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
策
杨 静
2013-3-25 11:21:42来源:2013-3-25 人民论坛(总第397期)
【摘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维护农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但农地复杂的产权状况和相关主体对农地流转收益分配的不同诉求,引发了确权登记工作中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为此,必须在理论与实务上加强预测研判和制度流程设计,推动确权登记工作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流转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中央2010年1号文件作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维护农民权益的重大决策。通过还权赋能,最终促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建设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前提,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农地复杂的产权状况,也引发了确权登记工作中的不少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问题,必须在理论与实务上加强预测研判和制度流程设计,才能确保登记工作如期完成。
确权颁证中可能存在的矛盾问题
政府、集体和农民三方利益诉求的矛盾协调问题。农地确权登记是一项政府、集体和农民都期待的土地新政,一经推出就有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和群众需求。相对于2006、2008年的“增减挂钩”政策试点,此番确权登记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农地确权登记后的流转收益分配是地方政府极为看重的;村集体与地方政府同利相求,在这一轮的确权登记、土地流转中也想挣得更多的集体收益;农民则
渴望在确权登记中有更长久、更稳定的承包权和使用权,希望地房权证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收益。当前,确权登记工作在流转收益分配机制未明确的情况下已经全面展开,埋下了三方利益后期纷争的根子,在强大的政府公权力面前,村集体和农民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很有可能使这一轮的确权登记工作变成地方政府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农地用益物权的规范保护问题。农地产权状况复杂,同一标的物,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分属不同的主体,给农地的用益物权保护带来两大问题。一种情况是当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冲突时,很难同时兼顾两者利益;另一种情况是宅基地使用权长期化后,村集体所有权有可能被虚置。宅基地使用权可能通过继承、转让、分割等自由处置来行使,事实等同于所有权。宅基地或承包地在直接分给现在拥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后,村集体在农地流转后期,再根据集体成员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比较困难,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农地分配不均和贫富分化。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在政策设置中提供具体规则,保护权益,规范流转。
确权登记工作的流程设置问题。当前,确权、颁证、流转的程序设计看似衔接,因为流转前后有两度或多度确权,实务操作还存在矛盾,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一是首次确权与原土地审批的衔接矛盾。从当前情况看,农户房屋大多是根据审批面积建设,合法有效,但如果发生自行扩建、改建等行为,那么在首次确权中按照实际面积确权就会使原审批行为、审批证件失去意义。二是土地整理前后多次确权的衔接矛盾。土地一经整理,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宅基地的地形地貌等情况,会造成先颁发的宅基地使用权权属证明部分失去依据甚至全部作废,只能证明某农民曾经拥有一块宅基地和一套住房。所以,土地整理后应进行再次确权。
集中居住点用地政策与确权上的矛盾。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需要大面积土地
置换、调整,有的要跨组、甚至跨村调整,目前看来缺少政策依据,而且实施难度比较大。一是用地规划的制约。“撤村建社区”无疑是下一步提高农地使用效益的改革方向,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因不能逾越基本农田保护区这根红线而无法实施中心村的建设规划。二是土地流转的制约。国家严格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严禁用行政措施强制推进土地流转,即使符合用地规划的土地,因涉及农民承包也难以调整。三是集中居住点的房屋确权困难。如果集中居住点所占宅基地属于同一个村集体,确权容易;如果属于两个以上的村集体,确权相对复杂。
完善农地确权、颁证、流转规则的对策探讨
健全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机制。农地流转收益分配问题是农地确权流转的核心和关键,关系到国家、集体和农民三方经济利益。笔者建议,根据《宪法》和《物权法》相关规定,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在农地流转中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应该是:
首先,地方政府不应直接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地方政府作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主体的另一方,凭借公权力从土地流转中直接获取收益没有法理依据,只能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对流转收益进行合理征税,通过征收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和相关费用等方式,对流转收益进行合理调整。
其次,农民集体主要参与建设用地初次流转的收益分配。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初次流转中,农民集体以丧失部分所有权功能为代价换取利益;在土地使用权的再次流转中,因为农民集体不再是交易一方,只是作为用地所有者置身流转,不应再参与二次流转的收益分配。
再次,农民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每次流转的收益分配。从农民集体所有权的性质看,农民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实际享用者。当农民集体作为收益分配的主体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收益应主要用于对原承包农户的补偿、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本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成员的社会保障;当土地二次流转或多次流转,农民个体收益分配主体地位也不能动摇,必须在政策上予以保护。
明确农地确权流转的基本原则。宅基地确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健康流转,其申请、确权、流转必须坚持统一的原则标准。
其一,申请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从农村实际看,“户”的确定要以是否单独居住生活为基本依据,只要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不管已婚未婚,都可确定为“户”;“宅”的确定相对复杂,也可以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于只有一个男孩的家庭,该男孩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宅基地,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时,也可以另外申请与父母分家单独居住,但要缴纳宅基地使用费;二是对于有多个男孩的家庭,既可以通过继承得到宅基地,也可以在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时另外申请宅基地;三是对于男方随女方的家庭,其女子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宅基地,也可以另外申请。
其二,审批坚持“面积法定”的原则。当前,各地区宅基地审批面积标准不统一,建议按照每人40~50平方米统一标准,三人以下的按三人计算,四到五人的家庭按实际人口计算,六人以上的按六人计算,超出面积限额的宅基地要及时予以确权。未获批准的,必须将超出的部分退还给集体或者缴纳集体土地使用费。家庭人口增加时,可按程序申请增加面积;家庭人口减少时,应缴纳集体土地使用费。
其三,流转坚持“两证捆绑”的原则。房产、地产所有权虽有不同,但地随房走、房以地贵,房产地产不可分割。宅基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证应该要素一致、相互印证,不能人为割裂。宅基地使用证上应登记注明宅基地使用者和房屋所有者的姓名、宅基地和房屋的位置以及界址、该块宅基地的流通情况等内容,房屋所有证上应登记宅基地的位置、面积、审批时间等要素,并且宅基地使用者的姓名和房屋所有者的姓名要一致。
规范土地整理前后的手续衔接。因为土地整理前后有两度确权或多度确权,宅基地使用权证与房屋所有权证记载内容都已发生变化,将会导致新的房地权证无法独立使用,给流转带来新问题,所以必须规范衔接手续。一是注重宅基地原审批行政行为与土地确权行为的衔接。宅基地原审批行为发生在前,最先具有法律效应,新的确权行为应维护原审批效力,兼顾现实需要,不能把原审批行为搁置一边,应该及时背书确认,并视情予以补充说明。二是注重农户新旧房地权证的要素衔接。针对农户宅基地和房屋的诸多要素在土地整理后发生的变化,要在原宅基地使用权证中及时增加记载项目,比如原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归属、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等内容,防止和克服房地权证因“帐”物不符而失去效力。既便于政府登记管理,也便于农民独立使用。
高度关注弱势农户的社会保障。农地确权流转后,农村利益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必须关注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的权益保障。
一是要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流转,不能以政府参与代替农民参与。连片承包必须征得全体农民的一致同意,流转的价格要让农民和用地者商议。国家必须出台一个最低价格,政府不能单方面定价。土地流转后,要积极为农民创造就业机
会,提供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
二是要严格控制工商企业到农村的圈地行为。市场经济不是福利经济,土地流转风险巨大,特别是资本或者资本家的设局谋利行为,会披着合法的外衣对某个区域或者某种农产品形成垄断,从而对农民权益造成损害。地方政府要站在保障农户权益、维护农村稳定的立场上,通过政策立法引导农村的外部资本资金让利于农民。
三是严格监管农村豪富对农村农民的土地资源兼并。在农村自治规则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村委、支部容易被有钱人、大家族把持,加之个别村干部与开发商暗地勾结,农村土地可能在确权登记后的流转中不断集中,造成农民权益受到损害,需要政府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防止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加剧。
(作者为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40046)
第二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存在的问题
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存在的问题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存在哪些问题?
1、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分属不同部门,确权的主体和性质尚不明晰
一是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分属国土和农业两个部门。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60号)和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确权的登记发证属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根据农业部等六部委办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号)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属各级农业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目前,国土资源部门“三权登证发证”工作已基本结束,而农业部门的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点上已取得了初步经验,面上正在扩试点,而且需要经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此项工作,由于分属两个部门管理,工作中存在交叉和不协调现象。如金安区马头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中,实测面积为45690.22亩,比二轮承包登记面积31150亩多出了14540.22亩,多出比例达46.7%。这样就和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有较大差别。又如埇桥区灰古镇小童村民组,经营承包数量是确权到村民组,就与国土部门所有确权到村有很不一致。
二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主体不明确。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发178号文件要求,“属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应由其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依法登记并持有土地权利证书”。但目前,国土部门土地所有权全部确权到村。由于缺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均由村委会代为申请登记、保管土地权利证书。
三是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权属尚不明晰。宿州市埇桥区因四邻里纠纷不清而不发宅基地使用证的有16809宗,而且宅基地仅仅是使用权,既无法流转,也无法退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村委会、学校、医疗室等因无建设用地指标而无法发证,该区不符合发证条件计有18宗。这样,就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相差甚远。
2、确权登记认识尚不统一、基层推动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一种认识是多此一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志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意义不大,作用不明显。这次承包经营权发证,主要是解决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没有落实到户和四至不清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在二轮承包中已经解决,特别是2004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中,对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内容、条件及换发、补发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只要认真检查落实这个管理办法就可以了,再花费很大的物力、财力搞确权颁证工作,实在是多此一举,起不到多大作用。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另一种认识是目前土地所有权确权到村,产权仍然是虚置,不如一次确权到户,即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目前的确权到村委会,产权仍然不明晰,没有财权主体代表。如果按市场经济原则,不如一次将所有权确权到户。但这样做又与目前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相违背,而且也无法避免土地兼并、农民破产等问题发生。
再一种认识是怕影响农村稳定。按照这次承包经营确权登记要求,要全面丈量土地,明确地块四至不清等问题,就会引发很多矛盾。农民以为农村也要重新调整土地了,纷纷提出要求分地的要求。由于农民承包土地有国家补贴等利益的驱使,再加上对确权登记的预期,农民更看重土地,很多原有的矛盾突发,就很影响农村稳定,影响农村干部的政绩。因此,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都认为这项工作难度大,吃力不讨好,影响农村稳定,积极性普遍不高。再加上中央要求此项工作五年内完成,都在等待观望,走一步、看一步,工作推动的力度不大。
3、确权登记中遇到的政策性矛盾突出,工作力量和投入经费严重不足
一方面,在确权登记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突显。如,土地二轮承包后,中央明确承包土地“三十年不变”。1996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基本没有分到承包地,确权中不少农民提要求新分承包地,再如出嫁女,娶媳妇、分家等因素,造成有地无证、有证无地、一地多证、一证多地的情况,不少农民要求重新调整承包地;又如一些地方擅自作出的土地“小调整“,给这次确权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农民要求解决利益不均衡的问题。再如,目前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改变了原先的沟、渠、路、坝,打破村组之间的范围,地界也发生了新变化。少数农民仍要自己原来的承包地,造成新的矛盾需要协调解决。此外,由于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承包地权属确认,找不到人签字,造成了一定工作难度。还有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土地承包权属问题,因二轮承包时期没有解决,这一次则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难度不大。
另一方面,确权登记工作量大,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国家资源部门从到下都有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乡镇有土地所和在编干部,再加上目前的“三权”发证只到行政村,确权登记的问题还不是很大。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就不一样了,面对千家万户,就需要一大批工作人员和专门工作机构来运作,农村这方面的机构和人员非常欠缺。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后,除埇桥区、泗县乡镇有经营站外,其它县、乡镇都没有经营站机构和工作人员。埇桥、泗县的经管站,也只有一、二个人,而且主要任务是搞中心工作,也没有把力量用在经管工作上,这种情况,在安徽全省普遍存在,如不健全工作机构,加强力量,确权登记工作任务是很难完成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和流程规范。如要经过调查摸底、影像解释、制作宗地图、信息录入等14步工作流程。解决四至不清问题,就需要航拍彩图,要有不低于1∶2000的正影像图,还要有人到现场勘测。这一些程序和规范,都需要开支大量费用。据金安区马头镇实际工作计算,不算村、组干部和实测人员的工资,确权登记每亩需经费40元左右。安徽省全省8845万亩耕地,完成确权登记就需要30-40亿元。这样,平均每个县要投入4000万元左右。而且,这项费用和资金都属于各级地方财政支出。中央规定的确权登记补助经费仍未兑现,各级政府的确权费用也一时无法落实。
4、确权登记发证的后续工作亟待加强,相关政策调整尚未及时跟上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一是土地颁证和土地流转中尚有一些政策需要明确。我们所调查的市县中,除土地所有权证书已发到村外,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证有些还未颁发。如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尚未落实、宅基地因为有些政策不明确也未发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目前尚未颁发。主要是多出的土地面积如何登记问题尚未有明确的政策界定。另外,由于土地确权后,实际面积大于二轮承包地面积,有些农民要求确权给他,同时要求国家按实际面积发给补贴。对于已流转出去的土地,要求承租土地流转的大户,按多出的面积补给承包费,从而又引发了是否调整承包合同的法律问题。
二是土地确权后的相关改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合作组织尚待培育。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土地确权后,土地股份制合作社、集体社区合作社相继成立。安徽这方面合作组织虽然有一些,但尚未形成气候。我们在小岗村调研时,曾探讨能否用土地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问题时,县、乡、村干部都摇头、摆手,认为很难。
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性功能尚未完全体现。随着土地承包权确权发证,就应当强化承包权的物权功能。一方面,对整家迁出的农户可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获得财产收益。另一方面,农户已取得经营承包权也可以向其它经营主体自由流转,获得经营方面的收益。因此,探索建立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农地制度亟待研究解决。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第三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保障农民利益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所谓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就是将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法律文书和政府文书的形式加以确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2010年中发1号文件更加明确具体地提出,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2011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之后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正在各地展开。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去年5月份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应被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做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确认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是否能够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弄否解决城乡土地同权的问题?下面我就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确定提出的依据,以及这项政策的意义俩方面简单谈一谈农村土地确权问题。
首先,建国后我国的农村土地所有权经历了四次变化,依次是:1949年9月到1953年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是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延续、扩展和深化。实现了几代人“耕者有其田”的夙愿,土地基本完全私有(农民可以买卖、租佃,但要受一定的限制。);1953年到1957年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此次改革中建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农民保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土地的使用权要统一交给初级农业合作社。这是农户私有土地向集体公有土地的过渡;第三次土地改革是在1958-1978年的公社体制下进行的,在这次改革中原属于各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和社员的自留地、坟地、宅基地等一切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偿收归人民公社三级所有。由此可见第三次的土改将土地的所有权基本归于集体;第四次的土地改革及1979年至今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改革,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充分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利益的同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制度的政策内容包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长期不变,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允许集体经济组织拍卖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的经营权,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有偿转让集中土地的经营权来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经历过四次的土地改革:私有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再到土地承包,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地完善,但是农村的土地产权问题也趋于复杂了。目前,我国土地产权中属于私人产权的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三项。不过,这些产权终究缺乏明确而独立的产权证书。而且这些产权证明缺乏独立性。由此可见,农民的产权其实是很不完整的。举例而言,农民的承包权之转让,就必须经过作为所有人的集体认可。所以,土地确权登记,赋予农民以独立而完整的产权。为农民独立地享有、行使这种产权,提供了技术保障。比如,农民获得了承包地的产权证之后,转让承包地就未必要找村集体批准,最多只经其登记
备案即可。甚至,这一确权登记意味着现有的农村土地产权格局的更长期化。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知道,土地确权这场革命在我国展开是有必要的。5月22日,在由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召开第13次部长办公会上听取了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情况的汇报,认为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工作进度基本在落实过程中。
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首先有可能打开城乡土地同权之门。这是因为在土地确权登记过程中,小产权房的规模、分布,将会被初步弄清。据此,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一旦农民拿到产权证,其自主利用土地的冲动一定会增强。农地确认,让土地制度逐渐回到本来的正常状态:农民拥有完整而独立的产权,而这为人口、土地等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增加了一个条件。第一,这些证书是农民权利和政府承担保护农民权利的责任的证书,它们将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二,这些证书的存在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这些证书成为农民权利的保障,因而有望使农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土地市场的交易活动,使土地作为要素加快自由流动起来。第三,这些证书从法律上明晰、确认和保障了农村集体与农民之间、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村民独立人格的形成、为农村民主建设的推进奠定了基础。由于当初许多农村土地发包、承包以及之后承包关系调整的时候都曾积累了一些纠纷,这一次要确权登记颁证,矛盾便集中爆发出来。为此,成都市根据一些地方的经验,普遍在农村村民小组建立了“村民议事会”,推选一些德高望重的农民牵头主持公道、协调关系,使农户之间、农户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得以理顺和了断,承包地、宅基地、自留地的边界得到划清、确认,土地产权清晰了,村民之间、村民与村集体之间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或许人们可以期待,持有土地权证的农民将以土地合作社等形式组织起来,以更强的谈判能力和更低的成本参与到交易和流转市场中去;由于农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和农民自身能力的提高,他们将更充分地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村民自治的质量也将不断有所提高。
第四篇: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肥学院09工程管理一班万占强)
摘要:随着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征收现象越来越普及。在征收过程中。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很多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进行改革的思路。关键词:土地征收、征收补偿、征收程序
所谓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以强制方式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并给予被征地人补偿的行为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征收现象越来越普遍,将日益成为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城市近郊已经出现农民不务农、无田耕种的现象。目前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群众生活归困于土地问题,而其中60%左右是直接由征地引起的。由此看来,如何改革当前的土地征收制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已经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了。
一、农村土地的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偏低,且分配不合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1、补偿标准不合理。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是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值倍数法”计算标准。这种补偿标准较土地实际产出价值而言往往脱离实际。现在我国的农业大部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了,是集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型农业,土地的产出已完全不是普通的粮食或蔬菜价值可比的。但在计算补偿费用时,仍按照传统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之比来测定前三年的农业产值,这样形成的土地补偿额当然不能反映被征耕地本身的实际产出价值,且往往偏低。
2、补偿范围不合理。《土地管理法》四十七条规定,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物权法》四十二条规定了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但现有的法律没有考虑可能给农民造成的其他损失,如对残留地、对相邻土地损害的赔偿。
3、补偿方式单一。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方式主要有金钱补偿和劳动力安置两种方式。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劳动力安置办法在实践中很少使用。单纯的金钱补偿无法真正安置失地农民的生活。农民失地后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缺乏技能和知识,无法在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待仅有的一点补偿金额用完后,失地农民就彻底失去了生存的依靠。
4、补偿费用分配不合理。在实际补偿分配过程中,争议最多的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首先是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费一般先经乡政府,再经村委会,最后才到农户,资金拨付一般也是直接到乡财政,只有个别地区直接到村。这往往造成各级政府、村委会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争抢土地补偿金,或通过各种名义克扣征地款,甚至个别乡村干部凭借权力分割征地款项,导致真正的所有权主体不能享受应该享有的利益。其次,安置补助费的分配。安置补助费是为了确保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不降低而给予的补助,由安置单位享有,但现实中常出现未按规定足额发放,甚至完全没有发放到农民手中,而是被层层截留。
(二)土地征收程序不完善,欠缺司法救济
1、征收程序中土地权利人参与程序不够。《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虽有公告和听证的规定,但缺乏农民实际参与听证的程序保障。公告在土地征收中是一种后置程序,只作为附属程序置于批准之后,目的也只用于权利登记,不是与农民协商,对征收并不起监督作用。“听取意见”只是流于形式。不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征地补偿、安置有何意见,国家都
可以先征地。这样在征地程序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民毫无发言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完全处于弱势一方。
2、土地征收程序不透明,缺乏公正的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容易形成暗箱操作,导致真正拥有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被排除在外。
3、争议解决机制不完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主要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属纠纷的救济途径,而不包括土地征收补偿纠纷的处理。发生纠纷后,法院往往以征地补偿案件不属于民事案件为南不予受理,司法保护不能实现。而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征收各方不能对征地补偿标准达成一致意见的,由征收部门裁定,而且该裁定为终局裁定,相对人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而现在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而且这种由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难免有失公平;同时也容易使政府陷入征地纠纷,争议裁决的旷日持久战中。
(三)土地征收条件不明确
我国《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施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 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由此可见。我国宪法和法律均以“公共利益”作为对集体土地征收的条件。
那么如何理解“公共利益”,它的概念、范围都包含了哪些方面。对此,我国的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滥用征收权。不管是否真正为了“公共利益”,都打着“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的幌子,肆意侵犯农村集体的所有权、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由于立法没有就“公共利益”的界限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概念从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扩大到了所有的经济建设领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集体土地产权的弱势法律地位。
国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完全清晰的承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模糊不清,这样很容易导致国家强制公权的侵入。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在土地征收问题上缺乏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保护。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对于土地所有者集体来说,“集体”是个集合名词不是法律上的概念,不具有某种确定的指向性,农民缺乏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这类似于国有企业中的“所有者缺位”。该组织成员不以个人身份享有和行使集体所有权,并且不在集体财产中享受任何特定份额。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一般由村民委员会代行集体所有权,但村民委员会并非一级国家机关,只是村民自治组织,并无保护村民利益的动机,结果土地集体所有,表面上似乎人人都有实际上变成了无人所有或乡、村干部小团体所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名存实亡,带来了政府无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权利,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行政权力化的倾向。
2、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法律地位不平衡。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不完全的权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尊重。
首先,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最终处置权是属于国家的。最典型的就是当国家建设需要使用集体土地时,国家只需要通过征收集体土地就可以了,被征收者只有无条件地服从,没有协商的余地,更不得阻挠。此外。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供给不足。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封闭运作为特点,没有直接入市的权利,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经国家征收转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转让,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体现。
其次,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因公共利益需要而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国家理应给予合理的补偿,但这种补偿不是等价的,国家对征地补偿的标准有最高数额的限制,且这种标准是以产值的倍数为依据的,缺乏市场因素的考虑,不具有公平合理性。
(二)立法不完善。
1、在我国没有单独的土地征收法或土地征收条例,相关的制度都散见在少数的单行的法律法规中。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仅薄弱,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不相衔接的问题。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对土地征收程序虽然做出了的规定,但这些程序的规定过多的强调征地一方的权力,农民利益未受重视、土地征收应当是征地一方和被征地一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双方地位不平衡的情况下,立法对国家征地应当有一套程序来限制国家的权力和保障被征地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免受非法征地的侵害,要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上诉权,使农民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2、制定征收补偿标准的权力随意下放。《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对土地征收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规定了具体的计算标准,但对其它方面则下放权力。有时权力被违法再度下放,导致补偿标准不统一,而且标准层层降低,严重侵害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并且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补偿标准规定了一个较大的幅度范围:6到l0倍,最高不超过30倍。地方政府根据授权,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政府既是利益分配者,又是利益获得者,被征收方又极少参与征收协商谈判过程,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政府滥用自由裁量权,常常按照法定最低标准给予补偿。
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思路
1、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防止土地征收权的滥用。
一般而言,公益在现代国家,系以维持和平之社会秩序,保障个人之尊严、财产、自由及权利,提供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等为其内容。总结各国对“公共利益”的规定,具体分两种表述形式:一种是概括性规定,其特点是概括性强,操作的弹性大,但是容易导致征收权的滥用:另外一种是列举性规定,特点是详细具体。可以有效地防止征收权的滥用。像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规定,而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采用的是概括性规定。为了防止土地征收权的滥用,我们应当通过立法严格限制“公共利益”的范围。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其限制在以下几方面:国家机关和军事用途;交通、水利、能源、供电、供暖、供水等公共事业或市政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绿化、慈善机构等社会公共事业;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但以公益为目的的;其他由政府兴办的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
2、导入市场机制,确立“合理补偿”的原则
针对我国目前对土地征收补偿原则的规定不明朗的现象,我国应当在借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确立“合理补偿”的原则。以市场价格作为征地补偿的标准,以市场谈判的方式确定补偿费用。该原则的确立,一方面可以切实保护被征收土地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也可以避免现阶段实行“完全补偿”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担。同时,还应当适当扩大补偿的范围,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为此,一方面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评估制度和土地评估方法,在对被征收土地进行科学的评估后,以市价为基础,综合考虑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合理地确定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另一方面,土地征收补偿的标准要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为确保土地补偿费用的公正分配,一方面应当确保村民会议的自治权,排除行政和司法的过多干预,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分配方案的合法性审批制度,防止村民会议自治权的滥用。
3、完善土地征收程序,确保征地民主
由于我国法律对土地征收的程序性规定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需要制定统一的《土地征收法》进行规范。农村土地征收的具体程序应该包括:首先应该是征地单位持相关的项目批文或设计书向有权批准土地征收的土地征收批准机构申请,申请人应就征地的目的、条件、补偿等方面做出详细说明;申请提出之后,批准机构要正式通知被征地者,并就征地事项举行听证会,并最终由批准机构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听证会上双方的意见做出决定;申请批准后,征地单位与被征地者就征地的补偿标准等问题进行谈判、协商,共同确定征收赔偿方案,意见不一致时,由批准机构裁决,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裁定,以保证补偿方案的公正性;最后由征地单位按照补偿方案缴纳土地征收补偿费用,之后征地单位获得征收土地的所有权。
参考文献:
[1]郭洁.土地征用补偿法律问题探析[J].当代法学,2002,(8).
[2]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用制度及其借鉴[J].中国土地,2000,(8).
[3]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第五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计划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所有权----工作计划
一.准备调查工作之前。
1.确定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小组。
2.确定参加工作地点和所需要确权的大概范围,收集该地区的相关资料影像图片等。
3.对工作量及金费进行分配和预算。
二.调查的前期准备。
1.确定工作地点后,安排好时间,填写(附录1)暨地籍调查出席指界通知书并进行该通知书存根(附录2),如调查区域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暨(附录1,3)填写完整并进行通知书的发送。约定好权利人准备好地籍权属材料进行现场指界。2.准备好调查相关表格,调查底图,仪器,工具等。
三.现场调查核实。
1.由调查人员根据收集来的权属来源证明材料,核实土地权利人的名称,宗地界线,界址边长,土地的用途,面积,共有权等内容,并进行填写(附录7)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在外业过程中可只填写权属单位全称,并记录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的基本信息。若双方对界线无争议,由双方代表签字盖章。若在调查过程中双方对界线存在争议还需填写(附录8)暨权属界线争议原有书并有双方带边签字盖章。
2.调查过程中如指界通知书发出后,代表人违约缺席指界,应依照《云南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实施细则》P25(8)项进行处理,之后还有填写(附录4)违约指界通知书,并进行(附录5)对通知书存根。3.调查结束后,回到室内进行外业调查表格在整理。
四.内业处理。
1.将外业调查过程的界址和范围在图上标定出来进行绘制。
2.将外业过程中所填写的表格整理并依据调查结果将表暨(附录7.8)土地权属协议书,权属界线及拐点位置说明:起点、拐点、终点的位置说明应准确且走向。说明要详细;拐点描述时均按顺时针方向描述,不能对宗地拐点有漏点或多点描述的情况。若双方有争议须在“拐点及权属界线真实位置说明”一栏中详细描述双方对争议界线的主张。界线所在图幅一栏中要有相应的图幅名及图幅号。宗地编号一栏中填写本段涉及的宗地号。3.整理填写表格统计后填写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调查表暨(附录9)。4.绘制宗地图,并在所填表格上附图。
五.编制整理数据库。六.登记发证。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使用权----工作计划
一.准备调查工作之前。
1.确定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小组。
2.确定参加工作地点和所需要确权的大概范围,收集该地区的相关资料影像图片等。
3.对工作量及金费进行分配和预算。
4.整理之前对所有权的调查资料,合理安排工作。
二.调查的前期准备。
1.确定工作地点后,安排好时间,填写(附录1)暨地籍调查出席指界通知书并进行该通知书存根(附录2),如调查区域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暨(附录1,3)填写完整并进行通知书的发送。约定好权利人准备好地籍权属材料进行现场指界。2.准备好调查相关表格,调查底图,仪器,工具等。3.收集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明文件,材料。
三.现场调查核实。
1.在完成权属界线调查,签订了权属界线协议书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土地试用权进行调查。作业人员到现在根据收集来的使用权证明文件和材料,依据权利人指界进行对建设面积,土地用途,土地利用率等相关权属试用性质的调查,并填写地籍调查表暨(附录10)。
2.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针对土地利用面积使用测距仪,皮尺进行地籍测量,并对土地的用途,试用性质等进行调查。调查农村宅基地时绘制详细草图,包括界址点的位置,界址线的连接关系,界址点间距,宗地四至,用途,地籍号宗地内构筑物等情况。以确定宗地与宗地之间的详细位置关系。3.调查过程中如指界通知书发出后,代表人违约缺席指界,应依照《云南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实施细则》P25(8)项进行处理,之后还有填写(附录4)违约指界通知书,并进行(附录5)对通知书存根。4.调查结束后,回到室内进行外业调查表格在整理。
四.内业处理。
1.将外业调查过程的界址和范围在图上标定出来进行绘制。
2. 整理外业资料,详细填写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利人名称,单位性质,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土地权属性质,行政代码,土地用途,使用权面积)宗地四至是反映本宗地与相邻宗地间相关关系的重要内容,需完整填写。3. 宗地图的绘制。在外业宗地草图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转绘。4.绘制宗地图,并在所填表格上附图。
五.编制整理数据库。六.登记发证。
备注:
1.现在确权需要提前做好工作计划并与村民小组组长沟通,让村民小组提前通知确权农户(发放指界通知)做好工作前准备。2.在确权过程中应该与村民做好沟通工作,并做到:看清(看图纸:图纸要与实地相符,看清皮尺读数以及身旁地物注意安全),问清(问清权属界线,四至界线),量精(在量取两点之间距离时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3.填写地籍调查表时必须要所确权对象出示身份证明和户籍证明以及相关土地权源证明再填写,填写过程中要仔细核对,必须要扫描相关证件,必须要签字按印,与邻宗相接必须确定是否有权属纠纷,必须要邻宗签字。