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

时间:2019-05-14 14: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城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城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

第一篇:海城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

根据辽宁省司法厅、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发公益性岗位配备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助理员工作的通知》(辽司〔2011〕15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解决我市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短缺问题,海城市人社局、司法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聘27名社区矫正助理员。

6月11日,报名工作在海城市劳动就业服务局火热展开,本次招聘受司法局委托,由就业局负责具体的招聘工作,就业局的工作人员秉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报名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并录入电子数据库,截止到6月15日共有86名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报名。此次招聘的社区矫正助理员,其工作职责就是协助各镇区司法所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同时组织矫正对象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社区服务等。

此次招聘活动对于解决海城市就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加入也推进了海城市市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建设,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篇:关于葫芦岛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的公告

关于葫芦岛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的公告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更好地履行社区矫正工作新职能,解决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面向社会、指标到所、定向报名、考试考核、择优录用的方式公开招聘128个社区矫正助理员(每个司法所一人)。

一、招聘名称、性质

1、岗位名称:社区矫正助理员

2、岗位性质:公共基层服务岗位

3、聘用性质:合同制

二、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职责

按照司法行政机关的业务要求,社区矫正助理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乡镇、街道司法所所长开展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主要包括对社区(村)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开展社会调查及接收、管理、教育,组织公益劳动、帮困扶助、解矫、安置帮教以及其它方面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等。

三、招聘对象及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遵纪守法,没有前科劣迹(或国家法律法规有关不得聘用的情况),责任心强,并热心公益事业。

(二)年龄在22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有葫芦岛市本地区户籍。

(三)具有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年以上社会实践经验。

(四)身体健康,没有性格、精神缺陷或其他不良癖好,能够正常履行本岗位工作职责。

(五)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言语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具有文字处理,制表、收发电子邮件等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其它方面技能。

(六)如果总成绩并列,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优先录用:

1、所学专业为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劳教管理矫治类的。

2、在学校学习期间受校级表彰的优秀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受市级以上表彰;在市级以上主要刊物上发表过优秀学术论文的。

3、在政法部门从事相关工作1年以上或具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的。

4、有心理咨询师证、律师证、法律服务工作者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格证的。

四、招聘程序

1、报名

应聘者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户口本及上述材料的复印件各两份,近期免冠照片4张(2寸),填写《葫芦岛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报名表》,到本人所在县(市)区司法局报名。报名时间为:2012年3月12日—2012年3月22日。

应聘者根据自身情况和《葫芦岛市司法所社区矫正公益岗位开发计划表》(附后)中各县(市)区招聘岗位职数,定向报名,报名时选择且只能选择应聘某一个乡镇(街道)的社区矫正助理员岗位。在报名结束后,报考名单将在“葫芦岛法律服务网”上公布,应聘者可以自公布报考情况之日起在一周内更改报考志愿,每名应聘者只有一次更改报考地区的机会。最后报名成功者名单同样在该网站上公布。

2、资格审查

由所在县(市)区司法局、人社局(劳动局)共同负责。

3、考试

考试分为笔试、面试。

(1)笔试内容包括:职业能力测试及公共基础知识;社区矫正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与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心理咨询方面知识。

笔试时间:2012年4月10日。具体要求和安排由市、县两级以公告形式通知。考生笔试成绩可通过葫芦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www.xiexiebang.com)查询。

(2)面试:面试工作由市、县二级司法局会同市城乡就业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面试人数依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实际招聘名额1:2的比例来确定。各县(市)区具体面试时间、地点在“葫芦岛法律服务网”上公布或向各地联系人了解。

4、体检与考核

根据笔试、面试综合成绩(即笔试成绩×40%+面试成绩×60%),按照实际招聘名额1:1的比例来确定体检和考核人选。体检地点为市中心医院二部。体检工作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部发[2005]1号)、《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9号)、《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0]82号)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组织实施。

考核工作由市、县两级招聘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在体检和考核过程中出现应聘者成绩并列,以具备招聘条件

(六)之一或面试成绩高者优先;如出现招聘人数未达标情况时,按照笔试和面试综合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增补。

5、公示

经体检、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后,在葫芦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www.xiexiebang.com)上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

五、待遇和管理

1、被聘用的社区矫正助理员的工资待遇按《关于调整全市公益性岗位、公共就业服务岗位人员工资标准的通知》(葫人社发[2011]78号)文件执行,工资及社保补贴由各县(市)区在就业资金中列支。

2、社区矫正助理员一经聘用,签定一年期劳动合同,其中试用期为六个月,试用期间如发现不具备录用条件、有违法违纪等不良表现或不胜任工作的情况,经各县(市)区考核领导小组研究同意解聘。第二次签定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3年内除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外,严禁擅自脱离、更换工作,如违约将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在岗位工作满三年后,如个人发生工作变动,应在离岗前1个月向县(市)区司法局提出申请,经市、县两级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方可解除合同。

3、对招聘的社区矫正助理员,实行考核制。由市、县两级司法局和人社局组成的考核小组,按照《考核办法》实行半年检查、年终考评,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失职或不胜任本职工作者给予处分或辞退处理。

咨询电话:3110430、3152259

第三篇:海城市第八届社区居民委员会

海城市第八届社区居民委员会

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市2008年选举产生的第七届社区居民委员会任期已满。按照《鞍山市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鞍山市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细则》、《鞍山市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规程》的规定,结合我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际,特制定我市第八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这次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创新理论为指针,以国家、省、市有关居委会选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扩大社区居民民主参与程度为核心,以公开、公正、公平和保持社会稳定为原则。通过换届选举,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努力建设一支年富力强,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强工作能力,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提升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海城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确保选举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在换届选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换届选举顺利进行。

2、坚持依法选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各级的文件要求,履行法定程序,做到依法选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确保选举质量。坚决杜绝有法不依、以言代法、压制民主的做法,确保居民自治落到实处。

三、组织领导

长:王

市委书记 副组长:金长松

副市级干部

李国涛

民政局局长

成员:浦

组织部副部长

陈兴宇

宣传部副部长

纪检委副书记 徐刚伟

公安局副局长

司法局副局长

财政局总经济师

赵洪桥

农经局副局长 王振华

信访局副局长 史丽欣

妇联副主席 张文孝

民政局纪检组长 汲寿存

民政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李国涛(兼)

四、选举方式

本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以居民直接选举和居民户代表选举的方式进行。一是对撤村建居委会的地方,凡农村集体经济改制没有完成的,要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进行选举。二是其他社区按照鞍山市第八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实行居民户代表选举。

五、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这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从 3月1 日开始到 5月15日结束,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3月 1日—3月 10日)

1、建立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机构。市社区换届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第八届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海州、兴海、开发区和相关镇成立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党委、人大、管委会(镇政府)的主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正副主任一般由党委、人大、管委会(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一般由组织、宣传、纪检、民政、财政、司法、公安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日常工作。

2、制定选举工作方案。管理区(镇)选举工作指导小组,要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依照《海城市第八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本管理区(镇)的具体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并报市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抽调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派驻各社区,担任选举工作联络员,指导、协助社区选举委员会抓好选举工作。

4、安排社区选举工作经费,印制选举工作文件及宣传材料。

5、召开选举工作动员大会,对选举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二)宣传发动阶段(3月11日—3月20日)

1、管理区(镇)要举办培训班或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从事换届选举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选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干部和选举工作人员执行法律和政策水平。

2、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板报、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这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目的、方法、步骤及政策法规等,以此营造浓厚的选举工作氛围。

(三)组织选举阶段(3月21日—4月20日)

1、推选社区选举委员会,负责具体组织本社区的选举工作。社区选举委员会成员由第七届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从有一定组织能力、有原则性、办事认真的社区成员中推选产生,一般由7人或9人组成,要留有一定的备选成员,如遇选举委员会成员本人或其直系亲属被提名为正式候选人并决定参加选举,应依次递补。社区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选举委员会主任,主持社区选举委员会的工作。社区选举委员会产生后要及时发布公告,组成人员名单应报管理区(镇)的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备案。

2、做好选民资格审查,搞好选民登记。凡在本社区居住,年满十八周岁,享有政治权利,具有表达自己意志、行使选举权利行为能力的居民都要进行登记。居民是否年满十八周岁以本社区确定的选举日为准,居民的出生日期以身份证或户籍登记为准。由选举委员会组织对本届选民进行登记,选民登记可采取选民登记员上门登记或选民到登记站进行登记。

对于下列人员可予以登记:

(1)对于人户分离的居民,对愿意参加户口所在地选举的,要尊重其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不得重复行使选举权利。

(2)户籍和居住均不在本社区的社区工作助理和原社区居委会成员,经本人申请,予以登记。

(3)对居住在本社区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应认真听取其意见,尊重其意愿,凡愿意参加本社区选举的人员,并经社区选举委员会同意,应予以选民登记。

(4)对选派到社区工作的机关干部、复退军人和大学生,也要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登记。

(5)驻社区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等法人组织,可选派代表1—2人,凭单位委托书进行选民登记并参加社区居委会的选举。

对下列人员不予以登记:

(1)由社区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具有行为能力和表达意志的精神病患者等人员,不列入选民名单。

(2)在监所羁押的居民,不参加社区居委会的选举。选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15日前公布(采取户代表选举的社区可只公布参加选举的户代表名单)。居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在选民名单公布后五日内向选举委员会提出,选举委员会应当在5日内做出解释或调整。

3、推选产生第八届社区成员代表,组成新一届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社区代表前,要推选楼门长、楼(院)长、居民小组长。社区居民委员会应按照便于自治和管理的原则,每个楼门设一名楼门长,每栋楼(院)设一名楼(院)长,根据管理需要,设若干居民小组长。其推选方式可采取自荐、组织推荐的方式进行提名,经居民认可或居民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推选,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相对多数赞成确定。建立起以楼门长、楼(院)长、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社区民间组织代表、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夯实社区工作组织基础。

推选社区成员代表由社区选举委员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应有广泛的代表性,从加强社区建设的实际出发,各居民小组、居民群众团体、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社区企事业单位都应有代表参加。要积极吸纳社区内的知名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当选社区成员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一般按每20—40户左右推选1名或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3名的比例产生,代表的总数不得少于50名。

4、推选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社区居委会成员初步候选人,应由本人报名,并有10人以上的本社区选民联合提名。初步候选人在报名时,要说明自己所要参与竞选的职务,所有初步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10日前张榜公布。

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应从奉公守法、年富力强、办事公道的人员中产生,原则上在55周岁以下(女性50岁),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个别有突出贡献,居民群众特别拥护的,经管理区(镇)的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审定后,条件可适当放宽(连任的社区居委会成员最高年龄,男性一般应在60周岁以下,女性应在55周岁以下)。

按村委会组织法进行选举的社区,候选人条件按海城市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关规定执行:对劳改、劳教释放人员,应当界定在自释放之日起计算,三年内不得被提名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被判缓期执行的居民被选举为居委会成员的,其当选结果无效;对居委会成员在任职期间被依法判刑或判缓期执行的,自判决之日起其职务自行终止;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从当事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三年内不得被提名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因为当事人逃避处理或拖延履行处理决定的,自处理决定完全履行之日起计算。对于当事人在当选前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行为,故意隐瞒真相,逃避处理的,自发现之日起,其职务自行终止;对近期受到党内警告、严重警告处分的,自处分决定下达之日起计算,一年内不得被新提名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对受到留党查看以上处分的,二年内不得被提名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

适时召开新一届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推荐的初步候选人进行预选,确定正式候选人,并在选举日5日前按得票多少张榜公布。主任的正式候选人应当比应选名额多1人,副主任的正式候选人应当比应选名额多1—3人。社区民警作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兼职副主任列入到正式候选人名单当中。

5、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召开社区成员大会、户代表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兼职实行等额选举),当场公布选举结果。

社区居委会成员一般按3人或5人设定,社区规模特别大的最多不超过9人,并要确保至少有一名妇女指数,具体指数由各管理区(镇)的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根据社区规模和工作需要,参照上届指数,提出切实可行的配置方案,提请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大力提倡社区党组织成员按法定程序推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成员。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最大化。

可吸纳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公司负责人为社区居委会兼职副主任,以适应城镇社区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

(四)建章立制阶段(4月21日—4月30日)

1、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下属各种组织机构。新一届社区居委会产生后,要根据本社区实际,设置保障服务、治安调解、环境卫生、文化教育、计生妇女等工作委员会,明确内部分工。工作委员会主任由社区居委会成员或社区助理兼任,工作委员会委员实行聘任义务制。

2、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制定社区居委会3年任期规划和工作计划。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等,使社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轨道。

(五)总结验收阶段(5月1日—5月15日)

1、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社区选举委员会要将各种有关资料整理归档,交所在管理区(镇)社区办或民政办保存。

2、由驻社区选举工作联络员主持在社区选举委员会的监督下,做好新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交接。

3、检查验收。由管理区(镇)的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对完成选举工作任务的社区,逐个进行检查验收,对经验收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或重新组织选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总结报告,于5月5日前上报市民政局,市换届选举领导小组于5月中旬对全市换届选举工作情况进行抽查。

六、保证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管理区(镇)党委、管委会(镇政府)要高度重视换届选举工作,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选举工作指导机构,加强工作指导,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整个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社区要成立选举委员会,具体组织开展选举工作。各管理区(镇)组织部门、民政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履行工作职责,抓好换届选举工作的业务指导。各级财政部门要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所需要的工作经费,审计部门要抓好社区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各社区党组织要统筹安排社区日常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换届选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力以赴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二)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选举。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组织广大干部、居民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鞍山市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细则》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使广大居民了解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掌握选举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积极参加投票选举,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民主自治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精心组织,保障社区民主选举依法有序进行。一是要认真制定方案。各管理区(镇)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换届选举方案。二是要依法依规操作。要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体现社区民主自治原则,不得直接任命、委派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要坚决按法定程序办事,严格把握推选居民代表、推选选举委员会、提名候选人、投票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等主要环节和步骤,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三是要搞好检查验收。为了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质量,选举工作结束后,管理区(镇)的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要及时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对验收不合格的,要限期重新组织选举。

(四)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中的信访问题,坚持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教育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及时给予处理。要建立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信访联动机制,对于涉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信访问题,均由各级业务指导部门统一解答,避免政出多门。要建立健全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由换届选举引发的重大事件。要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处理群众信访不及时或敷衍塞责、压制打击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四篇:社区矫正(范文)

兼收并蓄 勇于实践

努力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路子 海曙区西门街道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西门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区司法局的业务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止今年9月底,我们街道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49人,依法解除矫正18人;现有矫正对象31人,其中缓刑14人、假释10人、保外就医4人、剥夺政治权利3 人;共建立公益劳动基地13 个;累计组织开展矫正人员集中学习456人次、个别谈话教育576人次、组织公益劳动690人次、矫正对象共进行思想汇报458人次。我们街道接收的矫正对象人数占到了全区的四分之一以上,矫正对象的五类人员中,除了管制对象以外,其余四类矫正对象在我们街道辖区都有,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相对突出。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伊始,街道党工委就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西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纳入街道综治考核工作,街道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听取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汇报,了解社区矫正工作进程,积极为社区矫正工作出谋划策,亲自指导社区矫正的各项工作,组织领导得到有力保障,使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路子。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矫正工作软硬件的同步发展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如何做好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认识到,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即做好“两支队伍、两个场所”的建设。一支队伍是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之初,街道就在辖区内招聘了一批具有一定政治素质和法律理论知识,并有一定威望和号召力的热心居民,成立了以退休民警、教师、居委会干部、公务员、高校学生等九十六人的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并为他们颁发了聘书。为了加强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管理,西门街道司法所制定了《社区矫正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了志愿者的工作职责、任务,规定了志愿者在矫正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使志愿者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提高业务素质,我们编写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指南》,邀请专门从事矫正工作的社会工作师和矫正工作顾问团成员为他们授课,使他们逐步掌握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方法,目前这支队伍正活跃在社区矫正工作的第一线,其作用的发挥越来越明显。另一支队伍是矫正工作顾问团队伍。由于社区矫正工作专业性较强,它融合了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探索该项工作的科学管理,街道建立了一支由法律工作者、高校心理学专家、犯罪学专家、社会工作者、手语翻译老师等人员组成的专业顾问团,并制定了《社区矫正工作顾问团工作细则》。顾问团的成立,为我们的科学矫正提供了依法保障,目前我们与宁波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合作,请专业人员为一些特殊矫正人员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结果为这些个案矫正对象制定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矫正工作方案;我们聘请了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刘世宇法官为我们街道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矫正提供实务指导;我们还计划到市聋哑学校聘请哑语老师,教社区矫正工作者学习手语,为今后开展聋哑矫正对象的矫正工作做好准备。今年,街道司法所已安排社区矫正工作顾问团的成员为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授课三次,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两个场所是指街道司法所的矫正工作室和社区的矫正工作站。为了保证矫正工作有专门的场所,街道专门腾出一间办公用房,建立了全区第一个矫正工作室,在矫正工作顾问团的指导下,根据矫正工作的特点,对矫正工作室的布局进行了设计,力争给矫正对象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以减少矫正对象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对立。物质保障上,街道专门为司法所配备了矫正工作专用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档案柜等工作设备,到目前为止,街道为社区矫正工作已累计投入经费20多万元。

二、抓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夯实矫正工作的坚实基础 在开展社区矫正这项工作中,我们街道严格按照《宁波市海曙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结合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逐步形成“六化”矫正工作法。一是资料登记规范化。街道司法所和社区矫正工作站分别建立了矫正对象一人一份的书面档案,并率先在全区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的电子档案,书面、电子的两套文档,确保了矫正对象信息登记的准确无误,建立了明晰、完备的基层矫正工作台帐。考虑到街道矫正对象档案的保密性,加强矫正对象档案的严格管理,司法所制定了《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接收、档案借阅等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二是矫正学习专题化。矫正对象的专题学习,采用街道司法所布置和社区矫正工作站自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集中学习,矫正对象的常规教育可分为:一是入矫的规章制度作为必修内容要求学习;二是根据矫正对象性质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组织学习;三是道德教育、时事教育经常性地进行学习;四是刑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分阶段性地进行学习。三是思想汇报制度化。针对不同处遇的矫正对象,在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我们从矫正工作的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进行,对于普管级的矫正对象,每月底到司法所报到和上交思想汇报,对于严管级、宽管级的矫正对象,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中的期限规定执行。四是公益劳动特色化。按照“符合公共利益、便于监督管理、矫正对象力所能及”的原则,各社区矫正工作站都建立了公益劳动基地,并设定具体工作岗位。如柳庄社区与物业公司签订公益劳动点协议书,设定了打扫卫生、整理文件、义务巡逻、帮扶老人四项公益劳动岗位,矫正对象按周轮换不同岗位参与劳动。五是帮困解难经常化。对矫正对象实行人性化教育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通过每月上门走访,了解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解决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如北郊社区一名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经批准长期在外地治病,当其返回宁波后,矫正工作站工作人员马上购买了水果上门探望,既体现了对他的关心,又能及时了解其思想生活情况。六是考核奖惩公开化。严格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有关规定,对矫正对象实施定期考核,我们坚持做到考核标准统一,考核内容公开,矫正对象随时可以查阅自己的考核登记情况,严格的奖惩制度落实,充分调动了矫正对象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了彰显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严肃性,街道司法所制定了完整的矫正工作程序。矫正对象接收时有入矫仪式,由司法所长、社区民警、社区治保主任一起对其进行首次谈话,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并向矫正对象发放矫正期间的权利和义务的须知,同时,矫正对象必须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公安民警依照职权对其制作谈话记录,司法所与矫正对象监护人签订《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发挥监护人在矫正中的作用,与矫正志愿者签订《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实施“一对一”帮教,街道还制定了《社区矫正志愿者结对帮教办法》。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街道按照区司法局的要求,先行对矫正对象实行“两个评估”工作的探索,具体由司法所组织实施。即入矫初期进行风险评估,矫正过程实行质量评估,使矫正工作逐步趋于科学化管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风险评估:矫正对象前三个月,统一实行普管,三个月后,司法所根据矫正对象的个人成长经历、自控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生活来源、悔罪表现等20项内容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划分为三级四等,“严管、普管、二级宽管、一级宽管”。不同的管理等级,司法所给予社区矫正对象不同的矫正处遇。确定为严管级的矫正对象, 每周到社区矫正工作站报到一次,每半月汇报思想一次,矫正工作站人员与社区民警每半月上门家访和走访群众一次,要求矫正对象必须参加工作站或司法所指定的学习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并在指定的区域活动;普管级的矫正对象每月到社区矫正工作站报到一次,每月上交思想汇报一次;确定为宽管级的矫正对象, 每季度到社区矫正工作站报到一次,每季度汇报思想一次,工作站工作人员每月电话了解情况。对于普管、宽管级的矫正对象按照要求定期进行走访和参加公益劳动。质量评估:矫正对象在矫正中期和矫正末期,街道司法所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矫正对象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生存能力、个人认知等方面的调查,了解矫正对象的实际矫正效果和矫正工作质量。矫正对象期满解矫时,由社区民警、司法所长、社区矫正工作站人员、矫正志愿者共同参与解矫仪式,对矫正对象矫正期内的表现向本人反馈,矫正期满宣告书进行宣读,矫正对象进行表态发言,同时,社区矫正工作站还向解矫人员献花,祝愿他们新生活的开始。

三、抓公益劳动基地建设,把握矫正工作的重要环节 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参加公益劳动,他们既可对社会做出一些有益补偿,又能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能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街道司法所十分重视加强公益劳动基地建设,推行了“一书一簿二制度”。“ 一书”是街道司法所与敬老院、物业公司等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签定“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协议书”并颁发聘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一簿”是“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由社区矫正工作站站长具体负责对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情况进行记录。“二制度”是指“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制度”和“社区矫正公益劳动考核制度”。对公益劳动基地的设置目的和原则、公益劳动的时间、公益劳动基地的建立权限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在公益劳动安排上,街道司法所采取集中劳动与分散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做到因人、因地、因事制宜,对一些自主选择公益劳动项目的矫正对象,我们计入公益劳动时间,对于他们特长的积极发挥,有利于自身的改造转化。

四、抓道德法制教育,规范矫正对象的日常行为

矫正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走进了社区居民的视野。他们在社区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不同的是,他们需要接受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街道司法所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矫正对象不同犯罪类型、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生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对少数存在严重思想包袱、情绪十分低落的矫正对象,我们按照分类矫正的原则,实行个案帮教。如翠南社区一名年轻的矫正对象入矫后,与社区矫正工作站配合不密切,一直没有上交思想汇报,为此,街道司法所把她列入重点帮教对象,经过详细调查,摸清了她的犯罪原因,掌握了她原系甬江职高学生,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家里父母离异,学校毕业后一直无业,根据这一情况,司法所采用思想教育与解决困难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其进行训诫谈话,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另一方面与监护人一起,帮助她寻找工作,以就业稳定思想,一段时间后,她有明显的悔改表现。目前该矫正对象能够服从管理,按时汇报思想,也找到了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矫正对象通过系统的法制教育,规范的日常管理,唤醒了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勇气,换来了矫正对象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如矫正对象凌某主动向社区募捐善款200元支持慈善事业,并打算今后在条件许可时,开办一个敬老院。矫正对象倪某将医学保健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区老年人。今年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后,街道司法所作了统计,累计收到矫正对象捐款近万元,他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鼓起了回归社会的勇气,感受到了和谐大家庭的温暖与快乐。

五、抓资源力量整合,保证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区矫正工作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刑罚宽严相济政策的必要手段,也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更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对能够服从矫正工作站管理、配合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矫正、心理矫正、效果明显、悔罪表现突出的矫正对象,我们给予充分的人性关怀和宽松的矫正环境,并向相关单位建议为他们申报减刑;对于那些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态度恶劣,违反规定,不配合矫正工作甚至重新犯罪的矫正对象,我们则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坚决、有力地予以惩处,从而确保社区矫正这一特殊行刑方式的严肃性。

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管理中,公安派出所始终履行着执法主体的职能,街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十分重视各方力量的整合,特别强调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的协调工作。一是矫正对象必须接受社区民警、司法行政人员、治保主任的首次谈话,矫正对象必须接受社区民警的训诫。二是对在日常监管中出现的不服从管理、不配合矫正及思想上出现重大波动的对象,我们指定时间、地点,由社区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找其谈话。三是矫正对象在执行外出请假制度、迁居及矫正期满等工作中,街道司法所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与公安派出所沟通,履行必要的手续。同时,我们还与区法院、区检察院经常保持联系,接受他们的业务指导,主动将社区矫正工作纳于检察机关的监督之下,保证矫正工作依法、顺利展开。

六、抓经验总结积累,探索矫正工作的新路子

街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十分重视矫正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做好横向纵向的信息沟通,遇到疑难问题及时与上级机关联系,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街道矫正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坚持矫正工作例会制度。街道司法所集中听取各社区矫正工作站的情况汇报,掌握矫正工作动态,交流矫正工作好的做法;二是积极报送各类矫正工作信息。我们街道矫正工作的做法被《浙江法制报》报道,矫正工作信息在《海曙通讯》、《数字海曙》等刊物多次录用;三是认真总结经验。街道司法所每季度编写一期矫正工作简报,发放每个社区矫正工作站及相关部门,简报内容主要介绍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社区矫正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搜集借鉴兄弟单位好的做法,从而提升了街道矫正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第五篇: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调查报告

【摘要】: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区矫正所体现出来的发动社会力量来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的一大亮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不足,社区矫正法律体系的不够成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本文试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探析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及其相关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 社区矫正存在问题改进对策执行难

一、基本情况

2003年,我国在五个省市试点社区矫正工作并逐步推广。经过8年的发展,社区矫正工作已在我国全面试行。现在虽然在全国国地普及社区矫正工作,但就工作现状而言,由于社区矫正尚未立法,工作部门与人员队伍也没有专门化,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困难,今年以来,我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实地调查、专题研讨等方式,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形成了本调查报告。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正处于试点摸索阶段,从各地试点情况看,社区矫正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人们对社区矫正认识上的偏差、相关法律滞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一)民众对社区矫正难于认同

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罪犯”就意味着“坐牢”(监禁),认为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心把犯罪人放在社会上不保险,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犯罪人会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却仍然留在社会上就等于没有受到刑罚处罚,或最起码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且深根蒂固,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二)适用的对象过少

我国长期以来都以执行监禁刑罚为主,非监禁刑罚为辅,对于非监禁刑罚的适用还处于非常薄弱的阶段。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情况包括三种刑罚和两种刑罚执行措施。三种刑罚指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两种刑罚执行措施指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然而在实践中,对于管制刑的适用率不高,而法律在管制、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等的适用对象和条件上规定得又过于抽象和苛刻,导致实践中难以执行,适用的比率非常低。据统计,2000年全国各级法院被判处刑罚的罪犯总数为646431人,其中被判处管制的为7822人,占1.21%,判处缓刑的占15.85%。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罪犯予以假释的适用率仅为1.63%,在2001年监外执行的罪犯占在押犯总数的比率仅为1.83%。[5]实践中,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非常少,这就使社区矫正制度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促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以及探索行刑方式多样化等一系列目标,都将难于达到。

(三)现行的法律规定滞后

在现行法律规定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修改。如有关缓刑、假释的法律规定过于严格。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可见法律对缓刑适用规定上,没有对缓刑的适用主体和行为条件予以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司法机关在适用缓刑时,没有确切的参考依据,从而在司法实践中较少适用缓刑的刑罚。另外,缓刑适用对象的范围为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缓刑的适用量,反映了刑罚执行制度上倾向于监禁刑罚,尽量减少适用非监禁刑罚的刑罚思想。立法及司法机关对于假释的适用也同样采用慎重的态度。如对于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以及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将无法通过假释这一法律途径尽早回归社会。此外,在适用假释时,“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危害社会”作为实质性条件,其实为软性条件,缺乏考察、评定和检验的标准,造成实践中不易操作。从而在决定假释时,出于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考虑,假释决定机关将会采取尽量不适用假释的做法,这样就不用承担失察等责任。

(四)社区矫正工作仅流于监控,矫正、教育及执行刑罚的严肃性不足

现行矫正制度包括了电话报到、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劳动、请销假制度等,在理论上基本涵盖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受到各种制约。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加之交叉感染的顾虑,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形式表现为报到、谈话及走访,由此,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而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

而且,社区矫正的本质是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这种刑罚执行的性质常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存在着随意性,偏离了法律的轨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许多矫正规定尚以规定、细则、办法的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矫正部门在执行中存在束手束脚的现象。二是在矫正工作的对外宣传中强调其人性化的一面较多,强调刑罚执行的严肃性的一面较少,使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受众产生了片面的误解。三是矫正工作开展前,缓刑、假释罪犯在由公安机关监督执行时确实比较松散,在重新规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不理解和阻碍。四是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本身具有抗拒改造的心理因素。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权威性不足的问题,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成为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五)社区矫正组织不健全,社区矫正层面单一,尚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矫正网络根据我国现行刑事法律的规定,对于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在其刑罚执行时均由公安机关代为管理。但是,由于公安机关本身肩负着维持社会治安秩序和刑事案件侦查等重大任务,在警力已经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对社区矫正人员予以监管改造,就显得力不从心。实践中公安机关仅做到对文件和档案材料上的把关和落实,对于社区矫正的教育转化、心理矫正、监督管理等重要工作内容就处于落空状态。而且,目前在试点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在吸纳社会志愿者、组建专业心理矫治队伍、社区力量帮教方面尚处于构思起步阶段。这样在工作中就极易因没有统一的社区矫正机构和配套的社区矫正体制而出现互相推诿和责任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社区矫正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专业矫正人员少,也直接影响了社区矫正制度作用的发挥。

四、改革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对策

基于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我国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由于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立法不够完善,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克服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应当通过立法手段加以解决。目前,应该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在现有法律制度下,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

一是扩大管制刑的适用。管制刑是我国唯一的一种具有社区矫正性质的主刑,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它的适用符合现代刑罚理念,对社会、更对犯人本身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应当扩大适用管制刑。尤其要注意对未成年犯、老年犯、初犯、过失犯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的适用。

二是扩大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有条件的暂缓执行或有条件的释放,对于那些并非怙恶不悛的罪犯来说,投入监狱或重新收监执行刑罚这顶悬在其头顶上的帽子具有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威慑,从而有利于其改过自新。主管机关、监督机关、其他部门及社会应正确看待审判人员对缓刑或假释的适用,取消适用的比例限制,加大适用的数量。对未成年犯(占1.01%)、老残犯(占5.14%)和女犯(占4.13%,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动犯罪的)应考虑多适用假释。

三是积极尝试社区矫正的新形式。监狱可尝试多种途径,多种灵活的执行方式,加强犯人与社会的联系,例如,允许犯人到社会上试学、试工、试农;扩大适用《监狱法》规定的离监探亲制度;尝试作为释放前准备的休假制度,可以允许犯人在释放前的6个月内,每月数日返家。

四是加强社区矫正的执行。为缓解公安机关的工作压力,更为使得对犯人的社区矫正工作能够落实,各地可以成立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和民政部门联合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及协调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项工作,同时,为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吸纳社会志愿者参加。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如上所述,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尚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社区矫正的扩大适用,因此,要实现改革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目标,还需要对现行刑事立法进行改革。改革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管制刑改造成为社区服务刑,对轻微犯罪者适用。“管制刑作为一种刑罚手段见诸于法律,是我国的独创。”它是中国这种手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颁发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单行法规中就做出了规定,并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广泛运用。但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的不断变革,对这一刑罚手段的适用和执行都带来了许多困扰和制约,近年来不断有人主张废除管制。此类主张的主要理由包括:一是管制赖以存在的新生人民政府需要处理大量反革命分子的特定历史条件已经丧失,党的基本路线和政府的工作重心都发

生了根本的转变,因此管制刑应当因时制宜地退出历史舞台。二是管制刑的存在有损刑罚体系的21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对建国以前该党取得政权之前所统辖的革命根据地内实施的管制制度的延续和继承,被认为“是过去在老解放区就义行之有效的办法”。科学在实践中,近年来管制刑的适用比例一直很低。如上所述,2000年前后,管制在适用的全部主刑中仅占1.2%左右,全国仅有数千起。因此,为了管制不致于在受观念和实际执行困难的情况下逐渐名存实亡,并在借鉴国际刑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以对其进行改造,增加公益劳动的内容,更名为社区服务刑。在西方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社区服务刑制度日渐完善。它对于教育矫正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将管制刑改造成为社区服务刑既是使现行管制制度摆脱困境的需要,也是使刑罚制度在不断迈进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与国际刑罚制度接轨,使刑罚制度与政治手段不断分离的需要。应当说,由管制刑改造而成的社区服务刑,既保持了刑罚社会化的优势,又增加了新的内涵,更加适应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情况下的刑罚适用和刑罚执行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刑种惩治犯罪,保护人权,补偿社会,预防犯罪的作用。当然,对犯罪人适用这一刑种应当附加一定的条件,这是各国通行的实践。具体附加哪些具体条件,笔者尚未仔细斟酌,但是赔偿被害人损失这一条是绝对必要的。22性。三是管制刑在实践中难以执行。

2修改缓刑、假释及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适当放宽缓刑条件中有期徒刑的上限标准。刑法第72条的规定可以适用缓刑的对象的范围过窄,以3年为界不合适。从刑事司法实践来看,我国的轻刑犯标准与其他国家的标准有很大不同。在我国5 年以下有期徒刑都应属轻刑范围,实践中被判3-5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占了相当大比例;而在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2年以上就算重刑犯了。因此,刑法第72条中“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宜改为 “被判处拘役、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适当缩短假释条件中已实际执行的期限。将刑法第81条第所规定的,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年以上这一实际执行的必要期限,缩短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后经改判为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八年以上;或者将审前羁押的时间和改判为有期徒刑之前的时间包括在内,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在刑事司法实践当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审前羁押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体现社区矫正的公正,实现其目的,将犯罪分子的审前羁押时间考虑在内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刑法第81条第2款 “对于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的规定,也有些机械。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确实实行了从根本上剥夺不可改造的罪犯的犯罪能力的刑事政策,在立法上规定了对严重暴力犯罪分子判处没有假释的终身监禁。这一政策和立法的依据是有选择地剥夺犯罪能力的犯罪学理论,同时是为了应对近年来社会各界恢复死刑的强烈呼吁,作为死刑的替代措施。而在我国,整个刑罚制度都是建立在罪犯是可以改造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同时有保留着对罪大恶极的罪犯的死刑。无论是从刑罚哲学上,还是从实际需要上看,都没有必要在刑法中再做出这类不得假释的规定。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单一的假释制,而不是向我国这样实行假释与减刑双轨制。在不设置减刑制度的国家,对于罪犯判处不许假释的终身监禁能够从根本上剥夺罪犯的犯罪能力。而在我国实行假释与减刑双轨制的情况下,对罪犯不实行假释并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罪犯通过减刑照样可以回到或提前回到社会。因此,这一条款的规定宜改为,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二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累犯以及杀人、爆炸、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二年以上的,可以假释。

3为缓刑和假释规定明确、便于操作的实质性要件。刑法对适用缓刑和假释的规定都存在一个问题,实质性要件不够确定,所谓“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这样的条件执法人员很难掌握,实践中承办案件者害怕日后承担责任,对于可此可彼者,通常不判缓刑,不决定假释,这也是缓刑和假释适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建议修改完善立法,为缓刑和假释规定一套确定的、便于操作的实质性要件,而且赔偿被害人损失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此外,对于缓刑和假释的罪犯需要遵守的条件,现行法律都规定了基本一致的5条。这显得比较简单,针对性不强,因此在实践中因为违反缓刑或假释条件而被撤销缓刑或假释的案例极为少见。刑事立法对缓刑和假释服刑人员应当做出更加符合执行刑罚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对罪犯更具针对性的条件。此外,立法还应当给予刑事司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允许审判人员或者改革后的假释裁定人员针对罪犯的实际,确定其应当遵守的更加零活、具体的条件,以实现缓刑和假释的目的。

4扩大监外执行的适用。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出现法定的监外执行情况,应当及时适用监外执行。根据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的统计,2001年监狱系统获准监外执行的犯人仅占在押犯总数的1.13%,同期,还有5.14%的老残犯和0.20%的精神病犯仍在监狱内服刑。据监狱管理部门介绍,我国目前年龄最大的在押罪犯高达92岁,80岁以上的服刑人员并不少见。建议对这两类犯人扩大适用监外执行,这样既符合社区矫正的目的,也凸显我国刑罚的文明、人道,与政治文明的建设步伐相适应。.(三)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和执行队伍

如上所述,根据现行立法,我国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因而出现了各种执行不力的情况。要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有效执行社区矫正,必须通过修订立法来改革现行执行体制,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和人员。銆€

首先,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如设置社区矫正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管理。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社区矫正处,负责本辖区内的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管理。在各县、市、区设社区矫正科,负责本地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管理。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设专人执行社区矫正,直接负责这部分罪犯的管理、教育、考察和监督工作。

其次,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队伍。有了执行机构和执行制度,还要有合格的执行队伍(工作人员)。非监禁刑罚的执行,也属于国家刑罚执行的范畴,因此必须由国家公务员负责执行,但是,又由于非监禁刑罚在社区内执行的特点,因此当地社会力量对矫正工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为此,我们建议,应建立有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参加的执行队伍。社区矫正局应制定包括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的任职条件、招聘程序、工作职责和职权等相关内容的规章制度。专业人员,包括国家公务员和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上述从上至下的各级机构都应确定编制、岗位、任职条件。社会志愿者,基层社区矫正结构在当地社区招募志愿者,协助专业人员管理、教育、监督并考察在社区内服刑的犯人。这些志愿者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当然也要有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身体条件。

(四)设置专门的假释委员会

从假释的性质来看,它不是改变原判决,只是执行方式的变更,并非改变法院的判决,不涉及法院的职能——行使审判权的问题。另外,如前文所述,我国现法律规定假释裁定权由人民法院行使有一定弊端。为此,我们建议修改立法,从体制上理顺假释的决定权,设立专门机构——假释委员会来决定对罪犯的假释,在各省设立分会,由假释委员会及其分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假释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定。这也是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结束语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减轻监狱压力,促进监狱的安全稳定;二是有利于对罪犯的分类管理与教育,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三是有利于罪犯刑满之后成功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行刑成本;五是有利于增强社区预防犯罪的意识,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在基层;六是有利于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增强社会稳定的基础;七是有利于与国际刑罚发展趋势接轨,探索和建立我国人道、文明的刑罚制度。

基于以上认识,司法部委托该该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将其研究报告于2002年报送中央有关决策部门。相关中央决策部门领导对报告予以肯定,并要求司法部开展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商相关部门解决有关问题,包括立法问题。此后,司法部决定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经过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协商,这三个部门与司法部已于2003年7月10日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选择了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开展试点,要求要求部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9月8日,两院、两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在会上,6个省市的相关部门报告了本地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两院、两部的领导对开展试点的地区提出了要求。目前,上海市已在全市推开试点工作。北京市选择东城区等区县开展试点,并决定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也已经完成试点的准备工作,已近期内开始试点。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对于探索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载海城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城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社区矫正(推荐)

    加社区矫正工作为了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转化效果,帮助矫正对象树立学法、守法意识,提高矫正工作质量。8月23日上午,马山司法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工......

    社区矫正材料

    奉先县司法局“青年论坛”活动征文——奉先县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牢记四字要诀温情唤醒新生南阳司法所:黑黑奉先县司法局“青年论坛”活动征文——奉先县创新法制宣传......

    社区矫正文档

    社区矫正告知书(缓刑、假释) 一、社区矫正是一项针对非监禁刑犯罪的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服刑人员应在刑事判决、裁定生效或出监(所)之日起七日内持人民法院或监狱开具的证明......

    社区矫正

    浅谈我国社区矫正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 小组成员:李磊黎明武鹏蒋杭翔牛龙田志祥 社区矫正就是指通过各种非监禁刑罚使罪犯得以留在社区中接受教育、改造,以免监禁刑可能带来......

    社区矫正

    二○一一年度达坂城镇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 责任状 达坂城镇司法所 为进一步做好达坂城镇“五种罪犯”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

    社区矫正

    1.社区矫正定义: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人员置于社区矫正机构,有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裁判,裁定和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 一、名词解释: 1、深度访问法: 又称临床式访问,它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最初常用于个案工作的调查、囚犯的......

    社区矫正

    我国社区矫正的行政主导型模式探析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实践和理念,引起了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适用的方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