能力不足以 承担保证责任,可以拒绝同该保证人订立保证合同,而要求主债务人另觅保证人。如果债权 人明知保证人没有履行能力或者疏于行使此项权利,而与其订立了保证合同,那么他就应当 承担可能由此而带来的风险,不能以此主张保证合同无效。如果保证人明知自己没有代为清 偿能力,而采取欺诈、协迫等手段与债权人签订保证合同,则应以意思表示不真实而确认无 效(唐德华:《最新担保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法律上要求保证人具有清偿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应将其理解为命令性规范,或 者反过来将其
理解为一种禁止性的规范。
第四,将清偿能力作为保证人的资格要件,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法律设立保证制 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交易安全,确保债权人的利益能够实现。但是,如果将其绝对化,认定凡不具备履行能力或赔偿 能力的人均不能为保证人,其所订立的保证合同均为无效,则有悖于这一目的。因为,即使 保证人不具备相应的保证能力,在主偿务和保证债务均已
成立的情况下,如果因保证人无相应的履行能力而确认保证合
第三篇:保证人的继承人是否应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人的继承人是否应承担保证责任
钟水金2014年05月20日
在一起农户小额贷款纠纷案件中,由于借款人跑路、保证人死亡,某银行贷款形成不良。之后,银行起诉借款人、保证人之子。法院判决,某银行因无证据表明,保证人是否有遗产,金额为多少,而保证人之子是否为遗产继承人、继承多少遗产都不得而知,因此保证人之子不应承担保证责任。
请教法律专家,针对银行查询借款人或保证人的资产(遗产)情况,应采取何种方式?如何证明遗产继承人的身份?
傅金波(农行法律专家组成员)
关于债务人死亡后债务如何处理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涉及继承人的确定和继承财产的处置等问题较复杂,特别在农村地区一般不办理继承且处置继承的农民农村房屋也非常困难,因此,对维护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对于债务人死亡后的遗产问题,首先要明确个人遗产的范围以及查询方法,再解决遗产的处理和追责方案。
关于个人遗产的范围、查询方法以及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继承法》的规定,公民个人的财产(遗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有关借款人或担保人(以下简称债务人)死亡后遗产的查询,如个人存款可通过法院向金融机构查询债务人的存款情况;房屋等不动产向登记机构查询;汽车等动产向登记机构查询。
关于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根据《继承法》第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抚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继承人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可以放弃。因此,银行可根据上述四种继承方式分别来确定有无继承人和判定实际的继承人。
关于遗产的处理和追责方案的实施问题,债务人死亡后其遗留债务的处理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债务人死亡后有继承人继承其财产的。根据《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明确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第33条还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因此,如法定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则其应在继承遗产的范围内清偿被继承人所负债务。
还应注意的是,债务人死亡的纠纷案件牵涉继承人、受遗赠人、继承参与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析产、遗产管理、清偿债务等权利义务关系,在继承开始后,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在未被遗产分割前均归继承人共同共有,当债务人死亡后,银行按照《继承法》规定的继承方式确定继承人,再向人民法院起诉债务人的继承人,要求他们承担还款责任。
第二种情况为债务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继承其财产的,或债务人死亡后虽有继承人、受遗赠人,但他们都放弃继承权、受遗赠权。由于义务主体已消亡且继承人放弃继承,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债务可不负偿还责任。当债务人死亡后,银行提起诉讼时,应将存有遗产的遗产保管人作为诉讼案件的被告。
综上所述,本案法院判决值得商榷。由于银行对继承人有无放弃继承举证比较困难,银行可申请法院向公证机关和有关登记机关调查取证,如保证人之子无明确放弃继承权的举证,法院应认定保证人之子在继承遗产的范围内清偿被继承人所负债务。
实际工作中,对于个人贷款发放银行应加强风险防范,首先应认真审核债务人资质,确定合理的借款期限,避免贷款后期因债务人自然死亡而加大贷款收回难度;其次是增强担保效力,提高担保偿债能力;最后是将债务人的配偶作为共同债务人,防止因一方死亡而造成处置抵押财产或其他遗产困难的被动局面。
第四篇:以新贷还旧贷-保证人要不要承担保证责任
以新贷还旧贷,保证人要不要承担保证责任?
以新贷还旧贷是金融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金融机构和借款人间恶意串通明显。如果认定是以新还旧,那保证人还要不要承担保证责任呢?最高法院意见:要区分不同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旧贷款和新贷款中均有保证人而且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不论该保证人是否知道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搞以新贷还旧贷,保证人原则上都应该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种情况:在旧贷款和新贷款中保证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新贷款的保证人如果不知道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搞以新贷还旧贷,应当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第三种情况:如果保证人明确知道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搞以新贷还旧贷仍然提供担保的,保证人仍然要承担担保责任,但是否保证人知晓应该由金融机构或者借款人举证证明。
【结论】在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如果保证人能够证明债权人和债务人是以新贷还旧贷,并且符合上述第二种情况,则保证人不需要承担保证责任。其他担保人也可比照适用。
尽管“以贷还贷”的借款合同效力已被认定有效,但“以贷还贷”引发的纠纷仍然层出不穷,是否属于借新还旧,在审判实务中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对担保人责任的界定。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九条规定:“主合同当事人双方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用前款的规定。” 何为“以贷还贷”?
在“以贷还贷”纠纷之诉中,首先需要界定诉争行为是否构成“以贷还贷”。以贷还贷(或借新还旧)是指借款人向银行贷款以清偿先前所欠同一银行贷款的行为[2]。“以贷还贷”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要件:
1、新旧贷款债权债务主体一致
【案例1】最高人民法院(2001)民二终字第166号案件
【裁判观点】以贷还贷的构成以新贷和旧贷的贷款人、借款人同一为要件,借款人从第三人处拆借资金偿还所欠贷款人旧贷,不属于以贷还贷。【案例2】最高人民法院(2002)民二终字第219号
【裁判观点】从债的确定性原则出发,如果前后债务的主体有所不同,尽管发生代偿关系,也不能认为是该债务的简单延续,而是在有关当事人之间建立了新的不同的债权债务关系。
【律师解析】如果发生“新贷”的借款合同中不论是出借人或者借款人单方发生改变,或者出借人与借款人双方主体均发生改变,尽管前后两次借款存在关联,那么也应该认为“新贷”借款合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新的借款法律关系,与“旧贷”借款法律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是另一个法律关系。至于这两个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如果前、后借款合同的借款人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出借人发生变化,可以认为借款人消灭了一个债,重新建立起另一个新债。
2、借款人客观上有将新贷偿还旧贷的行为
【案例3】最高人民法院(2008)民二终字第116号
【裁判要旨】借新还旧与一般的借款行为不同,其存在二个不同的行为,即借新和还旧。借新还旧成立的认定,除审查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外,还应重点审查银行与债务人之间是否有实际的账款往来。本案所涉借新还旧行为没有借款及担保合同,虽然银行作出放款和还款的账面处理,但并未在银行与债务人之间发生实际的资金往来,故旧贷仍存在未形成新贷。【律师解析】以贷还贷必须要同时存在旧贷和新贷两个借款合同,如果新贷未产生,必然不存在后续的“以贷还贷”行为。在旧贷、新贷同时存在的基础上,还要有客观上新贷偿还旧贷的行为,否则,新贷产生后,旧贷仍然存在,借贷双方之间同时存在两个借贷关系。新贷和旧贷之间缺乏“以贷还贷”的纽带,各自受不同合同的调整,相互独立,不产生以贷借贷的法律后果,亦不适用以贷借贷的规则调整。
3、双方之间主观上存在以贷还贷的合意
【案例4】最高人民法院(2007)民二终字第36号
【裁判要旨】即使该贷款实际被宝硕公司用作以贷还贷,适用《担保法解释》第三十九条的前提是,风神公司应举证证明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协议以贷还贷,即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有以贷还贷的意思联络。【律师解析】构成“以贷还贷”以主合同双方共同的意思表示为必要,任何一方“以贷还贷”的单方意思表示,如贷款人单方划扣借款人的贷款用于还贷的,或者是借款人单方决定将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都不能认定为是“以贷还贷”。举证责任分配及要点
“以贷还贷”纠纷之诉中,当事人须遵循以下顺序进行举证:
1、保证人主张免除保证责任的,应当先举证主合同当事人有以贷还贷的意思联络以及其不知道“以贷还贷”。
保证人以“以贷还贷”作为主张免除保证责任理由的案件中,首先应当由保证人举证,举证内容包括主合同当事人有以贷还贷的意思联络以及保证人不知道以贷还贷。
认定借贷双方是否达成“以贷还贷”的合意,需要核实双方在新贷的借款合同中是否协商一致以新贷偿还旧贷,或者虽未约定,但是可以推定双方具有“以贷还贷”的共识,如贷款资金根本未贷出仅是更换贷款凭证、贷款人短时间内归还贷款,或新贷的金额正好为旧贷本息总额等。
保证人还需要举证其不知道新贷的用途为“以贷还贷”,在通常的实践中,只要保证人举证主合同没有写明“以贷还贷”的,即完成举证。如果主合同或担保合同中已经写明“以贷还贷”或者“借新还旧”的,即使保证人抗辩其不知情,法院也不会采纳其抗辩理由,主合同当事人也无须继续举证。
2、主合同当事人举证保证人知道以贷还贷并继续提供担保
保证人完成上述举证后,主合同当事人主张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以贷还贷”并继续提供担保的,应由主合同当事人举证。主合同当事人可从借款用途的约定、借款方与保证人的关系等方面证明保证人的主观意思表示,从而证明保证责任不能免除。法院判断保证人是否知道“以贷还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保证人与借款方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母子公司、相同法定代表人等。保证人与借款方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可推定保证人对借款方的经营状况较为熟悉,应当知晓贷款的实际用途。
(2)主合同或担保合同中对借款用途未约定,或者约定用途已经包含了“以贷还贷”的意思表示。保证人应当充分审核风险后,再行判断是否确定替他人承担保证责任,借款用途系判断是否作出行为的关键因素,如果在合同未写明借款用途的情况下,保证人仍然签署了担保合同,应当视为保证人承诺无论任何借款用途,保证人都同意承担借款方还款不能的偿付义务。若约定的借款用途已经包含了“以贷还贷”的意思表示,如“借款用途为盘活存量”或“保证人承诺可接受变更内容”,应当视为保证人知道实际借款用途并同意承担保证责任。主合同当事人约定以贷还贷,并要求第三人提供担保时,应当确保第三人知道贷款的实际用途,避免后期无法追回贷款的风险。保证人为他人提供担保时,必须充分审核风险因素,对于合同条款中关于其切身利益的条款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需要及时和主合同当事人进行沟通,切勿因一时马虎而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第五篇:保证人单位证明
保
证
人
单
位
证
明
永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__________系我单位在编在职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正常,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身体健康,资信良好,有担保能力,并自愿为___________提供担保。
该同志月固定工资状入_________元,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我单位对本人收入证明内容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签章):
经
办
人: 联 系 电 话: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