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

时间:2019-05-14 14:2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

第一篇: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

王树勇

按我国石油生产的专业和管理的门类划分,石油工程领域覆盖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储运工程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工程领域。石油工程覆盖了石油开发生产的全过程,是石油生产的主体部分。

我国的石油生产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探索时期(建国前的历史时期)

近代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是从1859年开始的。作为动力资源,石油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1867年美国开始向我国出口“洋油”。随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洋油”。在列强向我国输入的商品中,石油产品量列为鸦片、棉纱之后第三位的大宗商品。“洋油”的倾销垄断了中国市场,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抵制倾销,中国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石油工业。在台湾苗栗(1878年钻成,这是中国第一口用近代钻机钻成的油井)、陕西延长(1907年钻成“延1井”,我国大陆第一口近代油井)、新疆独山子钻成了近代油井。这些油井都是采用机械设备钻成的,标志着中国古代以来的手工操作和以畜力为动力的石油开发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古代石油事业因此发展到近代石油工业阶段。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19世纪后半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基础仍然极其薄弱。1949年年产天然石油不到7万吨。在1904~1948年的45年中,旧中国的累计生产原油只有278.5万吨,而同期进口“洋油”2800万吨。中国是外国油品的倾销市场。

二、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60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以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已发现油田的陕、甘地区为勘探重点,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陕西、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工作。解放后,玉门油矿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工作,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 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 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玉门油矿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为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 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三、高速发展时期(1960~1978年)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会战领导层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明确了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在各项工作中,以“两论”为指针,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反对浮夸和脱离实际的瞎指挥,着力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狠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周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石油人顶着各种压力与干扰,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胜利油田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大军三上辽河油田。20世纪70 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隆台油田、曙光油田和欢喜岭油田,总结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辽河油田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油田进行了开发调整工作。至1973年,年产量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量上亿吨打下了基础。我国在1966~1978年的13年间,原油年产量以每年递增18.6% 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1973年,我国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四、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8年)

1978年12月,我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十年**”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油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施开放搞活的措施,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迅速收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原油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

由于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我国石油自给有余,在满足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对能源需求的基础上,有部分出口,也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创汇曾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1985年创汇最高,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26.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石油产量每年有所增长,但是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自1993年开始,原油加成品油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我国又开始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1998年将石油部改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1989年开始了塔里木会战,1992年中国石油总公司组织了吐哈石油会战。1997年塔里木产油420.3万吨,吐哈的石油产量达到300.1万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产油870.2万吨。西部已经成为中国石油的重要基地。

五、石油工业新时期(1998年至今)

按国务院统一部署,1998年7月中国石油与石化企业重组。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基础上,成立以上游为主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成立了以下游为主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两大公司都是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的集团公司。中国海洋总公司仍保留原体制和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业务。

2000年和2001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纷纷上市,成功进入海外资本市场,预示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产权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油、气年产量都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①石油产量稳步增长。2000年石油年产量1.62亿吨,2006年石油年产量已稳步增加到1.84亿吨。②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2000年天然气年产量265亿立方米,2006年已快速增长到586亿立方米。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着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在相关领域的每一位科学院院士的背后,都有一段蕴含着促使中国石油工业腾飞的艰辛故事。

第二篇: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在大庆找到油田后,一些外国人曾说:“大庆油田的原油又粘又稠,除非搬到赤道上去开采”,并吹嘘,离开他们“中国人不可能开发这样大的油田”。会战队伍不服输、不信邪,他们坚定地表示:我们有能力找到大油田,也一定能够开发好大油田。实践证明,会战队伍也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与国外(同类油田)相比,美国拿下(东德克萨斯)油田用了9年,前苏联拿下(罗马什金)油田用了三年,而大庆油田从第一口井(喷油)到探明(长垣面积)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到实现石油基本自给,才仅仅用了三年时间,真正(为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

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

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第三篇:中国兰大百年发展历程

兰大历经风雨沧桑,2009年9月20日,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兰州大学(简称兰大)将迎来百年华诞。

回首兰大的百年办学历程,可谓是充满艰辛、曲折而又不断进取、不服输的一百年;是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的一百年;是广聚贤能、呕心沥血、英才辈出的一百年;是超越自己、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一百年!

初秋的兰大,绿树成荫、生机盎然,整点时分不远处传来的悠扬钟声,久久地回旋在静谧的校园里,仿佛在向到访的人们讲述着它自己的故事,分享着它自己的传奇。这就是兰州大学——一所位于中国西北一个欠发达省份的著名大学;一所网络版的“中国最受委屈的大学”中的一员;一所“居一隅而雄天下”的大学;一所即将步入百岁华诞的大学。

地理环境的恶劣并没有阻碍兰大的崛起,反而成就了她独特的精神品质。百年来,滔滔黄河孕育了她的博大胸襟,漫漫黄沙铸就了她的自强不息。

百年中,任时光流逝,历史沉浮,兰大巍然屹立。

百年浮影大肇始于1909年创建的甘肃法政学堂,曾一度因经费短缺停办。稍晚更名为甘肃学院,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直都是甘青宁三省唯一的高等院校,也是整个西北地区仅有的几所高校之一。

1955年,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确定兰州大学为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

1959年初,江隆基被调任兰大党委书记兼校长。

1960年,兰大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成为西北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上世纪60年代前期,兰大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兰大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共111篇,在中国(含台湾)20所理科大学中排序第十一位。

1989年,兰大参与发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92年、1993年,兰大被SCI收录的论文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1994年则居第六位。1995年7月,《科技日报》首次对“兰大现象”进行了探讨,引起了普遍关注。

1995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大名列第六位。1996年以来,兰州大学又先后被确立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相继并入。2004年以来,尤其是近两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兰州大学朝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努力着。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继实施,兰大确立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依托“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新的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兰大通过“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调整了自己的办学重点和方向,铸就了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为核心的精神品质,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道路。兰大大气学院院长黄建平正是在此时作为海外优秀人才引进的。也正是因为兰大做西部文章,发展特色学科,积极参与一些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使得也一度出现了“孔雀往回飞”的现象。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学科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还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一级博士点、五个二级博士点。

据介绍,截止到目前,兰大校园面积达到3828亩,建有6个校区,有3所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8000人,有专任教师160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80人,两院院士10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84个本科专业,18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8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5篇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始终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7年、2008年,学校共获得7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兰大校长周绪红从八个方面阐释了兰大精神:“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 “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风范; “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

“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时代精神; “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 “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一百年以来,在这种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下,数代兰大人为了共同的梦想,为了中国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地耕耘着,他们秉承兰大“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培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同时又不断地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骄人成绩,同时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多踏实、朴素、奋进的兰大人。如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原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等。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彰显着兰大精神,践行着艰苦朴素、爱岗敬业的兰大魂。

2008年3月,中国校友会网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专)科就读院校进行了统计和排行,本科就读兰州大学的有46人,兰大因此而高居该排行榜第九位。

百年华章独树一帜,创一流大学自强不息”的实践载体,

第四篇: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20101231

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地域:国内信息类别:行业动态行业类别:钢铁

作者: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发布时间:2010-12-31 11:12:43.01、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历程

从1955年到1988年,中国油气工业先后由石油部、燃料和化学工业部、石油和化学工业部以及石油工业部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对我国的油气工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重组。1982年,我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事中外合作开发中国海上油气资源。1983年,我国政府批准在石油工业部的炼制和石化部门、化工部及纺织部管理的石化企业基础上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从事成品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销业务。1988年,我国政府撤销石油工业部,在石油工业部的基础上组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事中国陆上的油气勘探与生产业务。然而,除业务管理职能外,上述三家石油公司均在各自的范围内保留多项行政管理职能。

1998年根据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的决议,国务院批准对我国油气工业进行全面重组的计划,成立两大集团公司,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这次重组的目的是提高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效率和竞争力,并分离它们的行业管理职能与业务管理职能。重组的主要目标是最终创立两大全国性的上下游一体化的油气公司,引入竞争以提高经营效率。重组结束后,中国石油集团的资产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而中国石化的资产则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目前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已形成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主体经营的行业格局,并已打破了原有的地域界限。

中国石油集团发起设立的中国石油股份于2000年4月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在三大石油公司中第一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2007年11月中国石油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回归国内A股市场。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也先后成立了各自的股份制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股份”)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分别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实现了海外上市,其中中国石化股份于2001年8月又完成了境内A股发行上市,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经过重组改制,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竞争力及经营效率显著提高,资本回报率逐步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靠拢,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展示了各自的实力并确立了各自的优势,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2、中国石油石化行业主要板块概况

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石油炼制与油品销售、石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三个业务板块。

(1)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

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下,我国原油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受到储量的制约,我国原油生产量维持低速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06年-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分别为1.84亿吨、1.87亿吨、1.90亿吨和1.89亿吨,原油消费量分别为3.2亿吨、3.4亿吨、3.6亿吨和3.8亿吨。

自1994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供需缺口逐步扩大,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由2004年的约39.0%上升到2009年的约52.0%。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我国的原油进口增长率分别达到

9.8%、14.4%、9.6%和13.9%。

受天然气需求拉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逐步加大,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06年-200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585.5亿立方米、693.1亿立方米、760.8亿立方米和857.1亿立方米,分别增长了17.1%、18.4%、9.8%和12.7%;天然气消费量为556亿立方米、673亿立方米、807亿立方米和887亿立方米,分别增长了11.2%、21.0%、19.9%和9.9%。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板块主要参与者为三大石油公司。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与全国原油产量之比在最近三年约在90%以上。(2)石油炼制与油品销售 2009年全国累计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约22,801万吨,同比增长9.43%。中国石油股份和中国石化股份是我国主要的成品油生产商。成品油的销售通过批发、零售和直销网络进行。国内批发业务目前主要由中国石油股份和中国石化股份经营。零售市场的参与者目前很多,但主要参与者仍是中国石油股份与中国石化股份。(3)石化产品生产及销售 中国生产的石化产品主要包括乙烯及其衍生产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化肥等。2009年中国乙烯产量1,066.3万吨,较上年增加8.0%;合成树脂产量4,479.3万吨,较上年增长20.6%。目前国内在石化产品生产与销售行业中参与的公司较多,并且有大量民营企业,竞争较为激烈,但中国石油股份和中国石化股份仍占据着该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三)石油石化行业近期情况2009年以来,受世界经济放缓、市场需求疲软、主要产油国减产、地缘政治、美元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在经历了年初的低位调整后逐步回升,总体呈上涨态势,截至2009年12月31日,WTI原油期货价格79.36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77.93美元/桶。截至2010年11月30日,WTI原油期货价格84.11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85.92美元/桶。发改委分析显示,2010年三季度,全国原油产量15,030万吨,同比增长5.8%。进口原油18,116万吨(海关统计),增长24.1%。原油加工量31,074万吨,增长13.9%。其中,汽油产量增长5.3%,同比减缓8.3个百分点;柴油产量增长12.4%,加快10个百分点。全国天然气产量69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加快4.1个百分点。天然气产销基本稳定,运行正常。1-8月,石油石化行业实现利润2537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2127亿元,增长93.2%;炼油行业利润410亿元,下降39.1%。

参考文献:

第五篇:精英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精英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李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6S016002)

[摘要] 精英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风向标,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精英文化包含的精英群体、精英价值、精英逻辑以及精英文化成果,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凝聚物。探讨精英文化的发展对总结前人、前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启发着未来精英文化的走向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辛亥革命以来精英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旨在寻求当下社会精英文化发展的突破口,这对当下知识分子的科研精神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精英文化;发展历程;二级精英文化

自从辛亥革命以来,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地位起起落落,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其间与之并存的精英文化也遭遇了跌宕的发展历程。精英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思想、政治和知识分子的共同作用,建国前后可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的繁荣景象,后一部分江河日下;建国前和建国后又可以分别分为两个部分,前者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限,后者以文化大革命为界限,以及当下新兴的新媒体条件下的另一番景象。各个阶段下的文人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领域内的精英文化组成了一条集变化性与稳定性于一体的时代链条。

一、精英文化现代化历程——学派昌盛,学术昌明

精英文化在上世纪初年获得长足发展,是一个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思想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精英文化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芽、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争论、文学创作,形成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后受到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激烈撞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中华民族被震惊而奋起,开始现代化的蜕变,这是中国精英文化现代化的发生期,有了这个现代化的发生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0年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现代精英文化机制逐步建立,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保持独立审美价值的意识,前所未有地进入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自由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等,这些人的共性就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超越时代的局限,以冷峻现实的笔调勾勒出社会的弊端,并给予猛烈抨击,或抒发内心澎湃的激情,在当时文坛拥有广泛的赞誉,成为一代精英知识分子。还有一些文学流派,如新月派、湖畔诗人、七月诗派、九叶诗派、左联、文学研究会、中国诗歌会、剧联等等,这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不仅是各个领域内的精英代表,促使本领域内的文化朝向更精尖的方向发展,而且一并繁荣了整个文化界,文化界呈现一派昌盛的景象。当时的大学教授,如陈独秀、周作人等月薪三五百大洋,而普通图书馆员只有八块钱,生活优裕的精英知识分子为了某种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集资办刊物,且不取编辑费和稿费,这才可能真正做到“拿自己的钱,说自己的话”,文化精英的这种独立姿态,既指向政治权威,也指向通俗文化。不仅是在文学界,其他领域也进行了一些发展,科学技术领域内先后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努力推动半殖半封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并且,此时西方思想也大量引入中国,关于民主的、科学的、思辨的、激进的这些先进的,进入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知识分子精英群体。

二、精英文化的转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由毛泽东作出,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提出了评价文学的标准是政治第一性,艺术第二性,《讲话》被视为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发展。此时精英文化的发展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因素:其一,政党对对革命文艺的要求,同作家作品的实际成绩之间存在着差距,五四以来的文艺运动对革命的进展反映得很不够,对精英文化的现代化追求超过了对民族化、大众化的认同;其二,来自城市的知识分子精英群体难以与没有文化背景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工人农民相结合;其三,战时的政治军事体制迫切需要宣传式的作品,而文人知识分子则对高雅的艺术更感兴趣;其四,精英群体习惯采用暴露、讽刺的手法抨击时政,这种思维定式在解放区难以转变,与革命阵营产生矛盾。虽然知识分子群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但其自身也存在不少不足,比如一些人对工农兵认识不足,对群众缺乏了解和感情,轻视实践;一些人有较严重的唯心论、教条主义,满足于空想和空谈;一些人主张艺术脱离政治,宗派主义等。

在此基础上,精英文化受到了打击和削减。这样政治压力下得知识分子被套上了紧箍咒,文艺的人性好人独立性被抹杀掉了,把本来自由艺术的创作格式化、公式化,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创作和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变成宣传工具,机械图解政治概念,毫无精英价值可言。精英群体失去创作自由,无法拿出像样的作品,偶尔拿出带点独创精神的东西,被整肃、被杀或被逼自杀。这一时期如文学青年王实味,因写了一篇“有点暴露延安暗面”的作品,被批斗折磨,最后惨死,还有丁玲女士因一篇《在医院中》而受到政治批斗。面对文艺革命高压线,精英群体纷纷恐惧、绝望、沉默,从而集体失声。这是解放区的状况,另外还有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的文学与之相比,这些地方的文学反而茁壮成长,以抗战题材反映抗战现实的文学,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侧重人生探索的等等,例如钱钟书和他的《围城》,老舍和他的《四世同堂》,张爱玲等一批实力作家。这些作家以社会的使命和责任承担者的身份立足于世,营造了容纳终极关怀、价值理想、形而上超越、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即使没有刻意认清社会现实并与之抗争,但在其精神领域已然形成了精英知识分子那种超然独立、睥睨苍生的精英意识。所以这一时期精英文化的发展,需分为两个区域来看,因着后来新中国建立是基于解放区,所以主线索也归于解放区的精英文化发展历程。

三、精英文化一波三折——1949~1976文学思潮

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精英文化伴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律动,大体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期(1976~今),此小节则主要论述前两个时期。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确定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为了“彻底打破少数人对于文艺的垄断,使文艺为最广大的工农群体所接受和运用”,文艺战线开展了一系列斗争,从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开始,经过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适、胡风思想的批判和胡风反革命的揭露,到1957年又进行了反对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及其他右派分子的斗争,接着,进行了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潮的批判。这些并不温文尔雅的“批判”,关注的并非“普及与提高”之类的枝节问题,而是政治权威不能容忍“文化贵族”们可能有的怀疑精神、批判眼光以及“主观战斗精神”。这种没完没了的“思想改造”不能说毫无效果,起码限制了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也大大削弱了一般民众对“精英”的崇拜与信任。精英已经不是当年的精英,民众也不是当年的民众,政治权威对精英文化施加“暴力”所造成的严重创伤,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治愈的。这一时期,精英知识分子角色缺失,原来的精英群体集体失声,或成为政治的代名词。如郭沫若,早起的郭沫若是一个极具浓烈感情色彩人物,对文学的激情热爱到亲吻土地的地步,写出气势磅礴的《女神》,可是这样的一个血性的青年人,在建国后却成为一个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抛弃妻子的伪君子,并再也没有过学术上的辉煌。话剧上,由于江青的插手和政治的介入,京剧现代戏迅速样板化并一统天下,这不仅违反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也使京剧现代戏在文革中沿着“三突出”的荒谬原则走向极端化和僵化,最终成为江青等人阴谋政治的炮弹,从而造成重大挫折。

然而,即使在这样高压的境遇下,精英知识分子所受的摧残之下,荒野夹缝里仍然生长出了精英文化的幼苗,代表了这一时期精英文化的走向问题和艰难的发展历程。例如“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代表这一时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的精英文化,反映民主革命,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即使它们迎合政治所需,但也磨灭不了其作为精英文化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美的特性,一方面它们是基于正在的或已有的社会现实来进行创作的,符合精英文化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它更是一部文学作品,拥有符合文学的审美价值体验和精英主体对于美的价值感受以及自身的价值观、思想感情的抒发。所以,从这几点看来,这一时期的精英文化虽然举步维艰,但好在并未断层。

四、精英文化的复兴与困境——改革开放至今 随着“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的结束,在专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的人民怀着再生的喜悦和强烈的义愤,投入到新的生活当中,精英知识分子也开启了新的精英文化模式。1978年,党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原来的抓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仅经济市场上改革开放,连文化思想上也开放了。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最广、最深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经过文革的伤痛之后,精英知识分子痛定思痛,形成一批“伤痕文学”,接着是“寻根文学”,“后现实主义”,“新现实”“新生代”等等,这些都是精英群体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即使如此,在全球化商业的浪潮之下,历经磨难的精英文化的生存境遇令人堪忧。当市场经济大潮袭来时,精英价值面对市场价值的挑战,仅仅能发现其倪端并感到危机,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实质的行动来抵御,原有的精英文化体制在市场价值规律的面前无所适从。作为商业市场向文化界蔓延的结果——大众文化的出现,给中国文化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当大众文化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时,精英文化没落、凋敝、无所依仗,无所前进等症状出现,此时社会受西方浪潮的影响,快餐文化盛行,人们渐渐浮躁,社会也浮气起来,而传统的精英文化的高雅、沉静、积淀的性格则与此格格不入。

总览这一时期精英群体的状况,精英文化陷入困境的原因有:精英角色的弱化、精英成果的削减、精英中心的边缘。精英角色的弱化,当商品经济物质效益从沿海蔓延达到内陆满足无数人物质需求时,人们再也坐不住了,一头扎进商品经济的海洋中,热衷于捞金,而非学问,知识分子亦是如此,一方面,知识分子保留着高贵的头衔,享受民众带来的赞许时,另一方面又与金钱为伍,甘于臣服,甚至将自己已有的成果当做献祭献给这茫茫的商海潮流之中。也正因为民众受教育率普遍提高,人们对精英群体的模式已窥探一二,原有的新奇与崇拜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减,于是相应的,精英群体的优越感也逐渐降低,便愈发地不可治愈,一些精英知识分子甚至否定自身作为一个群体的必然性,这也是精英角色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精英成果的削减,相比较建国前后,建国前的知识分子明显产出更多,不管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而之后的知识分子,在经过建国初期的政治高压,明显成果锐减,不仅如此,他们在对待自己领域内的事情学术学问,也表现出来消极怠慢和不作为、不敢为,刻意疏远政治,或刻意迎逢政治,在功利和实用面前降低了原有的对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诉求,这些就造成了精英成果的削减。精英中心的边缘,举个例子,在国外的知名高校中,很多都是教授治校,意思是教授,这个精英群体,是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并拥有话语权的,学校的各项程序受教授影响,而不是听任别的任何的声音,所以这样的学校才是精英以及精英文化的发展平台。反观国内,我们的高校是受政府拨款,知名大学校长由政府任命,所以高校为政治服务,这样的情形下是不允许出现任何异样的声音的,这也就导致了精英群体都是同一个声音,或者真正的精英知识分子集体沉默,进而越来越边缘化。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精英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表现在与大众文化的对抗上。遇上互联网加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概念变得模糊了,以往的精英文化指,由少数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且主要是由他们欣赏的高雅、严肃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其它形态文化形式相比较,精英文化主要以观念的形式向社会展开和表现自己,并通过观念对人们的行为进而对社会生活起作用。然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样少数的界限,精英文化的传播和欣赏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特权,而是大众下的东西,人人都可以接触到的,反而它的创造仍然是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它的发展速度,大众需求愈来愈多,可精英文化的创造赶不上这样的需求,于是涌现越来越多的“二级精英”,之所以称之为“二级”,是因为一方面这些“二级精英文化”确实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影响,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作用,但“二级精英群体”是不被正统精英知识分子所认可的,所以就造成了精英文化的困境,精英概念对于传统来说变得模糊了。然而,新媒体发展是大势所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抗衡仍然在持续,精英文化战胜大众文化,或者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边界模糊,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新概念,这些是正在进行的和未来所需商榷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精英文化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结语

关于“二级精英文化”的简要涉及实属文思而下的拙见,但是精英文化走到今天日趋衰微确实事实。我们现在的研究生群体实在很难和辉煌时代的大师们相比,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成果上。这不仅是我们自身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但是不管怎样,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需要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变成精英中的一份子,使我们配得上研究生这个称号。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车美萍.困境与拯救:中国精英文化三十年.[J].山东:山东社会科学,2010,4期

[3]罗明,陈成涛.大众文化的冲击与精英文化的命运.[J].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期 [4]陈平原.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J].北京:社会科学报,2014,6期

下载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延长石油百年历程

    延长石油百年历程 光绪年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德国水师提督汉纳根和世昌洋行委托陕西大荔县人于彦彪到延长 县商谈开采石油的相关事宜,他和延长县绅董郑明德等私订合同,合......

    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

    发展历程

    2014年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3月 3月在广......

    发展历程

    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

    中国共青团百年光辉历程

    中国共青团百年光辉历程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年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共青......

    用好红色资源专题党课:红色革命歌曲百年发展历程

    Print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用好红色资源专题党课:红色革命歌曲百年发展历程红色革命歌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的产物,以歌唱革命斗争、革命领袖、民族团结、社......

    工程担保起源及发展历程(五篇范例)

    工程担保起源及发展历程工程保证担保最早起源于美国。1894年,美国第一家专业保证担保公司——美国保证担保有限公司在纽约州成立。18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赫德法案”,要求所有......

    共产党宣言发展历程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先后就读于巴门理科中学和爱北斐特理科中学。1837年9月辍学习商。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